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77414U - 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的冷却系统 - Google Patents

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的冷却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77414U
CN219477414U CN202320553808.7U CN202320553808U CN219477414U CN 219477414 U CN219477414 U CN 219477414U CN 202320553808 U CN202320553808 U CN 202320553808U CN 219477414 U CN219477414 U CN 2194774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d
communicated
heat exchanger
cooling
wate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55380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宏伟
刘刚
杜庆中
金献凯
冒文亮
成硕
张晶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hree Gorges New Energy Offshore Wind Power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Jiangs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hree Gorges New Energy Offshore Wind Power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hree Gorges New Energy Offshore Wind Power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Jiangsu Co ltd filed Critical Three Gorges New Energy Offshore Wind Power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55380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774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774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774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60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AC networks or generators via a high voltage DC link [HVCD]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流站的冷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的冷却系统,包括第一冷却循环装置和第二冷却循环装置,第一冷却循环装置包括第一泵组、第一热交换器、第一过滤结构和防堵塞结构,第一泵组设有第一进水端和第一出水端,第一进水端位于水面以下;第一热交换器位于水面以上,冷侧设有第一冷侧输入端和第一冷侧输出端,第一冷侧输入端与第一出水端连通,第一冷侧输出端连通至水面以下;第一热交换器的热侧与第二冷却循环装置进行热交换;第一过滤结构设置在第一冷侧输入端与第一出水端之间;防堵塞结构连接在第一泵组上,并设置在第一进水端处。该将防堵塞结构防止第一进水端及第一泵组被泥沙、藻类及浮游微生物等堵塞。

Description

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的冷却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海上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的冷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的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风力发电等新能源行业快速发展,具有大规模、大容量和远距离等特点的海上风力发电成为了风力发电的主要发展方向。柔性直流输电技术是海上风电消纳的重要解决方案,柔性直流输电海上换流站的换流阀、联结变等设备会在运行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热量,一套高效率、可靠的冷却系统对电力传输设备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现有的一种用于海上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的公用冷却系统,包括海水循环模块、淡水循环模块和发热设备循环冷却模块,所述海水循环模块和淡水循环模块之间设有若干用于两者间热量交换的换热Ⅰ,淡水循环模块和发热设备循环冷却模块之间设有若干用于两者之间热量交换的换热器Ⅱ。