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70895U - 可穿戴配件、气囊组件、壳体组件、表体及智能穿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可穿戴配件、气囊组件、壳体组件、表体及智能穿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70895U
CN219270895U CN202320201574.XU CN202320201574U CN219270895U CN 219270895 U CN219270895 U CN 219270895U CN 202320201574 U CN202320201574 U CN 202320201574U CN 219270895 U CN219270895 U CN 2192708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plate
limiting
clamping
block
accommodating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20157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饶志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20157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708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708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708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可穿戴配件、气囊组件、壳体组件、表体及智能穿戴设备,属于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可穿戴配件包括:第一盖板;第一卡接部,第一卡接部的第一端与第一盖板可移动连接,第一卡接部的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与穿戴设备的壳体卡接;第一开合部,与第一卡接部连接,通过驱动第一开合部,使第一卡接部移动,以卡入至穿戴设备的壳体中或从穿戴设备的壳体中脱出。本公开通过设置与第一盖板和壳体分别配合的第一卡接部,以及用于驱动第一卡接部的第一开合部,以实现第一盖板与壳体的可拆卸设置,从而可以根据用户需求来更换腕带或气囊,以适用不同用户的腕围。

Description

可穿戴配件、气囊组件、壳体组件、表体及智能穿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穿戴配件、气囊组件、壳体组件、表体及智能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用户有随时测量自身血压的需求。相关技术中,出现了能便携测量用户血压的智能手表。但是,这种智能手表的测量血压的腕带只具有一个尺寸,无法适配所有人的手腕尺寸,从而容易造成腕带尺寸与手腕尺寸不适配,血压测量不准确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可穿戴配件、气囊组件、壳体组件、表体及智能穿戴设备。
本公开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可穿戴配件,包括:
第一盖板;
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盖板可移动连接,所述第一卡接部的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与穿戴设备的壳体卡接;
第一开合部,与所述第一卡接部连接,通过驱动所述第一开合部,使所述第一卡接部移动,以卡入至所述穿戴设备的壳体中或从所述穿戴设备的壳体中脱出。
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接部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远离所述第一卡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盖板抵接。
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盖板与气囊连接,所述第一盖板设置进气孔,所述气囊与所述进气孔连通,通过所述进气孔为所述气囊充放气。
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盖板设置有气体通道,所述气体通道的一端与所述气囊连通,所述气体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进气孔连通。
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盖板的朝向所述穿戴设备的壳体一侧还设置第二弹性件。
本公开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气囊组件,所述气囊组件包括气囊以及本公开第一方面所提出的可穿戴配件,所述气囊与所述可穿戴配件的第一盖板连接。
本公开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包括:
壳体,设置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一容置腔的侧壁上设置第一限位部;
第二盖板,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置腔内,所述第二盖板上设置第二限位部;
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二卡接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可移动连接,所述第二卡接部的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限位部卡接;
第二开合部,与所述第二卡接部连接,通过驱动所述第二开合部,使所述第二卡接部移动,以卡入至所述第一限位部中或从所述第一限位部中脱出。
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第二限位槽;
