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19173U - 冷却件、储能装置及用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冷却件、储能装置及用电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419173U CN219419173U CN202320287351.XU CN202320287351U CN219419173U CN 219419173 U CN219419173 U CN 219419173U CN 202320287351 U CN202320287351 U CN 202320287351U CN 219419173 U CN219419173 U CN 21941917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poiler
- cooling
- portions
- communication hole
- runn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冷却件、储能装置及用电系统。本申请的冷却件包括:第一冷却板、第二冷却板和扰流板,所述第一冷却板与所述第二冷却板围合成冷却腔室;所述扰流板位于所述冷却腔室内,所述扰流板具有多个第一流道及多个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沿第一方向依次交替设置,所述第一流道及所述第二流道均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所述扰流板包括多个第一扰流部及多个第二扰流部,每个所述第一流道设有多个所述第一扰流部,每个所述第二流道设有多个所述第二扰流部,所述多个第一扰流部、所述多个第二扰流部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本申请的冷却件通过在冷却腔室内设置所述扰流板,能够增加冷却件的换热能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冷却件、储能装置及用电系统。
背景技术
电池模组在工作时,会产生热量,随着热量的累积,会影响电池模组的性能。目前通过冷却件对电池模组进行降温,将冷却件设置在多个电池模组之间,并与电池模组部分表面贴合,通过向冷却件中输入冷却介质,随着冷却介质的流动带走热量,并将升温后的冷却介质排出冷却件。然而在该过程中现有的冷却件面临着换热能力较差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冷却件,其具有较高的换热能力。
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件,包括:
第一冷却板;
第二冷却板,所述第一冷却板与所述第二冷却板相对设置围合成冷却腔室;以及
扰流板,所述扰流板位于所述冷却腔室内,所述扰流板具有多个第一流道及多个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沿第一方向依次交替设置,所述第一流道及所述第二流道均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所述扰流板包括多个第一扰流部及多个第二扰流部,每个所述第一流道设有多个所述第一扰流部,所述多个第一扰流部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第二流道设有多个所述第二扰流部,所述多个第二扰流部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
其中,所述扰流板还包括多个分隔部,所述多个分隔部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分隔部位于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之间,用于将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隔开,所述分隔部具有多个连通孔,所述连通孔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流道及所述第二流道。
其中,沿所述第一方向上,同一行中,所述第一扰流部与所述第二扰流部依次交替设置,第一流道与两侧的第二流道均连通。
其中,所述扰流板还包括多个第一部与多个第二部,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且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的方向上,所述多个第一部设置于所述分隔部的同一侧,且所述多个第一部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且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的方向上,所述多个第二部均设置于所述分隔部背离所述第一部的一侧,且所述多个第二部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部与所述第二部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交替设置;每个所述第一部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相邻的所述分隔部,且所述第一部和与之相邻的两个所述分隔部围合成所述第一流道;每个所述第二部的相对两端连接相邻的所述分隔部,且所述第二部和与之相邻的两个所述分隔部围合成所述第二流道;每个所述第一扰流部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与之相邻的第一部及第二部;每个所述第二扰流部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与之相邻的第一部及第二部。
其中,所述连通孔在所述第一扰流部面向所述连通孔的表面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扰流部面向所述连通孔的表面重合,所述连通孔在所述第二扰流部面向所述连通孔的表面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扰流部面向所述连通孔的表面重合。
其中,所述每个分隔部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分隔子部,相邻的两个分隔子部之间的空间形成一个所述连通孔;沿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连通孔的宽度与所述分隔子部的宽度的比值为0.5至1.5。
其中,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且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扰流部的高度、所述第二扰流部的高度、所述分隔子部的高度及所述连通孔的高度相等。