海水循环模块具有海水泵组,海水泵组的吸水口位于海平面以下,海水中的泥沙、藻类及浮游微生物等容易造成吸水口和海水管路的堵塞,进而影响冷却系统的冷却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冷却系统的海水泵组的吸水口容易被泥沙、藻类及浮游微生物等堵塞的缺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的冷却系统,包括第一冷却循环装置和第二冷却循环装置,所述第一冷却循环装置包括第一泵组、第一热交换器、第一过滤结构和防堵塞结构,第一泵组设有第一进水端和第一出水端,所述第一进水端位于水面以下;第一热交换器位于水面以上,冷侧设有第一冷侧输入端和第一冷侧输出端,所述第一冷侧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出水端连通,所述第一冷侧输出端连通至水面以下;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热侧与所述第二冷却循环装置进行热交换;第一过滤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冷侧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出水端之间;防堵塞结构连接在所述第一泵组上,并设置在所述第一进水端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的冷却系统,所述第一冷侧输出端通过排水管排出至水面以下,所述第一冷却循环装置还包括检漏结构,所述检漏结构与所述排水管连通,所述检漏结构适于在检测停运时判断所述第一冷却循环装置的渗漏情况。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的冷却系统,所述第一冷却循环装置还包括第二热交换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冷侧设有第二冷侧输入端和第二冷侧输出端,所述第二冷侧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出水端连通,所述第一过滤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二冷侧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出水端之间;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热侧适于与暖通冷却循环装置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二冷侧输出端通过第一管路连通至所述第一出水端与所述第一过滤结构之间,通过第二管路连通至所述第一冷侧输出端与所述检漏结构之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的冷却系统,还包括第三冷却循环装置和稳压装置,所述第三冷却循环装置与所述第二冷却循环装置进行热交换,所述稳压装置与所述第二冷却循环装置、所述第三冷却循环装置均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的冷却系统,所述第二冷却循环装置包括:
第三热交换器,冷侧设有第三冷侧输入端和第三冷侧输出端,所述第三热交换器的热侧与所述第三冷却循环装置进行热交换;
第二泵组,设有第二进水端和第二出水端,所述第二出水端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第一热侧输入端连通,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第一热侧输出端与所述第三冷侧输入端连通;所述第三冷侧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进水端连通;
第二过滤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二出水端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第一热侧输入端之间;
其中,所述稳压装置与所述第三热交换器的第三热侧输出端连通,且与所述第三冷侧输出端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的冷却系统,还包括补水装置,与所述稳压装置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的冷却系统,所述第三冷却循环装置包括阀内冷却结构和第三泵组,所述阀内冷却结构设有冷水进口和热水出口,所述冷水进口通过冷水管与所述第三热侧输出端连通,所述冷水进口处或者所述冷水管上靠近所述冷水进口的位置设有温度检测器;所述第三泵组设有第三进水端和第三出水端,所述第三进水端与所述热水出口连通;
所述第三冷却循环装置还包括第一三通阀和加热器,所述第一三通阀设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三出水端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三热交换器的第三热侧输入端连通;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冷水管连通;所述加热器连通在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三热侧输出端之间;
或者,所述第三冷却循环装置还包括加热器,所述加热器连通在所述冷水管,所述稳压装置连通在所述第三热侧输出端与所述加热器之间;
或者,所述第三冷却循环装置还包括第一三通阀,所述第一三通阀设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三出水端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三热交换器的第三热侧输入端连通;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冷水管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的冷却系统,还包括:
第二三通阀,设有第四接口、第五接口和第六接口,所述冷水管包括第一分管和第二分管,所述第一分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四接口和所述第三热侧输出端连通,所述第二分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五接口和所述冷水进口连通;
去离子管,两端分别与所述第六接口与所述第二分管连通;
