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04048U - 一种受电装置、充电装置及充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受电装置、充电装置及充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04048U
CN219304048U CN202320887892.6U CN202320887892U CN219304048U CN 219304048 U CN219304048 U CN 219304048U CN 202320887892 U CN202320887892 U CN 202320887892U CN 219304048 U CN219304048 U CN 2193040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receiving
charging
door
protection door
power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88789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穆晓鹏
徐威
黄飞
崔玉柱
刘晓飞
杨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Teld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Teld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Teld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Teld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88789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040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040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040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受电装置、充电装置及充电系统,受电装置包括受电座和受电防护组件,受电座具有受电腔体,受电腔体内设有电连接组件,受电防护组件包括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第一受电防护门与第二受电防护门能够分别相对于受电座转动,以对受电腔体打开和关闭。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分别设有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二者能够与充电装置配合,进而被充电装置带动而与受电座发生相对转动,这样即可使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转动至打开位置。上述设置方式有利于降低门体打开的负载,并且不会出现因电机及其传动部件出现故障而造成无法正常充电的情况,同时简化了整体结构,降低了生产成本,更有利于市场推广。

Description

一种受电装置、充电装置及充电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充电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受电装置。本申请还涉及一种与该受电装置连接的充电装置以及包括该受电装置和充电装置的充电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电动车辆的快速发展,市场对于不同类型的充电系统的需求日益增大。
充电系统是指对电动车辆等需要使用电能的设备进行充电的系统。举例来说,当电动车辆需要充电时,充电系统的受电装置和充电装置相互连接,进而实现充电,而当充电完毕时,受电装置和充电装置相互分离,此时,由于受电装置设置于车体上并跟随车体移动,为避免受电装置因受到外界杂质污染而导致影响正常充电或因外界触碰而导致损坏,需要在受电装置上设置防护结构,显然,该防护结构应能够对受电装置的连接位置进行遮挡,并且在需要受电装置和充电装置连接时,防护结构应能够将受电装置的连接位置进行裸露,以实现受电装置和充电装置的连接。
在现有技术中,防护结构的设置往往较为复杂,例如,通过电机驱动受电装置的防护门,以实现对受电装置连接位置的打开和关闭,这样一来,不但防护结构的制造成本较高,还极易因电机及其传动部件出现故障而造成无法正常充电,使用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受电装置、充电装置及充电系统,能够有效的防护充电连接位置,从而防止外部的杂物进入系统内部影响充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受电装置,包括:
受电座,受电座具有受电腔体,受电腔体内设有电连接组件,电连接组件用于与充电装置的充电电极连接,以实现充电;
受电防护组件,受电防护组件包括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分别通过第一枢接部和第二枢接部与受电座可转动地连接,第一枢接部和第二枢接部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且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均具有初始位置和打开位置,当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均位于初始位置时,第一受电防护门远离第一枢接部的端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远离第二枢接部的端部对接且关闭受电腔体;当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均位于打开位置时,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且打开受电腔体;
其中,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分别设有用于与充电装置配合的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且在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与受电座可转动连接的约束下,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被配置为能够被沿第二方向移动的充电装置带动而相对受电座转动,以使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转动至打开位置,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枢接部设于第一受电防护门远离第二受电防护门的端部,第一配合部和第一枢接部间隔设置;和/或,第二枢接部设于第二受电防护门远离第一受电防护门的端部,第二配合部和第二枢接部间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第一弹性件连接于第一受电防护门和受电座之间,第二弹性件连接于第二受电防护门和受电座之间,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用于提供弹性力,以使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始终具有向初始位置转动的趋势。