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95586U - 一种脚踏结构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脚踏结构和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295586U CN219295586U CN202320347913.5U CN202320347913U CN219295586U CN 219295586 U CN219295586 U CN 219295586U CN 202320347913 U CN202320347913 U CN 202320347913U CN 219295586 U CN219295586 U CN 21929558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ame
- pedal
- pedal structure
- support frame
- suppor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脚踏结构和车辆,该脚踏结构包括脚踏板、车架底壳、两个侧护杠和支撑架,两个侧护杠分别连接在脚踏板和车架底壳的左右两侧之间,车架主体位于脚踏板、车架底壳以及两个侧护杠之间,支撑架连接在车架主体的上方且位于脚踏板的下方,支撑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侧护杠可拆卸连接。该脚踏结构通过在其内部设置支撑架,提高了脚踏结构强度以及支撑性能,提高了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脚踏结构和车辆。
背景技术
电动车是以电池作为能量来源,通过控制器、电机等部件,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运动,以控制电流大小改变速度的车辆。电动车以其便捷、环保的特点,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在人们的日常交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电动车可以用于载人、托运小件、小批量的物品。
电动车在骑乘时,需要有容置空间满足骑乘者脚部的舒适性要求。由于本身车体宽度的限制,一般电动车脚踏板较窄,因此有部分车型为了提升用户体验,设置了向两侧突出的大面积脚踏板。大面积脚踏板存在强度以及支撑性能不足,车辆受正面或侧面冲击时,易发生塑件配合部开裂,塑件本体破损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脚踏结构和车辆,该脚踏结构通过在其内部设置支撑架,提高了脚踏结构强度以及支撑性能,提高了用户体验。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脚踏结构,所述脚踏结构包括:
脚踏板和车架底壳,分别位于车架主体的上下两侧;
两个侧护杠,分别位于车架主体的左右两侧,且分别连接在所述脚踏板和所述车架底壳的左右两侧之间;
支撑架,连接在所述车架主体的上方且位于所述脚踏板的下方,所述支撑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侧护杠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脚踏板包括踏板主体和两个副踏板,两个所述副踏板分别一体延伸连接在靠近所述踏板主体前端的两侧,两个所述侧护杠分别与两个所述副踏板连接,所述支撑架的两端分别延伸至两个所述副踏板的下方且与两个所述侧护杠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侧护杠的内侧横向设置有连接耳,所述支撑架的两端延伸至两个所述侧护杠的所述连接耳的下方,所述连接耳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所述支撑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孔连通的第二连接孔;
其中,所述脚踏结构还包括连接所述连接耳和所述支撑架的第一锁紧件,所述第一锁紧件依次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
进一步地,所述脚踏结构还包括两个防撞板,分别凸设在两个所述侧护杠的外侧并部分穿过所述侧护杠与所述支撑架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侧护杠设置有容置通孔,所述防撞板的内侧凸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插入所述容置通孔内,所述防撞板抵接在所述侧护杠的外侧且覆盖所述容置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防撞板设置有贯通所述限位块的沉头通孔,所述支撑架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安装孔;
其中,所述脚踏结构还包括连接所述防撞板和所述支撑架的第二锁紧件,所述第二锁紧件穿设于所述沉头通孔并螺纹连接于所述安装孔。
