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339074U - 继电器的推动机构 - Google Patents
继电器的推动机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339074U CN203339074U CN2013204001146U CN201320400114U CN203339074U CN 203339074 U CN203339074 U CN 203339074U CN 2013204001146 U CN2013204001146 U CN 2013204001146U CN 201320400114 U CN201320400114 U CN 201320400114U CN 203339074 U CN203339074 U CN 20333907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pring
- insulating case
- catch bar
- fixed disk
- pushing mechanis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继电器的推动机构,包括动簧部分、返力弹簧、主弹簧、固定盘、推动杆部分和动铁芯;所述推动杆部分包括绝缘套和推动杆;所述推动杆的上端与绝缘套相固接,所述推动杆的下端与动铁芯相固接;所述动簧部分和主弹簧依次从绝缘套的下方向上套入绝缘套并使动簧部分的上端抵在绝缘套的上沿处,所述固定盘卡装在绝缘套的底端并使主弹簧弹性张顶在动簧部分的下端与固定盘之间;所述返力弹簧的下端抵在绝缘套的顶端。本实用新型既可以有效避免动簧部分的不平衡,以保证两组触点的同步性,提高产品电寿命性能;又能够简化加工工艺,减小产品体积,减少加工成本和减少材料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继电器,特别是涉及一种继电器的推动机构。
背景技术
继电器是一种能频繁关合、承载和开断正常电流及规定的过载电流的开断和关合装置。现有的一种继电器是利用线圈流过电流产生磁场,使触头闭合,以达到控制负载的电器。它广泛应用于电力、配电与用电等领域。
图1为现有技术的一种继电器的推动机构的示意图,推动机构通常装在继电器的框架内,该推动机构包括动簧部分101、推动杆部分102、压缩弹簧103、静铁芯104、动铁芯105和返力弹簧106,其中,推动杆部分102包括有推动杆1021和绝缘套1022,绝缘套1022有上、下两个;推动杆1021穿过静铁芯104的中间孔,可相对于静铁芯104往复运动,绝缘套1022固定在推动杆1021的一端,动铁芯105固定在推动杆1021的另一端;动簧部分101穿过绝缘套1022可上下运动,压缩弹簧103的一端顶着动簧部分101;返力弹簧106张顶在动铁芯105与静铁芯104之间。现有技术的这种推动机构,存在着如下弊端:
1、动铁芯和静铁芯中间有沉孔,返力弹簧106置于动、静铁芯的沉孔中,这种结构,会导致动铁芯与静铁芯相对的磁极面减小,减弱动铁芯的驱动力和保持力,为了能够保证动铁芯的驱动力和保持力,往往需要做更大的线圈,从而造成了成本的提高以及产品体积的增大;同时,由于压缩弹簧103和返力弹簧106上下分布,难以有效保证动簧部分102左右两边的同步性,产品性能差;
2、推动杆部分102主要由推动杆1021和绝缘套1022(上下两个)组成;为了能够限位住绝缘套,需要在推动杆1021上车小槽1023或者车一轴肩1024(如图2所示),图2为现有技术的继电器的推动机构的推动杆的结构示意图,通过开口挡圈和垫圈上下约束;采用这种结构,推动杆结构复杂、加工困难且尺寸难以保证,同时装配工艺繁琐;
3、动簧部分101常见的方案为一直铜片,或者一直铜片上铆接或焊接两个触点的方式,直铜片的一面作用于压缩弹簧103上;这一结构,压缩弹簧103与铜片的作用面积大,在动簧部分101运动时尤其是当触点烧蚀磨损时,难以保证左右两边的同步性和平衡性,产品性能在后期难以保证;
4、推动杆1021的另一端与动铁芯105先通过螺纹连接,然后端部通过激光焊或者氩弧焊方式将推动杆与动铁芯固定,这一连接方式,造成生产效率慢,且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继电器的推动机构,既可以有效避免动簧部分的不平衡,以保证两组触点的同步性,提高产品电寿命性能;又能够简化加工工艺,减小产品体积,减少加工成本和减少材料成本。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继电器的推动机构,包括动簧部分、返力弹簧、主弹簧、固定盘、推动杆部分和动铁芯;所述推动杆部分包括绝缘套和推动杆;所述推动杆的上端与绝缘套相固接,所述推动杆的下端与动铁芯相固接;所述动簧部分和主弹簧依次从绝缘套的下方向上套入绝缘套并使动簧部分的上端抵在绝缘套的上沿处,所述固定盘卡装在绝缘套的底端并使主弹簧弹性张顶在动簧部分的下端与固定盘之间;所述返力弹簧的下端抵在绝缘套的顶端。
所述返力弹簧为圆锥形压缩弹簧,在绝缘套的顶端设有凹槽,所述圆锥形压缩弹簧的底端嵌在绝缘套的顶端的凹槽中。
