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29811U - 插入部及内窥镜 - Google Patents

插入部及内窥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29811U
CN219229811U CN202320342866.5U CN202320342866U CN219229811U CN 219229811 U CN219229811 U CN 219229811U CN 202320342866 U CN202320342866 U CN 202320342866U CN 219229811 U CN219229811 U CN 2192298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nding section
active bending
end seat
seat
insertion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4286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震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Vathin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Vathin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Vathin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Vathin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34286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298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298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298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ndoscop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插入部及内窥镜,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本申请公开的插入部用于内窥镜,所述插入部包括前端座、器械管和主动弯曲段,所述器械管的远端固定安装于所述前端座,所述器械管向所述前端座施加牵引力,所述前端座经由所述器械管牵引而预紧抵接于所述主动弯曲段的远端;所述前端座与所述主动弯曲段的远端相互套接,在所述前端座和所述主动弯曲段的相对侧面中,至少有一者设有止退凸起,所述止退凸起与所述前端座的相应侧面或所述主动弯曲段的相应侧面抵接。上述方案能够防止插入部在使用过程中前端座与主动弯曲段分离。

Description

插入部及内窥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插入部及内窥镜。
背景技术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内窥镜在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使用内窥镜的过程中,可通过对插入部进行弯曲控制而调节前端的朝向,从而获取到目标部位的影像信息。
在相关技术中,可通过器械管向前端组件的前端座施加牵引力,以将前端座与主动弯曲段的远端相互预紧套接而实现固定装配。但是,此种结构布局的插入部在实际使用时,前端座与主动弯曲段间易出现分离的情况,如此会导致插入部进出人体腔道的难度增大,并影响前端的拍摄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插入部及内窥镜,能够防止插入部在使用过程中前端座与主动弯曲段分离。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插入部,用于内窥镜。所述插入部包括前端座、器械管和主动弯曲段,所述器械管的远端固定安装于所述前端座,所述器械管向所述前端座施加牵引力,所述前端座经由所述器械管牵引而预紧抵接于所述主动弯曲段的远端;
所述前端座与所述主动弯曲段的远端相互套接,在所述前端座和所述主动弯曲段的相对侧面中,至少有一者设有止退凸起,所述止退凸起与所述前端座的相应侧面或所述主动弯曲段的相应侧面抵接。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内窥镜,包括手柄以及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所述的插入部,所述手柄与所述插入部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在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插入部及内窥镜中,在前端座与主动弯曲段的相对侧面上设置止退凸起,且配置止退凸起与上述相对侧面抵接以提供支撑,在插入部受到外部挤压而存在前端组与主动弯曲段分离的趋势时,止退凸起会与前端组或主动弯曲段的相对侧面间产生摩擦阻碍,如此实际上在前端座与主动弯曲段的远端间构建了干涉关系,从而能够阻止前端座与主动弯曲段远端的分离,即实现了止退功能。
