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14449U - 一种用于矿机的被动散热式ac电源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矿机的被动散热式ac电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14449U
CN219514449U CN202121161529.3U CN202121161529U CN219514449U CN 219514449 U CN219514449 U CN 219514449U CN 202121161529 U CN202121161529 U CN 202121161529U CN 219514449 U CN219514449 U CN 2195144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power supply
heat
power unit
pcb 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16152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鲁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a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a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a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Aa Powe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144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144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8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power electronics, e.g. for inverters for controlling motor
    • H05K7/209Heat transfer by conduction from internal heat source to heat radiating structur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矿机的被动散热式AC电源,其包括:电源壳体,设置于所述电源壳体内部的至少一个功率单元和至少一个内部导热部件;其中,所述电源壳体固定安装在矿机外壳上,所述内部导热部件直接和/或间接连接至所述电源壳体的内侧壁,每个所述功率单元与一个或多个所述内部导热部件以热传递方式连接,以将产生的热量通过所述内部导热部件导入所述电源壳体。利用上述方法,无需利用任何主动散热方式即可实现电源散热,显著降低了电源的功耗和成本,减低了工作噪声,增加了电源的寿命和可靠信。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矿机的被动散热式AC电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矿机的被动散热式AC电源。
背景技术
本部分旨在为权利要求书中陈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背景或上下文。此处的描述不因为包括在本部分中就承认是现有技术。
随着虚拟货币的不断流行,用于产生虚拟货币的矿机的功耗需求也随之不断升高,在这种高功耗的矿机中,通常需要采用主动式散热的电源,比如在电源内部安装风扇进行散热,然而这种主动式散热容易导致较大的系统功耗以及可靠性的降低。以风扇散热方式为例,其具有以下一系列缺点:(1)电源风扇会带来成本增加以及功耗增加。(2)电源风扇作为易损件容易导致现场故障。(3)在矿场和IDC数据机房中,诸如潮湿和粉尘等环境因素是导致电源故障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电源风扇会把粉尘和潮湿空气带入电源并在电源内部沉积,容易导致电源的损坏。此外,可以理解,其他主动散热式电源,诸如采用水冷散热的电源同样也会具有上述系统功耗高且可靠性降低的问题。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无须利用主动散热设备的矿机AC电源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用于矿机的被动散热式AC电源,利用这种电源,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方案。
一种用于矿机的被动散热式AC电源,所述AC电源包括:电源壳体,设置于所述电源壳体内部的至少一个功率单元和至少一个内部导热部件;其中,所述电源壳体固定安装在矿机外壳上,所述内部导热部件直接和/或间接连接至所述电源壳体的内侧壁,每个所述功率单元与一个或多个所述内部导热部件以热传递方式连接,以将产生的热量通过所述内部导热部件导入所述电源壳体。
优选地,所述一个或多个内部导热部件包括:PCB板,其靠近所述电源壳体的第一内侧壁设置,且直接和/或间接连接至所述电源壳体的内侧壁,一个或多个所述功率单元设置在所述PCB板远离所述第一内侧壁的第一侧面。
优选地,所述PCB板和所述第一内侧壁之间填充有第一导热介质。
优选地,所述内部导热部件包括:一个或多个导热结构,所述导热结构的至少一侧端部以热传递方式连接至所述电源壳体的内侧壁上,且所述导热结构的主体部分向所述电源壳体的内部延伸;其中,一个或多个所述功率单元与所述导热结构的所述主体部分以热传递方式连接,以将所述功率单元产生的热量导入所述电源壳体。
