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98433U - 一种建筑龙骨的支撑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建筑龙骨的支撑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98433U
CN219298433U CN202223380986.9U CN202223380986U CN219298433U CN 219298433 U CN219298433 U CN 219298433U CN 202223380986 U CN202223380986 U CN 202223380986U CN 219298433 U CN219298433 U CN 2192984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backup pad
crossbeam
supporting
cross 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8098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邦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22338098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984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984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984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Abstract

一种建筑龙骨的支撑结构,包括支撑件、支撑板组以及第一横梁,所述支撑件和第一横梁均为长条状的方管,所述支撑件的侧壁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贯通支撑件的两个侧壁并形成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缺口,所述支撑板组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穿过两个第一缺口并至少向其中一个第一缺口的外侧伸出,所述支撑板通过第一连接机构安装在支撑件上,所述支撑板伸出第一缺口的外侧的部分形成支撑段,所述第一横梁设置在支撑段上并被支撑。采用上述方案,支撑板通过免焊接形式插接在支撑件上,然后吊装第一横梁固定在支撑板上,具有快速预定位、组装效率高、劳动强度低的特点。

Description

一种建筑龙骨的支撑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的龙骨连接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建筑龙骨的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建筑各龙骨之间通常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固定,但是会存在以下几点缺陷,一是人工成本高,二是劳动强度大,三是预定位较为麻烦,四是组装效率也低下,因此,需要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一种建筑龙骨的支撑结构,支撑板通过免焊接形式插接在支撑件上,然后吊装第一横梁固定在支撑板上,具有快速预定位、组装效率高、劳动强度低的特点。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龙骨的支撑结构,包括支撑件、支撑板组以及第一横梁,所述支撑件和第一横梁均为长条状的方管,所述支撑件的侧壁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贯通支撑件的两个侧壁并形成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缺口,所述支撑板组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穿过两个第一缺口并至少向其中一个第一缺口的外侧伸出,所述支撑板通过第一连接机构安装在支撑件上,所述支撑板伸出第一缺口的外侧的部分形成支撑段,所述第一横梁设置在支撑段上并被支撑;所述支撑板组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支撑板,两个支撑板伸出到支撑件的外侧形成两个间隔设置的支撑段,所述第一横梁被两个支撑段支撑。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段设置有限位凸起,第一横梁上设置有与所述限位凸起配合的限位孔,所述限位凸起设置在限位孔中;所述限位凸起设置在支撑段的顶部,所述限位孔设置在第一横梁的位于上方的侧壁上,第一横梁的位于下方的侧壁上对应支撑段设置有第一避让孔,所述支撑段穿过第一避让孔并托住第一横梁位于上方的侧壁的内壁。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件为第一立柱。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段上设置有两个限位凸起,两个限位凸起分别为第一限位凸起和第二限位凸起,第一横梁上的限位孔分别为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第一横梁位于上方的侧壁设置有第一限位孔,第一横梁位于下方的侧壁设置有第二限位孔以及与第一限位孔对应设置的第三避让孔,所述第一限位凸起穿过第三避让孔并设置在第一限位孔中,所述第二限位凸起设置在第二限位孔中。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穿过两个第一缺口并分别向两个第一缺口的外侧伸出进而形成两个支撑段。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立柱上设置有两组支撑板组,两组支撑板组设置在第一立柱的不同的两个方向上,其中一组支撑板组的支撑板与另一组支撑板组上的支撑板分别支撑不同方向上的第一横梁,其中一组支撑板组的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二避让孔,另一组支撑板组的支撑板穿过第二避让孔。