进一步地,所述侧护杠的内侧凸设有连接块,所述侧护杠开设有容置槽,所述容置通孔贯通所述容置槽和所述连接块,所述防撞板扣合在所述容置槽的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侧护杠的内侧凸设有两个所述连接块,所述侧护杠设置有两个所述容置通孔,两个所述容置通孔与两个所述连接块一一对应贯通,所述连接耳位于两个所述连接块之间且位于两个所述连接块的上方;
所述防撞板的内侧凸设有两个所述限位块,所述防撞板设置有两个所述沉头通孔,两个所述沉头通孔与两个所述限位块一一对应贯通。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架包括:
第一支撑件,焊接在所述车架主体的上方且两端向两个所述侧护杠延伸;
两个第二支撑件,对称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两端,所述第二支撑件设置有两个所述安装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
其中,所述第二支撑件与两个所述连接块抵接,所述防撞板通过两个所述第二锁紧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连接,所述侧护杠通过所述第一锁紧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撑件包括:
第一连接件,垂直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一端且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两端分别向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两侧延伸,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有两个所述安装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
两个第二连接件,两个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两端连接,两个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分别朝向所述车架主体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防撞板的外表面高于所述侧护杠的外表面3mm。
进一步地,所述脚踏结构还包括防撞块,位于在所述侧护杠和所述支撑架之间,所述防撞块与所述支撑架可拆卸连接,所述防撞块具有与所述侧护杠的内侧面贴合的仿形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防撞块内形成有多个纵横交叉的加强筋。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
车架主体;
如第一方面所述的脚踏结构,所述脚踏板、所述车架底壳和两个所述侧护杠包围连接在所述车架主体的外侧,所述支撑架连接在所述车架主体的上方且位于所述脚踏板的下方,所述支撑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侧护杠可拆卸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脚踏结构和车辆,该脚踏结构包括脚踏板、车架底壳、两个侧护杠和支撑架,两个侧护杠分别连接在脚踏板和车架底壳的左右两侧之间,车架主体位于脚踏板、车架底壳以及两个侧护杠之间,支撑架连接在车架主体的上方且位于脚踏板的下方,支撑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侧护杠可拆卸连接。该脚踏结构通过在其内部设置支撑架,提高了脚踏结构强度以及支撑性能,提高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脚踏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脚踏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撞板与其他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脚踏结构的另一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部分脚踏结构的爆炸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侧护杠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侧护杠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撞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撞板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脚踏板;11-踏板主体;12-副踏板;2-车架底壳;3-侧护杠;31-连接耳;32-第一连接孔;33-容置通孔;34-连接块;35-容置槽;4-车架主体;6-支撑架;61-第二连接孔;62-安装孔;63-第一支撑件;64-第二支撑件;65-第一连接件;66-第二连接件;7-第一锁紧件;8-防撞板;81-限位块;82-沉头通孔;9-第二锁紧件;10-防撞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本实用新型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实用新型。为了避免混淆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公知的方法、过程、流程、元件和电路并没有详细叙述。
