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71528U - 连接器公头、连接器母头及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公头、连接器母头及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71528U
CN219371528U CN202223410969.5U CN202223410969U CN219371528U CN 219371528 U CN219371528 U CN 219371528U CN 202223410969 U CN202223410969 U CN 202223410969U CN 219371528 U CN219371528 U CN 2193715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positioning
housing
hole
ma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1096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竞
钟志波
袁昕
吴淑盈
王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Tatfook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Tatfoo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Tatfook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Tatfoo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41096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715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715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715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提供一种连接器公头、连接器母头及连接器组件,连接器公头包括第一外壳以及多个公头单体,第一外壳具有用于与连接器母头的连接配合端相连接的连接端,以及多个贯穿连接端的第一装配面的第一装配通孔;多个公头单体分别设置于多个第一装配通孔中,分别用于与连接器母头的多个母头单体电连接;其中,第一装配面上设有第一定位部,第一定位部偏离第一外壳的轴心线,第一定位部用于与连接配合端上的第一定位配合部相插接配合。本申请可实现连接器公头与连接器母头之间的定位,可防止多个公头单体与多个母头单体之间发生错位连接,进而有效降低连接器公头和连接器母头相连接时发生连接错误的可能性。

Description

连接器公头、连接器母头及连接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接器公头、连接器母头及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连接器组件是用于两个部件之间进行信号连接或断开的组件,例如应用于通信技术领域中时,可实现两个部件之间微波传输的连接或断开。连接器组件通常包括连接器公头和连接器母头,通过连接器公头和连接器母头相连接或分离,即可实现分别与连接器公头和连接器母头相连接的两个部件之间信号的连接或断开。
但是,在一些情形下,连接器公头和连接器母头相连接时,容易出现连接错误的情况,导致分别与连接器公头和连接器母头相连接的两个部件之间无法进行信号连通或信号连通错误。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器公头、连接器母头及连接器组件,可以改善连接器公头和连接器母头相连接时容易连接错误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公头,所述连接器公头包括:
第一外壳,具有用于与连接器母头的连接配合端相连接的连接端,以及多个贯穿所述连接端的第一装配面的第一装配通孔;以及
多个公头单体,分别设置于多个所述第一装配通孔中,分别用于与所述连接器母头的多个母头单体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装配面上设有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偏离所述第一外壳的轴心线,所述第一定位部用于与所述连接配合端上的第一定位配合部相插接配合。
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公头,可通过其第一外壳的连接端与连接器母头的连接配合端相连接,以实现连接器公头与连接器母头之间的连接;由于第一外壳上分别设置多个公头单体,可分别用于与连接器母头的多个母头单体电连接,以实现多个信号通道的导通,也即可将现有单独安装的连接器(一个连接器一个信号通道)相集成,利于减少安装空间;由于连接端的第一装配面上设有偏离第一外壳的轴心线的第一定位部,能够与连接器母头的连接配合端上的第一定位配合部相插接配合,以实现连接器公头与连接器母头之间的定位,可防止多个公头单体与多个母头单体之间发生错位连接,进而有效降低连接器公头和连接器母头相连接时发生连接错误的可能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公头单体具有用于与所述母头单体的连接配合头相连接的连接头,所述连接头凸出所述第一装配面;所述第一定位部为凸出所述第一装配面的凸出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部凸出所述第一装配面的第二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连接头凸出所述第一装配面的第一高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装配面上设有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位于所述第一外壳的轴心线上,所述第二定位部用于与所述连接配合端上的第二定位配合部相插接配合;
所述第二定位部为凸出所述第一装配面的凸出结构;所述第二定位部凸出所述第一装配面的第三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定位部凸出所述第一装配面的第二高度;
所述第二定位部为圆柱形结构;或,所述第二定位部为圆柱形结构,且所述第二定位部远离所述第一装配面的一端设有导向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端具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的内底壁为所述第一装配面;所述第一定位部连接于所述连接槽的内侧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部的横截面的外轮廓为非圆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部具有多个不共面的定位侧面,分别用于与所述第一定位配合部的多个定位配合侧面相定位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一外壳的轴心线之间的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装配通孔的轴心线与所述第一外壳的轴心线之间的第二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一装配通孔不处于所述第一外壳的同一径向线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部连接于所述第一装配面的外边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公头单体包括:
第一外导体,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一装配通孔中;所述第一外导体具有第一通孔;
第一绝缘体,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中;所述第一绝缘体具有第二通孔;以及
第一内导体,设置于所述第二通孔中;所述第一内导体靠近所述连接端的一端为插接端,用于与所述母头单体的插接配合端相插接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体靠近所述连接端的一端为插接头,所述插接头延伸至所述第一通孔的外部;所述插接头的端部开设有插接槽,所述插接端延伸至所述插接槽中,并与所述插接槽的内侧壁之间形成有插接空间;所述公头单体还包括弹性接触套,所述弹性接触套套设于所述插接头并连接于所述第一外导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器公头还包括第一压板,所述第一压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一贯通孔,所述第一贯通孔与所述第一外导体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外壳包括:
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为所述连接端,所述第一壳体的另一端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壳体具有所述第一装配通孔,所述第一装配通孔贯穿所述第一凹槽的内底壁;以及
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远离所述连接端的一端,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凹槽内并通过所述第一压板抵接于所述第一外导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壳还包括第三壳体,所述第三壳体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壳体远离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所述第三壳体的内部、所述第二壳体的内部以及所述第一凹槽相连通;所述第三壳体远离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开设有多个第一安装通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器公头还包括多个第一电缆线,所述第一电缆线穿设于所述第一安装通孔以延伸至所述第三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内部,并与所述第一内导体电连接;所述第一电缆线与所述第一内导体一一对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器公头还包括第一绝缘支撑件,所述第一绝缘支撑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内并位于所述第一内导体远离所述插接端的一端;所述第一绝缘支撑件上开设有第一支撑通孔,所述第一电缆线穿设于所述第一支撑通孔。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器母头,所述连接器母头包括:
第二外壳,具有用于与连接器公头的连接端相连接的连接配合端,以及多个贯穿所述连接配合端的第二装配面的第二装配通孔;以及
多个母头单体,分别设置于多个所述第二装配通孔中,分别用于与所述连接器公头的多个公头单体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装配面上设有第一定位配合部,所述第一定位配合部偏离所述第二外壳的轴心线,所述第一定位配合部用于与所述连接端上的第一定位部相插接配合。
