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38633U - 座椅调节模组、座椅框体及座椅 - Google Patents

座椅调节模组、座椅框体及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38633U
CN219438633U CN202320571376.2U CN202320571376U CN219438633U CN 219438633 U CN219438633 U CN 219438633U CN 202320571376 U CN202320571376 U CN 202320571376U CN 219438633 U CN219438633 U CN 2194386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rotating
backrest
adjusting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57137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耀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Lianyou Office Furnitu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Lianyou Office Furnitu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Lianyou Office Furnitu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Lianyou Office Furnitu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57137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386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386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386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坐具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座椅调节模组、座椅框体及座椅,座椅调节模组,包括:基体;限位块,用于限制座椅中乘坐部件的前后移动;转动块,用于在沿第一旋转方向转动时,带动限位块滑动,以解除限位块对乘坐部件前后移动的限制;转动块还用于在沿第二旋转方向转动时,打开座椅中的靠背调节开关;把手,转动连接于转动块的一端,把手用于在相对于转动块转动时,打开座椅的升降开关;旋拧调节件,转动连接于基体,旋拧调节件用于通过柔性传动件与座椅的靠背弹力调节机构连接,旋拧调节件用于在转动时,调节座椅中靠背的弹力大小。通过上述方式,本申请实施例将座椅中的多种调节功能进行集成,优化座椅的调节结构,提升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座椅调节模组、座椅框体及座椅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坐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座椅调节模组、座椅框体及座椅。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座椅,例如办公椅、电竞椅等,可以调节坐垫的高度和前后位置、靠背的俯仰角度以及靠背的支撑力度。
但是,受限于各调节机构位置、受力情况等因素的不同,需要在座椅上设置多个调节件,以针对不同的调节机构分别进行调节。然后,在使用时,由于座椅上调节件数量繁多,用户很容易发生错误调节的情况,影响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座椅调节模组、座椅框体及座椅,将座椅中的多种调节功能进行集成,优化座椅的调节结构,提升用户体验。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座椅调节模组,包括:基体;限位块,滑动连接于基体,用于限制座椅中乘坐部件的前后移动;转动块,转动连接于基体,用于在沿第一旋转方向转动时,通过传动部件带动限位块滑动,以解除限位块对乘坐部件前后移动的限制;转动块还用于在沿第二旋转方向转动时,拉动第一传动绳移动,以打开座椅中的靠背调节开关,第二旋转方向与第一旋转方向相反;把手,转动连接于转动块的一端,把手用于在相对于转动块转动时,拉动第二传动绳移动,以打开座椅的升降开关;旋拧调节件,转动连接于基体,旋拧调节件用于通过柔性传动件与座椅的靠背弹力调节机构连接,旋拧调节件用于在转动时,通过柔性传动件调节座椅中靠背的弹力大小。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转动块穿设于基体上,转动块的一端与把手连接,旋拧调节件位于把手的外周;基体上设置有用于供第二传动绳穿过的通孔,通孔沿转动块的旋转方向延伸设置。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旋拧调节件上沿周向设置有传动结构,基体上转动设置有从动轮,从动轮与传动结构传动配合,柔性传动件与从动轮连接。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柔性传动件包括第三传动绳,第三传动绳的两端沿相反方向绕设固定于从动轮,从动轮用于通过第三传动绳与靠背弹力调节机构连接;旋拧调节件用于在转动时,通过从动轮和第三传动绳带动靠背弹力调节机构移动,以调节座椅中靠背的弹力大小;或,柔性传动件包括柔性传动轴,从动轮用于通过柔性传动轴与座椅的靠背弹力调节机构连接;旋拧调节件用于在转动时,通过从动轮和柔性传动轴带动靠背弹力调节机构转动,以调节座椅中靠背的弹力大小。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柔性传动轴包括软轴。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限位块沿其滑动方向的一端设置有限位部,限位部用于与乘坐部件卡接,以限制乘坐部件的前后移动;限位块沿其滑动方向的另一端设置有抵接部,传动部件为设置于转动块周向侧壁上的凸块,转动块用于在相对于基体沿第一旋转方向转动时,使凸块与抵接部相抵接,以带动限位块滑动,进而解除限位部对乘坐部件前后移动的限制;和/或,限位块沿其滑动方向的另一端设置有连接部,传动部件为连接于连接部和转动块之间的第四传动绳,转动块用于在相对于基体沿第一旋转方向转动时,拉动第四传动绳移动,以带动限位块滑动,进而解除限位部对乘坐部件前后移动的限制。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抵接部上设置有沿限位块滑动方向延伸的条形开口;凸块用于在转动块相对于基体沿第一旋转方向转动时,与条形开口一端的内壁抵接,以带动限位块滑动;凸块还用于在转动块相对于基体沿第二旋转方向转动时,在条形开口内运动且不与抵接部发生结构干涉。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转动块沿周向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档位卡接部,基体上设置有卡接件,卡接件用于在转动块转动时,与不同的档位卡接部卡接。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转动块包括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第一主体连接于把手和第二主体之间;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之间连接有扭力弹性件,第二主体用于通过传动部件带动限位块滑动。