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81632U - 一种散热装置及立体成型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散热装置及立体成型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81632U
CN219381632U CN202320360283.5U CN202320360283U CN219381632U CN 219381632 U CN219381632 U CN 219381632U CN 202320360283 U CN202320360283 U CN 202320360283U CN 219381632 U CN219381632 U CN 2193816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heat
plate
heat dissipation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6028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请求不公布姓名
冯高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nycub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Anycub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Anycub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Anycub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36028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816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816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816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10/00Technologies related to metal processing
    • Y02P10/25Process efficiency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散热装置及立体成型设备,通过换热件与曝光屏层叠设置而传导曝光屏的热量,并通过散热组件对换热件进行散热,实现对曝光屏更高效的导热和散热,避免曝光屏高温影响显示性能。本实用新型主要技术方案为:一种散热装置,包括:换热件,所述换热件的材质包括透光材质,所述换热件用于与所述曝光屏层叠设置,以传导所述曝光屏的热量;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与所述换热件连接,且散热组件与换热件固定连接;所述散热组件用于为所述换热件散热。本实用新型主要用于曝光屏的散热。

Description

一种散热装置及立体成型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立体成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散热装置及立体成型设备。
背景技术
在光固化立体成型设备中,光源和树脂槽分别位于曝光屏的两侧,曝光屏用于显示图像,以使光源的光线以特定轮廓穿过曝光屏,并投射的树脂槽的树脂上,使得树脂按照特定轮廓固化。曝光屏受到光源的长时间照射,且树脂发生聚合反应时会产生局部高热,如热量没有被及时排除,将导致热量堆积,导致曝光屏温度不断升高,高温影响曝光屏的性能,使曝光屏的寿命大幅降低。
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风循环进行曝光屏冷却,如公开号为CN215825959U的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带空滤散热系统,工作台板表面设有树脂槽,树脂槽底部有打印屏幕,工作台板下方连接有位于打印屏幕下方的机罩,机罩一侧连接有向内吹风的进风风扇,机罩另一侧设有多个出风口,采用了进风风扇使内部与外部之间形成空气循环流通现象,利用内部空气流通降温,然而由于空气导热性能差,打印屏幕与空气接触面积有限,导致风冷对打印屏幕的降温效率低。
因此,如何有效对光固化立体成型设备的曝光屏散热,就成了现有技术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及立体成型设备,主要用于解决风冷降温效率低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用于为立体成型设备的曝光屏散热,散热装置包括:
换热件,所述换热件的材质包括透光材质,所述换热件用于与所述曝光屏层叠设置,以传导所述曝光屏的热量;
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与所述换热件连接,且散热组件与换热件固定连接;所述散热组件用于为所述换热件散热。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立体成型设备,包括如前述任一项的散热装置,以及曝光屏,换热件与曝光屏接触,以对曝光屏降温。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散热装置及立体成型设备,通过换热件与曝光屏层叠设置而传导曝光屏的热量,并通过散热组件对换热件进行散热,实现对曝光屏更高效的导热和散热,避免曝光屏高温影响显示性能。