进一步的,其中至少一组支撑板组的支撑板穿过两个第一缺口并分别向两个第一缺口的外侧伸出进而形成两个支撑段。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机构为第一紧固件,第一立柱通过第一紧固件与支撑板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横梁与支撑板之间通过第二紧固件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件为第一立柱,所述支撑板组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L型支撑板,所述L型支撑板包括侧板和托板,所述第一横梁支撑在两个托板上,两个侧板设置在第一横梁的两侧并对第一横梁进行侧向限位。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横梁与支撑板组之间通过第二连接机构固定,所述第二连接机构包括沿第一横梁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若干第二连接组件,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包括插板和第三紧固件,所述侧板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横梁上设置有第二连接孔,所述插板包括插接段和设置在插接段一端的安装段,所述插接段穿过第一横梁上的第二连接孔以及两个侧板上的第一连接孔,插接段的截面尺寸与第一连接孔以及第二连接孔的尺寸匹配,所述安装段通过第三紧固件与侧板的内壁固定连接,若干插板的插接段沿第一横梁的长度方向交错设置在两个侧板的外侧。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件为第二横梁。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缺口在第二横梁的侧壁上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机构为设置在支撑板的下侧边并向下延伸的卡板,所述支撑板的上侧边到卡板的下侧边的距离小于第一缺口的长度,所述卡板卡入第二横梁的两个侧壁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的中间部分的下侧边向下延伸有卡板,支撑板的两端分别伸出到两个第一缺口的外侧并形成所述支撑段,所述支撑段的顶部向外并向下倾斜设置,所述限位凸起设置在支撑段的顶部,所述限位孔设置在第一横梁的位于上方的侧壁上,第一横梁的位于下方的侧壁上对应支撑段设置有第一避让孔,所述支撑段穿过第一避让孔并托住第一横梁位于上方的侧壁的内壁,所述第一横梁与支撑板之间通过第二紧固件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包括两组支撑板组,分别为第一支撑板组和第二支撑板组,第一支撑板组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组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二支撑板,两个第一支撑板分别与两个第二支撑板相贴,第一支撑板包括第一连接段和设置在第一连接段一端的第一支撑段,第一支撑段的宽度大于第一连接段的宽度,所述第一连接段远离第一支撑段一端从第二横梁的一侧的第一缺口插入并从第二横梁另一侧的第一缺口伸出,第二支撑板包括第二连接段和设置在第二连接段一端的第二支撑段,第二支撑段的宽度大于第二连接段的宽度,所述第二连接段远离第二支撑段一端从第二横梁的一侧的第一缺口插入并从第二横梁另一侧的第一缺口伸出,第一支撑段和第二连接段位于横梁的同一侧,所述第一缺口的尺寸与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的宽度尺寸匹配,所述第一支撑段与第二连接段通过第五紧固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段与第一连接段通过第五紧固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梁两侧的两个第一横梁的端部分别支撑在第一支撑段上和第二支撑段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五紧固件连接第一横梁的端部、第二支撑段以及第一连接段并固定;所述第五紧固件连接第一横梁的端部、第一支撑段以及第二连接段并固定。
进一步的,还包括方管状的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顶端插接有两个间隔设置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底部延伸到支撑柱的内侧并通过第六紧固件与支撑柱的侧壁连接,安装板的顶部设置有第三限位凸起,所述第二横梁支撑在安装板上,第二横梁位于上方的侧壁对应第三限位凸起设置有第三限位孔,第二横梁位于下方的侧壁设置有供安装板插入的第二避让孔,所述第二横梁通过第七紧固件与安装板固定,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供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穿过的第二缺口。
