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58148U - 一种新型板对板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板对板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58148U
CN219458148U CN202320115722.6U CN202320115722U CN219458148U CN 219458148 U CN219458148 U CN 219458148U CN 202320115722 U CN202320115722 U CN 202320115722U CN 219458148 U CN219458148 U CN 2194581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ug
contact pin
socket
jack
inner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1572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春
张海亮
徐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Wutong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Wutong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Wutong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Wutong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1572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581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581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581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头及插座,所述插头及插座的外端分别设有用于和板端进行连接的连接组件,所述插头的内端与所述插座的内端插接配合;所述插头内设有一内导体,所述内导体的外端设置于所述插头的外端外部,所述内导体的内端穿过所述插座并设置于所述插座外端的外部;所述插头的内端设有一限位机构,所述插座的内端设有插孔,所述限位机构插设于所述插孔内,且所述限位机构及所述插孔将所述插头与插座锁紧限位。本实用新型缩小了板与板之间的间距,减少了空间的占用,同时能够保证板与板之间电气和机械连接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板对板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板对板连接器,主要用于板对板之间的连接。
背景技术
随着现在电子通信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设备商产品越做越小型化,后续各设备发展趋势肯定是越来越小型化且成本具有优势,现有板对板连接器的话,其结构为三件套,包括第一套件、第二套件以及连接插针,第一套件和一组板端连接,第二套件和另外一组板端连接,然后将连接插针将第一套件和第二套件进行连接,从而实现板与板之间的连接。而这种结构中,成本相对较为高昂,同时板间距无法做到更小,导致空间占用更大,同体积下所能够集成的连接器较少,板与板之间的电气性能和机械性能不是特别好。因此,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努力的方向。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板对板连接器,通过使用该结构,提高板对板之间电气性能以及机械性能,板间距也能够更小,板间距的精度能够进行控制,同体积下可以集成更多的连接器,性能更强。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板对板连接器,包括插头及插座,
所述插头及插座的外端分别设有用于和板端进行连接的连接组件,所述插头的内端与所述插座的内端插接配合;
所述插头内设有一内导体,所述内导体的外端设置于所述插头的外端外部,所述内导体的内端穿过所述插座并设置于所述插座外端的外部;
所述插头的内端设有一限位机构,所述插座的内端设有插孔,所述限位机构插设于所述插孔内,且所述限位机构及所述插孔将所述插头与插座锁紧限位。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限位机构包括中空结构的限位套,所述内导体的中部安装于所述限位套内;所述限位套的外缘面设有多组缺口,所述缺口的内侧面与所述限位套的内壁相连通,相邻所述缺口之间的限位套构成弹性部,所述弹性部内端的外缘面抵于所述插孔的内壁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弹性部内端的外表面上设有朝向弹性部外缘处延伸的凸部,所述凸部的外缘面抵于所述插孔的内壁上,所述弹性部及凸部将所述插头与插座锁紧限位。
