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15274U - 室外机和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室外机和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15274U
CN219415274U CN202320581241.4U CN202320581241U CN219415274U CN 219415274 U CN219415274 U CN 219415274U CN 202320581241 U CN202320581241 U CN 202320581241U CN 219415274 U CN219415274 U CN 2194152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ressor
main
channel
auxiliary
refriger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58124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科琳
陈磊
肖芳斌
邵艳坡
许永锋
王军强
周昭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58124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152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152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152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室外机和空调系统,包括室外换热器、压缩机和第一经济器,压缩机的排气口连通至室外换热器或者切换装置,第一经济器设置有第一主路通道、第一辅路通道和第一节流装置,第一主路通道一端通过切换装置连通至室内机,另一端分别通过室外换热器和第一辅路通道连通至压缩机,第一节流装置安装于第一辅路通道。本申请能够通过第一节流装置调节第一辅路通道的冷媒流量,从而调整第一主路通道的入口和出口的温度差,从而提高低温制热能力;本申请的改动及成本影响小、转化操作性强、开发周期短,能够快速布于市场;而且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安全性和可靠性,能够降低采暖成本。

Description

室外机和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室外机和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对于部分的三管制空调系统,其可以实现室内机全部制冷、主制冷、全部制热、主制热等多种模式。
其中,三管制空调系统为了提升自身的换热能力,往往会增设喷气增焓装置,但是,对于全部室内机制热或者大部分室内机制热的情况,随着环境温度的不断降低,其制热能力也会越来越差。例如,在-25℃的情况下,空调系统在稳定状态下的最高能力基本只有44%的标称能力水平,应用到家用场合很容易引起用户投诉,市场竞争能力差。
对此,为了应对上述低温制热问题,现有措施是在室内机增加电辅热功能,由于该措施只能通过定制方式,周期长且安全风险和可靠性风险会提升,另外还会导致系统的能效降低,从而会使得用户的采暖成本大幅度提升。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提出一种室外机和空调系统,旨在提高空调系统的低温制热能力。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室外机,包括:
室外换热器;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用于连通至所述室外换热器或者通过切换装置连通至多个室内机,其中,所述切换装置用于控制多个所述室内机执行制冷模式、制热模式或者制冷制热混合模式;
第一经济器,设置有第一主路通道、第一辅路通道和第一节流装置,所述第一主路通道的一端用于通过所述切换装置连通至多个所述室内机,另一端分别通过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第一辅路通道连通至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安装于所述第一辅路通道连通至所述第一主路通道的一端。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经济器还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第一主路通道连通至所述切换装置的一端,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第一主路通道连通至所述室外换热器的一端。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经济器还设置有第三温度传感器和第四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第一辅路通道连通至所述第一主路通道的一端,所述第四温度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第一辅路通道连通至所述压缩机的一端。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室外机还设置有第五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五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外环境温度。