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35715U - 一种触头系统及电的开关 - Google Patents

一种触头系统及电的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35715U
CN219435715U CN202320292583.4U CN202320292583U CN219435715U CN 219435715 U CN219435715 U CN 219435715U CN 202320292583 U CN202320292583 U CN 202320292583U CN 219435715 U CN219435715 U CN 2194357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moving
yoke
static
gas gener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29258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谷春雷
关义庆
吴来顺
南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Svrui Intelligent Electr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Svrui Intelligent Electr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Svrui Intelligent Electr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jin Svrui Intelligent Electr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29258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357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357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357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触头系统,包括动触头、静触头、动磁轭和静磁轭,动磁轭设置在动触头上且跟随动触头一起转动,静磁轭设置在静触头下方,动磁轭与静磁轭呈下上布置而合围成一个闭合磁场回路,静触头上设置有静触点,静触头上设置静触点的导体段与动触头流经电流方向大致相同,静触点的后方设置有用于阻挡电弧而产生蒸汽屏障的产气片,动磁轭或/和静磁轭两侧的端面上设置有绝缘件。通过设置绝缘件,防止了电弧对动磁轭和静磁轭的烧损,保证了开关的短时耐受能力稳定性,同时在静触点后方设置产气片,产气片在电弧灼烧下产生热导率较高的蒸汽屏障,一方面能对电弧能量进行冷却耗散,另一方面能减少金属颗粒向后方的传导。

Description

一种触头系统及电的开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触头系统及电的开关。
背景技术
开关是低压配电系统中最重要的配电设备,随着电力工程对电源和输配电设备要求的不断提高,对用于电路保护开关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小型化、模块化、高可靠性是开关的主要发展方向。短时耐受能力是开关一项重要的指标,它是指开关在一定时间内能够承受的最大短路电流,对开关的动稳定性有很高的要求,在开关实际使用中,短路电流的峰值往往能达到上百千安,这样大的电流流过开关的导电回路,会在动触头、静触头间产生很大的电动斥力,如果开关的机构不能提供足够大的触头压力,触头会在电动斥力下被斥开,触头间便会产生电弧,电弧的存在则会严重烧蚀触头,甚至造成熔焊,对开关造成永久性伤害,导致分断失败。
现有开关之间的电动斥力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于电流
在磁场作用下产生的洛伦兹力,另一部分是由于触头接触处电流线收缩产生的霍姆力,发生短路时在动触头上产生的电动斥力十分巨大,很容易把动触头斥开。
在中国专利CN212516945U中公开了一种利用衔铁和磁轭之间产
生的吸力补偿动静触头间的电动斥力,来提高开关的动稳定性,但在分断过程中,动触头衔铁和静触头磁轭磁极面之间很容易起弧及电弧反向移动,造成磁极面的烧损,使得动稳定性能变得不可靠。
另外,现在大电流壳架的开关因工艺及成本原因通常采用平板型静触头,而平板型静触头对触头间产生的电弧有反向驱动的趋势,使电弧向开关内部移动,对开关内部的软连接、热磁保护系统等元件烧损,导致开关功能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上述背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触头系统及电的开关,通过在动磁轭上或/和静磁轭上设置绝缘件,在静触头后方设置产气片,避免电弧对动磁轭、静磁轭的磁极面造成烧损及反向移动造成开关内部元件烧损,可有效克服上述问题的至少之一。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触头系统,包括动触头、静触头、动磁轭和静磁轭,所述动磁轭设置在所述动触头上且跟随所述动触头一起转动,所述静磁轭设置在所述静触头下方,所述动磁轭与所述静磁轭呈下上布置而合围成一个闭合磁场回路,所述静触头上设置有静触点,所述静触头上设置所述静触点的导体段与所述动触头流经电流方向大致相同,所述静触点的后方设置有用于阻挡电弧而产生蒸汽屏障的产气片,且所述产气片位于所述动触头下方,所述动磁轭或/和所述静磁轭两侧的端面上设置有绝缘件,所述动触头转动到与所述静触头接触时,设置有或无所述绝缘件的动磁轭与设置有或无所述绝缘件的静磁轭之间留有一间隙,所述间隙与所述动触头超程大致相等,或所述间隙略大于所述动触头超程。
