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974580U - 无骨架移动屋 - Google Patents

无骨架移动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974580U
CN211974580U CN201921938003.4U CN201921938003U CN211974580U CN 211974580 U CN211974580 U CN 211974580U CN 201921938003 U CN201921938003 U CN 201921938003U CN 211974580 U CN211974580 U CN 2119745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less
inner layer
frameless mobile
outer layer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93800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其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uji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uji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uji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uji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93800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9745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9745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9745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nts Or Canop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无骨架移动屋,其包括一主体和一气阀,所述主体包括一内层和一外层,所述内层和所述外层间隔形成一充气墙;所述气阀被设置于所述主体,连通所述充气墙,控制所述充气墙充气或者放气,所述无骨架移动屋具有一充气状态,在所述充气状态,所述主体被撑起,所述主体内部形成一内空间,所述内空间供用户休憩使用,方便使用者的户外活动。

Description

无骨架移动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房屋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无骨架移动屋。
背景技术
房屋是为人们遮蔽风雨、提供稳定生活环境的一种重要设施,其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房屋都是固定的建筑,比如通过建筑材料,经由长时间的建筑施工在一块较大的空地上建立起来。这种房屋建筑一般都是固定位置的、使用时间较久的建筑。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不习惯长期居住在一个地方,尤其长期居住在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城市森林中,人们更喜欢走出城市,走入真正的大自然中,在那里度过短暂的休闲时光,充分享受美好的自然环境。由此出现各种的帐篷或者宿营的设备,来辅助人们在室外或者说在野外、大自然中的休憩。
传统的帐篷由布料等柔性材质作为遮盖的面,金属或者其它材料的作为支架,由支架撑起遮盖面来形成一个简易的房屋结构。帐篷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室外或者野外生活提供便利条件,但是其仍旧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对于通常的帐篷,为了便于收纳,其一般将支架制造成分段式的,即一节一节的结构,在使用时,其可以被弯曲于遮盖面的穿孔内,由此与遮盖面结合形成弧形的支撑结构。对于大部分的普通用户来说,支撑帐篷是一个技术活,在使用时,总是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才能将其撑起。另一方面,撑起帐篷总是需要几个人来配合,一个人较难完成支撑过程,这使得很多人外出时,并不愿意携带帐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无骨架移动屋,其不需要单独的支架来形成支撑结构,而借助气体的自由扩散性来形成充气墙。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无骨架移动屋,其能够在一充气状态和一收缩状态自由转换,可方便移动至不同的预期安置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无骨架移动屋,其在支撑时,只需要充入气体就可以形成房屋空间,操作简单,一个人可以独立操作,而不需要多人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无骨架移动屋,其在充气状态形成一内空间,提供用户休憩的内环境。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无骨架移动屋,其中包括一内层和一外层,外层和内层夹持形成充气墙,且内外层形成平衡作用力,保持移动屋内空间形态。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无骨架移动屋,其设有一门洞和门帘,可隔离或者连通内空间和外部,方便用户出入。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无骨架移动屋,其设有一窗口和窗帘,其能够在较小区域隔离或者连通内空间和外部,供气体的流通或者供用户欣赏外部风光。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无骨架移动屋,其主体由阻气性材料制成,具有较好的防风、防雨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无骨架移动屋,其不需要精密的部件和复杂的结构,其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廉。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无骨架移动屋,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主体,所述主体包括一内层和一外层,所述内层和所述外层间隔形成一充气墙;和