所述第二卡接部包括限位销、卡块和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位于所述卡块和所述限位销之间,所述连接块将所述卡块与所述限位销相连;所述限位销插入至所述第二限位槽中,第一弹性件套设于所述限位销上,所述第一弹性件的远离所述连接块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槽抵接;所述卡块用于与所述第一限位槽卡接配合;
所述第二开合部包括推块,所述推块设置在所述连接块上。
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盖板设置有沿其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二盖板的避让孔,所述推块安装于所述避让孔中;
所述推块能够在所述避让孔中朝向或远离所述第二盖板运动。
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盖板还设置第三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和所述第三限位部设置于沿所述第二盖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
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的侧壁的第四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四限位部设置于沿所述第一容置腔的长度方向的两端;
所述第二盖板安装于所述壳体时,所述第三限位部与所述第四限位部配合,对所述第二盖板进行限位。
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上远离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一端设置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二容置腔与所述第一容置腔连通;所述第四限位部包括凸块、第一限位杆和套设于所述第一限位杆外部的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一限位杆与所述凸块相连,所述第三弹性件位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内,所述第三弹性件的远离所述凸块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容置腔抵接,所述凸块能够在所述第二容置腔内朝向或远离所述第一容置腔运动;
所述第三限位部包括第三限位槽,所述凸块的远离所述第三弹性件的一侧插入至所述第三限位槽中。
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盖板的底部还设置第二限位杆,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套设在所述第二限位杆的外部,所述第二盖板安装于所述壳体时,所述第二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所述第二弹性件向所述第二盖板施加朝向第二盖板的作用力。
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底壁。
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板设置沿其厚度方向贯穿所述支撑板的避让区域;和/或,
所述支撑板的远离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一端设置导向筋。
本公开第四方面提出了一种表体,所述表体包括气囊以及本公开第三方面提出的壳体组件,所述气囊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安装于所述壳体组件的第二盖板和壳体之间。
本公开第五方面提出了一种智能穿戴设备,包括腕带以及本公开第四方面所提出的表体,所述腕带与所述表体可拆卸连接;
所述腕带与所述表体的气囊连接。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公开的可穿戴配件及壳体组件通过设置与盖板和壳体分别配合的卡接部,以及用于驱动卡接部的开合部,以实现盖板与壳体的可拆卸设置,从而可以根据用户需求来更换腕带或气囊,以适用不同用户的腕围。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气囊、盖板与壳体的装配示意图。
图2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盖板的示意图。
图3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盖板的示意图。
图4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壳体的示意图。
图5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气囊、卡接部、开合部与壳体的装配示意图。
图6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气囊、盖板与壳体的装配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相关技术中,出现了能便携测量用户血压的智能手表。但是,这种智能手表的测量血压的腕带只具有一个尺寸,无法适配所有人的手腕尺寸,从而容易造成腕带尺寸与手腕尺寸不适配,造成测量不准确的问题。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公开提出了一种可穿戴配件,可穿戴配件包括盖板、卡接部和开合部。卡接部的第一端与盖板可移动连接,卡接部的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与穿戴设备的壳体卡接。开合部与卡接部连接,通过驱动开合部,使卡接部移动,以卡入至穿戴设备的壳体中或从穿戴设备的壳体中脱出。本公开的可穿戴配件通过设置与盖板和穿戴设备的壳体分别配合的卡接部,以及用于驱动卡接部的开合部,以实现盖板与壳体的可拆卸设置,从而可以根据用户需求来更换腕带或气囊,以适用不同用户的腕围。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技术方案进行详细阐述,在不冲突的情形下,以下实施例和实施方式可以相互结合。