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母头,可通过其第二外壳的连接配合端与连接器公头的连接端相连接,以实现连接器母头与连接器公头之间的连接;由于第二外壳上分别设置多个母头单体,可分别用于与连接器公头的多个公头单体电连接,以实现多个信号通道的导通;由于连接配合端的第二装配面上设有偏离第二外壳的轴心线的第一定位配合部,能够与连接器公头的连接端上的第一定位部相插接配合,以实现连接器母头与连接器公头之间的定位,可防止多个母头单体与多个公头单体之间发生错位连接,进而有效降低连接器公头和连接器母头相连接时发生连接错误的可能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母头单体具有用于与所述公头单体的连接头相连接的连接配合头,所述连接配合头位于所述第二装配通孔中;所述第一定位配合部为凹设于所述第二装配面的凹进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装配面上设有第二定位配合部,所述第二定位配合部位于所述第二外壳的轴心线上,所述第二定位配合部用于与所述连接端上的第二定位部相插接配合;
所述第二定位配合部为凹设于所述第二装配面的凹进结构;
所述第二定位配合部为圆形孔结构或圆形槽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配合部的横截面的外轮廓为非圆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配合部具有多个不共面的定位配合侧面,分别用于与所述第一定位部的多个定位侧面相定位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配合部与所述第二外壳的轴心线之间的第三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装配通孔的轴心线与所述第二外壳的轴心线之间的第四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配合部和所述第二装配通孔不处于所述第二外壳的同一径向线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配合部连接于所述第二装配面的外边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母头单体包括:
第二外导体,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二装配通孔中;所述第二外导体具有第三通孔;
第二绝缘体,设置于所述第三通孔中;所述第二绝缘体具有第四通孔;以及
第二内导体,设置于所述第四通孔中;所述第二内导体靠近所述连接配合端的一端为插接配合端,用于与所述公头单体的插接端相插接配合;
其中,所述第二绝缘体靠近所述连接配合端的一端为插接配合头,所述插接配合头与所述第三通孔的内侧壁之间形成有插接配合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器母头还包括第二压板,所述第二压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二贯通孔,所述第二贯通孔与所述第二外导体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外壳包括:
第四壳体,所述第四壳体的一端为所述连接配合端,所述第四壳体的另一端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四壳体具有所述第二装配通孔,所述第二装配通孔贯穿所述第二凹槽的内底壁;以及
第五壳体,所述第五壳体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四壳体远离所述连接配合端的一端,所述第五壳体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凹槽内并通过所述第二压板抵接于所述第二外导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外壳还包括第六壳体,所述第六壳体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五壳体远离所述第四壳体的一端;所述第六壳体的内部、所述第五壳体的内部以及所述第二凹槽相连通;所述第六壳体远离所述第五壳体的一端开设有多个第二安装通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器母头还包括多个第二电缆线,所述第二电缆线穿设于所述第二安装通孔以延伸至所述第六壳体和所述第五壳体的内部,并与所述第二内导体电连接;所述第二电缆线与所述第二内导体一一对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器母头还包括第二绝缘支撑件,所述第二绝缘支撑件设置于所述第三通孔内并位于所述第二内导体远离所述插接配合端的一端;所述第二绝缘支撑件上开设有第二支撑通孔,所述第二电缆线穿设于所述第二支撑通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器母头还包括螺套,所述螺套位于所述第二外壳的外部,并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外壳;所述螺套与所述第二外壳的外侧壁之间形成有用于所述连接端插入的插入空间。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器组件,所述连接器组件包括:
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连接器公头;以及
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连接器母头,所述连接器公头用于与所述连接器母头相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第三方面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见上述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中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公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连接器公头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连接器公头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连接器公头的截面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公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母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连接器母头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所示连接器母头的分解示意图;
图10为图7所示连接器母头的截面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B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母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所示连接器组件的其中一截面示意图;
图15为图13所示连接器组件的另一截面示意图;
图16为图15中C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0、连接器公头;11、第一外壳;110、连接端;1111、第一装配面;101、第一装配通孔;12、公头单体;131、第一定位部;120、连接头;132、第二定位部;1321、导向面;102、连接槽;1311、定位侧面;121、第一外导体;103、第一通孔;122、第一绝缘体;104、第二通孔;123、第一内导体;1231、插接端;1221、插接头;124、弹性接触套;105、插接槽;106、插接空间;141、第一限位部;142、第一抵接部;15、第一压板;107、第一贯通孔;111、第一壳体;108、第一凹槽;112、第二壳体;161、第一止位部;113、第三壳体;1131、第一筒体;1132、第一端盖;109、第一安装通孔;17、第一电缆线;18、第一绝缘支撑件;180、第一支撑通孔;19、第一密封圈;
200、连接器母头;21、第二外壳;210、连接配合端;2111、第二装配面;201、第二装配通孔;22、母头单体;231、第一定位配合部;220、连接配合头;232、第二定位配合部;2311、定位配合侧面;221、第二外导体;203、第三通孔;222、第二绝缘体;204、第四通孔;223、第二内导体;2231、插接配合端;2221、插接配合头;206、插接配合空间;241、第二限位部;242、第二抵接部;25、第二压板;207、第二贯通孔;211、第四壳体;208、第二凹槽;212、第五壳体;261、第二止位部;213、第六壳体;2131、第二筒体;2132、第二端盖;209、第二安装通孔;27、第二电缆线;28、第二绝缘支撑件;280、第二支撑通孔;29、螺套;290、插入空间;30、第二密封圈;
1000、连接器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而非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内”、“外”、“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例如,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仅仅是为了区分不同的外壳,并不对其先后顺序及数量进行限定,第一外壳也可以被命名为第二外壳,第二外壳也可以被命名为第一外壳,而不背离各种所描述的实施例的范围。并且“第一”、“第二”等术语也并不限定所指示的特征一定不同。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也即两个及两个以上;“多条”的含义是至少两条,也即两条及两条以上。
在本申请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示例性地”、“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中被描述为“在一些实施例中”、“示例性地”、“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他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在一些实施例中”、“示例性地”、“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上述词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连接器组件是用于两个部件之间进行信号连接或断开的组件,例如应用于通信技术领域中时,可实现两个部件之间(例如两个射频同轴电缆之间、天线与滤波器之间等,但不限于此)微波传输的连接或断开。连接器组件通常包括连接器公头和连接器母头,通过连接器公头和连接器母头相连接或分离,即可实现分别与连接器公头和连接器母头相连接的两个部件之间信号的连接或断开。
但是,在一些情形下,连接器公头和连接器母头均具有多个信号传输通道,在连接器公头和连接器母头相连接时,连接器公头的信号传输通道与连接器母头的信号传输通道之间容易出现连接错位的情况,导致分别与连接器公头和连接器母头相连接的两个部件之间无法进行信号连通或信号连通错误。
基于此,为改善连接器公头和连接器母头相连接时容易连接错误的技术问题,发明人提出了以下方案。
请参阅图1至图3,以及图1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器公头100,用于与连接器母头相连接,例如用于与图7所示的连接器母头200相连接。连接器公头100包括第一外壳11和多个公头单体12,其中:
第一外壳11具有用于与连接器母头200的连接配合端210相连接的连接端110,和多个贯穿连接端110的第一装配面1111的第一装配通孔101。
