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28888U - 一种降噪装置及核磁共振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降噪装置及核磁共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28888U
CN219328888U CN202223588530.1U CN202223588530U CN219328888U CN 219328888 U CN219328888 U CN 219328888U CN 202223588530 U CN202223588530 U CN 202223588530U CN 219328888 U CN219328888 U CN 2193288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ise reduction
neck
resonance
noise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58853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志博
王文韬
薛雨桐
廖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58853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288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288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288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降噪装置及核磁共振设备,属于降噪设备的技术领域,以解决目前的核磁共振设备的降噪效果差的技术问题。其中,降噪装置包括降噪部,降噪部内具有共振腔和颈部通道,颈部通道的一端与共振腔连通,颈部通道的在颈部通道的延伸方向上具有第一横截面,共振腔在颈部通道的延伸方向上具有第二横截面,第一横截面的面积小于第二横截面的面积。可通过颈部通道的流体的流量小于可通过共振腔的流体的流量,从而使得颈部通道相对于共振腔呈内径缩小的结构,因此可使得本申请的降噪部内可形成一维振动系统,噪声声波穿过降噪部进入至颈部通道内后,在共振效应的作用下可使得噪声声波被消除,以达到降低噪声的目的。

Description

一种降噪装置及核磁共振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降噪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降噪装置及核磁共振设备。
背景技术
MRI设备(核磁共振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梯度线圈会产生较大振动,梯度线圈的振动经过支撑垫传递到外壳体上,会引起外壳体的振动响应,外壳的振动又会辐射出噪声,导致被检查者和工作人员的舒适性受到影响。
相关技术中,核磁共振设备为了降噪噪声采用增大壳体厚度,以使噪声可尽可能地被封堵于壳体内,但这样会造成核磁共振设备的结构复杂且成本上升,同时宽厚的壳体也无法充分地阻隔噪声。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的核磁共振设备降噪效果差的技术问题。为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降噪装置及核磁共振设备。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降噪装置,包括:
降噪部,所述降噪部内具有共振腔和颈部通道,所述颈部通道的一端与所述共振腔连通,所述颈部通道的在所述颈部通道的延伸方向上具有第一横截面,所述共振腔在所述颈部通道的延伸方向上具有第二横截面,所述第一横截面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横截面的面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降噪部内还具有传声腔,所述传声腔位于所述颈部通道背离所述共振腔的一侧,所述传声腔的容积大于所述共振腔的容积和所述颈部通道的容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传声腔、两个所述颈部通道和两个所述共振腔构成共振单元,所述传声腔通过两个所述颈部通道分别与两个所述共振腔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两个所述颈部通道分别与所述传声腔相背的两侧连通,两个所述共振腔也位于所述传声腔的相背两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颈部通道背离所述共振腔的一端与所述传声腔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共振单元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共振单元沿第一方向分布。