现有技术中,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风循环进行曝光屏冷却,然而由于空气导热性能差,打印屏幕与空气接触面积有限,导致风冷对打印屏幕的降温效率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文件中,换热件与曝光屏层叠设置,通过直接接触的方式进行曝光屏热量的传导,散热组件与换热件连接,对换热件进行散热,实现通过固体直接接触导热和散热,相比于气态物质散热,固体导热性更好,对曝光屏热量传导更快,散热效果更好,且散热组件与换热件固定连接,便于散热装置的拆卸和安装,且固定连接,减小了散热组件与换热件之间的距离,从而减小散热装置的整体的占用空间,便于离型成型设备的小型化,能在尽量不改变立体成型设备的结构的情况下使用该散热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散热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散热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散热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散热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所示的散热装置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散热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散热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散热装置中换热箱以及部分换热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其中,换热件-100、第一换热板-110、基板-111、接触板-112、延伸豁口-113、第二换热板-120、第一换热板开口-121、第二换热板开口-122、第三换热板开口-123、第四换热板开口-124、第五换热板开口-125、换热腔凹槽-130、第二散热流道凹槽-140、第一区域-141、第二区域-142、密封圈-160、连接螺栓-170、导流通道凹槽-180、密封圈安装槽-190、散热组件-200、中心开孔-211、安装槽-212、进液口-213、出液口-214、第一散热板-215、第二散热板-216、第一散热流道凹槽-217、循环动力件-220、驱动件-221、推动件-222、导流板-230、导热底板-240、散热翅片-250、箱体散热片-260、换热箱-270、换热腔-300、动力腔-500。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散热装置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用于为立体成型设备的曝光屏散热,散热装置包括换热件100和散热组件200,换热件100的材质包括透光材质,换热件100用于与曝光屏层叠设置,以传导曝光屏的热量;散热组件200与换热件100连接,且散热组件200与换热件100固定连接,散热组件200用于为换热件100散热。
至少部分散热组件200的导热率大于或等于换热件100的导热率。
立体成型设备具体结构不作限定,如可以为下投光式,包括空腔结构的底座,光源位于底座内,底座的顶端设置有曝光屏,曝光屏上用于放置料槽,光源的光线由下至上传播并固化树脂。在一些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立体成型设备还可以为下沉式,包括底座,底座上方放置有料槽,曝光屏设置在料槽上方,光源从曝光屏的上方往下照射并固化树脂。换热件100可以层叠设置在曝光屏相对光源的一侧,也可以层叠设置在曝光屏相对料槽的一侧,即散热装置位于曝光屏的上方或者下方,旨在可以与曝光屏层叠设置,通过直接接触而进行热传递即可。为方便说明,以下以底座顶端设置有曝光屏,光线设置于曝光屏下方光线由下至上传播,且换热件100设置于光源和曝光屏之间,即换热件100层叠设置于曝光屏下方为例。
其中,散热组件200与换热件100固定连接。固定连接,即散热组件200与换热件100在不拆卸开时,若移动散热组件200,则换热件100同步移动。在对散热装置进行更换时,相比于分体式的用液管连接的方案,本申请更易对散热装置进行更换。
换热件100的材质包括透光材质,即换热件100至少部分的材质为透光材质。透光材质包括但不限于高透光性的石英玻璃、者亚克力等,使得换热件具有良好的透光效果。
散热组件200的至少部分区域的导热率大于或等于换热件100的导热率,在换热件100的材质包括玻璃的实施方式中,散热组件200的材质包括采用金属板,如采用合金板、铝板、铜板等。金属的导热率通常在2.3W/mK至420W/mK,而玻璃的导热率通常在0.07W/mK至0.7W/mK,相比于空气导热率通常在0.07W/mK或更低。换热件100与曝光屏叠设接触可大大增加对曝光屏的导热速度,使得曝光屏热量更快的被释放。或在换热件100中包括换热流体,散热组件200中也包括换热流体,则换热件100中的换热流体的导热率可以等于散热组件200中的换热流体的导热率。可以理解,散热组件200中换热流体的导热率也可以与换热件100的石英玻璃等其他材质相比。
换热件100的透明部分的覆盖面积可以大于或等于曝光屏的显示区域,以实现对曝光屏全方位降温。散热组件200位于非显示区域处,避免影响光线传播。
可以理解的是,散热组件200的结构不作限定,如板状结构,杆、块等结构,或者,散热组件200可以还包括多个散热片等。
散热组件200可以连接于换热件100的侧壁上,或者与换热件100边沿层叠连接。散热装置可以通过螺栓连接在顶板上,或者,可以在顶板上设置支架,通过支架固定散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散热装置及立体成型设备,通过换热件与曝光屏层叠设置而传导曝光屏的热量,并通过散热组件对换热件进行散热,实现对曝光屏更高效的导热和散热,避免曝光屏高温影响显示性能。现有技术中,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风循环进行曝光屏冷却,然而由于空气导热性能差,打印屏幕与空气接触面积有限,导致风冷对打印屏幕的降温效率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文件中,换热件与曝光屏层叠设置,通过直接接触的方式进行曝光屏热量的传导,散热组件与换热件连接,对换热件进行散热,实现通过固体导热和散热,相比于气态物质散热,固体导热性更好,对曝光屏热量传导更快,散热效果更好。
一种实施方式中,至少部分散热组件200和换热件100在同一平面上,减小散热装置的占用空间。
一种实施方式中,散热组件200包括中心开孔211,换热件100位于中心开孔211,散热装置还包括换热流体,换热流体至少位于换热件100中。
中心开孔211可以是通孔或者盲孔,换热件100的表面可以与散热组件200的表面平齐,或者凸出于散热组件200的表面,以便于更好的与曝光屏接触。
至少部分散热组件200和换热件100在同一平面上,散热组件200和换热件100的高度相当,避免了换热流体流动过程中截面大范围波动,减小换热流体的流动的阻力,使得换热流体流动稳定,避免气泡的产生。
一种更为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换热件100包括第一换热板110和第二换热板120,第一换热板110和/或第二换热板120与散热组件200连接,至少第一换热板110和第二换热板120限定出换热腔300,换热腔300内容纳换热流体。
