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87430U - 一种绿色生态的地下公共陵园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绿色生态的地下公共陵园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387430U CN219387430U CN202222525660.4U CN202222525660U CN219387430U CN 219387430 U CN219387430 U CN 219387430U CN 202222525660 U CN202222525660 U CN 202222525660U CN 219387430 U CN219387430 U CN 21938743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emetery
- pavilion
- underground
- tomb
- groun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Underground Structures, Protecting, Testing And Restoring Found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绿色生态的地下公共陵园,属于殡葬墓地领域。地下公共陵园包括位于地上陵园门楼、地下墓室、连通地下墓室与地面的进出通道、地上地面上设有延伸至地下墓室的采光井和位于采光井上方的墓地亭楼;所述的地下墓室为在地上地面下设置的中空立方的腔室,所述的进出通道位于地下墓室的前庭的上方,所述的地下墓室的地上地面上设有地上陵园门楼,所述腔室内表面设有防水层和防水保护层。该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充分的利用了土地面积,解决了墓地土地面积紧缺的问题,满足了现代人们集中安葬和入土为安的殡葬习俗,地上种植绿植,改善了生态环境。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殡葬墓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绿色生态的公共陵园。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保护环境的政策,火葬取代了传统的土葬,也减少了细菌病毒的发生和传播。目前火葬后,家属通常会将骨灰盒寄存,即把骨灰盒一般存放在经有关部门批准兴建的殡葬场所,包括骨灰盒、公益性公墓和经营性公墓。现有的公墓墓地一般选建在本地域中的丘陵、山地或平原,都是风景优美的地方,在公墓里建造不同规格和不同档次的墓穴,墓穴的周围采用水泥、砖、砂石等建筑材料建造成豪华的院庭,墓穴前立起石碑,这些建筑物都成一劳永逸的永久性建筑。但上述公墓存在着很多弊端,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每年死亡人数不断的增加,公墓用地面积也在扩大,造成死人与活人争地的局面;二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墓地价位也越来越高,使一般人难以承受;三是平均一个墓穴要占地3-8平方米,失去了3-8平方米绿色植被,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即浪费土地、破坏环境;四是家族逝者的墓地难以集中在一起,在祭扫时,需要辗转多个墓地,祭扫不方便,另外由于现代工作节奏越来越快,晚辈难以对先辈逐一祭奠,也使很多后代不了解自己先辈的历史。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绿色生态的地下公共陵园。其结构简单,节约土地,绿色生态,成本较低,便于长期使用,既为全民逝者提供一个安静的天堂,也可便于家族式集中墓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绿色生态的地下公共陵园,包括位于地上的地上陵园门楼、地下墓室、用于地下墓室与地面连通的进出通道、地面上设有延伸至地下墓室的采光井和位于采光井上方的墓地亭楼。所述的地下墓室为在地上地面下设置的中空立方的腔室,所述的进出通道包括入室门和步行楼梯,所述的进出通道位于地下墓室腔室的前庭的上方,所述的地下墓室的地上地面上设有地上陵园门楼,所述腔室内表面设有防水层和防水保护层。
所述的腔室为框架剪力墙结构,设有框架柱和剪力墙,腔室一侧为剪力墙,另一侧为框架柱和剪力墙。腔室内地面为水泥面,腔室的底板、顶板、四周室壁的内外表面全部设有防水层和防水保护层。