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室外机还包括第二经济器,所述第二经济器设置有第二主路通道、第二辅路通道和第二节流装置,所述第二主路通道的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一主路通道,另一端用于通过所述切换装置连通至多个所述室内机,并且还通过所述第二辅路通道连通至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和补气口,所述第二节流装置安装于所述第二辅路通道连通至所述第二主路通道的一端。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室外机还设置有第一分支通道和第二分支通道,所述第二辅路通道通过所述第一分支通道连通至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所述第二辅路通道通过所述第二分支通道连通至所述压缩机的补气口,其中,所述第一分支通道和所述第二分支通道均安装有流量调节阀。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切换装置、多个室内机和上述第一方面的室外机,所述切换装置设置于所述室外机和多个所述室内机之间。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在纯制热模式或者主制热模式下,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排出来的冷媒流经所述切换装置和所述室内机后进入所述第一主路通道,由所述第一主路通道流出的一部分冷媒流经所述室外换热器后进入至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另一部分冷媒流经所述第一辅路通道后进入至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其中,在所述主制热模式下,处于制热模式的室内机数量和处于制冷模式的室内机数量的比例大于预设值。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切换装置包括板式换热器,在制冷制热混合模式下,多个所述室内机包括处于制热模式下的第一室内机和处于制冷模式下的第二室内机;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排出来的冷媒流经所述切换装置后进入至所述第一室内机,由所述第一室内机流出的一部分冷媒流经所述切换装置后进入至所述第一主路通道,另一部分冷媒流经所述板式换热器和所述第二室内机后流入至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在制冷模式下,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排出来的冷媒流经所述室外换热器后进入所述第一主路通道,由所述第一主路通道流出的冷媒流经所述切换装置和所述室内机后进入至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本申请实施例在室外机增设了第一经济器,并且该第一经济器设置有第一节流装置,因此能够通过第一节流装置调节第一辅路通道的冷媒流量的大小,从而调节第一辅路通道和第一主路通道的换热程度,进而调整第一主路通道的入口和出口的温度差,从而提高空调系统的低温制热能力;其次,本申请实施例的改动及成本影响小、转化操作性强、开发周期短,能够快速布局于市场;另外,本申请实施例的室内机无需定制增加电辅热功能,从而能够降低空调系统的生产成本,提升安全性和可靠性,并且还能够降低用户的采暖成本。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室外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一些情形下,对于部分的三管制空调系统,其可以实现室内机全部制冷、主制冷、全部制热、主制热等多种模式。其中,三管制空调系统为了提升自身的换热能力,往往会增设喷气增焓装置,但是,对于全部室内机制热或者大部分室内机制热的情况,随着环境温度的不断降低,其制热能力也会越来越差。例如,在-25℃的情况下,空调系统在稳定状态下的最高能力基本只有44%的标称能力水平,应用到家用场合很容易引起用户投诉,市场竞争能力差。
对此,为了应对上述低温制热问题,现有措施是在室内机增加电辅热功能,由于该措施只能通过定制方式,周期长且安全风险和可靠性风险会提升,另外还会导致系统的能效降低,从而会使得用户的采暖成本大幅度提升。
基于上述情况,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一种室外机和空调系统,旨在提高空调系统的低温制热能力。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作进一步阐述。
如图1至图2所示,图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室外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和图2中的实线箭头为制热方向,虚线箭头为制冷方向。
在一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的室外机200包括但不限于压缩机210、室外换热器220和第一经济器230,具体地,压缩机210的排气口与室外换热器220连通或者通过切换装置300与多个室内机400连通,其中,切换装置300能够控制多个室内机400执行制冷制热混合模式、制热模式或者制冷模式;另外,第一经济器230设置有第一主路通道231、第一辅路通道232和第一节流装置EEVC1,其中,第一主路通道231的一端通过切换装置300连通至多个室内机400,另一端分别通过室外换热器220和第一辅路通道232连通至压缩机210,第一节流装置EEVC1安装于第一辅路通道232连通至第一主路通道231的一端。
