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78464U - 一种四向穿梭车顶升换向装置及四向穿梭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四向穿梭车顶升换向装置及四向穿梭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78464U
CN219278464U CN202223547075.0U CN202223547075U CN219278464U CN 219278464 U CN219278464 U CN 219278464U CN 202223547075 U CN202223547075 U CN 202223547075U CN 219278464 U CN219278464 U CN 2192784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ding block
jacking
block
chain wheel
jacking sli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54707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司恒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Inform Storage Equipment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Inform Storage Equipment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Inform Storage Equipment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Inform Storage Equipment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54707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784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784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784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四向穿梭车顶升换向装置,包括下车体、承载于下车体上的上车体、承载于上车体上的顶升组件、顶升换向装置;顶升换向装置通过在第一、第二顶升滑块的上方及下方设置楔形块,且上方楔形块用于与顶升组件配合实现顶升功能,下方楔形块用于与下车体的销轴配合实现换向功能。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结构可以减少占用上车体该部分的空间,即能够解决顶升换向装置占用穿梭车横向空间大的技术问题,有利于实现穿梭车尺寸的小型化。

Description

一种四向穿梭车顶升换向装置及四向穿梭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仓储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应用于仓储设备中的具有升降换向功能的四向穿梭车。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常见的四向穿梭车结构,如CN 111646088 A专利申请所示,采用在车体的两端设置一组车轮、与该组车轮轴垂直设置在两侧的第二组车轮的驱动形式。当需要在交叉路口位置时换向行走时,本来在轨道上的第一组车轮被顶升,第二组车轮被放下,从而完成换向。而该现有技术中,将第一组车轮进行升降的方式为:通过空心凸轮的转动,使空心凸轮中的弧形槽与活动杆配合而将上机架相对于下机架实现升降运动,从而实现第一组车轮与第二组车轮之间的相对升降而完成换向。同时,由于四向穿梭车还需要具有对货物的顶升功能,该专利申请中采用了与空心凸轮同轴设置的外凸轮与顶升板(上机架)下方的顶升轮配合,当外凸轮转动时通过凸轮原理使顶升板上升或下降。
该穿梭车中的空心凸轮及同轴外凸轮虽然能够实现两组车轮的换向以及顶升板的升降,但是从该换向及顶升实现整体结构来看,车体的横向两侧均需要设置空心凸轮及同轴外凸轮结构,而该种结构由于一内一外两个凸轮的同轴,需要占用穿梭车车体的横向方向较大的空间,难以将该结构应用到小型化的穿梭车中。
故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四向穿梭车顶升换向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一内一外两个凸轮同轴才能同时实现顶升板顶升以及上下车体相对升降,而一内一外两个凸轮同轴占用穿梭车横向空间大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四向穿梭车顶升换向装置,包括下车体、承载于下车体上的上车体、承载于上车体上的顶升组件;所述上车体的外表面设有位于中间位置且同轴设置的第一动力链轮、第二动力链轮、第一导轨、第二导轨、装配在第一导轨上的第一顶升滑块、装配在第二导轨上的第二顶升滑块、位于第一导轨一侧的第一导引链轮、位于第二导轨另一侧的第二导引链轮、位于第一导轨与第一动力链轮之间的第一传动链轮、位于第二导轨与第二动力链轮之间的第二传动链轮;所述第一导轨与第二导轨等高;所述第一动力链轮、第一导引链轮、第一传动链轮上围绕设置第一