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51232U - 一种导线耐张线夹 - Google Patents
一种导线耐张线夹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351232U CN219351232U CN202320238651.9U CN202320238651U CN219351232U CN 219351232 U CN219351232 U CN 219351232U CN 202320238651 U CN202320238651 U CN 202320238651U CN 219351232 U CN219351232 U CN 21935123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ing plate
- fixedly connected
- fixing
- cylinder
- clam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spension Of Electric Lines Or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压输电线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导线耐张线夹,包括连接板、挂环机构、钢锚,正线夹机构和固定机构,挂环机构与连接板活动连接,并位于连接板的一侧,挂环机构与钢锚螺纹连接,并位于钢锚的一侧,钢锚与连接板固定连接,且贯穿连接板,并位于连接板的上端,正线夹机构与连接板固定连接,并位于连接板的侧面,且正线夹机构套设在所述钢锚的外面,固定机构与连接板固定连接,并位于连接板的下方,上述结构设置解决了由于引流线夹和线夹主体形状位置固定,且不可移动导致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下由于操作空间小,导致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安装导线耐张线夹,使得整体的适配性不高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压输电线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导线耐张线夹。
背景技术
随着电网建设的逐步深入,电网输送容量越来越大,输电电压等级也越来越高目前,在特高压输电线路上由于产生电压过高,其电晕效应比超高压工程的更大,直接导致直流输电的运行损耗和环境影响的增加,针对变电站及特高压线路上产生的电晕损失问题,人们在保证满足导线输送容量和线路工程要求的前提下,通过扩大导线外径,空心并使导线表面光洁圆滑的办法,降低了电晕损失和无线电干扰水平,保护了生态环境,使输电线路的导线更安全的运行,需要一种与之配合的耐张线夹,将扩径导线稳定有效的握持连接在耐张串组或杆塔上。
在现有技术中CN217282116U专利中公开了一个种导线耐张线夹,包括钢锚、线夹主体以及引流线夹,所述钢锚的部分结构位于所述线夹主体内,所述线夹主体与所述引流线夹固定连接,所述钢锚包括挂环以及钢杆,所述钢杆的一端具有螺纹状台阶结构,该台阶上设置有圆形倒角,所述钢杆的另外一端形成环形结构,且与焊接处设置有凸台,所述引流线夹内设置有衬芯,所述衬芯具有螺纹状台阶结构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安全可靠。
但在上述方案中,由于引流线夹和线夹主体形状位置固定,且不可移动导致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下由于操作空间小,导致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安装导线耐张线夹,使得整体的适配性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线耐张线夹,旨在解决由于引流线夹和线夹主体形状位置固定,且不可移动导致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下由于操作空间小,导致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安装导线耐张线夹,使得整体的适配性不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种导线耐张线夹,包括连接板、挂环机构、钢锚,正线夹机构和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圆环、减震板、固定板、固定芯、第一螺杆、第一螺母、第二螺杆和第二螺母,所述挂环机构与所述连接板活动连接,并位于所述连接板的一侧,所述挂环机构与所述钢锚螺纹连接,并位于所述钢锚的一侧,所述钢锚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且贯穿所述连接板,并位于所述连接板的上端,所述正线夹机构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连接板的侧面,且所述正线夹机构套设在所述钢锚的外面,所述固定机构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连接板的下方,所述圆环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连接板的下方,所述固定芯与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固定板的中间,所述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均穿过所述固定板、所述圆环和所述减震板,且分别与所述第一螺母和所述第二螺母螺纹连接,并相互适配。
其中,所述挂环机构包括挂件、圆筒和第一密封圈,所述挂件与所述圆筒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圆筒的一侧,所述圆筒与钢芯固定螺纹连接,并位于所述钢芯的一侧,所述密封圈与所述圆筒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圆筒的另一侧,所述密封圈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连接板一侧。
其中,所述钢锚包括凸环、锚体和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连接板的另一侧,所述锚体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连接板的一侧,所述凸环与所述锚体固定连接,并套设在所述锚体的外侧,且所述锚体的一侧还具有螺纹。
其中,所述正线夹机构包括套件和第一密封片,所述套件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连接板的一侧,且套设于所述锚体的外侧,所述第一密封片与所述套件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套件的一侧。