进一步的,包括两组支撑板组,分别为向水平侧伸出的第三支撑板组和向上方伸出的第四支撑板组,第三支撑板组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三支撑板,第四支撑板组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第四支撑板,第三支撑板组支撑水平设置的第一横梁,所述第四支撑板组支撑倾斜设置的第四横梁,所述第三支撑板和第四支撑板在第二横梁的内部相互卡接。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三横梁和第三立柱,两个所述支撑板插接在第三立柱上,所述支撑板的顶部设置有第四限位凸起,所述第三立柱的顶部设有向上凸起的限位板,所述第三横梁的端部设置有与第四限位凸起配合的第四限位孔和供限位板插入的限位缺口,所述第三横梁的端部被支撑板支撑并通过第八紧固件与第三立柱、支撑板锁紧,所述支撑板远离第三横梁的端部一伸出所述支撑段,所述第一横梁通过第九紧固件与支撑板固定。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支撑件上设置第一缺口,支撑板在支撑件上采用插接的安装方式并通过第一连接机构固定,相对于传统焊接固定或者直接通过紧固件与支撑件的外壁连接,本实用新型连接方式下的支撑板能够实现更加稳固的连接,同时避免了采用焊接的连接方式,降低了人工成本,采用与支撑件插接的形式方便进行支撑板的预定位,提高了安装效率。固定好支撑板后,其端部伸出到第一缺口的外侧形成支撑段,第一横梁的可以从上往下利用吊机吊装在支撑段上,支撑段对第一横梁的端部进行支撑。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一中隐藏第一横梁后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二的示意图一。
图5为实施例二的示意图二。
图6为支撑板组相互之间安装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三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A处放大示意图。
图9为第一横梁与L型支撑板连接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四的分解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四的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五的示意图。
图13为实施例五中隐藏第一横梁的示意图。
图14为实施例五的分解示意图。
图15为实施例六应用在建筑中的示意图。
图16为实施例六的分解示意图一。
图17为实施例六的分解示意图二。
图18为实施例七应用在建筑中的示意图。
图19为图18中D处放大示意图。
图20为实施例七的分解示意图。
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
如图1-3所示,一种建筑龙骨的支撑结构,包括支撑件、支撑板组1以及第一横梁2,支撑件和第一横梁2均为长条状的方管,支撑件的侧壁上设置有安装孔,安装孔贯通支撑件的两个侧壁并形成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缺口3,支撑板组1包括支撑板,支撑板穿过两个第一缺口3并至少向其中一个第一缺口3的外侧伸出,支撑板通过第一连接机构安装在支撑件上,支撑板伸出第一缺口3的外侧的部分形成支撑段4,第一横梁2的一端设置在支撑段4上并被支撑。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支撑件上设置第一缺口3,支撑板在支撑件上采用插接的安装方式并通过第一连接机构固定,相对于传统焊接固定或者直接通过紧固件与支撑件的外壁连接,本实用新型连接方式下的支撑板能够实现更加稳固的连接,同时避免了采用焊接的连接方式,降低了人工成本,采用与支撑件插接的形式方便进行支撑板的预定位,提高了安装效率。固定好支撑板后,其端部伸出到第一缺口3的外侧形成支撑段4,第一横梁2的可以从上往下利用吊机吊装在支撑段4上,支撑段4对第一横梁2进行支撑。
本实用新型主要有以下几种实施例。
如图1-3所示,实施例一:
一种建筑龙骨的支撑结构,包括支撑件、支撑板组1以及第一横梁2,支撑件和第一横梁2均为长条状的方管,支撑件为第一立柱6,第一立柱6的侧壁上设置有安装孔,安装孔贯通第一立柱6的两个侧壁并形成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缺口3,支撑板组1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支撑板,两个支撑板伸出到支撑件的外侧形成两个间隔设置的支撑段4,支撑板穿过两个第一缺口3并分别向两个第一缺口3的外侧伸出进而形成两个支撑段4,第一横梁2被两个支撑段4支撑,支撑板通过第一连接机构安装在第一立柱6上,第一连接机构为第一紧固件7。
支撑段4设置有限位凸起8,第一横梁2上设置有与限位凸起8配合的限位孔,限位凸起8设置在限位孔中。具体的,支撑段4上设置有两个限位凸起8,两个限位凸起8分别为第一限位凸起10和第二限位凸起11,第一横梁2上的限位孔分别为第一限位孔12和第二限位孔13,第一横梁2位于上方的侧壁设置有第一限位孔12,第一横梁2位于下方的侧壁设置有第二限位孔13以及与第一限位孔12对应设置的第三避让孔14,第一限位凸起10穿过第三避让孔14并设置在第一限位孔12中,第二限位凸起11设置在第二限位孔13中。
