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74181U - 满液式蒸发器 - Google Patents

满液式蒸发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374181U
CN210374181U CN201921012469.1U CN201921012469U CN210374181U CN 210374181 U CN210374181 U CN 210374181U CN 201921012469 U CN201921012469 U CN 201921012469U CN 210374181 U CN210374181 U CN 2103741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baffle
air outlet
flow channel
flood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01246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乐民
蒋林杰
王小伟
张恩启
赵文怡
张永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COMER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COMER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COMER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COMER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01246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3741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3741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3741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满液式蒸发器,包括:筒体;上腔体以及下腔体,上腔体以及下腔体形成于筒体的内部空间,其中,上腔体以及下腔体上下分隔设置,且上腔体与下腔体连通;上折流构件以及下折流构件,上折流构件将上腔体分隔成曲折的流道,下折流构件将下腔体分隔成曲折的流道;换热管,换热管设置于筒体内;出气口以及进液口;回油口。本实用新型在回油口位置油浓度最高,减少满液式蒸发器中润滑油的累积,提高换热性能;蒸发器出气口位置灵活,出气口不必居中放置,方便结构设计;制冷剂在折流板作用下,保持一定流速,与换热管充分换热,提升换热性能;可为多个压缩机的应用中,提供一种制冷系统独立的蒸发器解决方案。

Description

满液式蒸发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满液式蒸发器。
背景技术
制冷系统运行时,压缩机或者油分离器难免抛油到制冷系统中,并在蒸发器中累积。传统满液式蒸发器常常采用多个回油点或者采用刮油板等措施来回油,存在蒸发器回油管路回油点不易把握、回油中液态制冷剂含量高、蒸发器中积存大量润滑油,影响制冷系统的稳定供油及蒸发器的换热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满液式蒸发器回油点不易把握,回回油中液态制冷剂含量高、蒸发器中积存大量润滑油的缺陷,提供一种满液式蒸发器。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满液式蒸发器,其特点在于,所述满液式蒸发器包括:
筒体;
上腔体以及下腔体,所述上腔体以及所述下腔体形成于所述筒体的内部空间,其中,所述上腔体以及所述下腔体上下分隔设置,且所述上腔体与所述下腔体连通;
上折流构件以及下折流构件,所述上折流构件将所述上腔体分隔成曲折的流道,所述下折流构件将所述下腔体分隔成曲折的流道;
换热管,所述换热管设置于所述筒体内,且所述换热管分别延伸于所述上腔体的流道以及所述下腔体的流道之中;
出气口以及进液口,所述出气口开设于所述筒体的上方,所述进液口设置于所述筒体的下方,且所述进液口与所述下腔体连通;
回油口,所述回油口与所述上腔体的流道的末端连通。
本方案的制冷剂在上折流构件以及下折流构件的作用下,增加了流动距离,保持一定流速,与换热管充分换热,提升换热性能。同时回油口位于流道的最末端,在回油口位置油浓度最高,减少满液式蒸发器中润滑油的累积,提高换热性能。
此外,本方案中的蒸发器的出气口位置灵活,出气口不必居中放置,方便结构设计;可为多个压缩机的应用中,提供一种制冷系统独立的蒸发器解决方案。
较佳地,所述上折流构件包括若干上折流板,各所述上折流板左右间隔设置,从而将所述上腔体分隔成曲折的流道;
所述下折流构件包括若干下折流板,各所述下折流板左右间隔设置,从而将所述下腔体分隔成曲折的流道。
较佳地,所述换热管穿过于各所述上折流板以及所述下折流板,并分别延伸于所述上腔体的流道以及所述下腔体的流道之中。
较佳地,所述进液口自中间向两侧连通所述下腔体的流道,所述下腔体的流道自两侧向上连通所述上腔体的流道,所述上腔体的流道自两侧向中间连通所述回油口。由此通过两侧的同时流通有利于制冷剂的蒸发。
较佳地,所述筒体内设置有进口挡板,其中,所述进口挡板正对于所述进液口。进口挡板对进入的制冷剂进行了阻挡,将制冷剂的进入方向改为从两侧进入,不仅减少了制冷剂的流速,也改变了制冷剂的流动方向。
较佳地,所述上腔体与所述下腔体之间通过一隔板分隔。隔板对上腔体以及下腔体起到了很好的隔离作用。
较佳地,所述筒体内设置有出气挡板,所述出气挡板位于所述上腔体的上方,且所述上腔体通过开设于所述出气挡板上的出气开孔与所述出气口连通。