优选地,靠近所述电源壳体的第一内侧壁设置的PCB板上具有开口,一个或多个所述导热结构的一侧端部以热传递方式连接至所述第一内侧壁上,且所述导热结构的主体部分穿过所述PCB板的所述开口,以延伸至与所述功率单元以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优选地,在一个或多个所述导热结构的所述主体部分形成有凹型容纳部,一个或多个所述功率单元至少部分地嵌入所述凹型容纳部,其中,所述凹型容纳部的凹陷形状设置为与嵌入其中的所述功率单元的至少部分表面相互配合。
优选地,所述内部导热部件还包括:第二导热介质,一个或多个所述功率单元通过所述第二导热介质以热传递方式连接至所述电源壳体的内侧壁和/或所述导热结构的主体部分。
优选地,靠近所述电源壳体的第一内侧壁设置的PCB板上具有开口,一个或多个所述功率单元的第一端部通过所述第二导热介质间接连接至所述第一内侧壁,且第二端部穿过所述PCB板的开口向所述电源壳体的内部延伸。
优选地,所述一个或多个功率单元包括:第一功率单元,其属于贴片型的功率半导体元件,所述第一功率单元设置在所述PCB板的所述第一侧面。
优选地,所述功率单元包括:第二功率单元,其属于通孔型功率半导体元件,所述第二功率单元通过所述第二导热介质以热传递方式连接至所述导热结构的主体部分和/或所述电源壳体的内侧壁,且所述第二功率单元的引脚插入PCB板的引脚通孔中。
优选地,所述功率单元包括:第三功率单元,其包括磁芯和绕组;其中,所述磁芯以热传递方式连接至所述PCB板,和/或以热传递方式连接至所述导热结构的主体部分的第一区域,和/或通过所述第二导热介质以热传递方式连接至所述电源壳体的内侧壁;以及,所述绕组以热传递方式连接至所述PCB板,和/或以热传递方式连接至所述导热结构的主体部分的第二区域。
优选地,所述功率单元包括:通过将所述绕组焊接至所述PCB板上,使得所述绕组以热传递方式连接至所述PCB板。
优选地,所述功率单元包括:第四功率单元,其属于电解质电容器,所述第四功率单元设置在所述PCB板的所述第一侧面上,和/或设置为与所述导热结构的主体部分以热传递方式连接,和/或设置为通过所述第二导热介质以热传递方式连接至所述电源壳体的内侧壁。
优选地,在所述第四功率单元的至少部分外侧壁和所述PCB板的所述第一侧面之间填充导热胶,使得所述第四功率单元通过所述导热胶以热传递方式连接至所述第一侧面。
优选地,设置在所述电源壳体的至少一个外侧壁上的多个散热鳍片。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无需利用任何主动式的散热方式,完全依靠设置于电源壳体内部的内部导热部件将电源的功率单元产生的热量被动导出至电源壳体上,并通过外部自然空气流通散热,显著降低了电源的功耗和成本。
应当理解,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以便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从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明白本文所述的优点和益处以及其他优点和益处。附图仅用于示出示例性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带有被动散热式AC电源的矿机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用于矿机的被动散热式AC电源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用于矿机的被动散热式AC电源的另一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的用于矿机的被动散热式AC电源的内部结构示意图的侧视图;
图5为图2所示的用于矿机的被动散热式AC电源的内部结构示意图的俯视图。
在附图中,相同或对应的标号表示相同或对应的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应理解,诸如“包括”或“具有”等术语旨在指示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特征、数字、步骤、行为、部件、部分或其组合的存在,并且不旨在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数字、步骤、行为、部件、部分或其组合存在的可能性。
除非另有说明,“/”表示或的意思,例如,A/B可以表示A或B;本文中的“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
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示出了带有被动散热式AC电源的矿机的示例性外部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用于矿机的被动散热式AC电源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其中,为便于展示电源内部结构,隐藏了电源壳体的顶部壁和两边侧壁。图3是图2所示的用于矿机的被动散热式AC电源的内部结构示意图的另一方向视图,图4是图2所示的用于矿机的被动散热式AC电源的内部结构示意图的侧视图,图5是图2所示的用于矿机的被动散热式AC电源的内部结构示意图的俯视图。
参考图1-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矿机的被动散热式AC电源,具体包括电源壳体1,以及设置于电源壳体内部的若干个功率单元(比如321、322、33、34)和若干个内部导热部件(比如41、42、431、432、441、442、443)。
该电源壳体1固定安装在矿机2的外壳的上方。在其他的实施例中,该电源壳体1也可以安装在矿机2外壳的下方或左右两侧,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制。该矿机是虚拟货币矿机。
上述若干个功率单元设置在电源壳体1内部的容腔中,该功率单元与矿机2电气连接,用于为该矿机2供电。上述若干个内部导热部件同样设置在电源壳体1内部的容腔中,并且该内部导热部件可以直接和/或间接连接至电源壳体1的内侧壁(比如11、12、13)。在该间接连接是指一个内部导热部件也可以通过另一个内部导热部件而连接至电源壳体的内侧壁。每个功率单元与一个或多个内部导热部件以热传递方式连接,以将产生的热量通过内部导热部件导入电源壳体。
