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43974U - 一种满液式蒸发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满液式蒸发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43974U
CN219243974U CN202223270920.4U CN202223270920U CN219243974U CN 219243974 U CN219243974 U CN 219243974U CN 202223270920 U CN202223270920 U CN 202223270920U CN 219243974 U CN219243974 U CN 2192439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chamber
spoiler
exchange tube
concentr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7092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贤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Xinzhou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Xinzhou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Xinzhou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Xinzhou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7092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439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439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439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满液式蒸发器,包括吸气管、筒体和多根第一换热管,筒体内部开设有互不连通的蒸发腔、第一集中腔和第二集中腔,第一换热管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一集中腔和第二集中腔,吸气管的两端分别连通外界和蒸发腔顶部,第一换热管与吸气管之间设置有扰流装置,扰流装置包括第一扰流板和带有多个第一通孔的均气板,第一扰流板与均气板设置位于第一换热管与吸气管之间,均气板将蒸发腔分隔成第一腔和第二腔。第一扰流板能够阻碍刚从第一换热管蒸发产生的冷媒气体所带有的冷媒液滴,从而降低冷媒液滴进入吸气管的几率,然后冷媒气体再经过均气板,均气板使冷媒气体更均匀地流向吸气管,从而改善冷媒液滴进入压缩机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满液式蒸发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蒸发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满液式蒸发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对节能环保要求的提高,对于冷水机组实际运行能效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满液式蒸发器因具有比干式蒸发器更高的换热效率,被越来越多应用。
相关技术的满液式蒸发器如图1所示,包括进水管15、出水管16、进液管18、吸气管17、筒体1和多根第一换热管19,筒体1内部开设有互不连通的蒸发腔12、第一集中腔11和第二集中腔13,第一集中腔11和第二集中腔13分别位于蒸发腔12的两侧,第一换热管19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一集中腔11和第二集中腔13,进水管15的两端分别连通外界和第一集中腔11,出水管16的两端分别连通外界和第二集中腔13,进液管18的两端分别连通外界和蒸发腔12底部,吸气管17的两端分别连通外界和蒸发腔12顶部,吸气管17和进液管18分别位于多根第一换热管19的上下两侧。
水从进水管进入后依次通过第一集中腔、第一换热管、第二集中腔最后从出水管出来,冷媒从进液管进入蒸发腔,冷媒将第一换热管浸没,吸热后的冷媒汽化成冷媒气体从吸气管流出,吸气管用来与外置压缩机连接。
上述的相关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冷媒在经过第一换热管蒸发后形成冷媒气体往往会混有一定量的冷媒液滴,如果蒸发器液面过高,未完全蒸发的冷媒液滴会经由吸气管再进入压缩机,形成吸气带液,造成压缩机液击,影响压缩机的工作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改善冷媒液滴进入压缩机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满液式蒸发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满液式蒸发器,包括进水管、出水管、进液管、吸气管、筒体和多根第一换热管,所述筒体内部开设有互不连通的蒸发腔、第一集中腔和第二集中腔,所述第一集中腔和第二集中腔分别位于蒸发腔的两侧,所述第一换热管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一集中腔和第二集中腔,所述进水管的两端分别连通外界和第一集中腔,所述出水管的两端分别连通外界和第二集中腔,所述进液管的两端分别连通外界和蒸发腔底部,所述吸气管的两端分别连通外界和蒸发腔顶部,所述第一换热管与吸气管之间设置有扰流装置,所述扰流装置包括第一扰流板和带有多个第一通孔的均气板,所述第一扰流板与均气板设置在蒸发腔内并位于第一换热管与吸气管之间,所述均气板将蒸发腔分隔成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一腔和第二腔仅靠第一通孔进行连通,所述第一换热管与第一扰流板位于第二腔,所述吸气管与第一腔连通,所述第一扰流板在均气板上的竖直投影位完全覆盖均气板,所述第一扰流板与筒体内壁形成有第一间隙。