其中,可以仅第一换热板110和第二换热板120限定出换热腔,也可以第一换热板110、第二换热板120和散热组件200限定出换热腔。
换热流体还可以位于散热组件200中,换热流体用于在换热件100和散热组件200中流动。即换热流体可以仅位于换热件100上,也可以同时位于换热件100和散热组件200中,以能在换热件100和散热组件200之间进行流动,起到增加换热件100与散热组件200之间热传递的效果。可以理解的是,换热流体充满换热件100和/或散热组件200。
换热流体可以仅位于换热件100上时,第一换热板110和第二换热板120覆盖中心开孔211,以使第一换热板110、第二换热板120和中心开孔211的孔壁围合成换热腔300,换热腔300内填充有换热流体。
散热组件200通过中心开孔211的孔壁与换热流体接触,以对换热流体散热,换热腔300用于与曝光屏相对,换热腔300的面积大于或等于曝光屏的面积,以使换热流体通过第一换热板110或第二换热板120对曝光屏降温。
可以理解,换热流体同时位于换热件100和散热组件200中时,换热件100也可以覆盖中心开孔211,可以在换热件100上开设合适的孔,以使换热件100和散热组件200中的换热流体能相互流动。
本实施例中,散热组件200为方形框架结构,位于曝光屏显示区域外侧一周,中心开孔211与曝光屏的显示区域相对。第一换热板110和第二换热板120均为玻璃板,第一换热板110和第二换热板120的面积大于中心开孔211,使得第一换热板110和第二换热板120可以与散热组件200连接。
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散热组件200的中心开孔211边沿设置有安装槽212,安装槽212设置于散热组件200的至少一侧上,第一换热板110和/或第二换热板120嵌入安装槽212,使得第一换热板110和/或第二换热板120与散热组件200的连接和相对位置更加稳定,且安装槽212的槽壁起到避免换热流体泄漏的目的。以第一换热板110接触曝光屏为例,换热流体填充于换热腔300内,且充满换热腔300。换热腔300的位置与曝光屏的位置对应,且换热腔300的面积大于或等于曝光屏面积,使得光源的光线穿过散热装置时的传播介质是一致的,避免光线发生不同程度的折射,提高打印质量。
换热流体可以为水等液体。
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3-6所示,散热组件200还包括循环动力件220和换热流体,换热流体分别位于换热件100和散热组件200中,循环动力件220用于驱动换热流体在换热件100和散热组件200中循环。
换热件100包括容纳有换热流体的换热腔300,散热组件200包括散热流道,或散热组件200与换热件100围合成散热流道,散热流道中也容纳有换热流体,循环动力件220位于散热流道和/或换热腔300上,循环动力件220用于驱动换热流体在换热腔300和散热流道中循环。
其中,循环动力件220位于散热流道和/或换热腔300上,即循环动力件220能驱动散热流道和/或换热腔300中的换热流体移动,如循环动力件220部分位于散热流道和/或换热腔300中,如循环动力件220全部位于散热流道和/或换热腔300中,或循环动力件220部分位于散热流道和/或换热腔300外,但能给散热流道和/或换热腔300中的换热流体前进的力。
具体地,换热腔300的第一端可以与散热流道的第一端连通,换热腔300的第二端与散热流道的第二端连通,循环动力件220位于换热腔300和/或散热流道上。
换热腔300和散热流道内填充有换热流体,循环动力件220用于驱动换热流体在换热腔300和散热流道之间流动。散热组件200用于通过散热流道与换热流体接触,以对换热流体散热,换热腔300用于与曝光屏相对,且换热腔300的面积大于等于曝光屏面积,以使换热流体通过换热件100对曝光屏降温;以使换热流体通过换热件100对曝光屏降温。
其中,散热流道位于换热腔300的外周,且位于换热腔300的至少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附图仅为示意图,旨在说明各部件的位置关系,特别是在涉及到散热流道时,由于散热流道结构复杂,如图3、图4、图6、图7所示,流道过于细小和弯曲可能并不清晰,但本申请旨在示意散热流道位置,并不限定流道的具体的弯曲形状,能对里面的换热流体散热即可,具体组成和结构均通过文字说明进行了清楚详尽的描述,本申请的附图,对于本领域人员,了解本申请的附图,已经足够清楚。
换热件100整体呈扁平的板状结构,换热腔300为换热件100内扁平的腔体。
一种实施方式中,换热件100包括第一换热板110和第二换热板120,第一换热板110和第二换热板120其中至少一个上设置有换热腔凹槽130,第一换热板110和第二换热板120层叠设置,以使换热腔凹槽130密封形成换热腔300。换热腔300与曝光屏相对,具体可以与曝光屏的显示区域相对,即换热腔300对应的第一换热板110或第二换热板120的区域与曝光屏层叠抵接,使得曝光屏的热量可以通过第一换热板110或第二换热板120传递到换热腔300内的换热流体上。
散热组件200用于通过散热流道与换热流体接触,由于循环动力件220的作用,使得换热流体在换热腔300和散热流道中流动,由换热腔300流出的高温的换热流体将在散热流道中通过散热组件200散热,温度下降后的低温换热流体回流到换热腔300中,实现对换热腔300中换热流体的有效动态降温,使得换热腔300中的换热流体始终处于较低温度,进一步增加曝光屏向换热流体的热传递速度,增加曝光屏的降温速度。
在于散热流道和循环动力件220进行换热流体降温的实施方式有多种,以下以两种具体结构为例,可以理解的是,以下结构特征,如散热流道的设置位置以及循环动力件220的结构和设置位置等,可以相互组合为多种实施方式。
其一,如图3-4所示,如换热腔凹槽130设置于第一换热板110上,第二换热板120的面积大于换热腔凹槽130的面积,第二换热板120层叠设置于第一换热板110上,且覆盖于换热腔凹槽130的开口,使得第二换热板120和换热腔凹槽130围合成换热腔300。可以理解,本申请中,在两个元件形成一个腔体时,其上开设的凹槽的位置可以互换。
散热组件200包括第一散热板215和第二散热板216,第一散热板215上开设有第一散热流道凹槽217,第二散热板216与第一散热板215形状相适配,并与第一散热板215连接,以与第一散热流道凹槽217围合成散热流道。第一散热板215和/或第二散热板216与换热件100连接。
一种实施方式中,换热腔300包括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第一散热流道凹槽217为两个,两个第一散热流道凹槽217对称,其中任一第一散热流道凹槽217的第一端与换热腔300的长度方向第一端的中间位置连通,第一散热流道凹槽217围绕换热腔300半周,第一散热流道凹槽217的第二端延伸至换热腔300的长度方向第二端,并与换热腔300的长度方向第二端的中间位置相对并连通。两个第一散热流道凹槽217可以近似的看做是围绕换热腔300一周,即形成两路散热流道,任一路散热流道围绕换热腔300半周,使得散热流道的距离长,可以有效对换热流体降温,采用两路散热流道,增加换热流体的散热效率,且避免散热流道过长导致的换热流体回流速度慢的问题,减小了所需的循环动力件220的驱动力。