可以理解,第一外壳11可以是多种形状的壳体结构,例如圆筒状结构、圆柱形结构等,但不限于此,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第一外壳11可以采用具有电磁屏蔽性能的材料制成,例如金属材料。连接端110即为第一外壳11的一部分,是指第一外壳11的一个端部的至少部分,可以包括第一外壳11的端面(即端部表面),但非特指端面。连接端110的结构可以根据与连接配合端210之间的连接配合方式进行选择性设置,例如可以是筒形结构、柱状结构等,但不限于此。
多个公头单体12分别设置于多个第一装配通孔101中,即一个公头单体12设置于一个第一装配通孔101中。各公头单体12分别用于与连接器母头200的多个母头单体22电连接,即一个公头单体12用于与一个母头单体22电连接(即电信号连接)。
可以理解,公头单体12是指单个信号通道传输结构,可以是多种形式的能够传输信号的结构,例如可以采用与各种射频连接器的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结构,但不限于此。类似地,母头单体22也是单个信号通道传输结构,可以是多种形式的能够传输信号的结构,公头单体12与母头单体22能够电连接,以实现信号导通。公头单体12的数量可以是两个、三个、四个、五个或五个以上的多个,具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母头单体22的数量则可对应与公头单体12的数量相同。各公头单体12可以围绕第一外壳11的轴心线a均匀布置,当然也可以不均匀布置。
其中,第一装配面1111上设有第一定位部131,第一定位部131偏离第一外壳11的轴心线a,也即第一外壳11的轴心线a不穿设第一定位部131。应理解,第一外壳11的轴心线a也即第一外壳11的中心线,是为便于描述本申请而定义的假想线,而非实际存在的线。第一定位部131用于与连接配合端210上的第一定位配合部231相插接配合,因此第一定位部131和第一定位配合部231中的一者为凸出结构,另一者为凹进结构。凸出结构可以是各种形状的凸出于物体表面的结构,例如可以是柱状结构、杆状结构等,但不限于此;凹进结构可以是各种形状的凹设于物体表面的结构,例如可以是槽、孔等;凸出结构的形状与凹进结构的形状应相适配,以使两者能够相插接配合。
由以上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公头100,可通过其第一外壳11的连接端110与连接器母头200的连接配合端210相连接,以实现连接器公头100与连接器母头200之间的连接;由于第一外壳11上分别设置多个公头单体12,可分别用于与连接器母头200的多个母头单体22电连接,以实现多个信号通道的导通,也即可将单独安装的连接器(一个连接器一个信号通道)相集成,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仅具有一个信号通道的连接器但需分别单独设置多个连接器而言,利于减少安装空间;由于连接端110的第一装配面1111上设有偏离第一外壳11的轴心线a的第一定位部131,能够与连接器母头200的连接配合端210上的第一定位配合部231相插接配合,以实现连接器公头100与连接器母头200之间的定位,可防止多个公头单体12与多个母头单体22之间发生错位连接,进而有效降低连接器公头100和连接器母头200相连接时发生连接错误的可能性。而且,由于第一定位部131设置于第一装配面1111上,即位于第一装配通孔101所贯穿的面上,相比于设置在第一外壳11的侧壁等其他部位而言,占用体积小;且因第一定位部131偏离第一外壳11的轴心线a,可以仅设置一个第一定位部131,利于减少定位结构的数量,简化结构,利于提高连接器公头100和连接器母头200相连接的连接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7,公头单体12具有用于与母头单体22的连接配合头220相连接的连接头120,连接头120凸出第一装配面1111。第一定位部131为凸出第一装配面1111的凸出结构,此种情况下第一定位配合部231相应地为凹进结构。
可以理解,连接头120即公头单体12用于与母头单体22相连接的具体连接部位,属于公头单体12的一部分。
如此设置,由于连接头120凸出于第一装配面1111,便于与母头单体22的连接配合头220相连接;而第一定位部131也凸出于第一装配面1111,使得凸出设置的连接头120和第一定位部131均位于连接器公头100上,连接器母头200上的连接配合头220和第一定位配合部231则可以对应为凹进设置的结构,相比于连接头120和第一定位部131中的一者凸出于第一装配面1111、且另一者凹进于第一装配面1111的情况而言,可降低连接器公头100和连接器母头200相连接时,第一定位部131和第一定位配合部231中为凸出结构的一者与连接头120或连接配合头220相撞击而导致部件受损的可能性,以利于提高连接器公头100和连接器母头200相连接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4,第一定位部131凸出第一装配面1111的第二高度H2,大于或等于连接头120凸出第一装配面1111的第一高度H1。
如此设置,在连接器公头100和连接器母头200相连接的过程中,第一定位部131能够首先与第一定位配合部231接触并相插接,而后公头单体12的连接头120再与母头单体22的连接配合头220相连接,利于先实现连接器公头100和连接器母头200的定位,再电连接,利于提高定位效果;另外,在连接器公头100和连接器母头200未准确定位时,第一定位部131即与连接器母头200相抵以限制连接器母头200继续靠近连接器公头100移动,可对连接头120起到防护作用,防止连接头120被连接器母头200撞击而导致受损;同时,第一定位部131的高度更高,可以起到导向的作用,在连接器公头100和连接器母头200的定位过程之前,无需将各公头单体12与各母头单体22以及无需将第一定位部131与第一定位配合部231完全一一对准位置再进行定位操作,利于提高定位操作的便捷性。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4和图7,第一装配面1111上设有第二定位部132,第二定位部132位于第一外壳11的轴心线a上,也即第一外壳11的轴心线a穿设第二定位部132。第二定位部132用于与连接配合端210上的第二定位配合部232相插接配合。第二定位部132为凸出第一装配面1111的凸出结构(可以是各种形状的凸出于物体表面的结构,例如可以是柱状结构、杆状结构等,但不限于此),第二定位配合部232则相应为凹进结构(可以是各种形状的凹设于物体表面的结构,例如可以是槽、孔等)。第二定位部132凸出第一装配面1111的第三高度H3,大于或等于第一定位部131凸出第一装配面1111的第二高度H2。
如此设置,由于第二定位部132也为凸出第一装配面1111的凸出结构,使得凸出设置的连接头120、第一定位部131及第二定位部132均位于连接器公头100上,连接器母头200上的连接配合头220、第一定位配合部231、第二定位配合部232则可以对应为凹进设置的结构,可降低连接器公头100和连接器母头200相连接时,第一定位部131、第一定位配合部231、第二定位部132及第二定位配合部232中为凸出结构的一者与连接头120或连接配合头220相撞击而导致部件受损的可能性,以利于提高连接器公头100和连接器母头200相连接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连接器公头100和连接器母头200相连接的过程中,第二定位部132能够首先与第二定位配合部232接触并相插接,由于第二定位部132位于第一外壳11的轴心线a上,无论连接器公头100和连接器母头200相对转动至任一位置相连接时,第二定位部132与第二定位配合部232均能够相插接,可在连接器公头100和连接器母头200相连接的过程中起到导向定位的作用,可降低连接器公头100和连接器母头200相连接的过程中发生偏摆而影响第一定位部131与第一定位配合部231的插接配合;而后,在第二定位部132与第二定位配合部232相插接至一定位置时,第一定位部131再与第一定位配合部231接触并相插接,最后连接头120再与连接配合头220相连接,使得连接器公头100和连接器母头200相连接时更为顺畅。
可选地,请参阅图1和图2,第二定位部132为圆柱形结构,圆柱形结构的轴线方向或凸设方向即可大致平行于第一外壳11的轴心线a所在方向。相应地,第二定位配合部232可以为圆形孔结构或圆形槽结构。
如此设置,相比于其他形状而言,为圆柱形结构的第二定位部132在与第二定位配合部232相插接时,不具有特定方向性,更利于连接器公头100和连接器母头200在相对转动至各方向均可相连接,而且第二定位部132与第二定位配合部232插接配合过程能够更为顺畅,更利于起到导向作用;并且,由于圆柱形结构可以沿任意方向转动,相比于非圆柱形结构的第二定位部132而言,在设计时无需考虑其轮廓边缘与第一定位部131之间的角度公差,可降低加工难度,利于第二定位部132的加工、制造和装配,并利于提高连接器公头100和连接器母头200的定位操作效率。
可选地,请参阅图1和图7,第二定位部132远离第一装配面1111的一端设有导向面1321,导向面1321即起到引导第二定位部132与第二定位配合部232相插接的面(可以为倾斜平面、锥形面、弧形面、球面等),以利于第二定位部132与第二定位配合部232更方便快捷地相插接。
可选地,请参阅图4,第二定位部132与第一外壳11分体成型而相连接,例如第一装配面1111上开设有安装孔,第二定位部132可以与安装孔相插接(第二定位部132与安装孔可以过盈配合)、螺纹连接等,但不限于此。
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定位部132与第一外壳11也可以为一体成型的一体式结构。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131与第一外壳11可以为一体成型的一体式结构。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131与第一外壳11可以分体成型而相连接,例如相插接、卡接、焊接、螺纹连接等,但不限于此。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连接端110具有连接槽102,连接槽102的内底壁为第一装配面1111,连接槽102即位于连接端110的端部。第一定位部131连接于连接槽102的内侧壁。
如此设置,连接槽102可供连接配合端210的至少部分插入,以利于提高连接器公头100和连接器母头200相连接的稳定性和屏蔽性能(降低外界对内部的公头单体12和母头单体22之间信号传输的影响),且连接槽102与连接配合端210插接配合,也能够起到导向和定位作用。由于第一定位部131同时连接于第一装配面1111和连接槽102的内侧壁,第一方面,第一定位部131即位于连接槽102的内部,且利于第一定位部131远离第一外壳11的轴心线a,以降低对连接头120的影响;第二方面,第一定位配合部231为与第一定位部131相适配,也相应地可以贯穿连接配合端210的边沿而形成缺口结构,在连接配合端210插入连接槽102时,第一定位配合部231即能够沿着连接槽102的内侧壁逐渐移动至与第一定位部131相插接,相比于第一定位部131与连接槽102的内侧壁之间存在间隙的情形而言,更利于第一定位部131与第一定位配合部231快捷、准确地相插接;第三方面,第一定位部131即同时受到第一装配面1111和连接槽102的内侧壁的支撑,可提高第一定位部131的结构强度,降低第一定位部131受撞击而受损的可能性;第四方面,在第一定位部131与连接槽102的连接位置处,第一定位部131可以与连接槽102同时、同步、同位置运动,在连接槽102的内侧壁提供导向作用的前提下,可以将连接配合端210直接盲插入连接槽102,再通过转动连接端110来使第一定位部131与第一定位配合部231进行对位即可,无需先将第一定位部131和第一定位配合部231对准位置再将连接配合端210插入连接槽102进行定位操作,利于提高定位操作的便捷性,提高连接器公头100和连接器母头200的连接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定位部131不限于为凸出结构,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131也可以为凹设于第一装配面1111的凹进结构,第一定位配合部231则相应为凸出结构,也同样能够实现第一定位部131与第一定位配合部231之间的插接配合。