采用该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支撑板从第一立柱6中向两端伸出形成两个支撑段4,支撑段4上设置有第一限位凸起10和第二限位凸起11,对吊装后的第一横梁2进行稳定的支撑和准确的定位。
如图4-6所示,实施例二:
一种建筑龙骨的支撑结构,包括支撑件、支撑板组1以及第一横梁2,支撑件和第一横梁2均为长条状的方管,支撑件为第一立柱6,第一立柱6的侧壁上设置有安装孔,安装孔贯通第一立柱6的两个侧壁并形成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缺口3。
支撑板组1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支撑板,两个支撑板伸出到支撑件的外侧形成两个间隔设置的支撑段4,支撑板穿过两个第一缺口3并分别向两个第一缺口3的外侧伸出进而形成两个支撑段4,第一横梁2的端部被两个支撑段4支撑,第一横梁2与支撑板之间通过第二紧固件15固定连接,支撑板通过第一连接机构安装在第一立柱6上,第一连接机构为第一紧固件7。
支撑段4设置有限位凸起8,第一横梁2上设置有与限位凸起8配合的限位孔28,限位凸起8设置在限位孔28中。限位凸起8设置在支撑段4的顶部,限位孔28设置在第一横梁2的位于上方的侧壁上,第一横梁2的位于下方的侧壁上对应支撑段4设置有第一避让孔16,支撑段4穿过第一避让孔16并托住第一横梁2位于上方的侧壁的内壁。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立柱6上设置有两组支撑板组1,两组支撑板组1设置在第一立柱6的不同的两个方向上,其中一组支撑板组1的支撑板与另一组支撑板组1上的支撑板分别支撑不同方向上的第一横梁2,其中一组支撑板组1的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二避让孔17,另一组支撑板组1的支撑板穿过第二避让孔17。每组支撑板组1的支撑板穿过两个第一缺口3并分别向两个第一缺口3的外侧伸出进而形成两个支撑段4。
采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限位凸起8对第一横梁2进行限位,第一横梁2与支撑板之间通过第二紧固件15固定连接,可以实现四个方向的第一横梁2的支撑固定。
如图7-9所示,实施例三:
一种建筑龙骨的支撑结构,包括支撑件、支撑板组1以及第一横梁2,支撑件和第一横梁2均为长条状的方管,支撑件为第一立柱6,第一立柱6的侧壁上设置有安装孔,安装孔贯通第一立柱6的两个侧壁并形成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缺口3,支撑板组1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支撑板,支撑板穿过两个第一缺口3,两个支撑板伸出到第一立柱6的外侧形成两个间隔设置的支撑段4,支撑板穿过两个第一缺口3并分别向两个第一缺口3的外侧伸出进而形成两个支撑段4,第一横梁2的端部被两个支撑段4支撑,支撑板通过第一连接机构安装在第一立柱6上,第一连接机构为第一紧固件7。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板组1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L型支撑板,L型支撑板包括侧板18和托板19,第一横梁2支撑在两个托板19上,两个侧板18设置在第一横梁2的两侧并对第一横梁2进行侧向限位。第一横梁2与支撑板组1之间通过第二连接机构固定,第二连接机构包括沿第一横梁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若干第二连接组件,第二连接组件包括插板20和第三紧固件21,侧板18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22,第一横梁2上设置有第二连接孔23,插板20包括插接段24和设置在插接段24一端的安装段25,插接段24穿过第一横梁2上的第二连接孔23以及两个侧板18上的第一连接孔22,插接段24的截面尺寸与第一连接孔22以及第二连接孔23的尺寸匹配,安装段25通过第三紧固件21与侧板18的内壁固定连接,若干插板20的插接段24沿第一横梁2的长度方向交错设置在两个侧板18的外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横梁2通过L型支撑板进行支撑,然后通过专门结构的插板20和第三紧固件21进行固定。
如图10、11所示,实施例四:
一种建筑龙骨的支撑结构,包括支撑件、支撑板组1以及第一横梁2,支撑件和第一横梁2均为长条状的方管,支撑件为第二横梁26,第二横梁26的侧壁上设置有安装孔,安装孔贯通第二横梁26的两个侧壁并形成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缺口3,支撑板组1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支撑板,支撑板穿过两个第一缺口3,两个支撑板伸出到第二横梁26的外侧形成两个间隔设置的支撑段4,支撑板穿过两个第一缺口3并分别向两个第一缺口3的外侧伸出进而形成两个支撑段4,第一横梁2的端部被两个支撑段4支撑。支撑段4设置有限位凸起8,第一横梁2上设置有与限位凸起8配合的限位孔28,限位凸起8设置在限位孔28中。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缺口3在第二横梁26的侧壁上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第一连接机构为设置在支撑板的下侧边并向下延伸的卡板27,支撑板的上侧边到卡板27的下侧边的距离小于第一缺口3的长度,卡板27卡入第二横梁26的两个侧壁之间。
