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65617U - 汽车充气帐篷 - Google Patents

汽车充气帐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65617U
CN219365617U CN202320192785.1U CN202320192785U CN219365617U CN 219365617 U CN219365617 U CN 219365617U CN 202320192785 U CN202320192785 U CN 202320192785U CN 219365617 U CN219365617 U CN 2193656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latable
tent
tube
access
tarpaul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9278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也多
范志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Qiheng Outdoor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Qiheng Outdoor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Qiheng Outdoor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Qiheng Outdoor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9278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656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656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656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ents Or Canop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帐篷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汽车充气帐篷。该汽车充气帐篷包括充气管架和篷布,充气管架的底端抵接于固定部位,篷布包括篷布主体和车尾连接套,篷布主体罩设于充气管架外,车尾连接套的一端与篷布主体连接,另一端能够与汽车的尾部连接,以形成连通篷布主体内部和汽车内部的连接通道,车尾连接套的侧面上开设有连通于连接通道和外界的第一出入口,第一出入口上可拆卸封盖有第一出入部。该汽车充气帐篷结构简单,充气管架的设置使得帐篷搭建及拆卸过程简单快捷,使用和携带方便,第一出入口的设置使进出汽车方便,并且将第一出入部拆卸即可使车尾连接套作为凉蓬使用,不再需要额外搭建凉蓬。

Description

汽车充气帐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帐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充气帐篷。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家用汽车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驾去户外野营,汽车帐篷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汽车帐篷主要分为车顶帐篷、车侧帐篷以及车尾帐篷等。
目前,现有的一些汽车帐篷,包括帐篷主体以及连接帐篷主体和汽车的通道,通道的侧面封闭,只是用于帐篷内部和汽车之间的走动,如车尾帐篷,通道与汽车尾部连接,当需要从汽车的后备箱取放物品或进入汽车时,一方面是从车门进入汽车内部,另一方面是先进入帐篷主体内,再通过通道进入汽车内部,进出汽车较为不便;同时,汽车帐篷需要将出入口的篷布用金属杆支撑作为凉蓬,或者在帐篷外额外搭建一个凉蓬,结构较为复杂,配件较多,当使用者有凉蓬需求时,需要搭建出凉蓬,当没有凉蓬需求时,又需要将凉蓬拆卸,搭建及拆卸过程较为繁琐,费时费力,不便于使用,且金属杆的成本高,重量较重,不能收缩折叠,携带起来较为麻烦。
因此,亟需一种汽车帐篷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充气帐篷,以方便使用者进出汽车,方便使用者使用和携带,并且不需要额外搭建即可作为凉蓬使用。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汽车充气帐篷,包括:
充气管架,所述充气管架的底端抵接于固定部位;
篷布,所述篷布包括篷布主体和车尾连接套,所述篷布主体罩设于所述充气管架外,所述车尾连接套的一端与所述篷布主体连接,另一端能够与汽车的尾部连接,以形成连通所述篷布主体内部和所述汽车内部的连接通道,所述车尾连接套的侧面上开设有连通于所述连接通道和外界的第一出入口,所述第一出入口上可拆卸封盖有第一出入部。
作为优选,所述充气管架包括第一拱形管和两个第二拱形管,一个所述第二拱形管的两端与另一个所述第二拱形管的两端一一对应连接形成橄榄型结构,所述第二拱形管的两端抵接于所述固定部位,两个所述第二拱形管均与所述第一拱形管交叉设置,所述第一拱形管的两端抵接于所述固定部位。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拱形管包括第一横梁部和两个第一立柱部,两个所述第一立柱部的顶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横梁部的两端呈夹角连接,所述第一立柱部的底端抵接于所述固定部位;
所述第二拱形管包括第二横梁部和两个第二立柱部,两个所述第二立柱部的顶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横梁部的两端呈夹角连接,所述第二立柱部的底端抵接于所述固定部位,一个所述第二拱形管的两个所述第二立柱部的底端与另一个所述第二拱形管的两个所述第二立柱部的底端一一对应连接,两个所述第二拱形管的所述第二横梁部均与所述第一横梁部交叉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篷布主体上设置有透光部,所述透光部罩设于两个所述第二拱形管之间区域的外侧。
作为优选,两个所述第二拱形管之间相互连通,所述第一拱形管和所述第二拱形管之间相互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充气管架还包括阀门,所述第一拱形管和/或所述第二拱形管上设置有所述阀门。
作为优选,所述充气管架为双层结构,包括充气层和设置于所述充气层外侧的保护层。
作为优选,所述车尾连接套连接于所述汽车的尾部的一端沿口处设置有松紧带。
作为优选,所述篷布主体上开设有连通于所述篷布主体内部和所述连接通道的第二出入口,所述第二出入口上可拆卸封盖有第二出入部。
作为优选,所述篷布主体上开设有连通于所述篷布主体内部和所述外界的第三出入口,所述第三出入口上可拆卸封盖有第三出入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充气帐篷,包括充气管架和篷布,篷布包括篷布主体和车尾连接套,充气管架作为篷布主体的支撑架,在使用时对其充气即可支撑于篷布主体内,在不使用时进行放气即可与篷布一起收缩折叠,且重量轻,便于使用和携带。篷布主体由充气管架支撑形成内部空间,车尾连接套形成了连通篷布主体内部和汽车内部的连接通道,第一出入口开设在车尾连接套的侧面上,第一出入口上可拆卸封盖有第一出入部,当第一出入部封盖第一出入口时,连接通道封闭,保护使用者的隐私,同时可以利用汽车空调的功能,保证使用者在帐篷内的舒适度;当将第一出入部拆卸后,连接通道与外界连通,便于使用者从帐篷外直接进入连接通道,从而便于进出汽车或从车上取放物品,同时可以将车尾连接套作为凉蓬,供使用者在篷布主体外活动时遮阳用,车尾连接套的两端分别与篷布主体和汽车的尾部连接,不需要额外的支撑杆支撑。因此,该汽车充气帐篷结构简单,搭建及拆卸过程简单快捷,使用和携带方便,进出汽车方便,并且将第一出入部拆卸即可使车尾连接套作为凉蓬使用,不再需要额外搭建凉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充气管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充气管架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汽车充气帐篷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汽车充气帐篷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汽车充气帐篷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汽车充气帐篷的仰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汽车充气帐篷的侧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汽车充气帐篷的俯视图。
图中:
1、篷布;11、篷布主体;111、透光部;1111、第一透光部;1112、第二透光部;112、第二出入部;113、第三出入部;114、纱网窗;12、车尾连接套;121、第一出入部;