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可穿戴配件,可穿戴配件用于与穿戴设备配合,穿戴设备例如是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可穿戴配件包括盖板1,盖板1用于与穿戴设备的壳体2配合,盖板1将穿戴设备的腕带或气囊3的连接部31固定在盖板1与穿戴设备的壳体2之间。在一示例中,如图4所示,穿戴设备的壳体2与盖板1配合的一侧设置第一容置腔21,盖板1与第一容置腔21的形状相适应,例如盖板1呈板状可拆卸设置在第一容置腔21内,且盖板1的厚度与第一容置腔21的深度相适应,以使盖板1设置在第一容置腔21时,盖板1的顶部与壳体2的顶部处于同一水平面,从而使盖板1与穿戴设备的壳体2整体更加美观。
如图6所示,可穿戴配件还包括卡接部12,卡接部12的第一端1221与盖板1可移动连接,卡接部12的与第一端1221相对的第二端1211与穿戴设备的壳体2卡接,卡接部12的第一端1221相对盖板1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当卡接部12的第一端1221位于第一位置时,卡接部12的第二端1211与穿戴设备的壳体2卡接,盖板1固定在穿戴设备的壳体2上。盖板1用于将腕带或气囊3的连接部31挤压固定在盖板1与穿戴设备的壳体2之间。卡接部12的第一端1221位于第二位置,卡接部12的第二端1211与穿戴设备的壳体2分离,盖板1能够从穿戴设备的壳体2中脱出,能够将腕带或气囊3从穿戴设备上拆卸下来,便于对腕带或气囊3进行更换。
可穿戴配件还包括开合部17,开合部17与卡接部12连接,通过驱动开合部17,使卡接部12移动,例如在外力作用下驱动开合部17能够使卡接部1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外置之间运动。外力作用可以是通过弹性件对开合部17施加的弹性力,也可以是用户对开合部17施加的作用力,还可以是通过将开合部17连接马达,通过马达对开合部17施加的驱动力。当在外力作用下驱动开合部17时,卡接部12的第一端1221移动至第一位置时,卡接部12的第二端1211卡入穿戴设备的壳体2中;或者,当在外力作用下驱动开合部17时,卡接部12的第一端1221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卡接部12的第二端1211从穿戴设备的壳体2中脱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卡接部12的第一端1221设置有第一弹性件18,第一弹性件18可以是弹簧,也可以是由比如硅胶等弹性材质制得的筒状结构。第一弹性件18的远离卡接部12的一端与盖板1抵接,当盖板1设置在穿戴设备的壳体2上时,第一弹性件18处于压缩状态,第一弹性件18对卡接部12施加推力以使卡接部12的第二端1211与穿戴设备的壳体2卡接,此时卡接部12的第一端1221处于第一位置。当在外力作用下驱动开合部,使卡接部12的第一端1221处于第二位置,第一弹性件18进一步压缩,卡接部12的第二端1211从穿戴设备的壳体2中脱出。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弹性件18,第一弹性件18被挤压状态下产生的舒张力施加于卡接部12上,可使卡接部12的第二端1211与穿戴设备的壳体2维持卡接状态,保证盖板1与穿戴设备的壳体2的装配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中,可穿戴配件包括气囊3,盖板1与气囊3连接,盖板1上设置进气孔25,气囊3与进气孔25连通,气囊3通过进气孔25为气囊3进行充气和放气,以实现血压测量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盖板1设置有气体通道(图中未示出),气体通道的一端与气囊3连通,气体通道的另一端与进气孔25连通,气体通道实现了气囊3与进气孔25之间的气路连通,同时对充气气流和放气气流进行导流。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盖板1的朝向穿戴设备的壳体2的一侧还设置第二弹性件15,第二弹性件15可以是弹簧,也可以是由比如硅胶等弹性材质制得的筒状结构。盖板1与穿戴设备的壳体2配合时,第二弹性件15处于压缩状态,第二弹性件15的远离盖板1的一端与穿戴设备的壳体2抵接,第二弹性件15向盖板1施加朝向盖板1的作用力。当将盖板1从穿戴设备的壳体2上分离时,第二弹性件15由压缩状态转变为自然状态,第二弹性件15向盖板1施加的朝向盖板1的作用力将盖板1弹开,从而实现盖板1与穿戴设备的壳体2之间的快速分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穿戴设备的壳体2与卡接部12的第二端1211对应的位置设置第一限位部22,第一限位部例如为第一限位槽。如图3和图6所示,盖板1与卡接部12的第一端1221对应的位置设置第二限位部13,第二限位部13例如为第二限位槽。如图6所示,卡接部12包括限位销122、卡块121和连接块123,连接块123位于卡块121和限位销122之间,连接块123将卡块121与限位销122相连,第一端1221位于限位销122上,第二端1211位于卡块121上。第一弹性件18套设于限位销122上,限位销122插入至第二限位槽中,第一弹性件18设置于第二限位槽内,且第一弹性件18的远离连接块123的一端与第二限位槽抵接,卡块121用于与第一限位槽卡接配合。开合部17包括推块,推块设置在连接块123上,在外力作用下推动推块运动,推块运动带动连接块123运动,连接块123运动带动卡块121和限位销122运动。
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气囊组件,气囊组件包括气囊3以及上述实施例所提出的可穿戴配件,气囊3与可穿戴配件的盖板1连接。本实施例的气囊组件可以是包括单独的气囊3,还可以包括内部设置气囊3的腕带。本公开的气囊组件可实现盖板1相对于穿戴设备的壳体2的可拆卸设置,从而可以根据用户需求来更换腕带或气囊3,以适用不同用户的腕围。
