CN219517834U - 一种冷凝水回收及蒸汽再生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冷凝水回收及蒸汽再生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17834U
CN219517834U CN202320142948.5U CN202320142948U CN219517834U CN 219517834 U CN219517834 U CN 219517834U CN 202320142948 U CN202320142948 U CN 202320142948U CN 219517834 U CN219517834 U CN 2195178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am
tank
condensate
flash tank
press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4294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建珍
陈小祥
许可
朱志坤
程维
胡燕涛
鲁燕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Titan Design &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Titan Design &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Titan Design &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Titan Design &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4294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178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178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178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aporization, Distillation, Condensation, Sublimation, And Cold Tra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冷凝水回收及蒸汽再生系统,包括闪蒸罐、闪蒸罐压力控制系统、补汽系统、闪蒸罐液位控制系统、蒸汽凝水槽、蒸汽冷凝器和蒸汽凝水槽压力控制系统。待回收冷凝水经管道进入闪蒸罐,闪蒸罐顶部气相出口管道设置有闪蒸罐压力控制系统和蒸汽补汽系统。闪蒸罐底部连接蒸汽凝水槽,闪蒸罐液位控制系统控制闪蒸罐内冷凝水液位,蒸汽凝水槽产生的蒸汽通过顶部蒸汽冷凝器冷凝,冷凝后液相返回至蒸汽凝水槽,不凝气从顶部放空。本实用新型对高压冷凝水回收产生指定压力下的二次蒸汽进行回收再利用,同时对产生二次冷凝水进行保压并进行再次利用,从而避免了高压冷凝水中的能量流失浪费,有效利用冷凝水中的热量,提高能源利用率。

Description

一种冷凝水回收及蒸汽再生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凝水回收与蒸汽再生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高压冷凝水回收及蒸汽再生系统。
背景技术
工业生产常常需要用到大量的高压高温蒸汽,若将产生的冷凝水直接对外排放,势必造成能源资源浪费。因此通常考虑将其进行回收利用,充分利用其自带的高温热量,从而达到节能增效效果。
中国专利 CN 210165361 U(一种冷凝水回收装置)依据冷凝水高温特点,以蒸汽或者压缩空气为动力源设计的机械泵,对冷凝水进行回收利用。中国专利CN 111362340 A(一种MVR多效蒸发的冷凝水回收利用系统)将多效蒸发系统与MVR技术相结合,通过压缩机对二次蒸汽进行压缩处理使其满足再次回收利用要求。
上述现有技术中虽能实现对冷凝水回收再利用,但是工艺流程中增加了机械泵或压缩机等设备,增加了设备投资成本。本发明通过改善工艺流程,提出一种新的冷凝水回收及蒸汽再生系统,利用压力控制系统对闪蒸蒸汽和冷凝水进行调节和控制,使其达到对冷凝水回收和蒸汽再利用的效果,同时减少了投资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凝水回收及蒸汽再生系统,对装置中高压蒸汽使用后冷凝水二次利用,减少能源消耗,通过改善工艺流程,利用压力控制系统对闪蒸蒸汽和冷凝水进行调节和控制,使其达到对冷凝水回收和蒸汽再利用的效果,从而达到节能增效的效果。
