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78011U - 一种物料混合瓶 - Google Patents

一种物料混合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78011U
CN219278011U CN202223331920.0U CN202223331920U CN219278011U CN 219278011 U CN219278011 U CN 219278011U CN 202223331920 U CN202223331920 U CN 202223331920U CN 219278011 U CN219278011 U CN 2192780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terial bin
lower material
bin
communicating pipe
communic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3192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郗大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22333192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780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780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780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W90/10Bio-packaging, e.g. packing containers made from renewable resources or bio-plastics

Landscapes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物料混合瓶,包括上物料仓和下物料仓,上物料仓和下物料仓之间设置有隔离件将两者分离,上物料仓和下物料仓内分别容置不同物料,下物料仓与隔离件相对的一面设置有连通管入口;一连通管至少部分地穿过连通管入口并且一端设置于下物料仓外部;连通管的侧壁设置有下物料仓连通口;连通管朝向隔离件的一端设置有上物料仓连通口;下物料仓连通口与上物料仓连通口相通;连通管远离隔离件的一侧设置有弹性按压件;当按压弹性按压件时,连通管沿通道向隔离件方向运动,并刺破隔离件,使得上物料仓和下物料仓之间通过上物料仓连通口和下物料仓连通口连通。本实用新型在混合瓶封闭下,通过气液交换,避免因为气压而导致物料混合困难。

Description

一种物料混合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物料混合瓶。
背景技术
在包装领域,常会遇到到两种物料混合使用,但混合物不稳定,需要现配现用的情况。也就是平时两种物料需要单独放置,使用时才进行混合。包括一些药品、化学品、护肤品或化妆品等等。例如有些情况下需要将固态化妆品与液态化妆品混合使用的情况。
现有的技术中,有些方案采取类似注射器的活塞推动方式,推动过程中可以同时刺破装有两种物料的容器之间的隔膜,使得两种物料混合,但是如果在容器整体密闭的条件下,由于气压的原因,两个物料仓的物料难以混合。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由于气压的原因,导致其中物料混合困难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物料混合瓶,其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提供一种物料混合瓶,包括上物料仓和下物料仓,上物料仓和下物料仓之间设置有隔离件将两者分离,上物料仓和下物料仓内分别容置不同物料,下物料仓与隔离件相对的一面设置有连通管入口;一连通管至少部分地穿过连通管入口并且一端设置于下物料仓外部;连通管的侧壁设置有下物料仓连通口;连通管朝向隔离件的一端设置有上物料仓连通口;下物料仓连通口与上物料仓连通口相通;
连通管远离隔离件的一侧设置有弹性按压件;
当按压弹性按压件时,连通管向隔离件方向运动,并刺破隔离件,使得上物料仓和下物料仓之间通过上物料仓连通口和下物料仓连通口连通;同时下物料仓内的物料被压入上物料仓;
弹性按压件在不被按压时,发生回弹。
使用时,通常将物料混合瓶倒置,也就是上物料仓在下,下物料仓在上。当弹性按压件向上物料仓的方向形变时,位于下物料仓内的物料进入上物料仓,当弹性按压件从形变中回复时,上物料仓内的空气被吸入下物料仓中,反复按压从而完成整个的混合过程。弹性按压件的弹性变形和回弹使得上物料仓和下物料仓内分别容置的物料充分混合且尽量的流入上物料仓内。在上物料仓的开口打开后,反复按压弹性按压件,也可以使得混合后的物料挤干净。
优选地,上物料仓的靠近隔离件一端的内侧设置有导向环,导向环内部设置有与上物料仓连通口的相适应的导向口;
隔离件被刺破后,连通管的顶部经导向口进入上物料仓。
