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72564U - 一种耳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72564U
CN219372564U CN202223453730.6U CN202223453730U CN219372564U CN 219372564 U CN219372564 U CN 219372564U CN 202223453730 U CN202223453730 U CN 202223453730U CN 219372564 U CN219372564 U CN 2193725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arphone
ear
wearer
main body
sou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5373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Tinno Wireles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Tinno Wireles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Tinno Wireles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Tinno Wireles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45373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725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725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725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耳机。该耳机包括主体和耳翼,主体内设有扬声器,用于发出声音,耳翼包括支撑部和连接部,连接部与主体连接,支撑部可弹性支撑于佩戴者耳朵的耳轮内侧,使得主体固定于佩戴者的外耳处,其中,耳翼的一侧设有凸起,耳机被佩戴时,凸起弹性抵接在耳翼与佩戴者耳朵的耳轮之间,使得主体朝向佩戴者耳朵的一侧与佩戴者耳朵的耳道孔间隔一预设距离。通过上述方式,本申请提供的耳机能增强声音的立体感,优化用户的收听效果,也能使用户在佩戴耳机之后,不仅能听到耳机发出的声音,也能听到外界的声音,保障了户外运动的安全。

Description

一种耳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发声器械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耳机。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声学类穿戴设备就是耳机,还有挂在脖子上的小音箱。耳机的佩戴方式有很多种,小耳机为入耳或半入耳的耳塞式,这种耳机需要把耳机塞入耳道,导致耳道有胀痛感;大耳机为头戴式,也会导致耳鬓有压迫感,这样就会导致耳机就不是一个大范围、高频次、长时间使用的穿戴设备,如何让耳机变成和手表一样能长时间佩戴又不会对用户造成困扰的设备,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耳机,以解决耳机不适合长时间佩戴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耳机,所述耳机包括:
主体,所述主体内设有扬声器,用于发出声音;
耳翼,包括支撑部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主体连接,所述支撑部可弹性支撑于佩戴者耳朵的耳轮内侧,使得所述主体固定于佩戴者的外耳处;
其中,所述耳翼的一侧设有凸起,所述耳机被佩戴时,所述凸起弹性抵接在所述耳翼与佩戴者耳朵的耳轮之间,使得所述主体朝向佩戴者耳朵的一侧与佩戴者耳朵的耳道孔间隔一预设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预设距离小于10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起设于所述支撑部的一侧,在所述耳机被佩戴的状态下,所述凸起弹性抵接在所述支撑部与佩戴者耳朵的耳轮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起和所述支撑部为一体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包括出音通道,在所述耳机被佩戴的状态下,所述出音通道朝向戴者耳朵的一侧与佩戴者耳朵的耳道孔间隔一预设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音通道设有出音口,在所述耳机被佩戴的状态下,所述出音口突出于所述连接部朝向佩戴者耳朵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