进一步的,所述的腔室的室内后庭用纵向分隔板和横向分隔板分隔成若干个用于存放骨灰盒的侧向凹形墓室A,以供骨灰盒安放其中,墓室A设有室门,待骨灰盒放置后,关闭室门。所述的各纵向分隔板和各横向分隔板均相隔一定的距离进行设置,从而隔成若干个墓室A;墓室A室门上预留部分空间,以供粘贴逝者照片并雕刻逝者的姓名、日期、立碑人等相关信息。腔室室内地面上设有若干排正向凹形墓室B,各墓室B后方设有墓碑,墓碑用于粘贴逝者照片并雕刻逝者的姓名、日期、立碑人等相关信息;在腔室两侧预留有供人员行走的主通道,各墓室B之间预留部分空间,以供人员走动的辅通道以及祭祀用品摆放地。所述的墓室B分为内、外两层,所述的墓室B内层四周是由混凝土板、或水泥板、或砖砌成,外层为大理石或花岗石铺贴;墓室B设有室门,待骨灰盒放入墓室B内,盖上墓室B室门。
所述的墓室A室门和墓室B室门为定制同等大小的天然石,其材质优先为大理石、花岗石。需要说明的是,腔室内的所有墓室和室门所用的石材材质和颜色要求统一,保证美观。所述的墓室A室门和墓室B室门通过密封胶分别与墓室A和墓室B进行密封、固定。
所述的纵向分隔板、横向分隔板的材质可根据需求而定,可优选为混凝土板、水泥板、砖板等等。所述的横向分隔板端部设有祭祀用品摆放地,所述祭祀用品摆放地的端部与墓室A室门间距不小于400mm,以供祭祀时贡品、鲜花、烧香等祭祀用品摆放。所述的纵向分隔板、横向分隔板通过在腔室后墙上预埋拉结钢筋的方式,实现纵向分隔板、横向分隔板与墙体固定。
所述的腔室顶层预留有若干个采光井,采光井的形状为多边形,以供通风、通气和采光;腔室设有消防通道,以供在特殊情况时,人员安全疏离。
进一步的,所述的腔室顶板上方覆有深度至少1m的土层,以供花草、树木种植,不仅美观,而且改善生态环境,不会出现水土流失。
进一步的,所述的采光井上方竖直位置四周设有用于挡水的坎台,此坎台至少高出地上地面200mm,并深入地下土层与腔室顶板相连,坎台设有防水层和防水保护层。所述的墓地亭楼由墓地亭柱、墓地亭梁、墓地屋亭和装饰物构成;墓地亭楼位于地下墓地预留的采光井上方,在坎台各交叉角处设有墓地亭柱,墓地亭柱上方设有墓地屋亭和墓地亭梁,墓地屋亭的屋檐端部与墓地亭柱间距不小于400mm,以保证雨水和杂物不进入地下墓室内,墓地亭梁与墓地亭柱相连;装饰物固定在墓地屋亭上;坎台上挂有若干个排气扇,以供排烟、通风,所述的排气扇位于腔室顶部与地上地表之间。
所述的地上陵园门楼由门楼亭柱、门楼亭梁、门楼屋亭、装饰物、牌坊和避雷针构成;地上陵园门楼位于入室门的前方,所述的地上陵园门楼共有三层,底层由门楼亭柱和门楼亭梁构成;在门楼亭梁的上方居中位置设有中层,中层由门楼亭柱、门楼亭梁、门楼屋亭构成,将装饰物固定在门楼屋亭上,在中层范围内设有用于写明陵园名称的牌坊;在中层亭梁上方设有顶层,顶层由门楼亭柱、门楼亭梁、门楼屋亭构成,将装饰物固定在门楼屋亭上;所述地上陵园门楼顶部设有避雷针,避雷针与大地相连。
所述的门楼亭柱、门楼亭梁、门楼屋亭、墓地亭柱、墓地亭梁、墓地屋亭和装饰物的形状和材质可根据需求而定,门楼亭柱、门楼亭梁、门楼屋亭、墓地亭柱、墓地亭梁和墓地屋亭的材质优选为混凝土或水泥;装饰物优选为琉璃瓦或普通瓦。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能够取得如下的技术效果:
(1)该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且采光、通风、透气性好,低成本、节能。采用建造地下公共墓地,充分的利用了土地面积,有效的解决了墓地土地面积紧缺的问题,既满足了现代人们集中安葬和入土为安的殡葬习俗,又实现了占地面积小、绿色生态的发展需求,实现了以空间换面积的发展理念,将原先突围的地下空间加以充分利用;
(2)在墙上设置墓室,实现了在有限的占地面积下可以存放更多的骨灰盒,若用于家族式墓地不仅可以区分先祖为上,又便于家族集中祭祀。
(3)地上可以种植绿植,不仅环境优美,而且改善了生态环境,不会造成水土流失。
(4)此地下墓室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可以根据需求,拆除部分墙体,进行扩建,从而扩大墓室的空间面积。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绿色生态的地下公共陵园的地下墓室的示意图;
图2为一种绿色生态的地下公共陵园的地下幕室的后庭剖面图;
图3为一种绿色生态的地下公共陵园的墓室A局部图;
图4为一种绿色生态的地下公共陵园的墓室B局部图;
图5为一种绿色生态的地下公共陵园的墓地亭梁示意图;
图6为一种绿色生态的地下公共陵园的俯视图;
图7为一种绿色生态的地下公共陵园的地上进出通道示意图;
图8为一种绿色生态的地下公共陵园的地上陵园门楼示意图。
