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08604U - 岩质陡峭边坡格构防护框格内生态混凝土防护系统 - Google Patents

岩质陡峭边坡格构防护框格内生态混凝土防护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08604U
CN219508604U CN202222679303.3U CN202222679303U CN219508604U CN 219508604 U CN219508604 U CN 219508604U CN 202222679303 U CN202222679303 U CN 202222679303U CN 219508604 U CN219508604 U CN 2195086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cological
concrete
steel wire
protection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67930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传波
张海亮
孙富学
李辉
孙巍
康聪
聂大祥
焦国太
冉钊烨
丁仕强
王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nzhou University
China Railway First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Construction and Installation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First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nzhou University
China Railway First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Construction and Installation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First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nzhou University, China Railway First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Construction and Installation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First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n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22267930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086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086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086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23Dune restoration or creation; Cliff stabilisation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岩质陡峭边坡格构防护框格内生态混凝土防护系统,包括现浇混凝土基层,现浇混凝土基层表面一体浇筑有混凝土框格梁,混凝土框格梁分隔形成多个框格,框格内回填有种植土,种植土表面设置有生态混凝土防护层,生态混凝土防护层中打设有穿过种植土层进入现浇混凝土基层内部的锚钉,生态混凝土防护层中间层布设有加强钢丝网,加强钢丝网沿着现浇混凝土基层表面布设,以加强钢丝网为界生态混凝土防护层分为生态内层和生态外层,生态混凝土防护层上打设有透水孔。上述系统和方法可改善现有框格内客土绿化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升边坡防护的整体品质和生态功能。

Description

岩质陡峭边坡格构防护框格内生态混凝土防护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岩质陡峭边坡格构防护框格内生态混凝土防护系统 。
背景技术
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深入,岩质边坡成为各类交通、水利、地质灾害等工程中的重要施工分项。施工完成的岩质边坡岩体裸露,不具有生态功能。同时,受到水流、日照等自然因素侵蚀,会产生风化损伤现象,影响岩质边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为此,工程建设者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边坡防护。对于岩质边坡而言,多采用挂网锚喷、格构防护、主动防护网防护等防护形式,但上述防护形式均属于硬质防护,防护后边坡表面仍光滑裸露,感官效果不良,不具有生态绿化功能。对于岩面存在节理裂隙等不良结构面构造,且坡体需要增加稳定措施的边坡,格构防护是一种常见的岩质边坡防护措施。岩石边坡格构防护技术通过在岩石面上按照一定的间距施工框格梁,框格梁尺寸一般采用30cm(宽)*40cm(高),框格梁内间距一般采用2.5m或3.0米间距,根据边坡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框格梁交叉处施工锚钉进行锚固,从而形成格构防护体系。岩石边坡格构防护体系施工完成后,坡体表面仍处于硬质裸露状态,工程中常采用客土喷播方式完善其绿化功能。当边坡坡度较小时,一般小于60度时,在保证施工质量的情况下,通过框格内部客土喷播的方式,基本可以达到边坡复绿的目标。但对于边坡坡度大于60度的陡峭边坡,框格内客土喷播种植土会产生流动堆积现象,产生上部与框格梁产生脱开,下部堆积的框格内上薄下厚的问题。因框格梁有一定高度,当存在降雨或者地表沿坡面径流情况时,会在框格内产生积水及水流冲刷现象,破坏框格内客土防护效果,防护耐久性和整体效果较差。