支撑板的中间部分的下侧边向下延伸有卡板27,支撑板的两端分别伸出到两个第一缺口3的外侧并形成支撑段4,支撑段4的顶部向外并向下倾斜设置,限位凸起8设置在支撑段4的顶部,限位孔28设置在第一横梁2的位于上方的侧壁上,第一横梁2的位于下方的侧壁上对应支撑段4设置有第一避让孔16,支撑段4穿过第一避让孔16并托住第一横梁2位于上方的侧壁的内壁,第一横梁2与支撑板之间通过第二紧固件15固定连接。
采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实现第二横梁26与两个第一横梁2的快速连接,方式也是第一横梁2通过吊装被第二横梁26端部的支撑段4支撑,限位凸起8对第一横梁2进行限位,通过第二紧固件15锁紧。整个连接方式避免了焊接进行固定,且能够通过限位凸起8进行准确的定位,该种结构可以应用在建筑楼顶边缘处各龙骨之间的连接。
如图12-14所示,实施例五:
一种建筑龙骨的支撑结构,包括支撑件、支撑板组1以及第一横梁2,支撑件和第一横梁2均为长条状的方管,支撑件为第二横梁26,第二横梁26的侧壁上设置有安装孔,安装孔贯通第二横梁26的两个侧壁并形成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缺口3,支撑板组1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支撑板,支撑板穿过两个第一缺口3,支撑板通过第一连接机构安装在第二横梁26上,两个支撑板伸出到第二横梁26的外侧形成两个间隔设置的支撑段4,支撑板穿过两个第一缺口3并分别向两个第一缺口3的外侧伸出进而形成两个支撑段4,第一横梁2的端部被两个支撑段4支撑。支撑段4设置有限位凸起8,第一横梁2上设置有与限位凸起8配合的限位孔28,限位凸起8设置在限位孔28中。
在本实施例中,包括有两组支撑板组1,分别为第一支撑板组和第二支撑板组,第一支撑板组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撑板29,第二支撑板组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二支撑板30,两个第一支撑板29分别与两个第二支撑板30相贴,第一支撑板29包括第一连接段31和设置在第一连接段31一端的第一支撑段32,第一支撑段32的宽度大于第一连接段31的宽度,第一连接段31远离第一支撑段32一端从第二横梁26的一侧的第一缺口3插入并从第二横梁26另一侧的第一缺口3伸出,第二支撑板30包括第二连接段33和设置在第二连接段33一端的第二支撑段34,第二支撑段34的宽度大于第二连接段33的宽度,第二连接段33远离第二支撑段34一端从第二横梁26的一侧的第一缺口3插入并从第二横梁26另一侧的第一缺口3伸出,第一支撑段32和第二连接段33位于横梁的同一侧,第一缺口3的尺寸与第一连接段31和第二连接段33的宽度尺寸匹配,第一支撑段32与第二连接段33通过第五紧固件(图中略)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段34与第一连接段31通过第五紧固件35固定连接,第二横梁26两侧的两个第一横梁2的端部分别支撑在第一支撑段32上和第二支撑段34上。
第五紧固件35连接第一横梁2的端部、第二支撑段34以及第一连接段31并固定;第五紧固件35连接第一横梁2的端部、第一支撑段32以及第二连接段33并固定。还包括方管状的支撑柱36,支撑柱36的顶端插接有两个间隔设置的安装板37,安装板37的底部延伸到支撑柱36的内侧并通过第六紧固件38与支撑柱36的侧壁连接,安装板37的顶部设置有第三限位凸39,第二横梁26支撑在安装板37上,第二横梁26位于上方的侧壁对应第三限位凸39设置有第三限位孔40,第二横梁26位于下方的侧壁设置有供安装板37插入的第二避让孔17,第二横梁26通过第七紧固件41与安装板37固定,安装板37上设置有供第一连接段31和第二连接段33穿过的第二缺口42。
本实施例的安装方式如下,先将两个安装板37插接在支撑柱36上并通过第六紧固件38固定,然后安装第二横梁26,通过第七紧固件41将第二横梁26与安装板37固定,最后在第一缺口3中分别横向插入第一支撑板29和第二支撑板30,在两端吊装第一横梁2并通过第五紧固件35固定。该实施例可以实现倾斜的支撑柱36与第一横梁2、第二横梁26之间的连接。
如图15-17所示,实施例六:
一种建筑龙骨的支撑结构,包括支撑件、支撑板组1以及第一横梁2,支撑件和第一横梁2均为长条状的方管,支撑件为第二横梁26,第二横梁26的侧壁上设置有安装孔,安装孔贯通第二横梁26的两个侧壁并形成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缺口3,支撑板组1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支撑板,支撑板穿过第一缺口3,两个支撑板伸出到第二横梁26的外侧形成两个间隔设置的支撑段4,第一横梁2的端部被两个支撑段4支撑。支撑段4设置有限位凸起8,第一横梁2上设置有与限位凸起8配合的限位孔28,限位凸起8设置在限位孔28中,支撑板通过第一连接机构安装在第二横梁26上,第一连接机构为第一紧固件7。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包括两组支撑板组1,分别为向水平侧伸出的第三支撑板组和向上方伸出的第四支撑板组,第三支撑板组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三支撑板43,第四支撑板组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第四支撑板44,第三支撑板组支撑水平设置的第一横梁2,第四支撑板组支撑倾斜设置的第四横梁45,第三支撑板43和第四支撑板44在第二横梁26的内部相互卡接,第三支撑板43和第四支撑板44在相互卡接处设置有卡槽46。