在上述实施例中,由于在高短耐分断的弧光能量比低值短耐的弧光能量大,在流经设置有静触点的导体段与动触头电流方向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动触头和静触头打开初始阶段,动触头、静触头之间形成驱动电弧向动触头后方运动的磁吹力,通过在静触头后方设置产气片,产气片在电弧灼烧下产生热导率较高的蒸汽屏障,一方面能对电弧能量进行冷却耗散,另一方面能减少金属颗粒向后方的传导;动触头、静触头在接触状态,动磁轭、静磁轭环绕动触头、静触头形成闭合磁路,该闭合磁路使两磁轭相吸,防止大电流斥开,提高了触头的短时耐受能力;动磁轭和静磁轭上下合围形成一个闭合回路磁场,在大电流通过动触头、静触头时,两磁轭聚磁效果显著,在两磁极面之间形成强磁场,影响电弧偏移,通过在动触头上的动磁轭或/和静触头上的静磁轭上设置绝缘件,防止动触头、静触头分离过程中产生的电弧对动磁轭、静磁轭的磁极面造成烧损,保证了开关的短时耐受能力的稳定性。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动触头上设置有产气件,所述产气件至少包括两个相互呈夹角的产气部件。
在上述实施例中,将产气件设置成相互呈夹角的两部分产气部件,以方便地固定在动触头上,无需借助其他固定结构,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产气件紧邻所述动磁轭设置且位于所述动磁轭后方,所述产气件与所述产气片上下相对设置。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产气件呈E形或匚形或日形或F形。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产气件可以设置成多种形状,可以根据动触头的结构进行适配。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产气件包括产气面、自所述产气面至少一端垂直延伸出的至少一个安装面、自所述产气面中间位置垂直延伸出的加强固定部。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在动触点的后方设置产气件,所述产气件设置在电弧反向移动的路径上,产气件遇到电弧会产生冷却气体阻挡电弧继续反向移动,还可以加快电弧的消散,避免了电弧反向移动到开关内部,对开关内部结构造成烧损。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产气片包括产气部和安装部,所述产气部与所述安装部组合大致呈Z字型或7字型。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产气片通过所述安装部压紧在所述静
触头和所述静磁轭之间,且所述产气片的部分结构搭接放置在所述静触头的固定座上,所述产气部的上端面与所述静触头的上端面齐平。
在上述实施例中,将所述产气片的产气部的上端面与静触头上端面齐平设置,能够在第一时间接触到从触点转移下来的电弧,能更早更快冷却阻隔电弧反向转移。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绝缘件至少包括设于所述动磁轭和静磁轭的磁极面之间的第一保护面和设于所述动磁轭或所述静磁轭前方的第二保护面,所述第一保护面和所述第二保护面组合大致呈L型。
在上述实施例中,将绝缘件设置成具有两个呈L型的保护面,第一保护面防止了动触头、静触头分离初期产生电弧转移到磁极面烧损磁极面的情况,第二保护面防止了动触头在快速运动下,甩出拉长电弧对动触头前端的烧损。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绝缘件与所述动磁轭、动触头通过铆接或螺钉固定。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绝缘件为绝缘产气材料,所述绝缘产气材料为尼龙或聚甲醛。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绝缘件采用产气材料,一方面可以阻挡电弧向不利的方向转移,另一方面还能加快电弧消散,快速灭弧。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动触头上设置有动触点,所述动磁轭的后端面与所述动触点的后端面齐平;所述静触头上设置有静触点,所述静磁轭的后端面与所述静触点的后端面齐平。
在上述实施例中,将动磁轭的后端面与动触点后端面齐平设置;静磁轭的后端面与静触点后端面齐平设置,既能满足短时耐受能力的要求,又能将动磁轭和静磁轭的长度控制在最小范围,消除了静磁轭过长对电弧的不利影响。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动磁轭和所述静磁轭为导磁性材料。