一气阀,所述气阀被设置于所述主体,连通所述充气墙,控制所述充气墙充气或者放气,所述无骨架移动屋具有一充气状态,在所述充气状态,所述主体被撑起,所述主体内部形成一内空间,所述内空间供用户休憩使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无骨架移动屋,其包括一平衡机构,被设置于所述内层和所述外层之间,以分别牵引所述内层和所述外层形成所述内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无骨架移动屋,其中所述平衡机构包括一第一牵引件、一第二牵引件和一连接件,所述第一牵引件连接于所述内层,所述第二牵引件连接于所述外层,所述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牵引件和所述第二牵引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无骨架移动屋,其中所述第一牵引件被热压连接于所述内层,所述第二牵引件被热压连接于所述外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无骨架移动屋,其中所述第一牵引件包括一第一吸盘和一第一连接环,所述第一吸盘正面热压连接于所述内层,所述第一连接环连接于所述第一吸盘的背面,所述连接件穿过所述第一连接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无骨架移动屋,其中所述第二牵引件包括一第二吸盘和一第二连接环,所述第二吸盘正面热压连接于所述外层,所述第二连接环连接于所述第二吸盘的背面,所述连接件穿过所述第二连接环,串连所述第一连接环和所述第二连接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无骨架移动屋,其中所述连接件是一连接绳,被可调节地系扣形成环状,套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无骨架移动屋,其包括多个平衡机构,在水平方向上,多个所述第一牵引件与所述内层的连接位置位于同一横向内圆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无骨架移动屋,其中位于同一横向内圆环的多个所述第一牵引件与所述内层的连接位置等间距地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无骨架移动屋,其包括多个平衡机构,在水平方向上,多个所述第二牵引件与所述外层的连接位置位于同一横向外圆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无骨架移动屋,其中位于同一横向外圆环的多个所述第二牵引件与所述外层的连接位置等间距地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无骨架移动屋,其包括多个平衡机构,在竖直方向上,多个所述第一牵引件与所述内层的连接位置位于同一纵向内圆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无骨架移动屋,其中在所述充气状态,所述平衡机构所在的延伸线大致垂直于所述内层和所述外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无骨架移动屋,其中所述第一牵引件和所述内层的连接位置与所述第二牵引件和所述外层的连接位置大致位于同一半径沿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无骨架移动屋,其中所述平衡机构包括一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呈带状,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被连接于所述外层和所述内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无骨架移动屋,其中所述内层和所述外层间隔地点热封形成所述平衡机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无骨架移动屋,其中所述无骨架移动屋具有一收缩状态,在所述收缩状态,所述内层和所述外层相互靠近,所述主体体积收缩,方便收纳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无骨架移动屋,其中所述内层呈半球体形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无骨架移动屋,其中所述外层呈半球体形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无骨架移动屋,其中所述内层和所述外层由PVC塑料制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无骨架移动屋,其中所述内层包括一周壁和一底壁,所述底壁平面地连接于所述周壁底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无骨架移动屋,其中所述底壁具有一外延区,所述外延区凸出于所述周壁,所述外层连接于所述外延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无骨架移动屋,其包括一门帘,所述主体具有一门洞,所述门洞由靠近底部的位置向上延伸,连通所述内空间和外部,所述门帘被按安装于所述主体,遮盖设置于所述门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无骨架移动屋,其包括一窗帘,所述主体具有一窗口,所述窗口位于所述主体中部,所述窗帘被安装于所述主体,遮盖于所述窗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无骨架移动屋,其中所述气阀包括一阀主体、一控制芯和一阀膜,所示阀主体具有一连通口,连通所述阀主体的两侧,所述阀膜可控制地遮盖于所述连通口,所述控制芯被安装于所述阀主体,控制所述阀膜的开闭。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无骨架移动屋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A)形成一预定形状的内层;
(B)形成一预定形状的外层;和
(C)设置一平衡结构至所述内层和所述外层之间。