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如图1-图6,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壳体组件,本实施例的壳体组件用于与内部设置气囊3的腕带或单独的气囊3配合,气囊3用于实现血压检测功能。本实施例的壳体组件包括壳体2和盖板1,壳体2上设置第一容置腔21,第一容置腔21的侧壁上还设置第一限位部22。盖板1可拆卸的设置在第一容置腔21内,盖板1上设置第二限位部13。第一容置腔21可以通过其他结构围合形成在壳体2的内部,也可以由壳体2形成。示例性的,第一容置腔21由壳体2向内部凹陷形成。盖板1与第一容置腔21的形状相适应,在一示例中,盖板1呈板状可拆卸设置在第一容置腔21内,且盖板1的厚度与第一容置腔21的深度相适应,以使盖板1设置在第一容置腔21时,盖板1的顶部与壳体2的顶部处于同一水平面,从而使整个壳体组件更加美观。
如图6所示,壳体组件还包括卡接部12,卡接部12的第一端1221与第二限位部13可移动连接,卡接部12的与第一端1221相对的第二端1211与第一限位部22卡接。卡接部12的第一端1221相对第二限位部13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当卡接部12的第一端1221位于第一位置时,卡接部12的第二端1211与第二限位部22卡接,盖板1固定在壳体2上。以将腕带或气囊3的连接部31挤压在盖板1与壳体2之间。卡接部12的第一端1221位于第二位置时,卡接部12的第二端1211与壳体2分离,盖板1能够从壳体2中脱出,能够将腕带或气囊3从壳体组件上拆卸下来,便于对腕带或气囊3进行更换。
壳体组件还包括开合部17,开合部17与卡接部12连接,在外力作用下,通过驱动开合部17,使卡接部12移动,以卡入至第一限位部22中或从第一限位部22中脱出。例如在外力作用下驱动开合部17能够使卡接部1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外置之间运动。当在外力作用下驱动开合部17,使卡接部12的第一端1221移动至第一位置时,卡接部12的第二端1211卡入第一限位部22中;或者,当在外力作用下驱动开合部17,使卡接部12的第一端1221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卡接部12的第二端1211从第一限位部22中脱出。
图5中示出的气囊包括连接部31和折叠部32,连接部31与折叠部32相连,气囊或腕带通过连接部31安装在壳体组件上,腕带或气囊3更换时,连接部31和折叠部32也需要一并更换。参照图5和图6,当需要对安装于壳体组件上的腕带或气囊3进行更换时,驱动开合部17,使卡接部12的第二端1211移动至第二位置,然后将盖板1与第一容置腔21分离,连接部31可从第一容置腔21内取出。连接部31取出后将新更换的腕带或气囊3的连接部31置于第一容置腔21的底壁上,再将盖板1置于第一容置腔21内,新更换的腕带或气囊3的连接部31位于盖板1与第一容置腔21的底壁之间,驱动开合部17,使卡接部12的第二端1211移动到第一位置,卡接部12的第二端1211卡入第一限位部22中,盖板1固定于第一容置腔21内,盖板1将新更换的腕带或气囊3的连接部31挤压在盖板1与第一容置腔21的底壁之间,避免连接部31从壳体组件中脱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限位部22包括第一限位槽,第一限位槽可以独立于壳体2设置,也可以与壳体2一体成型。示例性的,第一限位槽由第一容置腔21的内壁面的一侧向内凹陷形成。如图3和图6所示,第二限位部13为第二限位槽,第二限位槽13位于盖板1的底部,在一示例中,如图3所示,第二限位槽13由设置于盖板1的底部的若干筋条围合而成。在另一示例中(该示例图中未示出),第二限位槽13为盖板1的底部开设的盲孔。如图5和图6所示,卡接部12包括限位销122、卡块121和连接块123。连接块123位于限位销122和卡块121之间,连接块123将卡块121与限位销122相连。第一端1221位于限位销122上,第二端1211位于卡块121上。第一弹性件18套设于限位销122上,限位销122插入至第二限位槽中,第一弹性件18设置于第二限位槽内,且第一弹性件18的远离连接块123的一端与第二限位槽抵接,卡块121用于与第一限位槽卡接配合。开合部17包括推块,推块设置在连接块123上。推块在外力作用下可驱动限位销122在第二限位槽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位于第一弹性件18的伸缩方向。推块运动带动连接块123运动,连接块123运动带动卡块121和限位销122运动。第一弹性件18为具有弹性的部件,第一弹性件18可以是弹簧,也可以是由比如硅胶等弹性材质制得的筒状结构。
当盖板1安装于壳体2时,限位销122位于第一位置,卡块121插入至第一限位槽中,卡块121与第一限位槽卡接,此时第一弹性件18处于压缩状态,第一弹性件18对卡块121施加朝向第一限位槽的作用力,使得卡块121限位在第一限位槽内。当盖板1正在被取出时,在外力的作用下,例如推动推块(图6中所示出的方向向右推动推块),限位销122由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第一弹性件18进一步压缩,卡块121从第一限位槽中脱出,从而可以将盖板1从壳体2上拆卸下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和6所示,盖板1设置有沿其厚度方向贯穿盖板1的避让孔11,推块安装于避让孔11中,且避让孔11中设置有推块的位移余量,以使推块能够在避让孔11中朝向或远离第二限位槽运动。
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如图4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包括以上实施例的全部内容,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盖板1还设置第三限位部14,第二限位部13和第三限位部14设置于沿盖板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壳体组件还包括设置于第一容置腔21的侧壁的第四限位部23,第一限位部22与第四限位部23设置于沿第一容置腔2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盖板1安装于壳体2时,第三限位部14与第四限位部23配合,对盖板1进行限位。卡接部12的第二端1211与第一限位部22卡接时,第三限位部14与第四限位部23配合,从而对盖板1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进行限位,保证盖板1与壳体2之间装配的可靠性。卡接部12的第二端1211由第一限位部22脱出时,盖板1在外力作用下可以被拆卸下来,第三限位部14与第四限位部23分离。
