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28123U - 轨道车辆及铰接转向架构架 - Google Patents
轨道车辆及铰接转向架构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428123U CN219428123U CN202320484327.5U CN202320484327U CN219428123U CN 219428123 U CN219428123 U CN 219428123U CN 202320484327 U CN202320484327 U CN 202320484327U CN 219428123 U CN219428123 U CN 21942812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ox
- seat
- bogie frame
- cross beam
- transvers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30/00—Transportation of goods or passengers via railways, e.g. energy recovery or reducing air resistance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轨道车辆及铰接转向架构架,该铰接转向架构架包括两个侧梁和固定设置两个所述侧梁之间的横梁;所述横梁由两个箱型横梁和两个钢管横梁焊接形成,两个所述箱型横梁分别与两个所述侧梁相邻设置并固定连接,两个所述钢管横梁间隔且平行设置在两个所述箱型横梁之间,且管端分别与相应侧的所述箱型横梁的内侧固定连接。本方案通过结构优化提高了结构集成度,为有效减小转向架轴距提高了技术保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轨道车辆及铰接转向架构架。
背景技术
铰接动车组转向架需要承载两个车体,且车体之间需要设置铰接机构,铰接转向架的轴距较大。因此,导致小曲线通过的能力较差,轮缘磨耗较快,基于车轮镟修或更换造成的车辆停运等直接和间接损失较大。
有鉴于此,亟待针对现有铰接转向架构架进行改进优化,减少转向架轴距。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轨道车辆及铰接转向架构架,通过结构优化提高了结构集成度,为有效减小转向架轴距提高了技术保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铰接转向架构架,包括两个侧梁和固定设置两个所述侧梁之间的横梁;所述横梁由两个箱型横梁和两个钢管横梁焊接形成,两个所述箱型横梁分别与两个所述侧梁相邻设置并固定连接,两个所述钢管横梁间隔且平行设置在两个所述箱型横梁之间,且管端分别与相应侧的所述箱型横梁的内侧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箱型横梁的与所述钢管横梁连接的内侧端,低于其与所述侧梁连接的外侧端。
可选地,在水平投影面内,所述箱型横梁包括纵向箱体段和自所述纵向箱体段的两端横向外伸形成的横向箱体段,且两个所述横向箱体段的外端侧相向内收。
可选地,在横向投影面内,所述钢管横梁的外廓尺寸小于所述箱型横梁的内侧端的外廓尺寸。
可选地,每个所述钢管横梁的管端均通过横梁过渡座与相应侧的所述箱型横梁连接固定,所述横梁过渡座的第一对接端与所述箱型横梁的内侧端面焊接固定,所述横梁过渡座的第二对接端与所述钢管横梁焊接固定。
可选地,所述横梁过渡座的第一对接端为方形板体,所述横梁过渡座的第二对接端为与所述钢管横梁的内孔适配的圆柱体,且所述横梁过渡座包括横向贯通孔。
可选地,所述横梁过渡座由锻造件加工成型。
可选地,所述铰接转向架构架的横向减振器座、横向止挡座和起吊座,设置在所述纵向箱体段上,所述横向止挡座位于所述纵向箱体段的内侧,所述横向减振器座和起吊座位于所述纵向箱体段的外侧,且所述横向减振器座位于所述起吊座的上方;所述铰接转向架构架的抗侧滚扭杆座,设置在两个所述横向箱体段上;所述铰接转向架构架的牵引拉杆座,设置在所述钢管横梁上。
可选地,每个所述侧梁上均设置有纵向间隔设置的两个空气弹簧支撑座,所述铰接转向架构架的制动吊座设置在每个所述侧梁的内侧,所述铰接转向架构架的抗蛇行减振器座设置在每个所述侧梁的外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轨道车辆,包括转向架,所述转向架支撑相铰接的两个车体,且所述转向架包括如前所述的铰接转向架构架。