(D)封闭所述内层和所述外层的底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步骤(C)中包括步骤:热压一第一牵引件至所述内层,热压一第二牵引件至所述外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步骤(C)中包括步骤:提供一连接件串连所述第一牵引件和所述第二牵引件。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势和特点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得以充分体现并可通过所附权利要求中特地指出的手段和装置的组合得以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附图和权利要求得以充分体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无骨架移动屋的充气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2A-2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无骨架移动屋的充气状态的气阀示意图。
图3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无骨架移动屋的充气状态的纵向剖视示意图。
图3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无骨架移动屋的充气状态的横向剖视示意图。
图4是图1的局部位置示意图,用于说明所述平衡机构和气体压力之间的关系。
图5是图1的另一局部位置示意图,用于说明吸盘和内层之间的作用力。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无骨架移动屋的收缩状态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无骨架移动屋的气阀充气状态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无骨架移动屋的气阀放气状态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无骨架移动屋的第一种变形实施方式。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无骨架移动屋的第二种变形实施方式。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无骨架移动屋的使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对“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示例实施例”、“各种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等的引用指示这样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包括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但是不是每个实施例必须包括该特征、结构或特性。此外,一些实施例可具有对其它实施例的描述的特征中的一些、全部或没有这样的特征。
参考图1至图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的无骨架移动屋1,所述无骨架移动屋1包括一主体10和一气阀20,所述主体10具有一充气墙120,所述气阀20被设置于所述主体10,连通所述充气墙120,以便于通过所述气阀20为所述主体10的所述充气墙120内充气或者放气。
所述无骨架移动屋1包括一充气状态100和一收缩状态200,在所述充气状态100,所述充气室被气体填充而使得所述主体10被撑开而形成一内空间110,所述内空间110供用户休憩使用。也就是说,当所述无骨架移动屋1被充气时,形成房屋的形态,提供人们休憩的空间。更进一步,所述充气室具有预定的尺寸空间,需要充入预定量的气体,以便形成足够大的所述内空间110,供用户休息。在所述收缩状态200,所述充气主体10中不含气体而使得所述主体10收缩方便用户收纳、折叠、搬运或者移动。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所指的“没有气体”、“不含气体”、“收缩”、“撑开”等,并不是指一个绝对状态,而是指所述主体10的形状随着所述充气室中充入的量而产生的形态变化,其并不是限于所述充气室中绝对没有气体或者所述充气室中绝对充满气体。
所述主体10由柔性材料制成,其空间形状会随着充入气体的量而改变。进一步,所述主体10由阻气的柔性材料构成,以便于将所述充气室中气体封闭于其中而保持所述主体10的立体状态。优选地,所述主体10由PVC塑料制成,在隔离气体的同时,以保证所述主体10的韧性,能够承受一定的气体压力以及环境风雨的作用力。
也就是说,所述主体10在所述充气状态100时,所述主体10呈立体结构,其内部撑开形成供用户使用的所述内空间110,整体所占空间体积较大,而在所述收缩状态200,所述主体10呈自然坍缩形态,基于其柔性材料的特征,其可以被收纳折叠为不同的形态,使得体积最小化,或者说其体积是所述主体10材料的体积,并没有其他结构体积,也没有撑开的空间体积,因此使得用户可以方便地移动至任何位置。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指的空间体积大小,是所述充气状态100和所述收缩状态200的比较,并不是绝对的大小,所述无骨架移动屋1可以根据需求制造成不同空间体积,比如适于一个人休憩的较小的空间体积,或者适合提供两人或者多人休息空间的较大的空间体积,而对于确定大小的所述无骨架移动屋1,所述收缩状态200都比所述充气状态100需要占用的空间体积小。
参考图11,所述无骨架移动屋1被用于户外休闲,比如,将所述无骨架移动屋放置于山水环绕的大自然中,方便使用者在户外使用,比如临时休憩使用,其在不充气状态200时,在较小的体积以及较轻的质量下被方便地搬运到需要设置的地方,比如被携带至户外,而到达目的后,则可以通过简单的充气操作将其“撑起”,而不需要任何复杂的操作过程,单人即可完成操作。
在充气时,可以通过一充气设备2向所述无骨架移动屋1充气,更具体地,所述充气设备的充气口连接于所述气阀20向所述充气墙120内充气,所述充气设备2举例地但不限于充气泵。
所述主体10包括一内层11和一外层12,所述内层11和外层12之间形成所述充气墙120。在所述充气状态100,气体进入所述充气墙120,所述内层11和所述外层12之间的空间被撑开而形成具有预定厚度的所述充气墙120,也就是说,所述内层11和所述外层12被气体隔离而相互远离;在所述收缩状态200,所述充气墙120中没有气体,所述内层11和所述外层12的之间的距离较近,比如相互贴靠的状态。所述外层12位于所述内层11外侧,也就是说,所述内层11位于靠近所述内空间110的一层,所述外层12位于靠近所述外部空间的一侧,换句话说,所述内层11形成所述主体10的内部形态,所述外层12形成所述主体10的外部形态。
进一步,所述内层11形成所述内空间110,也就是说,所述内层11被展开或者被撑开时所围成的空间即所述内空间110。所述外层12气体间隔地设置于所述内层11的外侧,与所述内层11共同作用形成所述内空间110。也就是说,所述内层11借助所述外层12的作用力被撑开而形成所述内空间110,或者所述内层11借助所述外层12和填充气体的作用力形成所述内空间110。换句话说,所述内空间110由所述内层11、所述外层12以及填充气体自动形成,而不需要额外的支撑结构,如骨架或者支架之类的部件去支撑形成。
