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74383U - 液体加热容器 - Google Patents

液体加热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74383U
CN219374383U CN202320627318.7U CN202320627318U CN219374383U CN 219374383 U CN219374383 U CN 219374383U CN 202320627318 U CN202320627318 U CN 202320627318U CN 219374383 U CN219374383 U CN 2193743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liquid heating
inner container
container
bottom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2731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传明
舒再善
廖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62731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743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743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743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包括一体式壶身、发热盘组件和内胆,一体式壶身包括外壳、底盖和位于外壳上的手柄,外壳和底盖共同围成容纳区,发热盘组件位于容纳区内,发热盘组件与底盖固定连接,内胆位于容纳区内,内胆与外壳固定连接。一体式壶身能够节省装配零件,不需要再对外壳与底盖之间以及外壳与手柄之间进行加固连接,缩短了液体加热容器的装配时间,提高了装配效率。

Description

液体加热容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体加热容器。
背景技术
液体加热容器通常包括壶身组件和设置于壶身组件内的内胆以及发热盘组件,壶身组件包括外壳、底盖和手柄,现有技术中,外壳、底盖和手柄都是相互独立的结构,需要较多的零件进行连接,使其组成一个完整的液体加热容器,导致液体加热容器的装配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液体加热容器,能够节省零件,提高液体加热容器的装配效率。
本申请提供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包括:
一体式壶身,所述一体式壶身包括外壳、底盖和位于所述外壳上的手柄,所述外壳和所述底盖共同围成容纳区;
发热盘组件,所述发热盘组件位于所述容纳区内,所述发热盘组件与所述底盖固定连接;
内胆,所述内胆位于所述容纳区内,所述内胆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
上述方案中,外壳、底盖和手柄组成了一体式壶身,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外壳、底盖和手柄为相互独立的分体式结构,一体式壶身能够节省装配零件。装配液体加热容器时,只需要先将发热盘组件放入容纳区内,使之与底盖固定连接,然后将内胆放入容纳区内,使之与外壳固定连接即可,不需要再对外壳与底盖之间以及外壳与手柄之间进行加固连接,缩短了液体加热容器的装配时间,提高了装配效率。在此基础上,本方案的内胆和发热盘组件均安装在容纳区内,能保证内胆和发热盘组件均与一体式壶身稳定地连接,确保本方案的液体加热容器能达到分体式结构的液体加热容器所具备的功能和效果。此外,现有技术中的外壳、底盖和手柄为分体式结构时,需要多个模具分别制作,而本申请中的外壳、底盖和手柄组成了一体式壶身,只需要一个模具就能完成制作,简化了工艺。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容纳区内设置有多个支撑筋条,多个所述支撑筋条沿所述外壳的周向均匀分布;所述发热盘组件包括发热盘,所述发热盘包括盘体和延伸部,所述延伸部沿所述盘体的径向朝向远离所述盘体中心的方向延伸,所述延伸部夹持于所述内胆与所述支撑筋条之间。
上述方案中,当发热盘组件放入容纳区内时,延伸部能搭接在支撑筋条上,发热盘组件放置好后,再将内胆放入一体式壶身内,使其底端与延伸部相抵接,此时,延伸部能被内胆和支撑筋条夹持住,以使发热盘组件被压合固定。由于外壳与底盖为一体式结构,发热盘组件被固定在内胆与支撑筋条之间,无需再设置零件就能达到防止发热盘组件和底盖从外壳上脱落的效果,节省零件的同时也能够减少安装步骤。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沿所述一体式壶身的高度方向,所述内胆的上端与所述外壳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所述内胆的下端与所述外壳卡接。
上述方案中,内胆放入容纳区内时,内胆的下端先与外壳卡接固定,以使发热盘组件能被夹持固定,然后再利用紧固件将内胆的上端也与外壳固定在一起,这样就能提高内胆的安装可靠性,防止内胆与外壳发生相对运动,进一步确保了发热盘组件的安装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容纳区内还设置有多个限位台阶,所述限位台阶形成于所述外壳的内壁上,所述内胆设置有多个卡扣部,多个所述卡扣部与多个所述限位台阶一一卡接配合。