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限位块与基体之间设置有复位弹性件,复位弹性件用于向限位块施加复位弹力,以使限位块在不受转动块提供的力时,自动复位并与乘坐部件卡接。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座椅框体,包括框架和上述任一项的座椅调节模组,座椅调节模组设置于框架上。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框架包括支撑架和乘坐部件框架,乘坐部件框架前后滑动连接于支撑架;座椅调节模组设置于支撑架上,且座椅调节模组位于支撑架与乘坐部件框架的连接处;乘坐部件框架上设置有滑动档位部,限位块与滑动档位部卡接配合。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框架包括靠背,支撑架上设置有底盘,底盘与靠背之间设置有弹片;底盘上滑动设置有支点结构,支点结构与弹片抵接,以使弹片为靠背提供支撑弹力;支点结构上连接有转动调节件,柔性传动件包括柔性传动轴,柔性传动轴与转动调节件连接,旋拧调节件用于在转动时,通过柔性传动轴带动转动调节件转动,进而使支点结构相对于底盘滑动,以改变弹片对靠背的支撑弹力的大小;或,底盘上设置有张紧机构,柔性传动件包括第三传动绳,第三传动绳绕设于张紧机构上,第三传动绳的两端沿相反方向绕设固定于旋拧调节件,且第三传动绳与支点结构固定连接;旋拧调节件用于在转动时,通过第三传动绳带动支点结构相对于底盘滑动,以改变弹片对靠背的支撑弹力的大小。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座椅,包括上述任一项的座椅框体。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座椅调节模组中,通过将限位块集成在基体上,保证了带动限位块滑动的传动部件的稳定性。利用转动块沿两个相反方向转动,分别实现乘坐部件前后移动调节和靠背俯仰角度调节的功能,利用把手相对于转动块的转动,实现对座椅升降的调节。同时将旋拧调节件转动集成于基体上,并利用柔性传动件实现旋拧调节件对靠背弹力调节机构的可变向驱动,实现靠背弹力大小的调节。整个座椅调节模组结构紧凑,功能集成化高,用户在使用时不易发生调节功能的混淆,有利于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申请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座椅调节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座椅调节模组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座椅调节模组中去掉旋拧调节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座椅调节模组中去掉旋拧调节件后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座椅调节模组固定于座椅框体上场景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座椅中底盘内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座椅框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座椅中底盘内部升降开关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座椅中底盘与靠背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座椅框体中底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座椅调节模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座椅调节模组中基体与转动块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座椅调节模组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沿A-A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座椅调节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座椅调节模组中旋拧调节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底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底盘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8沿B-B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座椅调节模组内部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座椅调节模组中转动块与把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座椅调节模组中转动块的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一视角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座椅调节模组中转动块的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另一视角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座椅调节模组中部分基体与限位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座椅调节模组中限位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中的附图标号如下:
100、座椅调节模组;110、基体;111、第一出线孔;112、第二出线孔;113、卡接件;114、容置槽;115、通孔;116、第一引线孔;117、第二引线孔;120、限位块;121、限位部;122、抵接部;1221、条形开口;123、限位槽;130、转动块;131、传动部件;132、第一安装槽;133、档位卡接部;134、第一主体;1341、第一卡槽;1342、限位滑槽;13421、第一抵接内壁;13422、第二抵接内壁;135、第二主体;1351、第二卡槽;1352、限位滑块;136、扭力弹性件;1361、第一受力端;1362、第二受力端;140、把手;141、第二安装槽;150、旋拧调节件;1501、传动结构;1502、从动轮;15021、第一过线槽;15022、第二过线槽;151、齿条;152、齿轮;1521、安装杆;15211、第三安装槽;160、第二传动绳;170、第三传动绳;171、固定连接部;
200、乘坐部件框架;210、滑动档位部;
300、支撑架;
400、靠背;
500、底盘;501、靠背调节开关;5011、滑块;5012、靠背档位结构;5013、扭簧;510、第一导向结构;520、气压杆安装孔;530、按压结构;540、第二导向结构;550、弹片;560、支点结构;570、螺杆;580、转轴;590、张紧机构;
1000、座椅框体;1100、框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同理,“多组”指的是两组以上(包括两组),“多片”指的是两片以上(包括两片)。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技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也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目前的座椅中,一般采用座椅底部的高度调节杆实现对坐垫高度的调节。具体地,用户将高度调节杆的一端抬起时,高度调节杆转动使其另一端下降并按压气压杆上的气动阀,便可以对坐垫的高度进行调节。靠背俯仰的调节同理,抬起座椅底部俯仰调节杆的一端时,俯仰调节杆转动使其另一端下降,进而使另一端的卡块与靠背俯仰档位槽分离,实现对靠背俯仰角度的调节。