上述技术方案中,多组所述凸部环绕构成一环状结构,所述环状结构的外径大于所述插孔的内径;所述限位套插设于所述插孔内时,所述插孔推动所述弹性部的内端朝向内导体弹性变形,使所述凸部的外表面抵于所述插孔的内壁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插孔的内端设有锥形导向孔,所述锥形导向孔的外端与所述插孔的内端相连,所述锥形导向孔内端的内径大于所述插孔的内径;
所述插座的外端面上设有与所述插孔相连通的通孔,所述内导体的内端穿过所述插孔及通孔设置于所述插座的外部。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组件为环形件或多个连接引脚。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内导体包括内端可伸缩的插针及包覆于所述插针中部外缘面的绝缘套,所述插针的两端设置于所述绝缘套的外部,所述插针经所述绝缘套安装于所述插头内,所述插针的外端设置于所述插头外端的外部,所述插针的内端设置于所述限位机构的内端外部,且所述插针的内端设置于所述插座外端的外部。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插针包括第一插针、第二插针及弹簧,所述第一插针的内端安装于所述绝缘套内,所述第一插针的外端设置于所述绝缘套的外部,且所述第一插针的外端设置于所述插头外端的外部;
所述第一插针的内部设有一空腔,所述弹簧放置于所述空腔内,所述第二插针的外端移动设置于所述空腔内,所述第二插针的内端设置于所述第一插针内端的外部,所述弹簧推动所述第二插针朝向所述插头的内端方向移动。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插针的内端面上设有与所述空腔相连通的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的直径小于所述空腔的直径,所述第二插针的外端经所述连接孔插设于所述空腔内,所述第二插针的内端设置于所述第一插针的外部;
所述第二插针的外径与所述连接孔的直径相匹配,所述第二插针与所述连接孔滑动相连,所述弹簧的一端抵于所述第二插针的外端面上,所述弹簧的另一端抵于所述空腔的端面上,所述弹簧推动所述第二插针朝向所述插头的内端方向移动。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插针外端的外表面上设有一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凸起的外径大于所述连接孔的直径,所述环形凸起移动设置于所述空腔内;所述弹簧伸出状态下,所述环形凸起的内端面抵于所述空腔的端面上。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本实用新型中插头及插座的外端分别设置和板端连接的连接组件,直接在插头上面设置内导体,这样板与板之间连接的时候,插头通过限位机构和插座插接的时候,直接通过内导体将板与板之间进行连接,实现板对板的快速连接,板间距能够缩小,板间距也便于控制,同时还能够提高板与板之间的电气性能和机械性能;
2.本实用新型中内导体上具有可伸缩结构的插针,这样在插头与插座连接之后,能够保证插针将板与板之间的电气连接更加的紧密,提高板与板之间的电气性能和机械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结构示意图(插头视角);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结构示意图(插座视角);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插头与插座分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插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插头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插座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插头;2、插座;3、连接引脚;4、内导体;5、插孔;6、限位套;7、缺口;8、弹性部;9、凸部;10、锥形导向孔;11、通孔;12、插针;13、绝缘套;14、第一插针;15、第二插针;16、弹簧;17、空腔;18、连接孔;19、环形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参见图1~8所示,一种新型板对板连接器,包括插头1及插座2,
所述插头及插座的外端分别设有用于和板端进行连接的连接组件,所述插头的内端与所述插座的内端插接配合;所述连接组件为环形件或多个连接引脚3。其中采用环形件的话,则是用于和板端(例如PCB板)进行环焊,采用连接引脚的话,则是用于和板端进行插焊,在本实施例中,选用的是插焊方式,因此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是连接引脚。其中,插头及插座采用耐高温材料制成,这样在焊接的时候,能够防止插头及插座损坏。