去离子装置,连通在所述去离子管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的冷却系统,所述第二冷却循环装置还包括第四热交换器,所述第四热交换器的冷侧设有第四冷侧输入端和第四冷侧输出端,所述第四冷侧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第一热侧输出端连通,所述第四冷侧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进水端连通;所述第四热交换器的热侧与联结变内冷却结构进行热交换;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脱气装置,所述脱气装置与所述第三冷侧输出端和/或所述第四冷侧输出端连通;
和/或,所述第三热交换器的所述第三热侧输入端设有第三过滤结构;
和/或,所述稳压装置与所述第三热侧输出端之间设有第一电磁阀;
和/或,所述稳压装置与所述第三冷侧输出端之间设有第二电磁阀。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的冷却系统,还包括防海洋生物装置,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第一出水端通过三通管路分别与所述第一过滤结构和所述进液口连通,所述出液口通过出液管延伸至所述第一进水端附近。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的冷却系统,第一冷却循环装置包括第一泵组、第一热交换器、第一过滤结构和防堵塞结构,第一泵组可将水泵送至第一热交换器,第一热交换器与第二冷却循环装置进行热交换;第一过滤结构可对进入第一热交换器的水进行过滤,防止泥沙、藻类及浮游微生物等堵塞第一泵组与第一热交换器之间的管路,或者堵塞第一热交换器冷侧的管路;防堵塞结构设置在第一进水端处,防止位于水面以下的第一进水端及第一泵组被泥沙、藻类及浮游微生物等堵塞,保证第一泵组可正常泵送冷却水,保证第一冷却循环装置的冷却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的冷却系统的第一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的冷却系统的第二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泵组和防堵塞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检漏结构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冷却循环装置;11、第一泵组;111、提升电机;112、提升管道;113、第一进水端;114、第一出水端;12、第一热交换器;13、第一过滤结构;14、防堵塞结构;141、防堵格栅;142、过滤网;143、压力表;15、检漏结构;151、检漏罐;152、进水口;153、出水口;154、出水阀门;155、液位计;16、第二热交换器;2、第二冷却循环装置;21、第三热交换器;22、第二泵组;23、第二过滤结构;24、第四热交换器;25、联结变内冷却结构;3、暖通冷却循环装置;4、第三冷却循环装置;41、阀内冷却结构;42、第三泵组;43、第一三通阀;44、加热器;45、第二三通阀;46、去离子装置;47、第三过滤结构;5、稳压装置;6、补水装置;7、脱气装置;8、第一电磁阀;9、第二电磁阀;10、防海洋生物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的冷却系统,包括第一冷却循环装置1和第二冷却循环装置2,所述第一冷却循环装置1包括第一泵组11、第一热交换器12、第一过滤结构13和防堵塞结构14,第一泵组11设有第一进水端113和第一出水端114,所述第一进水端113位于水面以下;第一热交换器12位于水面以上,冷侧设有第一冷侧输入端和第一冷侧输出端,所述第一冷侧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出水端114连通,所述第一冷侧输出端连通至水面以下;所述第一热交换器12的热侧与所述第二冷却循环装置2进行热交换;第一过滤结构13设置在所述第一冷侧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出水端114之间;防堵塞结构14连接在所述第一泵组11上,并设置在所述第一进水端113处。
第一冷却循环装置1包括第一泵组11、第一热交换器12、第一过滤结构13和防堵塞结构14,第一泵组11可将水泵送至第一热交换器12,第一热交换器12与第二冷却循环装置2进行热交换;第一过滤结构13可对进入第一热交换器12的水进行过滤,防止泥沙、藻类及浮游微生物等堵塞第一泵组11与第一热交换器12之间的管路,或者堵塞第一热交换器12冷侧的管路;防堵塞结构14设置在第一进水端113处,防止位于水面以下的第一进水端113及第一泵组11被泥沙、藻类及浮游微生物等堵塞,保证第一泵组11可正常泵送冷却水,保证第一冷却循环装置1的冷却效果。
本实施例中,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可建设在海面上,也可建设在江面、河面和湖面等水面上。第一过滤结构13设置在水面以上,第一过滤器使得第一泵组11泵送的水满足进入第一热交换器12的介质精度。第一泵组11可设置在水面以下,第一泵组11的顶部可固定在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的安装底座上,第一泵组11可以为一组提升泵,根据冷却量需求同时进行使用。第一泵组11还可以为N组提升泵,根据冷却量需求投入并启用相应数量的提升泵,在最大可能启动组数外还额外设置N-1组备用的提升泵。第一热交换器12可为热交换板。每个提升泵均具有第一进水端113和第一出水端114,每个第一进水端113处均设有防堵塞结构14,且防堵塞结构14的过滤精度小于第一过滤结构13的过滤精度。
进一步的,防堵塞结构14由防堵格栅141和过滤网142组成,过滤网142设置在第一进水端113处,防堵格栅141包裹在提升泵和过滤网142的外部,防堵格栅141呈梭子型,孔径较大,用于格挡大型海洋或江河漂浮物堵塞第一进水端113,还可格挡较大颗粒直接撞击提升泵。过滤网142可以再次对第一进水端113处的介质杂物进行过滤。优选地,提升泵包括提升电机111和提升管道112,提升电机111和提升管道112之间设有第一进水端113,提升管道112设有第一出水端114,第一出水端114处设有压力表143,压力表143的压力大小可反映第一进水端113处的堵塞状况。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冷侧输出端通过排水管排出至水面以下,所述第一冷却循环装置1还包括检漏结构15,所述检漏结构15与所述排水管连通,所述检漏结构15适于在检测停运时判断所述第一冷却循环装置1的渗漏情况。