2、充气管架;21、第一拱形管;211、第一横梁部;212、第一立柱部;22、第二拱形管;221、第二横梁部;222、第二立柱部;23、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充气帐篷,用于户外野营时连接汽车使用,具体参见图1-图8,该汽车充气帐篷包括充气管架2和篷布1,充气管架2的底端抵接于固定部位,篷布1包括篷布主体11和车尾连接套12,篷布主体11罩设于充气管架2外,车尾连接套12的一端与篷布主体11连接,另一端能够与汽车的尾部连接,以形成连通篷布主体11内部和汽车内部的连接通道,车尾连接套12的侧面上开设有连通于连接通道和外界的第一出入口,第一出入口上可拆卸封盖有第一出入部121。
充气管架2作为篷布主体11的支撑架,在使用时对其充气即可支撑于篷布主体11内,在不使用时进行放气即可与篷布1一起收缩折叠,且重量轻,便于使用和携带。篷布主体11由充气管架2支撑形成内部空间,车尾连接套12形成了连通篷布主体11内部和汽车内部的连接通道,第一出入口开设在车尾连接套12的侧面上,第一出入口上可拆卸封盖有第一出入部121,当第一出入部121封盖第一出入口时,连接通道封闭,保护使用者的隐私,同时可以利用汽车空调的功能,保证使用者在帐篷内的舒适度;当将第一出入部121拆卸后,连接通道与外界连通,便于使用者从帐篷外直接进入连接通道,从而便于进出汽车或从车上取放物品,同时可以将车尾连接套12作为凉蓬,供使用者在篷布主体11外活动时遮阳用,车尾连接套12的两端分别与篷布主体11和汽车的尾部连接,不需要额外的支撑杆支撑。因此,该汽车充气帐篷结构简单,搭建及拆卸过程简单快捷,使用和携带方便,进出汽车方便,并且将第一出入部121拆卸即可使车尾连接套12作为凉蓬使用,不再需要额外搭建凉蓬。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出入口设置为两个,且分别设置在车尾连接套12相对的两个侧面上,对应地,第一出入部121也设置为两个,分别可拆卸地封盖在两个第一出入口上,便于使用者从不同的位置进出连接通道。第一出入口的开口应尽可能大,以在拆卸第一出入部121后,减少车尾连接套12在侧面上布料的面积,避免侧面过多布料的存在给使用者造成活动限制,便于使用者活动。
示例性地,第一出入部121采用拉链或者魔术贴连接在车尾连接套12上,通过可拆卸的第一出入部121的设置,使车尾连接套12不仅可以形成连通篷布主体11内部和汽车内部的连接通道,还可以作为凉蓬,具有多功能性,且功能切换十分方便。
优选地,车尾连接套12与篷布主体11采用拉链连接,以使车尾连接套12与篷布主体11之间实现可拆卸,当帐篷不需要与汽车连接时,可以将车尾连接套12卸下,作为一个普通帐篷使用。当然,车尾连接套12也可以与篷布主体11通过缝合固定连接,当帐篷不需要与汽车连接时,车尾连接套12自然搭落,也不会占用过多的面积。
进一步地,车尾连接套12连接于汽车的尾部的一端沿口处设置有松紧带。松紧带可以收缩车尾连接套12沿口处的面料,利用松紧带的弹性将车尾连接套12的一端套在车尾上,从而适用于不同后备箱开启角度的汽车以及不同大小的汽车,通用性强。
更进一步地,车尾连接套12连接于汽车的尾部的一端还设置有拉绳,在车尾连接套12套入汽车的尾部后,将拉绳固定在汽车的后轮上或汽车的顶部,以加强车尾连接套12和汽车的连接。拉绳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来确定,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充气管架2包括第一拱形管21和两个第二拱形管22,一个第二拱形管22的两端与另一个第二拱形管22的两端一一对应连接形成橄榄型结构,第二拱形管22的两端抵接于固定部位,两个第二拱形管22均与第一拱形管21交叉设置,第一拱形管21的两端抵接于固定部位。
两个第二拱形管22的两端一一对应连接,中部相互间隔,形成橄榄型结构,第一拱形管21与两个第二拱形管22交叉设置,从而使充气管架2形成了六个区域,进而支撑篷布主体11形成六个面;两个第二拱形管22的两端相互连接共同形成两个支点,第一拱形管21的两端形成两个支点,即第一拱形管21与两个第二拱形管22组成的充气管架2共有四个支点,用于抵接在固定部位上。该充气管架2由三根充气管道组成,较现有只有两根充气管道交叉设置的充气管架2比,结构更加稳定,并且充气管架2通过第一拱形管21与两个第二拱形管22形成橄榄交叉结构,使篷布主体11在四点支撑的情况下形成了六个面,从而使得篷布主体11的内部空间更大,提高了使用者使用过程中的舒适度。
具体地,参见图1和图2,并以图1所示方位为例进行说明,位于左侧的第二拱形管22的左侧区域由第一拱形管21分隔形成两个区域,两个第二拱形管22之间的区域由第一拱形管21分隔形成两个区域,位于右侧的第二拱形管22的右侧区域由第一拱形管21分隔形成两个区域。即,第一拱形管21与两个第二拱形管22形成了六个区域,篷布主体11罩设在充气管架2外,由此形成了六个面。
优选地,固定部位为地面,即该汽车充气帐篷搭建在地面上,为了提高帐篷安装的牢固性,使用地钉将篷布主体11的四个支点固定在地面上。
