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70849U - 按键结构及带按键的设备 - Google Patents

按键结构及带按键的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70849U
CN219370849U CN202320404058.7U CN202320404058U CN219370849U CN 219370849 U CN219370849 U CN 219370849U CN 202320404058 U CN202320404058 U CN 202320404058U CN 219370849 U CN219370849 U CN 2193708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ey
opening
fool
utility
mod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40405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亚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Bull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Bull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Bull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Bull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40405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708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708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708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按键结构及带按键的设备,属于电气技术领域。所述按键结构包括第一按键、第二按键、按键载体和线路板;第一按键可按压地连接于所述按键载体,且第一按键上具有第一开孔;第二按键通过第一开孔嵌设于第一按键;线路板上具有第一触发部和第二触发部,第一触发部能够被第一按键按压而触发,第二触发部能够被所述第二按键按压而触发。第一按键与第二按键配合构成嵌套式按键结构,第一按键的体积较大,不仅避免对按键的误触,且使得按键结构与面板之间的一致性强。

Description

按键结构及带按键的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按键结构及带按键的设备。
背景技术
智能门锁是门禁系统中锁门的执行部件,智能门锁的面板上通常设置多个,例如,一种常见的按键布置包括开锁按键和显示屏按键,并且,开锁按键和显示屏按键彼此独立地并排布置于智能门锁的面板上。
然而,上述按键布置不仅限制了每个按键的体积使其较小,且不利于智能门锁的美观性。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按键结构及带按键的设备,能够解决相关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按键结构,所述按键结构包括第一按键、第二按键、按键载体和线路板;
所述第一按键可按压地连接于所述按键载体,且所述第一按键上具有第一开孔;
所述第二按键通过所述第一开孔嵌设于所述第一按键;
所述线路板上具有第一触发部和第二触发部,所述第一触发部能够被所述第一按键按压而触发,所述第二触发部能够被所述第二按键按压而触发。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开孔位于所述第一按键的一侧。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按键包括:按键主体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按键主体的靠近所述第一开孔的一侧,所述连接部还用于与所述按键载体上相应位置相连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部呈弹性臂状。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按键主体呈长条状。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按键上还具有第一防呆结构,所述第二按键上具有第二防呆结构,所述第一防呆结构与所述第二防呆结构相配合以实现所述第二按键的防呆安装。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按键结构还包括弹性支撑件,所述弹性支撑件位于所述第二按键和所述线路板之间,所述弹性支撑件对所述第二按键提供支撑。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按键载体包括支撑部和面板部,所述面板部上具有第二开孔;
所述第一按键可按压地连接于所述支撑部,且所述第一按键通过所述第二开孔嵌设于所述面板部。
