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50400U - 一种蝴蝶形悬索吊桥 - Google Patents

一种蝴蝶形悬索吊桥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50400U
CN219450400U CN202320703726.6U CN202320703726U CN219450400U CN 219450400 U CN219450400 U CN 219450400U CN 202320703726 U CN202320703726 U CN 202320703726U CN 219450400 U CN219450400 U CN 2194504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ch
unit
bearing
units
grou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0372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伟朝
严小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You'an Yi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f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You'an Yi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f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You'an Yi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f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You'an Yi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f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70372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504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504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504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蝴蝶形悬索吊桥,包括承重单元、两第一拱单元、若干第一张拉单元、若干第二张拉单元和桥单元。承重单元的顶部位于地面,底部位于地面下方;第一拱单元与地面呈钝角相对设置于承重单元的两侧,两端分别与承重单元连接;若干第一张拉单元在第一拱单元上间隔设置,两端分别与承重单元、第一拱单元连接;第二张拉单元在第一拱单元上间隔设置,两端分别与第一拱单元、地面连接;桥单元固定于承重单元的顶部。其优点在于,通过在承重单元的两侧呈钝角对称设置两拱结构,通过若干第一张拉单元连接承重单元和两第一拱单元,使第一拱单元分担承重单元的受力,承重单元中部不需额外设置立柱、也不需要更厚的尺寸即可满足设计强度要求。

Description

一种蝴蝶形悬索吊桥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蝴蝶形悬索吊桥。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发展及城市的开发建设,城市中的土地资源愈加紧张,加之国内城市逐步开始布局地下轨道交通,现在许多商场、办公楼建筑都尽可能地利用地下空间进行设计,以有更多的建筑使用面积。
现在多数商场、办公楼都设置有露天下沉广场,且跨度较大。为了方便地面行人通行,其中一些露天下沉广场设置有连通桥,但由于跨度较大,连通桥下需设置较粗的立柱,影响露天下沉广场的使用;在不设置立柱的情况下,桥身需要至少1米厚才能达到设计要求强度以满足承重需求,较厚的桥身建造成本较高。
目前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大跨度的露天下沉广场上架设连通桥需要设置较粗的支撑立柱从而影响露天下沉广场使用、连通桥不设立柱支撑则需要较厚桥身从而增加建造成本的问题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蝴蝶形悬索吊桥,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大跨度的露天下沉广场上架设连通桥需要设置较粗的支撑立柱从而影响露天下沉广场使用、连通桥不设立柱支撑则需要较厚桥身从而增加建造成本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蝴蝶形悬索吊桥,包括:
承重单元,所述承重单元的顶部与地面处同一水平面,所述承重单元的底部固定在地面下方的建筑承重结构上;
两第一拱单元,两所述第一拱单元与地面呈钝角相对设置于所述承重单元的两侧,每一所述第一拱单元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承重单元连接;
若干第一张拉单元,若干所述第一张拉单元沿所述第一拱单元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承重单元与所述第一拱单元之间,每一所述第一张拉单元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承重单元、所述第一拱单元连接;
若干第二张拉单元,若干所述第二张拉单元沿所述第一拱单元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拱单元与地面之间,每一所述第二张拉单元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拱单元、地面连接;
桥单元,所述桥单元位于地面之上,固定于所述承重单元的顶部。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承重单元包括:
竖向承重元件,所述竖向承重元件的顶部与地面处同一水平面,所述竖向承重元件的底部固定在地面下方的建筑承重结构上;
横向承重元件,所述横向承重元件设置于所述竖向承重元件的顶部,并与所述竖向承重元件固定连接;
若干第一连接元件,若干所述第一连接元件间隔固定于所述横向承重元件的两侧,并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张拉单元连接;
两第一固定元件,两所述第一固定元件分别设置于所述横向承重元件的两端的下方,并固定在地面下方的建筑承重结构上,所述第一固定元件的端部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拱单元的两端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拱单元包括:
第一拱元件,所述第一拱元件与地面呈钝角设置于所述承重单元的侧面,所述第一拱元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承重单元连接;
若干第二连接元件,若干所述第二连接元件间隔固定于所述第一拱元件上,并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张拉单元连接;
若干第三连接元件,若干所述第三连接元件间隔固定于所述第一拱元件上,并与对应的所述第二连接元件相邻,所述第三连接元件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张拉单元、对应的所述第二张拉单元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张拉单元包括:
第一拉索元件,所述第一拉索元件设置于所述承重单元与所述第一拱单元之间;
两第四连接元件,两所述第四连接元件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拉索元件的两端,每一所述第四连接元件分别与所述承重单元、所述第一拱单元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张拉单元包括:
第二拉索元件,所述第二拉索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拱单元与地面之间;
两第五连接元件,两所述第五连接元件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二拉索元件的两端,每一所述第五连接元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拱单元、地面连接。
进一步地,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张拉单元还包括:
安装元件,所述安装元件设置于地面,并与所述第五连接元件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桥单元包括:
桥面元件,所述桥面元件设置于所述承重单元的上部,并与所述承重单元固定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两第二拱单元,两所述第二拱单元分别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一拱单元远离所述承重单元的一侧,每一所述第二拱单元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拱单元、所述承重单元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承重单元还包括:
两第二固定元件,两所述第二固定元件分别设置于所述承重单元的两端的下方,所述第二固定元件的端部固定在地面下方的建筑承重结构上,每一所述第二固定元件的端部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拱单元的两端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拱单元包括:
第二拱元件,所述第二拱元件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一拱单元远离所述承重单元的一侧,所述第二拱元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承重单元连接;
第六连接元件,所述第六连接元件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一拱单元与所述第二拱元件之间,并分别与所述第一拱单元、所述第二拱元件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围护单元,所述围护单元垂直设置于所述承重单元的两侧,并与所述承重单元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通过在承重单元的两侧呈钝角对称设置两第一拱单元,并通过若干第一张拉单元连接承重单元和两第一拱单元,使第一拱单元分担一部分承重单元和桥面单元的受力,不需额外在承重单元中部设置立柱,从而解决了跨度较大的露天下沉广场设置的连通桥需要较粗立柱支撑,影响露天下沉广场使用的问题;同时,在承重单元的中部不设置额外立柱的情况下,承重单元无需更厚的尺寸便可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解决了不设立柱支撑则需要较厚桥身,增加建造成本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种蝴蝶形悬索吊桥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承重单元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拱单元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张拉单元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张拉单元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桥单元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拱单元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围护单元的示意图。
其中的附图标记为:100、承重单元;110、竖向承重元件;120、横向承重元件;121、主梁;122、次梁;123、加固梁;130、第一连接元件;140、第一固定元件;150、第二固定元件;
200、第一拱单元;210、第一拱元件;220、第二连接元件;230、第三连接元件;
300、第一张拉单元;310、第一拉索元件;320、第四连接元件;
400、第二张拉单元;410、第二拉索元件;420、第五连接元件;430、安装元件;
500、桥单元; 510、桥面元件;
600、第二拱单元; 610、第二拱元件; 620、第六连接元件;
700、围护单元;710、栏杆元件;720、栏板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蝴蝶形悬索吊桥,包括承重单元100、两第一拱单元200、若干第一张拉单元300、若干第二张拉单元400和桥单元500。其中,承重单元100的顶部与地面处同一水平面,承重单元100的底部固定在地面下方的建筑承重结构上;两第一拱单元200与地面呈钝角相对设置于承重单元100的两侧,每一第一拱单元200的两端分别与承重单元100连接;若干第一张拉单元300沿第一拱单元2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于承重单元100与第一拱单元200之间,每一第一张拉单元300的两端分别与承重单元100、第一拱单元200连接;若干第二张拉单元400沿第一拱单元2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于第一拱单元200与地面之间,每一第二张拉单元40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拱单元200、地面连接;桥单元500位于地面之上,固定于承重单元100的顶部。