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枢接部呈轴状设置,第一弹性件为第一扭簧,第一扭簧套设于第一枢接部;和/或,第二枢接部呈轴状设置,第二弹性件为第二扭簧,第二扭簧套设于第二枢接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受电腔体的内壁设有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第一容纳槽用于容置位于打开位置的第一受电防护门,第二容纳槽用于容置位于打开位置的第二受电防护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打开后与电连接组件在第二方向上交错排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配合部为第一配合斜面,第二配合部为第二配合斜面,第一配合斜面和第二配合斜面被配置为能够在充电装置的驱动斜面的推动作用下使得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向受电腔体的内侧转动,且当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均位于初始位置时,第一配合斜面和第二配合斜面对接且呈夹角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受电防护组件还包括导向罩,导向罩设于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远离受电座的一端;
导向罩设有导引面,导引面用于导引充电装置的驱动斜面沿第二方向运动至与第一配合斜面和第二配合斜面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配合部为第一外延体,第二配合部为第二外延体,且当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均位于初始位置时,第一外延体与第二外延体相互靠近的一端对接,第一外延体和第二外延体被配置为能够被沿第二方向移动的充电装置带动而向相互远离的方向打开,以使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向受电腔体的外侧打开。
在一些实施例中,受电座设有限位部,限位部用于在充电装置顶开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并进入受电腔体后打开充电装置上的防护门。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连接组件包括受电线路和中间线路,中间线路用于与充电电极连接,受电线路用于连接车辆内部电路;
电连接组件还包括连接开关,连接开关活动地设于受电座上,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打开后触发连接开关,以使中间线路和受电线路连接导通。
本申请提供一种充电装置,用于与上述任意一项的受电装置连接,以实现充电,包括:
充电座,充电座具有充电腔体,充电腔体内设有用于与电连接组件连接以实现充电的充电电极;
伸缩组件,连接充电座,用于带动充电座沿第二方向伸缩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充电防护组件,充电防护组件包括第一充电防护门和第二充电防护门,第一充电防护门和第二充电防护门均与充电座可活动地连接,以实现打开和关闭充电腔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充电防护门和第二充电防护门均通过转轴与充电座可转动地连接,以使第一充电防护门和第二充电防护门能够分别绕各自对应的转轴的轴线转动,实现打开和关闭充电腔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充电防护门和第二充电防护门均与充电座可滑动地连接,以使第一充电防护门和第二充电防护门能够朝向相互远离和靠近的方向滑动,分别实现打开和关闭充电腔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底座以及设于底座内的容差调节机构,容差调节机构用于向伸缩组件提供弹性力,以使伸缩组件具有复位至底座的中心位置的趋势。
本申请提供一种充电系统,应用于车辆,包括上述任意一项的受电装置和上述任意一项的充电装置。
相对于上述背景技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受电装置,包括受电座和受电防护组件,受电座具有受电腔体,受电腔体内设有电连接组件,电连接组件用于与充电装置的充电电极连接,以实现充电;受电防护组件包括可转动地连接于受电座的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第一受电防护门与第二受电防护门能够分别相对于受电座转动,以对受电腔体打开和关闭。
为了实现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能够相对于受电座转动,第一受电防护门通过第一枢接部与受电座可转动地连接,第二受电防护门通过第二枢接部与受电座可转动地连接,其中,第一枢接部和第二枢接部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这样一来,在充电装置沿第二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即可带动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分别绕各自对应的沿第一方向的轴线转动,实现打开受电腔体。具体地,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均具有初始位置和打开位置,当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均位于初始位置时,第一受电防护门远离第一枢接部的端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远离第二枢接部的端部对接且关闭受电腔体,也就是说,此时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相互靠近的一端紧密贴合,使得受电腔体处于关闭状态;当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均位于打开位置时,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且打开受电腔体,以便充电装置进入受电腔体实现充电。
此外,为了便于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与充电装置配合,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分别设有用于与充电装置配合的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可以设置为包括但不限于斜面、延伸门体结构等,这样一来,在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与受电座可转动连接的约束下,当充电装置沿第二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一方向呈夹角设置)移动时,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能够与充电装置配合,进而被充电装置带动而与受电座发生相对转动,转动方向可以向受电腔体内侧转动,也可以向受电腔体外侧转动,这样即可使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转动至打开位置。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均采用绕第一方向的轴线转动的方式设置,当受电装置无需充电时,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相互靠近的一端对接,此时受电腔体处于关闭状态,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能够对受电装置的充电位置进行遮挡,这样能够有效的防止外部的泥沙或水进入受电腔体内,从而达到防护位于受电腔体内的电连接组件的目的;当受电装置需要充电时,随着充电装置沿第二方向移动至与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配合,充电装置自动驱使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转动,从而实现打开受电腔体,在打开受电腔体后,充电装置进入受电腔体内,并进一步与电极组件连接导通实现充电。