上设有卡槽,所述连接部呈环状套设在所述卡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卡槽设于所述出音通道上,所述连接部套设在所述卡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耳机还包括滤波器,所述滤波器设置在所述出音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上设有泄露孔,在耳机被佩戴的状态下,所述泄露孔位于所述主体背离佩戴者耳朵的一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耳机中设置主体和耳翼,主体内设有扬声器,用于发出声音,耳翼包括支撑部和连接部,连接部与主体可拆卸连接,支撑部可弹性支撑于佩戴着耳朵的耳轮内侧,使得主体固定于佩戴者耳朵的外耳,这样就避免将耳机塞入耳道,从而消解耳机挤压耳道产生的胀痛感和压迫感,使得佩戴者可以更长时间的佩戴耳机;其中,耳翼设有凸起,耳机被佩戴时,凸起弹性抵接在支撑部与佩戴者耳朵的耳轮之间,使得主体朝向佩戴者耳朵的一侧与佩戴者耳朵的耳道孔间隔一预设距离,这一方面使得耳机发出的声音能在自由空间中耦合后传入耳道内,并且能有充足的空间与整个耳廓形成反射和衍射,增强了声音的立体感,优化用户的收听效果,另一方面用户在佩戴耳机之后,不仅能听到耳机发出的声音,也能听到外界的声音,保障了户外运动的安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如图1耳机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如图1耳机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是如图1耳机中耳翼和主体的一装配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如图1耳机中耳翼和主体的另一装配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如图1耳机中主体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他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他实施例相结合。
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如图1耳机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提供的耳机1可以包括主体10和耳翼20,主体10可拆卸连接在耳翼20上。主体10内设有扬声器11,扬声器11是耳机1的发声元件;耳翼20可以弹性支撑在佩戴者的耳朵的耳轮内侧,以使耳机1固定在佩戴者的耳朵上并且使主体10固定于佩戴者的外耳处。
如图1和图2所示,耳翼20包括支撑部21和连接部22,连接部22用于和主体10连接,支撑部21用于将耳机1整体固定于佩戴者的外耳处。连接部22可以是与主体10可拆卸连接,也可以是与主体10一体成型的结构;支撑部21可弹性支撑于佩戴者耳朵的耳轮内侧,使得主体10固定于佩戴者的外耳处,这样就避免将耳机1塞入耳道,从而消解耳机1挤压耳道产生的胀痛感和压迫感,使得佩戴者可以更长时间的佩戴耳机1。
耳翼20的一侧设有凸起23,耳机1被佩戴时,凸起23弹性抵接在耳翼20与佩戴者耳朵的耳轮之间,使得主体10朝向佩戴者耳朵的一侧与佩戴者耳朵的耳道孔间隔一预设距离,这一方面使得耳机1发出的声音并非直接进入密闭空间,而是能在自由空间中耦合后传入耳道内,并且能有充足的空间与整个耳廓形成反射和衍射,增强了声音的立体感,另一方面用户在佩戴耳机1之后,不仅能听到耳机1发出的声音,也能听到外界的声音,保障了户外运动的安全。
具体地,主体10朝向佩戴者耳朵的一侧与佩戴者耳朵的耳道孔间隔的预设距离小于10mm。预设距离小于10mm时既能保证声音可以在一定范围的自由空间中耦合后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后传入耳道内,也能保证有一定的环境音能进入佩戴者的耳朵,佩戴者能在同时听清耳机1音和环境音之间达到比较好的平衡;而预设距离大于等于10mm时,主体10离佩戴者耳朵的耳道孔太远会导致声音分散太多在自由空间中而无法进入佩戴者的耳道,也会使过多的环境音进入佩戴者的耳道,从而使得佩戴者无法听清耳机1的声音,无法获得较好的收听。
作为示例性地,支撑部21的一侧与耳轮内侧的形状大致相同,以紧密贴合佩戴者耳朵的耳轮内侧。进一步地,凸起23设于支撑部21的一侧,在耳机1被佩戴的状态下,凸起23弹性抵接在支撑部21与佩戴者耳朵的耳轮之间,具体地,凸起23对应抵接在佩戴耳朵的三角窝处,能使整个支撑部21更好地弹性抵接或卡在佩戴者耳朵的耳轮内侧,使得支撑部21与佩戴者耳朵的固定更加紧固,也能保证主体10朝向佩戴者耳朵的一侧与佩戴者耳朵的耳道孔间隔开来。类似地,凸起23还可以设置在连接部22上,在耳机1被佩戴的状态下,凸起23弹性抵接在连接部22与佩戴者耳朵的耳轮之间。