传动链条,该第一传动链条的两端分别连接固定于第一顶升滑块的两端,当第一传动链轮转动时,第一传动链条带动第一顶升滑块沿第一导轨移动;所述第二动力链轮、第二导引链轮、第二传动链轮上围绕设置第二传动链条,该第二传动链条的两端分别连接固定于第二顶升滑块的两端,当第二传动链轮转动时,第二传动链条带动第二顶升滑块沿第二导轨移动;所述第一顶升滑块的顶部设有第一上楔形块,第一顶升滑块的底部设有第一下楔形块,且第一上楔形块相对于第一下楔形块更靠近第一动力链轮,第一下楔形块相对于第一上楔形块更靠近第一导引链轮;所述第二顶升滑块的顶部设有第二上楔形块,第二顶升滑块的底部设有第二下楔形块,且第二上楔形块相对于第二下楔形块更靠近第二动力链轮,第二下楔形块相对于第二上楔形块更靠近第二导引链轮;所述顶升组件包括位于第一顶升滑块上方的第一支座、位于第二顶升滑块上方的第二支座;当第一动力链轮与第二动力链轮同向转动时,第一顶升滑块与第二顶升滑块相对靠近或者相对远离;当第一顶升滑块与第二顶升滑块相对靠近时,第一支座底部与第一上楔形块接触并被第一上楔形块抬起,第二支座底部与第二上楔形块接触并被第二上楔形块抬起;当第一顶升滑块与第二顶升滑块相对远离时,第一支座底部沿着第一上楔形块的倾斜面下落,第二支座底部沿着第二上楔形块的倾斜面下落;所述下车体包括位于第一顶升滑块下方并承载第一顶升滑块的第一销轴、位于第二顶升滑块下方并承载第二顶升滑块的第二销轴;第一销轴与第二销轴等高;当第一顶升滑块与第二顶升滑块相对靠近时,第一顶升滑块被第一销轴抬起,第二顶升滑块被第二销轴抬起;当第一顶升滑块与第二顶升滑块相对远离时,第一顶升滑块相对于第一销轴落下,第二顶升滑块相对于第二销轴落下。
有益效果: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顶升换向装置通过在第一、第二顶升滑块的上方及下方设置楔形块,且上方楔形块用于与顶升组件配合实现顶升功能,下方楔形块用于与下车体的销轴配合实现换向功能(即上、下车体相对上升或下降),从而可以在不需要同轴设置两组结构(如现有技术中设置两组凸轮结构)的情况下就可以实现顶升和换向功能。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结构可以减少占用上车体该部分的空间,即能够解决顶升换向装置占用穿梭车横向空间大的技术问题,有利于实现穿梭车尺寸的小型化。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包括上述四向穿梭车顶升换向装置的四向穿梭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顶升换向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并展示了上车体相对下车体上升到最高处的状态。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顶升换向装置所在位置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顶升换向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并展示了上车体相对下车体下降到最低处,且顶升组件未顶升时的状态。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顶升换向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并展示了顶升组件相对上车体被顶升到最高处,上车体相对下车体下降到最低处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请结合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四向穿梭车顶升换向装置,包括下车体1、承载于下车体1上的上车体2、承载于上车体2上的顶升组件3。所述上车体2的外表面21面对下车体1。该装置在上车体2外还设有一个外框4,该外框4的两侧与上车体固定,外框4的三面将下车体1包住用以将上、下车体定位。
上车体2的外表面21设有位于中间位置且同轴设置的第一动力链轮51、第二动力链轮52、第一导轨61、第二导轨62、装配在第一导轨61上的第一顶升滑块71、装配在第二导轨62上的第二顶升滑块72、位于第一导轨61一侧的第一导引链轮53、位于第二导轨62另一侧的第二导引链轮54、位于第一导轨61与第一动力链轮51之间的第一传动链轮55、位于第二导轨62与第二动力链轮52之间的第二传动链轮56。上车体2内部设有驱动第一动力链轮51、第二动力链轮52转动的电机减速器装置22。电机减速器装置22的输出轴穿过上车体2侧壁与第一动力链轮51、第二动力链轮52的轮轴同轴连接。所述第一导轨61与第二导轨62等高,使第一顶升滑块71、第二顶升滑块72相对下车体1及顶升组件3等高的移动。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导轨61及第二导轨62贴靠在上车体的外表面11。第一顶升滑块71的背面设有安装在第一导轨61上的第一导引块711,第二顶升滑块72的背面设有安装在第二导轨62上的第二导引块721。第一导引块711与第二导引块721均设置卡扣在第一导轨或第二导轨上的U形卡槽。
所述第一动力链轮51、第一导引链轮53、第一传动链轮55上围绕设置第一传动链条57。该第一传动链条57的两端分别连接固定于第一顶升滑块71的两端。当第一传动链轮55转动时,第一传动链条57带动第一顶升滑块71沿第一导轨61移动。第二动力链轮52、第二导引链轮54、第二传动链轮56上围绕设置第二传动链条58。该第二传动链条58的两端分别连接固定于第二顶升滑块72的两端。当第二传动链轮56转动时,第二传动链条58带动第二顶升滑块72沿第二导轨62移动。