类似地,第二定位部132不限于为凸出结构,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定位部132也可以为凹设于第一装配面1111的凹进结构,第二定位配合部232则相应为凸出结构,也同样能够实现第二定位部132与第二定位配合部232之间的插接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2,第一定位部131的横截面的外轮廓为非圆形,第一定位部131的横截面即为垂直于第一定位部131的凸设方向或深度方向的截面,具体而言,在第一定位部131为凸出结构时,第一定位部131的横截面即垂直于第一定位部131的凸设方向,在第一定位部131为凹进结构时,第一定位部131的横截面即垂直于第一定位部131的深度方向。
可以理解,非圆形是指除圆形之外的任一形状,例如可以是多边形(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但不限于此)、椭圆形、由弧线和直线组成的形状等,但不限于此。相应地,第一定位配合部231的横截面的外轮廓也可以相应为非圆形,以利于与第一定位部131的形状相适配而便于两者相插接。
如此设置,由于第一定位部131的横截面的外轮廓为非圆形,在第一定位部131与第一定位配合部231相插接时即需要按固定方向相插接,且第一定位部131与第一定位配合部231相插接后即并非仅通过圆柱面相配合,利于提高两者定位配合效果,进而可提高对连接器公头100与连接器母头200相连接时的定位准确度。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2,图7和图8,第一定位部131具有多个不共面的定位侧面1311,分别用于与第一定位配合部231的多个定位配合侧面2311相定位配合。
可以理解,定位侧面1311即为第一定位部131的侧表面的一部分,可以是平面(图1和图2中即示例性地示出了多个定位侧面1311均为平面的情况),当然也可以是曲面。各定位侧面1311不共面是指各定位侧面1311既不处于同一平面,也不处于同一圆柱面。各定位侧面1311的形状可以相同或不相同。
如此设置,在第一定位部131与第一定位配合部231相插接时,第一定位部131的各定位侧面1311即可分别与第一定位配合部231的各定位配合侧面2311相配合(即面对面配合,可以相接触或存在一定缝隙),利于进一步提高两者定位配合效果,进而可进一步提高对连接器公头100与连接器母头200相连接时的定位准确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131的横截面的外轮廓也可以为圆形,例如第一定位部131可以为圆柱形结构,相应地,第一定位配合部231可以为圆形孔结构或圆形槽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2,第一定位部131的数量为一个,以通过较少数量的结构实现定位。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131的数量也可以为多个,例如可以是两个、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多个,图6中即示例性地示出了第一定位部131的数量为两个的情况。在第一定位部131的数量为多个时,第一定位部131的横截面的外轮廓可以为圆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第一定位部131与第一外壳11的轴心线a之间的第一距离L1,大于第一装配通孔101的轴心线m与第一外壳11的轴心线a之间的第二距离L2。
可以理解,第一定位部131与第一外壳11的轴心线a之间的第一距离L1是指,第一定位部131与第一外壳11的轴心线a之间的最短距离。例如,在第一定位部131为凸出结构时,第一距离L1即为第一定位部131最靠近第一外壳11的轴心线a的边或面与第一外壳11的轴心线a之间的距离;在第一定位部131为凹进结构时,第一距离L1即为第一定位部131最靠近第一外壳11的轴心线a的内侧壁与第一外壳11的轴心线a之间的距离。
如此设置,可使第一定位部131比第一装配通孔101更远离第一外壳11的轴心线a,也即第一定位部131比第一装配通孔101更靠近第一装配面1111的边缘,可降低连接器公头100与连接器母头200相连接时第一定位部131和第一定位配合部231中为凸出结构的一者与公头单体12或母头单体22相撞击的可能性,进而提高连接器公头100与连接器母头200相连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可选地,请参阅图2,第一定位部131与第一装配通孔101不处于第一外壳11的同一径向线上,也即第一外壳11的任一径向线不同时穿设第一定位部131和第一装配通孔101。
可以理解,第一外壳11的径向线即第一外壳11的直径所在直线,垂直于第一外壳11的轴心线a。第一外壳11的径向线同样为假想线,为便于描述本申请而引入,并非实际存在的线。
如此设置,利于第一定位部131与第一装配通孔101相错开,可进一步降低连接器公头100与连接器母头200相连接时第一定位部131和第一定位配合部231中为凸出结构的一者与公头单体12或母头单体22相撞击的可能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2,第一定位部131连接于第一装配面1111的外边沿。具体而言,在第一定位部131为凸出结构时,第一定位部131的外侧壁即连接于第一装配面1111的外边沿;在第一定位部131为凹进结构时,第一定位部131即贯穿第一装配面1111的外边沿。
如此设置,利于使第一定位部131尽可能地位于第一装配面1111的边缘,可降低连接器公头100与连接器母头200相连接时第一定位部131和第一定位配合部231中为凸出结构的一者与公头单体12或母头单体22相撞击的可能性,进而提高连接器公头100与连接器母头200相连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至图5,公头单体12包括第一外导体121、第一绝缘体122以及第一内导体123。第一外导体121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一装配通孔101中;第一外导体121具有第一通孔103。第一绝缘体122设置于第一通孔103中;第一绝缘体122具有第二通孔104。第一内导体123设置于第二通孔104中;第一内导体123靠近连接端110的一端为插接端1231,用于与母头单体22的插接配合端2231相插接配合。
可以理解,第一外导体121为导体材料制成的结构件,例如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制成,第一外导体121可用于容纳第一绝缘体122和第一内导体123。第一内导体123也为导体材料,例如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制成。插接端1231即为第一内导体123的一部分,是第一内导体123的其中一端。插接端1231可以是插针结构(此种情况下插接配合端2231即为插孔结构),图1和图5中即示例性地示出了该种情况;当然插接端1231也可以是插孔结构(此种情况下插接配合端2231即为插针结构)。第一绝缘体122即具有绝缘性能的结构件,用于实现第一内导体123与第一外导体121之间的绝缘。
如此设置,公头单体12可通过第一外导体121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一装配通孔101中,即为独立的信号传输结构件,具有可替换性,在其中一个公头单体12损坏时可以单独更换该公头单体12,而无需将连接器公头100整体更换,可有效降低报废率及维护成本;而且,可以针对所需连接的不同型号的电缆选择性设置不同型号的公头单体12,灵活度高,使用场景适用更广。由于公头单体12具有第一外导体121、第一绝缘体122以及第一内导体123,第一外导体121可对内部的第一内导体123进行信号屏蔽,因此第一外壳11和第一外导体121可起到两层信号屏蔽的作用,利于提高各公头单体12的第一内导体123进行信号传输的稳定性,进而提高连接器公头100的整体信号传输稳定性。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图11和图16,第一绝缘体122靠近连接端110的一端为插接头1221,插接头1221延伸至第一通孔103的外部,插接端1231位于插接头1221内。公头单体12还包括弹性接触套124,弹性接触套124套设于插接头1221并连接于第一外导体121。
可以理解,插接头1221是第一绝缘体122的其中一端,属于第一绝缘体122的一部分。插接头1221可用于与母头单体22的插接配合头2221相插接配合。弹性接触套124是指能够发生弹性形变的套状结构,例如弹性接触套124上开设有多条缝隙,以使弹性接触套124位于相邻两条缝隙之间的部位可发生弹性形变。弹性接触套124、插接头1221及插接端1231可共同形成用于与母头单体22的连接配合头220相连接的连接头120。
如此设置,在公头单体12与母头单体22相连接时,公头单体12即可通过弹性接触套124与母头单体22的导体部件(例如下文所述的第二外导体221)弹性接触,可有效降低硬接触而造成接地不良的可能性,利于提高公头单体12与母头单体22连接处的信号屏蔽性能。由于弹性接触套124套设于插接头1221的外部,弹性接触套124受力形变时可通过插接头1221进行支撑,利于弹性接触套124位于插接头1221与母头单体22的导体部件(例如下文所述的第二外导体221)之间,利于提高弹性接触套124与母头单体22的导体部件相接触的稳定性。
可选地,请参阅图5、图11和图16,插接头1221的端部开设有插接槽105,插接端1231延伸至插接槽105中,并与插接槽105的内侧壁之间形成有插接空间106。
如此设置,在公头单体12与母头单体22相连接时,插接空间106可供母头单体22的连接配合头220的至少部分插入,以利于提高公头单体12与母头单体22插接配合的稳定性。
可选地,请参阅图5,第一通孔103的内侧壁上凸设有第一限位部141,弹性接触套124远离连接端110的一端延伸至第一通孔103中并抵接于第一限位部141。第一绝缘体122的外侧壁上凸设有第一抵接部142,第一抵接部142位于第一限位部141远离弹性接触套124的一侧并抵接于第一限位部141。
可以理解,第一限位部141可以是各种形状的凸出于物体表面的结构,例如凸环结构、凸点结构、凸块结构等,但不限于此。类似地,第一抵接部142也可以是各种形状的凸出于物体表面的结构,例如凸环结构、凸点结构、凸块结构等,但不限于此。
如此设置,第一限位部141的相对两侧可分别对弹性接触套124和第一抵接部142进行限位,进而利于弹性接触套124和第一绝缘体122稳定地装配于第一通孔103内;而且因弹性接触套124和第一抵接部142分别位于第一限位部141的相对两侧,弹性接触套124、第一限位部141和第一抵接部142即可沿第一通孔103的轴向依次设置,利于沿第一通孔103的轴向分摊厚度尺寸,而避免沿第一通孔103的径向叠设导致公头单体12的径向尺寸较大,以利于减小公头单体12的径向尺寸,以减小空间占用,进而利于连接器公头100的小型化,更适合应用于对尺寸要求较高的通信技术领域中。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至图5,连接器公头100还包括第一压板15,第一压板15上开设有多个第一贯通孔107,第一贯通孔107与第一外导体121一一对应设置。第一外壳11包括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第一壳体111的一端为连接端110,第一壳体111的另一端开设有第一凹槽108;第一壳体111具有第一装配通孔101,第一装配通孔101贯穿第一凹槽108的内底壁。第二壳体112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一壳体111远离连接端110的一端,第二壳体112的一端延伸至第一凹槽108内并通过第一压板15抵接于第一外导体121。
如此设置,在装配连接器公头100时,可先在将公头单体12穿过第一凹槽108以装配于第一装配通孔101中,然后将第一压板15置入第一凹槽108并抵接于各公头单体12的第一外导体121,再将第二壳体112的一端延伸至第一凹槽108内并抵接第一压板15,进而将第一外导体121固定于第一装配通孔101中,方便连接器公头100的拆装,利于提高拆装效率。
