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14516U - 换热模组及散热设备 - Google Patents

换热模组及散热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14516U
CN219514516U CN202320622307.XU CN202320622307U CN219514516U CN 219514516 U CN219514516 U CN 219514516U CN 202320622307 U CN202320622307 U CN 202320622307U CN 219514516 U CN219514516 U CN 2195145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heat exchange
heat
cover plate
exchange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2230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占文州
姚卫华
吴业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62230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145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145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145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换热模组及散热设备。换热模组包括流道结构、壳体、散热结构以及动力元件。流道结构设有换热通道以及连通所述换热通道的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壳体与所述流道结构围设形成容置腔。散热结构贴合于所述流道结构背向所述容置腔的一侧的至少部分。动力元件设于所述容置腔内并被配置为能够对液体流动提供动力,所述动力元件设有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二进水口与所述第一出水口相连通,所述第一进水口和所述第二出水口分别用于供所述换热模组进水和出水。上述换热模组,体积和重量小,运行噪音小,用户体验良好。

Description

换热模组及散热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散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换热模组及散热设备。
背景技术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掌上游戏机等电子设备在打游戏、看视频等使用场景容易发热,导致电子设备的性能下降或影响电子设备的使用寿命。相关技术中,通常采用散热设备对电子设备进行冷却,以在打游戏、看视频等使用场景对电子设备降温。然而,相关技术中的散热设备体积和重量过大,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模组及散热设备,以解决散热设备体积和重量过大的问题。
一种换热模组,包括:
流道结构,设有换热通道以及连通所述换热通道的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
壳体,与所述流道结构围设形成容置腔;
散热结构,贴合于所述流道结构背向所述容置腔的一侧的至少部分;以及,
动力元件,设于所述容置腔内并被配置为能够对液体流动提供动力,所述动力元件设有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二进水口与所述第一出水口相连通,所述第一进水口和所述第二出水口分别用于供所述换热模组进水和出水。
上述换热模组,流道结构与壳体围设形成用于容置动力元件等器件的容置腔,换言之,流道结构、散热结构以及壳体共同作为换热模组的框架,有利于提升流道结构和散热结构的散热面积,而散热结构的设置也能够进一步加速流道结构的散热,使得换热模组无需设置风扇等强迫散热器件也能够具备良好的散热性能,有利于降低换热模组的体积、重量以及运行噪音,从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也有利于降低换热模组的散热能耗,实现节能设计。
一种散热设备,包括冷却模组以及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换热模组,所述冷却模组设有冷却通道,所述第一进水口和所述第二出水口均与所述冷却通道连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些实施例中散热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些实施例中换热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些实施例中换热模组省略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些实施例中换热模组省略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些实施例中流道结构和散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流道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一体设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一些实施例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