由于本申请实施例在室外机200增设了第一经济器230,并且该第一经济器230设置有第一节流装置EEVC1,因此能够通过第一节流装置EEVC1调节第一辅路通道232的冷媒流量的大小,从而调节第一辅路通道232和第一主路通道231的换热程度,进而调整第一主路通道231的入口和出口的温度差,从而提高空调系统的低温制热能力;其次,本申请实施例的改动及成本影响小、转化操作性强、开发周期短,能够快速布局于市场;另外,本申请实施例的室内机400无需定制增加电辅热功能,从而能够降低空调系统的生产成本,提升安全性和可靠性,并且还能够降低用户的采暖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在制热模式或者制热制冷混合模式的情况下,首先,通过压缩机210的排气口排出的冷媒会流经切换装置300和室内机400进行换热,然后,换热后的冷媒会继续流入至室外机200的第一经济器230的第一主路通道231,接着,通过第一主路通道231的一部分冷媒会流经室外换热器220进行换热并且流入至压缩机210的回气口,而另一部分冷媒会流经第一辅路通道232并且流入至压缩机210的回气口。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制冷模式下,首先,通过压缩机210的排气口排出来的冷媒会流经室外换热器220进行换热,然后,换热后的冷媒会继续流入至第一经济器230的第一主路通道231,接着,通过第一主路通道231的冷媒会流经切换装置300和室内机400进行换热,最后,换热后的冷媒会流入至压缩机210的回气口。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上述的第一经济器230,第一主路通道231和第一辅路通道232相接近并且同时相隔离,由于冷媒经过第一节流装置EEVC1之后会变成低温低压的冷媒,因此,流经第一辅路通道232的冷媒为低温低压的冷媒,从而能够与第一主路通道231的冷媒进行换热,从而冷却第一主路通道231中的冷媒。
可以理解的是,关于上述的第一经济器230,可以是板式换热器,也可以是套管换热器,也可以是闪蒸器,也可以是其他的结构形式,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一经济器230的结构形式不作具体限定。
另外,可以理解的是,关于上述的第一节流装置EEVC1,可以是电子膨胀阀,其结构可以由检测、控制、执行三部分组成。其优点是流量调节范围大,控制精度高,适用于智能控制,可以适应高效率的冷媒流量的快速变化,换句话说,电子膨胀阀可以认为是内径可以变化的智能毛细管。
在一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的室外机200还包括但不限于第一温度传感器T1以及第二温度传感器T2,其中,第一温度传感器T1安装于第一主路通道231连通至切换装置300的一端,第二温度传感器T2安装于第一主路通道231连通至室外换热器220的一端。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能够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T1检测第一主路通道231连通至切换装置300的一端的第一冷媒温度,并且还能够通过第二温度传感器T2检测第一主路通道231连通至室外换热器220的一端的第二冷媒温度,然后利用第一冷媒温度和第二冷媒温度进行差值计算,即可得到冷媒流经第一主路通道231前后的温度差,从而推断出第一经济器230的第一主路通道231当前的换热程度。
例如,在制热模式或者制热制冷混合模式的情况下,由切换装置300流出的冷媒会通过第一经济器230的第一主路通道231流向室外换热器220,即第一主路通道231连通切换装置300的一端为第一主路通道231的入口,第一主路通道231连通室外换热器220的一端为第一主路通道231的出口,在工作期间,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T1实时监测第一主路通道231的入口冷媒温度,并且同时通过第二温度传感器T2实时监测第一主路通道231的出口冷媒温度,然后将入口冷媒温度减去出口冷媒温度即可计算出第一主路通道231的入口和出口的冷媒温度差,从而推断出第一经济器230的第一主路通道231当前的换热程度。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冷媒温度差较大,则表明第一主路通道231的冷媒和第一辅路通道232的冷媒的换热效果较强,并且也可以推断出第一节流装置EEVC1当前的开度较大;如果冷媒温度差较小,则表明第一主路通道231的冷媒和第一辅路通道232的冷媒的换热效果较弱,并且也可以推断出第一节流装置EEVC1当前的开度较小。
可以理解的是,关于上述的第一温度传感器T1和第二温度传感器T2,是指能感受温度并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传感器。按测量方式可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大类,按照传感器材料及电子元件特性分为热电阻和热电偶两类。
例如,温度传感器的主要类型包括如下:热电偶、热敏电阻、电阻温度检测器(RTD)和IC温度传感器。其中,热电偶是一种感温元件,能够直接测量温度,并把温度信号转换成热电动势信号,通过电气仪表转换成被测介质的温度,热电偶测温的基本原理是两种不同成份的材质导体组成闭合回路,当两端存在温度梯度时,回路中就会有电流通过,此时两端之间就存在电动势,即塞贝克效应。其次,热敏电阻传感器主要元件是热敏电阻,当热敏材料周围有热辐射时,其就会吸收辐射热,产生温度升高,引起材料的阻值发生变化。其次,电阻温度检测器通常用铂金、铜或镍,它们的温度系数较大,随温度变化响应快,能够抵抗热疲劳,而且易于加工制造成为精密的线圈。另外,IC温度传感器是采用硅半导体集成工艺而制成的,是将温度传感器集成在一个芯片上、可完成温度测量及模拟信号输出功能的专用IC,模拟集成温度传感器的主要特点是功能单一、测温误差小、价格低、响应速度快、传输距离远、体积小、微功耗等,适合远距离测温、控测,不需要进行非线性校准,外围电路简单。