其中,所述分隔子部为板状,所述分隔子部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其中,所述第一扰流部包括第一扰流子部,所述第二扰流部包括第二扰流子部,所述第一扰流子部、第二扰流子部均与所述分隔部平行,所述第一扰流子部与两个相邻的分隔部之间的间距中较短的间距w11与所述第一流道的宽度w1的比值的范围:0.15≤w11/w1≤0.75,所述第二扰流子部与两个相邻的分隔部之间的间距中较短的间距w21与所述第二流道的宽度w2的比值的范围:0.15≤w21/w2≤0.75。
其中,沿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流道的宽度w1与所述第二流道的宽度w2的比值的范围:0.4≤w1/w2≤1.4。
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储能装置,其包括:阵列堆叠的多个电池模组以及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冷却件,所述冷却件与电池模组导热连接,为所述电池模组进行散热。
本申请第三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用电系统,其包括:用电设备以及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为所述用电设备供电。
本申请的冷却件通过在冷却腔室内设置所述扰流板,当冷却介质在所述冷却腔室中流动时,所述扰流板能够通过扰动增加冷却介质的紊流程度,从而增加冷却件的换热能力。所述扰流板还加强了冷却件的强度,防止冷却件产生较大变形。所述扰流板设置在冷却腔室内,能够在有限的换热面积下提高散热效率。所述扰流板具有多个第一流道及多个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沿第一方向依次交替设置,所述第一流道及所述第二流道均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所述扰流板包括多个第一扰流部及多个第二扰流部,每个所述第一流道设有多个所述第一扰流部,所述多个第一扰流部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第二流道设有多个所述第二扰流部,所述多个第二扰流部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当所述冷却介质在所述第一流道以及所述第二流道中流动时,通过设置所述第一扰流部与第二扰流部增加了冷却介质的紊流程度,使得冷却介质的流动波动较大,从而增加了第一冷却板及第二冷却板的热量传递至冷却介质的速度,更快的对第一冷却板及第二冷却板进行降温,提高了冷却件的换热效率与换热能力,应用于储能装置时,对储能装置具有更好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冷却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冷却件沿图1中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扰流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扰流板的俯视图。
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扰流板的侧视图。
图8是图7中D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储能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储能装置的爆炸图。
图1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储能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爆炸图。
图1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用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冷却件,110-第一冷却板,120-第二冷却板,130-扰流板,131-第一流道,132-第二流道,133-第一扰流部,1331-第一扰流子部,134-第二扰流部,1341-第二扰流子部,135-分隔部,1351-连通孔,1352-分隔子部,136-第一部,137-第二部,140-扰流件,150-避让槽,160-定位槽,170-冷却腔室,200-储能装置,210-电池模组,220-第一弹性限位件,230-第二弹性限位件,240-第一导热件,250-第二导热件,260-第一收容腔,270-第二收容腔,300-用电系统,310-用电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为便于说明,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并且为了简洁,在不同实施例中,省略对相同部件的详细说明。
电池模组在工作时,会产生热量,随着热量的累积,会影响电池模组的性能。目前通过冷却件对电池模组进行降温,将冷却件设置在多个电池模组之间,并与电池模组部分表面贴合,通过向冷却件中输入冷却介质,随着冷却介质的流动带走热量,并将升温后的冷却介质排出冷却件。然而在该过程中现有的冷却件面临着换热能力较差的问题。
请参见图1至图6,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件100,其包括:第一冷却板110、第二冷却板120以及扰流板130,所述第一冷却板110与所述第二冷却板120相对设置围合成冷却腔室170;所述扰流板130位于所述冷却腔室170内,所述扰流板130具有多个第一流道131及多个第二流道132,所述第一流道131与所述第二流道132沿第一方向(如图4箭头X所示)依次交替设置,所述第一流道131及所述第二流道132均沿第二方向(如图4箭头Y所示)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所述扰流板130包括多个第一扰流部133及多个第二扰流部134,每个所述第一流道131设有多个所述第一扰流部133,所述多个第一扰流部133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第二流道132设有多个所述第二扰流部134,所述多个第二扰流部134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
可以理解的,所述扰流板130固定于所述第一冷却板110及所述第二冷却板120中的至少一者上。具体地,扰流板130可以固定于所述第一冷却板110;扰流板130还可以固定于所述第二冷却板120;扰流板130可以固定于所述第一冷却板110且固定于所述第二冷却板120。
