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11683U - 吊夹 - Google Patents

吊夹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11683U
CN219311683U CN202320077082.4U CN202320077082U CN219311683U CN 219311683 U CN219311683 U CN 219311683U CN 202320077082 U CN202320077082 U CN 202320077082U CN 219311683 U CN219311683 U CN 2193116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groove
wall
inclined surface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07708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英伟
王伏根
吴靖宇
郭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rrow Hom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rrow Hom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rrow Hom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Arrow Hom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07708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116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116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116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amps And Cli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吊夹,包括主体、夹持件以及驱动组件,主体开设有开口朝下的容纳腔,容纳腔的至少一腔侧壁设有凹槽,凹槽的底壁为向下倾斜的第一斜面;夹持件安装于容纳腔,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夹持壁,至少一夹持壁朝向凹槽;驱动组件安装于凹槽内,并能在凹槽内沿第一斜面滑动,以抵持夹持壁朝背离凹槽的方向变形。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使得凹槽的底壁为向下倾斜的第一斜面,夹持件的至少一夹持壁朝向该凹槽,驱动组件能够在凹槽内沿第一斜面滑动,则使得驱动组件在沿第一斜面滑动时能抵持夹持件的夹持壁,保证夹持件更加稳定的夹持效果,避免在产品上预先开孔而导致后续连接件外露的现象,还提高了夹持件对产品的夹持位置的灵活性。

Description

吊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吊装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吊夹。
背景技术
传统的淋浴房用的玻璃吊夹通常包括吊夹主体、吊夹螺丝,在生产过程中首先在玻璃上预先开孔,然后再在安装过程中将吊夹主体安装于型材上,吊夹螺丝穿过吊夹主体和玻璃后将二者进行锁紧。但这种安装方式一方面使得吊夹与玻璃上的开孔有配合要求,另一方面还使得安装过程复杂,螺丝外露,难以调节玻璃在吊夹主体上的位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吊夹,旨在改善玻璃安装于吊夹之前需要开孔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吊夹,包括主体、夹持件以及驱动组件,所述主体开设有开口朝下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至少一腔侧壁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底壁为向下倾斜的第一斜面;所述夹持件安装于所述容纳腔,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夹持壁,至少一所述夹持壁朝向所述凹槽;所述驱动组件安装于所述凹槽内,并能在所述凹槽内沿所述第一斜面滑动,以抵持所述夹持壁朝背离所述凹槽的方向变形。
可选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抵持件,所述抵持件设于所述凹槽内,所述抵持件的一端抵持所述第一斜面并能沿所述第一斜面滑动,以能抵持所述夹持壁朝背离凹槽的方向变形另一端朝上延伸;和
调节驱动件,所述调节驱动件驱动连接所述抵持件远离所述第一斜面的一侧,并驱动所述抵持件向下运动。
可选地,所述抵持件包括:
滑块,所述滑块设于所述凹槽内,且与所述夹持壁之间设有间距,所述滑块的一端抵持所述第一斜面,所述滑块的另一端朝上方延伸;和
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凸设于所述滑块于所述第一斜面抵持的一端,并朝所述夹持壁方向延伸,且抵持所述夹持壁。
可选地,所述滑块抵持所述第一斜面的端面为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斜面的倾斜方向相同。
可选地,所述调节驱动件为调节螺钉,所述主体上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调节螺钉与所述第一螺纹孔螺纹配合,并抵持所述抵持件远离所述第一斜面的端面。