在一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的室外机200还包括但不限于第三温度传感器T3以及第四温度传感器T4,其中,第三温度传感器T3安装于第一辅路通道232连通至第一主路通道231的一端,第四温度传感器T4安装于第一辅路通道232连通至压缩机210的一端。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能够通过第三温度传感器T3检测第一辅路通道232连通至第一主路通道231的一端的第三冷媒温度,并且还能够通过第四温度传感器T4检测第一辅路通道232连通至回气口的一端的第四冷媒温度,然后利用第三冷媒温度和第四冷媒温度进行差值计算,即可得到冷媒流经第一辅路通道232前后的温度差,从而推断出第一经济器230的第一辅路通道232当前的换热程度。
例如,在制热模式或者制热制冷混合模式的情况下,由切换装置300流出的冷媒会通过第一经济器230的第一主路通道231流向室外换热器220,即第一主路通道231连通切换装置300的一端为第一主路通道231的入口,第一主路通道231连通室外换热器220的一端为第一主路通道231的出口,然后,第一主路通道231的出口的一部分冷媒会通过第一节流装置EEVC1流经第一辅路通道232,即第一辅路通道232连通第一主路通道231的出口的一端为第一辅路通道232的入口,第一辅路通道232连通压缩机210的回气口的一端为第一辅路通道232的出口,在工作期间,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通过第三温度传感器T3实时监测第一辅路通道232的入口冷媒温度,并且同时通过第四温度传感器T4实时监测第一辅路通道232的出口冷媒温度,然后将出口冷媒温度减去入口冷媒温度即可计算出第一辅路通道232的出口和入口的冷媒温度差,从而推断出第一经济器230的第一辅路通道232当前的换热程度。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冷媒温度差较大,即第一辅路通道232的冷媒升温幅度较大,从而可以推断出第一辅路通道232的冷媒量可能较少,即表明第一节流装置EEVC1当前的开度较小;如果冷媒温度差较小,即第一辅路通道232的冷媒升温幅度较小,从而可以推断出第一辅路通道232的冷媒量可能较多,即表明第一节流装置EEVC1当前的开度较大。
可以理解的是,关于上述的第三温度传感器T3和第四温度传感器T4,是指能感受温度并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传感器。按测量方式可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大类,按照传感器材料及电子元件特性分为热电阻和热电偶两类。
例如,温度传感器的主要类型包括如下:热电偶、热敏电阻、电阻温度检测器(RTD)和IC温度传感器。其中,热电偶是一种感温元件,能够直接测量温度,并把温度信号转换成热电动势信号,通过电气仪表转换成被测介质的温度,热电偶测温的基本原理是两种不同成份的材质导体组成闭合回路,当两端存在温度梯度时,回路中就会有电流通过,此时两端之间就存在电动势,即塞贝克效应。其次,热敏电阻传感器主要元件是热敏电阻,当热敏材料周围有热辐射时,其就会吸收辐射热,产生温度升高,引起材料的阻值发生变化。其次,电阻温度检测器通常用铂金、铜或镍,它们的温度系数较大,随温度变化响应快,能够抵抗热疲劳,而且易于加工制造成为精密的线圈。另外,IC温度传感器是采用硅半导体集成工艺而制成的,是将温度传感器集成在一个芯片上、可完成温度测量及模拟信号输出功能的专用IC,模拟集成温度传感器的主要特点是功能单一、测温误差小、价格低、响应速度快、传输距离远、体积小、微功耗等,适合远距离测温、控测,不需要进行非线性校准,外围电路简单。
在一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的室外机200还包括但不限于第五温度传感器,其中,第五温度传感器可以安装于任何能够测量室外环境温度的位置。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能够通过第五温度传感器检测当前的室外环境温度,然后根据当前的室外环境温度确定当前的低温程度,以便于后续第一节流装置EEVC1的阀门大小的调节。
可以理解的是,关于上述的第五温度传感器,是指能感受温度并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传感器。按测量方式可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大类,按照传感器材料及电子元件特性分为热电阻和热电偶两类。
例如,温度传感器的主要类型包括如下:热电偶、热敏电阻、电阻温度检测器(RTD)和IC温度传感器。其中,热电偶是一种感温元件,能够直接测量温度,并把温度信号转换成热电动势信号,通过电气仪表转换成被测介质的温度,热电偶测温的基本原理是两种不同成份的材质导体组成闭合回路,当两端存在温度梯度时,回路中就会有电流通过,此时两端之间就存在电动势,即塞贝克效应。其次,热敏电阻传感器主要元件是热敏电阻,当热敏材料周围有热辐射时,其就会吸收辐射热,产生温度升高,引起材料的阻值发生变化。其次,电阻温度检测器通常用铂金、铜或镍,它们的温度系数较大,随温度变化响应快,能够抵抗热疲劳,而且易于加工制造成为精密的线圈。另外,IC温度传感器是采用硅半导体集成工艺而制成的,是将温度传感器集成在一个芯片上、可完成温度测量及模拟信号输出功能的专用IC,模拟集成温度传感器的主要特点是功能单一、测温误差小、价格低、响应速度快、传输距离远、体积小、微功耗等,适合远距离测温、控测,不需要进行非线性校准,外围电路简单。