采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实现建筑边角处两个横向龙骨以及斜向龙骨的连接。
如图18-20所示,实施例七:
一种建筑龙骨的支撑结构,包括支撑件、支撑板组1以及第一横梁2,支撑件和第一横梁2均为长条状的方管,支撑件的侧壁上设置有安装孔,安装孔贯通支撑件的两个侧壁并形成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缺口3,支撑板组1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支撑板,支撑板穿过两个第一缺口3并向其中一个第一缺口3的外侧伸出,两个支撑板伸出到支撑件的外侧形成两个间隔设置的支撑段4,支撑板通过第一连接机构安装在支撑件上,第一横梁2设置在两个支撑段4上并被支撑。支撑段4设置有限位凸起8,第一横梁2上设置有与限位凸起8配合的限位孔28,限位凸起8设置在限位孔28中。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件包括第三横梁47和第三立柱48,两个支撑板插接在第三立柱48上,支撑板的顶部设置有第四限位凸起49,第三立柱48的顶部设有向上凸起的限位板50,第三横梁47的端部设置有与第四限位凸起49配合的第四限位孔28和供限位板50插入的限位缺口51,第三横梁47的端部被支撑板支撑并通过第八紧固件52与第三立柱48、支撑板锁紧,支撑板远离第三横梁47的端部一伸出支撑段4,第一横梁2通过第九紧固件53与支撑板固定。
采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实现建筑两个横向设置的龙骨以及一个纵向设置的龙骨的连接。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组合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9)

1.一种建筑龙骨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件、支撑板组以及第一横梁,所述支撑件和第一横梁均为长条状的方管,所述支撑件的侧壁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贯通支撑件的两个侧壁并形成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缺口,所述支撑板组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穿过两个第一缺口并至少向其中一个第一缺口的外侧伸出,所述支撑板通过第一连接机构安装在支撑件上,所述支撑板伸出第一缺口的外侧的部分形成支撑段,所述第一横梁设置在支撑段上并被支撑;所述支撑板组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支撑板,两个支撑板伸出到支撑件的外侧形成两个间隔设置的支撑段,所述第一横梁被两个支撑段支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龙骨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段设置有限位凸起,第一横梁上设置有与所述限位凸起配合的限位孔,所述限位凸起设置在限位孔中;
所述限位凸起设置在支撑段的顶部,所述限位孔设置在第一横梁的位于上方的侧壁上,第一横梁的位于下方的侧壁上对应支撑段设置有第一避让孔,所述支撑段穿过第一避让孔并托住第一横梁位于上方的侧壁的内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龙骨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为第一立柱。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龙骨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段上设置有两个限位凸起,两个限位凸起分别为第一限位凸起和第二限位凸起,第一横梁上的限位孔分别为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第一横梁位于上方的侧壁设置有第一限位孔,第一横梁位于下方的侧壁设置有第二限位孔以及与第一限位孔对应设置的第三避让孔,所述第一限位凸起穿过第三避让孔并设置在第一限位孔中,所述第二限位凸起设置在第二限位孔中。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龙骨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穿过两个第一缺口并分别向两个第一缺口的外侧伸出进而形成两个支撑段。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龙骨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柱上设置有两组支撑板组,两组支撑板组设置在第一立柱的不同的两个方向上,其中一组支撑板组的支撑板与另一组支撑板组上的支撑板分别支撑不同方向上的第一横梁,其中一组支撑板组的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二避让孔,另一组支撑板组的支撑板穿过第二避让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建筑龙骨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至少一组支撑板组的支撑板穿过两个第一缺口并分别向两个第一缺口的外侧伸出进而形成两个支撑段。