较佳地,所述出气挡板的四周与所述筒体封闭连接,从而在所述出气挡板与所述筒体之间形成一出气空间。出气挡板的四周封闭,从而保证气态制冷剂能够往中间流动,方便回油。同时出气空间增加了出气口的设置位置的可选择性。出气口只需要设置在能够连接出气空间的位置即可。
较佳地,所述出气开孔分布于所述出气挡板的中间区域。
较佳地,所述筒体内还设置有出气过滤网,所述出气过滤网设置于所述出气挡板和所述上腔体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在回油口位置油浓度最高,减少满液式蒸发器中润滑油的累积,提高换热性能;蒸发器出气口位置灵活,出气口不必居中放置,方便结构设计;制冷剂在折流板作用下,保持一定流速,与换热管充分换热,提升换热性能;可为多个压缩机的应用中,提供一种制冷系统独立的蒸发器解决方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满液式蒸发器的主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满液式蒸发器的俯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满液式蒸发器的侧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满液式蒸发器的主视制冷剂流通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满液式蒸发器的俯视制冷剂流通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双筒体满液式蒸发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满液式蒸发器,其中,满液式蒸发器包括筒体1、上腔体B、下腔体A、上折流构件(若干上折流板22)、下折流构件(若干下折流板21)、换热管9、出气口71、进液口73、回油口72。
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满液式蒸发器可以包括单个的筒体1,也可以如图6所示的两个筒体1。其中,无论是两个筒体1还是单个筒体1,其内部的流道结构以及工作原理相同,因此本实施实例主要对图1-图5中的单筒体1的形式进行展开描述,对图6的双筒体1的结构不再进行赘述。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筒体1分为上腔体B以及下腔体A,上腔体B以及下腔体A形成于筒体1的内部空间,其中,上腔体B以及下腔体A上下分隔设置,且上腔体B与下腔体A连通。本实施例中具体仅显示分隔成为两个腔体,但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上腔体B或者下腔缸B进一步分隔,以形成更多的腔体。例如上腔体B可以分为上下两层或者三次,甚至更多。但其工作原理和制冷剂的流动方式仍然和本实施例相同,
本实施例的筒体1内设置有上折流构件以及下折流构件,上折流构件将上腔体B分隔成曲折的流道,下折流构件将下腔体A分隔成曲折的流道。其中,上折流构件以及下折流构件可以为任意能够形成曲折形状的结构,例如后文中交错设置的上折流板22以及下折流板21,或者是表面为曲线形状的结构件配合形成曲折的流道形状。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满液式蒸发器还包括有换热管9,换热管9设置于筒体1内,且换热管9分别延伸于上腔体B的流道以及下腔体A的流道之中。换热管9可以以笔直的形式直接在筒体1内延伸,也可以以曲折的形式在筒体1内延伸。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满液式蒸发器还包括出气口71以及进液口73,出气口71开设于筒体1的上方,进液口73设置于筒体1的下方,且进液口73与下腔体A连通。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满液式蒸发器还包括回油口72,回油口72与上腔体B的流道的末端连通。
本方案的制冷剂在上折流构件以及下折流构件的作用下,增加了流动距离,保持一定流速,与换热管9充分换热,提升换热性能。同时回油口72位于流道的最末端,在回油口72位置油浓度最高,减少满液式蒸发器中润滑油的累积,提高换热性能。
此外,本方案中的蒸发器的出气口71位置灵活,出气口71不必居中放置,方便结构设计;可为多个压缩机的应用中,提供一种制冷系统独立的蒸发器解决方案。
如图1和图2所示,上折流构件包括若干上折流板22,各上折流板22左右间隔设置,从而将上腔体B分隔成曲折的流道。下折流构件包括若干下折流板21,各下折流板21左右间隔设置,从而将下腔体A分隔成曲折的流道。上折流板22和下折流板21分别交错设置,制冷剂从上折流板22或下折流板21与筒体1内壁之间的缺口进入,转向后沿着上折流板22或下折流板21的延伸方向流动,再通过下一个上折流板22或下折流板21与筒体1内壁之间的缺口转向进入下一部分,由此实现了曲折的流道设置。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换热管9笔直穿过于各上折流板22以及下折流板21,并分别延伸于上腔体B的流道以及下腔体A的流道之中。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换热管9设置为曲折的形状,可以沿着上腔体B的流道以及下腔体A的流道延伸。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进液口73自中间向两侧连通下腔体A的流道,下腔体A的流道自两侧向上连通上腔体B的流道,上腔体B的流道自两侧向中间连通回油口72。由此通过两侧的同时流通有利于制冷剂的蒸发。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筒体1内设置有进口挡板4,其中,进口挡板4正对于进液口73。进口挡板4对进入的制冷剂进行了阻挡,将制冷剂的进入方向改为从两侧进入,不仅减少了制冷剂的流速,也改变了制冷剂的流动方向。进口挡板4可以是板材,也可以是其他的阻挡结构。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上腔体B与下腔体A之间通过一隔板3分隔。隔板3对上腔体B以及下腔体A起到了很好的隔离作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板材将上腔体B以及下腔体A进一步分隔。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筒体1内还设置有出气挡板51,出气挡板51位于上腔体B的上方,且上腔体B通过开设于出气挡板51上的出气开孔52与出气口71连通。
