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89651U - 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 Google Patents

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89651U
CN219289651U CN202222927860.2U CN202222927860U CN219289651U CN 219289651 U CN219289651 U CN 219289651U CN 202222927860 U CN202222927860 U CN 202222927860U CN 219289651 U CN219289651 U CN 2192896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d frame
self
implant
driving rod
stabiliz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2786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朋鹤
张勋
董亚龙
甄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Naton Medical Technology Holding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Naton Medical Technology Holding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Naton Medical Technology Holdings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Naton Medical Technology Holding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92786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896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896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896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属于骨科植入物技术领域,所述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包括螺纹撑起装置,螺纹撑起装置包括头部框架、尾部撑开块、以及驱动杆;头部框架包括前侧壁、后侧壁、以及一对侧向连接臂,头部框架所围成的内部空腔用作为植骨空腔,头部框架的后侧壁上设有植骨通道,尾部撑开块上与植骨通道相对应的位置设有插接开口;头部框架的侧向连接臂和各撑开体其中一者上设有斜向导轨,另一者上设有与斜向导轨相配合的导轨滑槽;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的后端均设有耳板,耳板上设有用于植入椎体螺钉的钉孔。本实用新型的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稳定性好,植骨空腔大,植骨量多。

Description

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骨科植入物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背景技术
腰椎椎间融合术是目前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和脊柱不稳等特征的有效治疗方法,它可以达到融合上下椎体、维持椎间隙高度、减轻神经根压力、及维持脊柱稳定的效果。随着近些年骨科脊柱植入物的发展,脊柱融合器手术方式越来越多,植入物的种类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在这个过程中涌现了很多新的材料及结构,促进了脊柱内固定的发展。目前常规的脊柱内固定手术,采用的是常规的PEEK融合器,其优异的力学强度及低廉的制作方法,成为了目前主流的脊柱植入形式。
随着临床应用的推广和理论研究的进步,常规融合器的问题逐渐暴露,主要有以下缺点:
1、常规PEEK融合器经常无法满足椎体稳定,需要在脊柱后路或侧路安装钉棒/钉板系统,以增加植入物的稳定性,从而促进椎体融合,由于钉棒/钉板与融合器作为两个系统,常常需要通过增加伤口面积或不同入路方向来搭配到一起,这就不仅导致手术难度大,还会造成病人术后恢复缓慢等问题;