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龙骨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机构为第一紧固件,第一立柱通过第一紧固件与支撑板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龙骨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与支撑板之间通过第二紧固件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龙骨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为第一立柱,所述支撑板组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L型支撑板,所述L型支撑板包括侧板和托板,所述第一横梁支撑在两个托板上,两个侧板设置在第一横梁的两侧并对第一横梁进行侧向限位。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建筑龙骨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与支撑板组之间通过第二连接机构固定,所述第二连接机构包括沿第一横梁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若干第二连接组件,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包括插板和第三紧固件,所述侧板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横梁上设置有第二连接孔,所述插板包括插接段和设置在插接段一端的安装段,所述插接段穿过第一横梁上的第二连接孔以及两个侧板上的第一连接孔,插接段的截面尺寸与第一连接孔以及第二连接孔的尺寸匹配,所述安装段通过第三紧固件与侧板的内壁固定连接,若干插板的插接段沿第一横梁的长度方向交错设置在两个侧板的外侧。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龙骨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为第二横梁。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建筑龙骨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缺口在第二横梁的侧壁上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机构为设置在支撑板的下侧边并向下延伸的卡板,所述支撑板的上侧边到卡板的下侧边的距离小于第一缺口的长度,所述卡板卡入第二横梁的两个侧壁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建筑龙骨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的中间部分的下侧边向下延伸有卡板,支撑板的两端分别伸出到两个第一缺口的外侧并形成所述支撑段,所述支撑段的顶部向外并向下倾斜设置,所述第一横梁与支撑板之间通过第二紧固件固定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建筑龙骨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组支撑板组,分别为第一支撑板组和第二支撑板组,第一支撑板组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组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二支撑板,两个第一支撑板分别与两个第二支撑板相贴,第一支撑板包括第一连接段和设置在第一连接段一端的第一支撑段,第一支撑段的宽度大于第一连接段的宽度,所述第一连接段远离第一支撑段一端从第二横梁的一侧的第一缺口插入并从第二横梁另一侧的第一缺口伸出,第二支撑板包括第二连接段和设置在第二连接段一端的第二支撑段,第二支撑段的宽度大于第二连接段的宽度,所述第二连接段远离第二支撑段一端从第二横梁的一侧的第一缺口插入并从第二横梁另一侧的第一缺口伸出,第一支撑段和第二连接段位于横梁的同一侧,所述第一缺口的尺寸与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的宽度尺寸匹配,所述第一支撑段与第二连接段通过第五紧固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段与第一连接段通过第五紧固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梁两侧的两个第一横梁的端部分别支撑在第一支撑段上和第二支撑段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建筑龙骨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紧固件连接第一横梁的端部、第二支撑段以及第一连接段并固定;所述第五紧固件连接第一横梁的端部、第一支撑段以及第二连接段并固定。