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整个申请文件中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参见图1和图2所示,脚踏结构包括脚踏板1、车架底壳2、两个侧护杠3和支撑架6。其中,脚踏板1、车架底壳2、两个侧护杠3连接包围在车架主体4的外侧,用于形成车辆的外观塑件,提高车辆的美观性。同时,脚踏板1用于为骑乘者提供脚部放置空间,提高骑乘过程中的舒适性。支撑架6连接在脚踏板1、车架底壳2、两个侧护杠3连接包围形成的空间内,且支撑架6分别与车架主体4以及两个侧护杠3连接,如图2所示。支撑架6可以提高脚踏板1的支撑强度,由此提高骑乘者脚部的支撑性以及用户体验好感。
车架主体4为形成车辆的主要框架结构。在本实施例中,车架主体4主要为车辆的脚踏部分对应结构。车架主体4可以由多个金属管形成,成本低,便于加工实现。
具体地,脚踏板1、车架底壳2和两个侧护杠3为塑料制件,分别可以通过注塑等方式加工形成。塑料制件的重量轻、可塑性好,可以降低整车重量,提高美观性。
其中,脚踏板1位于车架主体4的上方,车架底壳2位于车架主体4的下方,两个侧护杠3分别位于车架主体4的左右两侧,且两个侧护杠3分别连接在脚踏板1和车架底壳2的左右两侧之间。其中,脚踏板1、车架底壳2和两个侧护杠3相互之间可以通过扣接的方式连接,同时还可以通过螺栓进一步连接,增加连接强度和连接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脚踏板1包括踏板主体11和两个副踏板12,如图1所示。其中,两个所述副踏板12分别一体延伸连接在靠近所述踏板主体11前端的两侧,用于增加踏板主体11前端两侧的宽度,满足骑乘者脚部放置的舒适性。两个副踏板12与踏板主体11一体成型,形成为凸字形结构,可以提高结构强度以及降低安装难度。
在本实施例中,两个侧护杠3分别连接在脚踏板1和车架底壳2的左右两侧之间。也即两个所述侧护杠3分别与两个所述副踏板12连接,且车架底壳2连接包围形成完整的车辆外壳,提高车辆的美观性。
一般情况下,踏板主体11的宽度与车架主体4的宽度基本适配。车架主体4可以为踏板主体11提供支撑,增强踏板主体11的强度。支撑架6焊接在所述车架主体4的上方,且支撑架6的两端分别延伸至两个副踏板12的下方与两个侧护杠3连接。支撑架6可以为踏板主体11以及两个副踏板12提供支撑,从而增强副踏板12的强度。当脚踏板1受到正面冲击时,支撑架6的设置可以降低脚踏板1破损情况的发生。
支撑架6采用钣金等金属板材制成,加工方便,强度高,可以提高脚踏结构的支撑性。支撑架6连接在所述车架主体4的上方且位于所述脚踏板1的下方,所述支撑架6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侧护杠3可拆卸连接。其中,支撑架6可以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车架主体4上,也可以通过螺栓等方式连接在车架主体4上。支撑架6的两端可以先与两个侧护杠3可拆卸连接在一起,为支撑架6提供定位功能,防止后续焊接跑偏;然后再将支撑架6与车架主体4焊接,由此提高结构强度。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侧护杠3的内侧横向设置有连接耳31,如图3、图4和图6所示。支撑架6的两端延伸至两个侧护杠3的连接耳31的下方,两个连接耳31通过两个第一锁紧件7分别与支撑架6连接,从而实现两个侧护杠3与支撑架6的可拆卸连接。连接耳31设置在侧护杠3的内侧,使得第一锁紧件7位于脚踏结构的内部,脚踏结构的外部光滑,既可以提高支撑架6连接强度,还可以提高脚踏结构的美观性。其中,连接耳31通过注塑一体成型在侧护杠3的内侧面上。
其中,所述连接耳31沿厚度方向设置有第一连接孔32,如图6所示。支撑架6的两端沿高度方向分别设置有第二连接孔61,如图5所示。支撑架6的两端延伸至两个侧护杠3的连接耳31的下方,且两个第一连接孔32与两个第二连接孔61一一对应连通。然后,第一锁紧件7依次穿设连接于第一连接孔32和第二连接孔61内,从而将侧护杠3与支撑架6实现连接。上述方式,可以为支撑架6在脚踏结构内的位置起到定位作用。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孔32可以为光孔,第二连接孔61可以为螺纹孔,第一锁紧件7为螺栓或螺钉。第一锁紧件7穿设通过第一连接孔32后螺接于所述第二连接孔61内,增加连接的便捷性。