所述内层11和所述外层12各自形成一罩体的形状,当所述内层11和所述外层12被展开或者撑开时,各自形成的一个遮蔽空间。举例地,所述外层12和所述内层11可以是球体或者半球体形状、椭圆或者半椭圆形状、方形、棱锥。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层11和所述外层12各自都是半球体形状,且所述外层12的半径尺寸大于所述内层11的半径尺寸。
参照图3A、3B,所述内层11包括一内周壁111和一底壁112,所述内周壁111形成弧面形状,所述底壁112连接于所述内周壁111底部周围,呈平面形状。优选地,所述内周壁111呈球面形状,所述底壁112连接于球面的截面,将所述球面的底部封闭。所述底壁112用于放置于放置位置,也就是说,所述当所述无骨架移动屋1被充气撑起时,所述底壁112呈平面,而所述底壁112上方的所述内周壁111呈球形,所述底壁112形成所述移动屋的“地面”,即,供人们直接使用的平面,其对应外界地面,由所述底壁112与外界地面隔离,所述内周壁111形成上方的延伸空间,即类似于移动屋的“内墙壁”,隔离所述内空间110和外部环境。
进一步,所述底壁112具有一外延区113,所述外延区113凸出于所述内周壁111的连接位置。所述外层12连接于所述外延区113。也就是说,所述无骨架移动屋1在所述充气状态100时,所述内层11的所述内周壁111、所述外延区113以及所述外层12相互封闭连接形成所述充气墙120。也就是说,所述外延区113的延伸距离影响所述充气墙120的厚度。
更具体地,在所述充气状态100,所述内层11的所述内周壁111、所述外延区113以及所述外层12在气体填充作用下形成具有厚度的半球形壳体结构。所述壳体结构是充气壳体。而所述充气壳体的内部空间即供用户使用的所述内空间110。
参照图3A,3B,所述外层12包括一外周壁121,所述外周壁121底部周围连接于所述内层11的所述外延区113。优选地,所述外周壁121呈球形罩体。优选地,所述外周壁121热压连接于所述内层11的所述外延区113。
所述内层11和所述外层12由不透气或者隔离气体的材料构成,比如PVC塑料。所述内层11和所述外层12可以由相同的材料构成,也可以是由不同的材料构成。比如所述内层11和所述外层12可以是在布料上面附着膜层形成,比如在布料表面施加胶层形成不透气层。所述外层12和所述内层11可以是透明材料、也可以是非透明材料。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所述外层12和所述内层11的色彩搭配来改变所述无骨架移动屋1的外观。比如,所述外层12采用透明材料、所述内层11采用彩色不透明材料。
参照图1,图3A-图5,所述主体10还包括一平衡机构30,所述平衡机构30被设置于所述内层11和所述外层12之间,以保持充气状态100下所述充气墙120的形态。所述平衡机构30牵引于所述内层11和所述外层12之间,当所述充气墙120中充入气体时,所述内层11和所述外层12逐渐远离,所述平衡机构30相互牵引所述内层11和所述外层12,使得所述外层12和所述内层11之间的相互牵引作用力和所述充气墙120中的气体压力相平衡,由此使得所述充气墙120保持所述平衡机构30限定的形态,不会使得所述内层11过度地远离所述外层12。
换句话说,所述平衡机构30控制形成所述内空间110。举例地,当所述内层11和所述外层12之间没有所述平衡机构30时,所述内层11和所述外层12之间的空间被不断填充,在气体的自由扩散作用下,所述内层11和所述外层12不断远离,所述外层12向外扩展,所述内层11向内扩展,由此,所述内层11的下方将被全部被气体填充,因此无法形成所述内空间110,即无法形成提供人们居住的环境,而所述平衡机构30的设置,使得所述内层11和所述外层12之间的空间被限制,即所述充气墙120的厚度被限制,由此当气体充满限制的空间时,所述平衡机构30开始起作用,限制所述内层11继续向内扩展,抵抗填充气体对所述内层11的向内继续扩展的作用力,由此使得所述内空间110不会被占用。
值得一提的是,可以理解的是,在现有的户外旅行或者休息用品中,如帐篷之类的设备,其都是通过支架支撑形成空间形态,而对于遮盖的布料自身是没有办法去形成空间形态的,因此不管是在搭建、搬运或者使用时,都需要考虑支架的存在,而在本实用新型中,由所述内层11和外层12间隔形成所述充气墙120,借由气体在所述内层11和所述外层12之间的扩散形态来形成具有一定支撑力的支撑结构,将一个平面化或者柔性的材料自动撑开形成空间形态,不需要任何额外的操作,只需要进行充气或者放气,就可以自如地在所述充气状态100和所述收缩状态200自由转换,气体成为一个无形的支架,充入即形成支架,而放气后即消失。
进一步,所述平衡机构30包括一第一牵引件31、一第二牵引件32和一连接件33,所述第一牵引件31连接于所述内层11,所述第二牵引件32连接于所述内层11,所述连接件33连接所述第一牵引件31和所述第二牵引件32。也就是说,所述第一牵引件31用于牵引或者约束所述内层11,所述第二牵引件32用于牵引或者约束所述外层12,而所述连接件33牵引所述第一连接件33和所述第二连接件33,使其能够产生相互作用。举例地,当所述充气墙120内被填充气体,所述内层11和所述外层12相互远离时,一方面,所述内层11受到气体向内方向的作用力,所述外层12受到气体向方向侧的作用力,另一方面,所述内层11受到第一牵引件31向外方向的牵引作用力,所述外层12受到第二牵引件32向内方向的牵引作用力,当所述平衡机构30的牵引作用力与气体的作用力平衡时,所述充气墙120保持相对稳定的形态。
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牵引件31被固定连接于所述内层11的外侧,所述第二牵引件32被固定连接于所述外层12的内侧,所述连接件33可以活动地连接所述第一牵引件31和所述第二牵引件32。举例地,所述连接件33可活动的连接方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所述第一牵引件31和所述第二牵引件32之间的距离能够通过所述连接件33活动调节、所述连接件33与所述第一牵引件31和/或所述第二牵引件32的接触位置可以移动、所述连接件33能够与所述第一牵引件31和/或所述第二牵引件32可分离地拆卸,所述可活动连接方式可以是上述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所述连接件33与所述第一牵引件31以及所述第二牵引件32的可活动连接方式使得所述充气墙120能够被调整,比如,当需要所述充气墙120的承受力比较大时,可以使得所述连接件33连接所述第一牵引件31和所述第二牵引件32的距离较大,即,使得所述充气墙120的厚度较大,所述充气墙120内充入较多的气体,反之,当需要所述充气墙120的承受力较小时,可以使得所述连接件33连接所述第一牵引件31和所述第二牵引件32的距离较小,即,使得所述充气墙120的厚度较小,所述充气墙120内充入的气体较少。这种充气量以及所述充气墙120厚度的调整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需求,比如对应不同风力等级或者雨水大小。这种充气量以及所述充气墙120厚度的调整也可以对应不同尺寸大小的所述无骨架移动屋1,比如大尺寸对应较厚的所述充气墙120,小尺寸对应较小厚度的所述充气墙120。所述充气量以及所述充气墙120的厚度也可以对应不同用户群体或者不同年龄的用户,比如,较厚或者充气量较多的所述无骨架移动屋1对应年纪较大的用户群体如成年人,较小厚度或者充气量较少的所述无骨架移动屋1对应年纪较小的用户群体如青少年或者儿童。