可选地,所述夹持壁开设有狭缝,所述抵持件在所述夹持壁上的投影与所述狭缝不重合。
可选地,所述狭缝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狭缝分别设于所述抵持件在所述夹持壁上的投影的相对的两侧。
可选地,所述夹持件相对的两个夹持壁的内侧的底端均设有导向斜面。
可选地,所述主体的顶端开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吊夹还包括吊装螺钉,所述吊装螺钉与所述第二螺纹孔螺纹配合,并突出所述主体的顶端,用以安装于型材的导轨内。
可选地,所述主体包括:
框架,所述框架开设有所述容纳腔,所述框架的顶端还开设有安装口;和
盖板,所述盖板盖设于所述安装口,并与所述框架可拆卸连接。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将夹持件设于主体的容纳腔内,从而使得主体对夹持件具有较佳的支撑效果,进一步提高了夹持件的强度,保证夹持件夹持产品时具有较高稳定性。通过在容纳腔的至少一腔侧壁设有凹槽,凹槽的底壁为向下倾斜的第一斜面,夹持件的至少一夹持壁朝向该凹槽,驱动组件设于凹槽内并能够在凹槽内沿第一斜面滑动,从而使得驱动组件在沿第一斜面滑动时能够逐渐靠近夹持件的夹持壁,进而实现抵持夹持壁的效果,增大夹持壁对产品的夹持力,保证夹持件更加稳定的夹持效果。另外,通过驱动组件抵持夹持件的夹持壁以稳定夹持产品,则一方面可以减少在产品上预先开孔的工序,从而避免连接件外露于吊夹外的现象。另一方面可以使得产品的任意位置能够被夹持件所夹持,从而提高了夹持件夹持产品的灵活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吊夹一实施例的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吊夹一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吊夹中驱动组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吊夹的一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吊夹中的主体的一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吊夹中的夹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吊夹安装于型材上时的另一方向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吊夹、型材及所夹持的产品的正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主体 110 框架
111 容纳腔 112 凹槽
1121 第一斜面 113 安装口
120 盖板 121 第一螺纹孔
122 第二螺纹孔 200 夹持件
210 夹持壁 211 狭缝
212 导向斜面 300 驱动组件
310 抵持件 311 滑块
311a 第二斜面 312 凸起部
320 调节驱动件 400 吊装螺钉
500 型材 600 产品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吊夹。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8,该吊夹包括主体100、夹持件200以及驱动组件300,主体100开设有开口朝下的容纳腔111,容纳腔111的至少一腔侧壁设有凹槽112,凹槽112的底壁为向下倾斜的第一斜面1121;夹持件200安装于容纳腔111,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夹持壁210,至少一夹持壁210朝向凹槽112;驱动组件300安装于凹槽112内,并能在凹槽112内沿第一斜面1121滑动,以抵持夹持壁210朝背离凹槽112的方向变形。
吊夹的主体100用以支撑吊夹所吊夹的产品600,例如玻璃或者其他材质的板体等。主体100开设有容纳腔111,该容纳腔111内用以安装夹持件200,夹持件200起到夹持产品600的作用,从而减少了在产品600上预先开孔的工序。容纳腔111的至少一腔侧壁设有凹槽112,凹槽112内安装有驱动组件300,且凹槽112的底壁为向下倾斜的第一斜面1121,则当驱动组件300在凹槽112内向下滑动时,可以实现其沿第一斜面1121滑动的效果。同时,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由于夹持件200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夹持壁210,至少一个夹持壁210朝向凹槽112,因此当凹槽112内的驱动组件300沿第一斜面1121滑动时,驱动组件300能够更加靠近夹持件200的夹持壁210,进而抵持并挤压夹持件200的夹持壁210,从而使得夹持件200的夹持壁210发生形变,即夹持件200的相对设置的两个夹持壁210相互靠近,进而可以进一步夹紧设于两个相对设置的夹持壁210之间的产品600,保证产品600较佳的稳定性,避免在产品600上预先开孔,并且可以使得产品600的任意位置被夹持件200所夹持,实现对产品600的夹持位置的灵活调整效果。另外,由于无需再产品600上预先开孔,因此可以减少通过其他连接件穿设该开孔后使得连接件外露的风险。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在对产品600安装于该吊夹中时,安装过程更加简单,即只需要将产品600放置在夹持件200相对的两个夹持壁210之间,并通过驱动组件300下滑至其能够沿第一斜面1121滑动后抵持紧夹持壁210,保证产品600能够被夹持壁210所夹紧即可。