对于靠背弹力大小的调节,通常直接在底盘的弹力调节处延伸出一根旋拧杆,通过转动旋拧杆调节底盘内为靠背提供弹力的弹片的支点位置,实现对靠背弹力大小的调节。
坐垫前后移动的调节一般采用分体式结构,具体地,支撑架在与坐垫框架一侧的滑动连接处设置有档位槽,坐垫框架上设置有卡块,支撑架上同一侧的调节机构通过钢绳拉动坐垫框架上的卡块滑动,使卡块与档位槽分离,进而实现坐垫框架前后移动的解锁。对于这一调节方式,由于卡块设置于坐垫框架上并且会随坐垫框架一起前后移动,而调节机构固定于支撑架上并且不会发生位置改变,因此需要将二者设置为分体式结构并通过钢绳连接实现拉力的传递。钢绳外套设有两端分别与卡块和调节机构限位连接的保护套,以保证钢绳在被拉动时,可以在保护套内进行移动,实现卡块的解锁。但是坐垫在前后调节的过程中,卡块与调节机构之间会发生相对位置的变化,进而使二者之间的钢绳及钢绳外侧的保护套反复发生形变,降低钢绳和保护套的使用寿命。并且当卡块与调节机构之间的距离减小时,钢绳和保护套的两端相互靠近,导致钢绳和保护套的中间部分伸长,容易与支撑架上的其他部件发生剐蹭,造成保护套的磨损,进一步降低保护套的使用寿命。
综上可知,目前的座椅,由于调节功能复杂,因此调节机构的数量繁多,分布密集,因此很容易导致用户混淆各调节机构对应的功能,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发明人想到,能否采用集成化的调节模组同时实现对座椅多种功能的调节。基于此,本申请发明人考虑到,由于座椅中实现不同功能的部件之间,所处的位置均不相同,如何设计调节模组和传动部件的结构,以及如何利用调节模组和传动部件的运动关系,成为实现调节模组集成化目标的难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发明人经过研究,对于乘坐部件前后移动和靠背俯仰角度的调节,采用基体上的转动块沿两个相反的旋转方向转动来实现。具体地,转动块沿第一旋转方向转动时,通过传动部件带动限位块滑动,以解除对乘坐部件前后移动的限制,实现坐垫前后移动的调节,并且;转动块沿第二旋转方向转动时,则会拉动第一传动绳移动,进而由第一传动绳将靠背俯仰角度调节的锁止件打开,实现靠背俯仰角度的调节。
由于限位块集成在基体上,因此限位块与转动块之间不会发生相对位置的变化,保证结构的稳定性。
对于坐垫的升降调节,则采用转动连接于转动块的把手实现,具体地,把手相当于转动块转动时,会拉动第二传动绳移动,第二传动绳随之拉动座椅上气压杆处的按压部件,使按压部件按压气压杆上的气动阀,实现坐垫升降的调节。
对于靠背弹力大小的调节,采用转动连接在基体上的旋拧调节件结合柔性传动件的方式实现。具体地,旋拧调节件转动时,通过柔性传动件调节底盘上的支点结构对弹片的支撑位置,以改变弹片对靠背支撑弹力的大小,实现对靠背弹力大小的调节。
基于上述构思,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座椅调节模组。请参阅图1和图2,图1中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座椅调节模组一视角的立体结构,图2中示出了座椅调节模组的内部结构。如图中所示,座椅调节模组100包括:基体110、限位块120、转动块130、把手140和旋拧调节件150。其中,限位块120滑动连接于基体110,用于限制座椅中乘坐部件的前后移动。转动块130转动连接于基体110,用于在沿第一旋转方向(图2中箭头a所示方向)转动时,通过传动部件131带动限位块120滑动,以解除限位块120对乘坐部件前后移动的限制。转动块130还用于在沿第二旋转方向(图中箭头b所示方向)转动时,拉动第一传动绳(图未示)移动,以打开座椅中的靠背调节开关,第二旋转方向与第一旋转方向相反。
请参阅图3和图4,图中分别示出了把手处两个视角的结构。如图中所示,把手140转动连接于转动块130的一端,把手140用于在相对于转动块130转动时,拉动第二传动绳(图未示)移动,以打开座椅的升降开关。
请再次参阅图1,如图中所示,旋拧调节件150转动连接于基体110,旋拧调节件150用于通过柔性传动件(图未示)与座椅的靠背弹力调节机构连接,旋拧调节件150用于在转动时,通过柔性传动件调节座椅中靠背的弹力大小。
关于限位块120限制乘坐部件前后移动的方式,请再次参阅图2,并进一步结合图5,图5中示出了座椅调节模组的使用场景。如图中所示,乘坐部件框架200沿前后方向滑动连接于支撑架300上,乘坐部件框架200上设置有滑动档位部210,座椅调节模组100安装于支撑架300上,限位块120与滑动档位部210卡接配合,以限制乘坐部件框架200的前后移动。当转动块130沿图2中箭头a所示方向转动时,带动限位块120向下移动,使得限位块120与滑动档位部210分离,从而可以调整乘坐部件框架200的前后位置。需要说明的是,传动部件131可以是如图2中所示的设置于转动块130沿周向侧壁的凸块,也可以是固定于转动块130沿周向侧壁的拉绳,转动块130转动时,通过凸块带动限位块120移动或通过拉绳拉动限位块移动。
关于转动块130打开靠背调节开关的方式,请继续参阅图2,如图中所示,转动块130的一端可以设置第一安装槽132,基体110上可以设置第一出线孔111,第一安装槽132与第一出线孔111之间形成有第一走线通道,第一走线通道经过转动块130的至少部分周向侧壁。第一传动绳的一端固定于第一安装槽132内,第一传动绳沿第一走线通道延伸穿过第一出线孔111,且另一端与靠背调节开关连接。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不设置第一安装槽132,第一传动绳采用螺纹连接等方式固定连接于转动块130,并且当第一转动块130采用金属结构时,第一传动绳也可以采用焊接与转动块130固定连接。
关于靠背调节开关的结构,请参阅图6,如图中所示,靠背调节开关501包括滑块5011和靠背档位结构5012,滑块5011沿图6中箭头所示方向滑动设置于底盘500上,滑块5011与靠背档位结构5012上的卡槽卡接配合,以对靠背的俯仰转动进行限位。第一传动绳穿出第一出线孔111的一端与滑块5011连接,使得第一传动绳在受转动块130的拉力发生移动时,第一传动绳会带动滑块5011沿箭头所示方向向后滑动,使滑块5011与靠背档位结构5012上的卡槽分离,实现靠背调节开关501的解锁。
进一步地,如图6中所示,也可以在底盘500上转动设置扭簧5013,扭簧5013的一端与滑块5011连接,另一端与第一传动绳的端部连接,第一传动绳会先拉动扭簧5013的一端,使扭簧5013发生转动,扭簧5013的另一端带动滑块5011沿图中箭头所示方向向后滑动,实现解锁。设置了扭簧5013之后,当用户正在倚靠靠背使得滑块5011与靠背档位结构5012之间卡死时,第一传动绳仍然可以正常发生移动并带动扭簧5013上与第一传动绳连接的一端转动,而扭簧5013上与滑块5011连接的一端由于滑块5011的滑动受限,因而不会发生转动,此时扭簧5013自身具有恢复形变的弹性力,当用户的背部离开靠背准备进行靠背俯仰角度的调节时,滑块5011与靠背档位结构5012之间的卡死情况解除,滑块5011在扭簧5013的弹性力作用下向后滑动,使其与靠背档位结构5012上的卡槽分离解锁。
再进一步地,如图6中所示,底盘500上也可以设置第一导向结构510,第一传动绳穿过第一导向结构510后与扭簧5013连接,第一导向结构510用于限制和引导第一传动绳的延伸方向,使第一传动绳的施加拉力的方向更为合适。在第一导向结构510的输出端(即图6中朝向扭簧5013的一端)与扭簧5013上与第一传动绳连接的一端之间还可以设置弹簧,弹簧可以套接在这一段的第一传动绳上,当拉动第一传动绳时,扭簧5013转动使弹簧被压缩,当释放第一传动绳时,弹簧伸长恢复形变,并推动扭簧5013反向转动,以使滑块5011向前滑动并与靠背档位结构5012的卡槽形成卡接,实现靠背调节开关501的自动复位锁止。可以理解的是,对于不设置扭簧5013的实施方式而言,也可以直接在第一导向结构510与滑块5011之间设置弹簧,实现滑块5011的自动复位。