举例地但不限于,所述连接件33能够被实施为一连接环、连接绳、松紧带、带调节带的卡扣件等。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33被实施为一连接绳,以简便地通过手工打结的方式将所述连接绳的两端固定,由此可移动、可活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牵引件31和所述第二牵引件32。
所述第一牵引件31与所述内层11的固定连接连接方式举例地但不限于,热封固定、粘接固定、缝制固定,在缝制固定时,所述内层11需要设置凸出的缝制位置,以避免影响所述内层11的气密性。优选地,所述第一牵引件31与所述内层11的连接方式为热封或者热压固定,即,在所述内层11和所述第一牵引件31制造成型后,通过局部加压受热的方式使得所述内层11与所述第一牵引件31相互结合,通过这种方式,使得所第一牵引件31与所述内层11稳定、牢固地连接。
所述第二牵引件32与所述外层12的固定连接连接方式举例地但不限于,热封固定、粘接固定、缝制固定等,在缝制固定时,所述外层12需要设置凸出的缝制位置,以避免影响所述外层12的气密性。优选地,所述第二牵引件32与所述外层12的连接方式为热封或者热压固定,即,在所述外层12和所述第二牵引件32制造成型后,通过局部受热加压的方式使得所述外层12与所述第二牵引件32相互结合,通过这种方式,使得所述第二牵引件32与所述外层12稳定、牢固地连接。所述第一牵引件31和所述内层11的连接方式与所述第二牵引件32和所述外层12的连接方式可以相同或者不同,优选地,所述内层11和所述外层12分别与所述第一牵引件31以及所述第二牵引件32的连接方式都是热封或者热压。
进一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参照图4,所述第一牵引件31包括一第一吸盘311和一第一连接环312,所述第一吸盘311正面连接于所述内层11,所述第一连接环312连接于所述第一吸盘311的背面。优选地,所述第一吸盘311热封或者热压固定所述内层11,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一吸盘311的盘形结构,一方面提供较大的固定面积,即,提供较大的受力面,降低所述第一牵引件31与所述内层11之间的相互牵引力的作用而损坏所述内层11的风险,使得相互的作用力扩展至一个较大的作用面,而不是集中于一个作用点;另一方面,所述吸盘在受热后,盘内部的气体被部分排出,由此可以吸附于所述内层11,因此不需要整个所述第一吸盘311的都通过热封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内层11,而只需要在周围一圈位置热封,而内部借助负压吸附固定,由此使得所述内层11的受热面积较小,但是整体固定面积较大。
所述第一连接环312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吸盘311的背面,更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环312一体连接于所述第一吸盘311的背面。所述连接件33穿过所述第一连接环312可活动地牵拉所述第一吸盘311。所述第一牵引件31可以通过注塑成型或者3D打印的方式一体成型,也可以分别制造后,通过热压工艺固定连接。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环312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吸盘311的背面,也就是说,所述第一吸盘311和所述第一连接环312分别单独制造,而后再通过连接部件相互连接。
类似地,所述第二牵引件32包括一第二吸盘321和一第二连接环322,所述第二吸盘321正面连接于所述外层12,所述第二连接环322连接于所述第二吸盘321的背面。优选地,所述第二吸盘321热封或者热压固定所述内层11,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二吸盘321的盘形结构,一方面提供较大的固定面积,即,提供较大的受力面,降低所述第二牵引件32与所述外层12之间的相互牵引力的作用而损坏所述外层12的风险,使得相互的作用力扩展至一个较大的作用面,而不是集中于一个作用点;另一方面,所述第二吸盘321在受热后,盘内部的气体被部分排出,由此可以吸附于所述外层12,因此不需要整个所述第二吸盘321的都通过热封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外层12,而只需要在周围一圈位置热封,而内部借助负压吸附固定,由此使得所述外层12的受热面积较小,但是整体固定面积较大。
所述第二连接环322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吸盘321的背面,更进一步,所述第二连接环322一体连接于所述第二吸盘321的背面。所述连接件33穿过所述第二连接环322可活动地牵拉所述第二吸盘321。所述第二牵引件32可以通过注塑成型或者3D打印的方式一体成型,也可以分别制造后,通过热压工艺固定连接。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环322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吸盘321的背面,也就是说,所述第二吸盘321和所述第二连接环322分别单独制造,而后再通过连接部件相互连接。
整体上,所述连接件33分别穿过所述第一连接环312和所述第二连接环322构成一个可活动的相互牵引结构,也就是说,所述连接被牵拉于所述第一连接环312与所述第二连接环322之间。更具体地,所述第一连接环312、所述连接件33和所述第二连接环322各自构成一个环形结构,相互环套,且所述第连接件33能够轴向地转动而移动位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吸盘311、所述第一连接环312都是由塑料材质构成,所述第二吸盘321、所述第二连接环322都是由塑料材质构成。所述第一牵引件31与所述第二牵引件32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所述连接件33可以采用绒线绳制成,以防止所述连接件33对所述内层11和所述外层12的损伤。所述连接件33也可以是透明塑料绳。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33由一连接绳相互系扣端部形成套环,在制造所述无骨架移动屋1时,可以通过调整所述第一连接件33形成的环的长度大小来调整所述第一牵引件31和所述第二牵引件32之间的牵拉长度,即调整所述充气墙120的厚度或者说调整充气量的大小。