相较于相关技术,本申请实施例的插入部通过止退凸起能够有效防止前端座与主动弯曲段远端的分离,这样能够确保前端座始终得到主动弯曲段远端良好的支撑作用,使二者相互稳定地预紧抵接而保证插入部内部的连接可靠性,从而避免出现插入部进出人体腔道难度大、前端组件的拍摄质量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公开的插入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公开的插入部隐藏部分前端座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其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公开的远端蛇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公开的前端座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公开的插入部隐藏部分前端座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其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公开的插入部隐藏部分前端座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其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前端组件、110-前端座、111-主体、111a-第一台阶部、111b-限位凹槽、112-隔板、120-摄像头、130-光源、140-电路板、
200-主动弯曲段、210-远端蛇骨、211-止退凸起、211a-引导面、212-第二台阶部、220-衔接蛇骨、
300-器械管、R-牵引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各实施例中,“近端”和“远端”是指内窥镜及其配件在使用环境下,相对于使用者的远近位置而言,其中,距离使用者较近的一端拟定为“近端”,距离使用者较远的一端拟定为“远端”。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各个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
在相关技术中,发明人利用预紧安装器械管的手段,通过器械管向前端座施加牵引力,从而将前端座预紧抵接在主动弯曲段的远端,以提升插入部的装配效率。但是,基于上述技术的内窥镜在实际使用中,发明人发现插入部的前端组件与主动弯曲段间存在分离的情况,例如表现出前端组件与主动弯曲段的远端错动的状态,由此会导致插入部进出人体腔道的难度增大,且前端组件的拍摄质量也难以保证。
经过进一步研究,发明人发现上述问题是由于插入部在人体腔道的环境下,进行移动操作的过程中会与腔道壁抵触,插入部的外周会受到挤压,而前端座与主动弯曲段的接合处由于是通过器械管拉拽而预紧抵接,当外部挤压作用过大的情况下,特别是前端座与主动弯曲段的远端受到较大的抵顶作用时,二者就会被外力分离,如此,前端组件无法得到主动弯曲段的良好支撑,就会产生上述的一系列不良后果。
对此,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插入部,用于内窥镜。
请参见图1~图6,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插入部包括前端座110、器械管300和主动弯曲段200,器械管300的远端固定安装于前端座110,器械管300向前端座110施加牵引力F(可参见各附图中的虚线箭头),前端座110经由器械管300牵引而预紧抵接于主动弯曲段200的远端;前端座110与主动弯曲段200的远端相互套接,在前端座110和主动弯曲段200的相对侧面中,至少有一者设有止退凸起211,止退凸起211与前端座110的相应侧面或主动弯曲段200的相应侧面抵接。
具体而言,插入部包括前端组件100,前端座110是前端组件100的基础结构,其为摄像头120、光源130和电路板140等提供了安装基础,当然,其还能够对这些结构起到保护作用。当然,前端座110也是器械管300远端的安装基础。
摄像头120可设于前端座110的前端面一侧,以在插入部进入人体腔道的情况下对目标部位(例如病灶)进行拍摄。光源130也设于前端组的前端面一侧,其能够为前端组件100朝向的区域进行照明。电路板140能够为摄像头120和光源130供电,也用于实现信号交互。器械管300用于向人体腔道内送入处置器械,以及抽吸组织液。
前端组件100的各结构可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加工组配,如图2所示,前端座110包括主体111和隔板112,隔板112可在主体111内部隔离出安装空间,摄像头120、光源130、电路板140和器械管300的远端均可设于安装空间中,通过向安装空间内注胶实现主体111、隔板112、摄像头120、光源130、电路板140和器械管300远端等结构的一体成型。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前端组件100以及器械管300远端可通过一体注塑成型实现加工组配。
关于主动弯曲段200,其作为插入部的弯曲动作主体111,可以采用蛇骨式结构,也可以采用一体切割式结构,本申请的实施例对其类型不做限制。