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带按键的设备,所述带按键的设备包括上述任一种按键结构。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带按键的设备为智能门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按键结构,通过在第一按键上设置第一开孔,第二按键贯穿该第一开孔使其嵌设于第一按键中,这样,第一按键与第二按键配合构成嵌套式按键结构。该种按键结构布置避免了对第一按键的体积的限制,可以使第一按键的体积设计为较大,同时第二按键嵌设于其中,这不仅能够避免对按键的误触,提高用户体验。而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按键结构与面板配合使用时,按键结构的第一按键基于较大的体积嵌设于面板上,使得该类按键结构与面板之间的一致性强,这利于提高美观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按键结构的组合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按键结构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第一按键与第二按键构成的组合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第一按键与第二按键构成的爆炸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第二按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按键结构在第一视角下的剖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按键结构在第二视角下的剖面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弹性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分别表示:
1、第一按键;
11、第一开孔;110、限位台阶;12、第一防呆结构;13、止挡部;
101、按键主体;1011、侧围部;1012、顶板部;
102、连接部;
2、第二按键;
21、第二防呆结构;22、止挡块;
3、按键载体;31、支撑部;32、面板部;320、第二开孔;
4、线路板;41、第一触发部;42、第二触发部;
5、弹性支撑件;51、顶盖;521、变径段;522、等径段。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实用新型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产品以不同姿态摆放时,方位可能发生变化。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相关技术中,开锁按键和显示屏按键彼此独立地并排布置于智能门锁的面板上。然而,上述按键布置不仅限制了每个按键的体积,且不利于智能门锁的美观性。
举例来说,如若在智能门锁的面板上并排布置两个按键,那么,这两个按键的体积通常设置为较小,且两者之间的间隙较小,用户手指按压其中一个按键时,容易误触到另一个按键,造成用户体验较差。并且,两个按键的并排布置,按键结构相对于面板较为突兀,两者一致性差,这使得智能门锁的外观的美观性受到影响,同质化严重。
针对相关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按键结构,如附图1-附图2所示,该按键结构包括第一按键1、第二按键2、按键载体3和线路板4;其中,第一按键1可按压地连接于按键载体3,且第一按键1上具有第一开孔11;第二按键2通过第一开孔11嵌设于第一按键1(结合附图3和图4)。线路板4上具有第一触发部41和第二触发部42,第一触发部41能够被第一按键1按压而触发,第二触发部42能够被第二按键2按压而触发。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按键结构,通过在第一按键1上设置第一开孔11,第二按键2贯穿该第一开孔11使其嵌设于第一按键1中,这样,第一按键1与第二按键2配合构成嵌套式按键结构。该种按键结构布置避免了对第一按键1的体积的限制,可以使第一按键1的体积设计为较大,同时第二按键2嵌设于其中,这不仅能够避免对按键的误触,提高用户体验。而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按键结构与面板配合使用时,按键结构的第一按键1基于较大的体积嵌设于面板上,使得该类按键结构与面板之间的一致性强,这利于提高美观性。
以下就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按键结构的具体布置作进一步地描述:
对于第一按键1,其可按压地连接于按键载体3,从而使得第一按键1相对于按键载体3可按压,这样,第一按键1被按压时,其能够触发第一触发部41,进而线路板4执行与第一按键1相关的第一指令。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开孔11用于暴露第二按键2,第一开孔11的轮廓与第二按键2的外轮廓形状相一致,两者间隙配合,以避免第二按键2与第一开孔11之间缝隙过大,从而提高美观性。
举例来说,第一开孔11为圆形孔,第二按键2为圆形按键(参加图4),或者,第一开孔11为矩形孔,第二按键2为矩形按键。
在一些示例中,在第一按键1和第二按键2均处于常态(即非按压的状态)时,第一按键1的外侧表面与第二按键2的外侧表面相持平,这使得按键结构呈现更美观的一体式结构。
在一些示例中,在第一按键1和第二按键2均处于常态,第二按键2的外侧表面凸设于第一开孔11内,使得第二按键2的外侧表面高于第一按键1的外侧表面,这利于提高防误触效果。
第二按键2通过第一开孔11嵌设于第一按键1上,其中,第一开孔11可以设计于第一按键1上的任意位置,例如侧部位置、中部位置等。
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4所示,第一开孔11位于第一按键1的一侧,例如,将第一按键1上嵌设有第一开孔11的一侧定义为第一侧,第一按键1的远离第一开孔11的其他侧可以称为第二侧。
