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15743U - 加热炉及化学吸附仪 - Google Patents

加热炉及化学吸附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15743U
CN219415743U CN202223101160.4U CN202223101160U CN219415743U CN 219415743 U CN219415743 U CN 219415743U CN 202223101160 U CN202223101160 U CN 202223101160U CN 219415743 U CN219415743 U CN 2194157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urnace
furnace body
heat insulation
insulating layer
h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10116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岩
成红龙
陈庆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Jingwei Gaobo Instru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Jingwei Gaobo Instru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Jingwei Gaobo Instru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Jingwei Gaobo Instru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10116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157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157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157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urnace Detai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学吸附仪器设备领域,具体提供一种加热炉及化学吸附仪,旨在解决现有加热炉中的隔热材料无法稳定快速散热的问题。为此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加热炉包括炉体,炉体包括炉体外壳以及设置在炉体外壳内且具有炉膛的隔热部,炉体上设置有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隔热部内设置有分别与第一进气口、第一出气口连通的风冷通道。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冷源气体通过第一进气口进入到风冷通道,与隔热部的热量进行交换,降低隔热部的温度,此从而可避免炉膛回温的问题,实现加热炉降温的目的。

Description

加热炉及化学吸附仪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学吸附仪器设备领域,具体提供一种加热炉及化学吸附仪。
背景技术
加热炉是使用在化学吸附仪上的一种加热装置,在样品分析中,能够对样品管进行加热,为样品管中样品提供热能,使样品达到实验条件,温度能够达到1200℃。
现有的加热炉多采用加热丝外漏的方式,在进行降温时,直接将冷气气源吹入炉膛,使炉膛降温,为避免加热炉的氧化,大多使用的是惰性气体作为冷气气源。在降温过程中,炉膛的温度确实很容易降下来,但是无法将炉膛中隔热材料的热量全部带走,导致降温结束后,因隔热材料中剩余的热量,使得炉膛内部的温度回升,进而在化学吸附仪实验过程中,会导致系统软件的对实验条件的误判,从而导致实验的不确定性增加。
因此,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即,解决现有加热炉中的隔热材料无法快速散热,使得炉膛发生回温的问题。
在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热炉,所述加热炉包括炉体,所述炉体包括炉体外壳以及设置在炉体外壳内且具有炉膛的隔热部,所述炉体上设置有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所述隔热部内设置有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气口、所述第一出气口连通的风冷通道。
在上述加热炉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隔热部包括第一隔热层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隔热层内且具有所述炉膛的第二隔热层,所述第一隔热层与所述第二隔热层之间的夹层为所述风冷通道。
在上述加热炉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隔热层内设有加热装置。
在上述加热炉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加热装置为电阻丝或加热管。
在上述加热炉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电阻丝或所述加热管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电阻丝或所述加热管沿所述炉膛的外周分布且均沿所述第二隔热层的长度方向延伸;或者所述电阻丝或所述加热管的数量为一个,所述电阻丝或所述加热管螺旋盘绕在所述第二隔热层内。