综上,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通过转动的方式设置,在不需要充电时能够很好的保护充电连接位置,在需要充电时能够方便地实现充电位置的连接。与此同时,转动打开的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有利于降低门体打开的负载,并且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可以向内旋转打开,也可以向外旋转打开,打开方式多样,当向内旋转打开时,有利于避免受电座外部异物干扰而导致的受电防护门打开异常的现象发生,提高了防护门打开的可靠性。相较于传统采用电机驱动防护门打开和关闭的方式,本申请的设置方式操作方便,不会出现因电机及其传动部件出现故障而造成无法正常充电的情况,使用效果较佳,同时,无需在受电装置上设置电机及其传动部件,简化了整体结构,降低了生产成本,更有利于市场推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种充电系统在充电过程中的剖视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种充电系统在充电时的剖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种充电系统在充电时电连接组件连接的剖视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种充电系统中另一种受电装置的剖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种充电系统在充电过程中的剖视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种充电系统在充电时的剖视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种充电系统在充电时电连接组件连接的剖视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充电系统中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结构的剖视图。
其中:
10-受电装置;
101-受电座、1011-受电腔体、1012-电连接组件、10121-受电线路、10122-中间线路、10123-连接开关、1013-第一容纳槽、1014-第二容纳槽、1015-限位部;
102-受电防护组件、1021-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1-第一配合斜面、10212-第一外延体、1022-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1-第二配合斜面、10222-第二外延体、1023-第一枢接部、1024-第二枢接部、1025-第一弹性件、1026-第二弹性件、1027-导向罩、10271-导引面;
20-充电装置;
201-充电座、2011-充电腔体、2012-充电电极;
202-伸缩组件;
203-充电防护组件、2031-第一充电防护门、2032-第二充电防护门;
204-底座、2041-容差调节机构、20411-导向杆、20412-支座、20413-复位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下文所述的“上端、下端、左侧、右侧”等方位词都是基于说明书附图所定义的。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受电装置10,设于车体上并跟随车体移动,用于在车体需要充电时与充电装置20连接,以实现对车体充电,而当充电完毕时,受电装置10和充电装置20相互分离。
请参阅图1至图7,下面具体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受电装置10和充电装置20的具体结构。
具体地,受电装置10包括受电座101,受电座101具有受电腔体1011,受电腔体1011内设有电连接组件1012,电连接组件1012用于与充电装置20的充电电极2012连接,以实现充电。此外,由于受电装置10设置于车体上并跟随车体移动,为避免受电装置10因受到外界杂质污染而导致影响正常充电或因外界触碰而导致损坏,需要在受电装置10上设置防护结构,因此,受电装置10还包括受电防护组件102,显然,该受电防护组件102能够对受电装置10的充电连接位置(即电连接组件1012)进行遮挡,并且在需要受电装置10和充电装置20连接时,受电防护组件102能够将受电装置10的充电连接位置进行裸露,以实现受电装置10和充电装置20的连接。
与传统防护结构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受电防护组件102包括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可转动地连接于受电座101,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与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能够分别相对于受电座101转动,以对受电腔体1011打开和关闭。
为了实现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能够相对于受电座101转动,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通过第一枢接部与受电座101可转动地连接,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通过第二枢接部与受电座101可转动地连接,其中,第一枢接部和第二枢接部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这样一来,在充电装置20沿第二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即可带动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分别绕各自对应的沿第三方向的轴线转动,实现打开受电腔体1011。具体地,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均具有初始位置和打开位置,当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均位于初始位置时,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远离第一枢接部的端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远离第二枢接部的端部对接且关闭受电腔体1011,也就是说,此时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相互靠近的一端紧密贴合,使得受电腔体1011处于关闭状态;当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均位于打开位置时,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且打开受电腔体1011,以便充电装置20进入受电腔体1011实现充电。