在主动弯曲段200为蛇骨式结构的实施例中,前端座110与远端蛇骨210的远端一侧预紧抵接;主动弯曲段200还包括多个依次转动连接的衔接蛇骨220,处于最前端的衔接蛇骨220与远端蛇骨210转动连接,且随远端蛇骨210转动。
可以理解,由于器械管300与前端座110固定连接,则器械管300可将作用力传导至前端座110上。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器械管300适于承受牵引力F,并通过将该牵引力F传导至前端座110上,在前端组件100与主动弯曲段200的装配过程中,使前端座110与主动弯曲段200的远端相互靠近,并拉拽前端座110的近端一侧与主动弯曲段200的远端抵接。当然,在牵引力F传导至前端座110的过程中,牵引力F可能会存在损耗,也即前端座110的受力小于牵引力F或大致为牵引力F,但为了便于行文,后续仍以前端座110受到牵引力F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器械管300适于承受的牵引力F能够使前端座110预紧抵接在主动弯曲段200的远端,具体能够达到前端座110的近端一侧与主动弯曲段200的远端实现预紧固定的效果,使二者在对接处能够承受一定的外部作用力而不脱离,也就是说,该牵引力F使得前端座110的近端一侧与主动弯曲段200的远端之间具有一定的连接可靠性。当然,器械管300在其近端一侧可进行预紧安装,以使器械管300能够保持较为张紧的状态而确保其始终能够拉拽前端座110预紧抵接在主动弯曲段200的远端。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本申请实施例的前端组件100在与主动弯曲段200进行装配时,在器械管300穿设于主动弯曲段200的情况下,通过拉拽器械管300即可向前端座110施加牵引力F,并拉拽前端座110预紧抵接在主动弯曲段200的远端,当然,在拉拽过程中,可适时地调节前端座110与主动弯曲段200的对正情况。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前端座110与主动弯曲段200的远端相互套接即是指,前端座110的近端能够套接在主动弯曲段200远端的外周,或者,主动弯曲段200的远端能够套接在前端座110的近端;二者相互套接的意义在于,能够在径向上实现限位配合,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前端座110与主动弯曲段200远端间出现相对偏斜、位移的情况,以确保前端座110与主动弯曲段200远端对正连接,提升二者间的连接可靠性。
可以理解,为了确保前端座110与主动弯曲段200的远端能够顺利套接,二者的相对侧面之间通常预留有装配间隙,正是由于装配间隙的存在,二者间的摩擦阻碍较小,插入部在人体腔道内受到外部挤压的情况下,前端座110和主动弯曲段200的远端很容易通过装配间隙提供的活动空间而分离。
对此,本申请的实施例通过在上述装配间隙中设置止退凸起211来解决上述缺陷。需要说明的是,止退凸起211可以仅设于前端座110或主动弯曲段200(如图2所示)上,也可同时设于前端座110和主动弯曲段200上。为了便于行文,“相对侧面”即是指,前端座110相对于主动弯曲段200的套接部位的侧面,或主动弯曲段200相对于前端座110的套接部位的侧面。
其中,由于止退凸起211设于上述两安装主体111(前端座110和主动弯曲段200的远端)的相对侧面上,其朝向另一者凸出并抵接,在插入部受到外部挤压而存在前端组与主动弯曲段200分离的趋势时,止退凸起211会与前端组或主动弯曲段200的相对侧面抵接而产生摩擦,如此实际上在前端座110与主动弯曲段200的远端间构建了干涉关系,从而能够阻止前端座110与主动弯曲段200远端的分离,即实现了止退功能。
相较于相关技术,本申请实施例的插入部通过止退凸起211能够有效防止前端座110与主动弯曲段200远端的分离,这样能够确保前端座110始终得到主动弯曲段200远端良好的支撑作用,使二者相互稳定地预紧抵接而保证插入部内部的连接可靠性,从而避免出现插入部进出人体腔道难度大、前端组件100的拍摄质量差的问题。
可选地,在插入部的周向上,止退凸起211可以成对对称分布,如此来优化前端座110和主动弯曲段200间通过止退凸起211实现抵接时的受力均匀性,从而避免应力集中带来损伤。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前端座110与主动弯曲段200的远端之间通过止退凸起211过盈配合。可以理解,过盈配合的组配关系能够增大止退凸起211与前端座110的相对侧面或主动弯曲段200的相对侧面间的相互挤压作用,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大相互间的摩擦作用,由此来进一步地优化防止前端座110与主动弯曲段200分离的性能(即止退性能)。
和/或,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止退凸起211为凸肋,止退凸起211沿插入部的轴向延伸布置。可以理解,基于前端座110与主动弯曲段200远端的套接组配关系,二者分离也是大致沿插入部的轴向实现,而止退凸起211也是沿插入部的轴向延伸布置,则能够与前端座110和主动弯曲段200远端的分离方向保持大致同向,如此能够在插入部的轴向上形成更长距离的干涉关系,从而进一步优化了止退性能。
如图5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前端座110包括设于其近端的第一台阶部111a,主动弯曲段200包括设于其远端的第二台阶部212,前端座110通过第一台阶部111a与主动弯曲段200的第二台阶部212预紧抵接;第一台阶部111a的侧面和/或第二台阶部212的侧面设有止退凸起211。