所述动簧部分包括二个动触点和一个动簧片,所述二个动触点分别对称固定在动簧片的两边;所述主弹簧沿推动杆部分的轴中心线装在动簧片与推动杆部分之间;所述动簧片的底端向下设有两个带弧度的凸部,两个凸部分别处在二个动触点的对称中心位置,并使所述主弹簧的上端面与动簧片的底端的凸部相切,从而保证在触点烧蚀时二个动触点的压力始终一致。
所述绝缘套和推动杆分别为单独的零件,绝缘套设有由底端向上延伸的插孔,推动杆的上端与绝缘套的插孔之间采用过盈配合方式相固定。
所述绝缘套和推动杆为一体注塑成型方式形成的整体式结构。
所述绝缘套的底部沿横向向外设有对称的两个凸耳,两个凸耳上分别设有一个定位凸起,所述固定盘从绝缘套的下方向上套入绝缘套中并卡装在绝缘套的底部的凸耳的定位凸起处;所述固定盘设有与二个定位凸起对应相配合的二个卡孔。
所述固定盘设有与两个凸耳相对应的开孔,以使得固定盘能够通过开孔与两个凸耳的配合从绝缘套的下方向上套入绝缘套中。
所述固定盘的二个卡孔分别与固定盘的开孔相连通。
所述固定盘的边缘向上凸伸有多段挡墙,用以将主弹簧的下端限位在挡墙内。
所述推动杆的下端设有螺纹结构,推动杆的下端与动铁芯采用螺纹相连接,并在推动杆与动铁芯端部的连接处采用机械铆接方式相固定。
所述机械铆接为旋铆、扩铆、花铆或锥铆。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返力弹簧采用圆锥形压缩弹簧,放置于绝缘套顶端的凹槽中,圆锥形压缩弹簧可以避免圆柱形弹簧并圈的问题,从而能够减小产品体积,降低成本;
2、本实用新型采用将返力弹簧置于推动机构的顶端,有别于常见的将返力弹簧放置于动、静铁芯中间的方案,本实用新型方案可以有效提高动、静铁芯的磁极面面积,提升产品的驱动力和保持力;
3、本实用新型将返力弹簧置于推动机构的顶端,这样,动簧部分就会受上下弹簧(上弹簧即返力弹簧,下弹簧即主弹簧)的张紧,可以有效避免动簧部分的不平衡,保证两组触点的同步性;
4、本实用新型的推动杆部分包括了推动杆和绝缘套,二者可以通过一体注塑或者紧配合方式连接在一起,且绝缘套带有两个凸耳,固定盘则设有与两个凸耳相对应的开孔,固定盘开孔通过调至与两个凸耳方向一致后就能够套进绝缘套,并通过设于凸耳上的定位凸起定位在绝缘套上;这一结构解决了推动杆与动簧部分绝缘问题,同时实现了主动簧的定位,并且由于推动杆可以做成光杆(一端带螺纹),从而简化了加工工艺,减小了加工成本和材料成本,且推动杆尺寸容易得到保证;而常见的方案是推动杆上设有很多小槽,然后通过开口挡圈和垫片来固定主弹簧,这种结构,推动杆结构复杂、加工困难且尺寸难以保证,同时装配工艺繁琐;
5、本实用新型的动簧部分包括了动触点和动簧片,且动簧片上设有两个带弧度的凸部,主弹簧作用于两个凸部处,在电寿命过程中,当触点有了电磨损后,采用这种结构,可以有效保证两组触点压力的一致性,从而提高产品电寿命性能;而常见的方案是主弹簧大面积作用于动簧片上,难以保证两组触点压力的一致性;
6、本实用新型的推动杆与动铁芯是先通过螺纹连接,然后在动铁芯端部采用机械铆接的方式使推动杆与动铁芯紧固在一起,机械铆接方式可以采用旋铆、扩铆、花铆、锥铆等多种方式;采用铆接,有别于常见的激光焊、氩弧焊等方式,能够使成本大大降低。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继电器的推动机构不局限于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继电器的推动机构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的继电器的推动机构的推动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装入继电器的框架内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绝缘套与返力弹簧的配合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固定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固定盘与推动杆部分的配合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固定盘与绝缘套的配合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动簧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推动杆与动铁芯的配合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动簧部分与主弹簧的配合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动簧部分(触点烧蚀时)与主弹簧的配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参见图3至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继电器的推动机构,包括动簧部分1、返力弹簧2、主弹簧3、固定盘4、推动杆部分5和动铁芯6;所述推动杆部分5包括绝缘套51和推动杆52;所述推动杆52的上端与绝缘套51相固接,所述推动杆52的下端与动铁芯6相固接;所述动簧部分1和主弹簧3依次从绝缘套51的下方向上套入绝缘套并使动簧部分1的上端抵在绝缘套的上沿511处,所述固定盘4卡装在绝缘套51的底端并使主弹簧3弹性张顶在动簧部分1的下端与固定盘4之间;所述返力弹簧2的下端抵在绝缘套51的顶端。