需要说明的是,请一并参阅图8,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可以分别根据受电装置10和充电装置20的充电方向进行设置,作为优选的,第一方向可为如图1所示的X轴方向,第二方向为如图1所示的Y轴方向,第三方向为如图1所示的Z轴方向。
此外,为了便于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与充电装置20配合,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分别设有用于与充电装置20配合的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这样一来,在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与受电座101可转动连接的约束下,当充电装置20沿第二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一方向垂直设置)移动时,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能够与充电装置20配合,进而被充电装置20带动而与受电座101发生相对转动,转动方向可以向受电腔体1011内侧转动,也可以向受电腔体1011外侧转动,这样即可使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转动至打开位置。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均采用绕第三方向的轴线转动的对开方式设置,当受电装置10无需充电时,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相互靠近的一端对接,此时受电腔体1011处于关闭状态,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能够对受电装置10的充电位置进行遮挡,这样能够有效的防止外部的泥沙或水进入受电腔体1011内,从而达到防护位于受电腔体1011内的电连接组件1012的目的;当受电装置10需要充电时,随着充电装置20沿第二方向移动至与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配合,充电装置20自动驱使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转动,从而实现打开受电腔体1011,在打开受电腔体1011后,充电装置20进入受电腔体1011内,并进一步与电极组件连接导通实现充电。
如此一来,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通过转动对开的方式设置,在不需要充电时能够很好的保护充电连接位置,在需要充电时能够方便地实现充电位置的连接。与此同时,转动打开的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有利于降低门体打开的负载,并且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可以向内旋转打开,也可以向外旋转打开,打开方式多样,当向内旋转打开时,有利于避免受电座101外部异物干扰而导致的受电防护门打开异常的现象发生,提高了防护门打开的可靠性。
相较于传统采用电机驱动防护门打开和关闭的方式,本申请的设置方式操作方便,不会出现因电机及其传动部件出现故障而造成无法正常充电的情况,使用效果较佳,同时,无需在受电装置10上设置电机及其传动部件,简化了整体结构,降低了生产成本,更有利于市场推广。
为了便于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与充电装置20配合,充电装置20与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的配合可以是接触配合的方式,也可以为磁性斥力配合的方式。作为优选的,当充电装置20与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的配合是接触配合时,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可以设置为包括但不限于配合斜面(充电装置20对应设置与配合斜面接触配合的驱动斜面)、延伸门体结构(充电装置20对应设置与延伸门体接触配合的结构)等。
可以看出,通过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与充电装置20配合,以使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与受电座101发生相对转动,转动方向可以向受电腔体1011内侧转动,也可以向受电腔体1011外侧转动,这样即可使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转动至打开位置。需要强调的是,当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为配合斜面时,对应的,充电装置20设有驱动斜面,此时,在充电装置20沿第二方向运动的过程中,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向受电腔体1011的内侧转动;当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为延伸门体结构时,对应的,充电装置20设置与延伸门体接触相抵的结构,此时,在充电装置20沿第二方向运动的过程中,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向受电腔体1011的外侧转动。
下面结合实施例具体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2和图3,第一配合部为第一配合斜面10211,第二配合部为第二配合斜面10221,第一配合斜面10211和第二配合斜面10221被配置为能够在充电装置20的驱动斜面的推动作用下使得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向受电腔体1011的内侧转动,且当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均位于初始位置时,第一配合斜面10211和第二配合斜面10221对接且呈夹角设置。
可以看出,第一配合斜面10211和第二配合斜面10221二者作为倾斜引导斜面,在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处于关闭受电腔体1011的位置时呈夹角设置,一方面,能够便于和充电装置20的驱动斜面配合,从而便于在打开受电腔体1011后使充电装置20进入受电腔体1011内,并进一步实现导通充电,另一方面,还能够引导对应门体上的异物(包括泥、水或泥水混合物等)排出,从而避免防护门上的泥沙或水随充电座20进入受电腔体1011内。
此外,受电防护组件102还包括导向罩1027,导向罩1027设于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远离受电座101的一端,导向罩1027能够引导充电装置20与受电装置10配合,也即,当需要充电时,充电装置20先沿第二方向运动并进入导向罩1027,经导向罩1027导向后,运动至接触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
进一步地,导向罩1027设有导引面10271,导引面10271用于导引充电装置20的驱动斜面沿第二方向运动至与第一配合斜面10211和第二配合斜面10221配合,以使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向受电腔体1011的内侧转动。
可以理解的是,导向罩1027整体可以设置为扩口结构或者喇叭口结构,换言之,导向罩1027的横向尺寸沿靠近受电座101的方向渐缩。如此设置,充电时,便于充电装置20进入导向罩1027,进入导向罩1027后的充电装置20继续沿第二方向运动,此时,在导引面10271的导引作用下,充电装置20运动至与第一配合斜面10211和第二配合斜面10221配合的位置。