进一步地,篷布主体11与充气管架2可拆卸连接,在正常情况下,充气管架2始终连接在篷布主体11上,在进行帐篷搭建时,首先对充气管架2充气,将篷布主体11展开,用地钉将篷布主体11的四个支点固定,然后将汽车尾部停靠在车尾连接套12背离篷布主体11的一侧,使车尾连接套12与汽车的尾部连接即可,无需现场将篷布主体11与充气管架2组装,搭建过程简单快捷,使用方便;当收合帐篷时,只需将篷布主体11和车尾连接套12取消固定,然后将充气管架2中的气体排出即可,篷布主体11、车尾连接套12和排气后的充气管架2皆为柔软状态,直接折叠进行收纳。如此设置,提高了帐篷的搭建速度和收合速度,减轻了使用者的劳动强度,即使一个人也可以轻松实现帐篷的搭建和收合。篷布主体11与充气管架2可拆卸连接,便于单独对篷布主体11或充气管架2进行维护或更换。示例性地,篷布主体11内表面上缝合有套管,充气管架2穿设于套管内。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第一拱形管21包括第一横梁部211和两个第一立柱部212,两个第一立柱部212的顶端分别与第一横梁部211的两端呈夹角连接,第一立柱部212的底端抵接于固定部位;第二拱形管22包括第二横梁部221和两个第二立柱部222,两个第二立柱部222的顶端分别与第二横梁部221的两端呈夹角连接,第二立柱部222的底端抵接于固定部位,一个第二拱形管22的两个第二立柱部222的底端与另一个第二拱形管22的两个第二立柱部222的底端一一对应连接,两个第二拱形管22的第二横梁部221均与第一横梁部211交叉设置。由此,第一立柱部212与第二立柱部222作为支撑柱,形成了篷布主体11的周向侧面,第一横梁部211与第二横梁部221形成了篷布主体11的顶面。
优选地,第二横梁部221的中心与第一横梁部211连接,且两个第二横梁部221与第一横梁部211的连接点与第一横梁部211的中心点距离相同,如此设置,使得充气管架2的结构对称,有利于帐篷整体的稳定性。
更进一步地,第一横梁部211为向上凸出的弧形管,第一立柱部212为直形管;第二横梁部221为向上凸出的弧形管,第二立柱部222为直形管。第一横梁部211和第二横梁部221均为向上凸出的弧形管,使得篷布主体11的顶面呈现向上凸出的圆弧形,有利于扩大篷布主体11的内部空间,同时在下雨天能够避免蓬顶积水。第一立柱部212和第二立柱部222均为直形管,可以为竖直设置,也可以为倾斜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立柱部212和第二立柱部222的底端均朝向篷布主体11的外侧倾斜,有利于增大第一立柱部212与第一横梁部211连接的夹角以及第二立柱部222与第二横梁部221连接的夹角,提高帐篷整体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篷布主体11上开设有连通于篷布主体11内部和连接通道的第二出入口,第二出入口上可拆卸封盖有第二出入部112。第二出入部112的设置能够实现篷布主体11内部和连接通道的隔断或连通,能够将篷布主体11形成一个独立的空间。
进一步地,篷布主体11上开设有连通于篷布主体11内部和外界的第三出入口,第三出入口上可拆卸封盖有第三出入部113。将第三出入部113拆卸至不与篷布主体11连接或部分连接时,篷布主体11的第三出入口露出,方便使用者直接从外界进入篷布主体11内部或从篷布主体11内部走向外界。
示例性地,第二出入部112和第三出入部113均采用拉链或者魔术贴连接在篷布主体11上,以便于完全拆卸或部分拆卸。
具体地,第二出入部112和第三出入部113均位于相邻的第一立柱部212和第二立柱部222之间,且每一个相邻的第一立柱部212和第二立柱部222之间的区域内仅设置有一个第二出入部112或第三出入部113,车尾连接套12与篷布主体11中第二出入部112所在的区域连接。如此设置,是由于第一立柱部212和第二立柱部222之间的区域面积大,有利于设置较大面积的第二出入口和第三出入口,方便使用者进出篷布主体11。
在本实施例中,篷布主体11优选为涤纶面料,涤纶的强度高、弹性好,不易褶皱,耐磨耐用。如图6所示,第三出入部113设置有三个,即四个相邻的第一立柱部212和第二立柱部222之间的区域中,有一个区域设置有第二出入部112,其余三个区域均设置有第三出入部113,以实现使用者从多个方位进出篷布主体11,使用更加方便。
更进一步地,第二出入部112和第三出入部113上均设置有纱网窗114,纱网窗114的内侧设置有窗帘。纱网窗114用于篷布主体11内部的通风和透气,而窗帘用于遮风、挡雨、挡光等。示例性地,窗帘与纱网窗114采用魔术贴连接,纱网窗114的上端设置有帘钩,当需要通风时,窗帘向上卷绕,通过帘钩固定在纱网窗114的上端。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篷布主体11上设置有透光部111,透光部111罩设于两个第二拱形管22之间区域的外侧。在本实施例中,透光部111采用透明的塑料膜,塑料膜的透光性能好,且强度较高。更进一步地,透光部111的内侧设置有遮光帘。
