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47209U - 一种茶叶烘干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茶叶烘干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47209U
CN219347209U CN202320444768.2U CN202320444768U CN219347209U CN 219347209 U CN219347209 U CN 219347209U CN 202320444768 U CN202320444768 U CN 202320444768U CN 219347209 U CN219347209 U CN 2193472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ying chamber
belt assembly
tea
conveyor belt
cover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44476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磊
巫慧祥
邬靖
刘国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ji Yuanfeng Tea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ji Yuanfeng Tea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ji Yuanfeng Tea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ji Yuanfeng Tea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44476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472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472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472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 Tea And Coffe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茶叶的生产制造技术领域,现有茶叶烘干机存在热量容易流失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茶叶烘干机,包括:机架;烘干室,固定于机架上,所述烘干室的上端设有斜盖板,在所述斜盖板上靠近下端的位置设有进料口,所述烘干室的下端设有出料口;输送带组件,设置于所述烘干室内,位于进料口和出料口之间;加热装置,设置于所述烘干室内;驱动装置,与所述输送带组件传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输送带组件;通过在烘干室的顶部设置一个斜盖板并将进料口设置在所述斜盖板上靠近下端的位置,减低了进料口的位置,使烘干室内的热空气能够沉积在顶部,不易溢出。

Description

一种茶叶烘干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茶叶的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茶叶烘干机。
背景技术
目前在茶叶生产过程中所用到的链板式烘干机,主要包括机架、烘干室、设于烘干室内的多组用于输送茶叶的输送带组件、加热组件,以及用于驱动输送带组件运动的驱动装置。多组输送带组件由上至下平行设置,传送方向交错形成S形输送路线。在烘干室的上端设有进料口,用于向最上端的输送带组件投放待烘干的茶叶。在烘干室的下端设有出料口,用于让最下端的输送带组件上的茶叶送出。
这种结构的烘干机,由于其内部的输送带组件是水平设置的,烘干室的顶部适配输送带组件,其顶盖也是水平面板,而投料口又正好位于烘干室的上端,故而烘干室内的热气在上升后直接沉积在顶盖附近后向水平扩散,最后直接从投料口溢出,如此造成了热量的浪费。而且,由于热空气在沿盖板水平运动的过程中没有阻力,很容易就形成稳定的气流,加速热量的流失。
故需要研制一种保温效果好,能延缓热量流失的茶叶烘干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相关技术中的茶叶烘干机存在热量流失的缺陷,提供一种保温效果好,能延缓热量流失的茶叶烘干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一种茶叶烘干机,包括:
机架;
烘干室,固定于机架上,所述烘干室的上端设有斜盖板,在所述斜盖板上靠近下端的位置设有进料口,所述烘干室的下端设有出料口;
输送带组件,设置于所述烘干室内,位于进料口和出料口之间;
加热装置,设置于所述烘干室内;
驱动装置,与所述输送带组件传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输送带组件。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方案为:所述输送带组件于所述烘干室内倾斜设置,并与所述斜盖板相平行。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方案为:所述输送带组件包括多组相互平行设置的输送带,所述输送带与所述斜盖板相平行。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方案为:所述输送带组件中设有奇数个输送带,所述进料口位于所述烘干室的一侧,所述出料口位于所述烘干室内相对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方案为:所述加热装置至少包括两个设置于所述烘干室内的风幕加热机,其中至少一个风幕加热机设置于进料口处,至少一风幕加热机设置于出料口处,用于向所述烘干室内吹入干燥的热空气。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方案为:其中位于所述出料口一侧的风幕加热机设置于所述输送带组件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方案为: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多组加热管,加热管的组数与所述输送带的数量一一对应,每组加热管设置于对应的输送带上方并沿着对应的输送带的长度方向铺设。