在本优选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导向环,保证连通管连通上物料仓与下物料仓本身的稳定性,同时也可以为隔离件的破口提供较为规整的刺破面。
优选地,连通管入口向下物料仓内延伸形成导向筒;连通管沿导向筒上下滑动。
进一步优选地,连通管与隔离件相反方向的一端,沿外侧边缘向外延伸形成限位部,当限位部与下物料仓接触时,限位部限制连通管继续向下物料仓内深入,以使下物料仓连通口位于连通管外部、下物料仓内部、隔离件位于下物料仓的一侧;
隔离件被刺破后,下物料仓连通口位于连通管外部、下物料仓内部、隔离件位于下物料仓的一侧。
进一步优选地,上物料仓,用于盛放固体物料;下物料仓用于盛放液体物料;
液体物料经下物料仓连通口进入连通管,并经连通管进入到上物料仓。
优选地,弹性按压件为具有一定容积的硅胶按压件。
在本优选地技术方案中,硅胶价格相对低廉且耐腐蚀,不易损坏。
优选地,连通管朝向隔离件的一端,沿上物料仓连通口的边缘向上延伸形成穿刺装置,用于刺穿隔离件。
优选地,穿刺装置是对称的;沿穿刺装置的对称轴纵切所形成的纵截面呈直角三角形。
在本优选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穿刺装置,便于连通管方便的穿过隔离件。
优选地,上物料仓外壁设置有凸圈,下物料仓的内壁设置有适配凸圈的凹槽;上物料仓与下物料仓之间通过凸圈和凹槽紧密连接。
优选地,上物料仓具有开口部,开口部为:开口外螺纹和端盖配合或者开口与弹性塞子配合或者开口铰接端盖或者具有折断部。
优选地,所述弹性按压件的侧面设置有撕拉环;所述撕拉环可拆卸的连接所述下物料仓。
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侧面和顶部设置有连通口的连通管,刺穿隔离件,通过弹性按压件的形变,当弹性按压件向上物料仓的方向形变时,位于下物料仓内的物料,一般为液体进入上物料仓,当弹性按压件从形变中回复时,上物料仓内的空气被吸入下物料仓中,从而完成上下物料仓的连通与物料的混合,从而避免了因为气压问题而导致无法混合。
2、在物料混合瓶的开口打开后,反复按压弹性按压件,也可以使得混合后的物料挤干净,尽量避免浪费。
3、使用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物料混合瓶,适用于两种需要配合使用物料的便捷存放。当两种物料各自具有稳定性而在混合后稳定性较弱,需要随用随配的场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在具有撕拉环下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连通管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在在具有撕拉环下的在隔离件被刺穿后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在不具有撕拉环下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在不具有撕拉环下在隔离件被刺穿后的剖视图。
上物料仓1,导向环11,导向口12、凸圈13;
下物料仓2,导向筒21、凹槽22;
隔离件3;
连通管4;下物料仓连通口41;上物料仓连通口42;限位部43;穿刺装置44;
冻干球5;
弹性按压件6;
撕拉环7。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在其他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系统、装置、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申请的描述。
应当理解,当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指示所述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集合的存在或添加。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不仅表示“仅此一个”,也可以表示“多于一个”的情形。
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另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2、3、4、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物料混合瓶,包括上物料仓1和下物料仓2,上物料仓1和下物料仓2之间设置有隔离件3将两者分离,上物料仓1和下物料仓2内分别容置不同物料,下物料仓2与隔离件3相对的一面设置有连通管4入口。一连通管4至少部分地穿过连通管4入口并且一端设置于下物料仓2外部。连通管4的侧壁设置有下物料仓连通口41。连通管4朝向隔离件3的一端设置有上物料仓连通口42。下物料仓连通口41与上物料仓连通口42相通。
连通管4远离隔离件3的一侧设置有弹性按压件6。
当按压弹性按压件6时,连通管4向隔离件3方向运动,并刺破隔离件3,使得上物料仓1和下物料仓2之间通过上物料仓连通口42和下物料仓连通口41连通;同时下物料仓2内的物料被压入上物料仓1。
弹性按压件6在不被按压时,发生回弹。