所述返力弹簧2为圆锥形压缩弹簧,在绝缘套51的顶端设有凹槽512,所述圆锥形压缩弹簧即返力弹簧2的底端嵌在绝缘套51的顶端的凹槽512中。
所述动簧部分1包括二个动触点11和一个动簧片12,所述二个动触点11分别对称固定在动簧片12的两边;所述主弹簧3沿推动杆部分的轴中心线装在动簧片12与推动杆部分5之间;所述动簧片12的底端向下设有两个带弧度的凸部121,两个凸部121分别处在二个动触点11的对称中心位置,并使所述主弹簧3的上端面与动簧片的底端的凸部121相切,从而保证在触点烧蚀时二个动触点的压力始终一致。如图12、图13所示,动簧的凸部121位于动簧12的中间,从而使得两组触点对称分布;主动簧3作用于凸部121上,凸部121的弧形与主动簧3的上端面相切;当触点烧蚀时,主动簧3的端面始终与凸部121的弧形相切,从而保证两组触点压力(F1、F2)的一致性,提高产品的性能。
本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套51和推动杆52分别为单独的零件,绝缘套51设有由底端向上延伸的插孔513,推动杆52的上端与绝缘套的插孔513之间采用过盈配合方式相固定。当然,也可以是另一种方案,即所述绝缘套和推动杆为一体注塑成型方式形成的整体式结构。
所述绝缘套51的底部沿横向向外设有对称的两个凸耳514,两个凸耳514上分别设有一个定位凸起515,所述固定盘4从绝缘套51的下方向上套入绝缘套中并卡装在绝缘套的底部的凸耳的定位凸起515处;所述固定盘4设有与二个定位凸起对应相配合的二个卡孔41。
所述固定盘4设有与两个凸耳514相对应的开孔42,以使得固定盘4能够通过开孔42与两个凸耳514的配合从绝缘套的下方向上套入绝缘套51中。
为了使动簧片12能够从下向上套入绝缘套中,在动簧片12上也要设有一个与绝缘套的两个凸耳514相对应的孔122,这样,才能将动簧部分1的动簧片12套入绝缘套中。
所述固定盘的二个卡孔41分别与固定盘的开孔42相连通。
所述固定盘4的边缘向上凸伸有多段挡墙43,用以将主弹簧3的下端限位在挡墙内。
所述推动杆52的下端设有螺纹结构521,推动杆52的下端与动铁芯6采用螺纹相连接,并在推动杆与动铁芯端部的连接处采用机械铆接方式相固定。
所述机械铆接为旋铆、扩铆、花铆或锥铆。
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是安装在继电器的框架7内,本实用新型的返力弹簧2的顶端是抵在框架7上,利用框架7的支撑实现推动机构的复位。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继电器的推动机构,包括动簧部分1、返力弹簧2、主弹簧3、固定盘4、推动杆部分5和动铁芯6,其中推动杆部分5包括了绝缘套51和推动杆52;通过推动部分的直线往返运动,实现系统的接通和断开。返力弹簧2采用圆锥形压缩弹簧,放置于绝缘套顶部的凹槽512中;圆锥形压缩弹簧2可以避免圆柱弹簧并圈的问题,从而减小产品体积,降低成本。返力弹簧2置于推动部分的顶端,有别于常见的将返力弹簧放置于动、静铁芯中间的方案,可以有效提高动静铁芯的磁极面面积,提升产品的驱动力和保持力;另外由于动簧部分1受上下弹簧(上弹簧即返力弹簧2,下弹簧即主弹簧3)的张紧,可以有效避免动簧部分1的不平衡,保证两组触点的同步性。推动杆部分1包括了推动杆52和绝缘套51,二者可以通过一体注塑或者紧配合方式连接在一起;绝缘套51带有两个凸耳514,固定盘4设有与两个凸耳514相对应的开孔42,固定盘的开孔42通过调至与两个凸耳514方向一致后能够套进绝缘套51,并通过设于凸耳514上的定位凸起515卡在绝缘套上,卡接时,固定盘的卡孔41与绝缘套51的定位凸起515相配合;这一结构解决了推动杆与动簧部分绝缘问题,同时实现了主动簧的定位,并且由于推动杆52可以做成光杆(一端带螺纹),从而简化了加工工艺,减小了加工成本和材料成本,且推动杆52尺寸容易得到保证。动簧部分1包括了动触点11和动簧片12,动簧片12上有两个带弧度的凸部121;主动簧3作用于两个凸部121上,在电寿命过程中,当触点有了电磨损(即触点烧蚀时)后,采用这一结构,可以有效保证两组触点压力的一致性,从而提高产品电寿命性能。推动杆与动铁芯是先通过螺纹连接,然后在动铁芯端部采用机械铆接的方式使推动杆与动铁芯紧固在一起,机械铆接方式可以采用旋铆、扩铆、花铆、锥铆等多种方式;采用铆接,有别于常见的激光焊、氩弧焊等方式,能够使成本大大降低。