所述插头内设有一内导体4,所述内导体的外端设置于所述插头的外端外部,所述内导体的内端穿过所述插座并设置于所述插座外端的外部;其中,内导体的两端分别处在插头、插座的多组连接引脚之间,连接引脚靠近插头、插座的外表面设置。
所述插头的内端设有一限位机构,所述插座的内端设有插孔5,所述限位机构插设于所述插孔内,且所述限位机构及所述插孔将所述插头与插座锁紧限位。
在本实施例中,插头和插座分别通过其外端的连接组件(连接引脚)和板端进行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以PCB板为例,插头、插座分别通过其连接引脚直接和对应的PCB板进行焊接,其中,插头和PCB板焊接的时候,内导体的外端会和PCB板上面的电气连接点连接,可以直接抵在PCB板的电气连接点上,也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然后两组PCB板进行连接的时候,直接将插头正对插座的插孔,插头通过限位机构插入到插孔内,限位机构直接将插头和插座锁紧限位,其中,插头和插座插接之后,内导体的内端则会抵在另外一组PCB板的电气连接点上,从而实现两组PCB板的电气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板对板之间的连接速度块,方便快捷,同时,板与板之间的间距能够做到更小,还能够有效的保证板与板之间电气性能和机械性能,减少体积的占用。
参见图1~7所示,所述限位机构包括中空结构的限位套6,所述内导体的中部安装于所述限位套内;所述限位套的外缘面设有多组缺口7,所述缺口的内侧面与所述限位套的内壁相连通,相邻所述缺口之间的限位套构成弹性部8,所述弹性部内端的外缘面抵于所述插孔的内壁上。
所述弹性部内端的外表面上设有朝向弹性部外缘处延伸的凸部9,所述凸部的外缘面抵于所述插孔的内壁上,所述弹性部及凸部将所述插头与插座锁紧限位。
多组所述凸部环绕构成一环状结构,所述环状结构的外径大于所述插孔的内径;所述限位套插设于所述插孔内时,所述插孔推动所述弹性部的内端朝向内导体弹性变形,使环状结构的外加变小,并与插孔的内径相匹配,并使所述凸部的外表面抵于所述插孔的内壁上。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机构上具有多个弹性部,其中,内导体的外表面和限位套的内壁之间具有间距,而且环状机构的外径会大于插孔的内径,这样在插头和插座插接配合的时候,插孔会给予凸部朝向内导体弹性变形,使得弹性部以及限位套能够顺利的插入到插孔内,通过弹性部的弹性恢复力挤压插孔的内壁,利用弹性部的弹性恢复力将插头和插座卡住限位,这样就能够防止松脱的问题。拆卸的时候,用力将插头远离插座,即可带动弹性部和限位套脱离插孔,脱离插孔之后,会自动恢复原状。
参见图4、5、8所示,所述插孔的内端设有锥形导向孔10,所述锥形导向孔的外端与所述插孔的内端相连,所述锥形导向孔内端的内径大于所述插孔的内径。
通过锥形导向孔的设置,在插头和插座插接的时候,限位套的内端可以直接插入到锥形导向孔内,然后环状结构的外壁会先抵在锥形导向孔的内壁,然后限位套继续朝向插孔移动的时候,锥形导向孔起到一个导向作用,能够逐渐的将弹性部的内端朝向内导体推动,起到推动弹性部朝内变形的导向作用,使得限位套以及弹性部能够顺利的进入到插孔内。
参见图2、4、5、8所示,所述插座的外端面上设有与所述插孔相连通的通孔11,所述内导体的内端穿过所述插孔及通孔设置于所述插座的外部。通孔的设置,给予内导体进行让位,使得内导体能够将两组板进行电气连接。
参见图1~7所示,所述内导体包括内端可伸缩的插针12及包覆于所述插针中部外缘面的绝缘套13,所述插针的两端设置于所述绝缘套的外部,所述插针经所述绝缘套安装于所述插头内,所述插针的外端设置于所述插头外端的外部,所述插针的内端设置于所述限位机构的内端外部,且所述插针的内端设置于所述插座外端的外部。
在本实施例中,插针为PIN针,为内端可伸缩的插针,其中,插头在和板端进行连接的时候,插针的外端会直接和板端的电气连接点进行接触、或者焊接,然后插头和插座连接的时候,插针的长度如果设定为一个固定的长度,安装的时候,由于各种误差,要么会导致插针的长度会大于板与板之间的间距(这种方式中,会出现插针折弯或者断裂问题),或者小于板与板之间的间距(这种方式中,出现接触不良的问题),因此,采用内端可伸缩的插针,初始状态下,插针的长度会大于板与板之间的间距,插头和插座插接之后,插针的内端和插座的电气连接点接触之后,会对插针的内端挤压,使得插针的内端回缩,保证板与板之间电气能够正常的连通。
参见图1~7所示,所述插针包括第一插针14、第二插针15及弹簧16,所述第一插针的内端安装于所述绝缘套内,所述第一插针的外端设置于所述绝缘套的外部,且所述第一插针的外端设置于所述插头外端的外部;
所述第一插针的内部设有一空腔17,所述弹簧放置于所述空腔内,所述第二插针的外端移动设置于所述空腔内,所述第二插针的内端设置于所述第一插针内端的外部,所述弹簧推动所述第二插针朝向所述插头的内端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弹簧推动第二插针伸出,这样通过弹簧的推力,使得第二插针始终会和插座的板端的电气连接点始终接触,而且接触的性能好,提高电气性能和机械性能的可靠性,防止接触不良的问题出现,也防止插针折弯、断裂的情况出现。