上述方案中,外壳的内壁上形成了多个限位台阶,内胆的下端沿周向设置有多个卡扣部,卡扣部朝向外侧延伸。当内胆放入容纳区内并与延伸部抵接时,卡扣部能与限位台阶卡接,使内胆的下端与外壳固定连接,从而完成内胆的安装。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底盖设置有通孔和位于所述通孔边缘的限位凸起;所述发热盘组件包括温控器,所述温控器连接于所述盘体的底部,所述温控器设置有限位空间,所述限位凸起容纳于所述限位空间内。
上述方案中,底盖设置有通孔,温控器包括上耦合器,发热盘组件安装于容纳区内时,上耦合器能从通孔露出,以与液体加热容器的底座上的下耦合器插接配合,从而为温控器提供电源。底盖上还设置有限位凸起,温控器设置有限位空间,当发热盘组件安装于容纳区内时,限位凸起能伸入至限位空间内,以防止温控器与底盖发生相对转动,实现了发热盘组件与底盖的固定连接。通过温控器与底盖的预紧,进一步提高了发热盘组件的安装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限位凸起包括一个第一限位凸起和两个第二限位凸起,沿所述通孔的周向,所述第一限位凸起与任一所述第二限位凸起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所述第二限位凸起之间的距离。
上述方案中,沿通孔的周向,第一限位凸起与第二限位凸起并非均匀间隔设置,第一限位凸起与任一第二限位凸起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第二限位凸起之间的距离,相应地,温控器上的限位空间包括与第一限位凸起相对应的第一限位空间和与第二限位凸起相对应的第二限位空间。只有当第一限位空间与第一限位凸起位置对齐、第二限位空间与第二限位凸起位置对齐时,才能实现发热盘组件与底盖的固定连接,采用这种结构时,限位凸起能够对温控器的安装方向起到防呆指示的作用,提高了发热盘组件的安装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发热盘组件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包括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套接于所述盘体,所述主体部的外壁具有沿周向分布的密封筋条,所述密封筋条与所述内胆的内壁相抵接。
上述方案中,密封圈用于密封内胆与发热盘的连接处,以防止内胆内的液体流向底盖。具体地,当液体加热容器组装完成后,密封筋条能与内胆的内壁抵接,除了可以密封内胆的内壁与盘体之间的缝隙以外,还能增大内胆与发热盘组件之间的摩擦阻力,提高内胆与发热盘组件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密封圈还具有与所述主体部固定连接的翻边,所述翻边包覆于所述延伸部,所述内胆与所述翻边相抵接。
上述方案中,翻边包覆于延伸部,当液体加热容器组装完成后,翻边的顶部与内胆抵接,底部与支撑筋条抵接,同时侧部也能与外壳抵接,能够进一步提高内胆与发热盘之间的密封性,防止内胆内的液体流向底盖。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外壳的内壁上具有两个平行设置的安装扣件,所述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蒸汽管,所述蒸汽管卡接于两个所述安装扣件之间。
上述方案中,蒸汽管的一端与内胆连通,另一端与温控器连通,内胆内液体加热产生的蒸汽能够沿蒸汽管进入温控器中,温控器能够检测蒸汽管内蒸汽的温度并根据检测结果控制液体加热容器的工作状态,使其停止加热。现有技术中,通常需要使用码仔将蒸汽管固定到内胆上,而本申请在外壳的内壁上设置了安装扣件,蒸汽管可以直接卡接在两个安装扣件之间。节省零件的同时还能够提高液体加热容器的组装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容纳区的高度H1满足:20mm≤H1≤300mm
上述方案中,容纳区的高度可以根据使用需要进行设计,例如,容纳区的高度H1可以为20mm,这时外壳仅包覆内胆的底部,可以节省一体式壶身的材料,有利于降低成本。或者,容纳区的高度H1也可以为300mm,这时外壳形成了对内胆的全包裹结构,这样能够增大隔热面积,防止用户被高温内胆烫伤,同时也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容纳区的高度H1还可以为20mm~300mm之间的其他值。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液体加热容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爆炸图;
图4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5为图3中一体式壶身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的液体加热容器在另一视角中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2中的发热盘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的发热盘组件在另一视角中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一体式壶身;
10-容纳区;
11-外壳;
111-支撑筋条;
112-限位台阶;
113-安装扣件;
114-开口;
12-底盖;
121-通孔;
122-限位凸起;
122a-第一限位凸起;
122b-第二限位凸起;