在上述实施例中,动磁轭和静磁轭采用导磁性材料,在电流通过动触头、静触头时,动磁轭和静磁轭磁化,起到聚磁效果。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动磁轭为一体化成型或多段结构拼接而成的U型结构,所述动磁轭的U型开口延伸至所述动触头两侧;所述静磁轭为一体化成型或多段结构拼接而成的U型结构,所述静磁轭的U型开口延伸至所述动触头两侧。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动磁轭和静磁轭设计成U型结构,通过动磁轭和静磁轭开口相对,形成封闭磁回路,从而增强动磁轭和静磁轭之间的吸合力。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静触头上方还设置有引弧件,所述引弧件与所述静触头之间留有空隙。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引弧件且引弧件与静触头之间留有空隙,加快了电弧通过引弧件快速转移至灭弧室,减小了电弧在静触头上停留的时间,降低了电弧对静触头的烧损。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的开关,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所述的触头系统,灭弧室、操作机构、转轴及绝缘外壳,所述触头系统、灭弧室、转轴设置在所述绝缘外壳内,所述操作机构部分设于所述绝缘外壳内,其操作手柄伸出所述绝缘外壳,所述操作机构驱动转轴带动动触头转动,实现动触头与静触头的接触或分离,控制所述电的开关合闸或分闸。
在上述实施例中,触头系统应用到电的开关结构内,满足了对开关的高短时耐受能力要求,提高了开关的寿命及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通过将静触头后方设置可以形成蒸汽屏障的产气片,避免了成本低的平板型静触头与动触头之间产生电弧反向运动至开关内部对内部元件烧损,一方面能对电弧能量进行冷却耗散,另一方面能减少金属颗粒向后方的传导。削弱了反向气流将金属颗粒和高温游离气体喷向操作机构及导电系统后方的脱扣系统,造成功能件烧损失效,导致断路器不能正常工作或着火甚至爆炸等安全事故。
2.动触头、静触头在接触状态,动磁轭、静磁轭环绕动静触头形成闭合磁路,该闭合磁路使两磁轭相吸,防止大电流斥开,提高了触头的短时耐受能力。
3.通过在动磁轭或/和静磁轭上设置绝缘件,当动触头、静触头分离产生电弧时,动磁轭和静磁轭形成的磁场驱动电弧进入灭弧室过程中,部分电弧偏移至动磁轭和静磁轭之间,通过设置绝缘件防止了电弧对动磁轭和静磁轭的烧损,保证了开关的短时耐受能力稳定性。
4.本实用新型提供触头系统及电的开关,在最简单的直线型回路电流路径上设置动磁轭、静磁轭来提升短时耐受能力,相比原有通过复杂的电流回路来提升短时耐受能力的方案,可以节省大量的铜材消耗,在大容量的开关电器上尤为明显,可以大幅度降低开关的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电的开关的剖视图;
图2为图1中触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触头系统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的绝缘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的产气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的动磁轭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的静磁轭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具体实施例的触头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产气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至图12为产气件的其他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中动触头、静触头闭合时形成闭合回路磁场的原理示意图;
图14为动触头打开初始起弧阶段动触头、静触头之间磁场及产生磁吹力的原理示意图;
图15为动触头打开较大位置阶段动触头、静触头之间磁场及产生磁吹力的原理示意图;
图16为动触头完全打开时电弧转移至动触头、静触头的引弧角的原理示意图。
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至图7,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公开一种电的开关,包括绝缘外壳120、操作机构100及设于所述绝缘外壳120内的触头系统80、灭弧室90、转轴110,所述操作机构100部分设于所述绝缘外壳120内,其操作手柄伸出绝缘外壳120,所述触头系统80包括动触头10、静触头20、动磁轭30和静磁轭40,所述灭弧室90设于所述动触头20的前方,所述静触头20上设置有静触点201,所述动触头10上设置有动触点101,操作所述操作机构100驱动转轴110带动所述动触头10转动,实现动触头10与静触头20的接触或分离,从而实现所述电的开关的接通或断开。
进一步地,所述动磁轭30呈U形,其自上而下地套设在所述动触头10上,跟随所述动触头10一起转动,所述动磁轭30的后端面与所述动触点101的后端面101a齐平;所述静磁轭40呈U形,其自下而上地套设在所述静触头20上,所述静磁轭40的后端面与所述静触点201的后端面201a齐平设置,所述动磁轭30和所述静磁轭40均为导磁性材料,当电流通过导磁性材料时能将其磁化,进而起到聚磁效果;如图13所示,在动触头和静触头闭合时,所述动磁轭30和静磁轭40呈上下布置而合围成一个闭合磁场回路,该闭合磁场回路使两磁轭相吸,防止大电流斥开动触头和静触头。