第一换热板110和第二换热板120连接结构不作限定,如可采用透明的胶黏剂粘结。
循环动力件220可以为动力泵,或者说水泵。在第二换热板120相对换热腔300的长度方向第二端的中间位置处设置第一换热板开口121,在第二散热板216相对第一散热流道凹槽217的第二端处设置有散热板开口201。水泵的入口与散热板开口201连通,水泵的出口与第一换热板开口121连通。换热腔300内的高温换热流体由换热腔300的长度方向第一端流入散热流道,并沿着散热流道流动,通过散热组件200降温后,流入水泵,并通过水泵由换热腔300长度方向第二端流入换热腔300。实现高温换热流体由换热腔300一端流出,经降温后,由换热腔300另一端流入,形成降温循环。可以理解,水泵的入口和出口可以互换。
一种实施方中,如图3-4所示,换热件100还包括导流板230,导流板230延散热流道的延伸方向设置于散热流道内,以形成散热流道的侧壁,使得换热流体与散热组件200充分接触而进行热传递。
导流板230、第一散热板215与换热件100可以一体成形,如第一散热板215与第一换热板110为玻璃材料采用一体式制备而成,在制备过程中同时加工出第一散热流道凹槽217和换热腔凹槽130,通过注塑将第一散热流道凹槽217的侧壁加工为具有导流板230的蜿蜒的形状,使得换热流体的流动路线加长,增加换热流体与散热组件200的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使得散散热组件200对换热流体的散热更加彻底。可以避免外部管道与换热件100衔接位置等的由于密封问题导致的泄漏风险。导流板230的材质选用散热较高的材质,如铝、铜等。
其中,第一散热板215和/或第二散热板216上还可以连接有散热翅片250,进一步增加散热效率。第一散热板215和/或第二散热板216可以整体采用金属等散热较高的材质。
其二,如图5-6所示,在其他实施例中,换热件100包括换热腔和散热流道,换热腔和散热流道连通,换热腔和散热流道内设有换热流体,散热组件200与换热件100连接,换热件100用于对换热流体散热。
其中,换热件100包括第一换热板110和第二换热板120;第一换热板110和第二换热板120其中至少一个上设置有换热腔凹槽130,第一换热板110和第二换热板120层叠设置,以使换热腔凹槽130密封形成换热腔300,第一换热板110用于与曝光屏接触。第一换热板110和第二换热板120可以粘结连接。
其中,换热腔凹槽130可以设置于第二换热板120上,换热腔凹槽130开口向上,第一换热板110的面积与第二换热板120的面积相同,第一换热板110层叠设置于第二换热板120上,且覆盖于换热腔凹槽130的开口,使得第一换热板110和换热腔凹槽130围合成换热腔300。
换热件100上的第二换热板120在换热腔300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散热流道凹槽140,第二散热流道凹槽140与换热腔连通,散热组件200与换热件100连接,且与第二散热流道凹槽140围合成至少部分散热流道。
其中,第二散热流道凹槽140可以为在第二换热板120两侧上贯通的通槽,包括底端开口和顶端开口,第二散热流道凹槽140的顶端开口由第一换热板110覆盖,散热组件200位于第二换热板120相背第一换热板110的一侧,且覆盖于第二散热流道凹槽140的底端开口,第二散热流道凹槽140、第一换热板110和散热组件200围合成散热流道。
一种实施方式中,换热腔300包括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第二散热流道凹槽140的第一端与换热腔300的长度方向第一端连通,第二散热流道凹槽140围绕换热腔300设置,第二散热流道凹槽140的第二端与换热腔300的长度方向第二端的相对并连通。
循环动力件220可以为如前述实施方式中的动力泵,或者说水泵,水泵分别与第二散热流道凹槽140以及换热腔300的长度方向第二端连通。
或者,如图6所示,循环动力件220采用磁力泵进行换热流体的驱动,具体的,循环动力件220包括驱动件221和推动件222,驱动件221与推动件222磁性连接,驱动件221通过磁力作用驱动推动件222旋转,以推动换热流体在换热腔300和散热流道之间流动。
具体的,换热件100上还设置有动力腔500,动力腔500分别与换热腔300和散热流道连通,推动件222设置于动力腔500内。驱动件221与换热件100连接,驱动件221与推动件222磁性连接,驱动件221通过磁力作用驱动推动件222旋转,以推动换热流体在换热腔300和散热流道之间流动。动力腔500可设置于换热腔300的长度方向第二端的中间位置的外侧,且通过换热腔300的长度方向第二端与换热腔300连通,动力腔500还与第二散热流道凹槽140连通。
推动件222为磁力泵的叶轮,叶轮上设置有内磁转子,驱动件221为磁泵主体,磁泵主体上设置有外磁转子。叶轮设置于动力腔500内,磁泵主体的外磁转子与叶轮的内磁转子相对,磁泵主体的外磁转子转动时,可通过磁力作用实现无接触扭矩传递,使得内磁转子受力带动叶轮转动,实现对换热流体的推动作用。
在加工时,动力腔500的形成可以是在第二换热板120上加工凹槽,通过第一换热板110与第二换热板120层叠设置而围合成动力腔500。由于推动件222,或者说叶轮设置于动力腔500内,实现叶轮与换热件100集成设置,减少了循环动力件220与换热件100之间的连接和密封,使得密封位置更少,减小换热流体泄漏的风险。
一种实施方式中,为增加散热流道内的换热效率,如图6-7所示,散热组件200还包括导流板230,导流板230延散热流道的延伸方向设置于散热流道内。可以理解,若是换热件100采用散热效果较好的材质,也可以不设置导流板。
散热组件200、导流板230和换热件100采用套啤注塑。
在加工时,将金属原料和塑胶原料放置于套啤注塑机中,进行金属和塑料的套啤注塑,使得散热组件200、多个导流板230和换热件100一体注塑成型,从而减少了散热组件200与换热件100之间的连接和密封,使得密封位置更少,减小换热流体泄漏的风险。同时,导流板230为金属材质,可以更加有效的进行换热流体的导热,保证换热流体散热效率的同时,减小散热流道的长度,使得换热流体的循环更快,散热更高效。
为保证散热组件200进一步的对换热流体进行快速降温,一种实施方式中,散热组件200还包括导热板和多个散热翅片250,导热板与换热件100连接,且与第二散热流道凹槽140围合成至少部分散热流道,多个散热翅片250与导热板连接,散热翅片250用于给导热板散热。
其中,导热板与换热件100连接,且与第二散热流道凹槽140围合成至少部分散热流道,即导热板至少参与了部分散热流道的形成。