散热设备;11、换热模组;111、流道结构;1111、第一流道块;1112、第一端部;1113、第二端部;1114、第二流道块;1115、第三端部;1116、第四端部;1117、第一内缩空间;1118、第三流道块;1119、换热通道;1121、第一进水口;1122、第一出水口;1123、第三内缩空间;113、壳体;1131、第一盖板;1132、盖板部;1133、定位部;1134、第二盖板;1135、板体部;1136、抵靠部;1137、第二内缩空间;1138、底座;1139、第一定位槽;1141、第二定位槽;1142、容置腔;115、散热结构;1151、第一散热板;1152、第二散热板;1153、第三散热板;1154、封闭空间;116、动力元件;1161、第二进水口;1162、第二出水口;117、进水管道;118、出水管道;119、过渡管道;121、管套;122、电控装置;1221、电源孔;1222、开关键;13、冷却模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作为在此使用的“电子设备”指包括但不限于经由以下任意一种或者数种连接方式连接的能够接收和/或发送通信信号的装置:
(1)经由有线线路连接方式,如经由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ublic SwitchedTelephone Networks,PSTN)、数字用户线路(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数字电缆、直接电缆连接;
(2)经由无线接口方式,如蜂窝网络、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Network,WLAN)、诸如DVB-H网络的数字电视网络、卫星网络、AM-FM广播发送器。
被设置成通过无线接口通信的电子设备可以被称为“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电子装置:
(1)卫星电话或蜂窝电话;
(2)可以组合蜂窝无线电电话与数据处理、传真以及数据通信能力的个人通信系统(Personal Communications System,PCS)终端;
(3)无线电电话、寻呼机、因特网/内联网接入、Web浏览器、记事簿、日历、配备有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接收器的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PDA);
(4)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接收器;
(5)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无线电电话收发器等。
请参见图1,图1为一些实施例中散热设备10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提供的散热设备10,能够对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掌上游戏机等电子设备进行散热,例如对电子设备在打游戏、看视频等使用场景进行散热,以防止电子设备温度过高而导致性能降低或影响电子设备的使用寿命。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设备10包括换热模组11和冷却模组13,换热模组11和冷却模组13通过管道连通,散热设备10通过换热介质实现对电子设备的散热,换热介质能够通过管道在换热模组11和冷却模组13之间循环流动。在对电子设备进行散热作业时,冷却模组13可与电子设备接触,换热模组11可置于桌面、底面等载体上。冷却模组13内的换热介质能够吸收电子设备产生的热量,然后经过管道流至换热模组11,在换热模组11中冷却后流回冷却模组13再次吸收电子设备产生的热量,冷却模组13和换热模组11相互配合共同实现对电子设备的散热。
上述的散热设备10,采用换热介质水冷散热的方式有利于提升散热设备10的散热效率,而采用分体式的两个模组对电子设备进行散热,有利于压缩用于与电子设备接触的冷却模组13的体积和重量,从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为便于理解换热介质的流向,采用虚线箭头示意出换热介质在换热模组11和冷却模组13之间的流动路径,实际上,换热模组11和冷却模组13之间可通过柔性管道等连接元件相互连接,只要换热介质能够在换热模组11和冷却模组13之间循环流动即可。
进一步地,结合图2、图3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模组11包括流道结构111、壳体113、散热结构115以及动力元件116。流道结构111设有换热通道1119以及连通换热通道1119的第一进水口1121和第一出水口1122,第一进水口1121与冷却模组13连通,冷却模组13中的换热介质吸收电子设备产生的热量后能够经第一进水口1121流入流道结构111的换热通道1119内,在流道结构111内冷却后从第一出水口1122流出。壳体113与流道结构111共同围设形成容置腔1142,其中,容置腔1142可以为封闭空间1154,则壳体113与流道结构111边缘相抵接,容置腔1142也可以非封闭空间1154,则壳体113与流道结构111的边缘可相互间隔。散热结构115贴合于流道结构111背向容置腔1142的一侧的至少部分,流道结构111可包括依次相交的多个部分,则散热结构115也可包括依次相交的多个部分,散热结构115的多个部分分别对应设置于流道结构111的多个部分的背向容置腔1142的一侧。散热结构115可直接与流道结构111接触,或者通过中间导热元件与流道结构111接触,散热结构115在保护流道结构111的同时还能够提升流道结构111的散热效率。