针对铰接动车组转向架轴距较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创新性地提出了构架结构优化方案,具体地,其横梁由两个箱型横梁和两个钢管横梁焊接形成,每个箱型横梁的截面沿横向递变(减),两个箱型横梁分别与两个侧梁相邻设置并固定连接,两个钢管横梁间隔且平行设置在两个箱型横梁之间,且管端分别与相应侧的箱型横梁的内侧固定连接。整体结构较为紧凑,集成度较高,可有效减小转向架轴距,从而改善了小曲线通过能力,可避免轮缘磨耗过块产生的影响。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方案中,箱型横梁的与钢管横梁连接的内侧端,低于其与侧梁连接的外侧端,这样,通过降低横梁的位置增大铰接结构安装空间,可进一步合理控制转向架轴距。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可选方案中,每个钢管横梁的管端均通过横梁过渡座与相应侧的箱型横梁连接固定,横梁过渡座的第一对接端与箱型横梁的内侧端面焊接固定,横梁过渡座的第二对接端与钢管横梁焊接固定。如此设置,横梁过渡座可为锻造后加工结构,且横梁过渡座的第一对接端为方形板体,横梁过渡座的第二对接端为与钢管横梁的内孔适配的圆柱体;也就是说,一端与箱型横梁焊接固定,另一端采用插接结构与钢管横梁配合后焊接固定,插接结构可以起到垫板作用,以保证焊接质量。另外,横梁过渡座包括横向贯通孔,在满足承载强度的基础,合理控制自重,符合轻量化设计的趋势性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铰接转向架构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1的仰视图;
图4为图1中所示横梁过渡座的主视图;
图5为图4中所示横梁过渡座的侧视图。
图中:
侧梁10、横梁20、箱型横梁21、纵向箱体段211、横向箱体段212、钢管横梁22、横梁过渡座23、第一对接端231、第二对接端232、横向贯通孔233;
空气弹簧支撑座1、制动吊座2、抗蛇行减振器座3、横向减振器座4、横向止挡座5、起吊座6、抗侧滚扭杆座7、牵引拉杆座8。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不失一般性,本实施方式以图示转向架构架作为描述主体,详细说明本申请提出的结构较为紧凑的铰接转向架构架的技术方案。作为示例性说明,该转向架构架的具体尺寸及构成比例,对本申请请求保护的范围并未构成实质意义上的限制。
请参见图1,其中,图1为本实施方式所述用于踏面清扫器和磁轨制动器的安装座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
该铰接转向架构架包括两个侧梁10和固定设置两个侧梁10之间的横梁20,以及设置在侧梁10上的空气弹簧支撑座1、制动吊座2和抗蛇行减振器座3,以及设置在横梁20上的横向减振器座4、横向止挡座5、起吊座6、抗侧滚扭杆座7和牵引拉杆座8。
本实施方案中,横梁20中两个箱型横梁21和两个钢管横梁22焊接形成,沿横向,两个箱型横梁21分别与两个侧梁10相邻设置,且分别固定连接;两个钢管横梁22间隔且平行设置在两个箱型横梁21之间,且管端分别与相应侧的箱型横梁21的内侧固定连接。在具体实现中,每个箱型横梁21的截面沿横向递变(减),整体结构较为紧凑,集成度较高,可有效减小转向架轴距。
这里所使用的方位词“横向”及下文中使用的方位词“纵向”,是以整车车体作为描述基准定义的。也就是说,侧梁10的延伸方向为纵向,横梁的布置方向为横向。另外,这里所使用的方位词“内侧”及下文中使用的方位词“外侧”,是以车体纵向中心线作为描述基准定义的,也即,接近于车体纵向中心线的一侧为内侧,远离车体纵向中心线的一侧外外侧。应当理解,上述方位词的使用仅用于清楚描述各构成及其相对位置关系,并未构成其他理解上的限制。
为了进一步合理控制转向架轴距,其中,箱型横梁21的与钢管横梁22连接的内侧端,低于其与侧梁10连接的外侧端。这样,通过降低横梁的位置增大铰接结构安装空间,能够进一步减小转向架轴距。
请一并参见图2和图3,其中,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3为图1的仰视图。
如图2所示,在水平投影面内,该箱型横梁21包括纵向箱体段211和自纵向箱体段211的两端横向外伸形成的横向箱体段212,且两个横向箱体段212的外端侧相向内收,通过异型结构紧凑式构架设计,在满足其他承载附座功能配置的基础上,有效减小转向架轴距。进一步地,在横向投影面内,钢管横梁22的外廓尺寸小于箱型横梁21的内侧端的外廓尺寸。
为了提高箱型横梁21与钢管横梁22之间的焊接质量,每个钢管横梁22的管端均通过横梁过渡座23与相应侧的箱型横梁21连接固定,请一并参见图4和图5,其中,图4为图1中所示横梁过渡座的主视图,图5为图4中所示横梁过渡座的侧视图。
结合图2和图3,该横梁过渡座23的第一对接端231与箱型横梁21的内侧端面焊接固定,也即与箱型横梁21的纵向箱体段211焊接固定;该横梁过渡座23的第二对接端232与所述钢管横梁焊接固定。