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共振单元还沿第二方向分布,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降噪部包括底板、顶板和承载架,所述底板和所述底板相对设置,所述承载架设置于所述底板和所述顶板之间,所述承载架与所述底板和所述顶板围设形成所述共振腔、所述颈部通道和所述传声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颈部通道位于所述传声腔内,且所述颈部通道位于所述共振腔外。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颈部通道位于所述共振腔内,且所述颈部通道位于所述传声腔外。
第二方面,基于上文的降噪装置,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核磁共振设备,包括上文所述的降噪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降噪装置中,降噪部内的颈部通道与共振腔连通,可通过颈部通道的流体的流量小于可通过共振腔的流体的流量,从而使得颈部通道相对于共振腔呈内径缩小的结构,因此可使得本申请的降噪部内可形成一维振动系统,噪声声波穿过降噪部进入至颈部通道内后,在共振效应的作用下可使得噪声声波被消除,以达到降低噪声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降噪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降噪装置的侧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降噪装置的颈部通道位于共振腔内的情况下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降噪装置的颈部通道位于共振腔内的情况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降噪装置的颈部通道位于共振腔外的情况下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降噪装置中的多个降噪部阵列设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降噪装置中底板与顶板的连接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7中A区域的放大显示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降噪装置中颈部通道与传声腔之间的连接孔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降噪部,110-共振单元,111-颈部通道,112-共振腔,113-传声腔,120-底板,130-顶板,140-承载架,141-连通孔,150-侧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下面结合附图并参考具体实施例描述本申请:
实施例一
请参考图1~图9,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降噪装置,包括降噪部100。该降噪装置可应用于因气流而产生的噪声的设备中,具体可应用于核磁共振设备的散热机构中,或者可应用于吸尘器等设备中,对比本申请不作限制。
其中,应理解的是,吸尘器在工作过程中,吸尘器内部的风机转动可产生强烈的气流,以在吸尘器内形成负压环境,从而使得外部的灰尘脏污可被吸入至吸尘器内。在此过程中,气流于吸尘器内流动会产生巨大的噪声。而核磁共振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因梯度线圈通电会产生大量的热,若热量堆积在核磁共振设备内会导致核磁共振设备因过热而无法工作,因此需要在核磁共振设备内设置散热风扇,以将核磁共振设备内的热量排出至核磁共振设备外,散热风扇转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气流在核磁共振设备的散热通道内流动时会产生巨大的噪声。因此,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可将本申请的降噪装置应用于吸尘器或核磁共振设备中,以降低两者在运行过程中气流产生的噪声。
其中,降噪部100为本申请的降噪装置的基础构件,降噪部100可以为本申请的降噪装置的其它至少部分部件提供安装基础,降噪部100可设置于吸尘器的风道中,或是设置于核磁共振设备的散热通道中。降噪部100内设置有共振腔112,降噪部100还开设有与共振腔112连通的颈部通道111,应理解的是,吸尘器内的气流在流动过程中气流相互碰撞以及气流与吸尘器的内壁碰撞均为产生噪声声波,噪声声波会在吸尘器内扩散并通过吸尘器的进出风口和外壳传导至吸尘器外。因此,当本申请的降噪部100设置于吸尘器的风道内时,气流产生的噪声声波可穿过降噪部100进入至降噪部100内的颈部通道111以及共振腔112,噪声声波在降噪部100的颈部通道111和共振腔112内传播的过程中,噪声的声波的能量可在共振腔112内被消耗。
