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40042U - 一种加工中心运输底盘 - Google Patents
一种加工中心运输底盘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340042U CN219340042U CN202320423192.1U CN202320423192U CN219340042U CN 219340042 U CN219340042 U CN 219340042U CN 202320423192 U CN202320423192 U CN 202320423192U CN 219340042 U CN219340042 U CN 21934004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ctangular steel
- steel pipe
- steel pipes
- rectangular
- pipe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80—Packaging reuse or recycling, e.g. of multilayer packaging
Landscapes
- Pall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工中心运输底盘,包括第一矩形钢管;所述第一矩形钢管通过第一方形钢管和第三方形钢管与第二矩形钢管相连接,所述第二矩形钢管以及第一矩形钢管之间均焊接连接着第一方形钢管和第二方形钢管,所述第二方形钢管设置在第一方形钢管的内侧,所述第一矩形钢管上端焊接连接着第二板材,所述第二矩形钢管上端焊接连接着第一板材。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矩形钢管、第二矩形钢管、第一方形钢管、第二方形钢管、第三方形钢管、第一板材和第二板材之间焊接组成的运输底盘,既方便运输又有很好的强度,不会损坏,方便叉车对其进行转运时可以从多个方向随意叉运,无需多层叠放,钢构底盘即不需要熏蒸处理,也无需进行防潮处理。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运输底盘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加工中心运输底盘。
背景技术
加工中心出口装集装箱时,由于集装箱高度及宽度的限制,在尽量少拆卸机床部件的情况下,对运输底盘的高度及强度提出了较高要求,同时要可以满足叉车的多向叉运,现在加工中心出口装箱时多使用木质运输底盘或垫木,缺陷明显。目前需要发明一种加工中心运输底盘,既能有效控制高度,又能满足叉车叉壁多向运输时的厚度要求,且强度较高。
目前,现有的运输底盘使用时,通过运输底盘摆放地面,加工中心至于运输底盘上放置,通过叉车作用运输底盘对加工中心进行叉运。
由于,现有的运输底盘大多为木质运输底盘,在使用时不可多次转运,转运次数多以后,木质运输底盘即会损坏。同时木质底盘也不可多方向叉运,目前叉车加长叉壁厚度一般为120mm~130mm,如果为满足多方向叉车叉运则必须多层叠放,这样会导致运输底盘高度增加。运输底盘高度增加以后就会导致机床超高,无法满足集装箱高度要求。且木质底盘在出口时,由于检疫的要求还需经过熏蒸处理,熏蒸处理后还需进行防潮处理。这样不但会增加成本,还会导致操作步骤变复杂。
综上所述,目前需要一种加工中心运输底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加工中心运输底盘,解决了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加工中心运输底盘,包括第一矩形钢管;所述第一矩形钢管通过第一方形钢管和第三方形钢管与第二矩形钢管相连接,所述第二矩形钢管以及第一矩形钢管之间均焊接连接着第一方形钢管和第二方形钢管,所述第二方形钢管设置在第一方形钢管的内侧,所述第一矩形钢管上端焊接连接着第二板材,所述第二矩形钢管上端焊接连接着第一板材。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矩形钢管设置有两组,每组所述第一矩形钢管设置有两个,前后的所述第一矩形钢管之间焊接连接有第一方形钢管和第二方形钢管,所述第一方形钢管的上端面和第一矩形钢管的上端面齐平,所述第一矩形钢管的下端面和第二方形钢管的下端面齐平。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矩形钢管设置有两组,每组所述第二矩形钢管设置有两个,左右的所述第二矩形钢管之间焊接连接有第一方形钢管和第二方形钢管,所述第一方形钢管的上端面和第二矩形钢管的上端面齐平,所述第二矩形钢管的下端面和第二方形钢管的下端面齐平。
进一步的,所述相邻的所述第一矩形钢管和第二矩形钢管之间通过第一方形钢管和第三方形钢管焊接连接,所述第三方形钢管上端面和第二矩形钢管的上端面齐平。