如图2所示,承重单元100包括竖向承重元件110、横向承重元件120、若干第一连接元件130和两第一固定元件140。其中,竖向承重元件110的顶部与地面处同一水平面,竖向承重元件110的底部固定在地面下方的建筑承重结构上;横向承重元件120设置于竖向承重元件110的顶部,并与竖向承重元件110固定连接;若干第一连接元件130间隔固定于横向承重元件120的两侧,并与对应的第一张拉单元300连接;两第一固定元件140分别设置于横向承重元件120的两端的下方,并固定在地面下方的建筑承重结构上,第一固定元件140的端部分别与对应的第一拱单元200的两端连接。
竖向承重元件110为偶数个,且至少为四个。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横向承重元件120为一字形的情况下,竖向承重元件110为四个。其中,两个竖向承重元件110对称地设置于横向承重元件120的第一端,其余两个竖向承重元件110对称地设置于横向承重元件120的第二端。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横向承重元件120为人字形或Y字形的情况下,竖向承重元件110为六个。其中,两个竖向承重元件110对称地设置于横向承重元件120的第一端,两个竖向承重元件110对称地设置于横向承重元件120的第二端的第一侧,两个竖向承重元件110对称地设置于横向承重元件120的第二端的第二侧。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横向承重元件120为X字形的情况下,竖向承重元件110为八个。其中,两个竖向承重元件110对称地设置于横向承重元件120的第一端的第一侧,两个竖向承重元件110对称地设置于横向承重元件120的第一端的第二侧,两个竖向承重元件110对称地设置于横向承重元件120的第二端的第一侧,两个竖向承重元件110对称地设置于横向承重元件120的第二端的第二侧。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竖向承重元件110的横截面为圆形。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竖向承重元件110的横截面的直径为250m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竖向承重元件110为钢柱。
竖向承重元件110与横向承重元件120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螺栓连接、焊接等。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横向承重元件120包括主梁121、若干次梁122和若干加固梁123。其中,主梁121的两端分别与若干竖向承重元件110的顶部固定连接;若干次梁122沿主梁12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于主梁121的内部,每一次梁122的两端分别与主梁121固定连接;若干加固梁123斜向设置于主梁121的内部,并位于相邻次梁122之间,每一加固梁123的两端分别与主梁121、次梁122固定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主梁121的纵截面的上部为矩形,主梁121的纵截面的下部为与矩形相切的半圆形。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主梁121的纵截面的高度为500m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主梁121的纵截面的宽度为200m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主梁121包括两第一梁。其中,第一梁呈弧形,两第一梁圆弧朝外对称设置,第一梁的两端分别与若干竖向承重元件110的顶部固定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主梁121包括两第一梁和第二梁。其中,第一梁呈弧形,两第一梁圆弧朝外对称设置,第一梁的两端分别与若干竖向承重元件110的顶部固定连接;第二梁设置于两第一梁的第二端,第二梁的平面形状呈V形,居中设置于两第一梁之间,第二梁的开口两端分别与若干竖向承重元件110的顶部固定连接,第二梁的封闭端与一次梁122的中点固定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主梁121包括两第一梁和两第二梁。其中,第一梁呈弧形,两第一梁圆弧朝外对称设置,第一梁的两端分别与若干竖向承重元件110的顶部固定连接;第二梁的平面形状呈V形,一第二梁设置于两第一梁的第一端,另一第二梁设置于两第一梁的第二端,每一第二梁均居中设置于两第一梁之间,每一第二梁的开口两端与若干竖向承重元件110的顶部固定连接,每一第二梁的封闭端与一次梁122的中点固定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梁、第二梁与竖向承重元件110的连接方式为焊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主梁121为钢梁。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次梁122的纵截面为工字形。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次梁122的横截面为一字形。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次梁122的纵截面的高度为300m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次梁122的纵截面的宽度为100m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次梁122的长度随主梁121的间距变化而变化。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次梁122的长度随梁第一梁之间的间距变化而变化,以及随第一梁与第二梁之间的间距变化而变化。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次梁122与第一梁、第二梁的连接方式为焊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次梁122为钢梁。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加固梁123的纵截面为工字形。