2、常规可撑开椎间融合器虽然可以有效的保证椎间隙高度,减轻由椎体带来压迫的病症,但存在植骨空腔小,植骨量少,植骨效果不佳,骨融合率低,椎体融合术后椎体生理前凸恢复不理想等问题,并且在其撑开过程中植入物的稳定性较差,其上下撑开体/盖板的相对位置容易发生变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植入物稳定性好,植骨空腔大,植骨量多的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包括螺纹撑起装置,所述螺纹撑起装置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其中:
所述螺纹撑起装置包括头部框架、位于所述头部框架后部的尾部撑开块、以及用于驱动头部框架和尾部撑开块相对移动的驱动杆,所述头部框架的前侧壁和所述尾部撑开块分别与各撑开体采用顶推斜面顶推配合以在所述头部框架和尾部撑开块相对移动过程中驱动各撑开体向外张开;
所述头部框架的侧向连接臂和各撑开体其中一者上设有斜向导轨,另一者上设有与所述斜向导轨相配合的导轨滑槽;
所述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的后端均设有向外延伸的耳板,所述耳板上设有用于植入椎体螺钉的钉孔。
进一步的,所述耳板上在所述钉孔的周围设有锁扣孔,所述锁扣孔内设有转动后能够防止所述椎体螺钉退出的锁扣,所述锁扣包括铆接在所述锁扣孔内的铆接柱和位于所述铆接柱后端的盖板,所述盖板包括转动后能够遮挡所述椎体螺钉头部的防退部。
进一步的,所述盖板为V形盖板,所述V形盖板的其中一个分支用作为所述防退部,另一个分支用作为防转部,所述防转部的下表面设有锁扣凹槽,所述耳板上在所述锁扣孔周围设有与所述锁扣凹槽相配合的锁扣凸台,所述盖板在所述防退部和防转部之间形成用于避让所述椎体螺钉的螺钉避让槽。
进一步的,所述头部框架包括位于植入物前部的前侧壁、位于植入物后部的后侧壁、以及连接所述前侧壁和后侧壁的一对侧向连接臂,所述头部框架所围成的内部空腔用作为植骨空腔,所述头部框架的后侧壁上设有与所述植骨空腔相联通的植骨通道,所述尾部撑开块上与所述植骨通道相对应的位置设有贯穿供植骨器械插入的插接开口;
所述头部框架的后侧壁上设有第一驱动杆安装孔,所述尾部撑开块上与所述第一驱动杆安装孔相对应的位置设有贯穿的第二驱动杆安装孔,所述驱动杆的头部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一驱动杆安装孔内,所述驱动杆的尾部轴向固定、周向可旋转的连接在所述第二驱动杆安装孔内。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杆的后部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第二驱动杆安装孔内设有卡环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和卡环凹槽内设有卡环。
进一步的,所述卡环的前表面为从前至后逐渐降低的第一楔形面,所述环形凹槽的前侧壁为与所述第一楔形面相配合的第二楔形面;
和/或,所述卡环的后表面为与卡环的半径方向相平行的第一平行面,所述环形凹槽的后侧壁为与所述第一平行面相配合的第二平行面。
进一步的,所述卡环凹槽的内径大于所述卡环的外径,所述卡环的外径大于等于所述第二驱动杆安装孔的直径,所述第二驱动杆安装孔的直径大于所述卡环的内径,所述卡环的内径大于等于所述环形凹槽的内径;
和/或,所述第二驱动杆安装孔的直径减去所述卡环的内径大于所述卡环凹槽的内径减去所述卡环的外径,所述卡环的外径减去所述第二驱动杆安装孔的直径小于所述卡环的内径减去所述环形凹槽的内径。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杆包括导向轴,其中:
所述导向轴的前部设有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一驱动杆安装孔内的螺杆段,所述导向轴的直径大于所述螺杆段的直径,所述导向轴与所述螺杆段之间设有导向斜面;
和/或,所述导向轴的后端设有环形凸台,所述环形凹槽位于所述环形凸台上,所述第二驱动杆安装孔为台阶孔且包括与所述环形凸台相配合的大径段和与所述导向轴相配合的小径段。
进一步的,所述头部框架的侧向连接臂的中部设有所述斜向导轨,各撑开体的内侧设有所述导轨滑槽;
和/或,所述钉孔内设有内螺纹,所述椎体螺钉的头部设有与所述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
和/或,所述钉孔为从后至前逐渐变窄的锥形孔,所述椎体螺钉的头部为与锥形孔相配合的锥形;
和/或,所述耳板与相应撑开体的外端面之间的夹角为100-120度。