本申请术语“多个”指大于或等于两个。可以理解的,所述扰流板130的固定方式可以但不限于焊接、卡接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之间的角度可以为60°至90°;本申请实施例中,当涉及到数值范围a至b时,如未特别指明,表示该数值可以为a至b之间的任意数值,包括端点数值a及端点数值b。
具体地,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之间的角度可以取60°、65°、70°、75°、80°、85°、90°,以及上述数值之间的任意数值。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
本申请实施例的冷却件100可以应用于储能装置200,对储能装置200的电池模组210进行冷却,当冷却件100应用于储能装置200,且冷却件100的冷却腔室170用于通入冷却介质,当冷却腔室170通入冷却介质时,得到冷却介质沿着所述第一流道131的延伸方向及所述第二流道132的延伸方向(即第二方向),从扰流板130的一端流动至扰流板130的另一端。
本申请的冷却件100通过在冷却腔室170内设置所述扰流板130,当冷却介质在所述冷却腔室170中流动时,所述扰流板130能够通过扰动增加冷却介质的紊流程度,从而增加冷却件100的换热能力。所述扰流板130还加强了冷却件100的强度,防止冷却件100产生较大变形。所述扰流板130设置在冷却腔室170内,能够在有限的换热面积下提高散热效率。所述扰流板130具有多个第一流道131及多个第二流道132,所述第一流道131与所述第二流道132沿第一方向依次交替设置,所述第一流道131及所述第二流道132均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所述扰流板130包括多个第一扰流部133及多个第二扰流部134,每个所述第一流道131设有多个所述第一扰流部133,所述多个第一扰流部133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第二流道132设有多个所述第二扰流部134,所述多个第二扰流部134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当所述冷却介质在所述第一流道131以及所述第二流道132中流动时,通过设置所述第一扰流部133与第二扰流部134增加了冷却介质的紊流程度,使得冷却介质的流动波动较大,从而增加了第一冷却板110及第二冷却板120的热量传递至冷却介质的速度,更快的对第一冷却板110及第二冷却板120进行降温,提高了冷却件100的换热效率与换热能力,应用于储能装置200时,对储能装置200具有更好的散热效果。
请参见图5,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扰流板130还包括多个分隔部135,所述多个分隔部135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分隔部135位于所述第一流道131与所述第二流道132之间,用于将所述第一流道131与所述第二流道132隔开,所述分隔部135具有多个连通孔1351,所述连通孔1351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流道131及所述第二流道132。
通过在所述扰流部上设置多个分隔部135,在所述第一流道131与所述第二流道132之间的分隔部135上设置连通孔1351,所述连通孔1351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流道131及所述第二流道132,当所述冷却介质在冷却腔室170中流动时,所述冷却介质除了在所述第一流道13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流道132的延伸方向上流动之外,还可以沿第一方向在不同的流道之间流动,进一步增加了冷却介质的紊流程度,使得冷却介质的流动波动较大,进一步提高了冷却件100的换热效率与换热能力。
请参见图5,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一方向上,同一行中,所述第一扰流部133与所述第二扰流部134依次交替设置,第一流道131与两侧的第二流道132均连通。可以理解地,多个第一扰流部133与多个第二扰流部134阵列排布,沿第二方向上,同一列中多个第一扰流部133依次间隔设置或者多个第二扰流部134依次间隔设置。
在沿所述第一方向上,同一行中,所述第一扰流部133与所述第二扰流部134依次交替设置,第一流道131与两侧的第二流道132均连通,使得所述冷却介质的各处的流动波动比较均匀且较大,进一步增加了冷却介质的紊流程度,使得冷却介质的流动波动较大,提高了冷却件100的换热效率与换热能力。
请参见图5,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扰流板130还包括多个第一部136与多个第二部137,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且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的方向上,所述多个第一部136设置于所述分隔部135的同一侧,且所述多个第一部136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且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的方向上,所述多个第二部137均设置于所述分隔部135背离所述第一部136的一侧,且所述多个第二部137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部136与所述第二部137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交替设置;每个所述第一部136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相邻的所述分隔部135,且所述第一部136和与之相邻的两个所述分隔部135围合成所述第一流道131;每个所述第二部137的相对两端连接相邻的所述分隔部135,且所述第二部137和与之相邻的两个所述分隔部135围合成所述第二流道132;每个所述第一扰流部133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与之相邻的第一部136及第二部137;每个所述第二扰流部134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与之相邻的第一部136及第二部137。