导热板可以为单个或者多个元件。具体地,导热板可以包括散热板210和导热底板240,散热板210与换热件100连接,且与第二散热流道凹槽140围合成至少部分散热流道;多个散热翅片250并列间隔设置,且与导热底板240连接,导热底板240与散热板210连接。
多个散热翅片250并列间隔设置,且与导热底板240连接,增加散热板210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加散热板210的散热效果。
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换热板110和第二换热板120也可以采用其他连接结构。如图6所示,换热件100还包括密封圈160和连接螺栓170,第一换热板110和第二换热板120采用连接螺栓170连接,密封圈160设置于第一换热板110和第二换热板120之间。
在第一换热板110靠近边沿处延周向加工多个螺栓通孔,在第二换热板120上加工螺孔。在第一换热板110相对第二换热板120的一侧还设置有环绕一周的密封圈安装槽190,密封圈安装槽190设置于螺栓通孔内侧,密封圈160设置于密封圈安装槽190内。第一换热板110和第二换热板120通过连接螺栓170连接,第一换热板110和第二换热板120之间通过密封圈160密封。连接螺栓170连接使得第一换热板110和第二换热板120可以相互脱离,以开放动力腔500进行推动件222或者说磁力泵的叶轮的安装和更换。
为保证第一换热板110能够更好的与曝光屏接触,且为曝光屏周围的电子器件,如插线板等让位,第一换热板110用于与曝光屏接触,换热腔凹槽130设置于第二换热板120上,第一换热板110包括基板111和接触板112,基板111用于与第二换热板120连接,基板111包括接触板连接口,接触板112与基板111连接,且覆盖接触板连接口处,接触板112相背第二换热板120的上表面高于基板111相背第二换热板120的上表面,接触板112与换热腔凹槽130围合成换热腔300,换热腔300通过接触板连接口与散热流道连通。
接触板112突出于基板111,使得接触板112能够与曝光屏的贴合度更好,基板111与立体成型设备顶板之间的空间用于容纳排线等。一种更为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接触板连接口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的中间位置分别设置有延伸豁口113,两端的延伸豁口113分别与动力腔500和换热流道连通。如图7所示,第二散热流道凹槽140分为第一区域141和第二区域142,第一区域141的一端与第一导流通道连通,第一区域141的另一端与第二区域142衔接,且第一区域141与第二区域142的衔接位置与延伸豁口113相对应并连通。导流板230位于第一区域141内和第二区域142内。延伸豁口113进的设置使得换热腔300内的换热流体的流入和流出均更靠近接触板112的底面,使得接触板能被更加有效的散热。
其中,基板111上沿厚度方向开设有贯穿基板111的连通孔,接触板112覆盖连通孔,连通孔与换热腔凹槽130连通。连通孔中也会有换热流体,从而换热流体能更好的对接触板112散热。可以理解,接触板112上也可以开设凹槽,以使接触板112上的凹槽中也有换热流体。
一种实施方式中,可对换热流体进行外部换热,如图8-10所示,换热件100包括换热腔300和第二导流通道,散热组件200内包括散热流道,换热腔300通过第二导流通道与散热流道连通;实现了换热件100的换热腔300通过第二导流通道与散热流道之间的换热流体交换,进一步加快散热。
散热组件200还包括循环动力件220,循环动力件220设置在换热腔300、第二导流通道或散热流道上,换热腔300、第二导流通道和散热流道中设置有换热流体,循环动力件220用于驱动换热流体在换热腔300、第二导流通道和散热流道中循环。可以理解,循环动力件220设置在换热腔300、第二导流通道或散热流道上的解释,与前述相同,此处不再进一步说明。
散热组件200还包括换热箱270,换热箱270内包括散热流道,换热箱270上设置有与散热流道连通的进液口213和出液口214。进液口与第二导流连通,出液口214与换热腔300连通,以使换热腔300、第二导流通道和散热流道形成循环回路。
第二导流通道设置于换热腔300的外周,且由换热腔300的第二端向换热腔300的第一端延伸,散热流道通过出液口214与换热腔300的第一端连通,循环动力件220与换热腔300的第二端以及第二导流通道连通,散热流道通过进液口213与第二导流通道的连通。
循环动力件220用于驱动换热流体在换热腔300和散热流道之间流动,散热组件200用于对换热流体散热,换热腔300用于与曝光屏相对,换热腔300的面积大于等于曝光屏的面积,以使换热流体通过换热件100对曝光屏降温。
其中,进液口213和出液口214可以通过换热箱270上凸设的管道形成,该管道可以为硬质结构,如金属、塑料等材质,以使换热箱270与换热件100固定连接。
换热箱270为箱体结构,箱体结构内形成散热流道。如一种实施方式中,换热箱270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进液口213以及位于两个进液口213之间区域的出液口214。换热腔300包括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换热箱270与换热腔300长度方向的第一端相对,循环动力件220可以为水泵,水泵与换热腔300长度方向的第二端中间位置相对。换热件100包括第一换热板110和第二换热板120,第一换热板110上设置换热腔凹槽130,第一换热板110和第二换热板120层叠设置,以使第二换热板120与换热腔凹槽130密封形成换热腔300,换热腔300与曝光屏相对。第一换热板110上还设置导流通道凹槽180,第二换热板120与第二导流通道凹槽182围合成导流通道。导流通道设置于换热腔凹槽130的外周,导流通道的第二端通过循环动力件220与换热腔300长度方向的第二端连通,导流通道的第一端与换热箱270的两个进液口213对应连通。更为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换热板120上设置有两个与第二导流通道的两端对应的第二换热板开口122、与换热腔300长度方向的第一端对应的第三换热板开口123、与换热腔300长度方向的第二端对应的第四换热板开口124以及与第二导流通道相对,且与换热腔300长度方向的第二端的对应第五换热板开口125。水泵的入口与第四换热板开口124连接,水泵的出口与第五换热板开口125连接,以使水泵与换热腔300的第二端以及第二导流通道连通。散热流道通过进液口213与第二换热板开口122连接,以与第二导流通道连通,散热流道通过出液口214与第三换热板开口123连接,以与换热腔300的第一端连通。