此外,导向罩1027也可以作为受电防护组件102的防护罩,这样即可阻挡水或泥沙等异物进入到受电防护组件102或受电座101。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第一配合部为第一外延体10212,第二配合部为第二外延体10222,且当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均位于初始位置时,第一外延体10212与第二外延体10222相互靠近的一端对接,第一外延体10212与第二外延体10222呈夹角设置,第一外延体10212和第二外延体10222被配置为能够被沿第二方向移动的充电装置20带动而向相互远离的方向打开,以使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向受电腔体1011的外侧打开。
可以看出,第一外延体10212和第二外延体10222分别作为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的延伸门体,设于受电座101的外部,沿第一方向,第一枢接部和第二枢接部位于第一外延体10212的外边缘和第二外延体10222的外边缘之间。充电装置20能够与邻近第一外延体10212的外边缘和邻近第二外延体10222的外边缘的部分配合以使得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向受电腔体1011的外侧打开。在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处于关闭受电腔体1011的位置时,第一外延体10212和第二外延体10222呈夹角设置,且第一外延体10212和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组合形成第一V形结构,第二外延体10222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组合形成第二V形结构,第一V形结构和第二V形结构对称设置,不仅能够便于和充电装置20抵贴配合,从而便于在打开受电腔体1011后使充电装置20进入受电腔体1011内,还能够引导对应门体上的异物(包括泥、水或泥水混合物等)排出,从而避免防护门上的泥沙或水随充电座20进入受电腔体1011内。
需要强调的是,相较于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向受电腔体1011内侧转动的方式,将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设置为向受电腔体1011的外侧打开,能够有效利用受电座101外侧的空间,避免过多占用受电座101内的受电腔体1011的内部空间,同时受电腔体1011的空间无需设计较大,有助于降低空间占用,实现结构的紧凑。
下面以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向受电腔体1011的内侧转动打开为例具体说明。
为了进一步降低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开启的负载,第一枢接部1023设于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远离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的端部,第一配合部和第一枢接部1023间隔设置。
为了进一步降低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开启的负载,第二枢接部1024设于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远离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的端部,第二配合部和第二枢接部1024间隔设置。
为了便于在充电装置20脱离与受电装置10的连接后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自动关闭受电腔体1011,受电装置10还包括第一弹性件1025和第二弹性件1026,第一弹性件1025连接于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和受电座101之间,第二弹性件1026连接于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和受电座101之间,第一弹性件1025和第二弹性件1026用于提供弹性力,以使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始终具有向初始位置转动的趋势。
当然,根据实际需要,第一弹性件1025和第二弹性件1026可以为扭簧,扭簧套设在相应枢接部上。
具体地,第一枢接部1023呈轴状设置,第一弹性件为第一扭簧,第一扭簧套设于第一枢接部1023;同理,第二枢接部1024呈轴状设置,第二弹性件为第二扭簧,第二扭簧套设于第二枢接部1024。
如此设置,当充电装置20顶开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时,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二者对应的扭簧均处于扭转状态,此时,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均受到来自扭簧提供的弹性力,具有相互靠近的转动趋势,一旦充电完成后充电装置20撤离受电防护组件102,在两个扭簧的作用下,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沿相互靠近的方向转动,直至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接触后关闭受电腔体1011。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2和图3,受电腔体1011的内壁设有第一容纳槽1013和第二容纳槽1014,第一容纳槽1013的结构与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的结构适配,第一容纳槽1013用于容置位于打开位置的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第二容纳槽1014的结构与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的结构适配,第二容纳槽1014用于容置位于打开位置的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
如此一来,当充电装置20开始进入受电腔体1011时,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逐渐向受电腔体1011的内侧转动,随着充电装置20继续沿第二方向进入受电腔体1011内,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分别转至第一容纳槽1013和第二容纳槽1014内,直至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的侧壁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的侧壁分别与受电腔体1011的两内壁齐平,防止过多占用受电腔体1011的空间,从而便于充电装置20的充电连接位置与受电装置10内的电连接组件1012连接,实现充电。
为了在保证防护效果的前提下提高受电座101整体结构的紧凑性,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打开后与电连接组件1012在第二方向上交错排布。
如此一来,将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打开后与电连接组件1012在第二方向上交错排布,能够有效利用受电座101内的空间,避免过多占用受电座101内的受电腔体1011的内部空间,同时受电腔体1011沿第二方向的空间无需设计较大,有助于降低空间占用,实现结构的紧凑。