通过扰流板130设置多个第一部136与多个第二部137,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方向上,所述多个第一部136设置于所述分隔部135的同一侧,且所述多个第一部136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方向上,所述多个第二部137均设置于所述分隔部135背离所述第一部136的一侧,且所述多个第二部137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部136与所述第二部137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交替设置;每个所述第一部136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相邻的所述分隔部135,每个所述第一扰流部133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与之相邻的第一部136及第二部137;每个所述第二扰流部134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与之相邻的第一部136及第二部137。使得所述扰流板130能够进一步加强所述冷却件100的强度,使得所述冷却件100不易产生变形,从而提升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隔部135、第一部136、第二部137、第一扰流部133及第二扰流部134为一体结构,所述分隔部135、第一部136、第二部137、第一扰流部133及第二扰流部134由同一块金属板通过冲压等工艺形成。这样可以简化扰流板130的制备工艺,降低扰流板130的制备成本,且可以提高扰流板130的机械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通孔1351在所述第一扰流部133面向所述连通孔1351的表面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扰流部133面向所述连通孔1351的表面重合,所述连通孔1351在所述第二扰流部134面向所述连通孔1351的表面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扰流部134面向所述连通孔1351的表面重合。
通过使述连通孔1351在所述第一扰流部133面向所述连通孔1351的表面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扰流部133面向所述连通孔1351的表面重合,所述连通孔1351在所述第二扰流部134面向所述连通孔1351的表面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扰流部134面向所述连通孔1351的表面重合,使得所述冷却介质的流动波动更大,提高了冷却件100的换热效率与换热能力。
请参见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每个分隔部135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分隔子部1352,相邻的两个分隔子部1352之间的空间形成一个所述连通孔1351;沿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连通孔1351的宽度与所述分隔子部1352的宽度的比值为0.5至1.5。
具体的,沿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连通孔1351的宽度与所述分隔子部1352的宽度的比值可以取0.5、0.6、0.7、0.8、0.9、1.0、1.1、1.2、1.3、1.4、1.5,以及上述数值之间的任意数值。
当所述连通孔1351的宽度与所述分隔子部1352的宽度的比值小于0.5时,所述冷却介质沿第一方向在不同的流道之间流动会受限,不利于增加冷却介质的紊流程度。当所述连通孔1351的宽度与所述分隔子部1352的宽度的比值大于1.5时,所述扰流板130的强度较低,不利于增加所述冷却件100的强度。当所述连通孔1351的宽度与所述分隔子部1352的宽度的比值在0.5至1.5之间时,既能使所述冷却介质沿第一方向在不同的流道之间容易流动,又能保证所述扰流板130的强度,进而使得所述冷却件100不易变形,使得所述冷却件100既能有良好的换热能力,又具有较高的强度。
请参见图7,一些实施例中,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且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扰流部133的高度、所述第二扰流部134的高度、所述分隔子部1352的高度及所述连通孔1351的高度相等。
当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且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扰流部133的高度、所述第二扰流部134的高度、所述分隔子部1352的高度及所述连通孔1351的高度相等时,所述第一扰流部133与第二扰流部134的扰流效果更好,所述连通孔1351可以使冷却介质能够更容易在不同流道之间流动,能够进一步增加冷却介质的紊流程度,提高冷却件100的换热效率与换热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隔子部1352为板状,所述分隔子部1352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通过将所述分隔子部1352设置为板状,所述分隔子部1352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分隔子部1352能够在所述冷却介质流动时,不会增加流动阻力,更好的对冷却介质进行分流,进一步提升换热能力。
请参见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扰流部133包括第一扰流子部1331,所述第二扰流部134包括第二扰流子部1341,所述第一扰流子部1331、第二扰流子部1341均与所述分隔部135平行,所述第一扰流子部1331与两个相邻的分隔部135之间的间距中较短的间距w11与所述第一流道131的宽度w1的比值的范围:0.15≤w11/w1≤0.75,所述第二扰流子部1341与两个相邻的分隔部135之间的间距中较短的间距w21与所述第二流道132的宽度w2的比值的范围:0.15≤w21/w2≤0.75。
具体的,所述第一扰流子部1331与两个相邻的分隔部135之间的间距中较短的间距w11与所述第一流道131的宽度w1的比值可以取0.15、0.25、0.35、0.45、0.55、0.65、0.75,以及上述数值之间的任意数值。
当所述第一扰流子部1331与两个相邻的分隔部135之间的间距中较短的间距w11与所述第一流道131的宽度w1的比值在0.15至0.75之间时,所述第一扰流子部1331的扰流能力较好,所述扰流板130的强度也较高,使得所述冷却件100既有较好的散热能力又有较高的强度。
具体的,所述第二扰流子部1341与两个相邻的分隔部135之间的间距中较短的间距w21与所述第二流道132的宽度w2的比值可以取0.15、0.25、0.35、0.45、0.55、0.65、0.75,以及上述数值之间的任意数值。