以上介绍了乘坐部件前后移动调节和靠背俯仰角度调节的具体结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图2所示具体实施例中提供的转动块130,相当于图2所示的视角而言,转动块130逆时针转动时,带动限位块120移动实现乘坐部件前后移动的解锁,转动块130顺时针转动时,拉动第一传动绳移动,实现靠背调节开关的解锁。然后在其他实施例当中,也可以将限位块120设置于转动块130相对的另一侧,将第一传动绳沿相对的另一个方向延伸,使得转动块130在解锁乘坐部件的前后移动和靠背调节开关时,其转动方向与图2所示实施例恰好相反。
对于转动块130转动方向与调节功能的对应关系,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具体请参阅图7,图中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座椅框体的结构。如图中所示,座椅调节模组100设置于支撑架300上与乘坐部件框架200的连接处,并且当用户坐在座椅上时,座椅调节模组100位于用户右手边的下方。请进一步结合图2和图7,把手140朝向座椅框体的外侧,用户可以通过右手转动把手140来带动转动块130转动,实现相应的调节功能。用户右手向前旋拧(相当于图7所示视角中逆时针旋拧)把手140时,实现乘坐部件前后移动调节功能的解锁,用户右手向后旋拧(相当于图7所示视角中顺时针旋拧)把手140时,实现靠背俯仰角度调节功能的解锁,这样设置更贴近用户的使用习惯,从而可以防止用户使用时出现错误调节的情况。
关于升降开关的调节,请先结合图2、图3和图4,如图中所示,把手140上可以设置第二安装槽141,基体110上可以设置第二出线孔112,第二安装槽141与第二出线孔112之间形成第二走线通道,第二传动绳的一端固定于第二安装槽141内,第二传动绳沿第二走线通道延伸伸出第二出线孔112后与升降开关连接。沿图3中箭头c所示方向转动拉起把手140时,把手140拉动第二传动绳移动。可以理解的是,图3中箭头c画在了把手140的结构上,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把手140转动方向的说明,实际产品当中,把手140上并不需要标识出箭头c。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适应用户的使用习惯,在图3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提供了把手140转动拉起时带动第二传动绳移动的结构,而在其他实施例当中,也可以是转动下压把手140来带动第二传动绳移动,或者是转动前推或转动推把手140来带动第二传动绳移动,具体方式这里不做限定。
关于升降开关的结构请参阅图8,如图中所示,底盘500上设置有气压杆安装孔520,支撑底盘500的气压杆(图未示)顶端设置于气压杆安装孔520当中,且气压杆顶端具有气动阀,气动阀被按下时便可以调节气压杆的升降。如图8中所示,升降开关包括转动设置于气压杆安装孔520上的按压结构530,底盘500上还设置有第二导向结构540,第二传动绳穿过第二导向结构540后沿纵向延伸并与按压结构530的端部固定连接。当第二传动绳受拉力移动时,第二传动绳随之拉动按压结构530向下转动,按压结构530将气压杆上的气动阀压下打开,从而实现座椅升降的调节。
关于靠背弹力大小的调节,具体地,旋拧调节件150可以采用转动连接于基体110的旋转杆(图未示),柔性传动件可以采用柔性传动轴(图未示),旋转杆的一端与柔性传动轴(图未示)的一端连接,用户旋转旋转杆时,旋转杆带动柔性传动轴转动。
请参阅图9,图中示出了靠背弹力结构,如图中所示,底盘500上设置有弹片550,靠背400转动连接于底盘500,且弹片550的两端分别与底盘500和靠背400抵接,使得弹片550被压紧于底盘500和靠背400之间,以为靠背400提供弹力支撑。底盘500上设置有支点结构560,支点结构560支撑在弹片550的底部,为弹片550提供弯曲形变的支点。
请参阅图10,图中示出了底盘内部结构,如图中所示,底盘500内部转动设置有螺杆570,螺杆570与支点结构560螺纹连接,使得螺杆570转动时,带动支点结构560沿螺杆570的轴向(图10中箭头所示方向)移动,调整支点结构560在弹片550上的支撑位置,从而改变弹片550对靠背400支撑的弹力大小。
请继续参阅图10,靠背弹力调节机构包括转动设置于底盘500上的转轴580,转轴580可以与螺杆570相垂直设置,并且二者通过斜齿轮传动啮合。转轴580背离螺杆570的一端与柔性传动轴背离旋转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使得转动旋转杆时,旋转杆的扭矩通过柔性传动轴传递至转轴580上,以带动转轴580转动,进而使螺杆570转动,以调整支点结构560在弹片550上的支撑位置,实现靠背弹力大小的调节。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靠背弹力调节机构可以直接为螺杆570,柔性传动轴直接与螺杆570的一端连接,使得旋转杆转动时通过柔性传动轴直接带动螺杆570转动,实现弹力大小的调节。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减小限位块120的体积,座椅调节模组100一般安装在支撑架上与乘坐部件框架的连接处,这就导致旋拧调节件150无法与靠背弹力调节机构同轴设置,通过采用柔性传动轴将旋拧调节件150的扭矩传递至靠背弹力调节机构上,不仅使靠背弹力调节功能得以实现,而且不会对座椅调节模组100的安装位置造成限制。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座椅调节模组100中,通过将限位块120集成在基体110上,保证了带动限位块120滑动的传动部件131的稳定性。利用转动块130沿两个相反方向转动,分别实现乘坐部件前后移动调节和靠背俯仰角度调节的功能,利用把手140相对于转动块130的转动,实现对座椅升降的调节。同时将旋拧调节件150转动集成于基体110上,并利用柔性传动件实现旋拧调节件150对靠背弹力调节机构的可变向驱动,实现靠背弹力大小的调节。整个座椅调节模组100结构紧凑,功能集成化高,用户在使用时不易发生调节功能的混淆,有利于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为了减小座椅调节模组100的体积,本申请提出一种实施方式,具体参阅图11和图12,图11中示出了座椅调节模组一视角的立体结构,图12中示出了转动块130与基体110连接处的结构。如图中所示,转动块130穿设于基体110上,转动块130的一端与把手140连接,旋拧调节件150位于把手140的外周,基体110上设置有用于供第二传动绳(图未示)穿过的通孔115,通孔115沿转动块130的旋转方向延伸设置。
请参阅图13和图14,图13中示出了座椅调节模组100的侧面结构,图14中示出了图13沿A-A的剖视结构。如图中所示,第二传动绳160的一端固定于把手140上的第二安装槽141,延伸穿过基体110上的通孔115后,由图2及图13中所示的第二出线孔112伸出并与升降开关连接。沿图14中箭头所示方向转动提拉把手140时,把手140拉动第二传动绳160移动,进而打开座椅的升降开关,实现乘坐部件高度的调节。
请继续参阅图14,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转动块130穿设于基体110上,旋拧调节件150转动连接于基体110且位于把手140的外周,若采用外部走线的方式,即第二传动绳160固定连接于把手140上且从基体110和旋拧调节件150外侧走线与升降开关连接的方式,不仅会影响座椅整体的整洁性和美观度,而且不易控制第二传动绳160的拉力方向,从而较难及时、有效地打开升降开关。
鉴于上述问题,通过在基体110上设置供第二传动绳160穿过的通孔115,实现对部分第二传动绳160的遮挡隐藏,保持座椅调节模组100简洁美观,同时可以限制第二传动绳160的拉力方向,确保调节功能响应及时。进一步地,通过将旋拧调节件150设置于把手140的外周,不仅方便用户手部握持旋拧调节件150进行转动调节,还可以使整体结构布局得到优化,座椅调节模组100整体更为精致美观。