动力元件116设于容置腔1142内,动力元件116包括第二进水口1161和第二出水口1162,第二进水口1161和第一出水口1122相连通,第一进水口1121和第二出水口1162分别供换热模组11进水和出水。可以理解的是,从冷却模组13流出的换热介质从第一进水口1121流入流道结构111的换热通道1119,经流道结构111和散热结构115的冷却后从第一出水口1122流出流道结构111,并从第二进水口1161流入动力元件116,然后被动力元件116从第二出水口1162泵出以流向冷却模组13。换热模组11的换热通道1119通过管道与冷却模组13连通,而动力元件116被配置为能够对液体流动提供动力,换言之,动力元件116能够驱使换热介质通过管道在换热模组11和冷却模组13之间循环流动。动力元件116包括但不限于为水泵等能够为液体流动提供动力的装置。
上述换热模组11,流道结构111与壳体113围设形成用于容置动力元件116等器件的容置腔1142,换言之,流道结构111、散热结构115以及壳体113共同作为换热模组11的框架,共同对容置腔1142内的元器件起到支撑和保护作用。将流道结构111和散热结构115作为框架的一部分的设置,有利于提升流道结构111和散热结构115的散热面积,而散热结构115的设置也能够加速流道结构111的散热,提升换热模组11的散热效率。由此,换热模组11无需设置风扇等强迫散热器件也能够具备良好的散热性能,能够有效冷却换热通道1119内的换热介质,从而配合冷却模组13对电子设备进行散热,进而有利于降低换热模组11的体积、重量以及运行噪音,从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也有利于降低换热模组11的散热能耗,实现节能设计。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介质包括但不限于水或水溶液等任意适用的具备良好的吸热能力的液体,换热介质也可以为防冻溶液,以降低换热介质因温度过低而凝固导致散热设备10无法正常运行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流道结构111包括第一流道块1111、第二流道块1114和第三流道块1118,第一流道块1111和第二流道块1114相对设置,第一流道块1111具有第一端部1112和第二端部1113,第二流道块1114具有第三端部1115和第四端部1116,第一端部1112和第三端部1115相对,第二端部1113和第四端部1116相对。例如,第一流道块1111在第二流道块1114上的正投影可大致与第二流道块1114相重叠。第三流道块1118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端部1112和第三端部1115,第一流道块1111和第二流道块1114的延伸方向均与第三流道块1118的延伸方向相交。第一流道块1111、第二流道块1114和第三流道块1118内均设有流道,第一流道块1111、第二流道块1114和第三流道块1118的流道相互连通以共同构成换热通道1119。将流道结构111分为相交的多个部分,换热通道1119由多个部分共同构成,能够将换热介质分散于多个部分,提升流道结构111的散热面积,从而有利于提升换热模组11的散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流道块1111和第二流道块1114均可具有长度方向,第一流道块1111和第二流道块1114在长度方向上具有最大尺寸,第一流道块1111和第二流道块1114的两端部均可以理解为沿长度方向相互远离的两端部。
结合图3、图4和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结构115包括第一散热板1151、第二散热板1152以及第三散热板1153,第一散热板1151设于第一流道块1111背向容置腔1142的一侧,第二散热板1152设于第二流道块1114背向容置腔1142的一侧,第三散热板1153设于第三流道块1118背向容置腔1142的一侧。散热结构115包括多个部分,以适应流道结构111的多个流道块,有利于提升散热结构115对流道结构111的保护作用,也有利于提升流道结构111的散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散热板1153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散热板1151和第二散热板1152相对的一端,第一散热板1151、第二散热板1152以及第三散热板1153均连接于壳体113,并与壳体113围设形成封闭空间1154,流道结构111设于封闭空间1154内,换言之,散热结构115完全覆盖流道结构111背向容置腔1142的一侧。如此设置,散热结构115能够配合壳体113对流道结构111提供最大程度地保护作用,也能够有效地增大换热模组11的散热面积,加速流道结构111的散热,同时,散热结构115适应于流道结构111的多个部分的形状,散热结构115与壳体113相连接以作为换热模组11的框架的一部分,有利于提升换热模组11的结构强度。
散热结构115可与流道结构111背向容置腔1142的表面直接接触,散热结构115和流道结构111之间也可设有导热硅胶等任意适用的具备良好的导热性能的元件,只要散热结构115和流道结构111之间能够具备良好的导热效率,使得散热结构115能够有效加速流道结构111的散热即可。散热结构115与流道结构111可通过胶水相互贴合,也可通过螺栓、焊接、铆接、扣合等任意适用的连接方式相互固定连接。散热结构115和流道结构111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为铝等任意适用的具备良好的导热性能的材质,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结构115的材质的导热性能可强于流道结构111,以使得散热结构115能够有效加速流道结构111的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进水口1121和第一出水口1122分别设于第一流道块1111的第二端部1113以及第二流道块1114的第四端部1116,从第一进水口1121进入换热通道1119的换热介质需要依次经过第一流道块1111、第三流道块1118以及第二流道块1114方能够从第一出水口1122流出流道结构111。由此,能够延长换热介质在流道结构111内的流动路径,使得换热介质能够与流道结构111充分接触,有利于提升流道结构111和散热结构115对换热介质的冷却效率和冷却效果。