其中,所述导线耐张线夹还包括副线夹机构,所述副线夹机构与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固定板的下方,所述副线夹机构包括底块、外筒、金属杆和第二密封片,所述底块与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固定板的下方,所述金属杆与所述底块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底块的下方,且所述金属杆上具有螺纹,所述外筒与所述底块固定连接,且套设在所述金属杆的外侧,并位于所述底块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导线耐张线夹,所述固定机构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连接板的下方,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圆环、减震板、固定板、固定芯、第一螺杆、第一螺母、第二螺杆和第二螺母,所述圆环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连接板的下方,所述固定芯与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固定板的中间,所述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均穿过所述固定板、所述圆环和所述减震板,且分别与所述第一螺母和所述第二螺母螺纹连接,并相互适配,通过上述设置,所述圆环与所述固定板是可以活动的,可以改变相应角度才适应不同环境下的使用,再由所述第一螺杆和所述第一螺母相互配合,就可达到固定的作用,使整体不会松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的A-A的结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三维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图4的A-A的结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三维立体图。
101-连接板、102-挂环机构、103-钢锚、104-正线夹机构、105-固定机构、106-圆环、107-减震板、108-固定板、109-固定芯、110-第一螺杆、111-第一螺母、112-第二螺杆、113-第二螺母、114-挂件、115-圆筒、116-第一密封圈、117-凸环、118-锚体、119-第二密封圈、120-套件、121-第一密封片、201-副线夹机构、202-底块、203-外筒、204-金属杆、205-第二密封片。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为:
请参阅图1~图3,其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整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的A-A的结构剖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三维立体图。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导线耐张线夹,包括连接板101、挂环机构102、钢锚103、正线夹机构104和固定机构105,所述固定机构105包括圆环106、减震板107、固定板108、固定芯109、第一螺杆110、第一螺母111、第二螺杆112和第二螺母113;所述挂环机构102包括挂件114、圆筒115和第一密封圈116;所述钢锚103包括凸环117、锚体118和第二密封圈119;所述正线夹机构104包括套件120和第一密封片121,上述设置解决了由于引流线夹和线夹主体形状位置固定,且不可移动导致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下由于操作空间小,导致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安装导线耐张线夹,使得整体的适配性不高的问题,可以理解的是前述方案提高了导线耐张线夹的适配性。
针对本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挂件114与所述圆筒115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圆筒115的一侧,所述圆筒115与钢芯固定螺纹连接,并位于所述钢芯的一侧,所述密封圈与所述圆筒115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圆筒115的另一侧,所述密封圈与所述连接板101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连接板101一侧,通过所述第一密封圈116保护了内部结构不受到雨水的腐蚀,使得内部处于干燥的状态下运作,所述挂件114可以将整体导线耐张线夹与高压输电线架进行连接。
首先,所述钢锚103包括凸环117、锚体118和第二密封圈119,所述第二密封圈119与所述连接板101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连接板101的另一侧,所述锚体118与所述连接板101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连接板101的一侧,所述凸环117与所述锚体118固定连接,并套设在所述锚体118的外侧,且所述锚体118的一侧还具有螺纹,通过所述锚体118与所述连接板101固定连接,形成了一个整体,所述凸环117和所述螺纹都起到了固定线路的作用,所述第二密封圈119起到了所述锚体118与所述固定板108之间密封的作用。
其中,所述正线夹机构104包括套件120和第一密封片121,所述套件120与所述连接板101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连接板101的一侧,且套设于所述锚体118的外侧,所述第一密封片121与所述套件120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套件120的一侧,通过所述套件120套设在所述锚体118的外侧,在加上线路的进入,使整体内部有空腔的同时还保护了线路,加上所述第一密封片121,使整体形成了密封空间。
使用本实施例的一种导线耐张线夹,通过所述圆环106的设置,可以实现多角度移动,在加上与所述固定板108相互配合,就可连接上下两个部分,使其形成一体,所述减震板107位于所述第一螺杆110和所述第二螺杆112的一端,和所述第一螺母111横和第二螺母113相互配合后,减少了在使用中产生的震动,使整体结构更加紧密,不易松动。
第二实施例为:
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请参阅图4~图6,其中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整体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图4的A-A的结构剖视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三维立体图。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导线耐张线夹还包括副线夹机构201,所述副线夹机构201包括底块202、外筒203、金属杆204和第二密封片205,通过所述副线夹机构201的设置,使得可以连接第二条线路。
针对本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副线夹机构201与所述固定板108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固定板108的下方,所述底块202与所述固定板108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固定板108的下方,所述金属杆204与所述底块202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底块202的下方,且所述金属杆204上具有螺纹,所述外筒203与所述底块202固定连接,且套设在所述金属杆204的外侧,并位于所述底块202的下方,通过所述底块202与所述连接板101固定连接,使得形成了一个可以与所述外筒203连接的平台,所述外筒203是中空的,且包覆于所述金属杆204的外侧,所述金属杆204与所述导线进行连接,只有所述第二密封片205与所述外筒203形成密闭的空间,从而实现防水的效果。
