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83921U - 液冷装置及机箱 - Google Patents

液冷装置及机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83921U
CN217283921U CN202221172786.1U CN202221172786U CN217283921U CN 217283921 U CN217283921 U CN 217283921U CN 202221172786 U CN202221172786 U CN 202221172786U CN 217283921 U CN217283921 U CN 2172839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heat
flow
liquid cooling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17278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晓屿
冉方圆
尹航
朱志强
刘新生
孙萌
连红奎
王娜
李亚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Weih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Weih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Weih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Weih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17278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839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839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839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散热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液冷装置及机箱,液冷装置包括:吸热构件,吸热构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吸热构件彼此间隔设置;发热器件,设置于任意相邻的两个吸热构件之间,发热器件与吸热构件接触或贴合;分流构件,设置有进液口和出液口,分流构件的内部形成有分液通道,分液通道与进液口和出液口连通,分液通道内流动有冷却介质;每一吸热构件的内部均形成有第一流道,第一流道与分液通道连通。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冷装置,吸热构件、分流构件以及机箱的液冷系统形成流道回路,采用先串联再并联的流动方式,既避免了整体串联流阻过大的问题,又避免了整体并联时无法保证冷却介质流量的问题。

Description

液冷装置及机箱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散热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液冷装置及机箱。
背景技术
随功能模块的功耗越来越大,机箱已经由传统的风冷机箱转为散热性能更为优良的液冷机箱。其优点是有效地利用金属结构件导热,其热路更易控制,与发热元器件之间的热阻低,冷却方式简单,散热效率高,而且结构紧凑、可靠性高、成本低。但现有的机箱水冷系统,受流道的形态、长度、走向等因素影响导致局部流阻大,进而影响循环、散热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冷装置及机箱,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的冷却系统由于流道长度过长等因素容易出现局部流阻大影响散热效果和散热效率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液冷装置,包括:吸热构件,所述吸热构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吸热构件彼此间隔设置;
发热器件,设置于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吸热构件之间,所述发热器件与所述吸热构件接触或贴合;
分流构件,设置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分流构件的内部形成有分液通道,所述分液通道与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连通,所述分液通道内流动有冷却介质;每一所述吸热构件的内部均形成有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分液通道连通。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液冷装置还包括装配座,所述装配座限定出与所述发热器件的形状相适配的容纳空间,所述装配座与所述吸热构件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多个所述吸热构件分成至少两列、至少两行呈矩阵排列;
每一列所述吸热构件中,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吸热构件之间设置有多个装配座,每一所述装配座内设置有一个所述发热器件。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装配座的其中两个相互面对设置的壁面为连接壁,所述连接壁的外壁面形成有第一连接部;
所述吸热构件的表面设置有多个第二连接部,每一所述第一连接部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连接部适配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相对所述连接壁的表面凸起,所述第一连接部具有长条结构;
所述第二连接部为形成于所述吸热构件的表面的槽结构,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形状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形状相适配。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沿着由上至下的方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宽度逐渐增大,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宽度也逐渐增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分流构件包括:
集流部,所述进液口、所述出液口设置于所述集流部;
多个分流部,所述分流部具有平板结构,多个所述分流部间隔设置,每一所述分流部均与所述集流部连通;
其中一列中的多个所述吸热构件分别与其中一个所述分流部连通;其中另一列中的多个所述吸热构件分别与其中另一个所述分流部连通。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集流部的内部形成所述分液通道,每一所述分流部内沿所述分流部的长度方向形成有第二流道,所述吸热构件内的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发热器件为硬盘。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机箱,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液冷装置,因而,具有该液冷装置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
本申请提供的液冷装置包括:吸热构件,吸热构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吸热构件彼此间隔设置;发热器件,设置于任意相邻的两个吸热构件之间,发热器件与吸热构件接触或贴合;分流构件,设置有进液口和出液口,分流构件的内部形成有分液通道,分液通道与进液口和出液口连通,分液通道内流动有冷却介质;每一吸热构件的内部均形成有第一流道,第一流道与分液通道连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冷装置,多个吸热构件的结构相同可批量生产,使得吸热构件作为穿透式导冷插件(冷板)具有较强的通用性,通过冷却液流动带走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吸热构件、分流构件以及机箱的液冷系统形成流道回路,采用先串联再并联的流动方式,既避免了整体串联流阻过大的问题,又避免了整体并联时无法保证冷却介质流量的问题,而合理的串并联结构能够满足流阻要求的前提下,使各电子器件能够在正常温度下工作。
本申请提供的机箱,包括上述所述的液冷装置,因而,通过本液冷装置能够提高对机箱内的发热器件的冷却效果,从而确保机箱整体的散热效果,以使机箱内的各部件能够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冷装置的分流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沿A-A的剖视图;
图4为图2沿B-B的剖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冷装置的吸热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冷装置的吸热构件的俯视图;
图7为图6沿C-C的剖视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冷装置的装配座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吸热构件,101-第二连接部,102-第二流道,103-凸起,104-接口,2-发热器件,3-分流构件,301-集流部,302-进液口,303-出液口,304-第一分液管,305-第二分液管,306-分流部,307-进液管,308-回流管,309-进口,310-出口,4-装配座,401-第一连接部,402-第一连接壁,403-第二连接壁,404-第三连接壁,405-第一限位板,406-第二限位板,a-第一方向,b-第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显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
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照图1至图8描述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液冷装置及机箱。
参见图1至图8所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冷装置,设置在机箱内,用于对机箱内的发热器件进行散热、降温,需要说明的是,机箱具体可以为计算器、服务器等设备的机箱,发热器件的数量为多个,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多个发热器件可以为形状、体积相同的多个硬盘。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冷装置具体包括:吸热构件1、装配座4、分流构件3,装配座4用于固定发热器件2,装配座4与吸热构件1贴合并连接,优选地,装配座4与吸热构件1之间的连接方式为可拆卸连接;吸热构件1与分流构件3连通,使得冷却介质能够在分流构件3、吸热构件1内持续地循环流动,从而使得发热器件2产生的热量被吸热构件1吸收后流向分流构件3,而新的冷却介质也会经分流构件3持续地向吸热构件1补充。
进一步地,分流构件3具体包括集流部301和分流部306,集流部301具有平板结构,集流部301的内部形成有分液通道,并且集流部301上设置有用于注入冷却介质的进液口302和用于排放冷却介质的出液口303,使得冷却介质能够经进液口302流入集流部301内,而循环流回集流部301的冷却介质能够经出液口303流出,并以此循环,使得本液冷装置内的冷却介质始终维持在适宜的、较低的温度,从而确保对发热器件2的吸热、冷却效果。冷却介质为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冷却液,优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冷却介质优选为30%乙二醇水溶液,更优选地,进液口302的进液温度为40℃,流量为8L/min。
分流部306具有平板结构,通过管构件与集流部301连通,分流部306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如图1、图2所示,提供了分流部306的数量为两个的实施例,当然,分流部306的数量并不仅限于两个,本领域技术人员完全有能力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分流部306的数量。
集流部301内部的分通道内间隔设置有第一分液管304和第二分液管305,第一分液管304作为进液管307与进液口302连通,第二分液管305作为出水管与出液管连通。
进一步地,每一分流部306内均形成有第二流道102,第二流道102与集流部301内的分液通道连通,使得冷却介质能够在分液通道和每一个第二流道102内循环流动。每一分流部306均设置有进口309和出口310,当分流部306的数量为两个时,第一分液管304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分流部306的进口309连通,第二分液管305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分流部306的出口310连通。第二流道102内设置有进液管307和回流管308,进液管307和回流管308均沿分流部306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两者平行设置,进液管307通过进口309与第一分液管304连通,回流管308通过出口310与第二分液管305连通,从而实现分流部306与集流部301串联,冷却介质能够在两者之间循环流动。