其中,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出气挡板51的四周与筒体1封闭连接,从而在出气挡板51与筒体1之间形成一出气空间53。出气挡板51的四周封闭,从而保证气态制冷剂能够往中间流动,方便回油。同时出气空间53增加了出气口71的设置位置的可选择性。出气口71只需要设置在能够连接出气空间53的位置即可。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六个出气开孔52分布于出气挡板51的中间区域。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不同数量的出气开孔52以及不同位置的设置。
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筒体1内还设置有出气过滤网8,出气过滤网8设置于出气挡板51和上腔体B之间。出气过滤网8可以过滤其他制冷剂中的杂质。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筒体1上还设置有进水口74以及出水口75。进水口74与出水口75与换热管9相通。换热介质通过进水口74进入换热管9,与气态制冷剂换热后通过出水口75流出。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筒体1上进一步设置有水路排气口76以及排水口77。水路排气口76以及排水口77均与换热管9相连通。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筒体1上还设置有视镜61以及视镜62。视镜61以及视镜62同于观察筒体1内的制冷剂的液位高低。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满液式蒸发器运行原理如下:
1、两相(气相、液相,制冷剂与润滑油混合物)工质从进液口73进入满液式蒸发器的筒体1的内部,先在下部折流板21折流作用下,左右流动增强制冷剂与换热管9的对流换热,提高蒸发器的换热性能;
2、到两端时,两相工质(制冷剂与润滑油混合物)向上流动,过程中制冷剂蒸发,润滑油不会蒸发,所以润滑油浓度不断增加;
3、两相工质(制冷剂与润滑油混合物)向上流动过程中气液分离,液态(制冷剂与润滑油混合物)继续在上部折流板22作用下左右流动并与上部铜管换热,气态制冷剂通过出气过滤网8后进入出气挡板51上方的的出气口71;
4、通过视镜61和视镜62判断并控制制冷剂的充灌量,保证回油口72上方5~10cm处有制冷剂液位;
5、在上部折流板22作用下,液态制冷剂与换热管9换热不断蒸发,气态制冷剂通过出气过滤网8后进入出气挡板51上方的的出气口71,液态工质(制冷剂与润滑油混合物)中润滑油浓度进一步提升,并在回油口72位置,油浓度达到最高值;
6、在回油口72处将制冷剂引出,最终回到制冷系统中油箱中;
7、出气挡板51两端封堵,只从中间6个开孔处出气,经过出气挡板51,最终气态制冷剂从蒸发器的出气口71处流出。
本实用新型在回油口位置油浓度最高,减少满液式蒸发器中润滑油的累积,提高换热性能;蒸发器出气口位置灵活,出气口不必居中放置,方便结构设计;制冷剂在折流板作用下,保持一定流速,与换热管充分换热,提升换热性能;可为多个压缩机的应用中,提供一种制冷系统独立的蒸发器解决方案。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满液式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满液式蒸发器包括:
筒体;
上腔体以及下腔体,所述上腔体以及所述下腔体形成于所述筒体的内部空间,其中,所述上腔体以及所述下腔体上下分隔设置,且所述上腔体与所述下腔体连通;
上折流构件以及下折流构件,所述上折流构件将所述上腔体分隔成曲折的流道,所述下折流构件将所述下腔体分隔成曲折的流道;
换热管,所述换热管设置于所述筒体内,且所述换热管分别延伸于所述上腔体的流道以及所述下腔体的流道之中;
出气口以及进液口,所述出气口开设于所述筒体的上方,所述进液口设置于所述筒体的下方,且所述进液口与所述下腔体连通;
回油口,所述回油口与所述上腔体的流道的末端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满液式蒸发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折流构件包括若干上折流板,各所述上折流板左右间隔设置,从而将所述上腔体分隔成曲折的流道;