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加固梁123的平面形状呈一字形。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加固梁123的纵截面的高度为60m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加固梁123的纵截面的宽度为60m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加固梁123的长度随主梁121的间距变化而变化。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加固梁123的长度随梁第一梁之间的间距变化而变化,以及随第一梁与第二梁之间的间距变化而变化。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加固梁123与第一梁、第二梁、连接方式为焊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加固梁123为钢梁。
第一连接元件130为偶数个。具体地,在横向承重元件120的两侧各自设置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元件130。更具体地,在主梁121的两侧各自设置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元件130。更具体地,在每一第一梁的一侧设置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元件130。
一般地,在横向承重元件120的两侧各自设置若干第一连接元件130。即在横向承重元件120的两侧各自设置至少两个第一连接元件130。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元件130包括第一连接片和第一通孔。其中,第一连接片的第一端垂直设置于横向承重元件120的外侧,并与横向承重元件120固定连接;第一通孔贯穿设置于第一连接片的第二端,并与对应的第一张拉单元300连接。
具体地,第一连接片的第一端垂直设置于主梁121的外侧,并与主梁121固定连接。
更具体地,第一连接片的第一端垂直设置于两第一梁的外侧,并与两第一梁固定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片与第一梁的连接方式为焊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片的厚度为28m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孔的截面为圆形。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孔的直径为32m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元件130的材料为不锈钢。
第一固定元件140水平设置且与横向承重元件120的短边平行。
第一固定元件140与竖向承重元件110的底端位于同一水平面。
第一固定元件140位于若干竖向承重元件110的内部。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元件140与最近的竖向承重元件110之间的距离为2500m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元件140与建筑承重结构的连接方式为螺栓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元件140的长度小于等于横向承重元件120的端部的宽度。即第一固定元件140不凸出竖向承重元件110设置。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元件140的截面为圆形。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元件140的截面的半径为200m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元件140为钢梁。
如图3所示,第一拱单元200包括第一拱元件210、若干第二连接元件220和若干第三连接元件230。其中,第一拱元件210与地面呈钝角设置于承重单元100的侧面,第一拱元件210的两端分别与承重单元100连接;若干第二连接元件220间隔固定于第一拱元件210上,并与对应的第一张拉单元300连接;若干第三连接元件230间隔固定于第一拱元件210上,并与对应的第二连接元件220相邻,第三连接元件230分别与对应的第一张拉单元300、对应的第二张拉单元400连接。
具体地,第一拱元件210与地面呈钝角设置于横向承重元件120的侧面,两端分别与第一固定元件140连接。
更具体地,第一拱元件210与地面呈钝角设置于主梁121的侧面。
更具体地,第一拱元件210与地面呈钝角设置于第一梁的侧面。
第一拱元件210整体呈弧形。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拱元件210与地面之间的夹角为90°~135°。
优选地,第一拱元件210与地面之间的夹角为105°~135°。
更优选地,第一拱元件210与地面之间的夹角为120°~135°。
更优选地,第一拱元件210与地面之间的为132°。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拱元件210与第一固定元件140的连接方式为焊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拱元件210的截面为圆形。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拱元件210的截面的半径为203m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弧形的顶点到两端点连线的垂直距离为25.1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拱元件210为钢管。
对于每一第一拱单元200而言,第二连接元件220的数量小于第一连接元件130的数量的1/2。即第二连接元件220的数量小于横向承重元件120的单侧的第一连接元件130的数量。
具体地,在第一连接元件130为2n个的情况下,第二连接元件220的数量<n。
更具体地,在n为奇数的情况下,第二连接元件220的数量为(n+1)/2;在n为偶数的情况下,第二连接元件220的数量为n/2。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元件220包括第二连接片和第二通孔。其中,第二连接片的第一端固定于第一拱元件210靠近承重单元100的一侧;第二通孔贯穿设置于第二连接片的第二端,并与对应的第一张拉单元300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片与第一拱元件210的连接方式为焊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片的厚度为28m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通孔的截面为圆形。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通孔的直径为32m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元件220的材料为不锈钢。