基于此背景,本技术提出一种适用于岩质陡峭边坡格构防护内部生态防护技术,可改善现有客土绿化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升边坡防护的整体品质和生态功能。
发明内容
鉴于背景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岩质陡峭边坡格构防护框格内生态混凝土防护系统,该防护系统可改善现有框格内的绿化和种植土固定,并同时提升边坡防护的整体品质和生态功能。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岩质陡峭边坡格构防护框格内生态混凝土防护系统,包括现浇混凝土基层,现浇混凝土基层表面一体浇筑有混凝土框格梁,混凝土框格梁分隔形成多个框格,其特征是:所述框格内回填有种植土,种植土表面设置有生态混凝土防护层,生态混凝土防护层中打设有穿过种植土层进入所述现浇混凝土基层内部的锚钉,所述生态混凝土防护层中间层布设有加强钢丝网,加强钢丝网沿着所述现浇混凝土基层表面布设,加强钢丝网与所述锚钉连接固定,以加强钢丝网为界所述生态混凝土防护层分为生态内层和生态外层,所述生态混凝土防护层上打设有多个深入到所述种植土中的透水孔。
优选的,所述混凝土框格梁内侧打设有植筋孔,植筋孔设置在框格梁内部钢丝网高度处,按照50cm间距钻孔植筋,采用植筋胶孔内锚固牢固,植筋采用直径12mm螺纹钢,端部制作90度弯钩,以加强与钢丝网的连接可靠度,植筋深入格构梁内10cm,伸出长度10cm,所述加强钢丝网的四周连接在混凝土框格梁内侧的连接植筋上。
优选的,所述锚钉采用直径不小于16mm的螺纹钢筋,通过钻孔方式插入岩石基层不少于50cm;锚钉水平和横向间距根据框格尺寸设置,水平竖直均匀分布。
优选的,所述加强钢丝网采用直径不小于1mm的勾花镀锌钢丝网,钢丝网与锚钉交接处,采用镀锌铁丝绑扎牢固,四周与框格梁植筋连接牢固,形成防护层骨架体系。
优选的,所述混凝土框格梁高度为30-40cm,所述生态混凝土防护层的厚度为8-10cm,所述生态混凝土防护层下部回填所述种植土。
优选的,所述生态混凝土防护层通过喷射方式施工形成,生态混凝土防护层厚度不小于8cm,顶部高程与框格梁顶面齐平。
优选的,所述透水孔用于保证防护体系水分供应,透水孔垂直于边坡设置。
优选的,构成所述框格的混凝土框格梁内侧呈回字形台阶状,所述加强钢丝网边缘设置于回字形台阶上,并采用多个螺杆与设置于回字形台阶上螺孔连接锁紧所述加强钢丝网。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
岩石边坡生态混凝土防护技术是近年来工程中采用的一种生态绿化技术,因其具有一定的强度,可以提供边坡生态防护功能的同时,并具有一定的抗冲刷性,提高了防护结构的耐久性。对于存在节理裂隙的岩质边坡,格构防护是一种常用防护体系。格构内部也长采用客土喷播进行生态防护。但对于坡度大于60度的陡峭边坡而言,框格内部客土喷播存在重力流动堆积厚度不均、框格内积水及水流冲刷严重等问题,防护效果及耐久性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适用于岩质陡峭边坡格构防护内部生态防护技术,可改善现有客土绿化技术存在问题,提升边坡防护的整体品质和生态功能。
为改善上述问题,本专利提供了进行如下改进:
1、通过设置锚钉、加强钢丝网及格构内部锚钉,形成防护层骨架,提高防护材料的稳定性。
2、混凝土格构梁高度一般较厚,通过在生态防护层下部回填种植土,改善生态防护层植物生长条件,改善绿化效果。
3、表层设置生态混凝土防护层,防护层顶面与框格梁高度齐平,并利用生态混凝土强度特性,提高防体系耐久性和抗冲刷能力。
4、通过设置透水孔,既作为水体补充渗流的通道,并可作为储水空间,在地表径流及降雨时储存部分水体,缓慢渗入防护层内部,改善防护层养护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岩质陡峭边坡格构防护框格内生态混凝土防护系统所在地形位置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岩质陡峭边坡格构防护框格内生态混凝土防护系统的局部结构剖面放大示意图。
图3为岩质陡峭边坡格构防护框格内生态混凝土防护系统的结构平面示意图。
图4为框格内锚钉的分布示意图。
图5为框格内透水孔的分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实现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参照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岩质陡峭边坡格构防护框格内生态混凝土防护系统,包括现浇混凝土基层1,现浇混凝土基层1表面一体浇筑有混凝土框格梁2,混凝土框格梁2是一种格构梁,混凝土框格梁2分隔形成多个框格3,所述框格3内回填有种植土4,种植土4表面设置有生态混凝土防护层5,生态混凝土防护层5中打设有穿过所述种植土层进入所述现浇混凝土基层1内部的锚钉6,所述生态混凝土防护层5中间层布设有加强钢丝网7,加强钢丝网7沿着所述现浇混凝土基层1表面布设,加强钢丝网7与所述锚钉6连接固定,以加强钢丝网7为界所述生态混凝土防护层5分为生态内层51和生态外层52,所述生态混凝土防护层5上打设有多个深入到所述种植土4中的透水孔8,透水孔8用于保证防护体系水分供应,透水孔8垂直于边坡设置。