所述下折流构件包括若干下折流板,各所述下折流板左右间隔设置,从而将所述下腔体分隔成曲折的流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满液式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穿过于各所述上折流板以及所述下折流板,并分别延伸于所述上腔体的流道以及所述下腔体的流道之中。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满液式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口自中间向两侧连通所述下腔体的流道,所述下腔体的流道自两侧向上连通所述上腔体的流道,所述上腔体的流道自两侧向中间连通所述回油口。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满液式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内设置有进口挡板,其中,所述进口挡板正对于所述进液口。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满液式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腔体与所述下腔体之间通过一隔板分隔。
7.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满液式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内设置有出气挡板,所述出气挡板位于所述上腔体的上方,且所述上腔体通过开设于所述出气挡板上的出气开孔与所述出气口连通。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满液式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挡板的四周与所述筒体封闭连接,从而在所述出气挡板与所述筒体之间形成一出气空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满液式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开孔分布于所述出气挡板的中间区域。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满液式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内还设置有出气过滤网,所述出气过滤网设置于所述出气挡板和所述上腔体之间。
CN201921012469.1U 2019-07-02 2019-07-02 满液式蒸发器 Active CN2103741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12469.1U CN210374181U (zh) 2019-07-02 2019-07-02 满液式蒸发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12469.1U CN210374181U (zh) 2019-07-02 2019-07-02 满液式蒸发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374181U true CN210374181U (zh) 2020-04-21

Family

ID=702685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012469.1U Active CN210374181U (zh) 2019-07-02 2019-07-02 满液式蒸发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37418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85606A (zh) * 2019-07-02 2019-09-27 上海柯茂机械有限公司 满液式蒸发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85606A (zh) * 2019-07-02 2019-09-27 上海柯茂机械有限公司 满液式蒸发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79968B (zh) 热交换器
US9541314B2 (en) Heat exchanger
JP2007309604A (ja) 冷凍装置の蒸発器及び冷凍装置
JP2022511006A (ja) 冷媒分配器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蒸発器
CN210374181U (zh) 满液式蒸发器
CN111457622A (zh) 一种双孔板分液、中间排气的高效干式蒸发器
CN113623906A (zh) 油分离装置、冷凝器及空调系统
CN112033050B (zh) 布液器及蒸发器
CN212390655U (zh) 一种蒸发器及制冷系统
CN211345944U (zh) 布液器、降膜式换热器和空调器
CN211147362U (zh) 一种压缩气体干燥机的换热除水结构
CN112128858A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CN114763947B (zh) 蒸发器
CN111854233B (zh) 一种降膜式蒸发器及采用该降膜式蒸发器的制冷系统
CN110285606A (zh) 满液式蒸发器
WO2019219076A1 (zh) 换热器
CN114076424A (zh) 一种蒸发器及制冷系统
CN106969549B (zh) 一种船用流动式蒸发器及其使用方法
CN215809505U (zh) 油分离装置、冷凝器及空调系统
CN219474344U (zh) 一种均流布液装置及降膜式蒸发器
CN107806723B (zh) 壳管式冷凝器
CN219756695U (zh) 立式降膜蒸发器
CN216432175U (zh) 一种新型储液式分液器
JPH0370950A (ja) 凝縮器
CN216282150U (zh) 一种满液式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