对于每一第一拱单元200而言,第三连接元件230的数量小于第一连接元件130的数量的1/2,且第三连接元件230的数量小于等于第二连接元件220的数量。即第三连接元件230的数量小于横向承重元件120的单侧的第一连接元件130的数量。
具体地,在第一连接元件130为2n个的情况下,第三连接元件230的数量<n。
更具体地,在n为奇数的情况下,第三连接元件230的数量为(n-1)/2;在n为偶数的情况下,第三连接元件230的数量为n/2。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连接元件230包括第三连接片、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其中,第三连接片的第一端固定于第一拱元件210靠近承重单元100的一侧,并与相应的第二连接元件220相邻;第三通孔位于第三连接片的第二端的上部,并与相对应的第一张拉单元300连接;第四通孔位于第三连接片的第二端的下部,并与相对应的第二张拉单元400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连接片与第一拱元件210的连接方式为焊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连接片的厚度为28m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通孔的截面为圆形。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通孔的直径为32m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四通孔的截面为圆形。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四通孔的直径为20m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连接元件230的材料为不锈钢。
如图4所示,第一张拉单元300包括第一拉索元件310和两第四连接元件320。其中,第一拉索元件310设置于承重单元100与第一拱单元200之间;两第四连接元件320分别固定于第一拉索元件310的两端,每一第四连接元件320分别与承重单元100、第一拱单元200连接。
具体地,第一拉索元件310设置于横向承重元件120与第一拱元件210之间;每一第四连接元件320分别与对应的第一连接元件130和第二连接元件220连接。
更具体地,第一拉索元件310设置于主梁121与第一拱元件210之间。
更具体地,每一第四连接元件320分别与第一通孔、第二通孔连接。
第一张拉单元300的数量等于第一连接元件130的数量。即第一拉索元件310的数量等于第一连接元件130的数量。
第一拉索元件310的长度随第一连接元件130与第一拱元件210之间的距离变化而变化。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拉索元件310为1570mpa钢拉索。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四连接元件320包括第一U型卡件、第五通孔和第一插销。其中,第一U型卡件的闭合端与第一拉索元件310的端部固定连接;第五通孔设置在第一U型卡件开口端的两侧;第一插销与第五通孔、第一通孔、第二通孔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五通孔的截面为圆形。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五通孔的直径小于第一通孔的直径。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插销的截面为圆形。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插销的直径等于第五通孔的直径。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四连接元件320的材料为不锈钢。
如图5所示,第二张拉单元400包括第二拉索元件410和两第五连接元件420。其中,第二拉索元件410设置于第一拱单元200与地面之间;两第五连接元件420分别固定于第二拉索元件410的两端,每一第五连接元件420分别与第一拱单元200、地面连接。
具体地,第二拉索元件410设置于第一拱元件210与地面之间;每一第五连接元件420分别与对应的第三连接元件230、地面连接。
更具体地,每一第二拉索元件410的一端与第三通孔连接。
第二张拉单元400的数量等于第三连接元件230的数量。即第二拉索元件410的数量等于第三连接元件230的数量。
第二拉索元件410的长度随第三连接元件230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变化而变化。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拉索元件410为1570mpa钢拉索。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五连接元件420包括第二U型卡件、第六通孔和第二插销。其中,第二U型卡件的闭合端与第二拉索元件410的端部固定连接;第六通孔设置在第二U型卡件的开口端的两侧;第二插销与第六通孔、第三通孔进行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六通孔的截面为圆形。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六通孔的直径小于第一通孔的直径。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五连接元件420的材料为不锈钢。