进一步的,相邻的所述第一矩形钢管和第二矩形钢管之间接触处通过焊接连接,相邻的所述第一矩形钢管和第二矩形钢管形成的90度夹角处焊接连接着连接架。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矩形钢管和第二矩形钢管均为150mm*300mm*6mm矩形钢管,所述第一方形钢管、第二方形钢管和第三方形钢管均为60mm*60mm*4mm方形钢管,所述第一板材和第二板材的厚度均为2mm。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加工中心运输底盘。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首先通过第一矩形钢管、第二矩形钢管、第一方形钢管、第二方形钢管、第三方形钢管、第一板材和第二板材之间焊接组成的运输底盘,既方便运输又有很好的强度,不会损坏,方便叉车对其进行转运时可以从多个方向随意叉运,无需多层叠放,不会增加整体运输底盘的高度,运输底盘底面与集装箱底面接触只有为150mm*300mm*6mm矩形钢管300mm宽的大面,在机床装入集装箱内时,推运也省时和方便,最后钢构底盘即不需要熏蒸处理,也无需进行防潮处理,降低成本且快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矩形钢管和第二矩形钢管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板材和第二板材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矩形钢管和第二矩形钢管仰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板材和第二板材俯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运输底盘和机床使用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1、第一矩形钢管;2、第二矩形钢管;3、第一方形钢管;4、第二方形钢管;5、第三方形钢管;6、第一板材;7、第二板材;8、连接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的技术问题,给出如下的一种加工中心运输底盘:
结合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加工中心运输底盘,第一矩形钢管1通过第一方形钢管3和第三方形钢管5与第二矩形钢管2相连接,第二矩形钢管2以及第一矩形钢管1之间均焊接连接着第一方形钢管3和第二方形钢管4,第二方形钢管4设置在第一方形钢管3的内侧,第一矩形钢管1上端焊接连接着第二板材7,第二矩形钢管2上端焊接连接着第一板材6。
通过第二矩形钢管2和第一矩形钢管1焊接设置,方便叉车对其进行转运时可以从多个方向随意叉运,无需多层叠放。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矩形钢管1设置有两组,每组第一矩形钢管1设置有两个,前后的第一矩形钢管1之间焊接连接有第一方形钢管3和第二方形钢管4,第一方形钢管3的上端面和第一矩形钢管1的上端面齐平,第一矩形钢管1的下端面和第二方形钢管4的下端面齐平,第二矩形钢管2设置有两组,每组第二矩形钢管2设置有两个,左右的第二矩形钢管2之间焊接连接有第一方形钢管3和第二方形钢管4,第一方形钢管3的上端面和第二矩形钢管2的上端面齐平,第二矩形钢管2的下端面和第二方形钢管4的下端面齐平。
通过第一方形钢管3和第二方形钢管4增强左右的第二矩形钢管2和第二矩形钢管2之间以及前后的第一矩形钢管1和第一矩形钢管1之间连接稳定。
实施例二
如图1-图5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进一步给出如下内容:
相邻的第一矩形钢管1和第二矩形钢管2之间通过第一方形钢管3和第三方形钢管5焊接连接,第三方形钢管5上端面和第二矩形钢管2的上端面齐平,相邻的第一矩形钢管1和第二矩形钢管2之间接触处通过焊接连接,相邻的第一矩形钢管1和第二矩形钢管2形成的90度夹角处焊接连接着连接架8,第一矩形钢管1和第二矩形钢管2均为150mm*300mm*6mm矩形钢管,第一方形钢管3、第二方形钢管4和第三方形钢管5均为60mm*60mm*4mm方形钢管,第一板材6和第二板材7的厚度均为2mm。
通过第一方形钢管3和第三方形钢管5增强相邻第一矩形钢管1和第二矩形钢管2之间连接稳定,同时相邻的第一矩形钢管1和第二矩形钢管2之间在连接架8作用下进一步加固稳定。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
使用状态下:
第一步:将前后的第一矩形钢管1之间通过第一方形钢管3和第二方形钢管4焊接固定,左右的第二矩形钢管2之间通过第一方形钢管3和第二方形钢管4焊接固定。
第二步:再将相邻的第一矩形钢管1和第二矩形钢管2之间接触焊接,在第一矩形钢管1和第二矩形钢管2形成的90度夹角处焊接连接着连接架8,通过第一方形钢管3和第三方形钢管5之间焊接,将相邻的第一矩形钢管1和第二矩形钢管2之间焊接连接,增强连接稳定。
第三步:将第二矩形钢管2上端以及相应的第一方形钢管3和第三方形钢管5上端与第一板材6焊接连接,将第一矩形钢管1上端和相应的第一方形钢管3上端与第二板材7焊接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6)
1.一种加工中心运输底盘,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矩形钢管(1);所述第一矩形钢管(1)通过第一方形钢管(3)和第三方形钢管(5)与第二矩形钢管(2)相连接,所述第二矩形钢管(2)以及第一矩形钢管(1)之间均焊接连接着第一方形钢管(3)和第二方形钢管(4),所述第二方形钢管(4)设置在第一方形钢管(3)的内侧,所述第一矩形钢管(1)上端焊接连接着第二板材(7),所述第二矩形钢管(2)上端焊接连接着第一板材(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工中心运输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矩形钢管(1)设置有两组,每组所述第一矩形钢管(1)设置有两个,前后的所述第一矩形钢管(1)之间焊接连接有第一方形钢管(3)和第二方形钢管(4),所述第一方形钢管(3)的上端面和第一矩形钢管(1)的上端面齐平,所述第一矩形钢管(1)的下端面和第二方形钢管(4)的下端面齐