本实施例对第三限位部14与第四限位部23的结构没有限定,第三限位部14与第四限位部23的配合可以通过插接、卡接或连接件连接的方式实现盖板1与壳体2的可拆卸。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壳体2上远离第一限位部22的一端设置第二容置腔24,第二容置腔24与第一容置腔21连通。在一示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容置腔21的远离第一限位部22的一端向壳体2内部凹陷形成第二容置腔24,第二容置腔24隐藏在壳体2内。第四限位部23包括凸块231、第一限位杆233和套设于第一限位杆233外部的第三弹性件232。第一限位杆233与凸块231相连,第三弹性件232设置于凸块231的远离第一容置腔21一侧,第三弹性件232位于第二容置腔24内,且第三弹性件232的远离凸块231的一端与第二容置腔24抵接。凸块231设置于第一容置腔21与第二容置腔24的连通位置处。在外力作用下,比如盖板1挤压凸块231时,凸块231朝向第二容置腔24运动,第三弹性件232被挤压,向凸块231施加反作用力,从而将凸块231推入至第三限位部14中,对盖板1进行限位。当盖板1正在被取出时,第三弹性件232由于处于压缩状态下,第三弹性件232的作用力推着凸块231朝向第二限位部22运动,帮助快速拆卸盖板1。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6所示,第三限位部14包括第三限位槽,第三限位槽与凸块231的位置对应。第三限位槽可独立于盖板1设置,也可以与盖板1一体成型。在一示例中,第三限位槽由盖板1的远离第二限位部13的一端朝盖板1的内部凹陷形成。卡接部12的第二端1211与第一限位部22卡接时,凸块231远离第三弹性件232的一侧插入至第三限位槽中,以对盖板1长度方向的两端进行限位。卡接部12的第二端1211由第一限位部22脱出时,凸块231的远离第三弹性件232的一侧能够与第三限位槽分离,从而实现了盖板1与壳体2的可拆卸。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避免凸块231在运动过程中从第二容置腔24内脱出,可以对凸块231的结构进行限定,以使第三弹性件232处于自然状态时凸块231不会从第二容置腔24脱出。在一示例中(该示例图中未示出),在凸块231的靠近第三弹性件232的一侧设置第四限位槽,第三弹性件232的靠近凸块231的一端容置于第四限位槽内。第四限位槽可以是凸块231的靠近第三弹性件232的一侧向内部凹陷形成,也可以是凸块231的靠近第三弹性件232的一侧至少相对的两边向靠近第二容置腔24方向延伸形成。第三弹性件232为具有弹性的部件,第三弹性件232可以是弹簧,也可以是由弹性材质比如硅胶等制得的筒状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凸块231的远离第三弹性件232的一侧设置导向面2311,导向面2311用于对凸块231的远离第三弹性件232的一侧插入第三限位槽时进行导向,以实现凸块231与第三限位槽之间的快速配合。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2的底面还设置有支撑块5,当盖板1安装于壳体2中时,支撑块5可以对盖板1进行支撑,进一步提升安装可靠性。
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包括以上实施例的全部内容,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壳体组件还包括第二弹性件15,第二弹性件15设置于盖板1的底部,卡接部12的第一端1221与第一限位部22卡接时,盖板1安装于壳体2上,第二弹性件15处于压缩状态,第二弹性件15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容置腔21的底壁和盖板1的底部抵接,第二弹性件15向盖板1施加朝向盖板1的作用力。当卡接部12的第二端1211由第一限位部脱出时,盖板1与第一容置腔21之间的限位解除,第二弹性件15由压缩状态转变为自然状态,第二弹性件15向盖板1施加的朝向盖板1的作用力将盖板1弹开,从而实现盖板1与壳体2之间的快速分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第二弹性件15与盖板1之间连接的可靠性,需要对第二弹性件15在盖板1上的设置位置进行限定。在一示例中,如图6所示,盖板1的与第二弹性件15对应的位置设置第二限位杆16,第二弹性件15套设在第二限位杆16的外部,以在第二弹性件15运动过程中对第二弹性件15进行导向。第二弹性件15为具有弹性的部件,第二弹性件15可以是弹簧,也可以是由弹性材质制得的比如硅胶等筒状结构。
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包括以上实施例的全部内容,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壳体组件还包括支撑板4,支撑板4设置于第一容置腔21的底壁,连接部31安装于盖板1与支撑板4之间。支撑板4对连接部31起到支撑固定的作用,支撑板4上设置多条加强筋条,避免连接部31在外力作用下能被轻易扯出,保证连接部31在第一容置腔21内的安装可靠性。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板4设置沿其厚度方向贯穿支撑板4的多个避让区域42,以使第二弹性件15通过避让区域42与第一容置腔21抵接。当壳体组件应用于带气囊3的腕带或单独的气囊3时,腕带或气囊3的连接部31上设置充气端口6,充气端口6可通过避让区域42、以及壳体2上与充气端口6对应的进气孔25伸出至壳体2。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板4的远离第二限位部13的一端还设置导向筋41,导向筋41用于第三限位部14与第四限位部23配合时的导向,同时也对安装在第一容置腔21内的盖板1起到支撑作用。
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的实施例,本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表体,表体包括气囊3以及上述实施例所提出的壳体组件。气囊3包括连接部31,连接部31安装于壳体组件的盖板1和壳体2之间。本实施例的壳体组件装配在表体时,壳体2背离盖板1的一侧与表体的表盘配合。如图5所示,壳体组件内部还设置有检测装置(图中未示出),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用户血压。本实施例的表体通过前述实施例提出的壳体组件可18实现气囊3的拆卸,方便根据不同腕围来更换气囊3,从而可以通过一个表体对不同腕围的用户的血压进行检测。