所述第一插针的内端面上设有与所述空腔相连通的连接孔18,所述连接孔的直径小于所述空腔的直径,所述第二插针的外端经所述连接孔插设于所述空腔内,所述第二插针的内端设置于所述第一插针的外部;
所述第二插针的外径与所述连接孔的直径相匹配,所述第二插针与所述连接孔滑动相连,所述弹簧的一端抵于所述第二插针的外端面上,所述弹簧的另一端抵于所述空腔的端面上,所述弹簧推动所述第二插针朝向所述插头的内端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插针的外端会和一组板端的电气连接点接触或者焊接,第一插针、第二插针以及弹簧均为可导电的金属制成,而且第二插针和连接孔相匹配,这样能够保证第一插针和第二插针之间的电气连接性能以及可靠性,同时,再通过金属弹簧的存在,即使出现第一插针和第二插针之间的接触不良,也能够通过弹簧的电气连通。其中,在插头和插座插接配合的时候,插头的限位即构成插入到插孔一端距离之后,第二插针会先和另外一组板端的电气连接点接触,然后插头的限位机构继续插入到插孔内,也就是插头继续朝向插座移动,给予第二插针的内端朝外的推力,使得第二插针朝向第一插针移动,将弹簧进行压缩,直至插头和插座插接完成。其中,插接完成之后,弹簧会处在压缩状态,这样弹簧始终会给予第二插针朝向插头内端的方向推力,使得第二插针的端部抵在另外一组板端的电气连接点上面,用以保证两组板端之间的电气连接的可靠性,而且其机械连接的可靠性也好。
参见图3、5、7所示,所述第二插针外端的外表面上设有一环形凸起19,所述环形凸起的外径大于所述连接孔的直径,所述环形凸起移动设置于所述空腔内;所述弹簧伸出状态下,所述环形凸起的内端面抵于所述空腔的端面上。通过环形凸起的设置,这样能够限制第二插针朝内移动的距离,防止第二插针脱离第一插针,保证使用的稳定性。
其中,插针的外端为平面,即第一插针的外端为平面,这样插头和一组板端进行连接的时候,使得插针的外端和该组板端的电气连接点接触面积更大,保证电气连接的性能。插针的内端则为弧面或者球面,因为在插头和插座连接的时候,插针的内端直接会和另外一组板端的电气连接点接触,并且弹簧会给予其推力,采用弧面或球面的设置,防止压坏的情况出现。
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除了包含所列的那些要素,而且还可包含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
在本文中,所涉及的前、后、上、下等方位词是以附图中零部件位于图中以及零部件相互之间的位置来定义的,只是为了表达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方便。应当理解,所述方位词的使用不应限制本申请请求保护的范围。
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文中上述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新型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头及插座,
所述插头及插座的外端分别设有用于和板端进行连接的连接组件,所述插头的内端与所述插座的内端插接配合;
所述插头内设有一内导体,所述内导体的外端设置于所述插头的外端外部,所述内导体的内端穿过所述插座并设置于所述插座外端的外部;
所述插头的内端设有一限位机构,所述插座的内端设有插孔,所述限位机构插设于所述插孔内,且所述限位机构及所述插孔将所述插头与插座锁紧限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包括中空结构的限位套,所述内导体的中部安装于所述限位套内;所述限位套的外缘面设有多组缺口,所述缺口的内侧面与所述限位套的内壁相连通,相邻所述缺口之间的限位套构成弹性部,所述弹性部内端的外缘面抵于所述插孔的内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内端的外表面上设有朝向弹性部外缘处延伸的凸部,所述凸部的外缘面抵于所述插孔的内壁上,所述弹性部及凸部将所述插头与插座锁紧限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多组所述凸部环绕构成一环状结构,所述环状结构的外径大于所述插孔的内径;所述限位套插设于所述插孔内时,所述插孔推动所述弹性部的内端朝向内导体弹性变形,使所述凸部的外表面抵于所述插孔的内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孔的内端设有锥形导向孔,所述锥形导向孔的外端与所述插孔的内端相连,所述锥形导向孔内端的内径大于所述插孔的内径;
所述插座的外端面上设有与所述插孔相连通的通孔,所述内导体的内端穿过所述插孔及通孔设置于所述插座的外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为环形件或多个连接引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导体包括内端可伸缩的插针及包覆于所述插针中部外缘面的绝缘套,所述插针的两端设置于所述绝缘套的外部,所述插针经所述绝缘套安装于所述插头内,所述插针的外端设置于所述插头外端的外部,所述插针的内端设置于所述限位机构的内端外部,且所述插针的内端设置于所述插座外端的外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针包括第一插针、第二插针及弹簧,所述第一插针的内端安装于所述绝缘套内,所述第一插针的外端设置于所述绝缘套的外部,且所述第一插针的外端设置于所述插头外端的外部;