进一步的,所述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的前后端部侧面其中一者上设有斜梁,另一者上设有与所述斜梁相配合的斜梁滑槽,所述斜梁的前后边缘均为斜边且呈八字形,其中:
所述斜梁包括位于撑开体前端的前斜梁和位于撑开体后端的后斜梁,所述前斜梁的前边缘的斜边的前部用作为所述头部框架的前侧壁与对应撑开体之间的顶推斜面,所述后斜梁的后边缘的斜边的后部用作为所述尾部撑开块与对应撑开体之间的顶推斜面;
和/或,所述斜梁的高度与所述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未撑开时所述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的高度相等。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其头部框架沿可撑开椎间植入物的前后方向延伸且其长度与可撑开椎间植入物的总长度相当,使得头部框架内部可以留出大量植骨空间,这样本实用新型的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在植入人体撑开后,植入物内部仍具有较大的植骨空腔,可利用植骨器械穿过插接开口和植骨通道将骨泥、骨块、骨粉等骨填充材料植入植骨空腔内,充分利用了植入物撑开后所增加的植骨空间,在植入物内部充分植骨,植骨量多,提高植骨融合效果,便于后期骨融合,从而使植入物固定性好,骨性融合增加,满足临床要求;头部框架的侧向连接臂和各撑开体其中一者上设有斜向导轨,另一者上设有与斜向导轨相配合的导轨滑槽,这样在植入物撑开过程中,斜向导轨在导轨滑槽内滑动,确保各撑开体撑开时角度固定,撑开体的相对位置不容易发生变化,提高了撑开体的稳定性,并且增强了撑开体的抗压能力,从而使植入物撑开稳定性好,能够较好的恢复椎节的高度与张力,保障脊柱稳定;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的后端均设有向外延伸的耳板,耳板上设有用于植入椎体螺钉的钉孔,这样在可撑开椎间植入物撑开到临床需求高度后,可持取椎体螺钉沿耳板的钉孔植入至相应椎体,以与椎体固定实现自稳,提高植入物稳定性,利于后期病人恢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的一个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的另一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撑开前的结构图,(b)为撑开后的一个方向的结构图,(c)为撑开后的另一方向的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中头部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中尾部撑开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中上撑开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中下撑开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的锁扣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的锁扣孔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中锁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中驱动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中卡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立体图,(b)为剖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的卡环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即融合器),如图1-13所示,包括螺纹撑起装置,螺纹撑起装置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上撑开体1和下撑开体2,其中:
螺纹撑起装置包括头部框架3、位于头部框架3后部的尾部撑开块4、以及用于驱动头部框架3和尾部撑开块4相对移动的驱动杆5,头部框架3的前侧壁31和尾部撑开块4分别与各撑开体采用顶推斜面顶推配合以在头部框架3和尾部撑开块4相对移动过程中驱动各撑开体向外张开;
头部框架3可以包括位于植入物前部的前侧壁31、位于植入物后部的后侧壁32、以及连接前侧壁31和后侧壁32的一对侧向连接臂33,头部框架3所围成的内部空腔用作为植骨空腔30,头部框架3的后侧壁32上设有与植骨空腔30相联通的植骨通道34,尾部撑开块4上与植骨通道34相对应的位置设有贯穿供植骨器械插入的插接开口41;