支撑架6上还设置有加强件安装孔,当后期出现塑件强度问题时,可以支撑架6可以通过加强件安装孔与脚踏板1以及侧护杠3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脚踏结构还包括两个防撞板8,分别凸设在两个所述侧护杠3的外侧,如图1和图2所示。车辆在摔倒时,防撞板8可以先于侧护杠3与地面接触,由此可以有效保护侧护杠3不易受破坏。其中,防撞板8部分穿过所述侧护杠3与所述支撑架6可拆卸连接,防撞板8可在不拆卸其他任何零部件的情况下进行独立更换,便于对易损件进行更换和维修。同时,防撞板8受到的冲击力,可以有效的分散到支撑架6,可以进一步降低外观塑料件的破损情况的发生。
其中,所述侧护杠3设置有容置通孔33,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防撞板8的内侧凸设有限位块81,如图8和图9所示。防撞板8在安装时,将限位块81插入到侧护杠3的容置通孔33内,防撞板8抵接在侧护杠3的外侧且覆盖所述容置通孔33,然后通过第二锁紧件9穿过限位块81将防撞板8与支撑架6连接在一起。
防撞板8的内侧面与侧护杠3的外侧面为仿形面,使得防撞板8与支撑架6连接后,防撞板8与侧护杠3可以完全贴合,由此提高防撞板8安装的稳定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外观塑料件的美观性。
具体地,所述防撞板8设置有贯通所述限位块81的沉头通孔82,所述支撑架6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安装孔62,如图5所示。其中,安装孔62可以设置为螺纹孔,第二锁紧件9可以设置为螺栓。当防撞板8安装在侧护杠3的容置通孔33内时,沉头通孔82与支撑架6的安装孔62连通,然后将第二锁紧件9穿设于沉头通孔82并螺接于安装孔62内,从而将防撞板8与支撑架6实现连接。沉头通孔82的设置,使得第二锁紧件9的头部隐藏在沉头通孔82内,提高外观塑件的美观性,同时还可以防止第二锁紧件9凸出来对骑乘者造成刮伤。
进一步地,所述侧护杠3的内侧凸设有连接块34,容置通孔33贯通连接块34,如图6所示。连接块34的设置用于加强侧护杠3的局部厚度,满足容置通孔33的深度需求。其中,连接块34的厚度可以满足对限位块81支撑需求,提高防撞板8连接的稳定性。
可选地,所述侧护杠3开设有容置槽35,连接块34设置在与容置槽35相对应的侧护杠3的内侧面上,如图7所示。其中,所述容置通孔33贯通所述容置槽35和所述连接块34。容纳槽35用于容纳部分防撞板8。设置容纳槽35提供空间让防撞板8和第二锁紧件9穿过,并且当防撞板8部分设置于容纳槽35,容纳槽35的槽壁对防撞板8具有一定的限位作用,防止了防撞板8的晃动。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侧护杠3的内侧凸设有两个连接块34,两个连接块34设置在与容置槽35相对应的侧护杠3的内侧面上。所述侧护杠3设置有两个容置通孔33,两个容置通孔33分别与两个连接块34一一对应贯通,如图6所示。所述防撞板8的内侧凸设有两个所述限位块81,所述防撞板8设置有两个所述沉头通孔82,两个所述沉头通孔82与两个所述限位块81一一对应贯通,如图8所示。两个限位块81之间的距离和两个连接块34之间的距离相同。支撑架6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两个安装孔62。两个安装孔62之间的距离和两个沉头通孔82之间的距离相同。
防撞板8在与支撑架6连接时,先将两个限位块81分别插入到侧护杠3的两个容置通孔33内且防撞板8抵接扣合到容置槽35外侧的侧护杠3上;然后将支撑架6的两侧分别与两个侧护杠3内侧面的连接块34抵接,且支撑架6每侧的两个安装孔62分别与对应侧的防撞板8的两个沉头通孔82一一对应连通;最后使用第二锁紧件9将每个对应连通的沉头通孔82与安装孔62进行连接。也就是说,每个防撞板8均通过两个第二锁紧件9与支撑架6进行连接,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防撞板8与支撑架6的连接强度和稳定性。
其中,防撞板8的外表面高于侧护杠3的外表面预定高度,使得防撞板8在车辆摔倒时先于侧护杠3和地面接触,有效保护侧护杠3外观整洁度和承受侧向冲击时免受损害。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防撞板8的外表面高于所述侧护杠3的外表面3mm,既可以起到保护侧护杠3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使得防撞板8不会过于凸出造成外观的不协调性。除此之外,防撞板8凸出的高度还可以根据需求设定。
防撞板8可以由橡胶等材料制成。橡胶材料制成的防撞板8具有可逆形变的高弹性,其保护效果更好。防撞板8还可以由硬质材料如PC、尼龙、ABS等制成。硬质防撞板8能有效的把冲击力传递到支撑架6上,保护侧护杠和脚踏不受冲击。
在本实施例中,防撞板8可以成为车辆倒地后脚踏结构附近的第一着地点,防撞板8能有效的把冲击力传递到车架主体和支撑架上,保护侧护杠和脚踏不受冲击。防撞板8与支撑架可拆卸连接,可实现受损后的快速更换。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耳31位于两个所述连接块34之间且位于两个所述连接块34的上方,如图6所示。支撑架6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连接孔61,第二连接孔61位于两个安装孔62之间,如图5所示。第二连接块61沿高度方向设置,安装孔62沿横向方向设置。当支撑架6与两个防撞板8通过第二锁紧件9连接后,支撑架6的两端分别位于两个连接耳2的下方,且第一连接孔32与第二连接孔61连通,然后通过第一锁紧件7进行连接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6包括第一支撑件63和两个第二支撑件64,如图5所示。第一支撑件63焊接在所述车架主体4的上方,且第一支撑件63的两端向两个所述侧护杠3所在方向延伸。