具体地,所述动磁轭30为一体化成型或多段结构拼接而成的U型结构,所述U型开口延伸至所述动触点101两侧;所述静磁轭40为一体化成型或多段结构拼接而成的U型结构,所述U型结构延伸至所述静触点201两侧。本实施例中,由于动触头10为双触头结构,对应地,所述动磁轭30由两个L型磁轭拼接而成,如图6所示;所述静磁轭40为一体化成型结构,如图7所示,如此,上下设置的U型动磁轭和静磁轭开口相对,更容易在磁极面聚磁,在封闭磁回路的作用下有更强的吸合力。
需要说明的是,动磁轭或静磁轭采用一体式或多段拼接式是根据触头的数量而定,一体式适用于单触头结构,拼接式适合多触头结构。
如图14所示,在动触头和静触头打开初始阶段,动触头和静触头之间产生电弧,部分电弧顺利向远离动触头的方向运动进入灭弧室,还有部分电弧在动触头、静触头之间形成的磁吹力作用下具有向动触头的转轴方向运动趋势,基于此,请参考图2和图3,本实施例的所述静触头20上设置有产气片50,所述产气片50为聚甲醛产气片或尼龙产气片,所述产气片50设置在所述静触点201的后方,同时产气片50位于所述动触头10的下方,如此设置,防止动触头、静触头分离时产生的电弧沿动触头、静触头相对表面反向移动对开关内部结构造成的严重破坏,在电弧沿动触头、静触头两相对表面反向移动过程中,遇到产气片产生冷却气体,达到快速灭弧的效果,避免了电弧反向移动对开关内部结构造成烧损破坏。
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5所示,所述产气片50大致呈Z字型或7字型,其至少包括一一产气面501和一安装面502,所述产气面501与所述静触头20的上端面齐平,所述安装面502为所述产气片50上一凸台,所述产气片50通过该凸台嵌设入所述静触头20与所述静磁轭40之间,同时所述产气片50搭接在所述固定座121上,所述固定座121为所述绝缘外壳120的一部分,以将所述产气片50固定到静触头20和静磁轭40上。所述产气面501与所述静触头端面齐平设置,这里指静触头的端面而不是静触点的端面,使得触点有磨损的情况下,动触头与产气片之间不会干涉,产气片50设置在静触头的后方,使其第一时间接触到从动触头和静触头之间转移下来的电弧,以更早更快冷却并阻挡电弧的进一步转移。
在动触头打开较大位置即大致超过触头开距的三分之一时,如图15所示,动触头在打开过程中的甩弧作用和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形成的磁场共同形成驱动电弧向前方即灭弧室方向运动的磁吹力,动触头、静触头上的两磁轭聚磁效果显著,在动磁轭的磁极面和静磁轭的磁极面之间形成很强的磁场,该磁场驱动电弧快速进入灭弧室,提高了开关的分断能力。在动触头完全打开时,如图16所示,电弧逐渐转移至动触头、静触头的引弧角,脱离静触点范围。
部分电弧向灭弧室移动过程中,在动磁轭和静磁轭形成的强大磁场影响下偏移,容易出现电弧转移到两磁极面的情况,本实施例中在动磁轭30上设置绝缘件60,以防止动触头与静触头分断过程中产生的电弧转移到动磁轭的磁极面和静磁轭的磁极面,所述绝缘件60与所述动磁轭30通过铆接或螺钉固定,所述绝缘件60为尼龙或聚甲醛绝缘产气材料,绝缘产气材料产生的冷却气体一方面能够阻挡电弧往不利的方向转移,另一方面还能加快电弧消散。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绝缘件60呈三面开口结构,其包括设于动磁轭30下方的第一保护面601、设于所述动磁轭30前方的第二保护面602和设于所述动磁轭30与所述动触头10之间的固定面,以此使绝缘件60形成对所述动磁轭30的三面包裹及绝缘保护。所述第一保护面601和第二保护面602组合呈L型,第一保护面位于动磁轭和静磁轭的磁极面之间,防止了动触头、静触头分离初期产生电弧转移到磁极面烧损磁极面的情况,第二保护面防止了动触头在快速运动下,甩出拉长电弧对动触头前端的烧损,绝缘件的设置保证了触头系统的短时耐受能力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的具体实施例中,也可以在所述静磁轭40上设置绝缘件60,或者在所述动磁轭30和所述静磁轭40上均设置所述绝缘件60,所述绝缘件60与所述静磁轭40、静触头20同样采样铆接或螺钉固定。具体可以根据触头系统在断路器中的实际应用情况灵活调整,本实施例及相应附图仅是示例性说明,并不以此为限。
请继续参考图3,在所述动触头10与所述静触头20接触时,所述动磁轭30和所述静磁轭40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与所述动触头10的超程相等或略大于所述动触头10的超程,以使动触头10与静触头20之间更好接触。