结合图3和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流道块1111、第二流道块1114以及第三流道块1118均设有至少三条依次相交的流道,第一流道块1111、第二流道块1114和第三流道块1118内的流道相互连通以构成换热通道1119。图6中仅示出流道结构111的第一流道块1111,并以虚线示意出第一流道块1111内的流道的延伸路径,第二流道块1114和第三流道块1118内的流道可参考第一流道块1111的流道设置。在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流道块1111内的流道可由依次相交的多段流道构成,多段流道依次首尾相连,从第一进水口1121流入第一流道块1111的换热介质需依次经过多段流道后才能流至第二流道块1114。设置多段相交的流道,有利于进一步延长换热介质在流道结构111内的流动路径,从而使得换热介质与流道结构111充分接触,提升流道结构111和散热结构115对换热介质的冷却效果。当然,流道结构111内多段流道的排列方式不限于图6所示的实施例,各个流道块内的流道的排列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为螺旋排列、鳍片状排列、蜂窝状排列等任意适用的排列方式,只要能够延长换热介质在流道结构111内的流动路径,从而提升换热模组11对换热介质的冷却效果即可。
请再参见图2、图3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13包括第一盖板1131、第二盖板1134以及底座1138,第二盖板1134连接于第一散热板1151和第二散热板1152远离第三散热板1153的一端,第二盖板1134与第二端部1113和第四端部1116的端面相对,第二盖板1134和散热结构115围设形成两侧开口的中空空间。参考图4所示,第一盖板1131连接于散热结构115和第二盖板1134,以封闭中空空间的其中一侧开口,参考图2所示,底座1138连接于散热结构115和第二盖板1134,以封闭中空空间的另外一侧开口。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盖板1131与底座1138封闭中空空间后,散热结构115和壳体113即形成容置流道结构111的封闭空间1154,容置腔1142形成于流道结构111的内侧。由此,壳体113和散热结构115相互配合,能够对流道结构111和容置腔1142内的动力元件116等元器件提供良好的支撑和保护作用,也能够提升换热模组11的结构强度,另外还有利于提升换热模组11的美观性。
参考图2和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模组11还包括进水管道117、出水管道118和过渡管道119,进水管道117连通第一进水口1121,过渡管道119连通第一出水口1122和第二进水口1161,出水管道118连通第二出水口1162。可以理解的是,进水管道117和出水管道118还用于供冷却模组13连通,换热介质在冷却模组13中吸收电子设备产生的热量后,经过进水管道117从第一进水口1121流入流道结构111,被流道结构111和散热结构115冷却后从第一出水口1122流出流道结构111,经过过渡管道119从第二进水口1161流入动力元件116,进而被动力元件116泵出至出水管道118,经过出水管道118流入冷却模组13。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模组11还可包括管套121,进水管道117和出水管道118均至少部分设于管套121内,有利于规范散热设备10的走线,压缩散热设备10的占用空间。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管套121位于壳体113和冷却模组13之间,且管套121的一端嵌入第二盖板1134,进水管道117和出水管道118穿设第二盖板1134,且进水管道117和出水管道118位于壳体113和冷却模组13之间的部分均位于管套121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模组11还可包括电路板(图未示出)和线缆(图未示出),电路板可设于容置腔1142内,电路板电连接于动力元件116,电路板可用于控制动力元件116,线缆电连接于电路板,线缆还可电连接于冷却模组13内的线路板或控制芯片等器件,以实现冷却模组13和换热模组11之间的通信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线缆的至少部分也设于管套121内,例如,线缆穿设第二盖板1134,线缆位于壳体113和冷却模组13之间的部分均设于管套121内。将供换热介质流动的管道以及用于通信连接换热模组11和冷却模组13的线缆集成到同一管套121内,有利于规范散热设备10的布线,从而提升散热设备10的美观性,压缩散热设备10的占用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模组11还可包括嵌设于第二盖板1134上的电控装置122,电控装置122可电连接于电路板,并包括电源孔1221以及开关键1222的元件,电源孔1221可用于与外部电源电连接以便于外部电源对换热模组11和/或冷却模组13供电,开关键1222可用于供用户控制动力元件116的开启和关闭。