优选的,所述第一扰流板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一换热管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扰流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固定在蒸发腔的两端端壁上,所述第一间隙有两个,两个第一间隙分别位于第一扰流板宽度方向的两侧。
优选的,所述扰流装置还包括两个第二扰流板,两个第二扰流板分别位于均气板的两侧,两个第二扰流板分别对应两个第一间隙,所述第二扰流板位于冷媒气体从对应第一间隙向吸气管流通的路径上。
优选的,所述第二扰流板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一换热管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扰流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固定在蒸发腔的两端端壁上,所述第二扰流板的顶端延伸至固定在蒸发腔内壁上,所述第二扰流板底端与第一扰流板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
优选的,还包括两根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管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一集中腔和第二集中腔,两根第二换热管分别位于两个第二扰流板的两侧,所述第二换热管位于相近第二间隙的上方。
优选的,所述第二换热管靠近相近第二扰流板顶端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二间隙位于均气板的下方。
优选的,所述第一换热管与进液管之间设置有带有第二通孔的分液板。
本实用新型技术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扰流板和均气板,冷媒在经过第一换热管蒸发后形成的冷媒气体会混有一定量的冷媒液滴,第一扰流板能够阻碍刚从第一换热管蒸发产生的冷媒气体所带有的冷媒液滴,从而降低冷媒液滴进入吸气管的几率,然后冷媒气体再经过均气板,均气板一方面也具有阻碍冷媒液滴进入吸气管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够使冷媒气体更均匀地流向吸气管,从而改善冷媒液滴进入压缩机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扰流板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一换热管的长度方向,可以有效地阻挡冷媒液滴随冷媒气体流动,减小第一扰流板因长度不够的原因而导致大量冷媒液滴没有经过第一扰流板阻拦就进入吸气管的几率,提高第一扰流板的扰流效果;第一扰流板平行于第一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与冷媒气体流动方向形成一个垂直的角度,冷媒液滴在这种角度下撞击第一扰流板,第一扰流板可以更有效地分离出冷媒液滴,从而使得大部分冷媒液滴无法继续随冷媒气体继续向吸气管流动。
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二换热管,由于冷媒气体从第一间隙出来后会进入第二扰流板与筒体蒸发腔的内壁形成的半封闭空间,所以半封闭空间内的第二换热管会对带有冷媒液滴的蒸汽进行进一步加热蒸发,部分冷媒液滴会变成冷媒气体并随着其他冷媒气体从第二间隙流出。
附图说明
图1是相关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沿图2中A-A线的剖视图。
图4是沿图2中B-B线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筒体;11、第一集中腔;12、蒸发腔;13、第二集中腔;14、底座;15、进水管;16、出水管;17、吸气管;18、进液管;19、第一换热管;2、扰流装置;21、第一扰流板;22、均气板;221、第一通孔;23、第二扰流板;3、第二换热管;4、分液板;42、第二通孔;51、第一间隙;52、第二间隙;53、半封闭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2-4,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述,以使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满液式蒸发器。
参照图2、图3,本实施例的一种满液式蒸发器包括进水管15、出水管16、进液管18、吸气管17、筒体1和多根第一换热管19,筒体1内部沿筒体1的轴线方向依次开设有互不连通的蒸发腔12、第一集中腔11和第二集中腔13,第一集中腔11和第二集中腔13分别位于蒸发腔12的两侧,蒸发腔12的截面呈圆形设置。第一换热管19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一集中腔11和第二集中腔13,筒体1外壁上固定有底座14,当底座14水平放置在地面上时,第一换热管19的长度方向呈水平设置,多根第一换热管19均匀分布在蒸发腔12的中部及以下位置。
参照图2、图3,进水管15的两端分别连通外界和第一集中腔11,出水管16的两端分别连通外界和第二集中腔13。进液管18的两端分别连通外界和蒸发腔12底部,吸气管17的两端分别连通外界和蒸发腔12顶部,吸气管17和进液管18分别位于多根换热管的上下两侧。
参照图2、图3,水从进水管15进入后依次通过第一集中腔11、换热管、第二集中腔13最后从出水管16流出,冷媒液体从进液管18进入蒸发腔12,冷媒液体将换热管浸没,吸热后的冷媒汽化成冷媒气体从吸气管17流出,吸气管17用来与外置压缩机连接。
参照图2、图3,第一换热管19与进液管18之间固定安装有带有第二通孔42的分液板4,分液板4可将冷媒液体均匀地导向第一换热管19,有效提高换热面积的利用率,从而提高蒸发器的换热效率。
参照图3、图4,本实施例的一种满液式蒸发器还包括扰流装置2,扰流装置2位于第一换热管19与吸气管17之间,扰流装置2包括第一扰流板21和带有多个第一通孔221的均气板22,第一扰流板21与均气板22均位于蒸发腔12内,第一扰流板21与均气板22位于第一换热管19与吸气管17之间,第一扰流板21位于多根第一换热管19的正上方。均气板22固定在蒸发腔12内壁上并位于第一扰流板21的正上方且将蒸发腔12分隔成第一腔和第二腔,第一腔和第二腔仅靠第一通孔221进行连通。第一换热管19与第一扰流板21位于第二腔,吸气管17底端与第一腔连通。第一扰流板21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一换热管19的长度方向,第一扰流板21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固定在蒸发腔12的两端端壁上,第一扰流板21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筒体1内壁形成有两个第一间隙51。第一扰流板21的竖直投影位完全覆盖均气板22。