当所述第二扰流子部1341与两个相邻的分隔部135之间的间距中较短的间距w21与所述第二流道132的宽度w2的比值在0.15至0.75之间时,所述第一扰流子部1331的扰流能力较好,所述扰流板130的强度也较高,使得所述冷却件100既有较好的散热能力又有较高的强度。
请参见图7,沿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流道131的宽度w1与所述第二流道132的宽度w2的比值的范围:0.4≤w1/w2≤1.4。具体的,所述第一流道131的宽度w1与所述第二流道132的宽度w2的比值可以取0.4、0.5、0.6、0.7、0.8、0.9、1.0、1.1、1.2、1.3、1.4,以及上述数值之间的任意数值。
当所述第一流道131的宽度w1与所述第二流道132宽度w2的比值小于0.4时,所述第一流道131的流阻较大,冷却介质在第一流道131流动时流阻较大,影响所述冷却介质的流动,影响冷却件100的换热能力。当所述第一流道131的宽度w1与所述第二流道132宽度w2的比值小于1.4时,所述第二流道132的流阻较大,冷却介质在第二流道132流动时流阻较大,影响所述冷却介质的流动,影响冷却件100的换热能力。当所述第一流道131的宽度w1与所述第二流道132宽度w2的比值在0.4至1.4之间时,在增加冷却介质的紊流程度的同时,不会对冷却介质的流动产生较大的阻力,从而进一步增加冷却件100的换热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冷却板110、扰流板130及第二冷却板120的排列方向上,所述第一流道131的高度与所述第二流道132的高度相等,所述第一流道131的高度h范围为:1mm≤h≤15mm。具体的,所述第一流道131的高度h可以取1mm、2mm、3mm、4mm、5mm、6mm、7mm、8mm、9mm、10mm、11mm、12mm、13mm、14mm、15mm,以及上述数值之间的任意数值。
当所述第一流道131的高度h范围在1mm至15mm之间时,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充分增加流畅的紊流程度,并且不会对冷却介质的流动产生较大的阻力,从而增加了冷却件100的换热效率与换热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扰流板130的厚度d1范围为:0.05mm≤d1≤2mm。具体的,扰流板130的厚度d1可以取0.05mm、0.1mm、0.2mm、0.3mm、0.4mm、0.5mm、0.6mm、0.7mm、0.8mm、0.9mm、1.0mm、1.1mm、1.2mm、1.3mm、1.4mm、1.5mm、1.6mm、1.7mm、1.8mm、1.9mm、2.0mm,以及上述数值之间的任意数值。
当所述扰流板130的厚度d1小于0.05mm时,所述扰流板130的强度较差,无法对冷却件100的强度起到加强作用,扰流效果也较差。当所述扰流板130的厚度d1大于2mm时,扰流板130的体积太大,会占用太多空间,空间利用率较低。当所述扰流板130的厚度d1在0.05mm至2mm之间时,所述扰流板130的强度较高,能够对冷却件100的强度起到较好的加强作用,所述扰流板130也能起到较佳的扰流效果,并且不会增加冷却件100的体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冷却板110及所述第二冷却板120中的至少一者包括冷却板主体及多个扰流件140,所述多个扰流件140间隔设置于所述冷却板主体面向所述冷却腔室170的表面。
可以理解的,所述扰流板130与所述第一冷却板110及所述第二冷却板120中的至少一者可以在所述扰流件140处进行连接。
通过设置所述扰流件140可以进一步通过扰动增加冷却介质的紊流程度,从而增加冷却件100的换热能力,能够在有限的换热面积下提高散热效率。
请参见图9,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储能装置200,其包括:阵列堆叠的多个电池模组210以及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冷却件100,所述冷却件100与电池模组210导热连接,为所述电池模组210进行散热。
请参见图10与图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电池模组210包括相邻的两个电池模组210,所述储能装置200还包括第一弹性限位件220及第二弹性限位件230,所述第一弹性限位件220设置于所述第一冷却板110背离第二冷却板120的表面,所述第一弹性限位件220与所述第一冷却板110围合成第一收容腔260;所述第二弹性限位件230设置于所述第二冷却板120背离第一冷却板110的表面,所述第二弹性限位件230与所述第二冷却板120围合成第二收容腔270;所述储能装置200还包括第一导热件240及第二导热件250,所述第一导热件240位于所述第一收容腔260内且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冷却板110及所述相邻的两个电池模组210中的一者;所述第二导热件250位于所述第二收容腔270内且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冷却板120及所述相邻的两个电池模组210中的另一者。
可以理解的,所述第一导热件240位于所述第一收容腔260内且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冷却板110及所述相邻的两个电池模组210中的一者,以使所述第一冷却板110与所述电池模组210导热连接;所述第二导热件250位于所述第二收容腔270内且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冷却板120及所述相邻的两个电池模组210中的另一者,以使所述第二冷却板120与所述电池模组210导热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弹性限位件220与所述第二弹性限位件230中的至少一者可以但不限于是泡棉。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导热件240及第二导热件250中的至少一者可以但不限于是导热胶、导热硅脂等,所述导热胶可以通过注入设置于第一收容腔260或第二收容腔27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热件240的厚度d2的范围为:3mm≤d2≤15mm,所述第二导热件250的厚度d3的范围为:3mm≤d3≤15mm。具体的,第一导热件240的厚度d2可以取3mm、4mm、5mm、6mm、7mm、8mm、9mm、10mm、11mm、12mm、13mm、14mm、15mm,以及上述数值之间的任意数值;第二导热件250的厚度d3可以取3mm、4mm、5mm、6mm、7mm、8mm、9mm、10mm、11mm、12mm、13mm、14mm、15mm,以及上述数值之间的任意数值。