上述混凝土框格梁2内侧打设有植筋孔,植筋孔设置在框格梁内部钢丝网高度处,按照50cm间距钻孔植筋,采用植筋胶孔内锚固牢固,植筋9采用直径12mm螺纹钢,端部制作90度弯钩,以加强与钢丝网的连接可靠度,植筋9深入格构梁内10cm,伸出长度10cm,所述加强钢丝网7的四周连接在混凝土框格梁2内侧的连接植筋9上。
上述锚钉6的作用是和加强钢丝网7及四周混凝土框格梁2的植筋9形成加强骨架,将生态混凝土防护层5固定于框格内,并对下部回填种植土4起到加筋作用,形成耐久防护体系。锚钉6采用直径不小于16mm的螺纹钢筋,通过钻孔方式插入岩石基层不少于50cm;锚钉6水平和横向间距根据框格尺寸设置,水平竖直均匀分布。
上述加强钢丝网7采用直径不小于1mm的勾花镀锌钢丝网,钢丝网与锚钉6交接处,采用镀锌铁丝绑扎牢固。四周与框格梁植筋连接牢固,形成防护层骨架体系。
上述混凝土框格梁高度为30-40cm,所述生态混凝土防护层的厚度为8-10cm,所述生态混凝土防护层下部回填所述种植土。
上述生态混凝土防护层5通过喷射方式施工形成,生态混凝土防护层5厚度不小于8cm,顶部高程与混凝土框格梁2顶面齐平,生态混凝土防护层5包括水泥、种植土、锯末、有机物料及植物种子,配合比按照:每立方种植土:100kg水泥:3.5立方锯末:适量外加剂;所述生态混凝土的28天养护强度要求不低于1Mpa,以保证防护层的强度与耐久特性,生态混凝土防护层5各种原材料按照既定配比,通过拌合装置进行充分搅拌,形成均匀混合物,然后通过喷射方式进行防护层施工。
上述构成所述框格的混凝土框格梁2内侧呈回字形台阶状,所述加强钢丝网7边缘设置于回字形台阶上,并采用多个螺杆与设置于回字形台阶上螺孔连接锁紧所述加强钢丝网7,采用回字形台阶设置加强钢丝网7的边缘,并采用螺杆压紧锁紧。
参照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上述质陡峭边坡格构防护框格内生态混凝土防护系统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锚钉打设
采用冲击钻在混凝土面钻孔,钻孔深度50cm,钻孔直接以能够插入锚钉并砂浆充填空隙为准,钻孔完成后,首先在孔内灌注砂浆,然后打入锚钉6,使锚钉6能够很好在孔内粘结;
(2)格构梁内侧植筋施工
在格构梁内部采用冲击钻钻孔,注入植筋胶,然后插入植筋,待植筋胶凝固后,可以进行后续施工,植筋直径采用12mm螺纹钢筋,插入格构梁内10cm,外漏长度10cm,末端制作90度弯钩,加强与钢丝网连接;
(3)种植土回填
种植土4采用常用绿化种植土,筛除大的石子后使用,回填过程采用人工轻微夯实,达到种植土自然密度,回填土表面修正平整,作为生态混凝土的施工基础面;
(4)透水孔施工
透水孔8采用直径10cm,两端封闭的PVC塑料管造孔,在生态混凝土防护层5喷射施工前,将PVC管节按照设计间距插入黄土层内,深度5cm,外漏长度比生态混凝土防护层5厚度长20cm,确保便于拔出操作,喷射生态混凝土施工完成,待生态混凝土具有一定强度后,旋转拔出PVC管节,形成直径10cm的透水孔,透水孔可在降雨及径流条件下提供内部水分补给通道外,并可储存水体,根据防护层内水分平衡,慢慢渗透至防护层内,加强水分补给;
(5)喷射下层生态混凝土
下层生态混凝土厚度为5cm,通过干喷方式进行施工,施工时保证喷层厚度均匀;
(6)施工加强钢筋网
待下层生态混凝土防护层表面面干,具有一定强度后,在生态混凝土面上敷设加强钢丝网7,钢丝网和锚钉6在交叉出绑扎牢固,钢丝网并与四周植筋弯钩用扎丝绑扎牢固,形成可靠防护骨架;
(7)上层生态混凝土施工
在敷设完钢丝网后,按照要求施工上层生态混凝土,生态混凝土表面要求平整,具有良好的排水性能;
(8)拔出造孔PVC管节
待上层生态混凝土防护层具有一定强度后,慢慢旋转并拔出PVC管节,形成透水孔8,透水孔8贯穿生态混凝土防护层5,并深入种植土层5cm。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介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岩质陡峭边坡格构防护框格内生态混凝土防护系统,包括现浇混凝土基层,现浇混凝土基层表面一体浇筑有混凝土框格梁,混凝土框格梁分隔形成多个框格,其特征是:所述框格内回填有种植土,种植土表面设置有生态混凝土防护层,生态混凝土防护层中打设有穿过种植土层进入所述现浇混凝土基层内部的锚钉,所述生态混凝土防护层中间层布设有加强钢丝网,加强钢丝网沿着所述现浇混凝土基层表面布设,加强钢丝网与所述锚钉连接固定,以加强钢丝网为界所述生态混凝土防护层分为生态内层和生态外层,所述生态混凝土防护层上打设有多个深入到所述种植土中的透水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岩质陡峭边坡格构防护框格内生态混凝土防护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混凝土框格梁内侧打设有植筋孔,植筋孔设置在框格梁内部钢丝网高度处,按照50cm间距钻孔植筋,采用植筋胶孔内锚固牢固,植筋采用直径12mm螺纹钢,端部制作90度弯钩,以加强与钢丝网的连接可靠度,植筋深入格构梁内10cm,伸出长度10cm,所述加强钢丝网的四周连接在混凝土框格梁内侧的连接植筋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岩质陡峭边坡格构防护框格内生态混凝土防护系统,其特征是:所述锚钉采用直径不小于16mm的螺纹钢筋,通过钻孔方式插入岩石基层不少于50cm;锚钉水平和横向间距根据框格尺寸设置,水平竖直均匀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岩质陡峭边坡格构防护框格内生态混凝土防护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加强钢丝网采用直径不小于1mm的勾花镀锌钢丝网,钢丝网与锚钉交接处,采用镀锌铁丝绑扎牢固,四周与框格梁植筋连接牢固,形成防护层骨架体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岩质陡峭边坡格构防护框格内生态混凝土防护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混凝土框格梁高度为30-40cm,所述生态混凝土防护层的厚度为8-10cm,所述生态混凝土防护层下部回填所述种植土。