通过将第一开孔11设置于第一按键1的第一侧,那么,可以使第一按键1的第一侧作为固定侧,而将第一按键1的第二侧作为可按压活动的按压侧。
这样,第一按键1在其按压侧进行按压,第二按键2在第一按键1的固定侧进行按压,两个按键的按压位置不同,使得两者互不干涉及联动,有效防止了按键误触。
结合上述示例,可以对第一按键1的结构进行如下布置,如附图3和附图4所示,该第一按键1包括:按键主体101和连接部102,连接部102连接于按键主体101的靠近第一开孔11的一侧,连接部102还用于与按键载体3上相应位置相连接。
通过在按键主体101的靠近第一开孔11的一侧设置连接部102来方便其与按键载体3之间的连接,连接部102所在侧作为固定侧。
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按键载体3包括支撑部31和面板部32,面板部32上具有第二开孔320;其中,第一按键1可按压地连接于支撑部31,且第一按键1通过第二开孔320嵌设于面板部32。
通过支撑部31来对嵌套式按键进行支撑并固定,通过面板部32来赋予该按键结构期望的外观。
连接部102可以通过多种连接方式固定连接于支撑部31上相应位置处,例如,这包括但不限于:螺钉连接、卡接、铆接、粘接等。
作为一种示例,可以采用螺钉使连接部102固定连接于支撑部31上相应位置处。
在一些示例中,连接部102呈弹性臂状,也就是说,连接部102为一个连接臂,连接部102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一按键1,连接部102的第二端相对于第一按键1悬空布置,这样,连接部102的第二端固定连接于支撑部31上,由于连接部102的弹性特征,这不仅利于提高第一按键1的按压手感,使得按压手感更加柔和,而且这还利于第一按键1在按压后的顺利复位。
举例来说,进一步结合附图6可知,连接部102的第二端具有螺钉孔,使用螺钉将连接部102的第二端固定连接于支撑部31上的相应位置处。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按键1上可以设置一个、两个、三个或者更多个连接部102,例如,图3示例了,在第一按键1的按键主体101的第一侧设置两个连接部102,两个连接部102沿周向方向间隔分布,从而达到优化上述效果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按键主体101可以设计为多种形状,根据该按键结构的实际应用场景,来适应性设计按键主体101的形状即可。
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4所示,按键主体101包括:侧围部1011和顶板部1012,顶板部1012连接于侧围部1011的顶部开口端。其中,第一开孔11开设于顶板部1012上,以及,连接部102连接于侧围部1011的第一侧。
可以理解地,支撑部31的顶板上具有容置孔,按键主体101容纳于该容置孔内部,连接部102与支撑部31的位于容置孔一侧的顶板相连接。
举例来说,按键主体101的形状(即,侧围部1011和顶板部1012的轮廓形状)包括但不限于:矩形、椭圆形、梯形、三角形等。
作为一种典型的示例,按键主体101呈长条状,例如,其顶板部1012为长条状的圆角矩形或者椭圆矩形(参见图3)。
参见图3和图4,其示例了一种椭圆矩形腔体形状的按键主体101,其中,第一开孔11开设于按键主体101的顶板部1012的延其长度方向分布的第一侧(即左侧)。这样,按键主体101的顶板部1012的延其长度方向分布的第二侧作为按压侧即可。
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4所示,第一按键1上还具有第一防呆结构12,以及,如附图5所示,第二按键2上具有第二防呆结构21,第一防呆结构12与第二防呆结构21相配合以实现第二按键2的防呆安装。
通过如上设置第一防呆结构12和第二防呆结构21,两者配合构成防呆特征,这利于第二按键2在装配至第一按键1上时精确定位,提高装配精度和装配效率。
第一防呆结构12和第二防呆结构21可以是相互配合的定位槽与定位块,还可以是相互配合的指示结构,例如图案指示。
举例来说,图4示例了第一防呆结构12为防呆槽,防呆槽形成于第一开孔11的内侧壁上;相应地,图5示例了第二防呆结构21为防呆凸块。
防呆凸块结构的第二防呆结构21形成于第二按键2的外侧壁上,这样,第二按键2嵌设于第一按键1中时,第二按键2容纳于第一开孔11内,第二防呆结构21容纳于第一防呆结构12的槽内。
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4所示,第一按键1的侧围部1011的第二侧设置有止挡部13,止挡部13被配置为,防止第一按键1沿与按压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且允许第一按压沿着按压方向运动。
举例来说,该止挡部13为平板状凸块,例如为条形止挡板。
进一步结合图7所示,按键结构的第一按键1嵌设于设备的面板部32上的第二开孔320内,由于第一按键1通过其第一侧固定连接于支撑部31,而支撑部31位于面板部32的内侧,这使得第一按键1的第二侧具有向着远离支撑部31的方向外翘的趋势。通过止挡部13来与面板部32的位于第二开孔320一侧的内侧壁相抵,这能够防止第一按键1外翘。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按键1为一体式结构,也就是说,连接部102和止挡部13均直接形成于按键主体101上的相应位置,使得三者一体成型连接。
对于第二按键2,其嵌设于第一按键1并与第一按键1活动连接,使得第二按键2可按压且不会脱离第一按键1,这样,第二按键2被按压时,其能够触发第二触发部42,进而线路板4执行与第二按键2相关的第二指令。
第二按键2与第一按键1之间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活动连接:
如附图5所示,第二按键2为盖帽状,第二按键2的外侧壁上具有止挡块22,例如,该止挡块22可以是凸设于第二按键2的外侧壁上的环形台阶。相应地,第一按键1的第一开孔11包括小径段和大径段,小径段与大径段之间配合构成限位台阶110(参见图7)。
结合图7所示,该限位台阶110与第二按键2的止挡块22相抵接,从而防止第二按键2沿着与按压方向相反的方向脱离第一按键1,同时,还允许第二按键2被按压。
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6和附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按键结构还包括弹性支撑件5,该弹性支撑件5位于第二按键2和线路板4之间,弹性支撑件5对第二按键2提供支撑。
由于弹性支撑件5的弹性特征,这不仅利于提高第二按键2的按压手感,使得按压手感更加柔和,而且这还利于第二按键2在按压后的顺利复位。
举例来说,如附图7和附图8所示,弹性支撑件5为盖帽状,弹性支撑件5的侧围底端抵接于线路板4且套设于线路板4的第二触发部42的外部,弹性支撑件5的顶盖51抵接于第二按键2的顶盖。这样,弹性支撑件5对第二按键2提供稳定的支撑且赋予其弹性按压效果。
为了使得弹性支撑件5随第二按键2的按压更加顺畅,如附图8所示,可以使弹性支撑件5的侧围包括变径段521和等径段522。
变径段521位于弹性支撑件5的顶盖51和等径段522之间,变径段521的直径由上至下依次增大,变径段521的小径端与弹性支撑件5的顶盖51连接,变径段521的大径端与等径段522连接。
可见,变径段521起到过渡作用,使得弹性支撑件5的变形运动更加顺畅。
上述就按键结构包括第一按键1和第二按键2的情形作了示例性描述,当然,不排除地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按键结构还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三按键。
对于包括有第三按键的按键结构(图中未示出),其第一按键1可按压地连接于按键载体3,第一按键1上具有第一开孔11和第三开孔;第二按键2通过第一开孔11嵌设于第一按键1,以及,第三按键通过第三开孔嵌设于第一按键1。
线路板4上具有第一触发部41、第二触发部42和第三触发部,第一触发部41能够被第一按键1按压而触发,第二触发部42能够被第二按键2按压而触发,第三触发部能够被第三按键按压而触发。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按键2和第三按键均位于第一按键1的第一侧,以及,第一按键1的第二侧作为按压侧,其中,第一按键1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为沿其长度方向分布的两个侧部,这样,按压侧远离第二按键2和第三按键。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按键2和第三按键分别位于第一按键1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以及,第一按键1的第三侧作为按压侧,其中,第一按键1的第一侧、第二侧和第三侧彼此处于三个不同的方位,这样,按压侧远离第二按键2和第三按键。
对于线路板4,其上布置有触发部以对应于按键,这包括第一触发部41、第二触发部42和可选的第三触发部,举例来说,这些触发部均可以采用轻触开关的形式,其中,对应的第一按键1、第二按键2和可选的第三按键的面向对应触发部的表面上具有凸起的触块,以分别与对应的轻触开关的触头相接触。
如上所述,按键载体3包括支撑部31和面板部32,面板部32上具有第二开孔320;其中,第一按键1可按压地连接于支撑部31,且第一按键1通过第二开孔320嵌设于面板部32。
通过在面板部32上设置第二开孔320,使得第一按键1嵌入其中,由于第一按键1可以的体积可以设计为较大,不仅具有防误触的效果,还使得第一按键1与面板部32之间的一致性强,这利于提高美观性。
如上所述,按键主体101包括:侧围部1011和顶板部1012,顶板部1012连接于侧围部1011的顶部开口端。
侧围部1011的外侧壁上设置有限位台阶,例如是环形的限位台阶,通过使侧围部1011的限位台阶与面板部32的位于其第二开孔320周侧的底部表相抵,以防止按键主体101向上脱离面板部32,且不会影响按键主体101的向下按压活动。
在一些示例中,在第一按键1和第二按键2均处于常态时,第一按键1的外侧表面、第二按键2的外侧表面和面板部32的外侧表面相持平。
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一按键1的外侧表面和面板部32的外侧表面相持平,且第二按键2的外侧表面相对于第一按键1的外侧表面凸设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带按键的设备,该带按键的设备包括上述的任一种按键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带按键的设备,具有上述涉及的按键结构的所有优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的带按键的设备,可以是任意类型的具有电子按键的设备,例如这包括但不限于智能门锁、电梯外呼面板、遥控器、摄像设备等。
举例来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带按键的设备,该带按键的设备为智能门锁。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术语“第一”和“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以上所述仅是为了便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结构包括第一按键(1)、第二按键(2)、按键载体(3)和线路板(4);