上述实施例仅用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继电器的推动机构,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实施例,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落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继电器的推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动簧部分、返力弹簧、主弹簧、固定盘、推动杆部分和动铁芯;所述推动杆部分包括绝缘套和推动杆;所述推动杆的上端与绝缘套相固接,所述推动杆的下端与动铁芯相固接;所述动簧部分和主弹簧依次从绝缘套的下方向上套入绝缘套并使动簧部分的上端抵在绝缘套的上沿处,所述固定盘卡装在绝缘套的底端并使主弹簧弹性张顶在动簧部分的下端与固定盘之间;所述返力弹簧的下端抵在绝缘套的顶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的推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返力弹簧为圆锥形压缩弹簧,在绝缘套的顶端设有凹槽,所述圆锥形压缩弹簧的底端嵌在绝缘套的顶端的凹槽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的推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部分包括二个动触点和一个动簧片,所述二个动触点分别对称固定在动簧片的两边;所述主弹簧沿推动杆部分的轴中心线装在动簧片与推动杆部分之间;所述动簧片的底端向下设有两个带弧度的凸部,两个凸部分别处在二个动触点的对称中心位置,并使所述主弹簧的上端面与动簧片的底端的凸部相切,从而保证在触点烧蚀时二个动触点的压力始终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的推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套和推动杆分别为单独的零件,绝缘套设有由底端向上延伸的插孔,推动杆的上端与绝缘套的插孔之间采用过盈配合方式相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的推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套和推动杆为一体注塑成型方式形成的整体式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的推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套的底部沿横向向外设有对称的两个凸耳,两个凸耳上分别设有一个定位凸起,所述固定盘从绝缘套的下方向上套入绝缘套中并卡装在绝缘套的底部的凸耳的定位凸起处;所述固定盘设有与二个定位凸起对应相配合的二个卡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继电器的推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盘设有与两个凸耳相对应的开孔,以使得固定盘能够通过开孔与两个凸耳的配合从绝缘套的下方向上套入绝缘套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继电器的推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盘的二个卡孔分别与固定盘的开孔相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的推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盘的边缘向上凸伸有多段挡墙,用以将主弹簧的下端限位在挡墙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的推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杆的下端设有螺纹结构,推动杆的下端与动铁芯采用螺纹相连接,并在推动杆与动铁芯端部的连接处采用机械铆接方式相固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4001146U CN203339074U (zh) | 2013-07-05 | 2013-07-05 | 继电器的推动机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4001146U CN203339074U (zh) | 2013-07-05 | 2013-07-05 | 继电器的推动机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339074U true CN203339074U (zh) | 2013-12-11 |
Family