在上述加热炉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隔热层内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加热装置的温度。
在上述加热炉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加热炉还包括保护外壳,所述保护外壳内设置在所述炉体,且其上设置有第二进气口和第二出气口,所述第二进气口与所述第一进气口连通,所述第二出气口与所述第一出气口连通。
在上述加热炉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炉体外壳或者所述保护外壳上设置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用于将所述炉体安装在化学吸附仪上。
在上述加热炉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炉体由两个半炉体对合形成。
在上述加热炉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半炉体包括半炉体外壳和半隔热部,两个半炉体外壳对合形成所述炉体外壳,两个所述半隔热部对合形成所述隔热部。
在上述加热炉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半炉体外壳的开口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翻边,两个所述半炉体外壳通过所述翻边连接形成炉体外壳。
在上述加热炉的优选技术方案中,两个所述翻边沿所述半炉体外壳向远离所述炉膛的方向延伸;或者两个所述翻边沿所述半炉体外壳向靠近所述炉膛的方向延伸;或者一个所述翻边沿所述半炉体外壳向远离所述炉膛的方向延伸,另一个所述翻边沿所述半炉体外壳向靠近所述炉膛的方向延伸。
在上述加热炉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半隔热部包括第一半隔热层和第二半隔热层,两个所述第一半隔热层对合形成所述第一隔热层,两个所述第二半隔热层对合形成所述第二隔热层。
在上述加热炉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半隔热部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半隔热层和第二半隔热层的对合处。
在上述加热炉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边和第二边,所述第一边抵靠在所述第一半隔热层上,所述第二边抵靠在所述第二半隔热层抵接。
在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化学吸附仪,所述化学吸附仪包括上述优选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炉。
方案1.一种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炉包括炉体,所述炉体包括炉体外壳以及设置在炉体外壳内且具有炉膛的隔热部,所述炉体上设置有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
所述隔热部内设置有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气口、所述第一出气口连通的风冷通道。
方案2.根据方案1所述的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部包括第一隔热层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隔热层内且具有所述炉膛的第二隔热层,所述第一隔热层与所述第二隔热层之间的夹层为所述风冷通道。
方案3.根据方案2所述的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热层内设有加热装置。
方案4.根据方案3所述的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为电阻丝或加热管。
方案5.根据方案4所述的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丝或所述加热管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电阻丝或所述加热管沿所述炉膛的外周分布且均沿所述第二隔热层的长度方向延伸;或者
所述电阻丝或所述加热管的数量为一个,所述电阻丝或所述加热管螺旋盘绕在所述第二隔热层内。
方案6.根据方案3所述的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热层内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加热装置的温度。
方案7.根据方案1所述的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炉还包括保护外壳,所述保护外壳内设置所述炉体,且其上设置有第二进气口和第二出气口,所述第二进气口与所述第一进气口连通,所述第二出气口与所述第一出气口连通。
方案8.根据方案7所述的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外壳或者所述保护外壳上设置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用于将所述炉体安装在化学吸附仪上。
方案9.根据方案2所述的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由两个半炉体对合形成。
方案10.根据方案9所述的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半炉体包括半炉体外壳和半隔热部,两个半炉体外壳对合形成所述炉体外壳,两个所述半隔热部对合形成所述隔热部。