进一步地,第二张拉单元400还包括安装元件430。其中,安装元件430设置于地面,并与一第五连接元件420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元件430包括平板件、若干固定件、连接件和第七通孔。其中,平板件水平设置于待安装地面;若干固定件阵列固定于平板件的下部,另一端与地面固定连接;连接件的第一端垂直固定于平板件的中部;第七通孔位于连接件的第二端,并与对应的第五连接元件420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平板件的形状为正方形,边长为220m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平板件的厚度为16m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固定件的数量为4个。4个固定件呈对称阵列分布在平板件的中部,每一固定件的中心距平板件相邻两边的距离为50m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固定件的长度为700m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固定件与平板件的连接方式为焊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与平板件的连接方式为焊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的厚度为28m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七通孔的截面为圆形。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七通孔的直径为20m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元件430的材料为不锈钢。
如图6所示,桥单元500包括桥面元件510。其中,桥面元件510设置于承重单元100的上部,并与承重单元100固定连接。
具体地,桥面元件510设置于横向承重元件120的上部,并与横向承重元件120固定连接。
其中,桥面元件510的形状与横向承重元件120的形状相同,且桥面元件510的边缘与横向承重元件120的边缘重合。
具体地,桥面元件510的边缘与主梁121重合。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桥面元件510的呈一字形、人字形、Y字形或X字形。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桥面元件510的纵截面为矩形。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桥面元件510的厚度为150m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桥面元件510与横向承重元件120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螺栓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桥面元件510为预制或现浇混凝土板。
进一步地,为了使蝴蝶形悬索吊桥结构更稳定,蝴蝶形悬索吊桥还包括两第二拱单元600和围护单元700。其中,两第二拱单元600分别设置于对应的第一拱单元200远离承重单元100的一侧,每一第二拱单元600分别与对应的第一拱单元200、承重单元100连接;围护单元700,围护单元700垂直设置于承重单元100的两侧,并与承重单元100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承重单元100还包括两第二固定元件150。其中,两第二固定元件150分别设置于承重单元100的两端的下方,第二固定元件150的端部固定在地面下方的建筑承重结构上,每一第二固定元件150的端部分别与对应的第二拱单元600的两端连接。
第二固定元件150水平设置且与横向承重元件120的短边平行。即第二固定元件150与第一固定元件140平行。
第二固定元件150与竖向承重元件110的底端位于同一水平面。即第二固定元件150与第一固定元件140位于同一水平面。
第二固定元件150位于第一固定元件140与竖向承重元件110之间。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固定元件150与第一固定元件140之间的距离为1100m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固定元件150与建筑承重结构的连接方式为螺栓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固定元件150的长度等于第一固定元件140的长度。即第二固定元件150不凸出竖向承重元件110设置。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固定元件150的截面为圆形。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固定元件150的截面的半径为200m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固定元件150为钢梁。
如图7所示,第二拱单元600包括第二拱元件610和第六连接元件620。其中,第二拱元件610设置于对应的第一拱单元200远离承重单元100的一侧,第二拱元件610的两端分别与承重单元100连接;第六连接元件620设置于对应的第一拱单元200与第二拱元件610之间,并分别与第一拱单元200、第二拱元件610连接。
具体地,第二拱元件610设置于对应的第一拱元件210远离横向承重元件120的一侧,第二拱元件610的两端分别与两第二固定元件150固定连接;第六连接元件620设置于对应的第一拱元件210与第二拱元件610之间,并分别与第一拱元件210与第二拱元件610连接。
第二拱元件610整体呈弧形。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拱元件610与地面之间的夹角为90°~135°。
优选地,第二拱元件610与地面之间的夹角为105°~135°。
更优选地,第二拱元件610与地面之间的夹角为120°~135°。
更优选地,第二拱元件610与地面之间的为132°。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拱元件610与第二固定元件150的连接方式为焊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拱元件610的截面为圆形。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拱元件610的截面的半径为203m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弧形的顶点到两端点连线的垂直距离为25.1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拱元件610为钢管。
第六连接元件620分别与第一拱元件210、第二拱元件610相切设置。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六连接元件620与第一拱元件210、第二拱元件610的连接方式为焊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六连接元件620的厚度为16m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六连接元件620的长度第一拱元件210的弧长的1/3。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六连接元件620的材料为不锈钢板。