换言之,每个功率单元通过一个或多个内部导热部件而以热传递方式连接至电源壳体1的内侧壁上,且每个功率单元和电源壳体1彼此之间电气隔离。所谓的热传递方式连接是指,热量可以在以热传递方式连接的若干个主体之间相互连通。所谓的电气隔离是指,在每个功率单元和电源壳体1之间不会产生电压差。
值得注意的是,在图2中隐藏了电源壳体1的部分内侧壁,然而该内部导热部件同样可以直接和/或间接连接至隐藏的内侧壁上,本实施例为了便于展示并未给出相应示例,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以直接推测出内部导热部件和隐藏内侧壁之间的可能的连接关系。
在以上实施例中,无需利用任何主动式的散热方式,完全依靠设置于电源壳体内部的内部导热部件将电源的功率单元产生的热量导出至电源壳体上,并通过外部自然空气流通散热。由于避免采用风扇等主动散热设备,显著降低了电源的功耗和成本,减低了工作噪声,增加了电源的寿命和可靠信。可以理解,该主动式散热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在电源的内部或外部放置散热风扇、液冷设备等的主动散热设备。除此之外,该主动式散热方式还可以包括利用其他机器(比如矿机)的主动散热部件兼顾对电源进行散热,这种兼顾散热方式同样也会带来功效损耗,只是被附加到了其他机器上。
以下参考图2-图5对本申请的内部导热部件及其形成的导热途径进行详细阐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该内部导热部件可以包括PCB板41。PCB板41可以是FR-4、金属基板等任意一种已知的PCB板。PCB板41靠近电源壳体1的第一内侧壁11设置,且直接和/或间接连接至电源壳体1的内侧壁。优选地,PCB板41和第一内侧壁11之间可以填充有第一导热介质42。该第一导热介质可以是诸如导热胶、导热海绵等绝缘导热介质。参考图2,PCB板41的两侧边可以分别与内侧壁12和内侧壁13直接连接,PCB板41的第二侧面面对第一内侧壁11设置,且PCB板41的第二侧面可以通过第一导电介质42和第一内侧壁11间接连接。诸如第一功率单元(未示出)、第二功率单元(321,322)等若干个功率单元可以设置在PCB板41的第一侧面411,该第一侧面411是PCB板41远离第一内侧壁11的一侧表面。由此,设置在PCB板41上的功率单元产生的热量可以从PCB板41传递到电源壳体1上,实现散热。
在其他的实施例中,设置在第一侧面411上的功率单元不限于第一功率单元(未示出)、第二功率单元(321、322),还可以包括功率半导体元件、功率磁性元件和电解质电容器在内的其他功率单元也都可以设置在PCB板41的第一侧面411上,图2-图5仅是给出本申请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本申请对于设置在PCB板上的一个或多个功率单元的类型和个数不作具体性限制。
在其他的实施例中,PCB板41还可以设置在更远离矿机2的位置,以避免矿机2自身散发的热量对电源散热造成不利影响。比如,第一内侧壁11可以位于电源壳体1的底部,当被动散热式AC电源安装在矿机2外壳的左右两侧或者下方时,PCB板41即可一定程度上远离矿机2。又比如,第一内侧壁11还可以不位于电源壳体1的底部,而是位于电源壳体的顶部或者周侧,PCB板41同样可以远离矿机2设置。图2-图5仅是给出本申请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本申请对第一内侧壁11的位置和电源安装位置不作具体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图5,该内部导热部件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导热结构,比如导热结构431和导热结构432,可以看出,上述导热结构的至少一侧端部固定连接至电源壳体的内侧壁上,且主体部分向电源壳体1内部延伸。比如,以导热结构431为例进行描述,该导热结构431是具有一定厚度的壁状结构,其下端部连接至内侧壁11,侧端部连接至内侧壁13,且一个或多个第二功率单元322与导热结构431的主体部分以热传递方式连接以实现导热。本申请对导热结构的形状以及位置并不作限制,总之可以利用上述导热结构将一个或多个功率单元产生的热量分别导入电源壳体1,实现高效率散热。
优选地,为了在电源壳体内实现更紧凑的布局,PCB板41上还可以具有开口,一个或多个导热结构的一侧端部固定连接至电源壳体1的第一内侧壁11上,且其主体部分穿过PCB板41的开口以延伸至与一个或多个功率单元以热传递的方式连接。例如,参考图5,导热结构432的下端部连接至第一内侧壁11,且其主体部分穿过PCB板41的开口向上延伸至与第四功率单元34以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在另外的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导热结构(未示出)也可以仅有一侧端部与PCB板41上方的内侧壁相连接,此时该导热结构无需穿过PCB板上的开口。
优选地,为了提高导热结构的导热效率,可以在一个或多个导热结构的主体部分形成有凹型容纳部,从而使得一个或多个功率单元可以至少部分地部分嵌入该凹型容纳部并和凹型容纳部相互连接,其中,凹型容纳部的凹陷形状设置为与嵌入其中的功率单元的至少部分表面相互配合的形状。比如,参考图5,导热结构432在主体部分具有该凹型容纳部,第四功率单元34为圆柱形,该凹型容纳部的凹陷形状可以设置为与该第四功率单元34的至少部分表面相互配合的弧形凹陷形状,从而使得第四功率单元34可以部分嵌入该凹型容纳部。这样增加了导热接触面积,并因此提供了导热结构的导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部导热部件还可以包括第二导热介质(441、442、443),该第二导热介质可以是诸如导热胶、导热海绵等绝缘导热介质。具体地,一个或多个功率单元可以通过该第二导热介质以热传递方式连接至电源壳体1的任意一个或多个内侧壁,或者可以通过该第二导热介质以热传递方式连接至导热结构的主体部分。具体来说,可以通过该第二导热介质粘附在内侧壁上或者导热结构上。例如,第二功率单元321通过第二导热介质441粘附在内侧壁上,另一个第二功率单元322通过另一个第二导热介质442粘附在导热结构431上。可以理解,当功率单元粘附在内侧壁上时,由于可以将一个或多个功率单元的热量直接导入电源壳体,减短了导热路径,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