换热腔300内的高温换热流体由换热腔300的长度方向第二端的中间流入水泵,并沿着第二导流通道流动,进入散热流道,经过换热箱270降温后,流入换热腔300。实现高温换热流体由换热腔300一端流出,经降温后,由换热腔300另一端流入,形成降温循环。第二导流通道设置于换热件100内,相比于外部连接水管,具有更好的密封性。
一种实施方式中,散热组件200还包括多个箱体散热片260,箱体散热片260与换热箱270连接连接。换热流体用于在散热流道内流动,并通过换热箱270、和多个箱体散热片260散热。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立体成型设备,包括如前述任一项的散热装置,以及曝光屏,换热件100与曝光屏接触,以对曝光屏降温。
在前述包括换热腔300的实施方式中,换热腔300与曝光屏的显示区域相对,且换热腔300的覆盖面积大于曝光屏的显示区域。散热组件200位于曝光屏的非现实区域的下方。在立体成型设备的底座上可以设置底座开口,开口与散热组件200相对。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用于为立体成型设备的曝光屏散热,散热装置包括:
换热件100,换热件100的材质包括透光材质,换热件100用于与曝光屏层叠设置,以传导曝光屏的热量;
散热组件200,散热组件200与换热件100连接,且散热组件200与换热件100固定连接,散热组件200用于为换热件100散热。
其中,至少部分散热组件200的导热率大于换热件100的导热率;
至少部分散热组件200和换热件100在同一平面上;
散热组件200包括中心开孔211,换热件100位于中心开孔211;
散热装置还包括换热流体,换热流体至少位于换热件100中;
换热件100包括第一换热板110和第二换热板120;第一换热板110和/或第二换热板120与散热组件200连接,至少第一换热板110和第二换热板120限定出换热腔,换热腔内容纳换热流体;
换热流体还位于散热组件200中,换热流体用于在换热件100和散热组件200中流动;或,
第一换热板110和第二换热板120覆盖中心开孔211,以使第一换热板110、第二换热板120和中心开孔211的孔壁围合成换热腔300,换热腔300内填充有换热流体;
散热组件200通过中心开孔211的孔壁与换热流体接触,以对换热流体散热,换热腔300用于与曝光屏相对,换热腔300的面积大于或等于曝光屏的面积,以使换热流体通过第一换热板110或第二换热板120对曝光屏降温;
散热装置位于曝光屏的上方或者下方。
其中,散热组件200还包括循环动力件220和换热流体,换热流体分别位于换热件100和散热组件200中,循环动力件220用于驱动换热流体在换热件100和散热组件200中循环;
换热件100包括容纳有换热流体的换热腔300,散热组件200包括散热流道,或散热组件200与换热件100围合成散热流道;散热流道中也容纳有换热流体;循环动力件220位于散热流道和/或换热腔300上,循环动力件220用于驱动换热流体在换热腔300和散热流道中循环;
换热腔300的第一端与散热流道的第一端连通,换热腔300的第二端与散热流道的第二端连通,循环动力件220位于换热腔300和/或散热流道上;
换热腔300用于与曝光屏相对,且换热腔300的面积大于等于曝光屏面积,以使换热流体通过换热件100对曝光屏降温;
散热流道位于换热腔300的至少一侧。
其中,散热组件200包括第一散热板215和第二散热板216,第一散热板215上开设有第一散热流道凹槽217,第二散热板216与第一散热板215连接,以与第一散热流道凹槽217围合成散热流道;第一散热板215和/或第二散热板216与换热件100连接;
散热组件200还包括导流板230,导流板230延散热流道的延伸方向设置于散热流道内,以形成散热流道的侧壁;
导流板230、第一散热板215与换热件100一体成形;
第一散热板215和/或第二散热板216上连接有散热翅片250。
其中,换热件100包括换热腔和散热流道,换热腔和散热流道连通,换热腔和散热流道内设有换热流体,散热组件200与换热件100连接,换热件100用于对换热流体散热;
换热件100上设置有第二散热流道凹槽140,第二散热流道凹槽140与换热腔连通,散热组件200与换热件100连接,且与第二散热流道凹槽140围合成至少部分散热流道;
散热组件200还包括导流板230,导流板230延散热流道的延伸方向设置于散热流道内;
散热组件200、导流板230和换热件100采用套啤注塑;
散热组件200还包括导热板和多个散热翅片250,导热板与换热件100连接,且与第二散热流道凹槽140围合成至少部分散热流道,多个散热翅片250与导热板连接,散热翅片250用于给导热板散热;
导热板包括散热板210和导热底板240,散热板210与换热件100连接,且与第二散热流道凹槽140围合成至少部分散热流道;多个散热翅片250并列间隔设置,且与导热底板240连接,导热底板240与散热板210连接。
其中,换热件100包括第一换热板110和第二换热板120;
第一换热板110和第二换热板120其中至少一个上设置有换热腔凹槽130,第一换热板110和第二换热板120层叠设置,以使换热腔凹槽130密封形成换热腔300,第一换热板110用于与曝光屏接触;
第一换热板110和第二换热板120粘结,或者,换热件100还包括密封圈160和连接螺栓170,第一换热板110和第二换热板120采用连接螺栓170连接,密封圈160设置于第一换热板110和第二换热板120之间;
换热腔凹槽130和第二散热流道凹槽140设置于第二换热板120上,热腔凹槽130和第二散热流道凹槽140连通;
第一换热板110包括基板111和接触板112,基板111用于与第二换热板120连接,基板111包括接触板连接口,接触板112与基板111连接,且覆盖触板连接口处,接触板112相背第二换热板120的上表面高于基板111相背第二换热板120的上表面,接触板112与换热腔凹槽130围合成换热腔300,换热腔300通过接触板连接口与散热流道连通;
基板111上沿厚度方向开设有贯穿基板111的连通孔,接触板112覆盖连通孔,连通孔与换热腔凹槽130连通;
散热组件200还包括循环动力件220,循环动力件220用于驱动换热流体在换热腔和散热流道中循环。
其中,换热件100包括换热腔300和第二导流通道,散热组件200内包括散热流道,换热腔300通过第二导流通道与散热流道连通;
散热组件200还包括循环动力件220,循环动力件220设置在换热腔300、第二导流通道或散热流道上,换热腔300、第二导流通道和散热流道中设置有换热流体,循环动力件220用于驱动换热流体在换热腔300、第二导流通道和散热流道中循环。
其中,散热组件200还包括换热箱270,换热箱270内包括散热流道,换热箱270上设置有与散热流道连通的进液口213和出液口214,进液口与第二导流连通,出液口214与换热腔300连通,以使换热腔300、第二导流通道和散热流道形成循环回路;
第二导流通道设置于换热腔300的外周,且由换热腔300的第二端向换热腔300的第一端延伸,散热流道通过出液口214与换热腔300的第一端连通,循环动力件220与换热腔300的第二端以及第二导流通道连通,散热流道通过进液口213与第二导流通道的连通;