为了防止用户通过把手140转动转动块130进行乘坐部件前后移动调节或靠背俯仰角度调节时,造成把手140上的第二传动绳被拉扯而误打开升降调节功能,还将通孔115沿转动块130的旋转方向延伸设置,通过将通孔115沿转动块130的旋转方向延伸设置,使得通过转动把手140带动转动块130转动进行乘坐部件前后移动调节或靠背俯仰角度调节时,穿过通孔115的第二传动绳可以随把手140的转动在通孔115内进行相应地摆动,从而不会导致第二传动绳被拉扯过度而造成升降开关被误打开的情况。
对于旋拧调节件150的结构,本申请提出一种实施方式,具体请参阅图15,15中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座椅调节模组的结构。如图中所示,旋拧调节件150上沿周向设置有传动结构1501,基体110上转动设置有从动轮1502,从动轮1502与传动结构1501传动配合,柔性传动件与从动轮1502连接。
具体地,传动结构1501可以是沿周向设置于旋拧调节件150外壁的轮齿,从动轮1502可以是齿轮,旋拧调节件150通过轮齿与从动轮1502传动连接。传动结构1501也可以是皮带卡接槽或链条卡接槽,相应地,从动轮1502可以是带轮或链轮,旋拧调节件150通过套在传动结构1501上的皮带或链条与从动轮1502传动连接。
请参阅图16,图中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座椅调节模组中旋拧调节件的结构。在图中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传动结构1501为沿周向设置于旋拧调节件150内壁的齿条,从动轮1502为与齿条相啮合的齿轮152。
通过在旋拧调节件150上沿周向设置传动结构1501,并在基体110上转动设置与传动结构1501传动配合的从动轮1502,使得可以灵活布置从动轮1502的位置,以便于实现从动轮1502与转动块130之间的避位,优化座椅调节模组100整体结构布局。
对于柔性传动件的结构,本申请提出一种实施方式,具体请再次参阅图15,并进一步参阅图17至图19,图17中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底盘的结构,图18中示出了底盘的侧面结构,图19中示出了图18沿B-B的剖视结构。如图中所示,柔性传动件包括第三传动绳170(图19中所示),第三传动绳170的两端沿相反方向绕设固定于从动轮1502,从动轮1502用于通过第三传动绳170与靠背弹力调节机构连接。旋拧调节件150用于在转动时,通过从动轮1502和第三传动绳170带动靠背弹力调节机构移动,以调节座椅中靠背的弹力大小。
如图15中所示,从动轮1502延伸出来的端部上可以设置第一过线槽15021和第二过线槽15022,基体110上可以设置分别与第一过线槽15021和第二过线槽15022对应的第一引线孔116和第二引线孔117,第三传动绳170的两端分别伸入第一引线孔116和第二引线孔117后,绕设固定于第一过线槽15021和第二过线槽15022。
请结合图15以及图17至图19,如图中所示,靠背弹力调节机构包括弹片550、支点结构560和张紧机构590(例如可以是图中所示的张紧轮,也可以是张紧轴等),弹片550连接于底盘500和靠背之间,用于为靠背提供支撑弹力,支点结构560沿图中箭头所示方向滑动设置于底盘500上,支点结构560支撑在弹片550的底部,张紧机构590可以转动设置于底盘500上。第三传动绳170的中间段部分穿过支点结构560并绕设于张紧机构590上,第三传动绳170通过其上的固定连接部171与支点结构560固定连接。在转动旋拧调节件150时,旋拧调节件150上的传动结构1501带动从动轮1502转动,进而使从动轮1502带动第三传动绳170进行移动,第三传动绳170在移动的过程中带动支点结构560在底盘500沿图中箭头所示方向滑动,进而改变支点结构560对弹片550的支撑位置,实现对靠背弹力大小的调节。
对于旋拧调节件150的结构,本申请还提出一种实施方式,具体请再次参阅图16,如图中所示,柔性传动件包括柔性传动轴(图未示),从动轮(图16中所示的齿轮152)用于通过柔性传动轴与座椅的靠背弹力调节机构连接。旋拧调节件150用于在转动时,通过齿轮152和柔性传动轴带动靠背弹力调节机构转动,以调节座椅中靠背的弹力大小。
具体地,在图16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齿轮15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安装杆1521,安装杆1521的端部开设有第三安装槽15211,柔性传动轴(图未示)的一端插置固定于第三安装槽15211内,另一端与靠背弹力调节机构固定连接。旋拧调节件150沿图中箭头所示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时,其内壁上的齿条151带动齿轮152转动,齿轮152进一步将转动的扭矩通过柔性传动轴传递至靠背弹力调节机构上,使靠背弹力调节机构转动,进而调整支点结构560对弹片550的支撑位置(如图9和图10中所示),实现对靠背弹力大小的调节。可以理解的是,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柔性传动轴也可以直接固定连接在齿轮152的一端。
通过柔性传动轴将旋拧调节件150的扭矩传递至靠背弹力调节机构上,实现对靠背弹力大小的调节。
在一些实施例中,柔性传动轴包括软轴。
软轴是刚性很小、具有弹性并且可以自由弯曲传动的轴,用于联接不在同一轴线、不再同一方向或具有相对运动的两个部件,以二者之间的旋转运动和扭矩,软轴可以将旋转运动和扭矩灵活地传递到任何位置。
采用软轴传递旋拧调节件150与靠背弹力调节机构之间的扭矩,不仅使旋拧调节件150的旋转轴线可以灵活设置,还可以保证旋拧调节件150与靠背弹力调节机构之间扭矩传递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可以理解的是,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柔性传动轴也可以采用万向连接轴,万向连接轴同样可以同时实现轴向的改变和扭矩的传递。
对于传动部件131的结构,本申请进一步提出一种实施方式,具体请再次参阅图2,如图中所示,限位块120沿其滑动方向(图2中上下箭头所示方向)的一端设置有限位部121,限位部121用于与乘坐部件卡接,以限制乘坐部件的前后移动。限位块120沿其滑动方向的另一端设置有抵接部122,传动部件131为设置于转动块130周向侧壁上的凸块,转动块130用于在相对于基体110沿第一旋转方向(图中箭头a所示方向)转动时,使凸块与抵接部122相抵接,以带动限位块120滑动,进而解除限位部121对乘坐部件前后移动的限制。
具体地,如图2及图5中所示,转动块130沿箭头a所示方向转动时,凸块与抵接部122抵接并向抵接部122施力,以带动限位块120沿图中箭头所示方向向下移动,使限位部121与乘坐部件框架200上的滑动档位部210分离,此时用户可沿前后方向移动乘坐部件框架200来改变坐垫位置。
采用凸块与抵接部122相抵接的方式实现转动块130对限位块120移动的驱动作用,可以确保座椅调节模组100整体结构紧凑,并且使转动块130对限位块120的驱动响应及时且稳定可靠。
对于传动部件131的结构,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限位块120沿其滑动方向(图2中上下箭头所示方向)相对于限位部121的另一端也可以设置连接部(图未示),传动部件为连接于连接部和转动块130之间的第四传动绳(图未示),转动块130用于在相对于基体110沿第一旋转方向(图2中箭头a所示方向)转动时,拉动第四传动绳移动,以带动限位块120滑动,进而解除限位部121对乘坐部件前后移动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由第四传动绳传递转动块130对限位块120拉力的方式,与第一传动绳传递转动块130对靠背调节开关拉力的方式原理相同,只是二者的传递方向相反,即转动块130沿第一旋转方向(图2中箭头a所示方向)转动时,由第四传动绳拉动限位块120滑动,转动块130沿第二旋转方向(图2中箭头b所示方向)转动时,由第一传动绳拉动靠背调节开关打开。
对于采用第四传动绳拉动限位块120的方式而言,转动块130与限位块120无需刚性抵接,因此转动块130与限位块120之间的相对位置可以灵活调整,便于整体结构布局的优化。