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方案为:每组加热管包括多个加热管,多个加热管沿输送带长度方向等距设置,所述加热管的端部固定在所述烘干室的内壁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方案为:所述加热管为碳纤维加热管。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方案为:所述输送带由特氟龙网带制成。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在烘干室的顶部设置一个斜盖板并将进料口设置在所述斜盖板上靠近下端的位置,减低了进料口的位置,使烘干室内的热空气能够沉积在顶部,烘干室内顶部的热空气在溢出的过程中需要沿着斜盖板向下运动,才能够从进料口溢出,故阻碍了溢出,保温效果好,能延缓热量流失。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茶叶烘干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茶叶烘干机中烘干室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茶烘干机在沿输送带长度方向上的截面示意图。
其中:10、机架;20、斜盖板;31、进料口;32、出料口;40、输送带;51、风幕加热机;52、加热管;60、驱动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1-3所示,示出了一种茶叶烘干机,该茶叶烘干机主要包括机架10、烘干室、输送带组件、加热装置和驱动装置60。
其中机架10由金属管材搭建而成,在其外表围蒙上蒙皮形成烘干室,蒙皮可以采用保温隔热材料。在所述烘干室的上端设有一块斜盖板20,斜盖板20与水平面之间有5°-30°大小的倾角,本实施例中的倾角大小以15°为例说明。
斜盖板20的下端朝下,斜盖板20的上端朝上,所述烘干室在所述斜盖板20上靠近下端的位置设有进料口31,在所述烘干室的下端设有出料口32。具体地,所述进料口31位于所述烘干室的一侧,所述出料口32位于所述烘干室内相对的一侧。将进料口31和出料口32分别设置于烘干室的两侧,可以避免出料口32和进料口31在竖直方向上位于同一位置,进而避免空气直接经过下端的出料口32和上端的进料口31,如果空气直接经过下端的出料口32和上端的进料口31就会带走大量的热量,降低烘干室内的温度,增加能耗。
通过在烘干室的顶部设置一个斜盖板20并将进料口31设置在所述斜盖板20上靠近下端的位置,减低了进料口31的位置,使烘干室内的热空气能够沉积在顶部,烘干室内顶部的热空气在溢出的过程中需要沿着斜盖板20向下运动,才能够从进料口31溢出,故对溢出有延缓作用,进而保温效果好,能延缓热量流失。
输送带组件和加热装置均设置于所述烘干室内。所述输送带组件位于进料口31和出料口32之间。具体地,所述输送带组件包括多组相互平行设置的输送带40,所述输送带40与所述斜盖板20相平行。所述输送带组件中设有奇数个输送带40,本实施例中以3个输送带40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其中第一个输送带40的一端(右端)设置在进料口31的下方,其另一端(左端)倾斜向上,伸向烘干室的顶部。第二个输送带40设置在第一个输送带40的下方,第二个输送带40与第一个输送带40相平行且两者的投影补充重叠。第二个输送带40的左端比第一个输送带40多出一段长度,以便能够承接从第一个输送带40上掉落下来的茶叶。第三个输送带40在第二个输送带40的下方,第三个输送带40的右端同样的比第二个输送带40的右端多出一段长度。
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60采用电机,电机固定在所述机架10上,位于烘干室外,以便影响电机的正常工作。电机与所述输送带组件传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输送带组件工作。所述输送带40上设有辊轮,辊轮的端部有链轮,所述电机通过链条连接其中一个输送带40上的链轮,为输送带40提供动力,为保证多个输送带40同步运动,每个输送带40上的链轮通过一链条相连。链条的具体设置方式,可参见图1中粗虚线,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常用技术手段,此处不再详述。
本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装置包括两个设置于所述烘干室内的风幕加热机51,其中一个风幕加热机51设置于进料口31处,一风幕加热机51设置于出料口32处,用于向所述烘干室内吹入干燥的热空气。风幕加热机51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增加,不作限制。两个风幕加热机的出风口设置方向水平且相对设置。
更具体地,其中位于所述出料口32一侧的风幕加热机51设置于所述输送带组件的下方。
为了对输送带40上的茶叶更好地进行烘干,本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多组加热管52,加热管52的组数与所述输送带40的数量一一对应,每组加热管52设置于对应的输送带40上方并沿着对应的输送带40的长度方向铺设。每组加热管52包括多个加热管52,多个加热管52沿输送带40长度方向等距设置,所述加热管52的端部固定在所述烘干室的内壁上。本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管52为碳纤维加热管52,其加热功率可随时调整。
为了避免茶叶的碎渣附着在输送带40上,本实施例中所述输送带40由特氟龙网带制成,由于特氟龙具有很好的不粘效果,方便清理网带。另外输送带40采用网带,网带中间有小孔,方便碎渣和尘土落下,也方便热空气通过。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采用了滚筒来带动输送带,输送带通过与滚筒的外圆柱表面之间的接触产生静摩擦力,进而实现相对固定和保持同步的线速度。此外还可以将输送带固定在同步链条上,采用链传动的方式(与同步链轮相配合)来带动输送带,从而达到送料的功能。更具体的在输送带的两侧分别设置并固定等周长的同步链条,然后设置前后两对同步链轮传动。