13-手柄;
2-发热盘组件;
21-发热盘;
211-盘体;
212-延伸部;
22-温控器;
221-限位空间;
221a-第一限位空间;
221b-第二限位空间;
222-上耦合器;
23-密封圈;
231-主体部;
232-密封筋条;
233-翻边;
24-开关;
3-内胆;
31-卡扣部;
4-壶盖;
5-蒸汽管;
6-紧固件。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左”、“右”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如图1至图3所示,该液体加热容器包括一体式壶身1、发热盘组件2和内胆3,一体式壶身1包括外壳11、底盖12和位于外壳11上的手柄13,外壳11与底盖12共同围成容纳区10,发热盘组件2位于容纳区10内,发热盘组件2与底盖12固定连接,内胆3位于容纳区10内,内胆3与外壳11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外壳11、底盖12和手柄13组成了一体式壶身1,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外壳11、底盖12和手柄13为相互独立的分体式结构,一体式壶身1能够节省装配零件。具体地,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用于盛装液体的内胆3和用于对液体进行加热的发热盘组件2,装配液体加热容器时,只需要先将发热盘组件2放入容纳区10内,使之与底盖12固定连接,然后将内胆3放入容纳区10内,使之与外壳11固定连接即可,不需要再对外壳11与底盖12之间以及外壳11与手柄13之间进行加固连接,缩短了液体加热容器的装配时间,提高了装配效率。在此基础上,本实施例的内胆3和发热盘组件2均安装在容纳区10内,能保证内胆3和发热盘组件2均与一体式壶身1稳定地连接,确保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能达到分体式结构的液体加热容器所具备的功能和效果。
此外,现有技术中的外壳11、底盖12和手柄13为分体式结构时,需要多个模具分别制作,而本申请中的外壳11、底盖12和手柄13组成了一体式壶身1,只需要一个模具就能完成制作,简化了工艺,降低了液体加热容器的制作成本。
如图1和图2所示,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壶盖4,壶盖4扣合于内胆3,用于防止外界灰尘进入,也能够避免加热过程中内胆3内的高温液体飞溅出来。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容纳区10内设置有多个支撑筋条111,多个支撑筋条111沿外壳11的周向均匀分布,发热盘组件2包括发热盘21,发热盘21包括盘体211和延伸部212,延伸部212沿盘体211的径向朝向远离盘体211中心的方向延伸,延伸部212夹持于内胆3与支撑筋条111之间。
支撑筋条111形成于外壳11的内壁上,且沿外壳11的径向朝向靠近外壳11中心的方向凸起,如图4所示,当发热盘组件2放入容纳区10内时,延伸部212能搭接在支撑筋条111上,且多个支撑筋条111沿外壳11的周向均匀分布,以确保能为发热盘组件2提供足够的支撑力。发热盘组件2放置好后,再将内胆3放入一体式壶身1内,使其底端与延伸部212相抵接,此时,延伸部212能被内胆3和支撑筋条111夹持住,以使发热盘组件2被压合固定。
现有技术中,由于外壳11与底盖12是分体式的结构,为了提高液体加热容器整体的连接可靠性,防止发热盘组件2和底盖12从外壳11上脱落,底盖12与发热盘组件2之间会通过几颗螺钉固定连接,且发热盘组件2与外壳11之间也会通过固定环固定连接。而本申请的外壳11与底盖12为一体式结构,发热盘组件2被固定在内胆3与支撑筋条111之间,无需再设置零件就能达到防止发热盘组件2和底盖12从外壳11上脱落的效果,节省零件的同时也能够减少安装步骤。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沿一体式壶身1的高度方向,内胆3的上端与外壳11通过紧固件6固定连接,内胆3的下端与外壳11卡接。
内胆3放入容纳区10内时,内胆3的下端先与外壳11卡接固定,以使发热盘组件2能被夹持固定,然后再利用紧固件6将内胆3的上端也与外壳11固定在一起,这样就能提高内胆3的安装可靠性,防止内胆3与外壳11发生相对运动,进一步确保了发热盘组件2的安装可靠性。
其中,紧固件6可以为图3所示的螺钉,也可以为其它零件,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5所示,容纳区10内还设置有多个限位台阶112,限位台阶112形成于外壳11的内壁上,内胆3设置有多个卡扣部31,多个卡扣部31与多个限位台阶112一一卡接配合。
外壳11的内壁上碰穿形成有多个凹槽,凹槽的顶部构成了限位台阶112,内胆3的下端沿周向设置有多个卡扣部31,卡扣部31朝向外侧延伸。如图6所示,当内胆3放入容纳区10内并与延伸部212抵接时,卡扣部31能与限位台阶112卡接,使内胆3的下端与外壳11固定连接,从而完成内胆3的安装。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5所示,底盖12设置有通孔121和位于通孔121边缘的限位凸起122,发热盘组件2包括温控器22,温控器22连接于盘体211的底部,温控器22设置有限位空间221,限位凸起122容纳于限位空间221内。
如图5所示,底盖12的中心设置有通孔121,温控器22包括上耦合器222,发热盘组件2安装于容纳区10内时,上耦合器222能从通孔121露出,以与液体加热容器的底座(图中未示出)上的下耦合器插接配合,从而为温控器22提供电源。如图5和图7所示,底盖12上还设置有限位凸起122,温控器22设置有限位空间221,当发热盘组件2安装于容纳区10内时,限位凸起122能伸入至限位空间221内,以防止温控器22与底盖12发生相对转动,实现了发热盘组件2与底盖12的固定连接。通过温控器22与底盖12的预紧,进一步提高了发热盘组件2的安装可靠性。