颈部通道111顾名思义,颈部通道111的通道内径小于共振腔112的内径,可通过颈部通道111的流体的流量小于可通过共振腔112的流体的流量。具体来说,当颈部通道111为直线通道时,颈部通道111在其延伸方向上具有第一横截面,相应的,共振腔112在颈部通道111的延伸方向上具有第二横截面,第一横截面的面积小于第二横截面的面积。当噪声的声波通过降噪部100的颈部通道111时,颈部通道111内的空气受噪声声波作用而振动,而共振腔112内的空气可作用于颈部通道111内的空气,以对颈部通道111内的振动的空气产生恢复力。在声波波长远大于共振腔112的几何尺度的情况下,降噪部100内空气振动的动能相对集中于颈部通道111内空气的运动,因此,可使得降噪部100内形成由颈部通道111内的空气的有效质量和共振腔112内空气的弹性组成的一维振动系统,这样使得降噪部100对进入至降噪部100内的噪声声波具有共振现象,从而使得噪声声波在共振效应的作用下被消除。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降噪装置中,降噪部100内的颈部通道111与共振腔112连通,可通过颈部通道111的流体的流量小于可通过共振腔112的流体的流量,从而使得颈部通道111相对于共振腔112呈内径缩小的结构,因此可使得本申请的降噪部100内可形成一维振动系统,噪声声波穿过降噪部100进入至颈部通道111内后,在共振效应的作用下可使得噪声声波被消除,以达到降低噪声的目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噪声声波更易进入至降噪部100的颈部通道111内,降噪部100内还可开设传声腔113,降噪部100的传声腔113可与颈部通道111相邻设置,因此,穿过降噪部100进入至降噪部100内的噪声声波可先进入至降噪部100的传声腔113内,随后再由降噪部100的传声腔113进入至颈部通道111内。应理解的是,噪声声波在穿过降噪部100进入至降噪部100内的情况下,噪声声波会自发地向降噪部100内的空腔传播,因此,噪声声波进入降噪部100内后噪声声波可在传声腔113内传播,且由于降噪部100的传声腔113与颈部通道111连通,可使得噪声声波更易进入至降噪部100的颈部通道111,以使颈部通道111内的空气可振动。降噪部100内的传声腔113还可使得降噪部100整体的质量减小,这样本申请的降噪装置应用于吸尘器或是核磁共振设备中时,可使得吸尘器和核磁共振设备的整体质量不会过大。
具体的,降噪部100中的传声腔113可设置于颈部通道111背向共振腔112的一侧,使得共振腔112和传声腔113可分布于颈部通道111的相背两侧,这样传声腔113内的噪声声波可先达到颈部通道111背离共振腔112的一侧,最后再沿颈部通道111的延伸方向传播,以使噪声声波更充分地作用于颈部通道111内的各区域的空气,从而使得噪声声波于降噪部100内的共振作用更为充分,以达到更进一步地消除消声声波的目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使降噪部100内的传声腔113内的噪声声波更易作用于颈部通道111内的空气,降噪部100的传声腔113可设置为与颈部通道111连通设置,具体来说,颈部通道111和传声腔113之间具有可将两者连通的连接孔,使得进入至传声腔113内的噪声声波可通过颈部通道111和传声腔113之间的连接孔传播至颈部通道111内,以作用于颈部通道111内的空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使本申请的降噪装置具有更好的降噪效果,可通过提高降噪部100内的共振腔112和颈部通道111的数量来实现。具体来说,降噪部100内的共振腔112和颈部通道111的数量均可设置为两个,其中一个共振腔112通过一个颈部通道111与传声腔113连通,另一个共振腔112通过另一个颈部通道111与传声腔113连通,这样进入至传声腔113内的噪声声波可作用于两个颈部通道111内的空气,使得两个颈部通道111内的空气可振动,相应的,两个共振腔112内的空气可分别对两个颈部通道111内的空气产生恢复力,从而使得降噪部100内具有两个一维振动系统,这样传播至两个颈部通道111内的噪声声波均可在共振效应的作用下被消除。当然,应理解的是,颈部通道111和共振腔112的数量还可设置为两个以上,并且颈部通道111与共振腔112一一对应设置,当降噪部100内的颈部通道111和共振腔112的数量进一步提高,可使得降噪部100的重量更进一步地降低,这样本申请的降噪装置更易引用于吸尘器或核磁共振设备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进入至降噪部100的传声腔113内的噪声声波更易传播至两个颈部通道111内,降噪部100的两个颈部通道111可分布于传声腔113相背的两侧,相应的,降噪部100内的两个共振腔112也位于传声腔113的相背两侧,使得进入至降噪部100的传声腔113内的噪声声波可相对均匀地作用于两个颈部通道111内的空气,这样噪声声波可更加充分地作用于位于传声腔113相背两侧的颈部通道111内的空气。此外,当降噪部100的两个颈部通道111位于传声腔113的相背两侧时,两个颈部通道111可相对设置,以使两个颈部通道111可相对共振腔112对称设置,从而更进一步地使得进入至传声腔113内的噪声声波可相对均匀地作用于两个颈部通道111内的空气,最终使得噪声声波于两个共振腔112和两个颈部通道111内的共振作用更佳。