头部框架3的侧向连接臂33和各撑开体其中一者上设有斜向导轨35,另一者上设有与斜向导轨35相配合的导轨滑槽12、22;具体实施时,如图4和图6-7所示,头部框架3的侧向连接臂33的中部可以设有斜向导轨35,各撑开体的内侧可以设有导轨滑槽12、22;
上撑开体1和下撑开体2的后端均设有向外延伸的耳板11、21,耳板11、21上设有用于植入椎体螺钉7的钉孔111、211。
术中使用时,本实用新型的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首先处于图3中(a)所示的并拢/未撑开状态,利用持取器夹持植入物放入椎间隙中,待植入物放入椎间隙后,通过影像设备观察植入物在椎间隙内的位置,利用操作器械驱动驱动杆5,驱动杆5驱动头部框架3和尾部撑开块4相对移动,头部框架3和尾部撑开块4通过顶推斜面顶推各撑开体,以使各撑开体向外张开(即图3中(b)和(c)所示状态);在此期间医生可通过显影设备观察可撑开椎间植入物,通过控制驱动杆5自由调节各撑开体的撑开高度,确认位置合适后取出操作器械;在可撑开椎间植入物撑开到临床需求高度后,持取椎体螺钉7沿耳板11、21的钉孔111、211植入至相应椎体,最后使用植骨器械穿过插接开口41和植骨通道34将骨泥、骨块、骨粉等骨填充材料植入植骨空腔30内即可。
本实用新型的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其头部框架沿可撑开椎间植入物的前后方向延伸且其长度与可撑开椎间植入物的总长度相当,使得头部框架内部可以留出大量植骨空间,这样本实用新型的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在植入人体撑开后,植入物内部仍具有较大的植骨空腔,可利用植骨器械穿过插接开口和植骨通道将骨泥、骨块、骨粉等骨填充材料植入植骨空腔内,充分利用了植入物撑开后所增加的植骨空间,在植入物内部充分植骨,植骨量多,提高植骨融合效果,便于后期骨融合,从而使植入物固定性好,骨性融合增加,满足临床要求;头部框架的侧向连接臂和各撑开体其中一者上设有斜向导轨,另一者上设有与斜向导轨相配合的导轨滑槽,这样在植入物撑开过程中,斜向导轨在导轨滑槽内滑动,确保各撑开体撑开时角度固定,撑开体的相对位置不容易发生变化,提高了撑开体的稳定性,并且增强了撑开体的抗压能力,从而使植入物撑开稳定性好,能够较好的恢复椎节的高度与张力,保障脊柱稳定;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的后端均设有向外延伸的耳板,耳板上设有用于植入椎体螺钉的钉孔,这样在可撑开椎间植入物撑开到临床需求高度后,可持取椎体螺钉沿耳板的钉孔植入至相应椎体,以与椎体固定实现自稳,提高植入物稳定性,利于后期病人恢复。本实用新型主要适用于脊柱融合内固定手术,尤其适用于腰椎融合固定手术。
本实用新型的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利用植入物的撑开力,可完美的恢复椎节的高度与张力,实现解除压迫,恢复脊椎生理曲度,椎间融合器骨性融合增加,保障脊柱稳定,可将植入物调整到术中合适位置及高度,满足临床椎间矫形及减压需求,植入物性能稳定,融合效率高,操作便捷。
如图6-10所示,耳板11、21上在钉孔111、211的周围可以设有锁扣孔112、212,锁扣孔112、212内设有转动后能够防止椎体螺钉7退出的锁扣8,锁扣8包括铆接在锁扣孔112、212内的铆接柱81和位于铆接柱81后端的盖板,盖板包括转动后能够遮挡椎体螺钉7头部的防退部82,这样在椎体螺钉7沿耳板11、21的钉孔111、211植入至相应椎体后,旋转锁扣8使盖板的防退部82压在椎体螺钉7的头部位置,进而防止椎体螺钉7从钉孔111、211内退出,手术安全性高,利于后期病人恢复。
进一步的,盖板可以为V形盖板,V形盖板的其中一个分支用作为防退部82,另一个分支用作为防转部83,防转部83的下表面设有锁扣凹槽831,耳板11、21上在锁扣孔112、212周围设有与锁扣凹槽831相配合的锁扣凸台113、213,盖板在防退部82和防转部83之间形成用于避让椎体螺钉7的螺钉避让槽84,这样在盖板的防退部82压在椎体螺钉7的头部位置时,盖板的防转部83下表面的锁扣凹槽831与耳板11、21的锁扣凸台113、213相配合,进而防止锁扣8旋转,较好的防止椎体螺钉7从钉孔111、211内退出;螺钉避让槽84可以避让椎体螺钉7,使椎体螺钉7灵活穿过。
为驱动头部框架3和尾部撑开块4相对移动,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各种结构形式,本实用新型优选采用以下结构形式:
如图4-5和图11所示,头部框架3的后侧壁32上可以设有第一驱动杆安装孔36,尾部撑开块4上与第一驱动杆安装孔36相对应的位置设有贯穿的第二驱动杆安装孔42,驱动杆5的头部螺纹连接在第一驱动杆安装孔36内,驱动杆5的尾部轴向固定、周向可旋转的连接在第二驱动杆安装孔42内,这样通过驱动杆5可精准调节头部框架3和尾部撑开块4相对移动,进而精准调节各撑开体的撑开高度。