具体地,透光部111包括第一透光部1111和第二透光部1112,第一透光部1111罩设于相邻的两个第二立柱部222之间区域的外侧,用于篷布主体11侧面的透光,第二透光部1112罩设于两个第二横梁部221之间区域的外侧,用于篷布主体11顶面的透光。由于在两个第二拱形管22之间的区域中,存在第一横梁部211的分隔以及第二横梁部221与第二立柱部222连接的弯折,因此第一透光部1111和第二透光部1112各为两个。第一透光部1111和第二透光部1112之间采用缝合连接。
进一步地,两个第二拱形管22之间相互连通,第一拱形管21和第二拱形管22之间相互连通。如此设置,使得第一拱形管21和两个第二拱形管22彼此之间相互连通,对其中一个管道进行充气或放气即可实现整个充气管架2的充气或放气,简化了充气和放气的步骤,有利于充气管架2的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充气管架2还包括阀门23,第一拱形管21和/或第二拱形管22上设置有阀门23。阀门23用于与气泵或打气筒连接,以实现对充气管架2的充气或放气。
为了缩短充气管架2充气和放气的时间,提高帐篷的搭建速度和收合速度,在本实施例中,阀门23设置为两个,且分别位于第一拱形管21的两端。当通过两个阀门23对充气管架2充气时,气体从第一拱形管21的两端先流向两个第二拱形管22的中部,再朝向第二拱形管22的两端流动,可实现篷布主体11的迅速蓬起。当然,也可以只选择其中一个阀门23对充气管架2充气。阀门23的数量和位置可根据实际需求具体设置,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中列举的数量和位置。
进一步地,充气管架2为双层结构,包括充气层和设置于充气层外侧的保护层。充气层为柔性管道,具有弹性,能够提供很好的气密性;保护层具有较好的强度和防刺破能力,能够有效防止充气层被刺破而漏气。在本实施例中,充气层为聚氯乙烯(PVC)膜,轻薄有韧性,减轻了充气管架2的重量,保护层为牛津布与聚乙烯(PE)的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汽车充气帐篷,其特征在于,包括:
充气管架(2),所述充气管架(2)的底端抵接于固定部位;
篷布(1),所述篷布(1)包括篷布主体(11)和车尾连接套(12),所述篷布主体(11)罩设于所述充气管架(2)外,所述车尾连接套(12)的一端与所述篷布主体(11)连接,另一端能够与汽车的尾部连接,以形成连通所述篷布主体(11)内部和所述汽车内部的连接通道,所述车尾连接套(12)的侧面上开设有连通于所述连接通道和外界的第一出入口,所述第一出入口上可拆卸封盖有第一出入部(1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充气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管架(2)包括第一拱形管(21)和两个第二拱形管(22),一个所述第二拱形管(22)的两端与另一个所述第二拱形管(22)的两端一一对应连接形成橄榄型结构,所述第二拱形管(22)的两端抵接于所述固定部位,两个所述第二拱形管(22)均与所述第一拱形管(21)交叉设置,所述第一拱形管(21)的两端抵接于所述固定部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充气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拱形管(21)包括第一横梁部(211)和两个第一立柱部(212),两个所述第一立柱部(212)的顶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横梁部(211)的两端呈夹角连接,所述第一立柱部(212)的底端抵接于所述固定部位;
所述第二拱形管(22)包括第二横梁部(221)和两个第二立柱部(222),两个所述第二立柱部(222)的顶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横梁部(221)的两端呈夹角连接,所述第二立柱部(222)的底端抵接于所述固定部位,一个所述第二拱形管(22)的两个所述第二立柱部(222)的底端与另一个所述第二拱形管(22)的两个所述第二立柱部(222)的底端一一对应连接,两个所述第二拱形管(22)的所述第二横梁部(221)均与所述第一横梁部(211)交叉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充气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篷布主体(11)上设置有透光部(111),所述透光部(111)罩设于两个所述第二拱形管(22)之间区域的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充气帐篷,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二拱形管(22)之间相互连通,所述第一拱形管(21)和所述第二拱形管(22)之间相互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充气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管架(2)还包括阀门(23),所述第一拱形管(21)和/或所述第二拱形管(22)上设置有所述阀门(23)。