本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智能穿戴设备(图中未示出),智能穿戴设备可以例如是智能手表或智能手环。智能穿戴设备包括腕带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提出的表体,腕带与表体可拆卸连接,腕带与气囊3连接。在一示例中,腕带包括本体,气囊3设置于本体内部,气囊3包括连接部31。连接部31安装于壳体组件的盖板1与第一容置腔的底壁之间。本实施例的智能穿戴设备通过前述实施例提出的表体可实现腕带的拆卸,方便根据不同腕围来更换腕带,从而可以通过一个智能穿戴设备对不同腕围的用户的血压进行检测。
在一些实施例中,气囊3还包括折叠部32,折叠部32能够相对连接部31翻折,折叠部32覆盖于壳体组件的盖板1,并可与通过卡接、粘接或连接件连接等方式与盖板1固定。壳体2上与避让区域42对应的位置设置进气孔25,以使充气端口6由进气口25伸出至壳体2外,当折叠部32翻折至壳体2底部时通过充气端口6与折叠部32上的充气口对接,从而通过充气端口6由充气口对本体内的气囊3进行充气和放气来实现表体的血压检测功能。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施方案后,将容易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实用新型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6)

1.一种可穿戴配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盖板;
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盖板可移动连接,所述第一卡接部的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与穿戴设备的壳体卡接;
第一开合部,与所述第一卡接部连接,通过驱动所述第一开合部,使所述第一卡接部移动,以卡入至所述穿戴设备的壳体中或从所述穿戴设备的壳体中脱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部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远离所述第一卡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盖板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板与气囊连接,所述第一盖板设置进气孔,所述气囊与所述进气孔连通,通过所述进气孔为所述气囊充放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穿戴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板设置有气体通道,所述气体通道的一端与所述气囊连通,所述气体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进气孔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板的朝向所述穿戴设备的壳体一侧还设置第二弹性件。
6.一种气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组件包括气囊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可穿戴配件,所述气囊与所述可穿戴配件的第一盖板连接。
7.一种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
壳体,设置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一容置腔的侧壁上设置第一限位部;
第二盖板,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置腔内,所述第二盖板上设置第二限位部;
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二卡接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可移动连接,所述第二卡接部的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限位部卡接;
第二开合部,与所述第二卡接部连接,通过驱动所述第二开合部,使所述第二卡接部移动,以卡入至所述第一限位部中或从所述第一限位部中脱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第二限位槽;
所述第二卡接部包括限位销、卡块和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位于所述卡块和所述限位销之间,所述连接块将所述卡块与所述限位销相连;所述限位销插入至所述第二限位槽中,第一弹性件套设于所述限位销上,所述第一弹性件的远离所述连接块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槽抵接;所述卡块用于与所述第一限位槽卡接配合;
所述第二开合部包括推块,所述推块设置在所述连接块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盖板设置有沿其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二盖板的避让孔,所述推块安装于所述避让孔中;
所述推块能够在所述避让孔中朝向或远离所述第二盖板运动。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盖板还设置第三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和所述第三限位部设置于沿所述第二盖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
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的侧壁的第四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四限位部设置于沿所述第一容置腔的长度方向的两端;