进一步地,为了确保使用者能更为安全的通过吊桥,蝴蝶形悬索吊桥还包括围护单元700。其中,围护单元700垂直设置于承重单元100的两侧,并与承重单元100固定连接。
具体地,围护单元700垂直设置于横向承重元件120的两侧,并与横向承重元件120固定连接。
更具体地,围护单元700垂直设置于主梁121的上部,并与主梁121固定连接。
如图8所示,围护单元700包括若干栏杆元件710和若干栏板元件720。其中,若干栏杆元件710沿承重单元1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于承重单元100的两侧,并与承重单元100固定连接;若干栏板元件720设置于相邻的对应栏杆元件710之间,并分别与对应的栏杆元件710固定连接。
具体地,若干栏杆元件710沿横向承重元件12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横向承重元件120的两侧,并与横向承重元件120固定连接。
更具体地,若干栏杆元件710沿主梁12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主梁121的上部,并与主梁121固定连接。
更具体地,若干栏杆元件710沿第一梁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第一梁的上部,并与第一梁固定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栏杆元件710与第一梁的连接方式为螺栓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栏杆元件710为杆结构。
栏杆元件710的高度为1050mm~1100mm。
优选地,栏杆元件710的高度为1050m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栏杆元件710为金属杆件。
栏板元件720为板结构。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栏板元件720的形状为矩形。
栏板元件720的高度为950mm~1050mm。
优选地,栏板元件720的高度为1000mm。
栏板元件720的长度等于相邻的对应栏杆元件710之间的距离。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栏板元件720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防护板或格栅等。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栏板元件720为钢化夹胶玻璃。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在承重单元的两侧呈钝角对称设置两第一拱单元,并通过若干第一张拉单元连接承重单元和两第一拱单元,使第一拱单元分担一部分承重单元和桥面单元的受力,不需额外在承重单元中部设置立柱,从而解决了跨度较大的露天下沉广场设置的连通桥需要较粗立柱支撑,影响露天下沉广场使用的问题;同时,在承重单元的中部不设置额外立柱的情况下,承重单元无需更厚的尺寸便可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解决了不设立柱支撑则需要较厚桥身,增加建造成本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蝴蝶形悬索吊桥,其特征在于,包括:
承重单元,所述承重单元的顶部与地面处同一水平面,所述承重单元的底部固定在地面下方的建筑承重结构上;
两第一拱单元,两所述第一拱单元与地面呈钝角相对设置于所述承重单元的两侧,每一所述第一拱单元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承重单元连接;
若干第一张拉单元,若干所述第一张拉单元沿所述第一拱单元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承重单元与所述第一拱单元之间,每一所述第一张拉单元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承重单元、所述第一拱单元连接;
若干第二张拉单元,若干所述第二张拉单元沿所述第一拱单元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拱单元与地面之间,每一所述第二张拉单元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拱单元、地面连接;
桥单元,所述桥单元位于地面之上,固定于所述承重单元的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蝴蝶形悬索吊桥,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单元包括:
竖向承重元件,所述竖向承重元件的顶部与地面处同一水平面,所述竖向承重元件的底部固定在地面下方的建筑承重结构上;
横向承重元件,所述横向承重元件设置于所述竖向承重元件的顶部,并与所述竖向承重元件固定连接;
若干第一连接元件,若干所述第一连接元件间隔固定于所述横向承重元件的两侧,并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张拉单元连接;
两第一固定元件,两所述第一固定元件分别设置于所述横向承重元件的两端的下方,并固定在地面下方的建筑承重结构上,所述第一固定元件的端部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拱单元的两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蝴蝶形悬索吊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拱单元包括:
第一拱元件,所述第一拱元件与地面呈钝角设置于所述承重单元的侧面,所述第一拱元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承重单元连接;
若干第二连接元件,若干所述第二连接元件间隔固定于所述第一拱元件上,并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张拉单元连接;
若干第三连接元件,若干所述第三连接元件间隔固定于所述第一拱元件上,并与对应的所述第二连接元件相邻,所述第三连接元件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张拉单元、对应的所述第二张拉单元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蝴蝶形悬索吊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张拉单元包括:
第一拉索元件,所述第一拉索元件设置于所述承重单元与所述第一拱单元之间;