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降噪部100中的一个降噪腔与两个相对应的颈部通道111和共振腔112可构成一个共振单元110,且降噪部100内的共振单元110的数量可设置为多个,多个共振单元110可使得降噪部100内的一维共振系统的数量更多,以使本申请的降噪装置具有更好的降噪效果。降噪部100内的多个共振单元110可沿第一方向分布设置,第一方向具体为直线方向,共振单元110沿第一方向分布可使得共振单元110有序分布于降噪部100内。具体来说,由于共振单元110中具有共振腔112和颈部通道111分布于传声腔113相背两侧的结构,因此第一方向可设置为与共振腔112到颈部通道111再到传声腔113的方向同向,这样多个共振单元110中相邻的两个共振单元110的共振腔112可相叠合;或者,第一方向可设置为与共振腔112到颈部通道111再到传声腔113的方向相交。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多个共振单元110在沿第一方向分布设置的情况下,还可沿第二方向分布设置,且第二方向可与第一方向相垂直,这样多个可使得降噪部100设置的共振单元110的数量更多,从而可对噪声声波进行更为精细化地消除。具体来说,第一方向可设置为与共振腔112到颈部通道111再到传声腔113的方向同向,相应的,第二方向可设置为与共振腔112到颈部通道111再到传声腔113的方向相交,这样多个共振单元110可呈阵列分布于降噪部100内,阵列分布的共振单元110对噪声声波的消除效果更佳。此外,还应理解的是,降噪部100内的各个共振单元110的规格尺寸可设置不同,以使各个共振单元110可对不同的频率的噪声声波针对性消除,这样可使得本申请的降噪装置对宽频噪声具有更好的消除效果。具体来说,可根据噪声声波的频率来调节共振单元110中的颈部通道111的长度尺寸和内径尺寸,以及共振腔112的容积尺寸。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降噪部100中沿第一方向的多个共振单元110中的传声腔113还可设置为连通状态,即多个共振单元110中的传声腔113为一体结构以形成一个空间容积相对更大的传声腔113,进入至该传声腔113内的噪声声波可分别作用于多个共振单元110中的颈部通道111内的空气。通过将降噪部100内的多个传声腔113连通形成一体,可使得降噪部100内的空腔结构的容积相对更大,从而可达到降低降噪部100整体重量的目的,使得降噪部100更易加装于吸尘器或核磁共振设备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申请中的降噪部100具体可包括底板120、顶板130和承载架140,底板120和顶板130相对设置,可使得降噪部100具有双层板结构,承载架140设置于底板120和顶板130之间,并且承载架140与底板120和顶板130连接,以使底板120和顶板130可通过承载架140相对固定。当底板120位于顶板130下方时,底板120可支撑于承载架140,承载架140可支撑于顶板130,当降噪部100的底板120一侧或顶板130受外力压迫时,承载架140可对抗底板120或顶板130所受到的压力,从而使得降噪部100的结构保持稳定,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降噪部100受外力而变形。底板120和顶板130相对间隔设置,使得底板120和顶板130之间具有间隙,因此底板120和顶板130之间可具有形成上文的颈部通道111、共振腔112和传声腔113的空间,承载架140位于底板120和顶板130之间可将底板120和顶板130之间的空间分隔为多个空间区域,从而使得底板120和顶板130之间可形成颈部通道111、共振腔112和传声腔113。具体来说,承载架140可包括多个相连接的板状结构件,底板120和顶板130相对的侧壁以及承载架140的外壁可构成颈部通道111、共振腔112和传声腔113的内壁。
当然,承载架140还可包括侧板150和多个柱体结构件,侧板150可设置于顶板130和底板120之间,以将顶板130和底板120之间的区域围设,柱体结构件的两端可分别与底板120和顶板130连接,柱体结构件可更进一步地使底板120和顶板130的连接效果稳定,并增强降噪部100的结构强度。柱体结构件具体可位于降噪部100的传声腔113内,且柱体结构件对传声腔113不起分隔作用,这样可避免柱体结构件对降噪部100内的声学结构产生过多的影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降噪部100中的颈部通道111可设置于共振腔112内,具体来说,降噪部100的颈部通道111整体位于共振腔112内,颈部通道111的外壁可作为共振腔112的内壁,颈部通道111与共振腔112相连通的一端开口也位于共振腔112内,这样颈部通道111背离共振腔112的一端到共振腔112的间距相对更短,可使得颈部通道111与共振腔112所构成的一维振动系统的长度尺寸相对更短,从而可对特定频率的噪声声波具有相对更好的消除效果。降噪部100的颈部通道111位于共振腔112内可使得颈部通道111和共振腔112所形成的整体结构相对更为紧凑。