为使驱动杆5的尾部轴向固定、周向可旋转的连接在第二驱动杆安装孔42内,本实用新型优选采用以下结构形式:
如图11-13所示,驱动杆5的后部可以设有环形凹槽54,第二驱动杆安装孔42内设有卡环凹槽43,环形凹槽54和卡环凹槽43内设有卡环6,使得驱动杆5的尾部轴向固定、周向可旋转的连接在第二驱动杆安装孔42内。
卡环6的具体形状和尺寸关系优选如下:
卡环6的前表面可以为从前至后逐渐降低的第一楔形面61,环形凹槽54的前侧壁为与第一楔形面61相配合的第二楔形面541;卡环6的后表面可以为与卡环6的半径方向相平行的第一平行面62,环形凹槽54的后侧壁为与第一平行面62相配合的第二平行面542;
卡环凹槽43的内径c优选大于卡环6的外径b1,卡环6的外径b1大于等于第二驱动杆安装孔42的直径b,第二驱动杆安装孔42的直径b大于卡环6的内径a1,卡环6的内径a1大于等于环形凹槽54的内径a,即c>b1≥b>a1≥a;
第二驱动杆安装孔42的直径b减去卡环6的内径a1优选大于卡环凹槽43的内径c减去卡环6的外径b1,即b-a1>c-b1;卡环6的外径b1减去第二驱动杆安装孔42的直径b小于卡环6的内径a1减去环形凹槽54的内径a,即b1-b<a1-a;
这样,卡环6的第一楔形面61与环形凹槽54的第二楔形面541相配合,卡环6的第一平行面62与环形凹槽54的第二平行面542相配合,且c>b1、b1≥b、b>a1、a1≥a,同时满足b-a1>c-b1、b1-b<a1-a,此时满足驱动杆5和卡环6的装配条件,当驱动杆5脱出受如图13所示向外的轴向力F时,驱动杆5的环形凹槽54的第二楔形面541与卡环6的第一楔形面61相配合带动卡环6直径增加,由于b1-b<a1-a的关系存在,当卡环6外表面与卡环凹槽43底面接触,卡环6达到极限,此时卡环6的内径a1仍旧小于驱动杆5尾部直径(也即第二驱动杆安装孔42的直径b),所以无法脱出。
如图11所示,驱动杆5可以包括导向轴51,导向轴51的前部设有螺纹连接在第一驱动杆安装孔36内的螺杆段52,导向轴51的直径大于螺杆段52的直径,导向轴51与螺杆段52之间设有导向斜面53,这样在使用操作器械驱动驱动杆5使各撑开体向外张开的过程中,导向斜面53逐渐靠近头部框架3的后侧壁32并与该后侧壁32相贴合/抵接,此时为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的极限撑开尺寸。
进一步的,如图11和图13所示,导向轴51的后端可以设有环形凸台55,环形凹槽54位于环形凸台55上,第二驱动杆安装孔42为台阶孔且包括与环形凸台55相配合的大径段421和与导向轴51相配合的小径段422,环形凸台55的设置可增大环形凹槽54前后侧壁与卡环6前后表面的接触面积,并且由于第二驱动杆安装孔42为台阶孔,可提高驱动杆5的稳定性,防止驱动杆5晃动。
在改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钉孔111、211内可以设有内螺纹,椎体螺钉7的头部设有与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这样椎体螺钉7沿钉孔111、211旋入到一定程度后,椎体螺钉7的头部与钉孔111、211螺纹机械咬合实现自锁,提高椎体螺钉7与钉孔111、211之间的稳定性和牢固性,进而提高植入物的稳定性,利于后期病人恢复。进一步的,钉孔111、211可以为从后至前逐渐变窄的锥形孔,椎体螺钉7的头部为与锥形孔相配合的锥形,以较好的提高椎体螺钉7与钉孔111、211之间的稳定性和牢固性。耳板11、21与相应撑开体的外端面之间的夹角可以为100-120度,例如105度、110度、113度、115度、117度、119度等,以便于将椎体螺钉7植入至相应椎体。
如图6-7所示,上撑开体1和下撑开体2的前后端部侧面其中一者上可以设有斜梁10、10’,另一者上设有与斜梁10、10’相配合的斜梁滑槽20、20’,斜梁10、10’的前后边缘均为斜边且呈八字形,这样在植入物撑开过程中,斜梁10、10’在斜梁滑槽20、20’内滑动,更好的确保了各撑开体撑开时角度固定,撑开体的相对位置更不容易发生变化,更好的提高了撑开体的稳定性,并且进一步增强了撑开体的抗压能力,从而使植入物撑开稳定性更好。
进一步的,斜梁10、10’可以包括位于撑开体前端的前斜梁10和位于撑开体后端的后斜梁10’,前斜梁10的前边缘的斜边的前部用作为头部框架3的前侧壁31与对应撑开体之间的顶推斜面,后斜梁10’的后边缘的斜边的后部用作为尾部撑开块4与对应撑开体之间的顶推斜面,这样在头部框架3的前侧壁31和尾部撑开块4与各撑开体顶推配合时,前斜梁10的前边缘的斜边的前部、以及后斜梁10’的后边缘的斜边的后部分别同时与头部框架3的前侧壁31和尾部撑开块4顶推配合,可增大各撑开体与头部框架3的前侧壁31和尾部撑开块4的接触区域的面积,使撑开体更易撑开,提高了撑开体的稳定性。