方案11.根据方案10所述的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半炉体外壳的开口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翻边,两个所述半炉体外壳通过所述翻边连接形成所述炉体外壳。
方案12.根据方案11所述的加热炉,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翻边沿所述半炉体外壳向远离所述炉膛的方向延伸;或者
两个所述翻边沿所述半炉体外壳向靠近所述炉膛的方向延伸;或者
一个所述翻边沿所述半炉体外壳向远离所述炉膛的方向延伸,另一个所述翻边沿所述半炉体外壳向靠近所述炉膛的方向延伸。
方案13.根据方案10所述的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半隔热部包括第一半隔热层和第二半隔热层,两个所述第一半隔热层对合形成所述第一隔热层,两个所述第二半隔热层对合形成所述第二隔热层。
方案14.根据方案13所述的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半隔热部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半隔热层和第二半隔热层的对合处。
方案15.根据方案14所述的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边和第二边,所述第一边抵靠在所述第一半隔热层上,所述第二边抵靠在所述第二半隔热层抵接。
方案16.一种化学吸附仪,其特征在于,包括方案1-15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炉。
本实用新型的加热炉包括炉体,炉体包括炉体外壳以及设置在炉体外壳内且具有炉膛的隔热部,炉体上设置有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隔热部内设置有分别与第一进气口、第一出气口连通的风冷通道。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冷源气体通过第一进气口进入到风冷通道,与隔热部的热量进行交换,降低隔热部的温度,此从而可避免炉膛回温的问题,实现加热炉降温的目的。
进一步地,隔热部包括第一隔热层以及设置在第一隔热层内且具有炉膛的第二隔热层,第一隔热层与第二隔热层之间的夹层为风冷通道,冷源气体通过风冷通道将隔热部的热量排出,有效降低隔热部的温度,避免了炉膛回温的现象。
进一步地,电阻丝或加热管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电阻丝或加热管沿炉膛的外周分布且均沿第二隔热层的长度方向延伸;或者电阻丝或加热管螺旋盘绕在第二隔热层内。第二隔热层中的加热装置可使加热炉均匀稳定地升温,方便对炉体温度进行控制,有利于实验的进行。
进一步地,第二隔热层内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加热装置的温度,便于炉膛内的样品加热到相应的温度,另外通过在第二隔热层设置温度传感器还能够检测隔热部的温度,从而可避免炉膛出现回温的问题,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进一步地,加热炉还包括保护外壳,保护外壳内设置所述炉体;保护外壳设置在炉体的外部,避免因触摸而导致烫伤的现象,提高加热炉整体的安全性,提升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炉体由两个半炉体对合形成,方便对炉体内部的部件进行安装、检修和更换,提升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半炉体外壳的开口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翻边,两个半炉体外壳通过翻边连接形成炉体外壳;通过设置翻边,将两个半炉体外壳连接得更紧固,形成更为密闭的炉体外壳。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加热炉的垂直剖面图,其中以箭头表示冷源气体的流通方向;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加热炉的水平剖面图。
附图标记:
1、炉体;11、炉体外壳;111、半炉体外壳;112、翻边;12、炉膛;13、第一进气口;14、第一出气口;15、半炉体;
2、隔热部;21、第一隔热层;22、第二隔热层;23、半隔热部;231、第一半隔热层;232、第二半隔热层;233、连接件;2331、第一边;2332、第二边;
3、风冷通道;
4、保护外壳;41、第二进气口;42、第二出气口;43、固定支架;
5、加热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例如,虽然说明书中本实用新型的保护外壳是以六边形来进行描述的,但是,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局限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外壳的形状也可以设置为圆形或者矩形等其他形状,只要能够满足散热需求即可,这种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顶”、“底”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设置”、“安装”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直接相连,或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基于背景技术指出的现有技术中的加热炉在进行降温时,无法将炉膛中隔热部的热量全部带走,导致降温结束后,炉膛内部出现回温现象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加热炉,旨在解决加热炉中的隔热部无法快速散热的问题,通过在隔热部之间设置风冷通道,有效地将隔热部的热量排出,解决了炉膛回温的问题,以达到加热炉降温的效果。