请继续参考图2和图3,所述静触头20上方还设置有引弧件70,所述引弧件70一端固定在所述静触头20上,所述引弧件70与所述静触头20之间留有空隙。通过设置引弧件且引弧件与静触头之间留有空隙,加快了电弧通过引弧件快速转移至灭弧室,减小了电弧在静触头上停留的时间,降低了电弧对静触头的烧损。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一种具体实施例的触头系统,如图8和图9所示,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所述动触头上设置有产气件130,所述产气件130至少包括两个相互呈夹角的产气部件,本实施例中,所述产气件130紧邻所述动磁轭30设置且位于所述动磁轭后方,所述产气件130与静触头20上的产气片50上下对应设置,所述产气件130固定在动触头10上,可随动触头10一起转动,所述产气件130呈E字形,其包括位于所述动触头10下方的产气面130c、自所述产气面130c两端大致垂直向上延伸形成的安装面130b、自所述产气面130c中间大致垂直向上延伸形成的加强固定部130a,所述产气件130自下而上地套设在所述动触头10上,所述产气面130c位于所述动触头10下方,所述安装面130b位于所述动触头10的两侧,所述动触头10的两侧设置有凸台102,对应地,所述安装面130b上设置有与所述凸台102配合的安装孔1301,所述产气件130通过两侧的安装孔1301与所述动触头10上的凸台102固定,所述加强固定部130a插入至两个动触头10之间,使产气件130更牢固地固定在动触头10上。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产气件130还可以设置成其他形状,其至少需具有两个相互呈夹角设置的产气部件,以能够方便地固定在动触头上,无需借助其他固定结构,结构简单,实用性强。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产气件130还可以呈匚形设置,如图10所示,所述产气件130包括产气面130a和自所述产气面130a两端部大致垂直伸出的安装面130b,所述安装面130b上开设有安装孔1301,所述安装面130b通过安装孔1301固定在所述动触头10的凸台102上。
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所述产气件130还可以设置成日形,与上述E形产气件结构的区别是,所述产气件130由上下两个E形产气结构拼接而成,一个E形结构自下而上套设在动触头10上,另一个E形结构自上而下套设在动触头10上,产气面130c设于下端的一个E形结构下端。
再如图12所示,所述产气件130还可以设置成F形,与产气件呈匚形的实施例相比,该实施例中安装面130b分别自所述产气面130c的一端、中部向上延伸形成,在该实施例中,一个所述安装面130b设于动触头的一侧,另一个所述安装面130b设于两个动触头之间。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动磁轭上设置绝缘件,防止了电弧对动磁轭和静磁轭的烧损,保证了开关的短时耐受能力稳定性;通过在静触头后方设置产气片,在动磁轭后方的动触头上设置产气件,阻挡电弧反向移动,避免了电弧反向移动至开关内部,对开关内部造成烧损,提高了电的开关的寿命及灭弧性能
本实用新型可以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而不脱离其精神和本质特征。当前的实施例在所有方面都被看作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定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非上述描述定义,并且,落入权利要求的含义和等同物的范围内的全部改变从而都被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中。

Claims (15)

1.一种触头系统,包括动触头、静触头、动磁轭和静磁轭,所述动磁轭设置在所述动触头上且跟随所述动触头一起转动,所述静磁轭设置在所述静触头下方,所述动磁轭与所述静磁轭呈下上布置而合围成一个闭合磁场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头上设置有静触点,所述静触头上设置所述静触点的导体段与所述动触头流经电流方向大致相同,所述静触点的后方设置有用于阻挡电弧而产生蒸汽屏障的产气片,且所述产气片位于所述动触头下方,所述动磁轭或/和所述静磁轭两侧的端面上设置有绝缘件,所述动触头转动到与所述静触头接触时,设置有或无所述绝缘件的动磁轭与设置有或无所述绝缘件的静磁轭之间留有一间隙,所述间隙与所述动触头超程大致相等,或所述间隙略大于所述动触头超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上设置有产气件,所述产气件至少包括两个相互呈夹角的产气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产气件紧邻所述动磁轭设置且位于所述动磁轭后方,所述产气件与所述产气片上下相对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产气件呈E形或匚形或日形或F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产气件包括产气面、自所述产气面至少一端大致垂直延伸出的至少一个安装面、自所述产气面中间位置大致垂直延伸出的加强固定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产气片包括产气部和安装部,所述产气部与所述安装部组合大致呈Z字型或7字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产气片通过所
述安装部压紧在所述静触头和所述静磁轭之间,且所述产气片的部分
结构搭接放置在所述静触头的固定座上,所述产气部的上端面与所述
静触头的上端面齐平。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件至少包
括设于所述动磁轭和静磁轭的磁极面之间的第一保护面和设于所述