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工中心运输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矩形钢管(2)设置有两组,每组所述第二矩形钢管(2)设置有两个,左右的所述第二矩形钢管(2)之间焊接连接有第一方形钢管(3)和第二方形钢管(4),所述第一方形钢管(3)的上端面和第二矩形钢管(2)的上端面齐平,所述第二矩形钢管(2)的下端面和第二方形钢管(4)的下端面齐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工中心运输底盘,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第一矩形钢管(1)和第二矩形钢管(2)之间通过第一方形钢管(3)和第三方形钢管(5)焊接连接,所述第三方形钢管(5)上端面和第二矩形钢管(2)的上端面齐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工中心运输底盘,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第一矩形钢管(1)和第二矩形钢管(2)之间接触处通过焊接连接,相邻的所述第一矩形钢管(1)和第二矩形钢管(2)形成的90度夹角处焊接连接着连接架(8)。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一种加工中心运输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矩形钢管(1)和第二矩形钢管(2)均为150mm*300mm*6mm矩形钢管,所述第一方形钢管(3)、第二方形钢管(4)和第三方形钢管(5)均为60mm*60mm*4mm方形钢管,所述第一板材(6)和第二板材(7)的厚度均为2m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423192.1U CN219340042U (zh) | 2023-03-03 | 2023-03-03 | 一种加工中心运输底盘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423192.1U CN219340042U (zh) | 2023-03-03 | 2023-03-03 | 一种加工中心运输底盘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340042U true CN219340042U (zh) | 2023-07-14 |
Family
ID=870767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423192.1U Active CN219340042U (zh) | 2023-03-03 | 2023-03-03 | 一种加工中心运输底盘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340042U (zh) |
-
2023
- 2023-03-03 CN CN202320423192.1U patent/CN21934004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261675B2 (en) | Plastic pallet system | |
US20230406568A1 (en) | Shipping pallet and/or deck useful for such | |
CN205770713U (zh) | 一种可实现多侧面进叉的托盘 | |
CN219340042U (zh) | 一种加工中心运输底盘 | |
WO2003043892A1 (fr) | Palette de manutention | |
CN203033069U (zh) | 一种托架 | |
CN203652327U (zh) | 一种平板玻璃运输托架 | |
CN101920432A (zh) | 一种制造台架集装箱底架的方法 | |
CN105584958A (zh) | 一种叉车配套简易装卸装置 | |
CN210592979U (zh) | 一种便捷货运托盘 | |
JP2577134Y2 (ja) | 載物用パレット | |
US6899039B2 (en) | Method and associated system for manufacturing reinforced paperboard pallet runners | |
CN210391918U (zh) | 一种板材储运托盘 | |
CN207902927U (zh) | 一种用于堆码包装箱的加固装置 | |
CN221418278U (zh) | 一种储运一体化转运小车 | |
CN204802235U (zh) | 周转叉车栈板 | |
CN105730836A (zh) | 一种废料周转箱的框架 | |
CN219056925U (zh) | 一种具有防护结构的包装架 | |
CN214931433U (zh) | 集装配式预制构件生产转运存放运输为一体的钢制结构架 | |
CN218056152U (zh) | 一种便于拼接的塑料托盘 | |
CN220223464U (zh) | 一种叉车倒运大型钢管桩的辅助工装 | |
CN217836468U (zh) | 一种三爪型产品生产加工用周转架 | |
CN211944184U (zh) | 一种省材高承重托盘底部结构 | |
CN211812336U (zh) | 铁板原料落料机 | |
CN212891502U (zh) | 一种标节主弦转运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