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降噪中的颈部通道111还可设置于共振腔112外,具体来说,降噪部100的颈部通道111整体位于共振腔112外,颈部通道111的一端与共振腔112的外壁连通,这样颈部通道111背离共振腔112的一端到共振腔112的间距相对更长,可使得颈部通道111与共振腔112所构成的一维振动系统的长度尺寸相对更长,从而可对特定频率的噪声声波具有相对更好的消除效果。在降噪部100的颈部通道111位于共振腔112外的情况下,颈部通道111可设置于传声腔113内,具体来说,降噪部100的共振腔112和传声腔113可相贴靠设置,颈部通道111与传声腔113相连通的一端位于传声腔113内,这样可充分利用降噪部100内传声腔113的空间,使得降噪部100内的空间可充分利用,以达到使降噪部100的结构相对更为紧凑的目的。
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还可根据噪声声波的特性,使得降噪部100内的部分颈部通道111设置于共振腔112内,另一部分颈部通道111设置于传声腔113内,这样使得本申请的降噪装置针对特性复杂的噪声声波也具有良好的消除效果。
实施例二
基于上文的降噪装置,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核磁共振设备,该核磁共振设备包括上文的降噪装置。
具体来说,核磁共振设备可包括壳体和核磁共振主体,核磁共振主体设置于壳体内,壳体可起到保护核磁共振主体的作用,核磁共振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核磁共振设备会产生振动,并将振动传导至壳体使得壳体随之振动,从而产生噪声。由于本申请的降噪装置为板状结构件,因此降噪装置可设置于壳体的内壁或是壳体的外壁。当核磁共振主体振动而产生的噪声声波向壳体外部扩散时,噪声声波可穿过降噪部100进入至降噪部100内的传声腔113内,并进入至颈部通道111内,以使噪声声波作用于颈部通道111内的空气使空气振动,共振腔112内的空气可作用于颈部通道111振动的空气,使得噪声声波可被消除。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应理解的是,壳体不仅可起到保护核磁共振设备,还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将核磁共振主体产生的噪声阻隔在壳体内,然而核磁共振设备在通电运行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因此核磁供着设备需要设置散热风机将壳体内的热量排出至壳体外,相应的,壳体上需要开设与散热风机相对应设置的散热进风口和散热出风口,使得壳体上具有开口结构,导致壳体内的噪声声波更易通过壳体的散风进风口和散热出风口传播至壳体外,进而导致核磁共振设备产生的噪声过大。
为了使核磁共振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噪声相对更小,可将本申请的降噪装置设置于壳体的散热进风口处和散热出风口处,这样当壳体内的噪声声波通过壳体的散热进风口和散热出风口向壳体外传播时,降噪装置可更易吸收噪声声波,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外泄至壳体外的噪声声波量,以达到降低核磁共振设备的噪声的目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使核磁共振设备具有更好的散热效果,可将壳体的散热进风口设置于壳体的底部,并将壳体的散热出风口设置于壳体的顶部。当本申请的核磁共振设备设置于室内环境中时,将壳体的散热风出口设置于壳体的顶部可使得核磁共振设备排出的热气体可朝向室内顶部散发,从而可防止热气体吹向用户,同时还可使得热气体更易散发于室内环境中,防止热气体集中于室内环境中某区域。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Claims (11)

1.一种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降噪部(100),所述降噪部(100)内具有共振腔(112)和颈部通道(111),所述颈部通道(111)的一端与所述共振腔(112)连通,可通过所述颈部通道(111)的流体流量小于可通过所述降噪部(100)的流体流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噪部(100)内还具有传声腔(113),所述传声腔(113)位于所述颈部通道(111)背离所述共振腔(112)的一侧,所述传声腔(113)的容积大于所述共振腔(112)的容积和所述颈部通道(111)的容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声腔(113)、两个所述颈部通道(111)和两个所述共振腔(112)构成共振单元(110),所述传声腔(113)通过两个所述颈部通道(111)分别与两个所述共振腔(112)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颈部通道(111)分别与所述传声腔(113)相背的两侧连通,两个所述共振腔(112)也位于所述传声腔(113