进一步地,吸热构件1的数量多个,多个吸热构件1分成多行、多列的矩阵式排布,如图1所示,多个吸热构件1可以分成两列设置,每一列中包含6个吸热构件1,当然,这仅为其中一种实施例,吸热构件1的数量实际由发热器件2的数量决定。
分流部306的数量与吸热构件1的排布列数相同,如图1所示,给出分流部306的数量为两个的实施例,每一列中的多个吸热构件1沿第一方向a间隔排布,分流部306的长度也沿第一方向a排布,吸热构件1的一侧壁面形成两个接口104,两个接口104分别作为进口309和出口310并与第二流道102内的进液管307和回流管308连通,而每一个吸热构件1的内部均形成有第一流道,第一流道通过两个接口104与第二流道102连通,使得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102内有冷却介质循环流动。同理,另一列中的多个吸热构件1分别于另一个分流部306连通。优选地,第一流道具有连续的S型结构,并且布满吸热构件1的内部空间,确保吸热、冷却效果。
进一步地,装配座4的数量也为多个,装配座4的数量与发热器件2的数量相同,在沿第一方向a间隔排布的多个吸热构件1中,任意相邻的两个吸热构件1之间设置有多个装配座4,并且多个装配座4沿与第一方向a垂直的第二方向b顺次排布,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方向a与第二方向b在水平面上相互垂直。
装配座4包括相互平行面对设置的第一连接壁402和第二连接壁403,以及设置于第一连接壁402和第二连接壁403之间并与第一连接壁402和第二连接壁403垂直设置的第三连接壁404,并且第一连接壁402的底部垂直设置有第一限位板405,第二连接壁403的底部垂直设置有第二限位板406,第一限位板405和第二限位板406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延伸,从而使得第一连接壁402、第二连接壁403、第三连接壁404以及第一限位板405、第二限位板406共同围设出容纳空间,容纳空间所限定的空间形状与发热部件的外形适配,使得发热部件能够被安置于装配座4内。优选地,发热部件的具有长方体结构。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壁402、第二连接壁403用于与吸热构件1连接,第一连接壁402的外表面和第二连接壁403的外表面均设置有第一连接部401,吸热构件1具有平板结构,并且吸热构件1的两侧表面分别形成有多个第二连接部101,吸热构件1的每一侧表面上的多个第二连接部101沿第二方向b间隔设置,每一个第二连接部101对应一个第一连接部401设置,使得第一连接部401与第二连接部101能够适配连接,从而将装配座4被固定、限位于相邻的两个吸热构件1之间,并且第一连接壁402、第二连接壁403与吸热构件1贴合,而发热部件的表面与第一连接壁402的内壁面、第二连接壁403的内壁面、第三连接壁404的内壁面贴合,使得发热部件产生的热量能够被传递至吸热构件1后,被第一流道内的冷却介质吸收、带走,从而达到对发热部件进行冷却、降温的目的。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401为形成于第一连接壁402的外壁面以及第二连接壁403的外壁面的长条状凸起,并且第一连接部401沿竖直方向也就是吸热构件1的高度方向延伸;第二连接部101为形成于吸热构件1的表面的滑槽,具体地,吸热构件1的表面沿第二方向b顺次间隔形成有个长条状的凸起103,相邻的两个凸起103之间形成具有滑槽的第二连接部101,滑槽沿竖直方向也就是吸热构件1的高度方向延伸,而第一连接部401的形状与滑槽的形状相同,从而使得第一连接部401与滑槽也就是第二连接部101能够适配滑动连接或插接,从而使装配座4与吸热构件1连接、固定。
进一步地,吸热构件1的壁面上的设置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还包括设置于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之间的第三凸起部,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从而使得凸起两侧的滑槽具有上窄下宽的趋势。
第一连接部401包括顺次连接呈三角形分布的三个凸起部,沿着由上至下的方向,第一连接部401沿由上至下的方向整体也具有上窄下宽的趋势,从而使得第一连接部401和形状与第二连接部101的形状相适配,第一连接部401能够嵌设在第二连接部101,并且沿从上到下的方向即可将装配座4滑动至第二连接部101,并且由于三角形的稳定性,能够保证第一连接部401与第二连接部101也就是装配座4与吸热构件1之间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冷装置,多个吸热构件的结构相同可批量生产,使得吸热构件作为穿透式导冷插件(冷板)具有较强的通用性,通过冷却液流动带走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吸热构件、分流构件以及机箱的液冷系统形成流道回路,采用先串联再并联的流动方式,既避免了整体串联流阻过大的问题,又避免了整体并联时无法保证冷却介质流量的问题,而合理的串并联结构能够满足流阻要求的前提下,使各电子器件能够在正常温度下工作。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机箱,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液冷装置,因而,具有该液冷装置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机箱具体计算机、服务器等具有液冷系统的电子设备的机箱。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吸热构件,所述吸热构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吸热构件彼此间隔设置;
发热器件,设置于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吸热构件之间,所述发热器件与所述吸热构件接触或贴合;
分流构件,设置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分流构件的内部形成有分液通道,所述分液通道与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连通,所述分液通道内流动有冷却介质;每一所述吸热构件的内部均形成有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分液通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装置还包括装配座,所述装配座限定出与所述发热器件的形状相适配的容纳空间,所述装配座与所述吸热构件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吸热构件分成至少两列、至少两行呈矩阵排列;