可选地,请参阅图3至图5,第二壳体112可以与第一壳体111螺纹连接,例如第一凹槽108的内侧壁上设有内螺纹,第二壳体112伸入第一凹槽108内的一端的外侧壁上设有外螺纹,第二壳体112即可伸入第一凹槽108内并与第一壳体111螺纹连接,拆装便捷,且连接可靠性高。
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壳体112与第一壳体111也可以相卡合配合;示例性地,第二壳体112与第一壳体111中的一者上设有卡合结构,另一者上设有卡合配合结构,卡合结构与卡合配合结构相卡合。第二壳体112与第一壳体111也可以通过紧固件相连接,例如可以通过螺钉、螺栓、卡箍等相连接,但不限于此。
可选地,请参阅图3和图4,连接器公头100还可以包括第一密封圈19,第一密封圈19可以设置于第一壳体111与第二壳体112之间,以对第一壳体111与第二壳体112之间的缝隙进行密封,以提高防护效果。
示例性地,第一密封圈19可以设置于第一壳体111远离连接端110的一端与第二壳体112的轴肩部之间,在第二壳体112伸入第一凹槽108内并与第一壳体111螺纹连接即可同时挤压第一密封圈19,以将第一密封圈19压紧于第一壳体111远离连接端110的一端与第二壳体112的轴肩部之间。
可选地,请参阅图5,第一外导体121的外侧壁上凸设有第一止位部161,第一止位部161抵接于第一凹槽108的内底壁。第一压板15位于第一止位部161远离连接端110的一侧并抵接于第一止位部161,因此第一压板15即通过第一贯通孔107套设于第一外导体121。
可以理解,第一止位部161可以是各种形状的凸出于物体表面的结构,例如凸环结构、凸点结构、凸块结构等,但不限于此。
如此设置,第一外导体121可通过第一止位部161进行定位,便于公头单体12快捷安装于第一装配通孔101中,而且第一止位部161还可为第一压板15的抵接提供支撑,且第一凹槽108的内底壁、第一止位部161、第一压板15沿第一装配通孔101的轴向依次设置,利于沿第一装配通孔101的轴向分摊厚度尺寸,而避免沿第一装配通孔101的径向叠设导致连接器公头100的径向尺寸较大,以利于连接器公头100的小型化,更适合应用于对尺寸要求较高的通信技术领域中。
可选地,请参阅图3和图4,第一外壳11还包括第三壳体113,第三壳体113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二壳体112远离第一壳体111的一端。第三壳体113的内部、第二壳体112的内部以及第一凹槽108相连通。第三壳体113远离第二壳体112的一端开设有多个第一安装通孔109。
可以理解,第三壳体113与第二壳体112之间可以通过多种可拆卸连接的方式相连接,例如可以是螺纹连接、插接、卡合连接等,但不限于此。
如此设置,第三壳体113的设置利于加长第一外壳11的整体长度,便于供需要与公头单体12电连接的信号传输件(例如下文所述的第一电缆线17)穿设,并对信号传输件进行支撑和防护,以限制信号传输件相对于公头单体12发生偏摆而导致松动,以提高信号传输件与公头单体12相连接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可选地,请参阅图3至图5,连接器公头100还包括多个第一电缆线17,第一电缆线17穿设于第一安装通孔109以延伸至第三壳体113和第二壳体112的内部,并与第一内导体123电连接。第一电缆线17与第一内导体123一一对应设置,即一个第一电缆线17与一个第一内导体123相连接。
如此设置,第一电缆线17可将外部信号传输至第一内导体123,以便于通过第一内导体123传输至母头单体22,第三壳体113可对第一电缆线17进行支撑和防护。
可选地,请参阅图3和图4,第三壳体113可以包括第一筒体1131和第一端盖1132,第一筒体1131的一端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二壳体112远离第一壳体111的一端,第一端盖1132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一筒体1131的另一端。第一端盖1132上开设有第一安装通孔109。
可以理解,第一筒体1131和第一端盖1132之间可以通过多种可拆卸连接的方式相连接,例如可以是螺纹连接、插接、卡合连接等,但不限于此。
如此设置,利于第三壳体113的拆装,且便于第一电缆线17安装于第三壳体113上。
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筒体1131和第一端盖1132也可以为一体成型的一体式结构。
可选地,请参阅图5,第一内导体123远离插接端1231的一端可以开设有连接孔,第一电缆线17的内芯可以插设于该连接孔内,以与第一内导体123电连接。第一电缆线17的内芯可以与第一内导体123相焊接,以提高两者连接的稳固性。
可选地,请参阅图4和图5,连接器公头100还包括第一绝缘支撑件18,第一绝缘支撑件18设置于第一通孔103内并位于第一内导体123远离插接端1231的一端。第一绝缘支撑件18上开设有第一支撑通孔180,第一电缆线17穿设于第一支撑通孔180。在第一电缆线17具有多层结构时,可以是第一电缆线17的内芯穿设于第一支撑通孔180。可以理解,第一绝缘支撑件18可以是各种绝缘材料制成的绝缘件。
如此设置,第一绝缘支撑件18不仅能够为第一电缆线17提供支撑,以限制第一电缆线17相对于第一内导体123发生偏摆而发生松动,进而提高第一电缆线17与第一内导体123相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而且第一绝缘支撑件18可起到使第一电缆线17与第一外导体121相绝缘的阻隔作用。
请参阅图7至图9,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连接器母头200,用于与连接器公头相连接,例如用于与上述任一实施例的连接器公头100相连接。连接器母头200包括第二外壳21和多个母头单体22,其中:
第二外壳21具有用于与连接器公头100的连接端110相连接的连接配合端210,以及多个贯穿连接配合端210的第二装配面2111的第二装配通孔201。
可以理解,第二外壳21可以是多种形状的壳体结构,例如圆筒状结构、圆柱形结构等,但不限于此,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第二外壳21可以采用具有电磁屏蔽性能的材料制成,例如金属材料。连接配合端210即为第二外壳21的一部分,是指第二外壳21的一个端部的至少部分,可以包括第二外壳21的端面(即端部表面),但非特指端面。连接配合端210的结构可以根据与连接端110之间的连接配合方式进行选择性设置,例如可以是筒形结构、柱状结构等,但不限于此。
多个母头单体22分别设置于多个第二装配通孔201中,即一个母头单体22设置于一个第二装配通孔201中。各母头单体22分别用于与连接器公头100的多个公头单体12电连接,即一个母头单体22用于与一个公头单体12电连接。
可以理解,母头单体22的数量可以是两个、三个、四个、五个或五个以上的多个,具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各母头单体22可以围绕第二外壳21的轴心线b均匀布置,当然也可以不均匀布置。
其中,第二装配面2111上设有第一定位配合部231,第一定位配合部231偏离第二外壳21的轴心线b,也即第二外壳21的轴心线b不穿设第一定位配合部231。应理解,第二外壳21的轴心线b也即第二外壳21的中心线,是为便于描述本申请而定义的假想线,而非实际存在的线。第一定位配合部231用于与连接端110上的第一定位部131相插接配合。
由以上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母头200,可通过其第二外壳21的连接配合端210与连接器公头100的连接端110相连接,以实现连接器母头200与连接器公头100之间的连接;由于第二外壳21上分别设置多个母头单体22,可分别用于与连接器公头100的多个公头单体12电连接,以实现多个信号通道的导通,也即可将单独安装的连接器(一个连接器一个信号通道)相集成,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仅具有一个信号通道的连接器但需分别单独设置多个连接器而言,利于减少安装空间;由于连接配合端210的第二装配面2111上设有偏离第二外壳21的轴心线b的第一定位配合部231,能够与连接器公头100的连接端110上的第一定位部131相插接配合,以实现连接器母头200与连接器公头100之间的定位,可防止多个母头单体22与多个公头单体12之间发生错位连接,进而有效降低连接器公头100和连接器母头200相连接时发生连接错误的可能性。而且,由于第一定位配合部231设置于第二装配面2111上,即位于第二装配通孔201所贯穿的面上,相比于设置在第二外壳21的侧壁等其他部位而言,占用体积小;且因第一定位配合部231偏离第二外壳21的轴心线b,可以仅设置一个第一定位配合部231,利于减少定位结构的数量,简化结构,利于提高连接器公头100和连接器母头200相连接的连接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图10和图1,母头单体22具有用于与公头单体12的连接头120相连接的连接配合头220。连接配合头220位于第二装配通孔201中,即可不延伸至第二装配通孔201的外部,也即可不凸出于第二装配面2111。第一定位配合部231为凹设于第二装配面2111的凹进结构。
可以理解,连接配合头220即母头单体22用于与公头单体12相连接的具体连接部位,属于母头单体22的一部分。
如此设置,由于连接配合头220位于第二装配通孔201中,可不凸出于第二装配面2111,而第一定位配合部231也凹设于第二装配面2111,使得凹进设置的连接配合头220和第一定位配合部231均可以位于连接器母头200上,连接器公头100上的连接头120和第一定位部131则可以对应为凸出设置的结构,相比于连接配合头220和第一定位配合部231中的一者凸出于第二装配面2111、且另一者凹进于第二装配面2111的情况而言,可降低连接器公头100和连接器母头200相连接时,第一定位部131和第一定位配合部231中为凸出结构的一者与连接头120或连接配合头220相撞击而导致部件受损的可能性,以利于提高连接器公头100和连接器母头200相连接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由于呈凸出结构的连接头120和第一定位部131位于同一侧,呈凹进结构的连接配合头220和第一定位配合部231也位于同一侧,在连接器公头100和连接器母头200相连接时,可以降低对准难度,提高装配效率。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图8和图1,第二装配面2111上设有第二定位配合部232,第二定位配合部232位于第二外壳21的轴心线b上,也即第二外壳21的轴心线b穿设第二定位配合部232。第二定位配合部232用于与连接端110上的第二定位部132相插接配合。第二定位配合部232为凹设于第二装配面2111的凹进结构。
如此设置,由于第二定位配合部232也为凹设于第二装配面2111的凹进结构,使得凹进设置的连接配合头220、第一定位配合部231及第二定位配合部232均位于连接器母头200上,连接器公头100上的连接头120、第一定位部131、第二定位部132则可以对应为凸出设置的结构,可降低连接器公头100和连接器母头200相连接时,第一定位部131、第一定位配合部231、第二定位部132及第二定位配合部232中为凸出结构的一者与连接头120或连接配合头220相撞击而导致部件受损的可能性,以利于提高连接器公头100和连接器母头200相连接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由于呈凸出结构的连接头120、第一定位部131和第二定位部132位于同一侧,呈凹进结构的连接配合头220、第一定位配合部231和第二定位配合部232也位于同一侧,在连接器公头100和连接器母头200相连接时,可以降低对准难度,提高装配效率。
在连接器公头100和连接器母头200相连接的过程中,第二定位部132能够与第二定位配合部232接触并相插接,由于第二定位配合部232位于第二外壳21的轴心线b上,无论连接器公头100和连接器母头200相对转动至任一位置相连接时,第二定位部132与第二定位配合部232均能够相插接,可在连接器公头100和连接器母头200相连接的过程中起到导向定位的作用,可降低连接器公头100和连接器母头200相连接的过程中发生偏摆而影响第一定位部131与第一定位配合部231的插接配合。