具体地,为了便于产品600能夹设于相对的两个夹持壁210之间,相对的两个夹持壁210之间形成插入口,产品600可以从该插入口插入相对的两个夹持壁210之间。更进一步地,为了实现吊装的效果,该插入口可以朝下敞开,从而使得该产品600能够从下朝上穿设插入口以插入相对的两个夹持壁210之间。同样地,主体100的底部也可开设有与插入口连通的避让口,避免主体100底部对产品600的安装起到阻挡作用。为了保证夹持件200较好的稳定性,两个夹持壁210可以直接连接,即夹持件200整体为V型;或者两个夹持壁210可以通过连接壁连接,即夹持件200整体可以为U型。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夹持件200整体还可以为W型等。另外,夹持件200相对的两个夹持壁210可以全部被驱动组件300所抵持,或者夹持件200的其中一个夹持壁210被驱动组件300所抵持。驱动组件300可以包括丝杆螺母组件和传动连接于丝杆螺母组件的抵持件310,抵持件310抵持在凹槽112的底壁,即抵持件310抵持于第一斜面1121上,通过丝杆螺母的驱动以带动抵持件310上升或者下降,当抵持件310向下运动时能够沿第一斜面1121滑动,进而朝靠近夹持壁210的方向运动,并最终能够抵持夹持壁210使得夹持壁210变形以夹紧产品600。或者驱动组件300可以包括直线电机和传动连接于直线电机的抵持件310,抵持件310抵持在凹槽112的底壁,即抵持件310抵持于第一斜面1121上,通过直线电机的驱动以带动抵持件310上升或者下降,当抵持件310向下运动时能够沿第一斜面1121滑动,进而朝靠近夹持壁210的方向运动,并最终能够抵持夹持壁210使得夹持壁210变形以夹紧产品600。为了避免夹持件200对产品600夹持时造成产品600损伤的风险,夹持件200可以采用塑料件,例如可以为橡胶、硅胶等,一方面可以对产品600具有较好的缓冲效果,防止对产品600造成严重的挤压损伤情况,而且还可以增大夹持件200与产品600之间的摩擦力,进一步保证夹持件200对产品600具有更加稳固的夹持效果。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驱动组件300在上下方向上运动以通过第一斜面1121转化为水平方向抵持夹持壁210的抵持力,从而一方面可以保证基础的夹持件200在水平方向夹持产品600的效果,另一方面使得驱动组件300的驱动力为竖直方向,从而可以使得驱动组件300的驱动件可以隐藏于吊夹的顶部,进而可以隐藏于设于吊夹顶部的型材500内,起到较好的保护效果,用户从正面不会看到驱动组件300,避免驱动组件300外露。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将夹持件200设于主体100的容纳腔111内,从而使得主体100对夹持件200具有较佳的支撑效果,进一步提高了夹持件200的强度,保证夹持件200夹持产品600时具有较高稳定性。通过在容纳腔111的至少一腔侧壁设有凹槽112,凹槽112的底壁为向下倾斜的第一斜面1121,夹持件200的至少一夹持壁210朝向该凹槽112,驱动组件300设于凹槽112内并能够在凹槽112内沿第一斜面1121滑动,从而使得驱动组件300在沿第一斜面1121滑动时能够逐渐靠近夹持件200的夹持壁210,进而实现抵持夹持壁210的效果,增大夹持壁210对产品600的夹持力,保证夹持件200更加稳定的夹持效果。另外,通过驱动组件300抵持夹持件200的夹持壁210以稳定夹持产品600,则一方面可以减少在产品600上预先开孔的工序,从而避免连接件外露于吊夹外的现象。另一方面可以使得产品600的任意位置能够被夹持件200所夹持,从而提高了夹持件200夹持产品600的灵活性。
进一步地,请结合参照图2至图6,驱动组件300包括抵持件310和调节驱动件320,抵持件310设于凹槽112内,抵持件310的一端抵持第一斜面1121并能沿第一斜面1121滑动,以能抵持夹持壁210朝背离凹槽112的方向变形另一端朝上延伸;调节驱动件320驱动连接抵持件310远离第一斜面1121的一端,并驱动抵持件310向下运动。
通过将抵持件310设于凹槽112内,抵持件310的一端抵持第一斜面1121,调节驱动件320驱动连接抵持件310远离第一斜面1121的一端,则调节驱动件320可以驱动抵持件310向下运动并沿第一斜面1121滑动,从而使得抵持件310朝靠近夹持件200的方向运动并能抵持夹持件200的夹持壁210,进而使得夹持壁210发生形变,使得夹持壁210进一步夹紧产品600,保证产品600被夹持得更加稳固。具体地,调节驱动件320可以为直线电机、气缸、齿轮齿条组件或者丝杆螺母组件等,只要调节驱动件320能够驱动抵持件310向下运动即可。抵持件310可以为抵持块、抵持杆、抵持板等,只要抵持件310能够向下滑动并能够抵持夹持件200的夹持壁210即可。抵持件310的底端可以为平面,或者抵持件310的底端可以为与第一斜面1121贴合的倾斜面。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抵持件310包括滑块311和凸起部312,滑块311设于凹槽112内,且与夹持壁210之间设有间距,滑块311的一端抵持第一斜面1121,滑块311的另一端朝上方延伸;凸起部312凸设于滑块311与第一斜面1121抵持的一端,并朝夹持壁210方向延伸,且抵持夹持壁210。
可以理解的是,抵持件310在沿第一斜面1121滑动时,滑块311既向下运动,同时又向靠近夹持壁210的方向运动。本示例中,通过将滑块311与夹持壁210之间设有间距,则使得抵持件310在沿第一斜面1121运动时,主体100内具有供抵持件310向夹持壁210方向运动的避让空间,进一步结合凸起部312凸设于滑块311与第一斜面1121抵持的一端并抵持夹持壁210,从而使得抵持件310的凸起部312对夹持壁210抵持时能够使得夹持壁210具有较大程度的变形量,进而提高夹持壁210对产品600的夹持力,保证产品600具有更加稳固的夹持状态。
进一步地,滑块311抵持第一斜面1121的端面为第二斜面311a,第一斜面1121与第二斜面311a的倾斜方向相同。