所述第一顶升滑块71的顶部设有第一上楔形块73。第一顶升滑块71的底部设有第一下楔形块74。且第一上楔形块73相对于第一下楔形块74更靠近第一动力链轮51。第一下楔形块74相对于第一上楔形块73更靠近第一导引链轮53。所述第二顶升滑块72的顶部设有第二上楔形块75。第二顶升滑块72的底部设有第二下楔形块76。且第二上楔形块75相对于第二下楔形块76更靠近第二动力链轮52,第二下楔形块76相对于第二上楔形块75更靠近第二导引链轮54。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链条的设置形式不同:第一传动链条57自第一动力链轮51顶端延伸出的一端经过第一传动链轮55后,与第一顶升滑块71靠近第一动力链轮51的一端连接;第一传动链条57自第一动力链轮51底端延伸出的一端经过第一导引链轮53后,与第一顶升滑块71靠近第一导引链轮53的一端连接。第二传动链条58自第二动力链轮52顶端延伸出的一端经过第二导引链轮54后,与第二顶升滑块72靠近第二导引链轮54的一端连接;第二传动链条58自第二动力链轮52底端延伸出的一端经过第二传动链轮58后,与第二顶升滑块72靠近第二动力链轮52的一端连接。
所述顶升组件3包括位于第一顶升滑块71上方的第一支座31、位于第二顶升滑块72上方的第二支座32。当第一动力链轮51与第二动力链轮52同向转动时,第一顶升滑块71与第二顶升滑块72相对靠近或者相对远离。且基于上述结构,第一顶升滑块71与第二顶升滑块72的移动方向始终相反,且第一顶升滑块71与第二顶升滑块72的移动速度始终相同,而使第一支座31与第二支座32能够同时等高的升降。如图4所示,当第一顶升滑块71与第二顶升滑块72相对靠近时,第一支座31底部与第一上楔形块73接触并被第一上楔形块73抬起。第二支座32底部与第二上楔形块75接触并被第二上楔形块75抬起。如图1或图3所示,当第一顶升滑块71与第二顶升滑块72相对远离时,第一支座31底部沿着第一上楔形块73的倾斜面下落,第二支座32底部沿着第二上楔形块75的倾斜面下落。在第一支座31与第二支座32的底部还可以设置导引轮以降低与楔形块之间的摩擦。第一支座31上及第二支座32上均设置用以承载货物的顶升板33。通过上述移动,能够通过第一顶升滑块71与第二顶升滑块72实现对顶升组件3的顶升。
所述下车体1包括位于第一顶升滑块71下方并承载第一顶升滑块71的第一销轴11、位于第二顶升滑块72下方并承载第二顶升滑块72的第二销轴12。第一销轴11与第二销轴12等高。如图1所示,当第一顶升滑块71与第二顶升滑块72相对靠近时,第一顶升滑块71被第一销轴11抬起,第二顶升滑块72被第二销轴12抬起。如图3所示,当第一顶升滑块71与第二顶升滑块72相对远离时,第一顶升滑块71相对于第一销轴11落下,第二顶升滑块72相对于第二销轴12落下。通过上述移动,能够通过第一顶升滑块71与第二顶升滑块72实现上车体2相对于下车体1的上下移动,应用在穿梭车内则能够实现车轮的换向。并且,如前所述,第一下楔形块74与第一上楔形块73错开设置,第二上楔形块75与第二下楔形块76也错开设置,从而对于顶升的动作和对于换向的动作也可以错开实现而不被限制为同时实现。
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该技术方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施例中未明确的各组成部分均可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Claims (6)

1.一种四向穿梭车顶升换向装置,包括下车体、承载于下车体上的上车体、承载于上车体上的顶升组件;
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车体的外表面设有位于中间位置且同轴设置的第一动力链轮、第二动力链轮、第一导轨、第二导轨、装配在第一导轨上的第一顶升滑块、装配在第二导轨上的第二顶升滑块、位于第一导轨一侧的第一导引链轮、位于第二导轨另一侧的第二导引链轮、位于第一导轨与第一动力链轮之间的第一传动链轮、位于第二导轨与第二动力链轮之间的第二传动链轮;所述第一导轨与第二导轨等高;
所述第一动力链轮、第一导引链轮、第一传动链轮上围绕设置第一传动链条,该第一传动链条的两端分别连接固定于第一顶升滑块的两端,当第一传动链轮转动时,第一传动链条带动第一顶升滑块沿第一导轨移动;
所述第二动力链轮、第二导引链轮、第二传动链轮上围绕设置第二传动链条,该第二传动链条的两端分别连接固定于第二顶升滑块的两端,当第二传动链轮转动时,第二传动链条带动第二顶升滑块沿第二导轨移动;
所述第一顶升滑块的顶部设有第一上楔形块,第一顶升滑块的底部设有第一下楔形块,且第一上楔形块相对于第一下楔形块更靠近第一动力链轮,第一下楔形块相对于第一上楔形块更靠近第一导引链轮;
所述第二顶升滑块的顶部设有第二上楔形块,第二顶升滑块的底部设有第二下楔形块,且第二上楔形块相对于第二下楔形块更靠近第二动力链轮,第二下楔形块相对于第二上楔形块更靠近第二导引链轮;
所述顶升组件包括位于第一顶升滑块上方的第一支座、位于第二顶升滑块上方的第二支座;当第一动力链轮与第二动力链轮同向转动时,第一顶升滑块与第二顶升滑块相对靠近或者相对远离;当第一顶升滑块与第二顶升滑块相对靠近时,第一支座底部与第一上楔形块接触并被第一上楔形块抬起,第二支座底部与第二上楔形块接触并被第二上楔形块抬起;当第一顶升滑块与第二顶升滑块相对远离时,第一支座底部沿着第一上楔形块的倾斜面下落,第二支座底部沿着第二上楔形块的倾斜面下落;