可选地,请参阅图7和图10,第二定位配合部232为圆形孔结构或圆形槽结构,圆形孔结构或圆形槽结构的轴线方向或深度方向即可大致平行于第二外壳21的轴心线b所在方向。相应地,第二定位部132可以为圆柱形结构,例如图1所示。
如此设置,相比于其他形状而言,为圆形孔结构或圆形槽结构的第二定位配合部232在与第二定位部132相插接时,不具有特定方向性,更利于连接器公头100和连接器母头200在相对转动至各方向均可相连接,而且第二定位部132与第二定位配合部232插接配合过程能够更为顺畅,更利于起到导向作用;并且,由于圆形孔结构或圆形槽结构允许为圆柱形结构的第二定位部132任意方向转动,相比于非圆形孔结构或圆形槽结构的第二定位配合部232而言,在设计时无需考虑其轮廓边缘与第一定位配合部231之间的角度公差,可降低加工难度,利于第二定位配合部232的加工、制造和装配,并利于提高连接器公头100和连接器母头200的定位操作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定位配合部231不限于为凹进结构,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配合部231也可以为凸出于第二装配面2111的凸出结构,第一定位部131则相应为凹进结构,也同样能够实现第一定位部131与第一定位配合部231之间的插接配合。
类似地,第二定位配合部232不限于为凹进结构,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定位配合部232也可以为凸出于第二装配面2111的凸出结构,第二定位部132则相应为凹进结构,也同样能够实现第二定位部132与第二定位配合部232之间的插接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第一定位配合部231的横截面的外轮廓为非圆形,第一定位配合部231的横截面即为垂直于第一定位配合部231的凸设方向或深度方向的截面,具体而言,在第一定位配合部231为凹进结构时,第一定位配合部231的横截面即垂直于第一定位配合部231的深度方向,在第一定位配合部231为凸出结构时,第一定位配合部231的横截面即垂直于第一定位配合部231的凸设方向。
如此设置,由于第一定位配合部231的横截面的外轮廓为非圆形,在第一定位部131与第一定位配合部231相插接时即需要按固定方向相插接,且第一定位部131与第一定位配合部231相插接后即并非仅通过圆柱面相配合,利于提高两者定位配合效果,进而可提高对连接器公头100与连接器母头200相连接时的定位准确度。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和图8,第一定位配合部231具有多个不共面的定位配合侧面2311,分别用于与第一定位部131的多个定位侧面1311相定位配合。
可以理解,定位配合侧面2311即为第一定位配合部231的侧表面的一部分,可以是平面(图7和图8中即示例性地示出了多个定位配合侧面2311均为平面的情况),当然也可以是曲面。各定位配合侧面2311不共面是指各定位配合侧面2311既不处于同一平面,也不不处于同一圆柱面。各定位配合侧面2311的形状可以相同或不相同。
如此设置,在第一定位部131与第一定位配合部231相插接时,第一定位配合部231的各定位配合侧面2311即可分别与第一定位部131的各定位侧面1311相配合(即面对面配合,可以相接触或存在一定缝隙),利于进一步提高两者定位配合效果,进而可进一步提高对连接器公头100与连接器母头200相连接时的定位准确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配合部231的横截面的外轮廓也可以为圆形,例如第一定位配合部231可以为圆形孔结构或圆形槽结构,相应地,第一定位配合部231为圆柱形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和图8,第一定位配合部231的数量为一个,以通过较少数量的结构实现定位。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配合部231的数量也可以为多个,例如可以是两个、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多个,图12中即示例性地示出了第一定位配合部231的数量为两个的情况。在第一定位配合部231的数量为多个时,第一定位配合部231的横截面的外轮廓可以为圆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第一定位配合部231与第二外壳21的轴心线b之间的第三距离L3,大于第二装配通孔201的轴心线f与第二外壳21的轴心线b之间的第四距离L4。
可以理解,第一定位配合部231与第二外壳21的轴心线b之间的第三距离L3是指,第一定位配合部231与第二外壳21的轴心线b之间的最短距离。例如,在第一定位配合部231为凹进结构时,第三距离L3即为第一定位配合部231最靠近第二外壳21的轴心线b的内侧壁与第二外壳21的轴心线b之间的距离;在第一定位配合部231为凸出结构时,第三距离L3即为第一定位配合部231最靠近第二外壳21的轴心线b的边或面与第二外壳21的轴心线b之间的距离。
如此设置,可使第一定位配合部231比第二装配通孔201更远离第二外壳21的轴心线b,也即第一定位配合部231比第二装配通孔201更靠近第二装配面2111的边缘,可降低连接器公头100与连接器母头200相连接时第一定位部131和第一定位配合部231中为凸出结构的一者与公头单体12或母头单体22相撞击的可能性,进而提高连接器公头100与连接器母头200相连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可选地,请参阅图8,第一定位配合部231与第二装配通孔201不处于第二外壳21的同一径向线上,也即第二外壳21的任一径向线不同时穿设第一定位配合部231和第二装配通孔201。
可以理解,第二外壳21的径向线即第二外壳21的直径所在直线,垂直于第二外壳21的轴心线b。第二外壳21的径向线同样为假想线,为便于描述本申请而引入,并非实际存在的线。
如此设置,利于第一定位配合部231与第二装配通孔201相错开,可进一步降低连接器公头100与连接器母头200相连接时第一定位部131和第一定位配合部231中为凸出结构的一者与公头单体12或母头单体22相撞击的可能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和图8,第一定位配合部231连接于第二装配面2111的外边沿。具体而言,在第一定位配合部231为凹进结构时,第一定位配合部231即贯穿第二装配面2111的外边沿;在第一定位配合部231为凸出结构时,第一定位配合部231的外侧壁即连接于第二装配面2111的外边沿。
如此设置,利于使第一定位配合部231尽可能地位于第二装配面2111的边缘,可降低连接器公头100与连接器母头200相连接时第一定位部131和第一定位配合部231中为凸出结构的一者与公头单体12或母头单体22相撞击的可能性,进而提高连接器公头100与连接器母头200相连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1和图16,母头单体22包括第二外导体221、第二绝缘体222以及第二内导体223。第二外导体221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二装配通孔201中;第二外导体221具有第三通孔203。第二绝缘体222设置于第三通孔203中,第二绝缘体222具有第四通孔204。第二内导体223设置于第四通孔204中;第二内导体223靠近连接配合端210的一端为插接配合端2231,用于与公头单体12的插接端1231相插接配合。
可以理解,第二外导体221为导体材料制成的结构件,例如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制成,第二外导体221可用于容纳第二绝缘体222和第二内导体223。第二内导体223也为导体材料,例如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制成。插接配合端2231即为第二内导体223的一部分,是第二内导体223的其中一端。插接配合端2231可以是插孔结构(此种情况下插接端1231即为插针结构),图11中即示例性地示出了该种情况;当然插接配合端2231也可以是插针结构(此种情况下插接端1231即为插孔结构)。第二绝缘体222即具有绝缘性能的结构件,用于实现第二内导体223与第二外导体221之间的绝缘。
如此设置,母头单体22可通过第二外导体221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二装配通孔201中,即为独立的信号传输结构件,具有可替换性,在其中一个母头单体22损坏时可以单独更换该母头单体22,而无需将连接器母头200整体更换,可有效降低报废率及维护成本;而且,可以针对所需连接的不同型号的电缆选择性设置不同型号的母头单体22,灵活度高,使用场景适用更广。由于母头单体22具有第二外导体221、第二绝缘体222以及第二内导体223,第二外导体221可对内部的第二内导体223进行信号屏蔽,因此第二外壳21和第二外导体221可起到两层信号屏蔽的作用,利于提高各母头单体22的第二内导体223进行信号传输的稳定性,进而提高连接器母头200的整体信号传输稳定性。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1和图16,第二绝缘体222靠近连接配合端210的一端为插接配合头2221,插接配合头2221与第三通孔203的内侧壁之间形成有插接配合空间206。
可以理解,插接配合头2221是第二绝缘体222的其中一端,属于第二绝缘体222的一部分。插接配合头2221可用于与公头单体12的插接头1221相插接配合。插接配合头2221、插接配合端2231、第二外导体221用于形成插接配合空间206的一端可共同形成用于与公头单体12的连接头120相连接的连接配合头220。
如此设置,在公头单体12与母头单体22相连接时,插接配合空间206可供公头单体12的至少部分插入,例如可供公头单体12的弹性接触套124和插接头1221插入,即插入于第二外导体221的内部,利于提高公头单体12与母头单体22连接处的信号屏蔽性能。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1,第三通孔203的内侧壁上凸设有第二限位部241,第二绝缘体222的外侧壁上凸设有第二抵接部242,第二抵接部242位于第二限位部241远离连接配合端210的一侧并抵接于第二限位部241。
可以理解,第二限位部241可以是各种形状的凸出于物体表面的结构,例如凸环结构、凸点结构、凸块结构等,但不限于此。类似地,第二抵接部242也可以是各种形状的凸出于物体表面的结构,例如凸环结构、凸点结构、凸块结构等,但不限于此。
如此设置,可通过第二抵接部242抵接于第二限位部241,可实现对第二绝缘体222的定位,以利于提高第二绝缘体222装配于第二外导体221内的一致性。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9至图11,连接器母头200还包括第二压板25,第二压板25上开设有多个第二贯通孔207,第二贯通孔207与第二外导体221一一对应设置。第二外壳21包括第四壳体211和第五壳体212;第四壳体211的一端为连接配合端210,第四壳体211的另一端开设有第二凹槽208;第四壳体211具有第二装配通孔201,第二装配通孔201贯穿第二凹槽208的内底壁。第五壳体212可拆卸地连接于第四壳体211远离连接配合端210的一端,第五壳体212的一端延伸至第二凹槽208内并通过第二压板25抵接于第二外导体221。
如此设置,在装配连接器母头200时,可先在将母头单体22穿过第二凹槽208以装配于第二装配通孔201中,然后将第二压板25置入第二凹槽208并抵接于各母头单体22的第二外导体221,再将第五壳体212的一端延伸至第二凹槽208内并抵接第二压板25,进而将第二外导体221固定于第二装配通孔201中,方便连接器母头200的拆装,利于提高拆装效率。
可选地,请参阅图9至图11,第五壳体212可以与第四壳体211螺纹连接,例如第二凹槽208的内侧壁上设有内螺纹,第五壳体212伸入第二凹槽208内的一端的外侧壁上设有外螺纹,第五壳体212即可伸入第二凹槽208内并与第四壳体211螺纹连接,拆装便捷,且连接可靠性高。