使用本实施例的一种导线耐张线夹,通过导线与所述金属杆204进行连接,使的形成一体,所述金属杆204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底座与所述连接板101固定连接,从而实现上下两部分成为一体,在加上所述第二密封片205的增加,使得内部空间得以密封,增加其整体的密封性。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5)
1.一种导线耐张线夹,包括连接板、挂环机构、钢锚和正线夹机构,所述挂环机构与所述连接板活动连接,并位于所述连接板的一侧,所述挂环机构与所述钢锚螺纹连接,并位于所述钢锚的一侧,所述钢锚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且贯穿所述连接板,并位于所述连接板的上端,所述正线夹机构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连接板的侧面,且所述正线夹机构套设在所述钢锚的外面,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连接板的下方,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圆环、减震板、固定板、固定芯、第一螺杆、第一螺母、第二螺杆和第二螺母,所述圆环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连接板的下方,所述固定芯与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固定板的中间,所述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均穿过所述固定板、所述圆环和所述减震板,且分别与所述第一螺母和所述第二螺母螺纹连接,并相互适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线耐张线夹,其特征在于,
所述挂环机构包括挂件、圆筒和第一密封圈,所述挂件与所述圆筒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圆筒的一侧,所述圆筒与钢芯固定螺纹连接,并位于所述钢芯的一侧,所述密封圈与所述圆筒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圆筒的另一侧,所述密封圈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连接板一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线耐张线夹,其特征在于,
所述钢锚包括凸环、锚体和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连接板的另一侧,所述锚体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连接板的一侧,所述凸环与所述锚体固定连接,并套设在所述锚体的外侧,且所述锚体的一侧还具有螺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线耐张线夹,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线夹机构包括套件和第一密封片,所述套件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连接板的一侧,且套设于所述锚体的外侧,所述第一密封片与所述套件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套件的一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线耐张线夹,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线耐张线夹还包括副线夹机构,所述副线夹机构与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固定板的下方,所述副线夹机构包括底块、外筒、金属杆和第二密封片,所述底块与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固定板的下方,所述金属杆与所述底块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底块的下方,且所述金属杆上具有螺纹,所述外筒与所述底块固定连接,且套设在所述金属杆的外侧,并位于所述底块的下方。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238651.9U CN219351232U (zh) | 2023-02-17 | 2023-02-17 | 一种导线耐张线夹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238651.9U CN219351232U (zh) | 2023-02-17 | 2023-02-17 | 一种导线耐张线夹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351232U true CN219351232U (zh) | 2023-07-14 |
Family
ID=871137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238651.9U Active CN219351232U (zh) | 2023-02-17 | 2023-02-17 | 一种导线耐张线夹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351232U (zh) |
-
2023
- 2023-02-17 CN CN202320238651.9U patent/CN21935123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601013U (zh) | 一种电压互感器及其屏蔽罩 | |
CN204689378U (zh) | 一种减震起重吊钩 | |
CN219351232U (zh) | 一种导线耐张线夹 | |
CN203218837U (zh) | 悬垂线夹 | |
CN206059041U (zh) | 一种柱式绝缘子 | |
CN103426689A (zh) | 一种继电器的推动机构 | |
CN204481440U (zh) | 高压输电线路用防振锤 | |
CN211899940U (zh) | 一种带有法兰连接结构的电线杆 | |
CN206819816U (zh) | 一种高铁线路专用棒型悬式复合绝缘子结构 | |
CN203339074U (zh) | 继电器的推动机构 | |
CN212570685U (zh) | 一种新型降噪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 | |
CN201056694Y (zh) | 一种沉管桩桩头 | |
CN212210458U (zh) | 一种改进的线缆高密封结构 | |
CN210271971U (zh) | 一种卡接锁紧式电流互感器 | |
CN205298207U (zh) | 一种永不松动子母螺母 | |
CN212957599U (zh) | 一种具有限位效果的建筑悬挑架固定结构 | |
CN212542060U (zh) | 一种拼接对称稳固型的绝缘子 | |
CN211776325U (zh) | 一种新型抗震输电铁塔 | |
CN210865782U (zh) | 一种户外复合绝缘电流互感器 | |
CN210291107U (zh) | 一种密封性强的pp-r管 | |
CN219239087U (zh) | 一种塔式起重机连接节结构 | |
CN210443375U (zh) | 一种防水性能好的电感器 | |
CN217282116U (zh) | 一种扩径导线耐张线夹 | |
CN111998026A (zh) | 一种橡胶弹簧结构的隔振装置 | |
CN221101856U (zh) | 一种高密封性电压互感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