通过将滑块311抵持第一斜面1121的端面设置为与第一斜面1121的倾斜方向相同的第二斜面311a,则使得滑块311的底端能够与第一斜面1121相互贴合,从而保证滑块311沿第一斜面1121滑动时更加顺畅。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凸起部312的底端面可以为平面,也可以为斜面,凸起部312的底端为斜面时,其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可以与第二斜面311a的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相同,并与第二斜面311a共面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请结合参照图2至图4,调节驱动件320为调节螺钉,主体100上设有第一螺纹孔121,调节螺钉与第一螺纹孔121螺纹配合,并抵持抵持件310远离第一斜面1121的端面。
通过将调节驱动件320设置为调节螺钉,主体100上设有第一螺纹孔121,则调节螺钉与第一螺纹孔121螺纹配合后,二者相当于丝杆螺母组件,则当用户转动调节螺钉时,调节螺钉可以在上下方向上运动,并抵持抵持件310能够向下运动,从而实现抵持件310抵持夹持壁210,以使夹持壁210朝远离凹槽112的方向变形的效果。可以理解的是,当用户驱动调节螺钉向上运动时,夹持壁210恢复形变并反向驱动抵持件310朝远离夹持壁210的方向运动,以使得抵持件310沿第一斜面1121向上运动,从而回到初始位置。
进一步地,请结合参照图3和图6,夹持壁210开设有狭缝211,抵持件310在夹持壁210上的投影与狭缝211不重合。
通过在夹持壁210上开设有狭缝211,且抵持件310在夹持壁210上的投影与狭缝211不重合,则使得抵持件310在抵持夹持壁210时,该狭缝211的设置可以分散抵持件310对夹持壁210的抵持应力,从而减小夹持壁210的形变而导致夹持壁210受到损伤的风险。具体地,狭缝211可以设有一个、两个或者多个。当狭缝211设有至少两个时,至少两个狭缝211可以分别设于抵持件310在夹持壁210上的投影的不同侧。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狭缝211设有两个,两个狭缝211分别设于抵持件310在夹持壁210上的投影的相对的两侧。
如此设置,则可以使得抵持件310抵持夹持壁210时,可以使得夹持壁210的分别位于抵持件310两侧的两个区域受力均衡,避免夹持壁210靠近一边缘的位置变形严重。
进一步地,请结合参照图2、图3、图4及图6,夹持件200相对的两个夹持壁210的内侧的底端均设有导向斜面212。
通过在夹持件200相对的两个夹持壁210的内侧的底端均设有导向斜面212,则该导向斜面212对产品600插入两个夹持壁210之间时具有良好的导向效果,便于产品600从两个夹持壁210的底端插入两个夹持壁210之间,减少产品600与夹持壁210的底端出现卡死的风险。
在一实施例中,请结合参照图2、图3、图7及图8,主体100的顶端开设有第二螺纹孔122,吊夹还包括吊装螺钉400,吊装螺钉400与第二螺纹孔122螺纹配合,并突出主体100的顶端,用以安装于型材500的导轨内。
通过在主体100的顶端开设有第二螺纹孔122,吊装螺钉400与第二螺纹孔122螺纹配合,且突出主体100的顶端,则便于吊装螺钉400安装于型材500的导轨内,从而实现主体100与型材500连接的效果。并且,吊装螺钉400安装于型材500的导轨内后,型材500还可以对吊装螺钉400起到隐藏效果,从而对吊装螺钉400起到较好的保护效果,且使得外观更加美观。另外,还便于吊装螺钉400在导轨内滑动,从而便于灵活调整主体100与型材500之间的相对位置。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或图2所示,主体100包括框架110和盖板120,框架110开设有容纳腔111,框架110的顶端还开设有安装口113;盖板120盖设于安装口113,并与框架110可拆卸连接。
框架110主要起到支撑夹持件200的作用,通过在框架110的顶端还开设有安装口113,盖板120盖设于安装口113并与框架110可拆卸连接,则便于夹持件200、驱动组件300通过安装口113安装于框架110的容纳腔111和凹槽112内。具体地,框架110与盖板120可采用螺钉连接或者卡扣连接的方式,以实现二者可拆卸连接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吊夹,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所述主体设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至少一腔侧壁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底壁为向下倾斜的第一斜面;
夹持件,所述夹持件安装于所述容纳腔,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夹持壁,至少一所述夹持壁朝向所述凹槽;以及
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安装于所述凹槽内,并能在所述凹槽内沿所述第一斜面滑动,以抵持所述夹持壁朝背离所述凹槽的方向变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夹,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抵持件,所述抵持件设于所述凹槽内,所述抵持件的一端抵持所述第一斜面并能沿所述第一斜面滑动,以能抵持所述夹持壁朝背离凹槽的方向变形另一端朝上延伸;和
调节驱动件,所述调节驱动件驱动连接所述抵持件远离所述第一斜面的一侧,并驱动所述抵持件向下运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吊夹,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持件包括:
滑块,所述滑块设于所述凹槽内,且与所述夹持壁之间设有间距,所述滑块的一端抵持所述第一斜面,所述滑块的另一端朝上方延伸;和