所述第一按键(1)可按压地连接于所述按键载体(3),且所述第一按键(1)上具有第一开孔(11);
所述第二按键(2)通过所述第一开孔(11)嵌设于所述第一按键(1);
所述线路板(4)上具有第一触发部(41)和第二触发部(42),所述第一触发部(41)能够被所述第一按键(1)按压而触发,所述第二触发部(42)能够被所述第二按键(2)按压而触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孔(11)位于所述第一按键(1)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按键(1)包括:按键主体(101)和连接部(102),所述连接部(102)连接于所述按键主体(101)的靠近所述第一开孔(11)的一侧,所述连接部(102)还用于与所述按键载体(3)上相应位置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102)呈弹性臂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主体(101)呈长条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按键(1)上还具有第一防呆结构(12),所述第二按键(2)上具有第二防呆结构(21),所述第一防呆结构(12)与所述第二防呆结构(21)相配合以实现所述第二按键(2)的防呆安装。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结构还包括弹性支撑件(5),所述弹性支撑件(5)位于所述第二按键(2)和所述线路板(4)之间,所述弹性支撑件(5)对所述第二按键(2)提供支撑。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载体(3)包括支撑部(31)和面板部(32),所述面板部(32)上具有第二开孔(320);
所述第一按键(1)可按压地连接于所述支撑部(31),且所述第一按键(1)通过所述第二开孔(320)嵌设于所述面板部(32)。
9.一种带按键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按键的设备包括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按键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带按键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按键的设备为智能门锁。
CN202320404058.7U 2023-02-28 2023-02-28 按键结构及带按键的设备 Active CN2193708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04058.7U CN219370849U (zh) 2023-02-28 2023-02-28 按键结构及带按键的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04058.7U CN219370849U (zh) 2023-02-28 2023-02-28 按键结构及带按键的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70849U true CN219370849U (zh) 2023-07-18

Family

ID=871488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404058.7U Active CN219370849U (zh) 2023-02-28 2023-02-28 按键结构及带按键的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708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32711B (zh) 多向式按键
US9874941B2 (en) Sliding-type signal input device
WO2016138803A1 (zh) 薄型手提电脑机械键盘
US10134545B2 (en) Cantilevered push button
CN219370849U (zh) 按键结构及带按键的设备
JP2003045291A (ja) 操作ボタン構造
CN215578320U (zh) 一种新型摇杆按键结构
CN205177663U (zh) 按钮组件及终端
CN113422992B (zh) 遥控器和电子系统
WO2023138276A1 (zh) 微动开关及鼠标
US7012205B1 (en) Bezel assembly
US20170338062A1 (en) Slim key structure
CN209747363U (zh) 智能家具功能控制器
US8212166B2 (en) Switch assembly
CN213845095U (zh) 边框结构及电子设备
CN214848303U (zh) 一种开关结构
EP1571539B1 (en) Mobile terminal with erroneous operation eliminated
CN108469876B (zh) 电子设备
CN214848302U (zh) 一种开关结构
CN215578322U (zh) 一种无线开关面板
CN203674022U (zh) 改善侧向力导通的开关
CN220933948U (zh) 一种电子设备的按钮组件
CN113365121B (zh) 遥控器和电子系统
CN219392634U (zh) 触摸板组件和审讯终端
CN211700088U (zh) 微动开关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