两第四连接元件,两所述第四连接元件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拉索元件的两端,每一所述第四连接元件分别与所述承重单元、所述第一拱单元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蝴蝶形悬索吊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张拉单元包括:
第二拉索元件,所述第二拉索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拱单元与地面之间;
两第五连接元件,两所述第五连接元件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二拉索元件的两端,每一所述第五连接元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拱单元、地面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蝴蝶形悬索吊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张拉单元还包括:
安装元件,所述安装元件设置于地面,并与所述第五连接元件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蝴蝶形悬索吊桥,其特征在于,所述桥单元包括:
桥面元件,所述桥面元件设置于所述承重单元的上部,并与所述承重单元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蝴蝶形悬索吊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两第二拱单元,两所述第二拱单元分别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一拱单元远离所述承重单元的一侧,每一所述第二拱单元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拱单元、所述承重单元连接;和/或
围护单元,所述围护单元垂直设置于所述承重单元的两侧,并与所述承重单元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蝴蝶形悬索吊桥,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单元还包括:
两第二固定元件,两所述第二固定元件分别设置于所述承重单元的两端的下方,所述第二固定元件的端部固定在地面下方的建筑承重结构上,每一所述第二固定元件的端部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拱单元的两端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蝴蝶形悬索吊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拱单元包括:
第二拱元件,所述第二拱元件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一拱单元远离所述承重单元的一侧,所述第二拱元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承重单元连接;
第六连接元件,所述第六连接元件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一拱单元与所述第二拱元件之间,并分别与所述第一拱单元、所述第二拱元件连接。
CN202320703726.6U 2023-04-03 2023-04-03 一种蝴蝶形悬索吊桥 Active CN2194504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03726.6U CN219450400U (zh) 2023-04-03 2023-04-03 一种蝴蝶形悬索吊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03726.6U CN219450400U (zh) 2023-04-03 2023-04-03 一种蝴蝶形悬索吊桥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50400U true CN219450400U (zh) 2023-08-01

Family

ID=874089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03726.6U Active CN219450400U (zh) 2023-04-03 2023-04-03 一种蝴蝶形悬索吊桥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504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391637B1 (ko) 강재트러스를 이용한 복합트러스 거더의 제작공법
CN211774549U (zh) 建筑用钢结构简易安装连接加固结构
CN111749337A (zh) 一种自平衡拱形桁架支承的大跨度索网结构
KR101366903B1 (ko) 트러스 단면을 갖는 거더 및 이를 이용한 교량 및 육교 시공 방법
RU208873U1 (ru) Балка кабельной эстакады
KR20090126493A (ko) 프리캐스트 콘크리트 거더
CN219450400U (zh) 一种蝴蝶形悬索吊桥
KR20080100976A (ko) 트러스 구조의 지점부를 갖는 가설교량 및 그 시공방법
CN212613034U (zh) 一种拱桁架支承的大跨度索网结构
CN211173227U (zh) 一种建筑用具有加固机构的钢结构支架
CN208950124U (zh) 一种大跨度钢结构桁架
CN210767231U (zh) 一种带牛腿免支撑预制装配式型钢混凝土梁柱节点
CN112064674A (zh) 一种带腋撑的型钢混凝土梁柱结构、隧道及隧道施工方法
CN106088755A (zh) 一种预制装配式大型钢结构矩形仓及矩形群仓
CN111441478A (zh) 一种拱桁架支承的大跨度索网结构
CN217458362U (zh) 升降机安装结构及升降系统
KR100277608B1 (ko) 입체 트러스 바닥 구조체 및 그 축조 방법
CN214423622U (zh) 预制装配式建筑混凝土梁柱型钢组合连接节点构造
CN217078446U (zh) 连续梁边跨直线段现浇支架
CN114737605B (zh) 一种重载下超大跨地下空间箱型钢混凝土顶盖及框架体系
CN217420236U (zh) 一种半刚性装配式钢连梁
KR101355445B1 (ko) 트러스형 프리스트레스 콘크리트 거더 및 그 제작 방법
CN213742473U (zh) 一种用于沉降后浇带的支撑装置
CN215906593U (zh) 一种支架体系
CN209891549U (zh) 一种预制混凝土与工字型钢相结合的梁型构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