检漏结构15可以为检漏罐151,检漏罐151最低处应高于第一冷却循环装置1的其他结构和设备的最高点,检漏罐151的底部设有进水口152和出水口153,出水口153处设有出水阀门154,检漏罐151的侧部设有液位计155,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的冷却系统进行检修时,出水阀门154流量减小,使检漏罐151内液位提升至一定高度,此时第一泵组11停运,第一泵组11的第一出水端114处的阀门关闭,若检漏罐151内的液位一直保持稳定状态,则认为第一冷却循环装置1的第一热交换器12等设备无渗漏情况。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冷却循环装置1还包括第二热交换器16,所述第二热交换器16的冷侧设有第二冷侧输入端和第二冷侧输出端,所述第二冷侧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出水端114连通,所述第一过滤结构13设置在所述第二冷侧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出水端114之间;所述第二热交换器16的热侧适于与暖通冷却循环装置3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二冷侧输出端通过第一管路连通至所述第一出水端114与所述第一过滤结构13之间,通过第二管路连通至所述第一冷侧输出端与所述检漏结构15之间。进一步的,第一管路上设有控制阀门,可根据需要实现控制阀门的开闭。
所述第二冷侧输出端通过第一管路连通至第一出水端114与第一过滤结构13之间,第一管路上设有电动阀,当暖通冷却循环装置3需冷却热量较少时,与暖通冷却循环系统热交换的第二热交换器16的冷侧的循环水可通过电动阀再次参与冷侧的热循环,可减少设备的运行负担,延长第一过滤结构13等设备的使用寿命。第二冷侧输出端通过第二管路连通至所述第一冷侧输出端与所述检漏结构15之间,检漏结构15可在检测停运时判断所述第一冷却循环装置1的第二热交换器16的渗漏情况。
本实施的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的冷却系统,还包括第三冷却循环装置4和稳压装置5,所述第三冷却循环装置4与所述第二冷却循环装置2进行热交换,所述稳压装置5与所述第二冷却循环装置2、所述第三冷却循环装置4均连通。可同时实现第二冷却循环装置2和第三冷却循环装置4进行稳压,提高设备稳定性。优选地实施方式中,稳压装置5可具有两套,两套稳压装置5互为备用,提高设备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冷却循环装置2包括第三热交换器21、第二泵组22和第二过滤结构23;第三热交换器21的冷侧设有第三冷侧输入端和第三冷侧输出端,所述第三热交换器21的热侧与所述第三冷却循环装置4进行热交换;第二泵组22设有第二进水端和第二出水端,所述第二出水端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12的第一热侧输入端连通,所述第一热交换器12的第一热侧输出端与所述第三冷侧输入端连通;所述第三冷侧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进水端连通;第二过滤结构23设置在所述第二出水端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12的第一热侧输入端之间;其中,所述稳压装置5与所述第三热交换器21的第三热侧输出端连通,且与所述第三冷侧输出端连通。
第三热交换器21冷侧与第一热交换器12的热侧进行热交换,第三热交换器21的热侧与第三冷却循环装置4进行热交换,第三冷却循环装置4可对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的冷却系统进行冷却。第二泵组22可将淡水泵送至第三热交换器21的冷侧。第二泵组22可包括N台循环水泵,1台使用N-1台备用,每台循环水泵按周期自动切换,也可手动切换,切换不成功自动切换至下一台循环水泵或自动切回。第二过滤结构23可对进入第三热交换器21的水进行过滤,防止循环冷却水在快速流动中冲刷脱落的刚性颗粒影响设备运行。第二过滤结构23可为机械过滤器,机械过滤器的两侧设置压差传感器来确定滤芯污垢程度,提醒运维人员在线清洗滤芯。稳压装置5可包括膨胀罐,膨胀罐可与氮气稳压装置5联动以保持第二冷却循环装置2和第三冷却循环装置4的管路的压力恒定。
本实施的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的冷却系统,还包括补水装置6,与所述稳压装置5连通。补水装置6可为稳压装置5补水。补水装置6为补水泵,补水泵根据膨胀罐的液位进行补水,自动运行或手动操作均可,实现第二冷却循环装置2和第三冷却循环装置4的介质的补给。可配备N台补水泵,1台使用N-1台备用。
第二冷却循环装置2和第三冷却循环装置4公用稳压装置5和补水装置6,当第二冷却循环装置2和第三冷却循环装置4中的一侧压力波动时,首先使用另一侧进行压力补偿,同时使用氮气瓶维持系统压力在一定压力值,当稳压装置5超出压力设定上限时打开膨胀罐的泄压阀。当两侧循环所需所有氮气瓶耗尽时更换氮气瓶,延长稳压装置5补气罐需要更换氮气瓶周期,提高设备稳定性。