首先参照图1和图2,对本实用新型的加热炉进行描述。其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加热炉的垂直剖面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加热炉的水平剖面图。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加热炉包括炉体1,炉体1包括炉体外壳11以及设置在炉体外壳11内且具有炉膛12的隔热部2,炉体1上设置有第一进气口13和第一出气口14;隔热部2内设置有分别与第一进气口13、第一出气口14连通的风冷通道3。
优选地,隔热部2包括第一隔热层21以及设置在第一隔热层21内且具有炉膛12的第二隔热层22,第一隔热层21与第二隔热层22之间的夹层为风冷通道3。
优选地,第一隔热层21和第二隔热层22的材料相同,且均为隔热材料;例如,气凝胶毡或者硅酸铝耐火纤维等。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冷源气体为压缩空气,降低实验成本;或者,冷源气体还可以是惰性气体,冷源气体通过风冷通道3进行炉体1降温,冷源气体不直接接触炉体1,减少了炉体1的氧化,延长炉体1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图1中的箭头方向即为冷源气体的流通方向;冷源气体从第一进气口13进入风冷通道3内,沿着风冷通道3向上对隔热部2进行冷却,带走隔热部2的热量,然后经过第一出气口14将冷源气体排出。
优选地,第一进气口13设置在炉体1的底部(即图1中位于纸面下方的位置),第一出气口14设置在炉体1的顶部(即图1中位于纸面上方的位置)。
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灵活调整第一进气口13和第一出气口14的位置;例如,第一进气口13设置在炉体1的顶部,第一出气口14设置在炉体1的底部;又如,第一进气口13和第一出气口14均设置在炉体1的顶部;再如,第一进气口13和第一出气口14均设置在炉体1的底部;只要能够使第一进气口13和第一出气口14分别与风冷通道3连通即可。
虽然,图2中示出的是两个第一进气口13和两个第一出气口14,但这只是示例性地,不是限制性地,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设置一个第一进气口13和一个第一出气口14;或者两个第一进气口13和三个第一出气口14;又或者三个第一进气口13和一个第一出气口14。此外,本实用新型对第一进气口13和第一出气口14的形状不作限定,例如,可以是圆形、矩形或者三角形等形状;总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散热需求灵活调整第一进气口13和第一出气口14的数量。
优选地,如图2所示,第二隔热层22内设有加热装置5。
优选地,加热装置5为电阻丝或加热管。
优选地,电阻丝或加热管的数量为一个,电阻丝或加热管还可以螺旋盘绕设置在第二隔热层22内。当然,电阻丝或加热管的数量也可以为多个,多个电阻丝或加热管沿炉膛12的外周均匀分布且沿第二隔热层22的长度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电阻丝或加热管可通过串联或者并联的方式进行连通,以满足不同电压下的使用需求。
优选地,第二隔热层22内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加热装置5的温度,便于炉膛12内的样品加热到相应的温度,另外通过在第二隔热层22设置温度传感器还能够检测隔热部2的温度,从而可避免炉膛12出现回温的问题,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如图1所示,加热炉还包括保护外壳4,保护外壳4内设置炉体1,且其上设置有第二进气口41和第二出气口42,第二进气口41与第一进气口13连通,第二出气口42与第一出气口14连通。保护外壳4设置在炉体1的外部,避免因触摸而导致烫伤的现象,提高加热炉整体的安全性,提升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如图1中的箭头所示,冷源气体先通过保护外壳4上的第二进气口41到达第一进气口13处,从第一进气口13进入风冷通道3内,沿着风冷通道3向上对隔热部2进行冷却,带走隔热部2的热量,然后经过第一出气口14到达第二出气口42处,最后经由保护外壳4上的第二出气口42将冷源气体排出。
优选地,第二进气口41设置在保护外壳4的底部,且与第一进气口13的位置相对应;第二出气口42设置在保护外壳4的顶部,且与第一出气口14的位置相对应。
进一步地,第二进气口41和第二出气口42的设置位置可根据第一进气口13和第一出气口14的设置位置进行调整;例如,当第一进气口13和第一出气口14均设置在炉体1的顶部时,第二进气口41和第二出气口42需分别设置在防烫保护4外壳11顶部与之对应的位置;又如,当第一进气口13设置在炉体1的顶部、第一出气口14设置在炉体1的底部时,第二进气口41需设置在防烫保护4外壳11的顶部,第二出气口42需设置在防烫保护4外壳11的底部;总之,第二进气口41和第二出气口42的设置位置需要分别与第一进气口13和第一出气口14的位置相对应。
类似地,第二进气口41和第二出气口42的设置数量和形状也需要与第一进气口13和第一出气口14的设置数量和形状相对应。
优选地,炉体外壳11上设置固定支架43,固定支架43用于将炉体1安装在化学吸附仪上。
可以理解的是,只要能够将炉体1固定安装在化学吸附仪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灵活调整固定支架43的设置位置;例如,还可以在保护外壳4上设置固定支架43;又如,还可以在炉体外壳11和保护外壳4上均设置固定支架43。
优选地,如图2所示,保护外壳4为六边形形状,且与化学吸附仪连接的一侧(即图2中位于纸面左侧的一侧)设有通孔,使得固定支架43部分能够穿过通孔,从而将炉体1安装在化学吸附仪上。
或者,保护外壳4的形状还可以是圆形、矩形或五边形等其他形状。