在此种结构布局下,前端座110和主动弯曲段200可通过第一台阶部111a和第二台阶部212沿轴向抵接而实现前端座110预紧抵接在主动弯曲段200远端的配合关系,也即前端座110的抵接面包括第一台阶部111a的台阶面,主动弯曲段200的抵接面包括第二台阶部212的台阶面。同时,第一台阶部111a与第二台阶部212的配合确保了前端座110与主动弯曲段200远端间实现套接配合关系。
由于台阶结构形成的套接配合关系在插入部轴向上的延及长度较短,前端座110与主动弯曲段200远端间相互分离的风险较大,对此,在该实施例中,止退凸起211能够在第一台阶部111a与第二台阶部212间的相对侧面间构建二者的干涉关系,从而防止前端座110和主动弯曲段200远端间的台阶配合结构分离。
在内窥镜技术中,牵引绳R用于拉拽主动弯曲段200而实现弯曲动作,其远端可连接于前端座110上或者主动弯曲段200的远端,而连接处则为牵引绳R的施力位置。由于牵引绳R在插入部内偏置设置,其在拉拽主动弯曲段200实现弯曲动作的过程中,插入部内部会受到在牵引绳R一侧的偏置作用力,前端座110与主动弯曲段200远端间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相对偏斜,这同样会带来前端座110与主动弯曲段200远端分离的风险。
对此,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插入部的周向上,内窥镜牵引绳R的对应侧设有止退凸起211。需要说明的是,此种结构布局即是在插入部的周向上邻近牵引绳R设置止退凸起211。
可以理解,在此种结构布局下,当牵引绳R拉拽主动弯曲段200实现弯曲动作的过程中,即便前端座110与主动弯曲段200远端间存在相对偏斜的趋势,但止退凸起211能够在前端座110与主动弯曲段200远端的相对侧面间形成支撑,从而能够避免二者出现相对偏斜情况,确保前端组件100与主动弯曲段200远端的共轴性;同时,在前端座110与主动弯曲段200远端间存在相对偏斜的趋势的情况下,止退凸起211与前端座110或主动弯曲段200的相对侧面间的挤压作用会增大,从而增大了摩擦阻碍作用,以确保在牵引绳R拉拽主动弯曲段200进行弯曲的操作过程中避免出现前端座110与主动弯曲段200远端分离的情况。
在内窥镜技术中,为了前端组件100的远端的合理布局,器械管300需要偏置设置,而偏置设置的器械管300在向前端座110施加牵引力F时,实际上牵引力F也属于偏置作用力,这同样会造成前端座110与主动弯曲段200远端间的相对偏斜,以及带来前端座110与主动弯曲段200远端分离的风险。
对此,如图6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插入部的周向上,器械管300的偏置侧设有止退凸起211,和/或,器械管300与其偏置方向背离的一侧设有止退凸起211。需要说明的是,此种结构布局即是在插入部的周向上邻近器械管300(实际上为器械管300上靠近其远端的部分)设置止退凸起211,以及在插入部的径向上远离器械管300的位置设置止退凸起211,且该实施例的止退凸起211大致位于通过插入部和器械管300的轴线的连线上。
可以理解,在此种结构布局下,即便前端座110与主动弯曲段200远端预紧抵接而二者间存在偏置的相互作用力,导致前端座110与主动弯曲段200远端间存在相对偏斜的趋势,但止退凸起211能够在前端座110与主动弯曲段200远端的相对侧面间形成支撑,从而能够避免二者出现偏斜情况,确保前端组件100与主动弯曲段200远端的共轴性;同时,在前端座110与主动弯曲段200远端间存在相对偏斜的趋势的情况下,止退凸起211与前端座110或主动弯曲段200的相对侧面间的挤压作用会增大,从而增大了摩擦阻碍作用,以确保前端座110与主动弯曲段200远端可靠地预紧抵接而避免出现分离情况。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止退凸起211有多种类型,关于止退凸起211的延伸方向,除了可以沿插入部的轴向延伸,其还可以沿插入部的周向延伸,当然也可以与上述两方向交叉的角度进行延伸;关于止退凸起211的形状,除了附图中示出的条形,其还可以为弧形、封闭式的环形等。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止退凸起211为多个,止退凸起211的至少部分与其他止退凸起211相交连接。如此布局下,止退凸起211相交连接后能够增大其对前端座110或主动弯曲段200的相对侧面的支撑效果,从而提升止退效果;同时,相交连接的止退凸起211还能够强化其对前端座110以及主动弯曲段200的套接部位的强度,即止退凸起211的加强筋效果得到提升,而前端座110与主动弯曲段200的套接部位在相对偏置的情况下应力集中的风险较大,上述结构布局能够降低受损风险。
如图3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止退凸起211具有引导面211a,引导面211a设于前端座110或主动弯曲段200的对接侧。如此布局下,在前端座110与主动弯曲段200的对接过程中,引导面211a能够起到引导效果,更利于前端座110与主动弯曲段200实现套接配合。特别是在止退凸起211被配置为与前端座110或主动弯曲段200的相对侧面间存在较大的抵接作用力的实施例中,引导面211a能够避免止退凸起211与其他配合结构间出现干涉。