动磁轭或所述静磁轭前方的第二保护面,所述第一保护面和所述第二
保护面组合大致呈L型。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件与所述
动磁轭、动触头通过铆接或螺钉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件为绝缘
产气材料,所述绝缘产气材料为尼龙或聚甲醛。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上设置
有动触点,所述动磁轭的后端面与所述动触点的后端面齐平;所述静
触头上设置有静触点,所述静磁轭的后端面与所述静触点的后端面齐
平。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磁轭和所述
静磁轭为导磁性材料。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磁轭为一体
化成型或多段结构拼接而成的U型结构,所述动磁轭的U型开口延伸至
所述动触头两侧;所述静磁轭为一体化成型或多段结构拼接而成的U
型结构,所述静磁轭的U型开口延伸至所述动触头两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触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头上
方还设置有引弧件,所述引弧件与所述静触头之间留有空隙。
15.一种电的开关,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如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
述的触头系统,灭弧室、操作机构、转轴及绝缘外壳,所述触头系统、
灭弧室、转轴设置在所述绝缘外壳内,所述操作机构部分设于所述绝
缘外壳内,其操作手柄伸出所述绝缘外壳,所述操作机构驱动转轴带
动动触头转动,实现动触头与静触头的接触或分离,控制所述电的开
关合闸或分闸。
CN202320292583.4U 2023-02-23 2023-02-23 一种触头系统及电的开关 Active CN2194357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92583.4U CN219435715U (zh) 2023-02-23 2023-02-23 一种触头系统及电的开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92583.4U CN219435715U (zh) 2023-02-23 2023-02-23 一种触头系统及电的开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35715U true CN219435715U (zh) 2023-07-28

Family

ID=873432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292583.4U Active CN219435715U (zh) 2023-02-23 2023-02-23 一种触头系统及电的开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357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304150B1 (ko) 회로차단기의아아크소멸장치
US4220934A (en) Current limiting circuit breaker with integral magnetic drive device housing and contact arm stop
JPH09231875A (ja) 電流開閉装置
JPWO2014155874A1 (ja) 開閉装置
JP5121608B2 (ja) 回路遮断器
JP2006019113A (ja) 回路遮断器
US4880948A (en) Contactor device for circuit breaker
CN107578938B (zh) 低压断路器
EP0155707B1 (en) Power schwitchgear device
CN107346715B (zh) 电弧推动装置
JP2007324038A (ja) 回路遮断器
KR100525878B1 (ko) 전기아크소멸메카니즘및방법과전기아크소멸스플릿터플레이트
KR19980032645A (ko) 회오리형 아크 소멸기구를 갖는 전류 스위칭 장치
US5734547A (en) Power switchgear
CN219435715U (zh) 一种触头系统及电的开关
CN107146723B (zh) 一种磁吹系统、灭弧装置、单极断路器以及多极断路器
CN212257298U (zh) 一种多触点灭弧继电器
WO2024017076A1 (zh) 一种用于电的开关中熄灭电弧的灭弧装置及电的开关
CN110379670B (zh) 一种带有固定断口的高通流能力真空灭弧室
KR20120040092A (ko) 회로차단기
CN213936096U (zh) 一种断路器
JP2002251933A (ja) 開閉器
JP4090948B2 (ja) 回路遮断器
JP2015170537A (ja) 開閉装置
CN113205983B (zh) 一种具备引弧装置的快速机械开关平板触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