两个第二支撑件64对称连接在第一支撑件63的两端,每个第二支撑件64设置有两个安装孔62和第二连接孔61,如图5所示。其中,每个第二支撑件64分别与对应侧的侧护杠3上的两个连接块34抵接,每个防撞板8通过两个第二锁紧件9与第二支撑件64的相应侧连接,每个侧护杠3通过第一锁紧件7与第二支撑件64连接。
两个第二支撑件64分别位于两个副踏板12的下方,且分别与车架主体4焊接,两个第二支撑件64分别用于为两个副踏板12提供支撑,从而增强副踏板12的强度。
所述第二支撑件64包括第一连接件65和两个第二连接件66,如图5所示。第一支撑件6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支撑件64的第一连接件65垂直连接,形成工字型结构。两个第二连接件66的一端分别与第一连接件65的两端连接,两个第二连接件66的另一端分别朝向车架主体4延伸并与车架主体4焊接。也即,第一连接件65垂直连接在第一支撑件63的一端,且所述第一连接件65的两端分别向所述第一支撑件63的两侧延伸。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65设置有两个所述安装孔62和所述第二连接孔61。上述支撑架6结构延伸到脚踏板1的边缘部分,可以对整个脚踏板1进行支撑,使得脚踏板1对脚的支撑性更强,提高用户体验。所述第二支撑件64的上述结构既可以增加副踏板12宽度方向的强度,同时还可以增加副踏板12长度方向的强度。
进一步地,所述脚踏结构还包括防撞块10,位于在所述侧护杠3和所述支撑架6之间,如图4和图5所示。防撞块10还设置在车架主体4和侧护杠3之间。所述防撞块10可以通过螺栓等与所述支撑架6可拆卸连接。当侧护杠3、脚踏板1等外观塑件受正面冲击后,防撞块10将冲击力分散,传递到支撑架6上,从而起到保护外观件的作用。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防撞块10的内部包括多个纵横交叉的加强筋,重量轻且强度高,可以通过多个加强筋快速将冲击力传递给支撑架6。其中,加强筋的布置方式不拘泥于垂直交叉的方式,还可以为任意角度的直线加强筋,也可以为环形、弧形等加强筋。
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防撞块10还可以设置为实心结构,易于加工实现。
在本实施例中,防撞块10可以通过紧固件与第二连接件66连接。所述防撞块10具有与所述侧护杠3的内侧面贴合的仿形表面,在实现全方位保护的同时减轻车辆重量,能将冲击力分散,提升防护效果。防撞块10本身是独立单元,车辆可根据需求选择是否安装,也可以后期加装。
本实施例的脚踏结构通过在脚踏板、车架底壳和两个侧护杠包围形成的结构内设置支撑架,提高了脚踏结构强度以及支撑性能,提高了用户体验。同时,在两个侧护杠的外侧分别设置防撞板,使得防撞板在车辆摔倒时先于侧护杠与地面接触,有效保护侧护杠,并缓冲分散冲击力。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车辆包括车架主体4和脚踏结构,如图2所示。车架主体4为形成车辆的主要框架结构。在本实施例中,车架主体4主要为车辆的脚踏部分对应结构。车架主体4可以由金属管形成,成本低,便于加工实现。脚踏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的脚踏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所述脚踏板1、所述车架底壳2和两个所述侧护杠3包围连接在所述车架主体4的外侧,用于为骑乘者提供脚部放置空间。所述支撑架6焊接在所述车架主体4的上方且位于所述脚踏板1的下方,所述支撑架6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侧护杠3可拆卸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改动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脚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踏结构包括:
脚踏板(1)和车架底壳(2),分别位于车架主体(4)的上下两侧;
两个侧护杠(3),分别位于车架主体(4)的左右两侧,且分别连接在所述脚踏板(1)和所述车架底壳(2)的左右两侧之间;