进一步,所述第一牵引件31和所述第二牵引件32的高度相互靠近,以便于所述第一牵引件31和所述第二牵引件32所在位置的作用力大小一致。
参考图3A,3B,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层11和所述外层12形成同心不同半径的半球体,或者说,所述内层11和所述外层12是内外嵌套的球体或者壳体。第一牵引件31和所述内层11的连接位置与所述第二牵引件32和所述外层12的连接位置大致沿所述同一半径布置。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无骨架移动屋1包括多个平衡机构30,即包括多组所述第一牵引件31、所述第二牵引件32以及所述连接件33相互连接。多个所述平衡机构30被均衡地分别于所述内层11和所述外层12之间,以使得所述内层11和所述外层12各自的不同位置受力大致均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一牵引件31与所述内膜的连接位置沿水平方向间隔地环状布置。也就是说,多个所述第一牵引件31与所述内膜的连接位置位于同一高度,所述高度指距离地面或者举例地所述内层11的底壁112之间的高度。优选地,位于同一高度的多个所述第一牵引件31等间距地布置。也就是说,在水平方向上多个所述第一牵引件31与所述内层11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无骨架移动屋1的同一横向内圆环1111上,所述第二牵引件32与所述外层12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无骨架移动屋1的同一横向外圆环1211上。而位于同一横向内圆环1111的多个所述第一牵引件31等间距的布置,位于同一横向外圆环1211的多个所述第二牵引件32等间距的布置。由此,通过不同的布局设置方式,使得所述内层11和所述外层12的在水平方向的不同位置受力均衡,结构更加稳定,不易被损坏,所述无骨架移动屋1在所述充气状态100时放置更加平稳。
进一步,沿所述无骨架移动屋1的高度方向,多个所述第一牵引件31的连接位置沿纵向弧面间隔地布置。优选地,多个所述第一牵引件31的连接位置沿纵向弧面等间距地布置。也就是说,在竖直方向上,多个所述第一牵引件31与所述内层11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无骨架移动屋1的同一纵向内圆环1112上,所述第二牵引件32与所述外层12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无骨架移动屋1的同一纵向外圆环1212上。而位于同一纵向内圆环1112的多个所述第一牵引件31等间距的布置,位于同一纵向外圆环1212的多个所述第二牵引件32等间距的布置。由此,通过不同的布局设置方式,使得所述内层11和所述外层12的在竖直方向的不同位置受力均衡,结构更加稳定,不易被损坏,所述无骨架移动屋1在所述充气状态100时放置更加平稳。
值得一提的是,此处的圆环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弧面环,比如椭圆环或者其它非球面环形,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绝对的圆形。
每一组所述平衡机构30中,所述第一牵引件31和所述内层11的连接位置与所述第二牵引件32和所述外层12的连接位置相互对应。举例地,所述第一牵引件31和所述内层11的连接位置与对应连接的所述第二牵引件32和所述外层12的连接位置位于同一半径沿线。换句话说,所述平衡机构30的连接线大致垂直于所述内层11球面和所述外层12球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平衡机构30还可以是其它结构,举例地,参考图9,所述平衡机构30可以不设置所述第一牵引件31和所述第二牵引件32,而通过带状的所述连接件33直接将两端部热压连接于所述内层11和所述外层12,或者说,热压点构成了所述第一牵引件31和所述第二牵引件32。举例地,参考图10,所述无骨架移动屋1可以不设置明显的所述平衡机构30,而将所述内层11和所述外层12间隔地热压结合,比如,在上述实施例中的所述第一牵引件31和所述第二牵引件32对应的位置,分别进行热封,也就是说,热封点即构成所述平衡机构3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参考图1,3A-3B,所述主体10具有一门洞130,所述门洞130连通所述内空间110和外部,供用户出入所述内空间110。所述无骨架移动屋1包括一门帘40,所述门帘40被安装于所述主体10,可开闭地连通所述主体10的所述内空间110和外部,也就是说,所述门帘40能够控制所述内空间110和外部空间的部分连通。所述门帘40具有一打开状态和一关闭状态,在所述打开状态,所述主体10的所述内空间110与外部空间连通,在所述关闭状态,所述主体10的所述内空间110与外部空间隔离。进一步,所述门帘40被设置于所述门洞130,所述门帘40可开闭地控制所述门洞130的连通。举例地但不限于,所述门帘40部分固定连接于所述门洞130,另一部分通过拉链可开闭地连接于所述门洞130。举例地但不限于,所述门帘40的顶端一侧固定连接于所述主体10,所述门帘40的下部周侧可分离地连接于所述主体10。在使用时,所述门帘40能够沿竖直方向被卷起收纳在所述门洞130顶部。
进一步,所述门洞130呈方形结构,由所述主体10靠近所述底壁112的位置向上延伸至预定高度。相应地,所述门帘40呈方形结构,所述门帘40可封闭地遮盖于所述门洞13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所述主体10具有一窗口140,所述窗口140连通所述内空间110和外部,所述窗口140能够在较小区域隔离或者连通内空间110和外部,供气体的流通或者供用户欣赏外部风光。所述无骨架移动屋1包括一窗帘50,所述窗帘50被安装于所述主体10,可开闭地连通所述主体10的所述内空间110和外部,也就是说,所述窗帘50能够控制所述内空间110和外部空间的较小部分连通。所述窗帘50具有一打开状态和一关闭状态,在所述打开状态,所述主体10的所述内空间110与外部空间部分连通,在所述关闭状态,所述主体10的所述内空间110与外部空间的该区域隔离。进一步,所述窗帘50被设置于所述窗口140,所述窗帘50可开闭地控制所述窗口140的连通。举例地但不限于,所述窗帘50部分固定连接于所述窗口140,另一部分通过拉链可开闭地连接于所述窗口140。举例地但不限于,所述窗帘50的顶端一侧固定连接于所述主体10,所述窗帘50的下部周侧可分离地连接于所述主体10。在使用时,所述窗帘50能够沿竖直方向被卷起收纳在所述窗口140顶部。