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凸设于所述滑块于所述第一斜面抵持的一端,并朝所述夹持壁方向延伸,且抵持所述夹持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吊夹,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抵持所述第一斜面的端面为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斜面的倾斜方向相同。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吊夹,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驱动件为调节螺钉,所述主体上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调节螺钉与所述第一螺纹孔螺纹配合,并抵持所述抵持件远离所述第一斜面的端面。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吊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壁开设有狭缝,所述抵持件在所述夹持壁上的投影与所述狭缝不重合。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吊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狭缝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狭缝分别设于所述抵持件在所述夹持壁上的投影的相对的两侧。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吊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件相对的两个夹持壁的内侧的底端均设有导向斜面。
9.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吊夹,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的顶端开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吊夹还包括吊装螺钉,所述吊装螺钉与所述第二螺纹孔螺纹配合,并突出所述主体的顶端,用以安装于型材的导轨内。
10.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吊夹,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包括:
框架,所述框架开设有所述容纳腔,所述框架的顶端还开设有安装口;和
盖板,所述盖板盖设于所述安装口,并与所述框架可拆卸连接。
CN202320077082.4U 2023-01-09 2023-01-09 吊夹 Active CN2193116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77082.4U CN219311683U (zh) 2023-01-09 2023-01-09 吊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77082.4U CN219311683U (zh) 2023-01-09 2023-01-09 吊夹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11683U true CN219311683U (zh) 2023-07-07

Family

ID=870346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077082.4U Active CN219311683U (zh) 2023-01-09 2023-01-09 吊夹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116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97024B2 (en) Mounting bracket assembly and window air conditioner assembly
US7866622B2 (en) In-wall mount
CN219311683U (zh) 吊夹
CN217206064U (zh) 一种联动移门
JPS605987A (ja) 窓ガラス昇降装置
CN213509159U (zh) 一种可调式电器主机安装结构
CN209990357U (zh) 一种便于折叠木门安装的可调节转动组件
CN210798714U (zh) 滑轮角码一体式结构
CN213849616U (zh) 一种柜门型材
CN218563364U (zh) 一种快速连接结构及门边框挂盒固定系统
CN211923938U (zh) 门底导向结构
CN219282822U (zh) 安装座和支撑装置
CN214661336U (zh) 一种安装结构及具有装饰件的家具
CN217054859U (zh) 框体组件以及淋浴房
CN213786726U (zh) 一种隐藏式病房隔帘轨道
CN212837270U (zh) 一种滑动门传动皮带轮的调节结构
CA3087638C (en) Mounting bracket assembly and window air conditioner assembly
CA3086265C (en) Connection member, mounting bracket assembly, and window air conditioner assembly
CN219138865U (zh) 一种铝合金墙材的隐藏式固定结构
CN219795034U (zh) 一种极简新型门套
CN209761126U (zh) 一种门用三维可调合页
CN218816067U (zh) 门框结构及淋浴门
CN220662441U (zh) 饰板连接组件、车身及车辆
CN211716193U (zh) 投影机固定组件
CN212378088U (zh) 一种中框与底座的装配结构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