图中序号说明:1.进出通道;2.腔室;3.门楼亭柱;4.门楼亭梁;5.门楼屋亭;6.装饰物;7.牌坊;8.纵向分隔板;9.横向分隔板;10.墓室A;11.墓室B;12.墓室A室门;13.主通道;14.辅通道;15.采光井;16.消防通道;17.土层;18.绿植;19.排气扇;20.避雷针;21.前庭;22.后庭;23.框架柱;24.剪力墙;25.防水层和防水保护层;26.墓碑;27.墓室B室门;28.祭祀用品摆放地;29.坎台;30.入室门;31.步行楼梯;41.墓地亭柱;42.墓地亭梁;43.墓地屋亭;51.墓室B内层;52.墓室B外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以此为例对本申请做进一步的描述说明。
如图1~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绿色生态的地下公共陵园,包括地上陵园门楼、地下墓室、连通地下墓室与地面的进出通道1、地上地面上设有延伸至地下墓室的采光井15和位于采光井15上方的墓地亭楼;所述的地下墓室为在地上地面下设置的中空立方的腔室2,所述的进出通道1包括入室门30和步行楼梯31,所述的进出通道1位于地下墓室的前庭21的上方,所述的地下墓室的地上地面上设有地上陵园门楼,所述腔室2内表面设有防水层和防水保护层25。
所述的腔室2为框架剪力墙结构,设有框架柱23和剪力墙24,腔室2一侧为剪力墙24,另一侧为框架柱23和剪力墙24。腔室2内地面为水泥面,腔室2的底板、顶板、四周室壁全部设有防水层和防水保护层25。
进一步的,所述的腔室2的室内后庭22用纵向分隔板8和横向分隔板9分隔成若干个用于存放骨灰盒的侧向凹形墓室A10,以供骨灰盒放置在墓室A10内,墓室A设有墓室A室门12,待骨灰盒放置后,关闭墓室A室门12。墓室A室门12上预留部分空间,以供粘贴逝者照片并雕刻逝者的姓名、日期、立碑人等相关信息。腔室内地面设有若干排正向凹形墓室B11,各墓室B11后方设有墓碑26,墓碑26用于粘贴逝者照片并雕刻逝者的姓名、日期、立碑人等相关信息;在腔室2两侧预留有供人员行走的主通道13,各墓室B11之间预留部分空间,以供人员走动的辅通道14以及祭祀用品摆放地28。
所述的墓室B分为内、外两层,墓室B内层51四周是由混凝土板、或水泥板、或砖砌成,墓室B外层52为大理石或花岗石铺贴;墓室B11设有墓室B室门27,待骨灰盒放入墓室B内,盖上墓室B室门27。
所述的墓室A室门12和墓室B室门11为定制同等大小的天然石,其材质优先为大理石、花岗石。需要说明的是,腔室2内的所有墓室和室门所用的石材材质和颜色要求统一,保证美观。
所述的横向分隔板9相对于墓室A室门12外伸至少400mm作为祭祀用品摆放地28,以供祭祀时贡品、鲜花、烧香等祭祀用品摆放。
所述的采光井15的形状为多边形,以供通风、通气和采光;腔室2设有消防通道16,以供在特殊情况时,人员安全疏离。
进一步的,所述的腔室2上方覆有深度至少1m的土层17,以供花草、树木种植,不仅美观,而且改善生态环境,不会出现水土流失。
进一步的,所述的采光井15周向设有用于挡水的坎台29,此坎台29高出地上地面不小于200mm,并深入地下土层17与腔室2相连。所述的墓地亭楼由墓地亭柱41、墓地亭梁42、墓地屋亭43和装饰物6构成;墓地亭楼位于地下墓地的采光井15上方,墓地亭柱41设立在坎台29各交叉角处,墓地亭柱41上方设有墓地屋亭43和墓地亭梁42,墓地屋亭43的屋檐端部与墓地亭柱41间距不小于400mm,墓地亭梁42与墓地亭柱41相连;装饰物6固定在墓地屋亭43上。在坎台29上挂有若干个排气扇19,以供排烟、通风,所述的坎台29外部设有防水层和防水保护层25。所述的排气扇19位于腔室2顶部与地上地表之间。
所述的地上陵园门楼由门楼亭柱3、门楼亭梁4、门楼屋亭5、装饰物6、牌坊7和避雷针20构成;地上陵园门楼共三层,底层由门楼亭柱3和门楼亭梁4构成;在门楼亭梁4的上方居中位置设有中层;中层由门楼亭柱3、门楼亭梁4、门楼屋亭5构成,将装饰物6固定在门楼屋亭5上,在中层范围内设有用于写明陵园名称的牌坊7;在中层门楼亭梁4上方设有顶层;顶层由门楼亭柱3、门楼亭梁4、门楼屋亭5构成,将装饰物6固定在门楼屋亭5上;所述地上陵园门楼顶部设有避雷针20,避雷针20与大地相连;所述的地上陵园门楼位于入室门30的前方。
所述的门楼亭柱3、门楼亭梁4、门楼屋亭5、墓地亭柱41、墓地亭梁42、墓地屋亭43和装饰物6的形状和材质可根据需求而定,门楼亭柱3、门楼亭梁4、门楼屋亭5、墓地亭柱41、墓地亭梁42和墓地屋亭43优选为混凝土、水泥;装饰物6优选为琉璃瓦、普通瓦。