可选地,参考图5,PCB板41上可以具有开口412,第三功率单元33的第一端部(本实施例中为底端部)可以通过填充的第二导热介质443间接连接至第一内侧壁11,且第二端部(本实施例中为顶端部)穿过PCB板41的开口412向电源壳体1的内部延伸。由此可以实现高效率散热,并保证电源内部紧凑。
以下结合图2-图5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各个功率单元及其导热途径进行详细地阐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功率单元(未示出)属于贴片型的功率半导体元件,比如可以是贴片型的电阻、电感、电容、二极管、晶体管等功率元件,可以设置在PCB板41的第一侧面411,更具体地是利用表面贴装技术(SMT,Surface Mounted Technology)安装在PCB板41的第一侧面411上。由此第一功率单元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PCB板41或者通过PCB板41和第一导电介质42导出至电源壳体1,实现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2-图5示出一种示例性的第二功率单元321,其属于通孔型功率半导体元件,第二功率单元321设置在PCB板41的第一侧面411上方,第二功率单元321通过第二导热介质441间接连接至内侧壁,由此形成在第二功率单元321和电源壳体1之间形成电气隔离。为了更高效地进行散热,可以扩大第二导热介质441和第二功率单元321之间的散热接触面积,优选可以将第二功率单元321的面积最大的侧面整体通过第二导热介质441粘附在内侧壁上。第二功率单元321的引脚从第一侧面411插入PCB板41的引脚通孔中。基于此,第二功率单元321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第二导热介质441传递到电源壳体1上,实现高效率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2-图5示出另外一种示例性的第二功率单元322,其属于通孔型功率半导体元件,第二功率单元322设置在PCB板的第一侧面411的上方,具体地是利用通孔技术(Through Hole Technology)安装在PCB板41上,并且导热结构431可以从内侧壁延伸至第二功率单元322附近,使得第二功率单元322与导热结构431的主体部分以热传递方式连接,例如可以通过第二导热介质442紧附在该导热结构431上,由此形成电气隔离。为了更高效地进行散热,可以扩大导热结构431和第二功率单元322之间的散热接触面积,优选可以选择图2的壁状导热结构431,并将第二功率单元322的具有最大表面积的侧面整体附在导热结构431上。该第二功率单元322的引脚从第一侧面411插入PCB板41上预留的引脚通孔中,暂时固定后在PCB板41的另一面焊接,形成可靠的焊点,建立长期的机械和电气连接。由此,第二功率单元322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导热结构431传递到电源壳体1上,实现高效率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三功率单元,其包括磁芯和绕组;其中,磁芯可以具有多种类型的导热路径,包括但不限于:以热传递方式连接至PCB板,以热传递方式连接至导热结构的主体部分的第一区域,以及通过第二导热介质以热传递方式连接至电源壳体的内侧壁。磁芯可以按照单一或组合的导热途径进行散热。该绕组可以以热传递方式连接至所述PCB板,还可以以热传递方式连接至导热结构的主体部分的第二区域,该第二区域与第一区域不重合。绕组同样可以按照单一或组合的导热途径进行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图4中示出了一种示例性的第三功率单元33,其属于一种平面型的功率磁性元件,具体包括磁芯331和绕组332,磁芯331可以穿过PCB板41的开口412并通过第二导电介质443以热传递方式连接至第一内侧壁11,绕组332可以焊接连接至PCB板41上,从而将其热量导入PCB板41。本实施例仅以上述第三功率单元33为例进行描述,但并不对其形状和安装位置进行具体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另一种示例性的第三功率单元(未示出),其也可以是卷绕型的功率磁性元件,其可以包括磁芯(未示出)和绕设在磁芯上的绕组(未示出),其中磁芯和绕组可以分别以热传递方式连接至同一导热结构(未示出)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由此,磁芯和绕组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该导热结构传递到电源壳体1。由此实现高效率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另一种示例性的第三功率单元(未示出),其也可以是卷绕型的功率磁性元件,比如可以包括磁芯(未示出)和绕设在磁芯上的绕组(未示出)。磁芯与某个导热结构(未示出)的主体部分相互连接,且绕组通过导热介质(未示出)间接连接至PCB板的第一侧面。例如,该导热结构(未示出)的底端部可以与第一内侧壁11相互连接、主体部分可以穿过PCB板41的开口向上延伸且在其顶端部形成凹型容纳部(未示出),该凹型容纳部的凹陷形状可以和磁芯的下部形状相互配合,使得磁芯嵌入其中。进一步地,为了提高导热效率,可以在绕组(未示出)的暴露在外的外周侧和第一侧面411之间注入导热胶(未示出),使得绕组产生的热量通过导热胶导入PCB板41,并通过PCB板41导入电源外壳1。