对于传动部件131采用凸块的实施例而言,为了防止在调节靠背俯仰角度时,对限位块120造成滑动干扰,本申请进一步提出一种实施方式,具体请再次参阅图2,如图中所示,抵接部122上设置有沿限位块120滑动方向(图中上下箭头所示方向)延伸的条形开口1221,凸块用于在转动块130相对于基体110沿第一旋转方向(图中箭头a所示方向)转动时,与条形开口1221一端的内壁抵接,以带动限位块120滑动。凸块还用于在转动块130相对于基体110沿第二旋转方向(图中箭头b所示方向)转动时,在条形开口1221内运动且不与抵接部122发生结构干涉。
如图2中所示,抵接部122上设置了沿上下箭头所示方向延伸的条形开口1221,转动块130沿箭头a所示方向转动时,凸块与条形开口1221下端的内壁抵接以带动限位块120向下移动,实现乘坐部件前后移动的解锁。而转动块130沿箭头b所示方向转动进行靠背俯仰角度调节时,凸块会在条形开口1221内滑动并且不会与抵接部122之间发生结构干涉,从而凸块不会带动限位块120滑动,达到靠背俯仰角度调节功能的同时,不会造成对限位块120滑动的干扰,保证靠背俯仰角度调节功能与乘坐部件前后移动调节功能之间相互独立进行,互不干扰。
为了使用户在转动转动块130进行调节时轻松省力,本申请提出一种实施方式,具体请参阅图20,图中示出了座椅调节模组的内部结构。如图中所示,转动块130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档位卡接部133,基体110上设置有卡接件113,卡接件113用于在转动块130转动时,与不同的档位卡接部133卡接。
在图20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档位卡接部133为设置于转动块130周向侧壁上的弧形槽,卡接件113为固定于基体110上的弧形弹片,通过卡接件113与不同的档位卡接部133进行卡接配合,使得转动块130可以转动至不同角度后固定。在进行乘坐部件前后移动调节或靠背俯仰角度调节时,用户将转动块130转动至相应角度后,卡接件113与相应的档位卡接部133形成卡接使转动块130在该角度固定,此时用户无需再向转动块130施加扭力,进行相应的调节即可,在调节到位后,用户再反向转动转动块130使其复位,便完成了相应功能的调节,整个过程轻松省力,无需用户持续向转动块130施力使相应调节结构保持常开状态。
请继续参阅图20,在图中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档位卡接部133的数量为三个且沿转动块130的轴向排列分布,当转动块130处于初始状态(即不进行调节功能的状态)时,卡接件113与中间的档位卡接部133卡接配合,使转动块130角度保持,防止转动块130发生误转动情况。当转动块130沿图中箭头a所示方向转动到位时,卡接件113与图中最下方的档位卡接部133卡接配合,使转动块130保持在该角度固定,此时可进行乘坐部件前后移动的调节。当转动块130沿图中箭头b所示方向转动到位时,卡接件113与图中最上方的档位卡接部133卡接配合,使转动块130保持在该角度固定,此时可进行靠背俯仰角度的调节。
由于一般用户都是乘坐在座椅上进行相应功能的调节,为了防止因用户坐在乘坐部件上导致限位块120与乘坐部件框架上的滑动档位部卡死而出现无法转动转动块130的情况,本申请提出一种实施方式,具体请参阅图21,图中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转动块的结构。如图中所示,转动块130包括第一主体134和第二主体135,第一主体134连接于把手140和第二主体135之间。请参阅图22和图23,图中分别示出了部分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两个视角的爆炸结构,如图中所示,第一主体134与第二主体135之间连接有扭力弹性件136,第二主体135用于通过传动部件131带动限位块120滑动。
请结合图21至图23,如图中所示,扭力弹性件136可以采用扭簧,扭力弹性件136的第一受力端1361与第一主体134上的第一卡槽1341卡接,第二受力端1362与第二主体135上的第二卡槽1351卡接。当用户坐在乘坐部件上使限位块120与乘坐部件框架上的滑动档位部出现卡死情况时,此时通过把手140带动转动块130的第一主体134沿图中箭头a所示方向转动时,第一主体134可以正常转动并带动第一受力端1361转动,此时因限位块120与乘坐部件框架上的滑动档位部卡死而导致第二主体135无法进行转动,因此此时扭力弹性件136自身形成有恢复形变有弹性力。接着用户在乘坐部件上挪动臀部或腿部时,会解除限位块120与乘坐部件框架上的滑动档位部之间的卡死情况,从而第二主体135在扭力弹性件136的第二受力端1362恢复形变发生转动的带动作用下随之进行转动,第二主体135进而通过传动部件131带动限位块120滑动,使其与乘坐部件框架上的滑动档位部分离解锁。
为了防止第二主体135卡死无法转动时,第一主体134转动过度而导致扭力弹性件136过度扭转发生损坏,本申请进一步提出一种实施方式,具体请继续参阅图22和图23,如图中所示,第一主体134与第二主体135之间通过限位滑块1352和限位滑槽1342相互配合连接,限位滑块1352与限位滑槽1342相互滑动配合,以用于限制第一主体134与第二主体135之间的最大相对转动行程。
具体地,在图22和图23所示的具体实施例当中,限位滑块1352设置于第二主体135上,限位滑槽1342设置于第一主体134上,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限位滑块1352设置于第一主体134上,将限位滑槽1342设置于第二主体135上。在初始状态(即不进行调节功能的状态)下,限位滑块1352与限位滑槽1342中面向箭头b所示方向的第一抵接内壁13421抵接。当需要进行靠背俯仰角度调节时,第一主体134沿图中箭头b所示方向转动,此时第一抵接内壁13421会直接向限位滑块1352施力,使第二主体135随第一主体134一起转动,进而拉动第一传动绳打开靠背调节开关。对于防止靠背调节开关卡死无法转动转动块130进行调节的情况,在上述关于图6所示实施例中有所说明,因此第一主体134沿图中箭头b所示方向转动并带动第二主体135随之转动进行靠背俯仰角度调节时,扭力弹性件136可以不进行二者之间扭矩的传递,而是通过第一主体134上限位滑槽1342中的第一抵接内壁13421直接带动限位滑块1352进行转动。
当限位块120卡死而导致第二主体135无法沿图中箭头a所示方向转动时,若要进行乘坐部件前后移动的调节,首先沿箭头a所示方向转动第一主体134,此时限位滑槽1342会随第一主体134沿箭头a所示方向转动,使得限位滑块1352相对于限位滑槽1342沿图中箭头b所示方向在限位滑槽1342内滑动,当第一主体134转动至最大行程时,限位滑块1352会与限位滑槽1342中面向箭头a所示方向的第二抵接内壁13422抵接,使得第一主体134无法继续沿箭头a所示方向转动。
第一主体134与第二主体135之间通过限位滑块1352和限位滑槽1342相互配合来限制二者相对转动的最大行程,可以保证因限位块120卡死而导致第二主体135无法转动时,第一主体134沿第一旋转方向(即图22及图23中箭头a所示方向)只能转动至最大行程处,从而第一主体134不会带动扭力弹性件136转动过度,有效保证扭力弹性件136的结构稳定性,确保乘坐部件前后移动调节的功能可以稳定、可靠地实现。
为了实现限位块120的自动复位,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块120与基体110之间设置有复位弹性件,复位弹性件用于向限位块120施加复位弹性力,以使限位块120在不受转动块130提供的力时,自动复位并与乘坐部件卡接。