此外,如图5和图7所示,发热盘组件2还包括开关24,发热盘组件2安装于一体式壶身1内时,开关24能从外壳11上的开口114伸出至外界,以便用户操作。
具体地,如图5和图7所示,限位凸起122包括一个第一限位凸起122a和两个第二限位凸起122b,沿通孔121的周向,第一限位凸起122a与任一第二限位凸起122b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第二限位凸起122b之间的距离。
沿通孔121的周向,第一限位凸起122a的长度大于第二限位凸起122b的长度,且第一限位凸起122a与第二限位凸起122b并非均匀间隔设置,第一限位凸起122a与任一第二限位凸起122b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第二限位凸起122b之间的距离,相应地,温控器22上的限位空间221包括与第一限位凸起122a相对应的第一限位空间221a和与第二限位凸起122b相对应的第二限位空间221b。只有当第一限位空间221a与第一限位凸起122a位置对齐、第二限位空间221b与第二限位凸起122b位置对齐时,才能实现发热盘组件2与底盖12的固定连接,采用这种结构时,限位凸起122能够对温控器22的安装方向起到防呆指示的作用,提高了发热盘组件2的安装效率。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和图4所示,发热盘组件2还包括密封圈23,密封圈23包括主体部231,主体部231套接于盘体211,主体部231的外壁具有沿周向分布的密封筋条232,密封筋条232与内胆3的内壁相抵接。
密封圈23用于密封内胆3与发热盘21的连接处,以防止内胆3内的液体流向底盖12。具体地,如图4所示,密封筋条232沿密封圈23的径向朝向远离主体部231的方向延伸,当液体加热容器组装完成后,密封筋条232能与内胆3的内壁抵接,除了可以密封内胆3的内壁与盘体211之间的缝隙以外,还能增大内胆3与发热盘组件2之间的摩擦阻力,提高内胆3与发热盘组件2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密封圈23还具有与主体部231固定连接的翻边233,翻边233包覆于延伸部212,内胆3与翻边233相抵接。
翻边233包覆于延伸部212,当液体加热容器组装完成后,翻边233的顶部与内胆3抵接,底部与支撑筋条111抵接,同时侧部也能与外壳11抵接,能够进一步提高内胆3与发热盘21之间的密封性,防止内胆3内的液体流向底盖12。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5所示,外壳11的内壁上具有两个平行设置的安装扣件113,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蒸汽管5,蒸汽管5卡接于两个安装扣件113之间。
蒸汽管5的一端与内胆3连通,另一端与温控器22连通,内胆3内液体加热产生的蒸汽能够沿蒸汽管5进入温控器22中,温控器22能够检测蒸汽管5内蒸汽的温度并根据检测结果控制液体加热容器的工作状态,使其停止加热。现有技术中,通常需要使用码仔将蒸汽管5固定到内胆3上,而本申请在外壳11的内壁上设置了安装扣件113,蒸汽管5可以直接卡接在两个安装扣件113之间。节省零件的同时还能够提高液体加热容器的组装效率。
具体地,安装扣件113可以与外壳11一体成型。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容纳区10的高度H1满足:20mm≤H1≤300mm。具体地,H1可以为20mm、80mm、160mm、250mm、300mm等等。
本实施例中,容纳区10的高度可以根据使用需要进行设计,例如,如图6所示,容纳区10的高度H1可以为20mm,这时外壳11仅包覆内胆3的底部,可以节省一体式壶身1的材料,有利于降低成本。或者,容纳区10的高度H1也可以为300mm,这时外壳11形成了对内胆3的全包裹结构,这样能够增大隔热面积,防止用户被高温内胆3烫伤,同时也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容纳区10的高度H1还可以为20mm~300mm之间的其他值。
此外,内胆3可以选用透明材质,便于用户观察水位,当外壳11为全包裹结构时,还可以在外壳11上设置水尺,以观察内胆3的水位。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体式壶身(1),所述一体式壶身(1)包括外壳(11)、底盖(12)和位于所述外壳(11)上的手柄(13),所述外壳(11)和所述底盖(12)共同围成容纳区(10);
发热盘组件(2),所述发热盘组件(2)位于所述容纳区(10)内,所述发热盘组件(2)与所述底盖(12)固定连接;
内胆(3),所述内胆(3)位于所述容纳区(10)内,所述内胆(3)与所述外壳(11)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区(10)内设置有多个支撑筋条(111),多个所述支撑筋条(111)沿所述外壳(11)的周向均匀分布;
所述发热盘组件(2)包括发热盘(21),所述发热盘(21)包括盘体(211)和延伸部(212),所述延伸部(212)沿所述盘体(211)的径向朝向远离所述盘体(211)中心的方向延伸,所述延伸部(212)夹持于所述内胆(3)与所述支撑筋条(111)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一体式壶身(1)的高度方向,所述内胆(3)的上端与所述外壳(11)通过紧固件(6)固定连接,所述内胆(3)的下端与所述外壳(11)卡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区(10)内还设置有多个限位台阶(112),所述限位台阶(112)形成于所述外壳(11)的内壁上;