现有的技术中,有些方案采取类似注射器的活塞推动方式,推动过程中可以同时刺破装有两种物料的容器之间的隔膜,使得两种物料混合,但是如果在容器整体密闭的条件下,由于气压的原因,其推动到一定位置便无法推动导致混合困难。而本实施例则通过上下仓气液交换的方式,克服了上物料仓1中气压所造成的障碍。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当连通管4未穿刺隔离件3时,连通管4的上部位于隔离件3位于下物料仓2的一侧,位于下物料仓2内,此时上物料仓1与下物料仓2之间互不连通。使用时时,通过外力按压连通管4,使连通管4的顶部刺穿隔离件3,从而使连通管4的顶部进入到上物料仓1的内部,并通过连通管4顶部设置的,此时位于上物料仓1内的顶部开口,即上物料仓连通口42与设置在连通管4侧面上的,此时位于下物料仓2内的下物料仓连通口41进行连通上物料仓1和下物料仓2,从而使得上物料仓1内的物料和下物料仓2内的物料之间可以进行流通,然后将混合瓶倒置,最后通过按压弹性按压件6来实现最后的物料交换的过程。
如图3,使用时,通常将物料混合瓶倒置,也就是上物料仓1在下,下物料仓2在上。当弹性按压件6向上物料仓1的方向形变时,位于下物料仓2内的物料进入上物料仓1,当弹性按压件6从形变中回复时,上物料仓1内的空气被吸入下物料仓2中,反复按压从而完成整个的混合过程。弹性按压件6的弹性变形和回弹使得上物料仓1和下物料仓2内分别容置的物料充分混合且尽量的流入上物料仓1内。在上物料仓1的开口打开后,反复按压弹性按压件6,也可以使得混合后的物料挤干净。
弹性按压件6为具有一定容积的硅胶按压件。价格相对低廉且耐腐蚀,不易损坏。
在具体的长短的结构设置上,一般将连通管4的设置为略长于下物料仓2的长度,在未使用时,连通管4一部分在下物料仓2内,另一部分在暴露在下物料仓2外部,从而在按压连通管4的时候,在完成按压过程之后,可以使得连通管4顶部刚刚进入上物料仓1中。
在上物料仓1和下物料仓2中存放有两种不同的物料,位于上物料仓1的物料,既可以是固体物料、也可以是液体物料,但是位于下物料仓2的物料一般为液体物料,具体的组合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调整,只要下物料仓2的物料可以通过连通管4进入上物料仓1即可。
如果设置在上物料仓1内的物料为液体物料,设置在下物料仓2内的也是液体物料,那么在使用过程中,将物料混合瓶倒放,然后反复按压胶塞,使下物料仓2的液体物料通过连通管4进入到上物料仓1内。
同时如果设置在上物料仓1内的物料为固体物料,设置在下物料仓2内的也是液体物料,因为上物料仓1内的物料难以通过连通管4进入到下物料仓2内,那么则只能将物料混合瓶倒放,使下物料仓2的液体物料通过连通管4进入到上物料仓1内,从而完成混合的过程。
同时在隔离件3的设置上,既可以使用金属箔,也可以使用其他材料,只要能够被连通管4穿透,使得上下两仓得以连通即可。
在使用过程中,消费者只需要按动连通管4的底部,使连通管4的顶部刺穿隔离件3,然后通过按动胶塞,便可以完成物料的混合过程,然后再通过上物料仓1上设置的开口方式,如掰断安瓶或者是旋下设置在上物料仓1上的瓶盖,从而使用混合好的物料。
本实施例通过侧面和顶部设置有连通口的连通管4,刺穿隔离件3,然后通过弹性按压件6的形变,当弹性按压件6向上物料仓1的方向形变时,位于下物料仓2内的物料进入上物料仓1,当弹性按压件6从形变中回复时,上物料仓1内的空气被吸入下物料仓2中,从而完成上下物料仓2的连通与物料的混合,
上物料仓1的靠近隔离件3一端的内侧设置有导向环,导向环内部设置有与上物料仓连通口42的相适应的导向口12。隔离件3被刺破后,连通管4的顶部经导向口12进入上物料仓1。
如图1、3,在下物料仓2的靠近隔离件3一端的内侧设置有导向环,隔离件3被刺破后,连通管4的顶部经导向口12进入上物料仓1,从而保证连通管4连通上物料仓1与下物料仓2本身的稳定性。同时将导向口12设置为略大于上物料仓连通口42,同时小于连通管4的直径,也可以起到限制连通管4进一步向上物料仓1内移动。同时也可以为破口提供较为规整的刺破面。
连通管4入口向下物料仓2内延伸形成导向筒21;连通管4沿导向筒21上下滑动。
如图2,连通管4入口设置为圆形入口,连通管4设置为圆筒状,连通管4入口向下物料仓2内延伸形成圆柱形的导向筒21,连通管4通过沿导向筒21上下滑动,从而限制连通管4的移动方向,使其只能向隔离件3和上物料仓1方向移动,同时起到连接连通管4与下物料仓2的作用。连通管4与隔离件3相反方向的一端,沿外侧边缘向外延伸形成限位部43,当限位部43与下物料仓2接触时,限位部43限制连通管4继续向下物料仓2内深入,以使下物料仓连通口41位于连通管外部、下物料仓2内部、隔离件3位于下物料仓2的一侧。
隔离件3被刺破后,下物料仓连通口41位于连通管外部、下物料仓2内部、隔离件3位于下物料仓2的一侧。
如图1、3,在具体的连通管4的行程的设计上,在连通管4底部沿外侧边缘向外延伸形成限位部43,从而限制连通管4向上物料仓1内移动的行程。而在该种行程的设置下,当未使用时,下物料仓连通口41位于导向筒21内,而上物料仓连通口42则处于下物料仓2内;隔离件3被刺破后,由于限位部43的限制,使得连通管4顶部仅仅是刚刚穿过隔离件3,进入到导向筒21内即可,而此时下物料仓连通口41位于正好从连通管中出来,位于下物料仓2内部,隔离件3上方,隔离件3位于下物料仓2的一侧未进入到上物料仓1内,从而正好使得上下物料仓2连通。
上物料仓1,用于盛放固体物料;下物料仓2用于盛放液体物料;