复位弹性件可以采用压缩弹簧、弹片等部件。具体地,请参阅图24,图中示出了限位块与一部分基体的结构,在图中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基体110上设置有容置槽114,复位弹性件(图未示)设置于容置槽114中,且复位弹性件分别与容置槽114的槽壁和限位块120抵接,使得复位弹性件向限位块120提供沿图中箭头所示方向向上移动的复位弹力。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5,图中示出了限位块的结构,如图中所示,为了保证复位弹性件的稳定性,可以在限位块120上开设限位槽123,复位弹性件的一端伸入限位槽123当中并与限位槽123的槽壁抵接,以向限位块120提供弹力,通过限位槽123对复位弹性件进行限位来保证复位弹性件位置准确、结构稳定,从而确保限位块120可以及时有效地完成复位动作。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座椅框体,具体请再次参阅图7,如图中所示,座椅框体1000包括框架1100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座椅调节模组100。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座椅框体1000中,通过采用上述实施例提供多种功能集成于一体的座椅调节模组100,使得用户在使用时不易发生调节功能的混淆,有利于提升用户使用体验,并且座椅调节模组100结构精巧,体积小,有利于提升座椅框体1000的整洁性和美观度。
请再次参阅图7,如图中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框架1100包括支撑架300和乘坐部件框架200,乘坐部件框架200前后(图7中箭头所示方向)滑动连接于支撑架300上,且座椅调节模组100位于支撑架300与乘坐部件框架200的连接处。请再次参阅图5,乘坐部件框架200上设置有滑动档位部210,限位块120与滑动档位部210卡接配合。
请再次参阅图7,并进一步结合图9和图10,如图中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框架1100包括靠背400,支撑架300上设置有底盘500,底盘500与靠背400之间设置有弹片550。底盘500上滑动设置有支点结构560,支点结构560与弹片550抵接,以使弹片550为靠背400提供支撑弹力。支点结构560上连接有转动调节件(例如图10中所示的螺杆570),旋拧调节件150用于在转动时,柔性传动件包括柔性传动轴(图未示),柔性传动轴与转动调节件连接,旋拧调节件150用于在转动时,通过柔性传动轴带动转动调节件转动,进而使支点结构560相对于底盘500滑动,以改变弹片550对靠背400的支撑弹力的大小。
可以理解的是,柔性传动轴可以直接固定连接于于转动调节件(例如图10中所示的螺杆570)的一端,也可以连接于图10中所示的转轴580的一端,再由转轴580通过斜齿轮与转动调节件传动连接,实现柔性传动轴与转动调节件之间的传动连接。
请参阅图17至图19,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底盘500上设置有张紧机构590,柔性传动件包括第三传动绳170,第三传动绳170的两端沿相反方向绕设固定于旋拧调节件150,且第三传动绳170与支点结构560固定连接。旋拧调节件150用于在转动时,通过第三传动绳170带动支点结构560相对于底盘500滑动(沿图17及图19中箭头所示方向滑动),以改变弹片550对靠背400的支撑弹力的大小。
由于将座椅调节模组100设置于支撑架300与乘坐部件框架200的连接处后,旋拧调节件150与靠背弹力调节机构之间距离较远,且传动关系复杂,因此采用柔性传动轴与转动调节件传动配合的方式或第三传动绳170带动支点结构560移动的方式,使得转动旋拧调节件150时,支点结构560可以随之移动,进而实现对靠背弹力大小的调节。
请再次参阅图9,在一些实施例中,靠背400的弹力大小由设置于底盘500和靠背400之间单个的弹片550提供。
采用单个的弹片550来向靠背400提供弹力,不仅可以保证弹力大小合适,同时可以节省材料,降低生产成本。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座椅,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座椅框体1000。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

Claims (14)

1.一种座椅调节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体;
限位块,滑动连接于所述基体,用于限制座椅中乘坐部件的前后移动;
转动块,转动连接于所述基体,用于在沿第一旋转方向转动时,通过传动部件带动所述限位块滑动,以解除所述限位块对所述乘坐部件前后移动的限制;所述转动块还用于在沿第二旋转方向转动时,拉动第一传动绳移动,以打开所述座椅中的靠背调节开关,所述第二旋转方向与所述第一旋转方向相反;
把手,转动连接于所述转动块的一端,所述把手用于在相对于所述转动块转动时,拉动第二传动绳移动,以打开所述座椅的升降开关;
旋拧调节件,转动连接于所述基体,所述旋拧调节件用于通过柔性传动件与所述座椅的靠背弹力调节机构连接,所述旋拧调节件用于在转动时,通过所述柔性传动件调节所述座椅中靠背的弹力大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调节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块穿设于所述基体上,所述转动块的一端与所述把手连接,所述旋拧调节件位于所述把手的外周;所述基体上设置有用于供所述第二传动绳穿过的通孔,所述通孔沿所述转动块的旋转方向延伸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调节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拧调节件上沿周向设置有传动结构,所述基体上转动设置有从动轮,所述从动轮与所述传动结构传动配合,所述柔性传动件与所述从动轮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调节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传动件包括第三传动绳,所述第三传动绳的两端沿相反方向绕设固定于所述从动轮,所述从动轮用于通过所述第三传动绳与所述靠背弹力调节机构连接;所述旋拧调节件用于在转动时,通过所述从动轮和所述第三传动绳带动所述靠背弹力调节机构移动,以调节所述座椅中靠背的弹力大小;或,
所述柔性传动件包括柔性传动轴,所述从动轮用于通过所述柔性传动轴与所述座椅的靠背弹力调节机构连接;所述旋拧调节件用于在转动时,通过所述从动轮和所述柔性传动轴带动所述靠背弹力调节机构转动,以调节所述座椅中靠背的弹力大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调节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传动轴包括软轴。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调节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沿其滑动方向的一端设置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用于与所述乘坐部件卡接,以限制所述乘坐部件的前后移动;
所述限位块沿其滑动方向的另一端设置有抵接部,所述传动部件为设置于所述转动块周向侧壁上的凸块,所述转动块用于在相对于所述基体沿所述第一旋转方向转动时,使所述凸块与所述抵接部相抵接,以带动所述限位块滑动,进而解除所述限位部对所述乘坐部件前后移动的限制;和/或,所述限位块沿其滑动方向的另一端设置有连接部,所述传动部件为连接于所述连接部和所述转动块之间的第四传动绳,所述转动块用于在相对于所述基体沿所述第一旋转方向转动时,拉动所述第四传动绳移动,以带动所述限位块滑动,进而解除所述限位部对所述乘坐部件前后移动的限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调节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部上设置有沿所述限位块滑动方向延伸的条形开口;