所述内胆(3)设置有多个卡扣部(31),多个所述卡扣部(31)与多个所述限位台阶(112)一一卡接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盖(12)设置有通孔(121)和位于所述通孔(121)边缘的限位凸起(122);
所述发热盘组件(2)包括温控器(22),所述温控器(22)连接于所述盘体(211)的底部,所述温控器(22)设置有限位空间(221),所述限位凸起(122)容纳于所述限位空间(221)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凸起(122)包括一个第一限位凸起(122a)和两个第二限位凸起(122b),沿所述通孔(121)的周向,所述第一限位凸起(122a)与任一所述第二限位凸起(122b)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所述第二限位凸起(122b)之间的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盘组件(2)还包括密封圈(23),所述密封圈(23)包括主体部(231),所述主体部(231)套接于所述盘体(211),所述主体部(231)的外壁具有沿周向分布的密封筋条(232),所述密封筋条(232)与所述内胆(3)的内壁相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23)还具有与所述主体部(231)固定连接的翻边(233),所述翻边(233)包覆于所述延伸部(212),所述内胆(3)与所述翻边(233)相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1)的内壁上具有两个平行设置的安装扣件(113),所述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蒸汽管(5),所述蒸汽管(5)卡接于两个所述安装扣件(113)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区(10)的高度H1满足:20mm≤H1≤300mm。
CN202320627318.7U 2023-03-27 2023-03-27 液体加热容器 Active CN2193743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27318.7U CN219374383U (zh) 2023-03-27 2023-03-27 液体加热容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27318.7U CN219374383U (zh) 2023-03-27 2023-03-27 液体加热容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74383U true CN219374383U (zh) 2023-07-21

Family

ID=871696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27318.7U Active CN219374383U (zh) 2023-03-27 2023-03-27 液体加热容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743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613125B2 (ja) イオン交換式フィルタ
US20180363227A1 (en) Wall mounted washing machine and door thereof
US20180363198A1 (en) Wall mounted washing machine and door thereof
CN219374383U (zh) 液体加热容器
CN114789635A (zh) 集成组件以及热管理系统
EP3945954A1 (en) Kettle
KR20180136087A (ko) 벽걸이형 세탁기 및 그의 도어 개스킷
CN216416936U (zh) 一种工作安全的食品加工机
CN216020659U (zh) 一种便于清洗的食品加工机
CN112922842B (zh) 集成加热泵及洗涤装置
CN216020641U (zh) 一种食品加工机
CN216281628U (zh) 取暖器
JP3946664B2 (ja) 液体容器の底部絶縁構造
CN217524628U (zh) 一种液体加热器
CN218165044U (zh) 一种优化电机安装的食品加工机
CN213248323U (zh) 烹饪器具
CN108236347B (zh) 烹饪组件
CN212746651U (zh) 取暖器
CN211609250U (zh) 一种保温电热水壶
CN215077537U (zh) 一种液体加热容器的容器体和液体加热容器
CN111067348A (zh) 液体加热容器
CN219661471U (zh) 一种电炖锅
GB2049406A (en) Improvements in dish washing machines
JPH0614690Y2 (ja) 電気貯湯容器
CN214128297U (zh) 一种安全可靠的食品加工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