所述第一插针的内部设有一空腔,所述弹簧放置于所述空腔内,所述第二插针的外端移动设置于所述空腔内,所述第二插针的内端设置于所述第一插针内端的外部,所述弹簧推动所述第二插针朝向所述插头的内端方向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型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针的内端面上设有与所述空腔相连通的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的直径小于所述空腔的直径,所述第二插针的外端经所述连接孔插设于所述空腔内,所述第二插针的内端设置于所述第一插针的外部;
所述第二插针的外径与所述连接孔的直径相匹配,所述第二插针与所述连接孔滑动相连,所述弹簧的一端抵于所述第二插针的外端面上,所述弹簧的另一端抵于所述空腔的端面上,所述弹簧推动所述第二插针朝向所述插头的内端方向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新型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插针外端的外表面上设有一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凸起的外径大于所述连接孔的直径,所述环形凸起移动设置于所述空腔内;所述弹簧伸出状态下,所述环形凸起的内端面抵于所述空腔的端面上。
CN202320115722.6U 2023-01-13 2023-01-13 一种新型板对板连接器 Active CN2194581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15722.6U CN219458148U (zh) 2023-01-13 2023-01-13 一种新型板对板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15722.6U CN219458148U (zh) 2023-01-13 2023-01-13 一种新型板对板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58148U true CN219458148U (zh) 2023-08-01

Family

ID=874108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15722.6U Active CN219458148U (zh) 2023-01-13 2023-01-13 一种新型板对板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5814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57643B2 (en) XLR cable connector
US20100304579A1 (en) Low Resistance Connector For Printed Circuit Board
EP3537546B1 (en) Connector
CN101719613B (zh) 同轴接触件及使用该接触件的电连接器
CN101118993B (zh) 薄型连接器
CN108879159A (zh) 一种具有防开路功能的连接器
US20230223725A1 (en) Cable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same
CN211579155U (zh) 一种具有防开路功能的电连接器
US8491332B1 (en) Slim C5/C6 coupler
CN210156670U (zh) 一种多级导向连接器
KR101745574B1 (ko) 세라믹을 이용한 플러그 커넥터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15313076A (zh) 端子连接结构
CN112510434A (zh) 具有轴向浮动的内接触部的同轴连接器
CN219458148U (zh) 一种新型板对板连接器
CN111293473A (zh) 一种内置插头组件的电源连接器
CN208723151U (zh) 一种具有防开路功能的连接器
CN101436728B (zh) 一种电源连接器及其插头和插座
WO2020019888A1 (zh) 连接装置
CN214750442U (zh) 同轴连接器的测试接头
CN219321781U (zh) 一种光电适配器
CN110176680A (zh) 一种接触件及使用该接触件的连接器
CN219535008U (zh) 插针组件和电子设备
CN220190065U (zh) 一种sma开关连接器
CN112462103B (zh) 提高测试稳定性的测试系统
CN219286817U (zh) 网络插座、电路板组件及电子产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