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建筑龙骨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方管状的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顶端插接有两个间隔设置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底部延伸到支撑柱的内侧并通过第六紧固件与支撑柱的侧壁连接,安装板的顶部设置有第三限位凸起,所述第二横梁支撑在安装板上,第二横梁位于上方的侧壁对应第三限位凸起设置有第三限位孔,第二横梁位于下方的侧壁设置有供安装板插入的第二避让孔,所述第二横梁通过第七紧固件与安装板固定,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供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穿过的第二缺口。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建筑龙骨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组支撑板组,分别为向水平侧伸出的第三支撑板组和向上方伸出的第四支撑板组,第三支撑板组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三支撑板,第四支撑板组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第四支撑板,第三支撑板组支撑水平设置的第一横梁,所述第四支撑板组支撑倾斜设置的第四横梁,所述第三支撑板和第四支撑板在第二横梁的内部相互卡接。
1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龙骨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三横梁和第三立柱,两个所述支撑板插接在第三立柱上,所述支撑板的顶部设置有第四限位凸起,所述第三立柱的顶部设有向上凸起的限位板,所述第三横梁的端部设置有与第四限位凸起配合的第四限位孔和供限位板插入的限位缺口,所述第三横梁的端部被支撑板支撑并通过第八紧固件与第三立柱、支撑板锁紧,所述支撑板远离第三横梁的端部一伸出所述支撑段,所述第一横梁通过第九紧固件与支撑板固定。
CN202223380986.9U 2022-12-16 2022-12-16 一种建筑龙骨的支撑结构 Active CN2192984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80986.9U CN219298433U (zh) 2022-12-16 2022-12-16 一种建筑龙骨的支撑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80986.9U CN219298433U (zh) 2022-12-16 2022-12-16 一种建筑龙骨的支撑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98433U true CN219298433U (zh) 2023-07-04

Family

ID=869503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80986.9U Active CN219298433U (zh) 2022-12-16 2022-12-16 一种建筑龙骨的支撑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9843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27833A (zh) * 2022-12-16 2023-01-20 杨邦臻 一种建筑龙骨的支撑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27833A (zh) * 2022-12-16 2023-01-20 杨邦臻 一种建筑龙骨的支撑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562793B2 (ja) 構造物設置架台、及び太陽電池システム
CN219298433U (zh) 一种建筑龙骨的支撑结构
CN108560895B (zh) 一种调节式电梯井道操作平台及其搭设方法
CN201850747U (zh) 脚手架系统
CN104763102B (zh) 房屋屋架结构
CN115627833A (zh) 一种建筑龙骨的支撑结构
CN216786785U (zh) 钢箱梁悬臂结构拼装装置
JP2011106203A (ja) 屋外構造物の取付用基台
CN208088657U (zh) 一种桁架结构
CN103043521A (zh) 一种自动人行道上头部导轨型梯路及其自动人行道
CN218437658U (zh) 一种幕墙单元层间连接系统
CN206015530U (zh) 一种稳定性能高的钢管立柱支架支撑结构
CN215719240U (zh) 一种风力发电机底架及风机
CN214154391U (zh) 一种新型渔光互补支架
CN209319081U (zh) 一种井道钢结构焊接工装
CN220117622U (zh) 一种活接雨篷结构
CN203095376U (zh) 一种自动人行道上头部导轨型梯路及其自动人行道
CN212127291U (zh) 一种可拆装的天车框架
CN217353460U (zh) 一种装配式钢梁焊接用吊篮
CN214913310U (zh) 一种玻璃水滑道安装用上下位连接系统
CN213267475U (zh) 一种三排双层d型桥结构
CN219909319U (zh) 一种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支撑装置
CN218352429U (zh) 一种太阳能光伏支架
JPH1046736A (ja) ユニット式建物の屋根ユニット
CN214913308U (zh) 一种玻璃水滑道纵梁接长及其栏杆连接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