由于充电装置20通常也暴露于外部空气中,为避免充电装置20因受到外界杂质污染而导致影响正常充电或因外界触碰而导致损坏,也需要在充电装置20上设置防护门,显然,该防护门能够对充电装置20的充电连接位置进行遮挡,并且在需要受电装置10和充电装置20连接时,防护门能够将充电装置20的充电连接位置进行裸露,以实现受电装置10和充电装置20的连接。
基于此,为了便于充电装置20进入受电座101后能够打开防护门,受电座101设有限位部1015,限位部1015用于在充电装置20顶开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并进入受电腔体1011后打开充电装置20上的防护门。
请参阅图5、图6和图7,当充电装置20的防护门为转动设置的门体时,该限位部1013可以为设于受电腔体1011的内壁的限位凸起或者凸沿。
如此一来,当充电装置20开始进入受电腔体1011时,位于受电腔体1011的两侧内壁的限位部1015分别抵接充电装置20上的两个转动门体相互远离的一端,使得充电装置20上的两个转动门体朝相互远离的方向转动,随着充电装置20继续沿第二方向进入受电腔体1011内,充电装置20上的两个转动门体转至与两侧的限位部1015接触相抵,从而便于充电装置20的充电连接位置裸露后与受电装置10内的电连接组件1012连接,实现充电。
当然,根据实际需要,上述限位部1015也可以采用其他能够产生驱动力以使充电装置20上的两个门体打开的部件替换,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做具体限制。比如,可以在受电装置10的相应位置设置能够产生磁性吸力的磁体或磁块,相应的,充电装置20上的两个门体中设有与该磁体或磁块配合的磁力件,这样也可以通过磁力件与磁体或磁块的磁吸配合实现充电装置20上的两个门体的打开,从而便于充电装置20的充电连接位置裸露后与受电装置10内的电连接组件1012连接,实现充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电连接组件1012包括受电线路10121和中间线路10122,中间线路10122用于与充电座20的充电电极2012连接,受电线路10121用于连接车辆内部电路。
此外,电连接组件1012还包括连接开关10123,连接开关10123活动地设于受电座101上,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打开后触发连接开关10123,以使中间线路10122和受电线路10121连接导通。
本实施例中,连接开关10123可滑动地设于受电座101上,相应的,受电座101上设有用于容置连接开关10123沿靠近或远离中间线路10122和受电线路10121滑动的滑槽。
可以看出,当需要充电装置20与电连接组件1012连接时,控制充电装置20朝向电连接组件1012运动,这样在充电装置20的驱动作用下,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打开后触发连接开关10123,以使中间线路10122和受电线路10121连接导通;当无需充电装置20与电连接组件1012连接时,充电装置20的充电连接位置脱离与中间线路10122的抵触,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回位后解除对于连接开关10123的触发作用,连接开关10123脱离与中间线路10122和受电线路10121的连接,以使中间线路10122与受电线路10121断开连接。
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充电装置20,用于与上述实施例所描述的受电装置10连接,以实现充电。
具体地,充电装置20包括充电座201和伸缩组件202,充电座201具有充电腔体2011,充电腔体2011内设有用于与电连接组件1012连接以实现充电的充电电极2012;伸缩组件202连接充电座201,伸缩组件202用于带动充电座201沿第二方向伸缩运动。
如此一来,充电座201设于伸缩组件201的顶部,利用伸缩组件202的伸缩实现充电座201的位置调节,当电连接组件1012和充电电极2012需连接时,伸缩组件202伸出,带动充电座201沿靠近受电装置10的方向运动,以实现电连接组件1012和充电电极2012的连接,当需要断开电连接组件1012和充电电极2012时,伸缩组件202缩回,进而带动充电座201沿远离受电装置10的方向运动,使得电连接组件1012和充电电极2012断开。
上述伸缩组件202包括驱动件、传动链和伸缩壳体,其中,驱动件可以为齿轮,齿轮连接有电机,在电机的驱动作用下,齿轮转动,齿轮与传动链啮合,从而调整传动链在竖直方向的高度,伸缩壳体跟随传动链实现在竖直方向的伸缩运动,从而达到伸缩组件202伸出以实现电连接组件1012和充电电极2012的连接、伸缩组件202缩回以使电连接组件1012和充电电极2012断开的目的。当然,伸缩组件202也可以为其他能够实现伸缩功能的组件,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做具体限制。
通常来说,由于充电座201通常也暴露于外部空气中,为避免充电座201内的充电电极2012因受到外界杂质污染而导致影响正常充电或因外界触碰而导致损坏,需要在充电座201上设置充电防护组件203,显然,该充电防护组件203能够对充电座201内的充电电极2012进行遮挡,并且在需要充电电极2012和电连接组件1012连接时,充电防护组件203能够将充电座201内的充电电极2012进行裸露,以实现充电电极2012和电连接组件1012的连接。
进一步地,充电防护组件203包括第一充电防护门2031和第二充电防护门2032,第一充电防护门2031和第二充电防护门2032均与充电座201可活动地连接,以实现打开和关闭充电腔体2011。
当然,根据实际需要,第一充电防护门2031和第二充电防护门2032可以为转动设置的防护门或者平动设置的防护门。这样一来,通过第一充电防护门2031和第二充电防护门2032以转动或平动的对开方式以实现打开充电腔体2011,下面具体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充电防护门2031和第二充电防护门2032均通过转轴与充电座201可转动地连接,以使第一充电防护门2031和第二充电防护门2032能够分别绕各自对应的转轴的轴线转动,实现打开和关闭充电腔体2011。
显然地,第一充电防护门2031和第二充电防护门2032的转动方向,以及第一受电防护门1021和第二受电防护门1022的转动方向相同,均绕第三方向的轴线转动。
具体地,第一充电防护门2031和第二充电防护门2032分别为对开设置的第一转动板和第二转动板,第一转动板和第二转动板可对称设置在充电座201的两侧,第一转动板和第二转动板的结构可设置相同,无论第一转动板和第二转动板由关闭位置运动至打开位置,还是由打开位置运动至关闭位置,第一转动板和第二转动板可同步转动,以确保充电过程的稳定可靠。
此外,第一转动板和第二转动板均可以通过弹性件可活动地设于充电座201,弹性件可设置为扭簧,扭簧可套设在转轴上,在扭簧的作用下,第一转动板和第二转动板始终具有向关闭位置运动的趋势。如此一来,当充电电极2012和电连接组件1012无需连接时,在扭簧的弹力作用下,第一转动板和第二转动板保持在关闭位置上,而当充电电极2012和电连接组件1012需连接时,第一转动板和第二转动板受到受电座101上的限位部1015触发而运动至打开位置,以实现打开充电腔体2011。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充电防护门2031和第二充电防护门2032均与充电座201可滑动地连接(图中未示),以使第一充电防护门2031和第二充电防护门2032能够朝向相互远离和靠近的方向滑动,分别实现打开和关闭充电腔体2011。
具体地,第一充电防护门2031和第二充电防护门2032均与充电座201滑动连接,第一充电防护门2031和第二充电防护门2032分别为两个相对设置的充电滑动板,两个充电滑动板可朝相互靠近和远离的方向滑动,两个充电滑动板相互靠近运动并接触时,能够实现对充电电极2012的遮挡,而当两个充电滑动板相互远离运动时,充电电极2012露出。