在一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的室外机200还包括但不限于第二经济器240,其中,第二经济器240设置有第二主路通道241、第二辅路通道242和第二节流装置EEVC2,第二主路通道241的一端与第一主路通道231连通,另一端通过切换装置300与多个室内机400连通,并且还通过第二辅路通道242与压缩机210的回气口和补气口连通,另外,第二节流装置EEVC2安装于第二辅路通道242连通至第二主路通道241的一端。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二经济器240,能够通过第二节流装置EEVC2调节第二辅路通道242的冷媒流量的大小,从而调节第二辅路通道242和第二主路通道241的换热程度,进而调整第二主路通道241的入口和出口的温度差,从而提高空调系统的低温制热能力。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制热模式或者制热制冷混合模式的情况下,首先,通过压缩机210的排气口排出的冷媒会流经切换装置300和室内机400进行换热,然后,换热后的一部分冷媒会流入至第二经济器240的第二主路通道241,另一部分冷媒会流经第二经济器240的第二辅路通道242并且流入至压缩机210的回气口和补气口;接着,通过第二主路通道241的冷媒会流入至第一经济器230的第一主路通道231;然后,通过第一主路通道231的一部分冷媒会流经室外换热器220进行换热并且流入至压缩机210的回气口,而另一部分冷媒会流经第一辅路通道232并且流入至压缩机210的回气口。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制冷模式下,首先,通过压缩机210的排气口排出来的冷媒会流经室外换热器220进行换热,然后,换热后的冷媒会继续流入至第一经济器230的第一主路通道231,接着,通过第一主路通道231的冷媒会流经第二经济器240的第二主路通道241,接着,通过第二主路通道241的冷媒会流经切换装置300和室内机400进行换热,最后,换热后的冷媒会流入至压缩机210的回气口。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上述的第二经济器240,第二主路通道241和第二辅路通道242相接近并且同时相隔离,由于冷媒经过第二节流装置EEVC2之后会变成低温低压的冷媒,因此,流经第二辅路通道242的冷媒为低温低压的冷媒,从而能够与第二主路通道241的冷媒进行换热,从而冷却第二主路通道241中的冷媒。
可以理解的是,关于上述的第二经济器240,可以是板式换热器,也可以是套管换热器,也可以是闪蒸器,也可以是其他的结构形式,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二经济器240的结构形式不作具体限定。
另外,可以理解的是,关于上述的第二节流装置EEVC2,可以是电子膨胀阀,其结构可以由检测、控制、执行三部分组成。其优点是流量调节范围大,控制精度高,适用于智能控制,可以适应高效率的冷媒流量的快速变化,换句话说,电子膨胀阀可以认为是内径可以变化的智能毛细管。
在一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的室外机200还设置有第一分支通道251和第二分支通道252,第二辅路通道242通过第一分支通道251连通至压缩机210的回气口,第二辅路通道242通过第二分支通道252连通至压缩机210的补气口,其中,第一分支通道251和第二分支通道252均安装有流量调节阀,如图1中的SV1和SV2。
具体地,流经第二辅路通道242的一部分冷媒可以通过第一分支通道251流入至压缩机210的回气口,另一部分冷媒可以通过第二分支通道252流入至压缩机210的补气口。另外,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根据当前系统的换热能力来开启或关闭流量调节阀SV1和SV2的开度。
在一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的室外机200还包括但不限于油分离器260和气液分离器270,油分离器260的入口连通压缩机210的排气口,油分离器260的一出口连通至切换装置300、室外换热器220和气液分离器270,另一出口连通至气液分离器270。另外,气液分离器270的一端连通至油分离器260、室外换热器220和切换装置300,另一端连通至压缩机210的回气口。
可以理解的是,关于上述的油分离器260,能够对压缩机210排气中的冷冻油进行过滤。
另外,可以理解的是,关于上述的气液分离器270,可以是采用离心分离、丝网过滤的原理,实现除液的一种分离装置,可以由筒体、旋风分离器、高效破沫网、排污阀等主要部件组成。
在一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的室外机200还包括但不限于四通阀280,四通阀280分别连通至室外换热器220、油分离器260和气液分离器270。
在一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的室外机200还包括但不限于控制器,该控制器可以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该控制器能够与压缩机210、第一温度传感器T1、第二温度传感器T2、第三温度传感器T3、第四温度传感器T4、第五温度传感器、第一节流装置EEVC1和第二节流装置EEVC2通信连接,从而能够使得控制器可以调节压缩机210的运行频率、以及获取第一温度传感器T1检测的冷媒温度、以及获取第二温度传感器T2检测的冷媒温度、以及获取第三温度传感器T3检测的冷媒温度、以及获取第四温度传感器T4检测的冷媒温度、以及获取第五温度传感器检测的室外环境温度、以及调节第一节流装置EEVC1的阀门大小、以及调节第二节流装置EEVC2的阀门大小。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所描述的结构并不构成对室外机200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基于上述实施例的室外机200的硬件结构,提出本申请的空调系统的各个实施例。