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冷却循环装置4包括阀内冷却结构41和第三泵组42,所述阀内冷却结构41设有冷水进口和热水出口,所述冷水进口通过冷水管与所述第三热侧输出端连通,所述冷水进口处或者所述冷水管上靠近所述冷水进口的位置设有温度检测器;所述第三泵组42设有第三进水端和第三出水端,所述第三进水端与所述热水出口连通;所述第三冷却循环装置4还包括第一三通阀43和加热器44,所述第一三通阀43设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三出水端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三热交换器21的第三热侧输入端连通;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冷水管连通;所述加热器44连通在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三热侧输出端之间。在冷却介质进入冷水进口前,可通过第一三通阀43和加热器44对冷却介质的温度进行调整,防止冷水进口温度过低对管路及被冷却器件造成的损伤,防止晶闸管散热器或管路表面凝露而影响绝缘。当温度检测器检测到的温度较低时,可控制第一三通阀43减少冷水进口的流量,若温度检测器检测到的温度下降至设定值时,启动加热器44进行加热。
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冷却循环装置4包括阀内冷却结构41和第三泵组42,所述阀内冷却结构41设有冷水进口和热水出口,所述冷水进口通过冷水管与所述第三热侧输出端连通,所述冷水进口处或者所述冷水管上靠近所述冷水进口的位置设有温度检测器;所述第三泵组42设有第三进水端和第三出水端,所述第三进水端与所述热水出口连通;所述第三冷却循环装置4还包括加热器44,所述加热器44连通在所述冷水管,所述稳压装置5连通在所述第三热侧输出端与所述加热器44之间;在冷却介质进入冷水进口前,可通过加热器44对冷却介质的温度进行调整,防止冷水进口温度过低对管路及被冷却器件造成的损伤,防止晶闸管散热器或管路表面凝露而影响绝缘。若温度检测器检测到的温度下降至设定值时,启动加热器44进行加热。
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冷却循环装置4包括阀内冷却结构41和第三泵组42,所述阀内冷却结构41设有冷水进口和热水出口,所述冷水进口通过冷水管与所述第三热侧输出端连通,所述冷水进口处或者所述冷水管上靠近所述冷水进口的位置设有温度检测器;所述第三泵组42设有第三进水端和第三出水端,所述第三进水端与所述热水出口连通;所述第三冷却循环装置4还包括第一三通阀43,所述第一三通阀43设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三出水端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三热交换器21的第三热侧输入端连通;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冷水管连通;在冷却介质进入冷水进口前,可通过第一三通阀43的对冷却介质的温度进行微调,防止冷水进口温度过低对管路及被冷却器件造成的损伤,防止晶闸管散热器或管路表面凝露而影响绝缘。当温度检测器检测到的温度较低时,可控制第一三通阀43减少冷水进口的流量。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三通阀45、去离子管和去离子装置46;第二三通阀45设有第四接口、第五接口和第六接口,所述冷水管包括第一分管和第二分管,所述第一分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四接口和所述第三热侧输出端连通,所述第二分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五接口和所述冷水进口连通;去离子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六接口与所述第二分管连通;去离子装置46连通在所述去离子管上。
通过第二三通阀45和去离子管并联一水处理回路,检测循环水电导率超出预设值时,控制部分冷却介质从去离子管进入离子装置,降低内冷循环水电导率。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冷却循环装置2还包括第四热交换器24,所述第四热交换器24的冷侧设有第四冷侧输入端和第四冷侧输出端,所述第四冷侧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12的第一热侧输出端连通,所述第四冷侧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进水端连通;所述第四热交换器24的热侧与联结变内冷却结构25进行热交换;第四热交换器24可与联结变内冷却结构25进行热交换,实现联结变内冷却结构25的冷却介质的冷却。
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脱气装置7,所述脱气装置7与所述第三冷侧输出端和所述第四冷侧输出端均连通,实现第三冷侧输出端和第四冷侧输出端输出的冷却介质的排气功能。
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脱气装置7,所述脱气装置7与所述第三冷侧输出端连通,实现第三冷侧输出端输出的冷却介质的排气功能。
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脱气装置7,所述脱气装置7与所述第四冷侧输出端连通。实现第四冷侧输出端输出的冷却介质的排气功能。
具体地,脱气装置7可以为脱气罐,脱气罐置于第三热交换器21和/或第四热交换器24的冷侧的冷却介质出口处,脱气罐的罐顶设有自动排气阀,可完成冷却介质的排气功能。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热交换器21的所述第三热侧输入端设有第三过滤结构47;第三过滤结构47可对进入第三热交换器21的第三热侧输入端的冷却介质进行过滤,保证在第三冷却循环装置4中循环的冷却介质进行过滤。
本实施例中,所述稳压装置5与所述第三热侧输出端之间设有第一电磁阀8。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为,稳压装置5与第三热侧输出端之间设有第一电动阀或第一手动阀。
本实施例中,所述稳压装置5与所述第三冷侧输出端之间设有第二电磁阀9;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为,稳压装置5与第三冷侧输出端之间设有第二电动阀或第二手动阀。