换热腔300用于与曝光屏相对,且换热腔300的面积大于等于曝光屏的面积,以使换热流体通过换热件100对曝光屏降温;
散热组件200还包括多个箱体散热片260,箱体散热片260与换热箱270连接。
其中,循环动力件220包括动力泵;
或者,循环动力件220包括驱动件221和推动件222,驱动件221与推动件222磁性连接,驱动件221通过磁力作用驱动推动件222旋转,以推动换热流体在换热腔300和散热流道之间流动。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立体成型设备,包括如前述任一项的散热装置,以及曝光屏,换热件100与曝光屏接触,以对曝光屏降温。可以理解,本申请的实施例,有不同的组合方式,在不冲突的前提下,本申请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散热装置,用于为立体成型设备的曝光屏散热,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包括:
换热件,所述换热件的材质包括透光材质,所述换热件用于与所述曝光屏层叠设置,以传导所述曝光屏的热量;
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与所述换热件连接,且所述散热组件与所述换热件固定连接;所述散热组件用于为所述换热件散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至少部分所述散热组件的导热率大于或等于所述换热件的导热率;
至少部分所述散热组件和所述换热件在同一平面上;
所述散热组件包括中心开孔,所述换热件位于所述中心开孔;
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换热流体,所述换热流体至少位于所述换热件中;
所述换热件包括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所述第一换热板和/或所述第二换热板与所述散热组件连接,至少所述第一换热板和所述第二换热板限定出换热腔,所述换热腔内容纳所述换热流体;
所述换热流体还位于所述散热组件中,所述换热流体用于在所述换热件和所述散热组件中流动;或,
所述第一换热板和所述第二换热板覆盖所述中心开孔,以使所述第一换热板、所述第二换热板和所述中心开孔的孔壁围合成换热腔,所述换热腔内填充有所述换热流体;
所述散热组件通过所述中心开孔的孔壁与所述换热流体接触,以对所述换热流体散热,所述换热腔用于与所述曝光屏相对,所述换热腔的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曝光屏的面积,以使所述换热流体通过所述第一换热板或所述第二换热板对所述曝光屏降温;
所述散热装置位于所述曝光屏的上方或者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组件包括循环动力件和换热流体,所述换热流体分别位于所述换热件和所述散热组件中,所述循环动力件用于驱动所述换热流体在所述换热件和所述散热组件中循环;
所述换热件包括容纳有所述换热流体的换热腔,所述散热组件包括散热流道,或所述散热组件与所述换热件围合成散热流道;所述散热流道中也容纳有所述换热流体;所述循环动力件位于所述散热流道和/或所述换热腔上,所述循环动力件用于驱动所述换热流体在所述换热腔和所述散热流道中循环;
所述换热腔的第一端与所述散热流道的第一端连通,所述换热腔的第二端与所述散热流道的第二端连通,所述循环动力件位于所述换热腔和/或所述散热流道上;
所述换热腔用于与所述曝光屏相对,且换热腔的面积大于等于曝光屏面积,以使所述换热流体通过所述换热件对所述曝光屏降温;
所述散热流道位于所述换热腔的至少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组件包括第一散热板和第二散热板,所述第一散热板上开设有第一散热流道凹槽,所述第二散热板与所述第一散热板连接,以与所述第一散热流道凹槽围合成所述散热流道;所述第一散热板和/或所述第二散热板与所述换热件连接;
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延所述散热流道的延伸方向设置于所述散热流道内,以形成所述散热流道的侧壁;
所述导流板、所述第一散热板与所述换热件一体成形;
所述第一散热板和/或所述第二散热板上连接有散热翅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件包括换热腔和散热流道,所述换热腔和所述散热流道连通,所述换热腔和所述散热流道内设有换热流体,所述散热组件与所述换热件连接,所述换热件用于对所述换热流体散热;
所述换热件上设置有第二散热流道凹槽,所述第二散热流道凹槽与所述换热腔连通,所述散热组件与所述换热件连接,且与所述第二散热流道凹槽围合成至少部分所述散热流道;
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延所述散热流道的延伸方向设置于所述散热流道内;
所述散热组件、所述导流板和所述换热件采用套啤注塑;
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导热板和多个散热翅片,所述导热板与所述换热件连接,且与所述第二散热流道凹槽围合成至少部分所述散热流道,多个所述散热翅片与所述导热板连接,所述散热翅片用于给所述导热板散热;
所述导热板包括散热板和导热底板,所述散热板与所述换热件连接,且与所述第二散热流道凹槽围合成至少部分所述散热流道;多个所述散热翅片并列间隔设置,且与所述导热底板连接,所述导热底板与所述散热板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件包括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
所述第一换热板和所述第二换热板其中至少一个上设置有换热腔凹槽,所述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层叠设置,以使所述换热腔凹槽密封形成所述换热腔,所述第一换热板用于与所述曝光屏接触;
所述第一换热板和所述第二换热板粘结,或者,换热件还包括密封圈和连接螺栓,所述第一换热板和所述第二换热板采用连接螺栓连接,所述密封圈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板和所述第二换热板之间;
所述换热腔凹槽和所述第二散热流道凹槽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板上,所述热腔凹槽和所述第二散热流道凹槽连通;