和/或,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止退凸起211与前端座110的相对应侧面或主动弯曲段200的相对应侧面呈面接触配合。可以理解,面接触配合关系能够增大止退凸起211与前端座110或主动弯曲段200的对应侧面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升抵接稳定性。当然,为了实现面接触配合,止退凸起211的顶面需要与前端座110或主动弯曲段200的抵接区域的面型相适配,例如,若前端座110或主动弯曲段200上与止退凸起211的抵接区域呈弧面,则止退凸起211的顶面也可设为弧面。
如图2~图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插入部包括与止退凸起211对应设置的限位凹槽111b,止退凸起211与限位凹槽111b在插入部的周向上限位配合,且止退凸起211与限位凹槽111b的槽面抵接,以起到止退效果。
可以理解,止退凸起211和限位凹槽111b构成了插入部周向上的限位配合结构,本申请实施例的插入部在使用的过程中,当插入部受到沿周向分布的外部作用力时,止退凸起211和限位凹槽111b能够通过相互间的限位配合,而对前端座110与主动弯曲段200远端间沿周向的相对转动起到阻碍作用,也即能够防止前端座110与主动弯曲段200远端间的抵接对接处出现扭转,从而提升二者通过预紧抵接实现固定装配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其中,如图3和4所示,止退凸起211设于主动弯曲段200,限位凹槽111b设于前端座110;当然,止退凸起211也可设于前端座110,限位凹槽111b相应设于主动弯曲段200。
如图4所示,限位凹槽111b为开放式结构,其在适于与止退凸起211对接的一侧设有缺口,缺口能够供止退凸起211滑入至限位凹槽111b,从而避免止退凸起211与前端座110或主动弯曲段200远端的相应侧面出现干涉,以利于前端座110与主动弯曲段200远端实现预紧抵接装配。当然,限位凹槽111b也可为封闭式结构。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止退凸起211为弹性结构。可以理解,止退凸起211能够通过弹性变形被压缩而利于前端座110与主动弯曲段200远端的对接操作,同时,止退凸起211在被压缩的过程中进行储能,其能够对前端座110或主动弯曲段200的相应侧面施加回弹力,这样可进一步地提升止退凸起211与前端座110或主动弯曲段200的相对侧面间的摩擦作用,从而优化止退性能。
请参见图1~图6,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内窥镜,其包括手柄以及前述任一方案所提及的插入部,如此,该内窥镜具备了前述插入部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手柄与插入部连接,在具体的安装过程中,通过拉拽器械管300,则可向前端座110施加牵引力F,以拉拽前端座110而预紧抵接于主动弯曲段200的远端,同时,器械管300延伸布置于插入部内,且其近端延伸至手柄内,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器械管300的近端可预紧安装于手柄内而使器械管300处于较为张紧的状态,从而确保前端座110始终承受牵引力F而预紧抵接在主动弯曲段200的远端。
当然,值得说明的是,内窥镜的器械管300采用具备柔性的材质制成,即便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向前端座110施加牵引力F,其仍然能够适应插入部的弯曲动作。
在插入部受到外部挤压而存在前端组与主动弯曲段200分离的趋势时,止退凸起211会与前端组或主动弯曲段200的相对侧面抵接而产生摩擦,如此实际上在前端座110与主动弯曲段200的远端间构建了干涉关系,从而能够阻止前端座110与主动弯曲段200远端的分离。
本申请实施例的内窥镜可以为支气管镜、肾盂镜、食道镜、胃镜、肠镜、耳镜、鼻镜、口腔镜、喉镜、阴道镜、腹腔镜、关节镜等,本申请实施例对内窥镜的种类不做具体限制。
本申请上文实施例中重点描述的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各个实施例之间不同的优化特征只要不矛盾,均可以组合形成更优的实施例,考虑到行文简洁,在此则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插入部,用于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部包括前端座、器械管和主动弯曲段,所述器械管的远端固定安装于所述前端座,所述器械管向所述前端座施加牵引力,所述前端座经由所述器械管牵引而预紧抵接于所述主动弯曲段的远端;