每一列所述吸热构件中,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吸热构件之间设置有多个装配座,每一所述装配座内设置有一个所述发热器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座的其中两个相互面对设置的壁面为连接壁,所述连接壁的外壁面形成有第一连接部;
所述吸热构件的表面设置有多个第二连接部,每一所述第一连接部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连接部适配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对所述连接壁的表面凸起,所述第一连接部具有长条结构;
所述第二连接部为形成于所述吸热构件的表面的槽结构,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形状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形状相适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沿着由上至下的方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宽度逐渐增大,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宽度也逐渐增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构件包括:
集流部,所述进液口、所述出液口设置于所述集流部;
多个分流部,所述分流部具有平板结构,多个所述分流部间隔设置,每一所述分流部均与所述集流部连通;
其中一列中的多个所述吸热构件分别与其中一个所述分流部连通;其中另一列中的多个所述吸热构件分别与其中另一个所述分流部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部的内部形成所述分液通道,每一所述分流部内沿所述分流部的长度方向形成有第二流道,所述吸热构件内的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器件为硬盘。
10.一种机箱,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冷装置。
CN202221172786.1U 2022-05-16 2022-05-16 液冷装置及机箱 Active CN2172839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72786.1U CN217283921U (zh) 2022-05-16 2022-05-16 液冷装置及机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72786.1U CN217283921U (zh) 2022-05-16 2022-05-16 液冷装置及机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83921U true CN217283921U (zh) 2022-08-23

Family

ID=828864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172786.1U Active CN217283921U (zh) 2022-05-16 2022-05-16 液冷装置及机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8392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222037A (zh) * 2022-12-16 2023-06-06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可浮动扩展式分液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222037A (zh) * 2022-12-16 2023-06-06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可浮动扩展式分液器
CN116222037B (zh) * 2022-12-16 2024-04-26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可浮动扩展式分液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13578B2 (en) Thermosiphon cooler arrangement in modules with electric and/or electronic components
CN107979962B (zh) 水冷式线路板散热装置
US20040062006A1 (en) Laminated bus bar for use with a power conversion configuration
US20040062004A1 (en) Bus bar assembly for use with a compact power conversion assembly
CN217283921U (zh) 液冷装置及机箱
US6956742B2 (en) Compact liquid converter assembly
US3411041A (en) Heat exchanger package for high-density, high-powered electronic modules
CN108024488B (zh) 水套式线路板散热装置
CN114615866A (zh) 液冷板及电子设备
CN212752103U (zh) 一种模块化的功率模组
CN113840516B (zh) 一种液冷冷板及板级液冷系统
JP7215210B2 (ja) 半導体装置
CN219068770U (zh) 液冷板及储能设备
CN212648231U (zh) 功率模块的散热结构
CN217445699U (zh) 一种网络设备
CN220476189U (zh) 变流器及电气设备
CN216253724U (zh) 电路板液冷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9575750U (zh) 一种液冷组件及电池模组
CN218334008U (zh) 一种散热壳体及电池模组
CN216291968U (zh) 一种混合铲齿热管散热器
CN219801020U (zh) 一种用于电池包的绕流缺口式液冷底板
CN217822758U (zh) 功率模组
CN218603841U (zh) 一种电子元器件用水冷板
CN221409588U (zh) 一种冷却板及电子设备
CN111328188B (zh) 铝基板和具有其的电路板和服务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