本实施方案中,该横梁过渡座23的第一对接端231为方形板体,以便与箱型横梁21的纵向箱体段211间实现的可靠的焊接固定;横梁过渡座23的第二对接端232为与钢管横梁22的内孔适配的圆柱体,也就是说,一端与箱型横梁21焊接固定,另一端采用插接结构与钢管横梁22配合后焊接固定,该插接结构可以起到垫板作用,以保证焊接质量。
另外,横梁过渡座23包括横向贯通孔233,在满足承载强度的基础,合理控制产品自重,符合轻量化设计的趋势性要求。具体来说,该横梁过渡座23由锻造件加工成型。
基于该铰接转向架构架的基础结构,本实施方案中针对各承载载荷的连接座进行合理配置。
如图1所示,每个侧梁10上均设置有纵向间隔设置的两个空气弹簧支撑座1,制动吊座2设置在每个侧梁10的内侧,抗蛇行减振器座3设置在每个侧梁10的外侧。
结合图2和图3所示,横向减振器座4、横向止挡座5和起吊座6设置在箱型横梁21的纵向箱体段211上,其中,横向止挡座5位于该纵向箱体段211的内侧,横向减振器座4和起吊座6位于该纵向箱体段211的外侧,且横向减振器座4位于起吊座6的上方;抗侧滚扭杆座7设置在箱型横梁21的两个横向箱体段212上,牵引拉杆座8设置在箱型横梁21的钢管横梁22上。
除前述铰接转向架构架外,本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轨道车辆,包括转向架,且转向架支撑相铰接的两个车体,该转向架包括如前所述的铰接转向架构架。应当理解,该轨道车辆的其他功能构成非本申请的核心发明点所在,且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基于现有技术实现,本文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提供的上述实施例,各承担载荷的连接座并非局限于图中所示结构形式,应当理解,只要核心构思与本方案一致均在本申请请求保护的范围内。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铰接转向架构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侧梁和固定设置两个所述侧梁之间的横梁;所述横梁由两个箱型横梁和两个钢管横梁焊接形成,沿横向,两个所述箱型横梁分别与两个所述侧梁相邻设置并固定连接,两个所述钢管横梁间隔且平行设置在两个所述箱型横梁之间,且管端分别与相应侧的所述箱型横梁的内侧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接转向架构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箱型横梁的与所述钢管横梁连接的内侧端,低于其与所述侧梁连接的外侧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铰接转向架构架,其特征在于,在水平投影面内,所述箱型横梁包括纵向箱体段和自所述纵向箱体段的两端横向外伸形成的横向箱体段,且两个所述横向箱体段的外端侧相向内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铰接转向架构架,其特征在于,在横向投影面内,所述钢管横梁的外廓尺寸小于所述箱型横梁的内侧端的外廓尺寸。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铰接转向架构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钢管横梁的管端均通过横梁过渡座与相应侧的所述箱型横梁连接固定,所述横梁过渡座的第一对接端与所述箱型横梁的内侧端面焊接固定,所述横梁过渡座的第二对接端与所述钢管横梁焊接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铰接转向架构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过渡座的第一对接端为方形板体,所述横梁过渡座的第二对接端为与所述钢管横梁的内孔适配的圆柱体,且所述横梁过渡座包括横向贯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铰接转向架构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过渡座由锻造件加工成型。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铰接转向架构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铰接转向架构架的横向减振器座、横向止挡座和起吊座,设置在所述纵向箱体段上,所述横向止挡座位于所述纵向箱体段的内侧,所述横向减振器座和起吊座位于所述纵向箱体段的外侧,且所述横向减振器座位于所述起吊座的上方;所述铰接转向架构架的抗侧滚扭杆座,设置在两个所述横向箱体段上;所述铰接转向架构架的牵引拉杆座,设置在所述钢管横梁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铰接转向架构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侧梁上均设置有纵向间隔设置的两个空气弹簧支撑座,所述铰接转向架构架的制动吊座设置在每个所述侧梁的内侧,所述铰接转向架构架的抗蛇行减振器座设置在每个所述侧梁的外侧。