所述前端座与所述主动弯曲段的远端相互套接,在所述前端座和所述主动弯曲段的相对侧面中,至少有一者设有止退凸起,所述止退凸起与所述前端座的相应侧面或所述主动弯曲段的相应侧面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座与所述主动弯曲段的远端之间通过所述止退凸起过盈配合;和/或,所述止退凸起为凸肋,所述止退凸起沿所述插入部的轴向延伸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座包括设于其近端的第一台阶部,所述主动弯曲段包括设于其远端的第二台阶部,所述前端座通过所述第一台阶部与所述主动弯曲段的所述第二台阶部预紧抵接;所述第一台阶部的侧面和/或所述第二台阶部的侧面设有所述止退凸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入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插入部的周向上,所述内窥镜牵引绳的对应侧设有所述止退凸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入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插入部的周向上,所述器械管的偏置侧设有所述止退凸起,和/或,所述器械管与其偏置方向背离的一侧设有所述止退凸起。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插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止退凸起为多个,所述止退凸起的至少部分与其他所述止退凸起相交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插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止退凸起具有引导面,所述引导面设于所述前端座或所述主动弯曲段的对接侧;和/或,所述止退凸起与所述前端座的相对应侧面或所述主动弯曲段的相对应侧面呈面接触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插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部包括与所述止退凸起对应设置的限位凹槽,所述止退凸起与所述限位凹槽在所述插入部的周向上限位配合,且所述止退凸起与所述限位凹槽的槽面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插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止退凸起为弹性结构。
10.一种内窥镜,其特征在于,包括手柄以及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插入部,所述手柄与所述插入部连接。
CN202320342866.5U 2023-02-28 2023-02-28 插入部及内窥镜 Active CN2192298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42866.5U CN219229811U (zh) 2023-02-28 2023-02-28 插入部及内窥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42866.5U CN219229811U (zh) 2023-02-28 2023-02-28 插入部及内窥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29811U true CN219229811U (zh) 2023-06-23

Family

ID=868417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42866.5U Active CN219229811U (zh) 2023-02-28 2023-02-28 插入部及内窥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298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60270636A1 (en) Endoscope
US9636009B2 (en) Endoscope
CN105852781B (zh) 内窥镜的弯曲部以及内窥镜
CN103027654B (zh) 用于端部开口的封闭装置
US20130112457A1 (en) Wire guide member
JP2001258822A (ja) 内視鏡
US20080097161A1 (en) Semi-Flexible Electronic Laryngoscope Bendable Upwardly and Downwardly
WO2023216711A1 (zh) 一种内窥镜手柄的可抛弃段、可重复使用段及内窥镜
EP2127589B1 (en) Endoscope
WO2023226534A1 (zh) 一种内窥镜手柄的可抛弃段、内窥镜手柄及内窥镜
US6409666B1 (en) Tip end of ultrasonic endoscope
CN219229811U (zh) 插入部及内窥镜
JP2000014628A (ja) 内視鏡
CN219048381U (zh) 牵引绳组件、牵引机构、插入部及内窥镜
JP2022552041A (ja) 軟性内視鏡
CN115969295A (zh) 一种内窥镜复合插入部的刚度调节机构及内窥镜
JP2013150700A (ja) 内視鏡
CN116138710A (zh) 前端组件、插入部及内窥镜
EP2989991A1 (en) Endoscope
CN116138709A (zh) 插入部及内窥镜
CN214342218U (zh) 内窥镜弯曲部
CN116138708A (zh) 插入部及内窥镜
JP3805652B2 (ja) 内視鏡鉗子口用アダプタ
CN115104996A (zh) 一种自适应弯曲管、内窥镜用弯曲管及内窥镜
JPH03165730A (ja) 内視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