Claims (10)

1.一种茶叶烘干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架;
烘干室,固定于机架上,所述烘干室的上端设有斜盖板,在所述斜盖板上靠近下端的位置设有进料口,所述烘干室的下端设有出料口;
输送带组件,设置于所述烘干室内,位于进料口和出料口之间;
加热装置,设置于所述烘干室内;
驱动装置,与所述输送带组件传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输送带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叶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带组件于所述烘干室内倾斜设置,并与所述斜盖板相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茶叶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带组件包括多组相互平行设置的输送带,所述输送带与所述斜盖板相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茶叶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带组件中设有奇数个输送带,所述进料口位于所述烘干室的一侧,所述出料口位于所述烘干室内相对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叶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至少包括两个设置于所述烘干室内的风幕加热机,其中至少一个风幕加热机设置于进料口处,至少一风幕加热机设置于出料口处,用于向所述烘干室内吹入干燥的热空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茶叶烘干机,其特征在于,其中位于所述出料口一侧的风幕加热机设置于所述输送带组件的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茶叶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多组加热管,加热管的组数与所述输送带的数量一一对应,每组加热管设置于对应的输送带上方并沿着对应的输送带的长度方向铺设。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叶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每组加热管包括多个加热管,多个加热管沿输送带长度方向等距设置,所述加热管的端部固定在所述烘干室的内壁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茶叶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管为碳纤维加热管。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茶叶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带由特氟龙网带制成。
CN202320444768.2U 2023-03-06 2023-03-06 一种茶叶烘干机 Active CN2193472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44768.2U CN219347209U (zh) 2023-03-06 2023-03-06 一种茶叶烘干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44768.2U CN219347209U (zh) 2023-03-06 2023-03-06 一种茶叶烘干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47209U true CN219347209U (zh) 2023-07-14

Family

ID=871055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444768.2U Active CN219347209U (zh) 2023-03-06 2023-03-06 一种茶叶烘干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4720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857763U (zh) 滚筒式茶叶烘干机
CN103126040B (zh) 拨杆式红外蔬菜脱水机
CN105180626A (zh) 一种热管式对撞流粮食烘干机
CN219347209U (zh) 一种茶叶烘干机
JP2002544468A (ja) 帯状または板状の被乾燥物のための乾燥機
CN209802013U (zh) 一种用于板材加工的板材烘干设备
CN102273719B (zh) 薄层快速组合加热蔬菜脱水工艺及设备
CN2154449Y (zh) 气流式干燥机
CN207831880U (zh) 一种瓦楞纸板干燥装置
CN209639450U (zh) 立装式烘干机热风循环系统
CN216443942U (zh) 一种包装纸箱加工用自动纸箱包装机
CN212437570U (zh) 一种用于拖鞋加工生产的批量烘干机
CN210832950U (zh) 一种多功能层烘干固化设备
CN211814106U (zh) 带式污泥干化腔
CN207849982U (zh) 一种快速摊铺烘干设备
CN209049675U (zh) 一种不粘漆高温固化炉
CN211177842U (zh) 一种银杏叶生产加工的烘干装置
CN209639449U (zh) 一种立装式烘干机
CN205192168U (zh) 一种带式干燥机系统
CN205667308U (zh) 一种茶叶烘干机
CN103478862B (zh) 固定式下方清料蔬菜脱水机
CN204854261U (zh) 一种茶叶烘干机
CN208736147U (zh) 一种滚筒式烘干机的烘干滚筒
CN220229957U (zh) 一种玻璃纤维烘干装置
CN203980829U (zh) 卧式烘干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