进一步,所述窗口140呈方形结构,被设置与所述主体10的中部位置。相应地,所述窗帘50呈方形结构,所述窗帘50可封闭地遮盖于所述窗口140。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所述无骨架移动屋1还可以设置多个所述门帘40和所述窗帘50,以在不同的位置分别连通所述内空间110的外部,本实用新型在这方面并不限制。
参考图2A-2B,图7-8,所述无骨架移动屋1的所述气阀20包括一阀主体21、一控制芯22和一阀膜23,所述阀主体21具有一连通口210,所述连通口210所述气阀20的两侧,也就是说,气体能够通过所述连通口210穿过所述阀主体21。所述阀膜23被可控制地遮盖于所述连通口210,所述控制芯22被安装于所述阀主体21,控制所述阀膜23的开闭。
具体地,在充气时,所述阀主体21外部向内通入气体,所述阀膜23在气体的推力作用下被打开,所述连通口连通所述充气墙120,气体进入所述充气墙120。当停止充气时,所述充气墙120内部的气体将所述阀膜23压合封闭于所述阀主体21,使得所述连通口210被封闭。
所述控制芯22包括一弹性件221和一移动爪222,所述弹性件221被支撑于所述阀主体21内部,所述移动爪222被可移动地支撑于所述移动爪222,当需要放气时,所述移动爪222被按压,向所述阀主体21内部靠近抵接于所述阀膜23,并且将所述阀膜23推开,由此使得所述连通口连通,使得所述阀主体21内侧的气体,即所述充气墙120中的气体通过所述连通口流出充气墙120,即,使得所述充气墙120放气。
所述气阀20还可以包括一外盖24,所述外盖24可拆卸地盖接于所述阀主体21,以便于遮盖所述控制芯22。也就是说,所述外盖24件所述控制芯22遮盖于所述阀主体21内部,使得所述控制芯22不能随意被操作。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无骨架移动屋1的制造过程可以是:首先,分别成型得到预定形状的所述内层11和所述外层12,而后在所述内层11和外侧以及所述外层12的内侧分别设置所述第一牵引件31和所述第二牵引件32,比如在所述内层11热压所述第一吸盘311将所述第一牵引件31连接至所述内层11,在所述外层12热压所述第二吸盘321将所述第二牵引件32连接至所述外层12;进而通过所述连接件33串联所述第一牵引件31和所述第二牵引件32,在设置连接所述第一牵引件31和所述第二牵引件32,可以由所述内层11以及所述外层12的顶部还是逐次向下连接;进而封闭所述内层11和所述外层12的底部,如,热封所述外层12的底边缘和所述内层11的外延区113,由此使得所述内层11和所述外层12之间形成封闭的腔室,即,形成所述充气墙120。
在成型所述内层11和所述外层12时,可以在所述内层11和外层12分别设置开口,而后将所述内层11和所述外层12的开口边缘热封分别形成所述门洞130和所述窗口140,而后分别在所述门洞130和所述窗口140位置设置所述门帘40和所述窗帘50。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3D打印的方式,由内至外地分别打印形成所述无骨架移动屋1。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以所述无骨架移动屋1为大致球形为例进行说明,在实用新型你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无骨架移动屋1还可以是其他形状,比如椭球型、方形或者棱锥形等。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以一个所述主体10构成所述无骨架移动为例进行说明,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所述无骨架移动屋1还可以包括多个主体10,多个所述主体10相互连通地一体连接。相邻的所述主体10之间设置一连通门。
所述内层11和所述外层12分别一体连接,使得两个所述充气墙120相互连通,而两个所述内空间110通过所述连通门连通,由此形成多个相互连通的房屋供使用者自由使用。
由上述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所述无骨架移动屋1不需要额外的支架结构,而通过气体填充的方式形成充气屋,操作简单,其能够被方便地携带至户外使用,且可以非常自由地被移动。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Claims (25)

1.一无骨架移动屋,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主体,所述主体包括一内层和一外层,所述内层和所述外层间隔形成一充气墙;和
一气阀,所述气阀被设置于所述主体,连通所述充气墙,控制所述充气墙充气或者放气,所述无骨架移动屋具有一充气状态,在所述充气状态,所述主体被撑起,所述主体内部形成一内空间,所述内空间供用户休憩使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骨架移动屋,其包括一平衡机构,被设置于所述内层和所述外层之间,以分别牵引所述内层和所述外层形成所述内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骨架移动屋,其中所述平衡机构包括一第一牵引件、一第二牵引件和一连接件,所述第一牵引件连接于所述内层,所述第二牵引件连接于所述外层,所述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牵引件和所述第二牵引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骨架移动屋,其中所述第一牵引件被热压连接于所述内层,所述第二牵引件被热压连接于所述外层。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骨架移动屋,其中所述第一牵引件包括一第一吸盘和一第一连接环,所述第一吸盘正面热压连接于所述内层,所述第一连接环连接于所述第一吸盘的背面,所述连接件穿过所述第一连接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骨架移动屋,其中所述第二牵引件包括一第二吸盘和一第二连接环,所述第二吸盘正面热压连接于所述外层,所述第二连接环连接于所述第二吸盘的背面,所述连接件穿过所述第二连接环,串连所述第一连接环和所述第二连接环。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骨架移动屋,其中所述连接件是一连接绳,被可调节地系扣形成环状,套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环。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骨架移动屋,其包括多个平衡机构,在水平方向上,多个所述第一牵引件与所述内层的连接位置位于同一横向内圆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骨架移动屋,其中位于同一横向内圆环的多个所述第一牵引件与所述内层的连接位置等间距地布置。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骨架移动屋,其包括多个平衡机构,在水平方向上,多个所述第二牵引件与所述外层的连接位置位于同一横向外圆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骨架移动屋,其中位于同一横向外圆环的多个所述第二牵引件与所述外层的连接位置等间距地布置。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骨架移动屋,其包括多个平衡机构,在竖直方向上,多个所述第一牵引件与所述内层的连接位置位于同一纵向内圆环。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骨架移动屋,其中在所述充气状态,所述平衡机构所在的延伸线大致垂直于所述内层和所述外层。