液体物料经下物料仓连通口41进入连通管4,并经连通管4进入到上物料仓1。
上物料仓1,用于盛放固体物料,下物料仓2用于盛放液体物料;同时固体物料可以采用冻干球5等形式,冻干球5技术能够保持了酶/蛋白等的活性,且冻干球5具备疏松网状结构,复溶迅速,同时在导向环的设置上,其导向口12的直径小于冻干球5,这样了话冻干球5就不会嵌入到导向口12中。
连通管4朝向隔离件3的一端,沿上物料仓连通口42的边缘向上延伸形成穿刺装置44,用于刺穿隔离件3。
出于便于刺穿隔离件3的考虑,在沿上物料仓连通口42的边缘向上延伸形成穿刺装置44,并通过穿刺装置44来刺破隔离件3,进一步优选地,穿刺装置44是对称的;沿穿刺装置44的对称轴纵切所形成的纵截面呈直角三角形;上物料仓连通口42的直径小于冻干球5的直径。穿刺装置44是对称的;沿穿刺装置44的对称轴纵切所形成的纵截面呈直角三角形。
上物料仓1外壁设置有凸圈22,下物料仓2的内壁设置有适配凸圈22的凸圈13;上物料仓1与下物料仓2之间通过凸圈22和凸圈13紧密连接。
上物料仓1具有开口部,开口部为:开口外螺纹和端盖配合或者开口与弹性塞子配合或者开口铰接端盖或者具有折断部。
如图1、3,本实施例中可打开的开口部具有多种实现方式,可举例地,如在上物料仓1的上部开口处的侧壁设置有螺纹,另配设带有相适螺纹的端盖以封闭上物料仓1的该开口。或者是在上物料仓1的开口处通过可塞入该开口的弹性塞子实现开口的封闭或打开。还可以采用的形式是在上物料仓1的开口一侧铰接可打开或锁止封闭该开口的端盖。再比如是,上物料仓1本身采用易于击破或折断的材料制备,以在上物料仓1上容易地形成可打开的开口。图1中展示的是上物料仓1本身采用折断的结构,类似安瓿瓶的式样。
如图1、3弹性按压件6的侧面设置有撕拉环7;撕拉环可拆卸的连接所述下物料仓2。通过撕拉环7可以让混合瓶可以立起来,同时也可以避免混合瓶的非正常混合。在使用的时候,只需要将撕拉环7拉扯下,便可以让连通管4可以上下移动。
可以知道的是,任何可实现相同技术效果的实施方式均应被认为是前述实施方式的变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在此不再赘述。
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1)

1.一种物料混合瓶,包括上物料仓和下物料仓,所述上物料仓和所述下物料仓之间设置有隔离件将两者分离,上物料仓和所述下物料仓内分别容置不同物料,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物料仓与所述隔离件相对的一面设置有连通管入口;一连通管至少部分地穿过所述连通管入口并且一端设置于所述下物料仓外部;所述连通管的侧壁设置有下物料仓连通口;所述连通管朝向所述隔离件的一端设置有上物料仓连通口;所述下物料仓连通口与所述上物料仓连通口相通;
所述连通管远离所述隔离件的一侧设置有弹性按压件;
当按压所述弹性按压件时,所述连通管向所述隔离件方向运动,并刺破所述隔离件,使得所述上物料仓和所述下物料仓之间通过所述上物料仓连通口和所述下物料仓连通口连通;同时所述下物料仓内的物料被压入所述上物料仓;
所述弹性按压件在不被按压时,发生回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物料混合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物料仓的靠近所述隔离件一端的内侧设置有导向环,所述导向环内部设置有与所述上物料仓连通口的相适应的导向口;
所述隔离件被刺破后,所述连通管的顶部经所述导向口进入所述上物料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物料混合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管入口向所述下物料仓内延伸形成导向筒;所述连通管沿所述导向筒上下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物料混合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管与所述隔离件相反方向的一端,沿外侧边缘向外延伸形成限位部,当所述限位部与所述下物料仓接触时,所述限位部限制所述连通管继续向所述下物料仓内深入,以使所述下物料仓连通口位于所述连通管外部、所述下物料仓内部、所述隔离件位于所述下物料仓的一侧;
所述隔离件被刺破后,所述下物料仓连通口位于所述连通管外部、所述下物料仓内部、所述隔离件位于所述下物料仓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4所述的一种物料混合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物料仓用于盛放固体物料;所述下物料仓用于盛放液体物料;