支撑架(6),连接在所述车架主体(4)的上方且位于所述脚踏板(1)的下方,所述支撑架(6)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侧护杠(3)可拆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脚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踏板(1)包括踏板主体(11)和两个副踏板(12),两个所述副踏板(12)分别一体延伸连接在靠近所述踏板主体(11)前端的两侧,两个所述侧护杠(3)分别与两个所述副踏板(12)连接,所述支撑架(6)的两端分别延伸至两个所述副踏板(12)的下方且与两个所述侧护杠(3)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脚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护杠(3)的内侧横向设置有连接耳(31),所述支撑架(6)的两端延伸至两个所述侧护杠(3)的所述连接耳(31)的下方,所述连接耳(31)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32),所述支撑架(6)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孔(32)连通的第二连接孔(61);
其中,所述脚踏结构还包括连接所述连接耳(31)和所述支撑架(6)的第一锁紧件(7),所述第一锁紧件(7)依次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孔(32)和所述第二连接孔(6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脚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踏结构还包括两个防撞板(8),分别凸设在两个所述侧护杠(3)的外侧并部分穿过所述侧护杠(3)与所述支撑架(6)可拆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脚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护杠(3)设置有容置通孔(33),所述防撞板(8)的内侧凸设有限位块(81),所述限位块(81)插入所述容置通孔(33)内,所述防撞板(8)抵接在所述侧护杠(3)的外侧且覆盖所述容置通孔(3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脚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板(8)设置有贯通所述限位块(81)的沉头通孔(82),所述支撑架(6)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安装孔(62);
其中,所述脚踏结构还包括连接所述防撞板(8)和所述支撑架(6)的第二锁紧件(9),所述第二锁紧件(9)穿设于所述沉头通孔(82)并螺纹连接于所述安装孔(6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脚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护杠(3)的内侧凸设有连接块(34),所述侧护杠(3)开设有容置槽(35),所述容置通孔(33)贯通所述容置槽(35)和所述连接块(34),所述防撞板(8)扣合在所述容置槽(35)的外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脚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护杠(3)的内侧凸设有两个所述连接块(34),所述侧护杠(3)设置有两个所述容置通孔(33),两个所述容置通孔(33)与两个所述连接块(34)一一对应贯通,所述连接耳(31)位于两个所述连接块(34)之间且位于两个所述连接块(34)的上方;
所述防撞板(8)的内侧凸设有两个所述限位块(81),所述防撞板(8)设置有两个所述沉头通孔(82),两个所述沉头通孔(82)与两个所述限位块(81)一一对应贯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脚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6)包括:
第一支撑件(63),焊接在所述车架主体(4)的上方且两端向两个所述侧护杠(3)延伸;
两个第二支撑件(64),对称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件(63)的两端,所述第二支撑件(64)设置有两个所述安装孔(62)和所述第二连接孔(61);
其中,所述第二支撑件(64)与两个所述连接块(34)抵接,所述防撞板(8)通过两个所述第二锁紧件(9)与所述第二支撑件(64)连接,所述侧护杠(3)通过所述第一锁紧件(7)与所述第二支撑件(64)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脚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件(64)包括:
第一连接件(65),垂直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件(63)的一端且所述第一连接件(65)的两端分别向所述第一支撑件(63)的两侧延伸,所述第一连接件(65)设置有两个所述安装孔(62)和所述第二连接孔(61);