斜梁10、10’的高度优选与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未撑开时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的高度相等,这样在植入物初始撑开过程中,斜梁10、10’在斜梁滑槽20、20’内滑动,确保各撑开体初始撑开时角度固定,提高了撑开体的稳定性,同时增大了斜梁10、10’和斜梁滑槽20、20’之间的接触面积,防止植入物发生翻转、晃动。
如图4-7所示,为稳定的撑开上撑开体1和下撑开体2,头部框架3的前侧壁31与各撑开体相对的表面上、以及尾部撑开块4与各撑开体相对的表面上其中一个表面上可以设有沿相对滑动方向延伸的燕尾状凸台13、23,另一个表面上设有与燕尾状凸台13、23相配合的燕尾状滑槽37、47,燕尾状凸台13、23和燕尾状滑槽37、47相配合,可防止上撑开体1和下撑开体2在撑开过程中脱离,配合面积更大,植入物配合更稳定。图中所示实施例中,各撑开体与头部框架3的前侧壁31相对的表面上、以及各撑开体与尾部撑开块4相对的表面上设有燕尾状凸台13、23,头部框架3的前侧壁31与各撑开体相对的表面上、以及尾部撑开块4与各撑开体相对的表面上设有燕尾状滑槽37、47。
本实用新型的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的装配过程可以参考如下:
装配时,先将上撑开体1和下撑开体2上的燕尾状凸台13、23与头部框架3的前侧壁31上的燕尾状滑槽37自闭合方向滑入,此过程中将尾部撑开块4同理配合安装,然后将卡环6套入驱动杆的环形凹槽54内,之后将驱动杆5和卡环6一并塞入尾部撑开块4的第二驱动杆安装孔42内,在卡环6的外圈与卡环凹槽43配合之前,驱动杆5的螺杆段52先与头部框架3的第一驱动杆安装孔36接触并旋合,完成装配。
本实用新型的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的撑开过程可以参考如下:
使用时,利用配合工具插入驱动杆5尾端的器械操作孔(梅花孔)56,驱动驱动杆5旋转,驱动杆5在旋转过程中其螺杆段52与头部框架3的第一驱动杆安装孔36相配合,其环形凸台55的前边缘(台肩)压紧尾部撑开块4,从而使得头部框架3与尾部撑开块4相互靠近,此时燕尾状凸台13、23与燕尾状滑槽37、47、以及斜向导轨35与导轨滑槽12、22均相配合,以使各撑开体向外张开,当驱动杆5的导向斜面53与头部框架3的后侧壁32相贴合/抵接,此时为可撑开椎间融合器的极限撑开尺寸。
如图4-5所示,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的头部框架3和尾部撑开块4均沿其宽度方向倾斜,以使上撑开体1和下撑开体2均沿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的宽度方向倾斜,以满足不同患者不同椎体间的生理角度。如图5所示,尾部撑开块4的后部两侧可以设有持取器槽44,以方便持取器持取。
为促进植骨融合,上撑开体1和下撑开体2可以均设有多孔结构。上撑开体1和下撑开体2均可以为3D打印结构,以方便形成多孔结构,同时各撑开体的形态/尺寸可根据患者自身椎间隙的情况及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设计对应高度/角度的撑开体,完美适配患者的椎间隙,增强融合器自稳性能,并且植入过程中无需进行敲击植入,不会对患者造成伤害。上撑开体1和下撑开体2的材料均优选为钛合金或钽或铌锆合金或可吸收生物材料等多种材料。本实用新型中的上撑开体1和下撑开体2也可以为机加工材料。本实用新型中的椎体螺钉7可以为固定螺钉、可变螺钉、骨水泥固定螺钉或骨水泥可变螺钉。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自稳定结构的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植入物的上下撑开体上均设有耳板,与椎体螺钉相配合实现植入物在椎体的稳定,可通过配合器械(扳手)调节驱动杆使植入物撑开/缩回,植入物的高度在一定范围内可任意调节,操作简单方便,其植骨通道与驱动杆安装孔相互独立互不干涉,将植入物植入椎间盘内时,医生可根据椎间盘内情况通过配合器械将植入物调整到术中合适位置及高度,达到最佳效果,并且植骨器械可通过插接开口和植骨通道将骨泥、骨块、骨粉等骨填充材料(人工骨)植入植入物内部,增强植入物的融合效果,满足临床椎间矫形及减压需求,该植入物具有结构稳定,融合效率高,操作便捷,手术过程中可以有效缩小手术切口,减轻病人痛苦,利于后期病人恢复。此外,植入物的尾部撑开块内设有卡环,具有单向防脱出功能,可以将驱动杆稳定的锁定在植入物内,有效避免旋动驱动杆过程中驱动杆脱出的问题,增加了植入物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其特征在于,包括螺纹撑起装置,所述螺纹撑起装置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其中:
所述螺纹撑起装置包括头部框架、位于所述头部框架后部的尾部撑开块、以及用于驱动头部框架和尾部撑开块相对移动的驱动杆,所述头部框架的前侧壁和所述尾部撑开块分别与各撑开体采用顶推斜面顶推配合以在所述头部框架和尾部撑开块相对移动过程中驱动各撑开体向外张开;
所述头部框架的侧向连接臂和各撑开体其中一者上设有斜向导轨,另一者上设有与所述斜向导轨相配合的导轨滑槽;
所述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的后端均设有向外延伸的耳板,所述耳板上设有用于植入椎体螺钉的钉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板上在所述钉孔的周围设有锁扣孔,所述锁扣孔内设有转动后能够防止所述椎体螺钉退出的锁扣,所述锁扣包括铆接在所述锁扣孔内的铆接柱和位于所述铆接柱后端的盖板,所述盖板包括转动后能够遮挡所述椎体螺钉头部的防退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为V形盖板,所述V形盖板的其中一个分支用作为所述防退部,另一个分支用作为防转部,所述防转部的下表面设有锁扣凹槽,所述耳板上在所述锁扣孔周围设有与所述锁扣凹槽相配合的锁扣凸台,所述盖板在所述防退部和防转部之间形成用于避让所述椎体螺钉的螺钉避让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框架包括位于植入物前部的前侧壁、位于植入物后部的后侧壁、以及连接所述前侧壁和后侧壁的一对侧向连接臂,所述头部框架所围成的内部空腔用作为植骨空腔,所述头部框架的后侧壁上设有与所述植骨空腔相联通的植骨通道,所述尾部撑开块上与所述植骨通道相对应的位置设有贯穿供植骨器械插入的插接开口;
所述头部框架的后侧壁上设有第一驱动杆安装孔,所述尾部撑开块上与所述第一驱动杆安装孔相对应的位置设有贯穿的第二驱动杆安装孔,所述驱动杆的头部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一驱动杆安装孔内,所述驱动杆的尾部轴向固定、周向可旋转的连接在所述第二驱动杆安装孔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杆的后部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第二驱动杆安装孔内设有卡环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和卡环凹槽内设有卡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环的前表面为从前至后逐渐降低的第一楔形面,所述环形凹槽的前侧壁为与所述第一楔形面相配合的第二楔形面;
和/或,所述卡环的后表面为与卡环的半径方向相平行的第一平行面,所述环形凹槽的后侧壁为与所述第一平行面相配合的第二平行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环凹槽的内径大于所述卡环的外径,所述卡环的外径大于等于所述第二驱动杆安装孔的直径,所述第二驱动杆安装孔的直径大于所述卡环的内径,所述卡环的内径大于等于所述环形凹槽的内径;
和/或,所述第二驱动杆安装孔的直径减去所述卡环的内径大于所述卡环凹槽的内径减去所述卡环的外径,所述卡环的外径减去所述第二驱动杆安装孔的直径小于所述卡环的内径减去所述环形凹槽的内径。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杆包括导向轴,其中:
所述导向轴的前部设有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一驱动杆安装孔内的螺杆段,所述导向轴的直径大于所述螺杆段的直径,所述导向轴与所述螺杆段之间设有导向斜面;
和/或,所述导向轴的后端设有环形凸台,所述环形凹槽位于所述环形凸台上,所述第二驱动杆安装孔为台阶孔且包括与所述环形凸台相配合的大径段和与所述导向轴相配合的小径段。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框架的侧向连接臂的中部设有所述斜向导轨,各撑开体的内侧设有所述导轨滑槽;
和/或,所述钉孔内设有内螺纹,所述椎体螺钉的头部设有与所述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
和/或,所述钉孔为从后至前逐渐变窄的锥形孔,所述椎体螺钉的头部为与锥形孔相配合的锥形;