为实现上述功能,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所述冷凝水回收及蒸汽再生系统,包括闪蒸罐、补汽系统、蒸汽凝水槽和蒸汽冷凝器。闪蒸罐的N1入口端接待回收的冷凝水管路,闪蒸罐的气相出口与蒸汽管网连通,闪蒸罐底部的液相出口与蒸汽凝水槽的N1入口连通。在闪蒸罐气相出口的蒸汽管道上依次设置有闪蒸罐压力控制系统和补汽系统,闪蒸罐还设置有闪蒸罐液位控制系统,控制闪蒸罐内冷凝水的液位,在蒸汽凝水槽顶部连接有蒸汽冷凝器,并设置有蒸汽凝水槽压力控制系统。
工作时,待回收的冷凝水通过管道接入闪蒸罐,闪蒸罐中进行气液分离后,气相通过闪蒸罐顶部管道接入蒸汽管网,冷凝液相通过闪蒸罐底部管道接入蒸汽冷凝水槽。蒸汽凝水槽顶部气相经过蒸汽冷凝器降温后高点排空,底部液相为低品位二次冷凝水可以直接放净或到下一工段再次利用。
所述的一种冷凝水回收及蒸汽再生系统,闪蒸罐顶部气相管线设置闪蒸罐压力控制系统,所述闪蒸罐压力控制系统由前端第一压力变送器和后端第一调节阀组成,第一压力变送器和第一调节阀之间实现联锁控制。所述第一压力变送器设置的联锁值为需要闪蒸蒸汽压力值,即当待回收较高压力的冷凝水进入到闪蒸罐时,通过上述压力表检测到闪蒸罐内压力未达到所需要闪蒸的压力,第一调节阀为关闭状态。随着较高压力的冷凝水不断输入到闪蒸罐内,闪蒸罐处于憋压状态,罐内压力也随之不断升高,当上述压力表检测到闪蒸罐内压力达到所需要闪蒸的压力时,联锁第一调节阀打开,排出所设定压力的蒸汽。
所述的一种冷凝水回收及蒸汽再生系统,当闪蒸罐闪蒸产生的蒸汽供应不足时,通过补汽系统进行补汽。所述补汽系统由补汽管道上的第二调节阀和主管上第二压力变送器组成。当主管上第二压力变送器检测到压力降低时,联锁打开补汽管道上的第二调节阀,高压蒸汽通过减压阀减压后通过第二调节阀后通入蒸汽主管进行补汽。
所述的闪蒸罐根据冷凝水处理量的不同可以为立式罐或卧式罐,其顶部蒸汽出口设置有除沫器,其底部为闪蒸后二次冷凝水出口。冷凝水出口管路设置第三调节阀,与闪蒸罐液位计联锁,组成闪蒸罐液位控制系统。通过闪蒸罐液位控制系统可以控制和调节闪蒸罐内冷凝水量。
所述的一种冷凝水回收及蒸汽再生系统,设置有蒸汽凝水槽,用于接收来着闪蒸罐的二次冷凝水,通过蒸汽凝水槽压力控制系统对二次冷凝水进行保压,进而对二次冷凝水热量再次利用。
所述蒸汽凝水槽压力控制系统由设置在蒸汽凝水槽上的第三压力变送器和蒸汽冷凝器出口气相排空管道上的第四调节阀联锁组成。通过蒸汽凝水槽的压力变送器设定压力值联锁排气管道上调节阀,实现对蒸汽凝水槽压力的控制。
所述蒸汽凝水槽,顶部气相通过蒸汽冷凝器冷却后,不凝气通过管道高点放空,冷凝液相通过管道返回至蒸汽凝水槽。
所述蒸汽凝水槽,底部设置有管口用于排放二次冷凝水,二次冷凝水通过泵送至下一工段对二次冷凝水热量再次利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提供了一种冷凝水回收及蒸汽再生系统,通过压力控制和调节系统对闪蒸罐和蒸汽凝水槽压力进行控制,以自主方式将高温冷凝水再次利用到蒸发系统中,避免高温冷凝水中的能量流失浪费,有效利用冷凝水中的热量,提高能源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的含义:1、闪蒸罐;2、除沫器;3、闪蒸罐压力控制系统;31、第一压力变送器;32、第一调节阀;4、补汽系统;41、第二压力变送器;42、第二调节阀;5、闪蒸罐液位控制系统;51、第三调节阀;52、液位计联锁;6、蒸汽凝水槽;61、第三压力变送器;7、蒸汽冷凝器;8、蒸汽凝水槽压力控制系统;81、第四调节阀。
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出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如图1所示,采用一种冷凝水回收及蒸汽再生系统将1.2MPa的冷凝水进行回收产生0.6MPa二次蒸汽和0.5MPa冷凝水。
1.2MPa冷凝水由入口管道进入闪蒸罐1,此时闪蒸罐1顶部气相和液相出口阀门处于关闭状态。初始,闪蒸罐1处于常压状态,冷凝水进入闪蒸罐1后闪蒸产生蒸汽和冷凝水,随着冷凝水不断进入,闪蒸罐1内压力不断升高,当闪蒸罐压力控制系统3的第一压力变送器31检测到气相出口高于设定的压力值0.6MPa时,联锁打开闪蒸罐压力控制系统3中的第一调节阀32,产生0.6MPa蒸汽输送至后端装置再利用。当后端装置用气量比较大,导致蒸汽管网压力降低时,启动补汽系统4,补汽系统4为在蒸汽总管接入高压蒸汽管道,总管上设置第二压力变感器41与第二调节阀42联锁。当蒸汽总管上第二压力变送器41检测到总管压力降低时,联锁开启高压蒸汽管道上第二调节阀42,对总管蒸汽补压,保证蒸汽总管压力达到0.6MPa。