优选地,保护外壳4上开设多个散热孔,便于散热。
优选地,如图2所示,炉体1由两个半炉体15对合形成,方便对炉体外壳11内部的部件进行安装、检修和更换。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两个半炉体15的连接方式没有限定,可以是枢转连接,还可以是螺栓连接;无论采取何种连接方式,只要能够将两个半炉体15对合形成炉体1即可。
优选地,半炉体15包括半炉体外壳111和半隔热部23,两个半炉体外壳111对合形成炉体外壳11,两个半隔热部23对合形成隔热部2。
如图2所示,半炉体外壳111的开口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翻边112,两个半炉体外壳111通过翻边112连接形成炉体外壳11。
优选地,两个翻边112沿半炉体外壳111向靠近炉膛12的方向延伸;翻边112的设置可使得两个半炉体外壳111连接得更紧固,密封牢固,形成更为密闭的炉体外壳11。
或者,两个翻边112沿半炉体外壳111向远离炉膛12的方向延伸;又或者,一个翻边112沿半炉体外壳111向远离炉膛12的方向延伸,另一个翻边112沿半炉体外壳111向靠近炉膛12的方向延伸;无论采取何种设置,只要能够将两个半炉体外壳111连接形成炉体外壳11即可。
优选地,半隔热部23包括第一半隔热层231和第二半隔热层232,两个第一半隔热层231对合形成第一隔热层21,两个第二半隔热层232对合形成第二隔热层22。
优选地,如图1所示,第二隔热层22的高度低于第一隔热层21的高度,便于将左右两侧的风冷通道3进行连通,使得冷源气体可从第一进气口13分别进入左右两个风冷通道3内,对隔热部2进行冷却。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两个半炉体15中的第一半隔热层231和第二半隔热层232之间各形成一个风冷通道3。
进一步地,如图1中的箭头所示,冷源气体先从第二进气口41到达第一进气口13处,从第一进气口13分别进入左右两侧的风冷通道3内,沿着风冷通道3向上对隔热部2进行冷却,带走隔热部2的热量,带有热量的气体汇集在第一出口14处,然后经过第一出气口14到达第二出气口42处,最后由第二出气口42排出。
当然,也可以在每个冷风通道3相对应的炉体1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进气口13和第一出气口13,冷源气体由第一进气口13进入到与之对应的冷风通道3,对隔热部2进行冷却,最后从第二出气口42排出。
如图2所示,半隔热部23还包括连接件233,连接件233设置在第一半隔热层231和第二半隔热层232的对合处。
优选地,连接件233包括第一边2331和第二边2332,第一边2331抵靠在第一半隔热层231上,第二边2332抵靠在第二半隔热层232抵接,连接件233将第二半隔热层232设置在半炉体外壳111内部。
优选地,连接件233还包括连接边,其一端与第一边2331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边2332连接,从而形成“Z”形结构,以图2中所示方向为准,第一边2331为上方的水平边,第二边2332为下方的水平边。连接件233的第一边2331的第一侧(即图2所示出的上侧)与第一半隔热层231相抵接,第二侧(即图2所示出的下侧)与翻边112相抵接;第二边2332的第一侧(即图2所示出的上侧)与第二半隔热层232相抵接,第二侧(即图2所示出的下侧)抵靠在另一连接件233的第二边的第二侧。上述设置结构的连接件233,利于将两个半隔热部23拼装到一起。
当然,连接件233还可以设置为其他形状;例如,直线形形状,此时,连接件233的第一侧分别与第一半隔热层231和第二半隔热层232相抵接,第二侧分别与翻边112和另一连接件233的第二侧相抵接。
优选地,连接件233的材质可以与第一隔热层21、第二隔热层22的材质相同,可以为气凝胶毡或者硅酸铝耐火纤维等。当然也可以不同于第一隔热层21、第二隔热层22的材质,只要利于连接两个半隔热部23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进行选择。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化学吸附仪,化学吸附仪包括前述任一项方案所述的加热炉,并具有以上所有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炉包括炉体,所述炉体包括炉体外壳以及设置在炉体外壳内且具有炉膛的隔热部,所述炉体上设置有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
所述隔热部内设置有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气口、所述第一出气口连通的风冷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部包括第一隔热层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隔热层内且具有所述炉膛的第二隔热层,所述第一隔热层与所述第二隔热层之间的夹层为所述风冷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热层内设有加热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为电阻丝或加热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丝或所述加热管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电阻丝或所述加热管沿所述炉膛的外周分布且均沿所述第二隔热层的长度方向延伸;或者