和/或,所述耳板与相应撑开体的外端面之间的夹角为100-120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所述的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的前后端部侧面其中一者上设有斜梁,另一者上设有与所述斜梁相配合的斜梁滑槽,所述斜梁的前后边缘均为斜边且呈八字形,其中:
所述斜梁包括位于撑开体前端的前斜梁和位于撑开体后端的后斜梁,所述前斜梁的前边缘的斜边的前部用作为所述头部框架的前侧壁与对应撑开体之间的顶推斜面,所述后斜梁的后边缘的斜边的后部用作为所述尾部撑开块与对应撑开体之间的顶推斜面;
和/或,所述斜梁的高度与所述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未撑开时所述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的高度相等。
CN202222927860.2U 2022-11-01 2022-11-01 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Active CN2192896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27860.2U CN219289651U (zh) 2022-11-01 2022-11-01 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27860.2U CN219289651U (zh) 2022-11-01 2022-11-01 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89651U true CN219289651U (zh) 2023-07-04

Family

ID=869507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27860.2U Active CN219289651U (zh) 2022-11-01 2022-11-01 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896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59331B2 (en) Stabilized expandable intervertebral spacer
US20210322182A1 (en) Expandable intervertebral spacer
US11723780B2 (en) Intervertebral spacer and plate
US11109980B2 (en) Intervertebral spacer and plate
US20220226125A1 (en) Intervertebral spacer and plate
US10653531B2 (en) Prosthetic device
US6558387B2 (en) Porous interbody fusion device having integrated polyaxial locking interference screws
CN112153951A (zh) 具有集成伸展和角度调节机构的椎间笼
US8876829B2 (en) Adjustable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inserting an implant
JP7289564B2 (ja) 横方向に拡張可能な最小侵襲性椎間ケージならびに挿入および抽出デバイス
CN219289651U (zh) 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CN218792651U (zh) 可撑开椎间融合器
EP4154850A1 (en) Fusion cage with adjustable height for post bone grafting
CN114129314A (zh) 一种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CN219021766U (zh) 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CN217286193U (zh) 可撑开椎间融合器及系统
CN115969585B (zh) 双向可撑开融合器
WO2023077664A1 (zh) 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KR20230046664A (ko) 각도 확장형 추간체 유합 보형재
CN118000979A (zh) 模块化椎间植入物单体及椎间植入物
CN112674916A (zh) 一种锥间融合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