闪蒸罐1产生蒸汽的同时也产生了二次冷凝水,二次冷凝水从闪蒸罐1底部管口通过管道连接到蒸汽凝水槽6,闪蒸罐1底部出口管道上设置第三调节阀51与罐上液位计联锁52组成闪蒸罐液位控制系统5。
所述蒸汽凝水槽6顶部设置蒸汽冷凝器7,对冷凝蒸汽凝水槽6中二次冷凝水产生的蒸汽进行冷凝处理,蒸汽冷凝器7出口不凝气放空,放空管道上设置第四调节阀与蒸汽凝水槽6上第三压力变送器61联锁组成蒸汽凝水槽压力控制系统8,蒸汽凝水槽压力控制系统8用于维持蒸汽冷凝水槽6压力维持在0.5MPa,当压力降低时关闭放空管道的调节阀对蒸汽凝水槽6进行憋压。
因闪蒸罐1和蒸汽冷凝水槽6之间存在压差,故闪蒸罐1中二次冷凝水通过自流进入蒸汽冷凝水槽6。冷凝水槽6内的0.5MPa冷凝水从底部通过泵送等方式输送到下一个工段进行热量回收再利用。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由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出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冷凝水回收及蒸汽再生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闪蒸罐(1)、闪蒸罐压力控制系统(3)、补汽系统(4)、闪蒸罐液位控制系统(5)、蒸汽凝水槽(6)、蒸汽冷凝器(7)、蒸汽凝水槽压力控制系统(8),闪蒸罐(1)的入口端连接待回收的冷凝水管路,闪蒸罐(1)顶部的气相出口通过蒸汽管道与蒸汽管网连通,闪蒸罐(1)底部的液相出口通过管道与蒸汽凝水槽(6)的N1入口连通;在闪蒸罐(1)气相出口的蒸汽管道上依次设置有闪蒸罐压力控制系统(3)和补汽系统(4),闪蒸罐(1)还设置有闪蒸罐液位控制系统(5),控制闪蒸罐(1)内冷凝水的液位,在蒸汽凝水槽(6)顶部连通有蒸汽冷凝器(7),并设置有蒸汽凝水槽压力控制系统(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凝水回收及蒸汽再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闪蒸罐(1)对待回收冷凝水进行气液分离,根据待回收冷凝水处理量闪蒸罐(1)为立式罐或卧式罐,所述闪蒸罐(1)顶部气相出口前设置除沫器(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凝水回收及蒸汽再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闪蒸罐压力控制系统(3)设置在闪蒸罐(1)顶部N2气相出口管路上,包括前端的第一压力变送器(31)和后端第一调节阀(32),第一压力变送器(31)和第一调节阀(32)联锁控制体系中蒸汽压力,所述第一压力变送器(31)设置的联锁值为二次闪蒸汽的蒸汽压力值,通过第一调节阀(32)控制蒸汽的排放。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凝水回收及蒸汽再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汽系统(4)设置在闪蒸罐压力控制系统(3)之后,包括高压补汽管道上的第二调节阀(42)和蒸汽管网上设置的第二压力变送器(41),所述第二压力变送器(41)设定的压力值为二次闪蒸汽的蒸汽压力值,第二压力变送器(41)联锁控制补汽管道上第二调节阀(42)的开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凝水回收及蒸汽再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闪蒸罐液位控制系统(5)由闪蒸罐(1)底部N3出口管路设置的第三调节阀(51)和闪蒸罐(1)的液位计联锁(52)组成,控制和调节闪蒸罐(1)内冷凝水出口流量和闪蒸罐(1)液位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凝水回收及蒸汽再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凝水槽(6)为立式罐或卧式罐,经顶部入口N1接收来自闪蒸罐(1)的二次冷凝水,槽顶部设置第三压力变送器(61),所述第三压力变送器(61)设定的压力值为二次冷凝水回收利用所需的压力值,槽顶部与蒸汽冷凝器(7)相通,槽底部与外界或下一工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冷凝水回收及蒸汽再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冷凝器(7)经管道接收来自蒸汽凝水槽(6)中的蒸汽,经冷凝处理液相经底部管道自流返回至蒸汽凝水槽(6),不凝气进入顶部管道放空。