所述下车体包括位于第一顶升滑块下方并承载第一顶升滑块的第一销轴、位于第二顶升滑块下方并承载第二顶升滑块的第二销轴;第一销轴与第二销轴等高;当第一顶升滑块与第二顶升滑块相对靠近时,第一顶升滑块被第一销轴抬起,第二顶升滑块被第二销轴抬起;当第一顶升滑块与第二顶升滑块相对远离时,第一顶升滑块相对于第一销轴落下,第二顶升滑块相对于第二销轴落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向穿梭车顶升换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链条自第一动力链轮顶端延伸出的一端经过第一传动链轮后,与第一顶升滑块靠近第一动力链轮的一端连接;第一传动链条自第一动力链轮底端延伸出的一端经过第一导引链轮后,与第一顶升滑块靠近第一导引链轮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传动链条自第二动力链轮顶端延伸出的一端经过第二导引链轮后,与第二顶升滑块靠近第二导引链轮的一端连接;第二传动链条自第二动力链轮底端延伸出的一端经过第二传动链轮后,与第二顶升滑块靠近第二动力链轮的一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四向穿梭车顶升换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升滑块与第二顶升滑块的移动方向始终相反,且第一顶升滑块与第二顶升滑块的移动速度始终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四向穿梭车顶升换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轨及第二导轨贴靠在上车体的外表面;第一顶升滑块的背面设有安装在第一导轨上的第一导引块,第二顶升滑块的背面设有安装在第二导轨上的第二导引块;第一导引块与第二导引块均设置卡扣在第一导轨或第二导轨上的U形卡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四向穿梭车顶升换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车体内部设有驱动第一动力链轮、第二动力链轮转动的电机减速器装置,电机减速器装置的输出轴穿过上车体侧壁与第一动力链轮、第二动力链轮的轮轴同轴连接。
6.一种四向穿梭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四向穿梭车顶升换向装置。
CN202223547075.0U 2022-12-29 2022-12-29 一种四向穿梭车顶升换向装置及四向穿梭车 Active CN2192784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47075.0U CN219278464U (zh) 2022-12-29 2022-12-29 一种四向穿梭车顶升换向装置及四向穿梭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47075.0U CN219278464U (zh) 2022-12-29 2022-12-29 一种四向穿梭车顶升换向装置及四向穿梭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78464U true CN219278464U (zh) 2023-06-30

Family

ID=869174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547075.0U Active CN219278464U (zh) 2022-12-29 2022-12-29 一种四向穿梭车顶升换向装置及四向穿梭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784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07014B (zh) 一种车轮调节装置及其四向搬运车
CN111959531B (zh) 一种四向行走穿梭车
US20240025716A1 (en) Carrying device, warehousing logistics system, and pallet carrying method
CN111646088A (zh) 重型四向穿梭车
CN111520022A (zh) 铁路机动装备车滑动顶盖
CN219278464U (zh) 一种四向穿梭车顶升换向装置及四向穿梭车
CN111409993A (zh) 一种用于搬运机器人的换向顶升机构
CN216944676U (zh) 一种穿梭车及其穿梭板顶升同步装置
CN114906773B (zh) 叉车机器人及工作方法
CN216038489U (zh) 一种多级伸缩机构及堆垛式换电机器人
CN111455745B (zh) 一种含填缝装置的升降平台及智能立体车库
CN216155410U (zh) 一种货叉式电动行走顶升机构
CN211496815U (zh) 一种链条驱动装置及行走小车
CN112960392B (zh) 一种抓取机构
CN212374153U (zh) 一种重型四向穿梭车
CN212337018U (zh) 铁路机动装备车滑动顶盖
CN107892158B (zh) 用于装卸车轴的装卸料机
CN110802570A (zh) 一种移动装置及建筑机器人
JP3371955B2 (ja) リフター
CN219117068U (zh) 一种穿梭车升降顶升互锁装置
CN220009532U (zh) 一种换电小车加解锁装置
CN117142385A (zh) 四向穿梭车
CN111186452A (zh) 一种驮背车托部的举升装置
CN218878322U (zh) 穿梭车用顶升换向装置及穿梭车
CN219822532U (zh) 一种齿轮齿条传动顶升换向机构及四向穿梭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