两个第二连接件(66),两个所述第二连接件(66)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件(65)的两端连接,两个所述第二连接件(66)的另一端分别朝向所述车架主体(4)延伸且与所述车架主体(4)焊接。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脚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板(8)的外表面高于所述侧护杠(3)的外表面3mm。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脚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踏结构还包括防撞块(10),位于在所述侧护杠(3)和所述支撑架(6)之间,所述防撞块(10)与所述支撑架(6)可拆卸连接,所述防撞块(10)具有与所述侧护杠(3)的内侧面贴合的仿形表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脚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块(10)内形成有多个纵横交叉的加强筋。
14.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
车架主体(4);
如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脚踏结构,所述脚踏板(1)、所述车架底壳(2)和两个所述侧护杠(3)包围连接在所述车架主体(4)的外侧,所述支撑架(6)连接在所述车架主体(4)的上方且位于所述脚踏板(1)的下方,所述支撑架(6)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侧护杠(3)可拆卸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347913.5U CN219295586U (zh) | 2023-02-20 | 2023-02-20 | 一种脚踏结构和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347913.5U CN219295586U (zh) | 2023-02-20 | 2023-02-20 | 一种脚踏结构和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295586U true CN219295586U (zh) | 2023-07-04 |
Family
ID=869878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347913.5U Active CN219295586U (zh) | 2023-02-20 | 2023-02-20 | 一种脚踏结构和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295586U (zh) |
-
2023
- 2023-02-20 CN CN202320347913.5U patent/CN21929558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124656A (zh) | 车辆用碰撞盒 | |
CN219295586U (zh) | 一种脚踏结构和车辆 | |
CN102306716A (zh) | 一种蓄电池固定支架 | |
CN1845841A (zh) | 吸收能量的车辆翼子板 | |
EP2190724A1 (en) | Scooter type vehicle | |
CN206678987U (zh) | 一种司机台脚踏结构 | |
CN203078455U (zh) | 一种车辆前端行人保护装置及车辆 | |
CN202783428U (zh) | 一种汽车翼子板的连接件 | |
CN209814182U (zh) | 一种助力电动自行车车架 | |
CN207360264U (zh) | 一种汽车保险杠 | |
CN202508227U (zh) | 摩托车仪表总成安装结构 | |
CN202700027U (zh) | 木质板面便携式四轮摆脚滑板 | |
CN205706553U (zh) | 副保险杠及车体结构 | |
CN215663773U (zh) | 老年代步车防撞机构 | |
CN216580345U (zh) | 一种压塑脚踏板 | |
CN220314935U (zh) | 小腿梁以及汽车 | |
CN109159846B (zh) | 一种摩托车装饰板及摩托车 | |
CN220947899U (zh) | 一种分体式保险杠 | |
CN210734387U (zh) | 用于滑板车的车身结构 | |
CN212709793U (zh) | 车架组件、车体及车辆 | |
CN216102546U (zh) | 一种保护杠机构 | |
CN217048388U (zh) | 一种防脱落的汽车座椅塑料锁壳 | |
CN213168364U (zh) | 一种电动摩托车坐垫减震缓冲结构 | |
CN219969609U (zh) | 车辆的防护装置以及车辆 | |
CN214565139U (zh) | 一种汽车前保险杠安装支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