所述电阻丝或所述加热管的数量为一个,所述电阻丝或所述加热管螺旋盘绕在所述第二隔热层内。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热层内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加热装置的温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炉还包括保护外壳,所述保护外壳内设置所述炉体,且其上设置有第二进气口和第二出气口,所述第二进气口与所述第一进气口连通,所述第二出气口与所述第一出气口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外壳或者所述保护外壳上设置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用于将所述炉体安装在化学吸附仪上。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由两个半炉体对合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半炉体包括半炉体外壳和半隔热部,两个半炉体外壳对合形成所述炉体外壳,两个所述半隔热部对合形成所述隔热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半炉体外壳的开口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翻边,两个所述半炉体外壳通过所述翻边连接形成所述炉体外壳。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加热炉,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翻边沿所述半炉体外壳向远离所述炉膛的方向延伸;或者
两个所述翻边沿所述半炉体外壳向靠近所述炉膛的方向延伸;或者
一个所述翻边沿所述半炉体外壳向远离所述炉膛的方向延伸,另一个所述翻边沿所述半炉体外壳向靠近所述炉膛的方向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半隔热部包括第一半隔热层和第二半隔热层,两个所述第一半隔热层对合形成所述第一隔热层,两个所述第二半隔热层对合形成所述第二隔热层。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半隔热部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半隔热层和第二半隔热层的对合处。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边和第二边,所述第一边抵靠在所述第一半隔热层上,所述第二边抵靠在所述第二半隔热层抵接。
16.一种化学吸附仪,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炉。
CN202223101160.4U 2022-11-22 2022-11-22 加热炉及化学吸附仪 Active CN2194157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01160.4U CN219415743U (zh) 2022-11-22 2022-11-22 加热炉及化学吸附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01160.4U CN219415743U (zh) 2022-11-22 2022-11-22 加热炉及化学吸附仪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15743U true CN219415743U (zh) 2023-07-25

Family

ID=872399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101160.4U Active CN219415743U (zh) 2022-11-22 2022-11-22 加热炉及化学吸附仪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1574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40515B (zh) 感应加热模块和具有感应加热模块的净水器
US8260126B2 (en) Dual wall axial flow electric heater for leak sensitive applications
TWI495836B (zh) 立式熱處理設備、及壓力檢測系統與溫度感測器之組合體
US20080066694A1 (en) Gas water heater
CN219415743U (zh) 加热炉及化学吸附仪
CN102410633A (zh) 一种防爆立式电加热系统
CN113218230A (zh) 燃气换热器、换热结构及换热翅片
EP3549705A1 (en) Hot-air oxygen-free brazing system
JP2015017772A (ja) 排煙放熱装置
CN113607539B (zh) 烧蚀类试件静加热试验热流传感器防遮堵装置及方法
US20100101505A1 (en) Transition element for a passage in a water heater
CN114126105A (zh) 一种加热器散热隔热装置及具有其的电加热器
CN213515127U (zh) 炉用高温工业电视用冷却保护装置
CN209910182U (zh) 一种石墨烯发热管及石墨烯热水设备
CN216448666U (zh) 一种快装式碳化硅换热器
CN219868538U (zh) 一种电加热设备
CN220573442U (zh) 一种加热装置及反应釜
CN111031766A (zh) 电烤箱散热风道及具有其的电烤箱
CN109373579A (zh) 棉花风道电加热管固定结构及热风炉
CN217382085U (zh) 一种燃煤火电厂锅炉用换热装置
CN212316182U (zh) 管式热处理炉
CN217503666U (zh) 一种u型多孔介质燃烧装置
LU500686B1 (en) Electric stove
CN211977276U (zh) 一种电加热管和热水器的内胆
CN219248099U (zh) 具有散热功能的油柜电加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