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五壳体212与第四壳体211也可以相卡合配合;示例性地,第五壳体212与第四壳体211中的一者上设有卡合结构,另一者上设有卡合配合结构,卡合结构与卡合配合结构相卡合。第五壳体212与第四壳体211也可以通过紧固件相连接,例如可以通过螺钉、螺栓、卡箍等相连接,但不限于此。
可选地,请参阅图10,连接器母头200还可以包括第二密封圈30,第二密封圈30可以设置于第四壳体211与第五壳体212之间,以对第四壳体211与第五壳体212之间的缝隙进行密封,以提高防护效果。
示例性地,第二密封圈30可以设置于第四壳体211远离连接配合端210的一端与第五壳体212的轴肩部之间,在第五壳体212伸入第二凹槽208内并与第四壳体211螺纹连接即可同时挤压第二密封圈30,以将第二密封圈30压紧于第四壳体211远离连接配合端210的一端与第五壳体212的轴肩部之间。
可选地,请参阅图11,第二外导体221的外侧壁上凸设有第二止位部261,第二止位部261抵接于第二凹槽208的内底壁。第二压板25位于第二止位部261远离连接配合端210的一侧并抵接于第二止位部261,因此第二压板25即通过第二贯通孔207套设于第二外导体221。
可以理解,第二止位部261可以是各种形状的凸出于物体表面的结构,例如凸环结构、凸点结构、凸块结构等,但不限于此。
如此设置,第二外导体221可通过第二止位部261进行定位,便于母头单体22快捷安装于第二装配通孔201中,而且第二止位部261还可为第二压板25的抵接提供支撑,且第二凹槽208的内底壁、第二止位部261、第二压板25沿第二装配通孔201的轴向依次设置,利于沿第二装配通孔201的轴向分摊厚度尺寸,而避免沿第二装配通孔201的径向叠设导致连接器母头200的径向尺寸较大,以利于连接器母头200的小型化,更适合应用于对尺寸要求较高的通信技术领域中。
可选地,请参阅图9和图10,第二外壳21还包括第六壳体213,第六壳体213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五壳体212远离第四壳体211的一端。第六壳体213的内部、第五壳体212的内部以及第二凹槽208相连通;第六壳体213远离第五壳体212的一端开设有多个第二安装通孔209。
可以理解,第六壳体213与第五壳体212之间可以通过多种可拆卸连接的方式相连接,例如可以是螺纹连接、插接、卡合连接等,但不限于此。
如此设置,第六壳体213的设置利于加长第二外壳21的整体长度,便于供需要与母头单体22电连接的信号传输件(例如下文所述的第二电缆线27)穿设,并对信号传输件进行支撑和防护,以限制信号传输件相对于母头单体22发生偏摆而导致松动,以提高信号传输件与母头单体22相连接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可选地,请参阅图9至图11,连接器母头200还包括多个第二电缆线27,第二电缆线27穿设于第二安装通孔209以延伸至第六壳体213和第五壳体212的内部,并与第二内导体223电连接。第二电缆线27与第二内导体223一一对应设置,即一个第二电缆线27与一个第二内导体223相连接。
如此设置,第二电缆线27可将外部信号传输至第二内导体223,以便于通过第二内导体223传输至公头单体12,第六壳体213可对第二电缆线27进行支撑和防护。
可选地,请参阅图9和图10,第六壳体213可以包括第二筒体2131和第二端盖2132,第二筒体2131的一端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五壳体212远离第四壳体211的一端,第二端盖2132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二筒体2131的另一端。第二端盖2132上开设有第二安装通孔209。
可以理解,第二筒体2131和第二端盖2132之间可以通过多种可拆卸连接的方式相连接,例如可以是螺纹连接、插接、卡合连接等,但不限于此。
如此设置,利于第六壳体213的拆装,且便于第二电缆线27安装于第六壳体213上。
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筒体2131和第二端盖2132也可以为一体成型的一体式结构。
可选地,请参阅图10和图11,连接器母头200还包括第二绝缘支撑件28,第二绝缘支撑件28设置于第三通孔203内并位于第二内导体223远离插接配合端2231的一端。第二绝缘支撑件28上开设有第二支撑通孔280,第二电缆线27穿设于第二支撑通孔280。在第二电缆线27具有多层结构时,可以是第二电缆线27的内芯穿设于第二支撑通孔280。可以理解,第二绝缘支撑件28可以是各种绝缘材料制成的绝缘件。
如此设置,第二绝缘支撑件28不仅能够为第二电缆线27提供支撑,以限制第二电缆线27相对于第二内导体223发生偏摆而发生松动,进而提高第二电缆线27与第二内导体223相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而且第二绝缘支撑件28可起到使第二电缆线27与第二外导体221相绝缘的阻隔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9至图11,以及图16,连接器母头200还包括螺套29,螺套29位于第二外壳21的外部,并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二外壳21。螺套29与第二外壳21的外侧壁之间形成有用于连接端110插入的插入空间290。螺套29是指内侧壁设有内螺纹的套体结构,相应地,连接头120的外侧壁上设有外螺纹。
如此设置,在连接器公头100与连接器母头200相连接时,连接器公头100的连接头120可插入于插入空间290内,螺套29即可与连接头120相螺纹连接,以将连接器公头100与连接器母头200相固定。
可选地,请参阅图10和图11,第二外壳21的外侧壁上可开设有第一环形卡槽,螺套29的内侧壁上开设有第二环形卡槽,连接器母头200还包括卡环,卡环位于第一环形卡槽和第二环形卡槽内,以使螺套29通过卡环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外壳21上。
请参阅图13至图16,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连接器组件1000,连接器组件100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连接器公头100和上述任一实施例的连接器母头200,连接器公头100用于与连接器母头200相连接。
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组件1000采用了上述实施例的连接器公头100和连接器母头200,因而其同样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的连接器公头100和连接器母头200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0)

1.一种连接器公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外壳,具有用于与连接器母头的连接配合端相连接的连接端,以及多个贯穿所述连接端的第一装配面的第一装配通孔;以及
多个公头单体,分别设置于多个所述第一装配通孔中,分别用于与所述连接器母头的多个母头单体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装配面上设有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偏离所述第一外壳的轴心线,所述第一定位部用于与所述连接配合端上的第一定位配合部相插接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公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公头单体具有用于与所述母头单体的连接配合头相连接的连接头,所述连接头凸出所述第一装配面;所述第一定位部为凸出所述第一装配面的凸出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公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部凸出所述第一装配面的第二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连接头凸出所述第一装配面的第一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公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装配面上设有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位于所述第一外壳的轴心线上,所述第二定位部用于与所述连接配合端上的第二定位配合部相插接配合;
所述第二定位部为凸出所述第一装配面的凸出结构;所述第二定位部凸出所述第一装配面的第三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定位部凸出所述第一装配面的第二高度;
所述第二定位部为圆柱形结构;或,所述第二定位部为圆柱形结构,且所述第二定位部远离所述第一装配面的一端设有导向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公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具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的内底壁为所述第一装配面;所述第一定位部连接于所述连接槽的内侧壁。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公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部的横截面的外轮廓为非圆形;和/或
所述第一定位部具有多个不共面的定位侧面,分别用于与所述第一定位配合部的多个定位配合侧面相定位配合;和/或
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一外壳的轴心线之间的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装配通孔的轴心线与所述第一外壳的轴心线之间的第二距离;和/或
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一装配通孔不处于所述第一外壳的同一径向线上;和/或
所述第一定位部连接于所述第一装配面的外边沿。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公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公头单体包括:
第一外导体,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一装配通孔中;所述第一外导体具有第一通孔;
第一绝缘体,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中;所述第一绝缘体具有第二通孔;以及
第一内导体,设置于所述第二通孔中;所述第一内导体靠近所述连接端的一端为插接端,用于与所述母头单体的插接配合端相插接配合;
其中,所述第一绝缘体靠近所述连接端的一端为插接头,所述插接头延伸至所述第一通孔的外部;所述插接头的端部开设有插接槽,所述插接端延伸至所述插接槽中,并与所述插接槽的内侧壁之间形成有插接空间;所述公头单体还包括弹性接触套,所述弹性接触套套设于所述插接头并连接于所述第一外导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公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公头还包括第一压板,所述第一压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一贯通孔,所述第一贯通孔与所述第一外导体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外壳包括:
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为所述连接端,所述第一壳体的另一端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壳体具有所述第一装配通孔,所述第一装配通孔贯穿所述第一凹槽的内底壁;以及
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远离所述连接端的一端,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凹槽内并通过所述第一压板抵接于所述第一外导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公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壳还包括第三壳体,所述第三壳体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壳体远离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所述第三壳体的内部、所述第二壳体的内部以及所述第一凹槽相连通;所述第三壳体远离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开设有多个第一安装通孔;
所述连接器公头还包括多个第一电缆线,所述第一电缆线穿设于所述第一安装通孔以延伸至所述第三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内部,并与所述第一内导体电连接;所述第一电缆线与所述第一内导体一一对应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公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公头还包括第一绝缘支撑件,所述第一绝缘支撑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内并位于所述第一内导体远离所述插接端的一端;所述第一绝缘支撑件上开设有第一支撑通孔,所述第一电缆线穿设于所述第一支撑通孔。
11.一种连接器母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外壳,具有用于与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公头的连接端相连接的连接配合端,以及多个贯穿所述连接配合端的第二装配面的第二装配通孔;以及
多个母头单体,分别设置于多个所述第二装配通孔中,分别用于与所述连接器公头的多个公头单体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装配面上设有第一定位配合部,所述第一定位配合部偏离所述第二外壳的轴心线,所述第一定位配合部用于与所述连接端上的第一定位部相插接配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母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母头单体具有用于与所述公头单体的连接头相连接的连接配合头,所述连接配合头位于所述第二装配通孔中;所述第一定位配合部为凹设于所述第二装配面的凹进结构。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连接器母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装配面上设有第二定位配合部,所述第二定位配合部位于所述第二外壳的轴心线上,所述第二定位配合部用于与所述连接端上的第二定位部相插接配合;
所述第二定位配合部为凹设于所述第二装配面的凹进结构;
所述第二定位配合部为圆形孔结构或圆形槽结构。
14.根据权利要求11至13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母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配合部的横截面的外轮廓为非圆形;和/或
所述第一定位配合部具有多个不共面的定位配合侧面,分别用于与所述第一定位部的多个定位侧面相定位配合;和/或
所述第一定位配合部与所述第二外壳的轴心线之间的第三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装配通孔的轴心线与所述第二外壳的轴心线之间的第四距离;和/或
所述第一定位配合部和所述第二装配通孔不处于所述第二外壳的同一径向线上;和/或
所述第一定位配合部连接于所述第二装配面的外边沿。
15.根据权利要求11至13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母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母头单体包括:
第二外导体,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二装配通孔中;所述第二外导体具有第三通孔;
第二绝缘体,设置于所述第三通孔中;所述第二绝缘体具有第四通孔;以及
第二内导体,设置于所述第四通孔中;所述第二内导体靠近所述连接配合端的一端为插接配合端,用于与所述公头单体的插接端相插接配合;
其中,所述第二绝缘体靠近所述连接配合端的一端为插接配合头,所述插接配合头与所述第三通孔的内侧壁之间形成有插接配合空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连接器母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母头还包括第二压板,所述第二压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二贯通孔,所述第二贯通孔与所述第二外导体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外壳包括:
第四壳体,所述第四壳体的一端为所述连接配合端,所述第四壳体的另一端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四壳体具有所述第二装配通孔,所述第二装配通孔贯穿所述第二凹槽的内底壁;以及
第五壳体,所述第五壳体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四壳体远离所述连接配合端的一端,所述第五壳体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凹槽内并通过所述第二压板抵接于所述第二外导体。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连接器母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壳还包括第六壳体,所述第六壳体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五壳体远离所述第四壳体的一端;所述第六壳体的内部、所述第五壳体的内部以及所述第二凹槽相连通;所述第六壳体远离所述第五壳体的一端开设有多个第二安装通孔;
所述连接器母头还包括多个第二电缆线,所述第二电缆线穿设于所述第二安装通孔以延伸至所述第六壳体和所述第五壳体的内部,并与所述第二内导体电连接;所述第二电缆线与所述第二内导体一一对应设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连接器母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母头还包括第二绝缘支撑件,所述第二绝缘支撑件设置于所述第三通孔内并位于所述第二内导体远离所述插接配合端的一端;所述第二绝缘支撑件上开设有第二支撑通孔,所述第二电缆线穿设于所述第二支撑通孔。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连接器母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母头还包括螺套,所述螺套位于所述第二外壳的外部,并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外壳;所述螺套与所述第二外壳的外侧壁之间形成有用于所述连接端插入的插入空间。
20.一种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公头;以及
如权利要求11至19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母头,所述连接器公头用于与所述连接器母头相连接。
CN202223410969.5U 2022-12-16 2022-12-16 连接器公头、连接器母头及连接器组件 Active CN2193715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10969.5U CN219371528U (zh) 2022-12-16 2022-12-16 连接器公头、连接器母头及连接器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10969.5U CN219371528U (zh) 2022-12-16 2022-12-16 连接器公头、连接器母头及连接器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71528U true CN219371528U (zh) 2023-07-18

Family

ID=871186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10969.5U Active CN219371528U (zh) 2022-12-16 2022-12-16 连接器公头、连接器母头及连接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7152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97050B2 (en) Digital, small signal and RF microwave coaxial subminiature push-on differential pair system
CN115732997A (zh) 连接器公头、连接器母头及连接器组件
US20060024985A1 (en) Coaxial connector for board-to-board connection
US10608388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01247879Y (zh) 板对板密集安装型射频同轴连接器
US6890200B1 (en) Floatable panel mount cable assembly
CN110581391A (zh) 一种快锁活塞式浮动电源连接器
CN109390820B (zh) 一种集束射频同轴连接器
US9692168B1 (en) Header assembly
CN219371528U (zh) 连接器公头、连接器母头及连接器组件
CN1723586A (zh) 与连接器集成的定向耦合器
WO2019238053A1 (zh) 天线系统
CN213782376U (zh) 射频连接器
CN215989548U (zh) H-smp浮动盲插配合免焊微带线用射频同轴连接器
CN218472255U (zh) 腔体滤波器和通信装置
TW201347319A (zh) 同軸連接器
CN209963305U (zh) 一种音频连接器
CN220066153U (zh) 一种转接式劈槽插孔
US6517387B1 (en) Radio frequency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CN219321737U (zh) 一种集束型mmcx接口连接器
CN219419684U (zh) 一种射频连接器、插头组件及频率干扰仪
CN111641088B (zh) 一种高低频混装集束电缆组件
CN218275228U (zh) 一种新型射频连接器
CN215343262U (zh) 一种高功率快插式射频连接器连接结构
CN215870105U (zh) 一种低损耗的50ω同轴线缆射频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