如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包括但不限于切换装置300、多个室内机400和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室外机200,其中,切换装置300设置于室外机200和多个室内机400之间。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本申请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包括有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室外机200,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和技术效果,可以参照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室外机200的具体实施方式和技术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纯制热模式或者主制热模式的情况下,首先,通过压缩机210的排气口排出的冷媒会流经切换装置300和室内机400进行换热,然后,换热后的冷媒会继续流入至室外机200的第一经济器230的第一主路通道231,接着,通过第一主路通道231的一部分冷媒会流经室外换热器220进行换热并且流入至压缩机210的回气口,而另一部分冷媒会流经第一辅路通道232并且流入至压缩机210的回气口,其中,在主制热模式下,处于制热模式的室内机数量和处于制冷模式的室内机数量的比例大于预设值。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上述的纯制热模式,是指当前工作的所有室内机的模式均为制热模式;而关于上述的主制热模式,是指当前工作的大部分室内机的模式均为制热模式,例如,本申请实施例可以计算出制热模式的室内机数量和制冷模式的室内机数量的比例,如果该比例高于预设值,则可以认为当前的工作模式为主制热模式。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制冷模式下,首先,通过压缩机210的排气口排出来的冷媒会流经室外换热器220进行换热,然后,换热后的冷媒会继续流入至第一经济器230的第一主路通道231,接着,通过第一主路通道231的冷媒会流经切换装置300和室内机400进行换热,最后,换热后的冷媒会流入至压缩机210的回气口。
值得注意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切换装置300包括板式换热器310,在制冷制热混合模式下,多个室内机400包括处于制热模式下的第一室内机400和处于制冷模式下的第二室内机400;压缩机210的排气口排出来的冷媒流经切换装置300后进入至第一室内机400,由第一室内机400流出的一部分冷媒流经切换装置300后进入至第一主路通道231,另一部分冷媒流经板式换热器310和第二室内机400后流入至压缩机210的回气口。
具体地,切换装置300为MS装置,切换装置300用于控制多个室内机400执行制冷模式、制热模式或者制冷制热混合模式。为了实现空调系统的不同室内机400部分制冷和部分制热的功能,室内机400和室外机200之间增加切换装置300,通过切换装置300转换冷媒给不同的室内机400。在制冷制热混合模式下,切换装置300为了解决冷媒流动声音会设置过冷控制,即室外机200送过来的高压气液两相冷媒,分流出一部分冷媒节流后,通过板式换热器310与主路冷媒热交换,使进入室内机400的冷媒尽可能冷却成液态冷媒,然后进入各室内机400蒸发制冷。
在一实施例中,如果空调系统当前的工作模式为主制热模式或者纯制热模式,那么此时可以调节第一节流装置的开度以提高空调系统的低温制热能力。具体地,在主制热模式或者纯制热模式下,首先,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第一主路通道入口的入口冷媒温度,同时通过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第一主路通道出口的出口冷媒温度,并且还会通过第五温度传感器检测室外环境温度;然后,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将入口冷媒温度和出口冷媒温度进行差值计算,从而得到第一主路通道的入口和出口的当前温度差;同时,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根据室外环境温度确定对应的目标温度差,其中,该目标温度差可以是预先设定的,可以是根据室外环境温度的大小而相应变化的;最后,本申请实施例会将当前温度差和目标温度差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来调节第一节流装置的开度,其中,如果当前温度差小于目标温度差,则表明当前温度差未达到要求,那么本申请实施例就会增大第一节流装置的开度,从而加强第一辅路通道和第一主路通道的换热效果;如果当前温度差大于或等于目标温度差,则表明当前温度差已经达到要求,那么本申请实施例就会适当减小第一节流装置的开度,从而降低第一辅路通道和第一主路通道的换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上述的纯制热模式,是指当前工作的所有室内机的模式均为制热模式;而关于上述的主制热模式,是指当前工作的大部分室内机的模式均为制热模式,例如,本申请实施例可以计算出制热模式的室内机数量和制冷模式的室内机数量的比例,如果该比例高于预设值,则可以认为当前的工作模式为主制热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当室外环境温度越低,那么第一主路通道的入口和出口的目标温度差越大;相反,当室外环境温度越高,那么第一主路通道的入口和出口的目标温度差越小。