如图2所示,凸起23与支撑部21、连接部22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件,这样在生产耳机1的时候,可以减少了加工制造的工艺,减少组装的步骤,提高组装效率,也能缩短生产时间,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凸起23也可以与支撑部21可拆卸连接,而支撑部21和连接部22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件,可以配备有不同大小形状的凸起23。如此,可以让佩戴者根据需要自己调节主体10与耳道孔之间的距离,以达到佩戴者更满意的收听效果,也能根据不同大小的耳朵安装不同大小的凸起23来贴合于耳轮内侧,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继续参阅图3,图3是如图1耳机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主体10上设有卡槽12,卡槽12呈环形环设在主体10的外侧面,连接部22呈环形状,可以套设卡进卡槽12内,以使得耳翼20与主体10连接,这样连接方式能使得主体10稳定连接悬挂在耳翼20上。卡槽12还可以呈现为其它形状,例如,卡槽12可以为出音通道13或是扬声器11上的方形的槽,连接部22上设有一个插接件,连接部22和主体10通过插接件和卡槽12之间的插接配合连接。
主体10包括出音通道13,扬声器11的声音向出音通道13传播。在耳机1被佩戴的状态下,出音通道13位于主体10上靠近佩戴者耳朵的一侧,连接部22通过与出音通道13连接实现与主体10的相对固定,连接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卡接、插接或是胶接。
作为示例性地,如图3所示,主体10包括出音通道13,出音通道13连接在扬声器11的一侧,耳机1在被佩戴时,出音通道13位于扬声器11朝向佩戴者耳朵一侧,扬声器11的声音通过出音通道13向佩戴者的耳朵传播。出音通道13的外侧壁上设有卡槽12,具体地,卡槽12沿出音通道13的周向环设于外侧壁,相应地,连接部22呈环状套设在卡槽12上使得耳翼20与主体10固定连接。如此,连接部22套设卡在出音通道13上,可以使得耳机1在被佩戴时出音通道13与佩戴者耳朵间隔出一定的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卡槽12还可以设在连接部22上,出音通道13上设有卡合件,卡合件可以卡设进卡槽12中实现连接部22和出音通道13的连接,从而使得耳翼20与主体10连接。
出音通道13设有出音口131,出音口131设于出音通道13的一端,在耳机1被佩戴的状态下,出音口131位于出音通道13朝向佩戴者耳朵的一端,扬声器11的声音可以通过出音通道13从出音口131传入佩戴者的耳朵。连接部22与出音通道13连接时,出音通道13朝向佩戴者耳朵的一端可以位于出音通道13内,也可以突出于连接部22朝向佩戴者耳朵的一侧。
继续参阅图4和图5,图4是如图1耳机中耳翼和主体的一装配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如图1耳机中耳翼和主体的另一装配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作为示例性地,如图4所示,在耳机1被佩戴的状态下,出音口131突出于连接部22朝向佩戴者耳朵的一侧,即出音口131未被连接部22所包裹。此时,扬声器11发出的声音通过出音通道13到达佩戴者的耳朵。
作为示例性地,如图5所示,出音口131也可以不突出于连接部22朝向佩戴者耳朵的一侧,即出音口131被连接部22所包裹。此时,扬声器11发出的声音依次通过出音通道13和连接部22到达佩戴者的耳朵。
参阅图6,图6是如图1耳机中主体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耳机1还包括滤波器30,滤波器30设置于出音通道13内,可以在声音传递到出音通道13时滤波器30可以根据声音的频率有效过滤佩戴者不想听到的噪音,从而留下佩戴者需要的声音,以达到主动降噪的效果,进而改善佩戴者的收听效果,优化耳机1的使用效果。
主体10上还设有泄露孔14,泄露孔14设置于主体10一侧,并且在耳机1被佩戴的状态下,泄露孔14位于主体10背离佩戴者耳朵的一侧。泄露孔14可以让空气在扬声器11中自由流动,防止压力堆积,造成音质变化,开设了泄露孔14也能发出更好的音质和低音效果,进一步地,主体10的内侧还贴有调音布15以覆盖泄露孔14。生产者可以通过调整音腔上泄露孔14的大小及调整贴在孔上的调音布15满足佩戴者需要的声学性能。
作为示例性地,泄露孔14设置在扬声器11背离出音通道13的一侧,如此,在户外使用耳机1时,就能避免雨水或是汗水通过泄露孔14进入侵蚀耳机1内部的元件,以免影响耳机1的正常使用。
通过在耳机中设置主体和耳翼,主体内设有扬声器,用于发出声音,耳翼包括支撑部和连接部,连接部与主体可拆卸连接,支撑部可弹性支撑于佩戴着耳朵的耳轮内侧,使得主体固定于佩戴者耳朵的外耳,这样就避免将耳机塞入耳道,从而消解耳机挤压耳道产生的胀痛感和压迫感,使得佩戴者可以更长时间的佩戴耳机;其中,耳翼设有凸起,耳机被佩戴时,凸起弹性抵接在支撑部与佩戴者耳朵的耳轮之间,使得主体朝向佩戴者耳朵的一侧与佩戴者耳朵的耳道孔间隔一预设距离,这一方面使得耳机发出的声音能在自由空间中耦合后传入耳道内,并且能有充足的空间与整个耳廓形成反射和衍射,增强了声音的立体感,另一方面用户在佩戴耳机之后,不仅能听到耳机发出的声音,也能听到外界的声音,保障了户外运动的安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包括:
主体,所述主体内设有扬声器,用于发出声音;
耳翼,包括支撑部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主体连接,所述支撑部可弹性支撑于佩戴者耳朵的耳轮内侧,使得所述主体固定于佩戴者的外耳处;
其中,所述耳翼的一侧设有凸起,所述耳机被佩戴时,所述凸起弹性抵接在所述耳翼与佩戴者耳朵的耳轮之间,使得所述主体朝向佩戴者耳朵的一侧与佩戴者耳朵的耳道孔间隔一预设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距离小于1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设于所述支撑部的一侧,在所述耳机被佩戴的状态下,所述凸起弹性抵接在所述支撑部与佩戴者耳朵的耳轮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和所述支撑部为一体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包括出音通道,在所述耳机被佩戴的状态下,所述出音通道朝向戴者耳朵的一侧与佩戴者耳朵的耳道孔间隔一预设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音通道设有出音口,在耳机被佩戴的状态下,所述出音口突出于所述连接部朝向佩戴者耳朵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上设有卡槽,所述连接部呈环状套设在所述卡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设于所述出音通道上,所述连接部套设在所述卡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还包括滤波器,所述滤波器设置在所述出音通道。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上设有泄露孔,在耳机被佩戴的状态下,所述泄露孔位于所述主体背离佩戴者耳朵的一侧。
CN202223453730.6U 2022-12-22 2022-12-22 一种耳机 Active CN2193725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53730.6U CN219372564U (zh) 2022-12-22 2022-12-22 一种耳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53730.6U CN219372564U (zh) 2022-12-22 2022-12-22 一种耳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72564U true CN219372564U (zh) 2023-07-18

Family

ID=871529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53730.6U Active CN219372564U (zh) 2022-12-22 2022-12-22 一种耳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725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940669B2 (en) Glasses
CN219437126U (zh) 一种耳机
CN107205190B (zh) 具有可适应装配的耳机
KR101762142B1 (ko) 이어윙
US5222151A (en) Earphone
WO2009116272A1 (ja) 骨伝導スピーカ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聴取装置
CN102761799A (zh) 耳机
WO2021027230A1 (zh) 一种智能头戴设备
TW202306395A (zh) 聲學輸出裝置
US10321216B2 (en) Wearable device
CN209911685U (zh) 一种眼镜
CN219372564U (zh) 一种耳机
US20060147079A1 (en) Earphone
CN218570410U (zh) 一种耳机配件及开放式耳机
CN217607948U (zh) 一种固定耳塞及开放式蓝牙耳机
US11523230B2 (en) Earpiece with moving coil transducer and acoustic back volume
CN217011181U (zh) 头戴设备
JP3187151U (ja) 対話聴力補助器
JPS5912235B2 (ja) イヤ−スピ−カ
CN220422011U (zh) 一种提高音质的耳机配合部及耳机
CN212992552U (zh) 扬声装置
WO2024090030A1 (ja) 骨伝導スピーカユニット
CN216122820U (zh) 一种耳机
CN210840047U (zh) 一种应用于骨传导发声装置的振动膜及扬声组件
JPS5934232Y2 (ja) イヤ−スピ−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