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岩质陡峭边坡格构防护框格内生态混凝土防护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生态混凝土防护层通过喷射方式施工形成,生态混凝土防护层厚度不小于8cm,顶部高程与框格梁顶面齐平。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或6所述的岩质陡峭边坡格构防护框格内生态混凝土防护系统,其特征是:所述透水孔用于保证防护体系水分供应,透水孔垂直于边坡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或6所述的岩质陡峭边坡格构防护框格内生态混凝土防护系统,其特征是:构成所述框格的混凝土框格梁内侧呈回字形台阶状,所述加强钢丝网边缘设置于回字形台阶上,并采用多个螺杆与设置于回字形台阶上螺孔连接锁紧所述加强钢丝网 。
CN202222679303.3U 2022-10-12 2022-10-12 岩质陡峭边坡格构防护框格内生态混凝土防护系统 Active CN2195086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79303.3U CN219508604U (zh) 2022-10-12 2022-10-12 岩质陡峭边坡格构防护框格内生态混凝土防护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79303.3U CN219508604U (zh) 2022-10-12 2022-10-12 岩质陡峭边坡格构防护框格内生态混凝土防护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08604U true CN219508604U (zh) 2023-08-11

Family

ID=875296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679303.3U Active CN219508604U (zh) 2022-10-12 2022-10-12 岩质陡峭边坡格构防护框格内生态混凝土防护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086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44460B (zh) 现浇植生型生态混凝土护坡施工方法
CN205134340U (zh) 一种用于高陡岩质边坡生态护坡的结构系统
CN109594568B (zh) 一种岩石边坡生态防护结构及其方法
CN111005393B (zh) 一种利用活树桩修复已滑坡体的护坡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1549799A (zh) 一种应用于碎石土边坡综合防治体系
CN108049423A (zh) 一种生态景观挡墙
CN111173006B (zh) 联合透水挡墙和触探式植筋带加固坡积土的生态护坡方法
CN219508604U (zh) 岩质陡峭边坡格构防护框格内生态混凝土防护系统
CN112854260A (zh) 一种生态混凝土岩土护坡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4059566B (zh) 一种软岩边坡半刚性支挡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09194550U (zh) 边坡生态防护结构
CN101235646B (zh) 一种建筑边坡生态支护构件
CN111485565A (zh) 一种绿色生态边坡一体化加固方法
CN114790751B (zh) 一种“果、泥”复合型生态护坡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16475115U (zh) 一种可循环利用的坡积层绿色防护格室
CN205296069U (zh) 现浇植生型生态混凝土护坡
CN113322966B (zh) 一种用于基坑的边坡支护层面装置、施工方法及其应用
CN112031004B (zh) 一种膨胀土斜坡生态保护方法
CN213173760U (zh) 一种应用于碎石土边坡综合防治体系
CN115748748A (zh) 岩质陡峭边坡格构防护框格内生态混凝土防护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CN212026135U (zh) 一种滨水步道护坡结构
CN208934005U (zh) 一种竖向弧形挡板景观桩板墙
CN113718802A (zh) 一种生态混凝土岩土护坡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3089684A (zh) 一种用于基坑的边坡支护层面装置、施工方法及其应用
CN207469267U (zh) 一种防止水土流失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