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当室外环境温度越低并且当前温度差小于目标温度差的情况下,则第一节流装置调节步长就会越大;相反,当室外环境温度越高并且当前温度差小于目标温度差的情况下,则第一节流装置调节步长就会越小。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所描述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空调器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直接连接”、“间接连接”、“固定连接”、“安装”、“装配”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术语“安装”、“连接”、“固定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虽然本申请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的内容仅为便于理解本申请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任何本申请所属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及细节上进行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为准。
以上是对本申请的较佳实施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申请精神的共享条件下还可作出种种等同的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括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室外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室外换热器;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用于连通至所述室外换热器或者通过切换装置连通至多个室内机,其中,所述切换装置用于控制多个所述室内机执行制冷模式、制热模式或者制冷制热混合模式;
第一经济器,设置有第一主路通道、第一辅路通道和第一节流装置,所述第一主路通道的一端用于通过所述切换装置连通至多个所述室内机,另一端分别通过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第一辅路通道连通至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安装于所述第一辅路通道连通至所述第一主路通道的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经济器还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第一主路通道连通至所述切换装置的一端,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第一主路通道连通至所述室外换热器的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经济器还设置有第三温度传感器和第四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第一辅路通道连通至所述第一主路通道的一端,所述第四温度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第一辅路通道连通至所述压缩机的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机还设置有第五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五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外环境温度。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机还包括第二经济器,所述第二经济器设置有第二主路通道、第二辅路通道和第二节流装置,所述第二主路通道的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一主路通道,另一端用于通过所述切换装置连通至多个所述室内机,并且还通过所述第二辅路通道连通至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和补气口,所述第二节流装置安装于所述第二辅路通道连通至所述第二主路通道的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机还设置有第一分支通道和第二分支通道,所述第二辅路通道通过所述第一分支通道连通至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所述第二辅路通道通过所述第二分支通道连通至所述压缩机的补气口,其中,所述第一分支通道和所述第二分支通道均安装有流量调节阀。