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充气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管架(2)为双层结构,包括充气层和设置于所述充气层外侧的保护层。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充气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尾连接套(12)连接于所述汽车的尾部的一端沿口处设置有松紧带。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充气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篷布主体(11)上开设有连通于所述篷布主体(11)内部和所述连接通道的第二出入口,所述第二出入口上可拆卸封盖有第二出入部(112)。
10.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充气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篷布主体(11)上开设有连通于所述篷布主体(11)内部和所述外界的第三出入口,所述第三出入口上可拆卸封盖有第三出入部(113)。
CN202320192785.1U 2023-02-13 2023-02-13 汽车充气帐篷 Active CN2193656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92785.1U CN219365617U (zh) 2023-02-13 2023-02-13 汽车充气帐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92785.1U CN219365617U (zh) 2023-02-13 2023-02-13 汽车充气帐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65617U true CN219365617U (zh) 2023-07-18

Family

ID=871164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92785.1U Active CN219365617U (zh) 2023-02-13 2023-02-13 汽车充气帐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656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708451B1 (en) Inflatable tent
US6263617B1 (en) Inflatable self-erecting tent
US5007212A (en) Inflatable shelter
US6901940B2 (en) Collapsible structures
US5247768A (en) Inflatable structure
US11352808B2 (en) Rooftop tent and receiving apparatus thereof
CN219365617U (zh) 汽车充气帐篷
CN115135841A (zh) 自充气顶蓬帐蓬
CN218952957U (zh) 充气帐篷
CN207363377U (zh) 一种充气帐篷
CN215889556U (zh) 一种充气野营帐篷
AU774781B2 (en) Inflatable self-erecting tent
CN204552261U (zh) 交叉状的充气式野营帐篷
CN210396339U (zh) 一种一体收纳保护罩嵌入整合型遮阳篷
KR200402728Y1 (ko) 공기 주입식 텐트
GB2378925A (en) Inflatable caravan awning
CN213573313U (zh) 一种骨架带有环管的充气帐篷
CN216587990U (zh) 一种组装充气式帐篷
CN217054609U (zh) 一种便携充气天幕
CN204960488U (zh) 充气式帐篷
CN215859383U (zh) 一种多功能野外军用充气帐篷
CN209976150U (zh) 一种充气帐篷
CN218293057U (zh) 一种免打桩充气式汽车帐篷
CN211974580U (zh) 无骨架移动屋
CN217439670U (zh) 一种户外充气帐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