参照图3、图4,冷媒在经过第一换热管19蒸发后形成的冷媒气体会混有一定量的冷媒液滴,第一扰流板21能够阻碍刚从第一换热管19蒸发产生的冷媒气体所带有的冷媒液滴,从而降低冷媒液滴进入吸气管17的几率,然后冷媒气体再经过均气板22,均气板22一方面也具有阻碍冷媒液滴进入吸气管17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够使冷媒气体更均匀地流向吸气管17,从而改善冷媒液滴进入压缩机的问题。
参照图3、图4,通过设置第一扰流板21长度方向的两端固定在蒸发腔12的两端端壁上,可以有效地阻挡冷媒液滴随冷媒气体流动,减小第一扰流板21因长度不够的原因而导致大量冷媒液滴没有经过第一扰流板21阻拦就进入吸气管17的几率,提高第一扰流板21的扰流效果;第一扰流板21平行于第一换热管19的长度方向,与冷媒气体流动方向形成一个垂直的角度,冷媒液滴在这种角度下撞击第一扰流板21,第一扰流板21可以更有效地分离出冷媒液滴,从而使得大部分冷媒液滴无法继续随冷媒气体继续向吸气管17流动。
参照图3、图4,第一扰流板21的竖截面呈倒V型设置,并形成有150°-180°的夹角。这样能够增大冷媒气体与第一扰流板21的接触碰撞面积,增强了扰流效果,同时附着在第一扰流板21上的冷媒液滴在重力作用下能迅速下落汇集成较大液滴落回液面。
参照图3、图4,扰流装置2还包括两个第二扰流板23,两个第二扰流板23分别位于均气板22的两侧,两个第二扰流板23分别对应两个第一间隙51,第二扰流板23位于冷媒气体从对应第一间隙51向吸气管17流通的路径上。第二扰流板23成竖直设置,第二扰流板23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一换热管19的长度方向,第二扰流板23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延伸至固定在蒸发腔12的两端端壁上,第二扰流板23的顶端延伸至固定在蒸发腔12内壁上。第二扰流板23的底端与第一扰流板21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52,第二间隙52位于均气板22的下方。第一扰流板21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位于两个第二扰流板23的两侧。
参照图3、图4,通过在冷媒气体从第一间隙51向吸气管17的流动路径上设置第二扰流板23板,可以进一步将冷媒气体中夹带的冷媒液滴阻挡分离,提高冷媒气体中的冷媒液滴分离的效果。
参照图3、图4,第二扰流板23与筒体1蒸发腔12的内壁间形成有半封闭空间53,同时蒸发腔12的内壁成弧形设置也为冷媒气体的流动提供了一定的导向作用,所以冷媒气体从第一间隙51出来后会先撞击在第二扰流板23上,然后再从第二间隙52流出,从而进一步提高冷媒气体中的冷媒液滴分离的效果。
参照图3、图4,第二间隙52位于均气板22的下方,使得从第二间隙52中出来的冷媒气体尽可能经过第二扰流板23后再经过均气板22,进一步提高冷媒气体中的冷媒液滴的分离效果。
参照图3、图4,本实施例的一种满液式蒸发器还包括两根第二换热管3,第二换热管3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一集中腔11和第二集中腔13,第二换热管3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一换热管19的长度方向,两根第二换热管3分别位于两个半封闭空间53的顶部,第二换热管3不与蒸发腔12内壁以及第二扰流板23接触。
参照图3、图4,由于冷媒气体从第一间隙51出来后会进入第二扰流板23与筒体1蒸发腔12的内壁形成的半封闭空间53,所以半封闭空间53内的第二换热管3会对带有冷媒液滴的冷媒气体进行进一步加热蒸发,部分冷媒液滴会变成冷媒气体并随着其他冷媒气体从第二间隙52流出。由于冷媒气体的运动趋势是先向上,然后碰到蒸发腔12内壁或者第二扰流板23后再向下从第二间隙52流出,所以气体在半封闭空间53上方停留的时间会比较长,所以将第二换热管3设置在靠近第二扰流板23顶端的位置能够增加冷媒气体与第二换热管3的接触时间,进一步提高第二换热管3对冷媒气体中残留的冷媒液滴的汽化效果。
参照图3、图4,同时附着在第二扰流板23上的冷媒液滴能够在重力作用下汇集下落至第一扰流板21的顶面上,然后顺着第一扰流板21的倾斜方向下落回冷媒液中。
参照图3、图4,筒体1上还设置有回油口等必要结构,能够对其进行回油等操作。
当然,以上只是本申请的典型实例,除此之外,本申请还可以有其它多种具体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申请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满液式蒸发器,包括进水管(15)、出水管(16)、进液管(18)、吸气管(17)、筒体(1)和多根第一换热管(19),所述筒体(1)内部开设有互不连通的蒸发腔(12)、第一集中腔(11)和第二集中腔(13),所述第一集中腔(11)和第二集中腔(13)分别位于蒸发腔(12)的两侧,所述第一换热管(19)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一集中腔(11)和第二集中腔(13),所述进水管(15)的两端分别连通外界和第一集中腔(11),所述出水管(16)的两端分别连通外界和第二集中腔(13),所述进液管(18)的两端分别连通外界和蒸发腔(12)底部,所述吸气管(17)的两端分别连通外界和蒸发腔(12)顶部,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换热管(19)与吸气管(17)之间设置有扰流装置(2),所述扰流装置(2)包括第一扰流板(21)和带有多个第一通孔(221)的均气板(22),所述第一扰流板(21)与均气板(22)设置在蒸发腔(12)内并位于第一换热管(19)与吸气管(17)之间,所述均气板(22)将蒸发腔(12)分隔成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一腔和第二腔仅靠第一通孔(221)进行连通,所述第一换热管(19)与第一扰流板(21)位于第二腔,所述吸