7.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切换装置、多个室内机和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室外机,所述切换装置设置于所述室外机和多个所述室内机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在纯制热模式或者主制热模式下,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排出来的冷媒流经所述切换装置和所述室内机后进入所述第一主路通道,由所述第一主路通道流出的一部分冷媒流经所述室外换热器后进入至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另一部分冷媒流经所述第一辅路通道后进入至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其中,在所述主制热模式下,处于制热模式的室内机数量和处于制冷模式的室内机数量的比例大于预设值。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装置包括板式换热器,在制冷制热混合模式下,多个所述室内机包括处于制热模式下的第一室内机和处于制冷模式下的第二室内机;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排出来的冷媒流经所述切换装置后进入至所述第一室内机,由所述第一室内机流出的一部分冷媒流经所述切换装置后进入至所述第一主路通道,另一部分冷媒流经所述板式换热器和所述第二室内机后流入至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制冷模式下,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排出来的冷媒流经所述室外换热器后进入所述第一主路通道,由所述第一主路通道流出的冷媒流经所述切换装置和所述室内机后进入至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
CN202320581241.4U 2023-03-21 2023-03-21 室外机和空调系统 Active CN2194152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81241.4U CN219415274U (zh) 2023-03-21 2023-03-21 室外机和空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81241.4U CN219415274U (zh) 2023-03-21 2023-03-21 室外机和空调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15274U true CN219415274U (zh) 2023-07-25

Family

ID=872336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81241.4U Active CN219415274U (zh) 2023-03-21 2023-03-21 室外机和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152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214918A (en) Refrigerator and method for indicating refrigerant amount
US9574810B1 (en) Optimizing energy efficiency ratio feedback control for direct expansion air-conditioners and heat pumps
US20180017271A1 (en) Multi-online system
US20090031740A1 (en) Expansion valve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for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10671777B (zh) 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装置和空调器
KR20030089179A (ko) 공기 조화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JP4408413B2 (ja) 冷凍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WO2002103265A1 (fr) Refrigerateur
KR20020069442A (ko) 공조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13865029B (zh) 空调器
JP7118248B2 (ja) 冷凍装置
CN219415274U (zh) 室外机和空调系统
JP2003269809A (ja) 冷却装置及び恒温装置
CN104896675A (zh) 多联机系统的回气过热度测试方法和多联机系统
KR101930047B1 (ko) 냉난방 운전 조건에 따른 팽창밸브 제어 방법, 그리고 이를 구현한 히트펌프 시스템
JP2692894B2 (ja) 空気調和機
CN116255748A (zh) 室外机、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21095238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504997Y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893844B2 (ja) 空気調和機
JP2000337740A (ja) 冷媒量調整方法及び冷媒量判定装置
CN206398850U (zh) 定频机调节系统和定频空调机
JP7150192B2 (ja) 室外ユニット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10030748A (zh) 具有同时过冷和过热控制功能的加热通风空调制冷系统
JP2716559B2 (ja) 冷暖混在型多室空気調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