该实施例中充电装置20的工作过程为:当充电电极2012和电极组件1012需连接时,控制充电座201沿靠近受电装置10的方向运动,当两个充电滑动板抵触受电防护组件102底部的限位块结构时,限位块结构触发两个充电滑动板朝向充电座201的两侧运动,随着充电座201继续沿靠近受电装置10的方向运动,两个充电滑动板运动至打开位置,此时的充电电极2012未受充电滑动板的遮挡,继续控制充电电极2012朝向电极组件1012运动,充电电极2012能够和电连接组件1012接触并连接;当充电电极2012和电连接组件1012无需连接时,控制充电装置20朝远离受电装置10的方向移动,充电电极2012和电连接组件1012断开,继续控制充电装置20远离受电装置10运动,两个充电滑动板也可以在对应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运动至关闭位置,即遮挡充电电极2012,避免充电电极2012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当然,根据实际需要,两个充电滑动板也可以分别通过弹性件(图中未示出)可活动地设于充电座201,该弹性件可设置为弹簧等部件,在弹簧的作用下,两个充电滑动板始终具有向关闭位置运动的趋势;当充电电极2012和电连接组件1012无需连接时,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两个充电滑动板保持在关闭位置上,而当充电电极2012和电连接组件1012需连接时,两个充电滑动板受到触发而克服弹簧的弹力运动至打开位置,一旦两个充电滑动板不再受到触发或者暂时离开触发位置时,则弹簧释放弹性势能,以使两个充电滑动板运动至关闭位置。
如此设置,通过充电滑动板朝向充电座201两侧运动的方式实现充电电极2012的露出,能够有效利用充电座201两侧的空间,避免过多占用受电装置10的受电腔体1011的内部空间,同时受电腔体1011的空间无需设计较大,有助于降低空间占用,实现结构的紧凑。
请一并参阅图8和图9,为了保证充电座201能够适配受电座101的位置,以保证充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充电装置20还包括底座204以及设于底座204内的容差调节机构2041,容差调节机构2041用于向伸缩组件202提供弹性力,以使伸缩组件202具有复位至底座204的中心位置的趋势。
具体地,伸缩组件202设于两个沿第一方向(如图8所示的X轴方向)相对设置的容差调节机构2041上,两个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容差调节机构2041的两端分别设于两个沿第三方向(第三方向为如图8所示的Z轴方向)相对设置的容差调节机构2041上,任一容差调节机构2041包括导向杆20411、支座20412和两个复位件20413(复位件20413可以为弹簧),其中,支座20412可滑动地设于导向杆20411,两个复位件20413分别抵接于支座20412的两侧,以向支座20412提供弹性力。
如此设置,当充电电极2012和电连接组件1012需连接时,伸缩组件202可以在XZ平面(或水平面)内调整位置,以使伸缩组件202上的充电座201能够适配受电座101的位置或角度,当充电电极2012和电连接组件1012无需连接时,在复位件20413的弹力作用下,伸缩组件202及其上的充电座201具有复位至底座204的中心位置的趋势。
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充电系统,应用于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所描述的受电装置10和上述实施例所描述的充电装置20。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与另外几个实体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以上对本申请所提供的受电装置、与该受电装置连接的充电装置以及包括该受电装置和充电装置的充电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案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申请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7)

1.一种受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受电座,所述受电座具有受电腔体,所述受电腔体内设有电连接组件,所述电连接组件用于与充电装置的充电电极连接,以实现充电;
受电防护组件,所述受电防护组件包括第一受电防护门和第二受电防护门,所述第一受电防护门和所述第二受电防护门分别通过第一枢接部和第二枢接部与所述受电座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枢接部和所述第二枢接部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受电防护门和所述第二受电防护门均具有初始位置和打开位置,当所述第一受电防护门和所述第二受电防护门均位于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第一受电防护门远离所述第一枢接部的端部和所述第二受电防护门远离所述第二枢接部的端部对接且关闭所述受电腔体;当所述第一受电防护门和所述第二受电防护门均位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第一受电防护门和所述第二受电防护门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且打开所述受电腔体;
其中,所述第一受电防护门和所述第二受电防护门分别设有用于与所述充电装置配合的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且在所述第一受电防护门和所述第二受电防护门与所述受电座可转动连接的约束下,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被配置为能够被沿第二方向移动的所述充电装置带动而相对所述受电座转动,以使所述第一受电防护门和所述第二受电防护门转动至所述打开位置,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枢接部设于所述第一受电防护门远离所述第二受电防护门的端部,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第一枢接部间隔设置;和/或,所述第二枢接部设于所述第二受电防护门远离所述第一受电防护门的端部,所述第二配合部和所述第二枢接部间隔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受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连接于所述第一受电防护门和所述受电座之间,所述第二弹性件连接于所述第二受电防护门和所述受电座之间,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用于提供弹性力,以使所述第一受电防护门和所述第二受电防护门始终具有向所述初始位置转动的趋势。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受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枢接部呈轴状设置,所述第一弹性件为第一扭簧,所述第一扭簧套设于所述第一枢接部;和/或,所述第二枢接部呈轴状设置,所述第二弹性件为第二扭簧,所述第二扭簧套设于所述第二枢接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受电腔体的内壁设有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一容纳槽用于容置位于所述打开位置的所述第一受电防护门,所述第二容纳槽用于容置位于所述打开位置的所述第二受电防护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受电防护门和所述第二受电防护门打开后与所述电连接组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交错排布。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部为第一配合斜面,所述第二配合部为第二配合斜面,所述第一配合斜面和所述第二配合斜面被配置为能够在所述充电装置的驱动斜面的推动作用下使得所述第一受电防护门和所述第二受电防护门向所述受电腔体的内侧转动,且当所述第一受电防护门和所述第二受电防护门均位于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第一配合斜面和所述第二配合斜面对接且呈夹角设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受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受电防护组件还包括导向罩,所述导向罩设于所述第一受电防护门和所述第二受电防护门远离所述受电座的一端;