所述凸块用于在所述转动块相对于所述基体沿所述第一旋转方向转动时,与所述条形开口一端的内壁抵接,以带动所述限位块滑动;所述凸块还用于在所述转动块相对于所述基体沿所述第二旋转方向转动时,在所述条形开口内运动且不与所述抵接部发生结构干涉。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调节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块沿周向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档位卡接部,所述基体上设置有卡接件,所述卡接件用于在所述转动块转动时,与不同的所述档位卡接部卡接。
9.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调节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块包括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所述第一主体连接于所述把手和所述第二主体之间;
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主体之间连接有扭力弹性件,所述第二主体用于通过所述传动部件带动所述限位块滑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调节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与所述基体之间设置有复位弹性件,所述复位弹性件用于向所述限位块施加复位弹力,以使所述限位块在不受所述转动块提供的力时,自动复位并与所述乘坐部件卡接。
11.一种座椅框体,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和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调节模组,所述座椅调节模组设置于所述框架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座椅框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包括支撑架和乘坐部件框架,所述乘坐部件框架前后滑动连接于所述支撑架;
所述座椅调节模组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上,且所述座椅调节模组位于所述支撑架与所述乘坐部件框架的连接处;
所述乘坐部件框架上设置有滑动档位部,所述限位块与所述滑动档位部卡接配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座椅框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包括靠背,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底盘,所述底盘与所述靠背之间设置有弹片;所述底盘上滑动设置有支点结构,所述支点结构与所述弹片抵接,以使所述弹片为所述靠背提供支撑弹力;
所述支点结构上连接有转动调节件,所述柔性传动件包括柔性传动轴,所述柔性传动轴与所述转动调节件连接,所述旋拧调节件用于在转动时,通过所述柔性传动轴带动所述转动调节件转动,进而使所述支点结构相对于所述底盘滑动,以改变所述弹片对所述靠背的支撑弹力的大小;或,
所述底盘上设置有张紧机构,所述柔性传动件包括第三传动绳,所述第三传动绳绕设于所述张紧机构上,所述第三传动绳的两端沿相反方向绕设固定于所述旋拧调节件,且所述第三传动绳与所述支点结构固定连接;所述旋拧调节件用于在转动时,通过所述第三传动绳带动所述支点结构相对于所述底盘滑动,以改变所述弹片对所述靠背的支撑弹力的大小。
14.一种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框体。
CN202320571376.2U 2023-03-21 2023-03-21 座椅调节模组、座椅框体及座椅 Active CN2194386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71376.2U CN219438633U (zh) 2023-03-21 2023-03-21 座椅调节模组、座椅框体及座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71376.2U CN219438633U (zh) 2023-03-21 2023-03-21 座椅调节模组、座椅框体及座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38633U true CN219438633U (zh) 2023-08-01

Family

ID=873883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71376.2U Active CN219438633U (zh) 2023-03-21 2023-03-21 座椅调节模组、座椅框体及座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386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32719B (zh) 用于座椅的倾斜控制机构
US6290198B1 (en) Seat lifter device for a vehicle
EP1693294B1 (en) Motorized bicycle derailleur assembly
JP4505028B2 (ja) シート
EP1693296B1 (en) Bicycle derailleur motor unit assembly
US7810885B2 (en) Single-hand height adjustment mechanism of highchair
DE102008039163B4 (de) Armlehnenanordnung für einen Kraftfahrzeugsitz
US7600802B2 (en) Seat apparatus for vehicle
EP1942029A1 (en) Seat
US20030085600A1 (en) Lumbar support device
US4629251A (en) Reclining angle adjustment device
WO2011057694A1 (en) Adjusting device for a lumbar support and method of adjusting a lumbar support
AU2017208208B2 (en) Screen movable device in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US20030178875A1 (en) Seat vertical position adjusting device
CN219438633U (zh) 座椅调节模组、座椅框体及座椅
US5007611A (en) Operation mechanism of lifter for automotive seat
CN116326947A (zh) 座椅调节模组、座椅框体及座椅
JP2000127813A (ja) 自動車座席のための手動高さ調整装置
KR101078232B1 (ko) 시트 등받이 조절 장치
EP2923928B1 (en) Step structure for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CN214189416U (zh) 汽车座椅手动翻转头枕
US6408799B1 (en) Dog guide harness with multi-position handle assembly
DE102011081347B4 (de) Lehneneinstellvorrichtung
CN218635649U (zh) 一种座椅坐深调节机构及座椅
CN107554360B (zh) 解锁装置以及座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