当所述第一导热件240的厚度d2在3mm至15mm之间时,第二导热件250的厚度d3在3mm至15mm之间时,能够保证所述导热件起到较好的导热效果,也不会导致热传导的距离增加太多,能够保证所述冷却件100具有较好的导热效率。
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弹性限位件220及第二弹性限位件230,分别与第一冷却板110或第二冷却板120围合成收容腔,收容腔内设置导热件,导热件与冷却件100及电池模组210导热连接,加快热量的传导,从而使得电池模组210表面的热量能够快速传导至冷却件100,通过冷却介质的流动,带走电池模组210表面的热量,对电池模组210更好的降温。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件100具有避让槽150,所述避让槽150连通所述冷却件100与所述电池模组210之间的空间。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避让槽150位于靠近所述第一收容腔260的中间位置,在注入导热胶时,通过所述避让槽150注入可以使导热胶分布的更均匀。
通过在所述冷却件100上设置避让槽150,更易于在所述收容腔内设置导热件,能够使导热件分布的更加均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件100还具有定位槽160,所述第一冷却板110背离所述第二冷却板120的表面设有所述定位槽160。
通过在冷却件100上设置定位槽160,能够对所述弹性限位件进行定位,从而对收容腔的大小进行调整,使得导热件充分覆盖电池模组210的表面,提高热量传导效率。
请参见图12,本申请第三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用电系统300,其包括:用电设备310以及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储能装置200,所述储能装置200为所述用电设备310供电。
本申请实施例的用电设备310可以为但不限于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电子阅读器、游戏机、玩具等电子设备;此外,用电设备310还可以为汽车、家用电器等。
可以理解地,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用电设备310仅仅为所述储能装置200所应用的用电设备310的一种形态,不应当理解为对本申请提供的用电设备310的限定,也不应当理解为对本申请各个实施方式提供的储能装置200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实施方式”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所述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此外,还应该理解的是,本申请各实施例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在相互之间不存在矛盾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形成又一未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的实施例。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以上较佳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都不应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2)
1.一种冷却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冷却板;
第二冷却板,所述第一冷却板与所述第二冷却板相对设置围合成冷却腔室;以及
扰流板,所述扰流板位于所述冷却腔室内,所述扰流板具有多个第一流道及多个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沿第一方向依次交替设置,所述第一流道及所述第二流道均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所述扰流板包括多个第一扰流部及多个第二扰流部,每个所述第一流道设有多个所述第一扰流部,所述多个第一扰流部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第二流道设有多个所述第二扰流部,所述多个第二扰流部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还包括多个分隔部,所述多个分隔部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分隔部位于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之间,用于将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隔开,所述分隔部具有多个连通孔,所述连通孔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流道及所述第二流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上,同一行中,所述第一扰流部与所述第二扰流部依次交替设置,第一流道与两侧的第二流道均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还包括多个第一部与多个第二部,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且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的方向上,所述多个第一部设置于所述分隔部的同一侧,且所述多个第一部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且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的方向上,所述多个第二部均设置于所述分隔部背离所述第一部的一侧,且所述多个第二部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部与所述第二部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交替设置;每个所述第一部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相邻的所述分隔部,且所述第一部和与之相邻的两个所述分隔部围合成所述第一流道;每个所述第二部的相对两端连接相邻的所述分隔部,且所述第二部和与之相邻的两个所述分隔部围合成所述第二流道;每个所述第一扰流部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与之相邻的第一部及第二部;每个所述第二扰流部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与之相邻的第一部及第二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孔在所述第一扰流部面向所述连通孔的表面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扰流部面向所述连通孔的表面重合,所述连通孔在所述第二扰流部面向所述连通孔的表面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扰流部面向所述连通孔的表面重合。