ID=497077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4001146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339074U (zh) | 2013-07-05 | 2013-07-05 | 继电器的推动机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339074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426689A (zh) * | 2013-07-05 | 2013-12-04 |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继电器的推动机构 |
WO2017092585A1 (zh) * | 2015-11-30 | 2017-06-08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继电器的推动机构及具有其的继电器 |
EP3396693A4 (en) * | 2015-12-22 | 2018-12-12 |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 High-voltage direct-current relay and assembly method therefor |
-
2013
- 2013-07-05 CN CN2013204001146U patent/CN203339074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426689A (zh) * | 2013-07-05 | 2013-12-04 |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继电器的推动机构 |
WO2017092585A1 (zh) * | 2015-11-30 | 2017-06-08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继电器的推动机构及具有其的继电器 |
EP3396693A4 (en) * | 2015-12-22 | 2018-12-12 |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 High-voltage direct-current relay and assembly method therefor |
US10854410B2 (en) | 2015-12-22 | 2020-12-01 |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 High-voltage direct-current relay and assembly method therefor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426689B (zh) | 一种继电器的推动机构 | |
CN203339074U (zh) | 继电器的推动机构 | |
CN203339072U (zh) | 一种带圆锥形返力弹簧的继电器的推动机构 | |
CN103439548B (zh) | 内置弧形弹簧垫片的电能表接线柱 | |
CN204706517U (zh) | 采用柔性静簧的磁保持继电器 | |
CN203119721U (zh) | 一种凸极实心磁极及凸极实心磁极同步电机 | |
CN201594503U (zh) | 一种拍合式电磁继电器的结构改良 | |
CN203367171U (zh) | 一种衔铁、推动卡、动簧片连动结构 | |
CN202142432U (zh) | 变压器调容开关高压触头 | |
CN205846407U (zh) | 换向器 | |
CN202151749U (zh) | 凸焊下电极结构 | |
CN206349308U (zh) | 机械保持节能型高压直流接触器 | |
CN204792600U (zh) | 一种真空灭弧室的静端连接结构 | |
CN204332676U (zh) | 变压器线圈成形装置 | |
CN204332628U (zh) | 干式变压器 | |
CN203910365U (zh) | 500kV棒形悬式复合绝缘子防冰闪大伞裙 | |
CN205159738U (zh) | 一种滑触线集电器 | |
CN204615592U (zh) | 一种用于电机定转子安装的压力调节装置 | |
CN204332845U (zh) | 簧片孔卷边式继电器 | |
CN208352209U (zh) | 一种灵敏性高的继电器 | |
CN203288538U (zh) | 一种带铁栅片的磁保持继电器 | |
CN203404590U (zh) | 一种钢球座结构 | |
CN203433967U (zh) | 一种变压器引线夹持结构 | |
CN204885038U (zh) | 一种有效控制触头支持摆动的接触器 | |
CN203415433U (zh) | 一种用于双刀开关的电接触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21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504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