以上实施例示例性地列举了若干个第三功率单元的导热途径,但不限于此。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图5,还可以包括第四功率单元34,其属于电解质电容器,该第四功率单元34可以设置在PCB板41的第一侧面411上,以将热量从PCB板41导出至电源外壳1。也可以设置为与导热结构432的主体部分相互连接,以将热量从导热结构432导出至电源外壳1,还可以通过第二导热介质(未示出)间接连接至第一内侧壁11上,以将热量从第二导热介质(未示出)导出至电源外壳1。进一步地,为了提高导热效率,在第四功率单元34的至少部分外侧壁和PCB板41的第一侧面411之间可以注入导热胶(未示出),比如可以是在第四功率单元34暴露在外的外周侧和第一侧面411之间注入导热胶,使得第四功率单元34产生的热量还可以通过PCB板以更高的导热效率导入电源外壳1。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该被动散热式AC电源还可以包括设置在电源壳体1的至少一个外侧壁上的多个散热鳍片14。具体来说,可以在电源壳体的所有非特定功能区的外侧壁上设置该散热鳍片,其中特定功能区比如可以包括插座区、安装区等。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
虽然已经参考若干具体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但是应该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所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对各方面的划分也不意味着这些方面中的特征不能组合以进行受益,这种划分仅是为了表述的方便。本实用新型旨在涵盖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所包括的各种修改和等同布置。

Claims (15)

1.一种用于矿机的被动散热式AC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AC电源包括:电源壳体,设置于所述电源壳体内部的至少一个功率单元和至少一个内部导热部件;
其中,所述电源壳体固定安装在矿机外壳上,所述内部导热部件直接和/或间接连接至所述电源壳体的内侧壁,每个所述功率单元与一个或多个所述内部导热部件以热传递方式连接,以将产生的热量通过所述内部导热部件导入所述电源壳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C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多个内部导热部件包括:
PCB板,其靠近所述电源壳体的第一内侧壁设置,且直接和/或间接连接至所述电源壳体的内侧壁,一个或多个所述功率单元设置在所述PCB板远离所述第一内侧壁的第一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AC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PCB板和所述第一内侧壁之间填充有第一导热介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C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导热部件包括:
一个或多个导热结构,所述导热结构的至少一侧端部以热传递方式连接至所述电源壳体的内侧壁上,且所述导热结构的主体部分向所述电源壳体的内部延伸;
其中,一个或多个所述功率单元与所述导热结构的所述主体部分以热传递方式连接,以将所述功率单元产生的热量导入所述电源壳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AC电源,其特征在于,
靠近所述电源壳体的第一内侧壁设置的PCB板上具有开口,一个或多个所述导热结构的一侧端部以热传递方式连接至所述第一内侧壁上,且所述导热结构的主体部分穿过所述PCB板的所述开口,以延伸至与所述功率单元以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AC电源,其特征在于,
在一个或多个所述导热结构的所述主体部分形成有凹型容纳部,一个或多个所述功率单元至少部分地嵌入所述凹型容纳部,其中,所述凹型容纳部的凹陷形状设置为与嵌入其中的所述功率单元的至少部分表面相互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AC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导热部件还包括:
第二导热介质,一个或多个所述功率单元通过所述第二导热介质以热传递方式连接至所述电源壳体的内侧壁和/或所述导热结构的主体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AC电源,其特征在于,
靠近所述电源壳体的第一内侧壁设置的PCB板上具有开口,一个或多个所述功率单元的第一端部通过所述第二导热介质间接连接至所述第一内侧壁,且第二端部穿过所述PCB板的开口向所述电源壳体的内部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AC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多个功率单元包括:
第一功率单元,其属于贴片型的功率半导体元件,所述第一功率单元设置在所述PCB板的所述第一侧面。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AC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单元包括:
第二功率单元,其属于通孔型功率半导体元件,所述第二功率单元通过所述第二导热介质以热传递方式连接至所述导热结构的主体部分和/或所述电源壳体的内侧壁,且所述第二功率单元的引脚插入PCB板的引脚通孔中。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AC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单元包括:
第三功率单元,其包括磁芯和绕组;其中,
所述磁芯以热传递方式连接至所述PCB板,和/或以热传递方式连接至所述导热结构的主体部分的第一区域,和/或通过所述第二导热介质以热传递方式连接至所述电源壳体的内侧壁;以及,
所述绕组以热传递方式连接至所述PCB板,和/或以热传递方式连接至所述导热结构的主体部分的第二区域。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AC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单元包括:
通过将所述绕组焊接至所述PCB板上,使得所述绕组以热传递方式连接至所述PCB板。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AC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单元包括:
第四功率单元,其属于电解质电容器,所述第四功率单元设置在所述PCB板的所述第一侧面上,和/或设置为与所述导热结构的主体部分以热传递方式连接,和/或设置为通过所述第二导热介质以热传递方式连接至所述电源壳体的内侧壁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AC电源,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四功率单元的至少部分外侧壁和所述PCB板的所述第一侧面之间填充导热胶,使得所述第四功率单元通过所述导热胶以热传递方式连接至所述第一侧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C电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电源壳体的至少一个外侧壁上的多个散热鳍片。
CN202121161529.3U 2021-05-14 2021-05-27 一种用于矿机的被动散热式ac电源 Active CN21951444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163188568P 2021-05-14 2021-05-14
US63/188,568 2021-05-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14449U true CN219514449U (zh) 2023-08-11

Family

ID=8423043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161529.3U Active CN219514449U (zh) 2021-05-14 2021-05-27 一种用于矿机的被动散热式ac电源
CN202110606666.1A Pending CN115426828A (zh) 2021-05-14 2021-05-27 一种用于矿机的被动散热式ac电源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06666.1A Pending CN115426828A (zh) 2021-05-14 2021-05-27 一种用于矿机的被动散热式ac电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219514449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26828A (zh) 2022-1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21097590A (ja) ワイヤレス充電装置
CN102150101A (zh) 嵌入式电池单元和热管理的方法和设备
TWI721527B (zh) 電子機器
CN102386640A (zh) 充电模块
CN114094244A (zh) 电池组及用电设备
CN219514449U (zh) 一种用于矿机的被动散热式ac电源
CN209983014U (zh) 具有多面散热功能的功率型电子产品
JP4929904B2 (ja) トランス
CN216927556U (zh) 一种用于it设备的被动散热式ac电源
CN217283820U (zh) 具有风冷和液冷装置的电源
US20220172862A1 (en) Connecting cable, cable connector, charger and charger assembly with improved heat dissipation structure
CN215409344U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模块化磁吸风扇
CN218897405U (zh) 一种用于it设备的被动散热式电源
CN113966069A (zh) 基板结构和终端设备
CN206442659U (zh) 气冷散热装置
CN206517728U (zh) 气冷散热装置
CN218103962U (zh) 电器盒和冰箱
CN206517729U (zh) 气冷散热装置
TWI610487B (zh) 電池模組
WO2023157130A1 (ja) 電装品モジュール
CN219612468U (zh) 一种逆变器及电气设备
CN219591607U (zh) 线路板以及电池包
CN219392578U (zh) 一种方便组合的迷你主机
CN211557843U (zh) 一种结构稳定的充电宝
CN212137321U (zh) 一种太阳能充电控制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