结合图3和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端部1113和第四端部1116相对散热结构115内缩形成第一内缩空间1117,第一内缩空间1117位于第二端部1113和第四端部1116的端面一侧。第一进水口1121设于第二端部1113朝向第二盖板1134的表面,即设于第二端部1113的端面,第一出水口1122设于第四端部1116朝向第二盖板1134的表面,即设于第四端部1116的端面,换言之,第一进水口1121和第一出水口1122对应于第一内缩空间1117设置。由此,既能够有效延长换热介质在流道结构111内的流动路径,以提升换热模组11的散热效率,同时也能够为第一进水口1121、第一出水口1122、进水管道117以及过渡管道119的设置预留足够的空间。
进一步地,结合图4和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盖板1134包括板体部1135以及由板体部1135朝向流道结构111凸设的抵靠部1136,抵靠部1136抵接于第一流道块1111和第二流道块1114朝向第二盖板1134的表面,即抵接于第二端部1113和第四端部1116的端面,抵靠部1136还抵接于第一散热板1151和第二散热板1152朝向容置腔1142的表面。换言之,第一内缩空间1117位于第二端部1113和第四端部1116的端面以及板体部1135之间,抵靠部1136嵌入第一内缩空间1117。抵靠部1136的设置有利于提升散热结构115、流道结构111以及第二盖板1134结构配合的紧密性,从而提升换热模组11的装配精度和结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抵靠部1136相对板体部1135连接底座1138的边缘内缩形成第二内缩空间1137,第一出水口1122和第一进水口1121对应于第二内缩空间1137设置。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内缩空间1137形成于板体部1135、抵靠部1136朝向底座1138的表面、第二端部1113和第四端部1116的端面、以及底座1138之间,第一进水口1121和第一出水口1122分别设于第二端部1113和第四端部1116对应于第二内缩空间1137的位置。如此设置,配合抵靠部1136与流道结构111和散热结构115的装配设计,既有利于提升换热模组11的装配精度和结构强度,也有利于为第一进水口1121、第一出水口1122、进水管道117以及过渡管道119的设置预留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参考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内缩空间1117包括由第二端部1113和第四端部1116分别相对第一散热板1151和第二散热板1152内缩的两部分空间形成,抵靠部1136也可包括两部分结构,抵靠部1136的两部分结构分别抵接第二端部1113和第四端部1116的端面,在提升换热模组11的装配精度和结构强度的同时还有利于降低换热模组11的重量和制造成本。第二内缩空间1137可包括由抵靠部1136的两部分分别形成的两个空间。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抵靠部1136也可为一整体结构,例如为一方块结构,抵靠部1136相互远离的两部分分别抵接第二端部1113和第四端部1116的端面。
请再参见图3、图5和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流道结构111朝向第一盖板1131的表面相对散热结构115内缩形成第三内缩空间1123。例如,第一流道块1111靠近第一盖板1131的边缘相对第一散热板1151内缩,第二流道块1114靠近第一盖板1131的边缘相对第二散热板1152内缩,第三流道块1118靠近第一盖板1131的边缘相对第三散热板1153内缩,第一流道块1111、第二流道块1114和第三流道块1118相对散热结构115内缩的空间共同构成第三内缩空间1123。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盖板1131包括盖板部1132以及设于盖板部1132朝向流道结构111一侧的定位部1133,盖板部1132连接于第二盖板1134和散热结构115,定位部1133朝向底座1138的表面抵接于流道结构111,例如抵接于第一流道块1111、第二流道块1114以及第三流道块1118朝向盖板部1132的表面,定位部1133还抵接于第一散热板1151、第二散热板1152以及第三散热板1153朝向容置腔1142的表面。可以理解的是,第三内缩空间1123可视为位于散热结构115朝向盖板部1132的表面以及盖板部1132之间,定位部1133嵌入第三内缩空间1123。设置定位部1133与流道结构111和散热结构115紧密装配,有利于提升换热模组11的装配精度和结构强度。
参考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位部1133可包括依次连接的三个部分,定位部1133的三个部分分别对应于第一流道块1111、第二流道块1114和第三流道块1118朝向盖板部1132的表面设置,在提升换热模组11的装配精度和结构强度的同时还有利于降低换热模组11的重量和制造成本。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定位部1133也可为一整块结构,例如可以为一方块结构,定位部1133对应于第一流道块1111、第二流道块1114以及第三流道块1118的三个边缘与流道结构111和散热结构115紧密装配。
参考图3和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盖板1131和第二盖板1134为一体式结构,例如,盖板部1132、定位部1133、抵靠部1136以及板体部1135均为一体成型结构,定位部1133和抵靠部1136相互连接。如此设置,在换热模组11的装配过程中,可先将流道结构111和散热结构115安装于底座1138上,将动力元件116置于流道结构111的内侧,然后将第一盖板1131和第二盖板1134整体盖设于流道结构111和散热结构115上。第一盖板1131、第二盖板1134、流道结构111以及散热结构115的装配设计有利于提升换热模组11的装配精度和结构强度,同时也有利于简化换热模组11的装配工序,提升生产效率。