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骨架移动屋,其中所述第一牵引件和所述内层的连接位置与所述第二牵引件和所述外层的连接位置大致位于同一半径沿线。
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骨架移动屋,其中所述平衡机构包括一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呈带状,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被连接于所述外层和所述内层。
1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骨架移动屋,其中所述内层和所述外层间隔地点热封形成所述平衡机构。
17.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无骨架移动屋,其中所述无骨架移动屋具有一收缩状态,在所述收缩状态,所述内层和所述外层相互靠近,所述主体体积收缩,方便收纳移动。
18.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无骨架移动屋,其中所述内层呈半球体形状。
19.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无骨架移动屋,其中所述外层呈半球体形状。
2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无骨架移动屋,其中所述内层和所述外层由PVC塑料制成。
21.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无骨架移动屋,其中所述内层包括一周壁和一底壁,所述底壁平面地连接于所述周壁底部。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无骨架移动屋,其中所述底壁具有一外延区,所述外延区凸出于所述周壁,所述外层连接于所述外延区。
23.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无骨架移动屋,其包括一门帘,所述主体具有一门洞,所述门洞由靠近底部的位置向上延伸,连通所述内空间和外部,所述门帘被按安装于所述主体,遮盖设置于所述门洞。
24.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无骨架移动屋,其包括一窗帘,所述主体具有一窗口,所述窗口位于所述主体中部,所述窗帘被安装于所述主体,遮盖于所述窗口。
25.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无骨架移动屋,其中所述气阀包括一阀主体、一控制芯和一阀膜,所示阀主体具有一连通口,连通所述阀主体的两侧,所述阀膜可控制地遮盖于所述连通口,所述控制芯被安装于所述阀主体,控制所述阀膜的开闭。
CN201921938003.4U 2019-11-08 2019-11-08 无骨架移动屋 Active CN2119745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38003.4U CN211974580U (zh) 2019-11-08 2019-11-08 无骨架移动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38003.4U CN211974580U (zh) 2019-11-08 2019-11-08 无骨架移动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974580U true CN211974580U (zh) 2020-11-20

Family

ID=733526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938003.4U Active CN211974580U (zh) 2019-11-08 2019-11-08 无骨架移动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9745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20405C (zh) 支撑床垫的可坍缩支架
US6478038B1 (en) Collapsible shade for a towel mat
US5487400A (en) Self-inflating tents
US4224754A (en) Portable hunting blind
US6263617B1 (en) Inflatable self-erecting tent
US8776812B1 (en) Tent with insertable mattress
CN204812461U (zh) 骨架充气支撑伞
CN203547222U (zh) 支撑帐篷的交叉连通充气管道
CN208311592U (zh) 一种充气制品
US20160201351A1 (en) Inflatable frame assembly
US20170292511A1 (en) Compressible air pump
WO2005079296A2 (en) Airframe tent and pump
CN211974580U (zh) 无骨架移动屋
CN115135841A (zh) 自充气顶蓬帐蓬
CN112780101A (zh) 无骨架移动屋及其制造方法
CN204850679U (zh) 一种便携式充气帐篷
KR20180046238A (ko) 에어 주입식 캠핑텐트
CN212507599U (zh) 一种便携式充气水池
JP3223904U (ja) 空気テント
AU3953000A (en) Inflatable self-erecting tent
CN219387439U (zh) 一种充气蒙古包
CN2362920Y (zh) 休闲气垫房
CN2431349Y (zh) 组合充气帐篷
CN213175066U (zh) 一种充气睡垫
CN219365617U (zh) 汽车充气帐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