所述第一换热板包括基板和接触板,所述基板用于与所述第二换热板连接,所述基板包括接触板连接口,所述接触板与所述基板连接,且覆盖所述触板连接口处,所述接触板相背所述第二换热板的上表面高于所述基板相背所述第二换热板的上表面,所述接触板与所述换热腔凹槽围合成所述换热腔,所述换热腔通过所述接触板连接口与所述散热流道连通;
所述基板上沿厚度方向开设有贯穿所述基板的连通孔,所述接触板覆盖所述连通孔,所述连通孔与所述换热腔凹槽连通;
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循环动力件,所述循环动力件用于驱动所述换热流体在所述换热腔和散热流道中循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件包括换热腔和第二导流通道,所述散热组件内包括散热流道,所述换热腔通过第二导流通道与所述散热流道连通;
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循环动力件,所述循环动力件设置在所述换热腔、所述第二导流通道或所述散热流道上,换热腔、所述第二导流通道和所述散热流道中设置有换热流体,所述循环动力件用于驱动所述换热流体在所述换热腔、所述第二导流通道和所述散热流道中循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换热箱,所述换热箱内包括散热流道,所述换热箱上设置有与所述散热流道连通的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口与所述第二导流连通,所述出液口与所述换热腔连通,以使所述换热腔、所述第二导流通道和所述散热流道形成循环回路;
所述第二导流通道设置于所述换热腔的外周,且由所述换热腔的第二端向所述换热腔的第一端延伸,所述散热流道通过所述出液口与所述换热腔的第一端连通,所述循环动力件与所述换热腔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二导流通道连通,所述散热流道通过所述进液口与所述第二导流通道的连通;
所述换热腔用于与所述曝光屏相对,且所述换热腔的面积大于等于所述曝光屏的面积,以使所述换热流体通过所述换热件对所述曝光屏降温;
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多个箱体散热片,所述箱体散热片与所述换热箱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3-4,6-8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循环动力件包括动力泵;
或者,所述循环动力件包括驱动件和推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推动件磁性连接,所述驱动件通过磁力作用驱动所述推动件旋转,以推动所述换热流体在所述换热腔和所述散热流道之间流动。
10.一种立体成型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以及曝光屏,
所述换热件与所述曝光屏接触,以对所述曝光屏降温。
CN202320360283.5U 2023-02-22 2023-02-22 一种散热装置及立体成型设备 Active CN2193816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60283.5U CN219381632U (zh) 2023-02-22 2023-02-22 一种散热装置及立体成型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60283.5U CN219381632U (zh) 2023-02-22 2023-02-22 一种散热装置及立体成型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81632U true CN219381632U (zh) 2023-07-21

Family

ID=871652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60283.5U Active CN219381632U (zh) 2023-02-22 2023-02-22 一种散热装置及立体成型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8163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71854C (zh) 液冷式散热装置
KR100806261B1 (ko) 냉각재킷
US20080314559A1 (en) Heat exchange structure and heat dissipat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US20050180106A1 (en) Liquid cooling system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therein
JP4876975B2 (ja) 電子機器用の冷却装置および受熱部材
WO2015107899A1 (ja) 冷却装置及び電子装置
US20070240849A1 (en) Liquid cooling device
KR102593882B1 (ko) 방열장치
WO2001065900A1 (en) Liquid cooling device for cooling electronic device
CN216982389U (zh) 散热装置和电气设备
KR101930885B1 (ko) 유휴에너지를 이용한 금형 냉각장치
CN114679880A (zh) 散热装置
CN219381632U (zh) 一种散热装置及立体成型设备
TWM243830U (en) Liquid cooling apparatus
CN212086768U (zh) 液冷式散热模组及具有该液冷式散热模组的电子装置
TWM622725U (zh) 液冷浸沒式電子設備
CN111799238B (zh) 一种双面水冷igbt散热器及其散热安装结构
CN219046620U (zh) 散热结构和电子设备
CN114845527B (zh) 相变冷却型机箱及其系统
CN217787721U (zh) 一种水冷式散热装置
TWM634899U (zh) 具有浸沒式冷卻系統的電子設備
JP2005011928A (ja) 液冷循環システム
JP5321526B2 (ja) 半導体モジュール冷却装置
JP2006235914A (ja) 液冷システムと、当該システムを備えた小型電子装置
JP3755535B2 (ja) 熱輸送デバイ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