所述导向罩设有导引面,所述导引面用于导引所述充电装置的驱动斜面沿所述第二方向运动至与所述第一配合斜面和所述第二配合斜面配合。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部为第一外延体,所述第二配合部为第二外延体,且当所述第一受电防护门和所述第二受电防护门均位于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第一外延体与所述第二外延体相互靠近的一端对接,所述第一外延体和所述第二外延体被配置为能够被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的所述充电装置带动而向相互远离的方向打开,以使所述第一受电防护门和所述第二受电防护门向所述受电腔体的外侧打开。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受电座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用于在所述充电装置顶开所述第一受电防护门和所述第二受电防护门并进入所述受电腔体后打开所述充电装置上的防护门。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组件包括受电线路和中间线路,所述中间线路用于与充电电极连接,所述受电线路用于连接车辆内部电路;
所述电连接组件还包括连接开关,所述连接开关活动地设于所述受电座上,所述第一受电防护门和所述第二受电防护门打开后触发所述连接开关,以使所述中间线路和所述受电线路连接导通。
12.一种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与权利要求1-11任意一项所述的受电装置连接,以实现充电,包括:
充电座,所述充电座具有充电腔体,所述充电腔体内设有用于与所述电连接组件连接以实现充电的充电电极;
伸缩组件,连接所述充电座,用于带动所述充电座沿第二方向伸缩运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充电防护组件,所述充电防护组件包括第一充电防护门和第二充电防护门,所述第一充电防护门和所述第二充电防护门均与所述充电座可活动地连接,以实现打开和关闭所述充电腔体。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电防护门和所述第二充电防护门均通过转轴与所述充电座可转动地连接,以使所述第一充电防护门和所述第二充电防护门能够分别绕各自对应的所述转轴的轴线转动,实现打开和关闭所述充电腔体。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电防护门和所述第二充电防护门均与所述充电座可滑动地连接,以使所述第一充电防护门和所述第二充电防护门能够朝向相互远离和靠近的方向滑动,分别实现打开和关闭所述充电腔体。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座以及设于所述底座内的容差调节机构,所述容差调节机构用于向所述伸缩组件提供弹性力,以使所述伸缩组件具有复位至所述底座的中心位置的趋势。
17.一种充电系统,应用于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1任意一项所述的受电装置和如权利要求12-16任意一项所述的充电装置。
CN202320887892.6U 2023-04-19 2023-04-19 一种受电装置、充电装置及充电系统 Active CN2193040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87892.6U CN219304048U (zh) 2023-04-19 2023-04-19 一种受电装置、充电装置及充电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87892.6U CN219304048U (zh) 2023-04-19 2023-04-19 一种受电装置、充电装置及充电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04048U true CN219304048U (zh) 2023-07-04

Family

ID=869862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887892.6U Active CN219304048U (zh) 2023-04-19 2023-04-19 一种受电装置、充电装置及充电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0404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107250B1 (ko) 서비스 플러그 유닛, 디바이스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기자동차용 전력 차단 시스템
US11634046B2 (en) Vehicle charging system and power receiving fitting body
CN219304048U (zh) 一种受电装置、充电装置及充电系统
CN112026553A (zh) 车辆用外部连接结构
CN113746156B (zh) 充电装置
WO2024174806A1 (zh) 一种电连接系统
CN219393848U (zh) 一种受电装置、充电装置及充电系统
CN108331404B (zh) 立体车库及其充电接驳装置
CN211818369U (zh) 一种充电插接组件及立体车库
CN210579165U (zh) 防尘结构及耳机充电盒
CN113437571A (zh) 一种弹起式插座
CN114056156A (zh) 一种滑触充电装置及立体车库
CN112162360A (zh) 一种防尘光背板连接器
CN115101998B (zh) 一种充电线缆连接器
KR100958819B1 (ko) 슬라이딩 장치 및 이를 갖는 외장형 전자기기
CN219304049U (zh) 一种充电连接设备和受电座
CN212889907U (zh) 一种开关门机构和包括该开关门机构的充电设备箱体
CN212002530U (zh) 一种立体车库
CN211818370U (zh) 充电插接组件及立体车库
CN218123771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插头及充电桩
CN219706716U (zh) 一种充电装置
CN110474204B (zh) 一种连接器组件及其插头部件、插座部件
CN114393984B (zh) 用于动力电池的锁止装置
CN117901685B (zh) 充电桩
CN110474203B (zh) 连接器组件防护结构、插头防护组件和插座防护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