本实施例中墓室A室门12和墓室B室门27为大理石;所述的纵向分隔板8、横向分隔板9的材质为水泥板;各纵向分隔板间距为1000mm,各横向分隔板间距为800mm;每排墓室B间距为1500mm;所述的采光井15的形状为六边形;所述的门楼亭柱3、门楼亭梁4、门楼屋亭5、墓地亭柱41、墓地亭梁42和墓地屋亭43的材质为水泥;装饰物6为琉璃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说明中前庭、后庭、前方、后方、上方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只是便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便于理解。例如腔室前庭是指进出通道附近的腔室区域,即腔室的前方。说明书附图中亭柱、亭梁、屋亭、牌坊、坎台、装饰物、绿植为示意图形;所述的防水层、防水保护层的材料、做法以及建筑相关的施工过程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技术,即该实用新型的具体施工方式和所采用的具体材料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所以说明书中未进行详细描述。另外,说明书中的具体尺寸和距离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创造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创造披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创造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绿色生态的地下公共陵园,其特征在于,包括地上陵园门楼、地下墓室、连通地下墓室与地面的进出通道(1)、地上地面上设有延伸至地下墓室的采光井(15)和位于采光井(15)上方的墓地亭楼;所述的地下墓室为在地上地面下设置的中空立方的腔室(2),所述的进出通道(1)包括入室门(30)和步行楼梯(31),所述的进出通道(1)位于地下墓室的前庭(21)的上方,所述的地下墓室的地上地面上设有地上陵园门楼,所述腔室(2)内表面设有防水层和防水保护层(2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绿色生态的地下公共陵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上陵园门楼由门楼亭柱(3)、门楼亭梁(4)、门楼屋亭(5)、装饰物(6)、牌坊(7)和避雷针(20)构成;地上陵园门楼共三层,底层由门楼亭柱(3)和门楼亭梁(4)构成;在门楼亭梁(4)的上方居中位置设有中层;中层由门楼亭柱(3)、门楼亭梁(4)、门楼屋亭(5)构成,将装饰物(6)固定在门楼屋亭(5)上,在中层范围内设有用于写明陵园名称的牌坊(7);在中层门楼亭梁(4)上方设有顶层;顶层由门楼亭柱(3)、门楼亭梁(4)、门楼屋亭(5)构成,将装饰物(6)固定在门楼屋亭(5)上;所述地上陵园门楼顶部设有避雷针(20),避雷针(20)与大地相连;所述的地上陵园门楼位于入室门(30)的前方;所述的装饰物(6)为琉璃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绿色生态的地下公共陵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腔室(2)的室内后庭(22)用纵向分隔板(8)和横向分隔板(9)分隔成若干个用于存放骨灰盒的侧向凹形墓室A(10),腔室(2)的地面设有若干排正向凹形墓室B(11);在腔室(2)两侧预留有供人员行走的主通道(13);腔室(2)设有消防通道(16);腔室(2)上方覆有深度至少1m的土层(17)。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绿色生态的地下公共陵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墓室A(10)设有墓室A室门(12)。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绿色生态的地下公共陵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墓室B(11)后方设有墓碑(26),各墓室B(11)之间设有辅通道(14)以及祭祀用品摆放地(28);所述的墓室B(11)分为内、外两层,墓室B内层(51)四周是由混凝土板、或水泥板、或砖砌成,墓室B外层(52)采用大理石或花岗石铺贴;墓室B(11)设有墓室B室门(27)。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绿色生态的地下公共陵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横向分隔板(9)端部设有祭祀用品摆放地(28),所述祭祀用品摆放地(28)的端部与墓室A室门(12)间距不小于400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绿色生态的地下公共陵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采光井(15)的形状为多边形;采光井(15)周向设有用于挡水的坎台(29)。