请再参见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动力元件116固定设置于底座1138上,且动力元件116与流道结构111、第一盖板1131以及第二盖板1134之间相互间隔,能够降低动力元件116运行时传导到散热结构115、第一盖板1131和第二盖板1134的振动,从而有利于降低换热模组11运行时的噪音。
结合图3和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138朝向第一盖板1131的表面凹陷形成的第一定位槽1139和第二定位槽1141,第一定位槽1139与散热结构115朝向底座1138的表面的形状相适应,第二定位槽1141与流道结构111朝向底座1138的表面的形状相适应,散热结构115嵌入第一定位槽1139,流道结构111嵌入第二定位槽1141。如此设置,有利于提升散热结构115、流道结构111与底座1138的装配精度和结构强度。可以理解的是,散热结构115和流道结构111朝向底座1138的表面可相互齐平,则第一定位槽1139和第二定位槽1141的深度可相同并相互连通,当然,散热结构115和流道结构111朝向底座1138的表面也可具有高度差,则第一定位槽1139和第二定位槽1141的槽底也可具有高度差,只要能够与散热结构115和流道结构111良好装配即可。
参考图1、图2和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设备10的冷却模组13可设有冷却通道(图未标出),换热模组11的进水管道117和出水管道118均连通于冷却模组13的冷却通道。当散热设备10对电子设备散热时,冷却模组13与电子设备接触,冷却通道内的换热介质吸收电子设备产生的热量后,在动力元件116的驱使下流出冷却模组13,经进水通道进入流道结构111,被流道结构111和散热结构115冷却后经过渡管道119被动力元件116泵出至出水管道118,进而经出水管道118流入冷却模组13,实现冷却模组13与换热模组11之间的液体循环,冷却模组13与换热模组11配合共同对电子设备进行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模组13可以为电子设备的背夹形态,当冷却模组13对电子设备进行散热时,冷却模组13能够夹持电子设备相背的侧框以使得冷却模组13与电子设备相互连接,提升散热作业的稳定性。当然,冷却模组13也可通过磁吸等其他任意适用的连接方式与电子设备相连接。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5)

1.一种换热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流道结构,设有换热通道以及连通所述换热通道的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
壳体,与所述流道结构围设形成容置腔;
散热结构,贴合于所述流道结构背向所述容置腔的一侧的至少部分;以及,
动力元件,设于所述容置腔内并被配置为能够对液体流动提供动力,所述动力元件设有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二进水口与所述第一出水口相连通,所述第一进水口和所述第二出水口分别用于供所述换热模组进水和出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结构包括第一流道块、第二流道块以及第三流道块,所述第一流道块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二流道块具有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三端部相对,所述第二端部和所述第四端部相对,所述第三流道块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三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水口和所述第一出水口分别设于所述第二端部和所述第四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块、所述第二流道块以及所述第三流道块均设有至少三条依次相交的流道,所述第一流道块、所述第二流道块和所述第三流道块内的流道相互连通以构成所述换热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结构包括第一散热板、第二散热板以及第三散热板,所述第一散热板设于所述第一流道块背向所述容置腔的一侧,所述第二散热板设于所述第二流道块背向所述容置腔的一侧,所述第三散热板设于所述第三流道块背向所述容置腔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散热板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散热板和所述第二散热板相对的一端,所述第一散热板、所述第二散热板以及所述第三散热板均连接于所述壳体,并与所述壳体围设形成封闭空间,所述流道结构设于所述封闭空间内。