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冷凝水回收及蒸汽再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凝水槽压力控制系统(8)包括蒸汽冷凝器(7)顶部管道上设置的第四调节阀(81)和蒸汽凝水槽(6)顶部设置的第三压力变送器(61),通过第三压力变送器(61)检测压力调节蒸汽冷凝器(7)顶部管道不凝气出口的第四调节阀(81),对蒸汽凝水槽(6)进行压力联锁控制。
CN202320142948.5U 2023-02-07 2023-02-07 一种冷凝水回收及蒸汽再生系统 Active CN2195178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42948.5U CN219517834U (zh) 2023-02-07 2023-02-07 一种冷凝水回收及蒸汽再生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42948.5U CN219517834U (zh) 2023-02-07 2023-02-07 一种冷凝水回收及蒸汽再生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17834U true CN219517834U (zh) 2023-08-15

Family

ID=876322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42948.5U Active CN219517834U (zh) 2023-02-07 2023-02-07 一种冷凝水回收及蒸汽再生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178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06038B (zh) 蒸汽喷射式余汽回收循环装置及系统
CN106068149A (zh) 一种双效错流mvr蒸发浓缩系统
CN105423266B (zh) 一种高低温污水余热梯级利用和资源化回用系统及其方法
CN107161965A (zh) 一种湿法磷酸浓缩废气回收装置及其工艺
CN202303310U (zh) 具有温度压力调节功能的蒸汽、冷凝水余热再利用系统
CN201555020U (zh) 一种蒸汽喷射式余汽回收循环装置及系统
CN105066728A (zh) 一种二次蒸汽回收装置及方法
CN101417923B (zh) 一种氯甲烷回收精制的方法
CN207279602U (zh) 一种封闭式冷凝水回收装置
CN219517834U (zh) 一种冷凝水回收及蒸汽再生系统
CN205447696U (zh) 一种高低温污水余热梯级利用和资源化回用系统
CN111544914A (zh) 一种煤气化低压黑水闪蒸热回收系统
CN202813338U (zh) 一种蒸汽凝液回收系统
CN105731571A (zh) 基于钢铁厂废热水余热利用的节能型蒸馏淡化系统及方法
CN113847247B (zh) 喷淋冷却辅助的油田伴生气回收液环压缩机系统及方法
CN103759242A (zh) 一种解决蒸汽压力波动和回收余热蒸汽的节能系统
CN201694861U (zh) 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水处理蒸汽喷射真空系统
CN107179007A (zh) 一种火电厂抽真空氨液回收系统及方法
CN207050496U (zh) 一种火电厂抽真空氨液回收系统
CN113623904A (zh) 油田伴生气回收液环压缩机系统
CN209144045U (zh) 一种可实现辛醇再利用的dop生产用低沸物处理系统
CN106765046A (zh) 带引射器的低参数蒸汽回收利用装置
US10427068B2 (en) Water distilling and purifying unit and variants thereof
CN203238198U (zh) 煤制乙二醇工艺副产低压蒸汽余热利用的系统
CN215917376U (zh) 聚醚多元醇生产过程中单体回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