本实施例的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的冷却系统,还包括防海洋生物装置10,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第一出水端114通过三通管路分别与所述第一过滤结构13和所述进液口连通,所述出液口通过出液管延伸至所述第一进水端113附近。
第一泵组11的第一出水端114一部分经第一过滤结构13过滤后进入第一热交换器12和第二热交换器16,一部分供给防海洋生物装置10,防海洋生物装置10经电解后产生抑制生物离子,随海水、湖水等冷却介质注入第一泵组11的第一进水端113附近,对海水、湖水等冷却介质进行杀生、灭藻处理。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1)

1.一种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冷却循环装置(1)和第二冷却循环装置(2),所述第一冷却循环装置(1)包括:
第一泵组(11),设有第一进水端(113)和第一出水端(114),所述第一进水端(113)位于水面以下;
第一热交换器(12),位于水面以上,冷侧设有第一冷侧输入端和第一冷侧输出端,所述第一冷侧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出水端(114)连通,所述第一冷侧输出端连通至水面以下;所述第一热交换器(12)的热侧与所述第二冷却循环装置(2)进行热交换;
第一过滤结构(13),设置在所述第一冷侧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出水端(114)之间;
防堵塞结构(14),连接在所述第一泵组(11)上,并设置在所述第一进水端(113)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侧输出端通过排水管排出至水面以下,所述第一冷却循环装置(1)还包括检漏结构(15),所述检漏结构(15)与所述排水管连通,所述检漏结构(15)适于在检测停运时判断所述第一冷却循环装置(1)的渗漏情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循环装置(1)还包括第二热交换器(16),所述第二热交换器(16)的冷侧设有第二冷侧输入端和第二冷侧输出端,所述第二冷侧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出水端(114)连通,所述第一过滤结构(13)设置在所述第二冷侧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出水端(114)之间;所述第二热交换器(16)的热侧适于与暖通冷却循环装置(3)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二冷侧输出端通过第一管路连通至所述第一出水端(114)与所述第一过滤结构(13)之间,通过第二管路连通至所述第一冷侧输出端与所述检漏结构(15)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冷却循环装置(4)和稳压装置(5),所述第三冷却循环装置(4)与所述第二冷却循环装置(2)进行热交换,所述稳压装置(5)与所述第二冷却循环装置(2)、所述第三冷却循环装置(4)均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却循环装置(2)包括:
第三热交换器(21),冷侧设有第三冷侧输入端和第三冷侧输出端,所述第三热交换器(21)的热侧与所述第三冷却循环装置(4)进行热交换;
第二泵组(22),设有第二进水端和第二出水端,所述第二出水端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12)的第一热侧输入端连通,所述第一热交换器(12)的第一热侧输出端与所述第三冷侧输入端连通;所述第三冷侧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进水端连通;
第二过滤结构(23),设置在所述第二出水端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12)的第一热侧输入端之间;
其中,所述稳压装置(5)与所述第三热交换器(21)的第三热侧输出端连通,且与所述第三冷侧输出端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补水装置(6),与所述稳压装置(5)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冷却循环装置(4)包括阀内冷却结构(41)和第三泵组(42),所述阀内冷却结构(41)设有冷水进口和热水出口,所述冷水进口通过冷水管与所述第三热侧输出端连通,所述冷水进口处或者所述冷水管上靠近所述冷水进口的位置设有温度检测器;所述第三泵组(42)设有第三进水端和第三出水端,所述第三进水端与所述热水出口连通;
所述第三冷却循环装置(4)还包括第一三通阀(43)和加热器(44),所述第一三通阀(43)设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三出水端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三热交换器(21)的第三热侧输入端连通;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冷水管连通;所述加热器(44)连通在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三热侧输出端之间;
或者,所述第三冷却循环装置(4)还包括第一三通阀(43),所述第一三通阀(43)设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三出水端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三热交换器(21)的第三热侧输入端连通;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冷水管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三通阀(45),设有第四接口、第五接口和第六接口,所述冷水管包括第一分管和第二分管,所述第一分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四接口和所述第三热侧输出端连通,所述第二分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五接口和所述冷水进口连通;