10.一种轨道车辆,包括转向架,所述转向架支撑相铰接的两个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架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铰接转向架构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484327.5U CN219428123U (zh) | 2023-03-14 | 2023-03-14 | 轨道车辆及铰接转向架构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484327.5U CN219428123U (zh) | 2023-03-14 | 2023-03-14 | 轨道车辆及铰接转向架构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428123U true CN219428123U (zh) | 2023-07-28 |
Family
ID=873409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484327.5U Active CN219428123U (zh) | 2023-03-14 | 2023-03-14 | 轨道车辆及铰接转向架构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428123U (zh) |
-
2023
- 2023-03-14 CN CN202320484327.5U patent/CN21942812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239021B1 (en) | Wheel-beam axleless vehicle frame | |
US6585286B2 (en) | Vehicle suspension | |
CN105460033B (zh) | 一种用于动车组相邻车体之间可降低地板高度的走行装置 | |
CN105151068B (zh) | 动力转向架及轻轨车辆 | |
CN107697091B (zh) | 用于地铁车辆的轴箱内置式紧凑型转向架 | |
WO2022148173A1 (zh) | 构架、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 |
CN114162164A (zh) | 一种采用铰接转向架的列车 | |
CN109515465A (zh) | 一种高速铁路货车轴箱内置式转向架 | |
CN114194233A (zh) | 车厢及列车 | |
CN113291342A (zh) | 一种轨道车辆及其底架 | |
CN107554543B (zh) | 一种轨道车辆及其铰接式有轨电车转向架 | |
CN201116125Y (zh) | 转向架构架 | |
CN205601849U (zh) | 非动力转向架 | |
CN114162161B (zh) | 底架、车体及轨道车辆 | |
CN219428123U (zh) | 轨道车辆及铰接转向架构架 | |
KR20050051697A (ko) | 차량 프레임 | |
CN113247038A (zh) | 一种转向架 | |
CN213008133U (zh) | 一种三轴转向架及其构架 | |
CN214356034U (zh) | 一种高速铁道车辆转向架 | |
CN205311621U (zh) | 一种拖车转向架构架 | |
CN208376774U (zh) | 一种轨道车辆转向架构架及转向架 | |
CN214985365U (zh) | 一种转向架 | |
SK284393B6 (sk) | Kĺbový podvozkový rám a kĺbový podvozok obsahujúci tento rám | |
CN109109899B (zh) | 一种大吨位窄轨隧道工程重载列车转向架构架 | |
CN111232009A (zh) | 一种侧梁、构架和转向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