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第一盖板、第二盖板以及底座,第二盖板连接于所述第一散热板和所述第二散热板的一端并与所述第二端部和所述第四端部相对应,所述第二盖板与所述散热结构围设形成两侧开口的中空空间,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底座连接于所述散热结构和所述第二盖板,并分别封闭所述中空空间的两侧开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部和所述第四端部相对所述散热结构内缩,所述第一进水口设于所述第二端部朝向所述第二盖板的表面,所述第一出水口设于所述第四端部朝向所述第二盖板的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盖板包括板体部以及设于所述板体部朝向所述流道结构一侧的抵靠部,所述抵靠部抵接于所述第一流道块和所述第二流道块朝向所述第二盖板的表面,并抵接于所述第一散热板和所述第二散热板朝向所述容置腔的表面,所述抵靠部相对所述板体部连接所述底座的边缘内缩,所述第一出水口和所述第一进水口对应所述抵靠部相对所述板体部的内缩空间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结构朝向所述第一盖板的表面相对所述散热结构内缩,所述第一盖板包括盖板部以及设于所述盖板部朝向所述流道结构一侧的定位部,所述盖板部连接于所述第二盖板和所述散热结构,所述定位部朝向所述底座的表面抵接于所述流道结构,所述定位部抵接于所述第一散热板、所述第二散热板以及所述第三散热板朝向所述容置腔的表面。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朝向所述第一盖板的一侧凹陷形成第一定位槽和第二定位槽,所述散热结构嵌入所述第一定位槽,所述流道结构嵌入所述第二定位槽。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元件固定设置于所述底座上,并与所述流道结构、所述第一盖板以及所述第二盖板相互间隔。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为一体式结构。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模组还包括管套、电路板以及电连接于所述电路板的线缆,所述电路板电连接于所述动力元件,所述管套嵌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换热模组还包括连通所述第一进水口的进水管道以及连通所述第二出水口的出水管道,所述线缆、所述进水管道以及所述出水管道穿设所述壳体并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管套内。
15.一种散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模组以及如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换热模组,所述冷却模组设有冷却通道,所述第一进水口和所述第二出水口均与所述冷却通道连通。
CN202320622307.XU 2023-03-24 2023-03-24 换热模组及散热设备 Active CN2195145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22307.XU CN219514516U (zh) 2023-03-24 2023-03-24 换热模组及散热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22307.XU CN219514516U (zh) 2023-03-24 2023-03-24 换热模组及散热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14516U true CN219514516U (zh) 2023-08-11

Family

ID=875294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22307.XU Active CN219514516U (zh) 2023-03-24 2023-03-24 换热模组及散热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1451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13248231B2 (en) Cooling apparatus for an electrical substrate
TW200946010A (en) Electronic device cool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13036838A (zh) 无线充电器
CN219514516U (zh) 换热模组及散热设备
CN219536716U (zh) 散热设备及散热系统
CN220554214U (zh) 散热设备及散热系统
US20200379524A1 (en) Water-cooled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CN219536724U (zh) 散热设备及散热系统
CN219834749U (zh) 散热设备
CN219834745U (zh) 换热组件及散热装置
CN219536720U (zh) 散热设备
CN219536723U (zh) 散热设备
JP3942849B2 (ja) アレイアンテナの冷却構造
CN218181469U (zh) 一种计算机服务器降温装置
KR200235475Y1 (ko) 이동통신 중계기용 열전소자를 이용한 냉각장치
CN219320733U (zh) 一种迷你主机
JPH1070386A (ja) 通信機器の密閉強制冷却構造
CN219715906U (zh) 一种散热配件及相机
CN220457787U (zh) 散热机构及变流器
CN217445699U (zh) 一种网络设备
CN217406880U (zh) 一种消防无人机传输转接设备
CN219761809U (zh) 集成电路板总成和域控制器总成
CN113260237B (zh) 一种光模块散热系统、光模块
CN219320742U (zh) 一种智能降温电脑主板
CN220823618U (zh) 一种具有散热效果的5g的微功率直放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