去离子管,两端分别与所述第六接口与所述第二分管连通;
去离子装置(46),连通在所述去离子管上。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却循环装置(2)还包括第四热交换器(24),所述第四热交换器(24)的冷侧设有第四冷侧输入端和第四冷侧输出端,所述第四冷侧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12)的第一热侧输出端连通,所述第四冷侧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进水端连通;所述第四热交换器(24)的热侧与联结变内冷却结构(25)进行热交换;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脱气装置(7),所述脱气装置(7)与所述第三冷侧输出端和/或所述第四冷侧输出端连通;
和/或,所述第三热交换器(21)的所述第三热侧输入端设有第三过滤结构(47);
和/或,所述稳压装置(5)与所述第三热侧输出端之间设有第一电磁阀(8);
和/或,所述稳压装置(5)与所述第三冷侧输出端之间设有第二电磁阀(9)。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冷却循环装置(4)包括阀内冷却结构(41)和第三泵组(42),所述阀内冷却结构(41)设有冷水进口和热水出口,所述冷水进口通过冷水管与所述第三热侧输出端连通,所述冷水进口处或者所述冷水管上靠近所述冷水进口的位置设有温度检测器;所述第三泵组(42)设有第三进水端和第三出水端,所述第三进水端与所述热水出口连通;
所述第三冷却循环装置(4)还包括加热器(44),所述加热器(44)连通在所述冷水管,所述稳压装置(5)连通在所述第三热侧输出端与所述加热器(44)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3、5-8中任一项所述的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海洋生物装置(10),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第一出水端(114)通过三通管路分别与所述第一过滤结构(13)和所述进液口连通,所述出液口通过出液管延伸至所述第一进水端(113)附近。
CN202320553808.7U 2023-03-17 2023-03-17 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的冷却系统 Active CN2194774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53808.7U CN219477414U (zh) 2023-03-17 2023-03-17 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的冷却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53808.7U CN219477414U (zh) 2023-03-17 2023-03-17 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的冷却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77414U true CN219477414U (zh) 2023-08-04

Family

ID=874652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53808.7U Active CN219477414U (zh) 2023-03-17 2023-03-17 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的冷却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7741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127133U (zh) 船用冷却水系统
CN114051356B (zh) 负压液冷系统
CN102158058A (zh) 船用大功率电力变换装置的冷却系统
CN202043025U (zh) 船用大功率电力变换装置的冷却系统
CN219477414U (zh) 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的冷却系统
CN215121663U (zh) 一种工作稳定可靠的大型服务器液冷系统
CN116723685B (zh) 液冷散热系统
CN113264618B (zh) 用于低温海水的电解法压载水处理系统
CN218525611U (zh) 一种燃料电池电堆测试的水路冷启动大小循环系统
CN110542270A (zh) 一种pcw系统专用冷却机组
CN212299548U (zh) 洗浴废水余热回收系统
CN212898949U (zh) 医用水环式真空泵冷却装置及医用负压真空机组
CN219589267U (zh) 一种适用于脱硫装置的循环冷却水系统
CN215809536U (zh) 一种油浆冷却装置
CN111238023A (zh) 一种循环防冻装置
CN219981391U (zh) 制氢系统
CN217383841U (zh) 冷凝水热能回收系统
CN217979001U (zh) 一种蒸汽制洗浴热水系统
CN210718751U (zh) 一种余热采暖装置
CN216795566U (zh) 一种用于海底数据中心的冷却系统
CN211143182U (zh) 一种管网自动脱气装置
JP5908806B2 (ja) 燃料電池装置
CN219350273U (zh) 一种氢燃料电池冷却系统
CN218893742U (zh) 一种电解水制氢装置及系统
CN216044207U (zh) 利用海水换热的冷却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