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分隔部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分隔子部,相邻的两个分隔子部之间的空间形成一个所述连通孔;沿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连通孔的宽度与所述分隔子部的宽度的比值为0.5至1.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却件,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且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扰流部的高度、所述第二扰流部的高度、所述分隔子部的高度及所述连通孔的高度相等。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却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子部为板状,所述分隔子部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扰流部包括第一扰流子部,所述第二扰流部包括第二扰流子部,所述第一扰流子部、第二扰流子部均与所述分隔部平行,所述第一扰流子部与两个相邻的分隔部之间的间距中较短的间距w11与所述第一流道的宽度w1的比值的范围:0.15≤w11/w1≤0.75,所述第二扰流子部与两个相邻的分隔部之间的间距中较短的间距w21与所述第二流道的宽度w2的比值的范围:0.15≤w21/w2≤0.75。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冷却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流道的宽度w1与所述第二流道的宽度w2的比值的范围:0.4≤w1/w2≤1.4。
11.一种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阵列堆叠的多个电池模组;
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冷却件,所述冷却件与电池模组导热连接,为所述电池模组进行散热。
12.一种用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电设备;以及
权利要求11所述的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为所述用电设备供电。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287351.XU CN219419173U (zh) | 2023-02-22 | 2023-02-22 | 冷却件、储能装置及用电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287351.XU CN219419173U (zh) | 2023-02-22 | 2023-02-22 | 冷却件、储能装置及用电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419173U true CN219419173U (zh) | 2023-07-25 |
Family
ID=872355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287351.XU Active CN219419173U (zh) | 2023-02-22 | 2023-02-22 | 冷却件、储能装置及用电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419173U (zh) |
-
2023
- 2023-02-22 CN CN202320287351.XU patent/CN21941917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7171615B2 (ja) | 電源装置と電源装置用のセパレータ | |
KR102285283B1 (ko) | 서브모듈 및 서브모듈을 포함하는 전지모듈 | |
JP5920348B2 (ja) | 組電池 | |
CN106784496B (zh) | 电池模块 | |
TWI524579B (zh) | 電池裝置及電池單元 | |
KR101485835B1 (ko) | 열전도체 | |
WO2019151036A1 (ja) | 電池パック | |
CN108780933A (zh) | 蓄电装置包 | |
KR20130080144A (ko) | 배터리 모듈 | |
EP3316339B1 (en) | A cooling system for cooling electrochemical cells of a battery system | |
CN209747613U (zh) | 电池模组 | |
KR20210037885A (ko) | 배터리 모듈 | |
CN113517505A (zh) | 电池组件和用电设备 | |
CN218602587U (zh) | 电池模组和用电设备 | |
CN219419173U (zh) | 冷却件、储能装置及用电系统 | |
CN212625856U (zh) | 电池 | |
EP3442075A2 (en) | Heat-radiating cartridge, and battery pack for electric vehicle using same | |
CN217283921U (zh) | 液冷装置及机箱 | |
CN218385406U (zh) | 电池包 | |
CN215771330U (zh) | 电池模组和车辆 | |
CN211578734U (zh) | 用于电子器件的导热装置 | |
CN212786001U (zh) | 一种散热型线路板 | |
CN114824637A (zh) | 电池箱体组件及电池模组 | |
CN217719759U (zh) | 一种电池包热管理系统 | |
CN113948741B (zh) | 一种集流板散热结构与一种燃料电池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