所述第二盖板安装于所述壳体时,所述第三限位部与所述第四限位部配合,对所述第二盖板进行限位。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远离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一端设置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二容置腔与所述第一容置腔连通;所述第四限位部包括凸块、第一限位杆和套设于所述第一限位杆外部的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一限位杆与所述凸块相连,所述第三弹性件位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内,所述第三弹性件的远离所述凸块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容置腔抵接,所述凸块能够在所述第二容置腔内朝向或远离所述第一容置腔运动;
所述第三限位部包括第三限位槽,所述凸块的远离所述第三弹性件的一侧插入至所述第三限位槽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盖板的底部还设置第二限位杆,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套设在所述第二限位杆的外部,所述第二盖板安装于所述壳体时,所述第二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所述第二弹性件向所述第二盖板施加朝向第二盖板的作用力。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底壁。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设置沿其厚度方向贯穿所述支撑板的避让区域;和/或,
所述支撑板的远离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一端设置导向筋。
15.一种表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表体包括气囊以及如权利要求7至14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所述气囊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安装于所述壳体组件的第二盖板和壳体之间。
16.一种智能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腕带以及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表体,所述腕带与所述表体可拆卸连接;
所述腕带与所述表体的气囊连接。
CN202320201574.XU 2023-01-31 2023-01-31 可穿戴配件、气囊组件、壳体组件、表体及智能穿戴设备 Active CN2192708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01574.XU CN219270895U (zh) 2023-01-31 2023-01-31 可穿戴配件、气囊组件、壳体组件、表体及智能穿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01574.XU CN219270895U (zh) 2023-01-31 2023-01-31 可穿戴配件、气囊组件、壳体组件、表体及智能穿戴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70895U true CN219270895U (zh) 2023-06-30

Family

ID=869137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201574.XU Active CN219270895U (zh) 2023-01-31 2023-01-31 可穿戴配件、气囊组件、壳体组件、表体及智能穿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7089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09805C (zh) 箍带装置和包括该箍带装置的血压计
USRE42754E1 (en) Blood pressure measuring apparatus
CN112336016A (zh) 智能手表及其表带装置
EP3479762A1 (en) Wearable blood pressure measuring device
JP2021045532A (ja) バイオセンサ用挿入装置とその挿入方法
CN219270895U (zh) 可穿戴配件、气囊组件、壳体组件、表体及智能穿戴设备
CN111356380A (zh) 带设备、手表和端件
WO2022143312A1 (zh) 一种可穿戴设备及气囊的制备方法
CN109557671B (zh) 一种可穿戴设备
CN217906603U (zh) 可穿戴设备、表带及其链节
CN210130826U (zh) 穿戴式健康监测装置
CN115227221A (zh) 佩戴结构、佩戴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10784334U (zh) 一种可穿戴设备
CN113143232B (zh) 用于检测使用者心血管系统的穿戴式设备
CN215839030U (zh) 一种手表式血压计
CN116941867A (zh) 一种可穿戴设备
CN217852957U (zh) 一种智能手表
CN219021170U (zh) 一种血压手表
CN220442086U (zh) 一种绑带及可穿戴设备
CN216394044U (zh) 一种带气泵,传感器,复合布充气气囊的充气式血压手表
CN214435294U (zh) 摄像头组件及儿童视力训练仪
CN215839031U (zh) 一种手表式电子血压计
CN111920401B (zh) 一种血压腕表及其表盘组件
US10966729B1 (en) Pneumatic physiotherapy apparatus with optimized compression
CN218105881U (zh) 一种血压手表及其充放气组合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