气管(17)与第一腔连通,所述第一扰流板(21)在均气板(22)上的竖直投影位完全覆盖均气板(22),所述第一扰流板(21)与筒体(1)内壁形成有第一间隙(5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满液式蒸发器,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扰流板(21)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一换热管(19)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扰流板(21)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固定在蒸发腔(12)的两端端壁上,所述第一间隙(51)有两个,两个第一间隙(51)分别位于第一扰流板(21)宽度方向的两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满液式蒸发器,其特征是:所述扰流装置(2)还包括两个第二扰流板(23),两个第二扰流板(23)分别位于均气板(22)的两侧,两个第二扰流板(23)分别对应两个第一间隙(51),所述第二扰流板(23)位于冷媒气体从对应第一间隙(51)向吸气管(17)流通的路径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满液式蒸发器,其特征是:所述第二扰流板(23)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一换热管(19)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扰流板(23)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固定在蒸发腔(12)的两端端壁上,所述第二扰流板(23)的顶端延伸至固定在蒸发腔(12)内壁上,所述第二扰流板(23)底端与第一扰流板(21)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52)。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满液式蒸发器,其特征是:还包括两根第二换热管(3),所述第二换热管(3)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一集中腔(11)和第二集中腔(13),两根第二换热管(3)分别位于两个第二扰流板(23)的两侧,所述第二换热管(3)位于相近第二间隙(52)的上方。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满液式蒸发器,其特征是:所述第二换热管(3)靠近相近第二扰流板(23)顶端设置。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满液式蒸发器,其特征是:所述第二间隙(52)位于均气板(22)的下方。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满液式蒸发器,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换热管(19)与进液管(18)之间设置有带有第二通孔(42)的分液板(4)。
CN202223270920.4U 2022-12-06 2022-12-06 一种满液式蒸发器 Active CN2192439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70920.4U CN219243974U (zh) 2022-12-06 2022-12-06 一种满液式蒸发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70920.4U CN219243974U (zh) 2022-12-06 2022-12-06 一种满液式蒸发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43974U true CN219243974U (zh) 2023-06-23

Family

ID=868493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70920.4U Active CN219243974U (zh) 2022-12-06 2022-12-06 一种满液式蒸发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439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425941U (zh) 一种卧式降膜蒸发器的布液器
CN111521032B (zh) 一种多流程蒸发式冷凝器
US20180172327A1 (en) Mulitlevel distribution system for evaporator
CN103062962B (zh) 气液分离降膜式蒸发器
CN219243974U (zh) 一种满液式蒸发器
KR20090095557A (ko) 기화 냉매로부터 액적을 분리하기 위한 장치와 방법
KR101076249B1 (ko) 용액을 냉각시키는 장치 및 방법
CN216591771U (zh) 一种烟囱用主动集液分层弧形导流结构
CN100404798C (zh) 带内置换热器的汽轮机排汽装置
CN215063028U (zh) 一种分配器及包含该分配器的降膜蒸发器
TW202403247A (zh) 降膜式蒸發器
CN214665363U (zh) 满液式蒸发器
CN113483506A (zh) 一种蒸发式冷凝器
CN210374181U (zh) 满液式蒸发器
CN113758059A (zh) 一种应用于热泵系统的喷雾式蒸发器
CN200978685Y (zh) 带内置换热器的节能型排汽装置
CN215864158U (zh) 一种蒸发式冷凝器
WO2020034259A1 (zh) 冷却塔
CN220038811U (zh) 一种满液式蒸发器
CN105627787A (zh) 全蒸发空冷凝汽器及其使用方法
CN214891968U (zh) 满液式蒸发器
CN109405574A (zh) 一种高效烟气冷凝器
CN204255134U (zh) 全蒸发空冷凝汽器
CN220893106U (zh) 一种用于锻件生产的冷却塔折流板
CN212431834U (zh) 一种消雾节水型蒸发冷凝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