所述液体物料经所述下物料仓连通口进入所述连通管,并经所述连通管进入到所述上物料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物料混合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按压件为具有一定容积的硅胶按压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物料混合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管朝向所述隔离件的一端,沿所述上物料仓连通口的边缘向上延伸形成穿刺装置,用于刺穿所述隔离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物料混合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刺装置是对称的;沿所述穿刺装置的对称轴纵切所形成的纵截面呈直角三角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物料混合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物料仓外壁设置有凸圈,所述下物料仓的内壁设置有适配凸圈的凹槽;所述上物料仓与所述下物料仓之间通过所述凸圈和所述凹槽紧密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物料混合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物料仓具有开口部,所述开口部为:开口外螺纹和端盖配合或者开口与弹性塞子配合或者开口铰接端盖或者具有折断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物料混合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按压件的侧面设置有撕拉环;所述撕拉环可拆卸的连接所述下物料仓。
CN202223331920.0U 2022-12-13 2022-12-13 一种物料混合瓶 Active CN2192780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31920.0U CN219278011U (zh) 2022-12-13 2022-12-13 一种物料混合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31920.0U CN219278011U (zh) 2022-12-13 2022-12-13 一种物料混合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78011U true CN219278011U (zh) 2023-06-30

Family

ID=869298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31920.0U Active CN219278011U (zh) 2022-12-13 2022-12-13 一种物料混合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780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138681B1 (en) Assembly for preparing and dispensing a solution
US6024235A (en) Container seal with a sealing body which can be punctured
US5462200A (en) Threaded cap with controlled orifice liner for piercing a sealed container
US4950237A (en) Dual chambered mixing and dispensing vial
US8122922B2 (en) Closure and dispensing system
US20080009822A1 (en) Needleless access vial
EP2403470B1 (en) Dropper bottle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opening it
US2908274A (en) Closure
CN219278011U (zh) 一种物料混合瓶
WO2019001582A1 (zh) 一种即配式饮料瓶及其刺穿即配式分配瓶盖
CN115817965A (zh) 一种物料混合瓶
CN108910282B (zh) 一种具有按压穿刺自锁混合功能的饮料瓶
CN208560232U (zh) 一种玻璃瓶用橡胶塞
KR200493357Y1 (ko) 이액 분리 저장이 가능한 앰플용기
CN210149908U (zh) 一种化学试剂用瓶盖
CN207312266U (zh) 一种新型气雾剂用的二元包装罐
CN207312255U (zh) 一种新型二元包装气雾剂阀罐
CN218023084U (zh) 可重复使用的塑料安瓶
CN2162437Y (zh) 瓶口不堵倒置不淌的胶水瓶
CN214511209U (zh) 一种防止漏液的病毒采样装置
CN219743336U (zh) 一种基于bfs设备生产的滴眼剂瓶型
CN211197182U (zh) 一种一体式储物式瓶盖及瓶子
CN209777197U (zh) 一种一体式瓶盖及瓶子
CN215246782U (zh) 按压稀释溶液的饮料瓶装置
CN209617910U (zh) 一种可罐装粉剂或液体的饮料瓶盖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