)的相背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颈部通道(111)背离所述共振腔(112)的一端与所述传声腔(113)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振单元(11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共振单元(110)沿第一方向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共振单元(110)还沿第二方向分布,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噪部(100)包括底板(120)、顶板(130)和承载架(140),所述底板(120)和所述底板(120)相对设置,所述承载架(140)设置于所述底板(120)和所述顶板(130)之间,所述承载架(140)与所述底板(120)和所述顶板(130)围设形成所述共振腔(112)、所述颈部通道(111)和所述传声腔(113)。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颈部通道(111)位于所述传声腔(113)内,且所述颈部通道(111)位于所述共振腔(112)外。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颈部通道(111)位于所述共振腔(112)内,且所述颈部通道(111)位于所述传声腔(113)外。
11.一种核磁共振设备,其特征在于,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降噪装置。
CN202223588530.1U 2022-12-31 2022-12-31 一种降噪装置及核磁共振设备 Active CN2193288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88530.1U CN219328888U (zh) 2022-12-31 2022-12-31 一种降噪装置及核磁共振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88530.1U CN219328888U (zh) 2022-12-31 2022-12-31 一种降噪装置及核磁共振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28888U true CN219328888U (zh) 2023-07-11

Family

ID=870666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588530.1U Active CN219328888U (zh) 2022-12-31 2022-12-31 一种降噪装置及核磁共振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2888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869792A (en) Reactive acoustic silencer
TW526703B (en) Chassis having reduced acoustic noise and electromagnetic emissions
EP1528836A2 (en) Porting and heat removal in acoustic devices
US9928820B2 (en) Fuel cell system
JP5409635B2 (ja) 高容量バッテリーシステムの均等送風冷却構造
CN110500762A (zh) 一种用于风管机的降噪组件及风管机
CN219328888U (zh) 一种降噪装置及核磁共振设备
CN112569742A (zh) 一种静音型氧氮分离装置
WO2021135615A1 (zh) 用于通气治疗设备的减噪结构以及通气治疗设备
JPH06281194A (ja) 送風装置
KR100358237B1 (ko) 흠음장치
JPS62217833A (ja) 回転電機の消音装置
CN110843831A (zh) 一种降噪分配箱、空调管路系统及空调
CN211809605U (zh) 一种降噪分配箱、空调管路系统及空调
JP3178228B2 (ja) 酸素濃縮装置
CN213480566U (zh) 一种底壳降噪结构及空调室内机
CN110821545A (zh) 一种隧道用自消声型轴流风机通风系统
CN220124610U (zh) 一种降噪装置及吸尘器
CN211342993U (zh) 一种隧道用自消声型轴流风机通风系统
CN214045073U (zh) 无线充电器和电器设备
CN220287701U (zh) 一种射流风口组件和立式射流机组
JP3178226B2 (ja) 酸素濃縮装置
CN217485087U (zh) 基于耦合共振结构与宽频阻抗调制体的吸声超材料单元及装置
CN220505265U (zh) 降噪结构、压缩机以及制冷设备
CN213578050U (zh) 一种复合型智能空调消音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