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绿色生态的地下公共陵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坎台(29)至少高出地上地面200mm,并深入地下土层(17)与腔室(2)相连;坎台(29)上挂有若干个排气扇(19);坎台(29)外部设有防水层和防水保护层(25);所述的排气扇(19)位于腔室(2)顶部与地上地表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一种绿色生态的地下公共陵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墓地亭楼由墓地亭柱(41)、墓地亭梁(42)、墓地屋亭(43)和装饰物(6)构成;墓地亭楼位于地下墓地的采光井(15)上方,墓地亭柱(41)设立在坎台(29)各交叉角处,墓地亭柱(41)上方设有墓地屋亭(43)和墓地亭梁(42),墓地屋亭(43)的屋檐端部与墓地亭柱(41)间距不小于400mm,墓地亭梁(42)与墓地亭柱(41)相连;装饰物(6)固定在墓地屋亭(43)上,所述的装饰物(6)为琉璃瓦。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525660.4U CN219387430U (zh) | 2022-09-23 | 2022-09-23 | 一种绿色生态的地下公共陵园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525660.4U CN219387430U (zh) | 2022-09-23 | 2022-09-23 | 一种绿色生态的地下公共陵园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387430U true CN219387430U (zh) | 2023-07-21 |
Family
ID=871935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525660.4U Active CN219387430U (zh) | 2022-09-23 | 2022-09-23 | 一种绿色生态的地下公共陵园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387430U (zh) |
-
2022
- 2022-09-23 CN CN202222525660.4U patent/CN21938743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17177918A1 (zh) | 城市森林高层别墅 | |
WO2019091081A1 (zh) | 一种房屋建筑结构 | |
US3978627A (en) | Burial facility | |
CN219387430U (zh) | 一种绿色生态的地下公共陵园 | |
JPH03293487A (ja) | 地下式霊園 | |
JP3184381U (ja) | 古墳型墓地及び地下階式墓地 | |
Rayimkulov | Khoja Abdi Berun Complex in Samarkand's Architectural Significance as a Cultural Heritage | |
CN211007891U (zh) | 一种双层塔台式陵寝 | |
CN210264135U (zh) | 梯田环山地下公墓 | |
CN114991575A (zh) | 一种建筑墓园 | |
CN202645115U (zh) | 楼塔碑万国公墓 | |
CN202578118U (zh) | 公众祭祀墓园楼 | |
CN112459600A (zh) | 一种双层塔台式陵寝 | |
CN205955359U (zh) | 一种开放式/管式节地景观墓 | |
CN210264133U (zh) | 地下公墓 | |
JP3060049U (ja) | 納骨廟 | |
JPH0324945B2 (zh) | ||
SADANAND et al. | Nature-inspired architecture of laurie baker and toyo ito: A comparison | |
JPH05340138A (ja) | 地下式霊園 | |
CN105952247A (zh) | 一种开放式/管式节地景观墓 | |
CN107269104B (zh) | 山体内骨灰安放硐室墓园 | |
CN212201527U (zh) | 隧道式集约形覆土生态陵园 | |
KR960000136B1 (ko) | 공동묘당 | |
JP3013366U (ja) | 立体合祀墓 | |
CN103147619A (zh) | 一种地下阵列式土墓群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