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28311U -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28311U
CN219228311U CN202320006500.0U CN202320006500U CN219228311U CN 219228311 U CN219228311 U CN 219228311U CN 202320006500 U CN202320006500 U CN 202320006500U CN 219228311 U CN219228311 U CN 2192283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area
pixel
sub
anode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00650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燕青青
蒋志亮
王彬艳
袁晓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00650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283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283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283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显示基板,包括:基底和设置于所述基底上的多个子像素,所述子像素包括子像素驱动电路和发光元件,所述显示基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域和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周边的第二显示区域,所述第一显示区域设置有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和所述发光元件,所述第二显示区域设置有所述发光元件,所述第二显示区域未设置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发光元件的阳极通过第一导电走线与设置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子像素驱动电路连接;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至少部分阳极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相同颜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

Description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显示行业的迅速发展,刚性的液晶屏幕逐渐的不能满足人们需求,因此,以柔性著称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应运而生。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在具有良好柔韧性的同时,还具有轻薄、功耗低、响应速度快、视角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基板,包括:基底和设置于所述基底上的多个子像素,所述子像素包括子像素驱动电路和发光元件,所述显示基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域和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周边的第二显示区域,所述第一显示区域设置有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和所述发光元件,所述第二显示区域设置有所述发光元件,所述第二显示区域未设置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发光元件的阳极通过第一导电走线与设置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子像素驱动电路连接,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发光元件的阳极通过第二导电走线与设置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子像素驱动电路连接;
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至少部分阳极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相同颜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
可选的,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包括第三显示区域和过渡显示区域,所述过渡显示区域位于所述第三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之间;
所述过渡显示区域的至少部分阳极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三显示区域相同颜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所述过渡显示区域的至少部分阳极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相同颜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
可选的,所述子像素包括绿色子像素、红色子像素和蓝色子像素,
所述过渡显示区域的第一阳极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三显示区域同种颜色子像素第一阳极的面积;所述过渡显示区域的第一阳极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同种颜色子像素第一阳极的面积;
其中,所述第一阳极为绿色子像素、红色子像素和蓝色子像素的阳极;或
所述第一阳极为绿色子像素的阳极。
可选的,所述过渡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中,沿远离所述第三显示区域的方向,同种颜色子像素的所述第一阳极的面积逐渐减小。
可选的,所述过渡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中,沿远离所述第三显示区域的方向,依次排布有多个像素重复单元,所述像素重复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子像素,每一所述像素重复单元内,同种颜色子像素的所述第一阳极的面积相等;不同像素重复单元的同种颜色子像素的所述第一阳极的面积逐渐减小。
可选的,所述子像素包括绿色子像素、红色子像素和蓝色子像素,
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阳极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同种颜色子像素第一阳极的面积;
其中,所述第一阳极为绿色子像素、红色子像素和蓝色子像素的阳极;或
所述第一阳极为绿色子像素的阳极。
可选的,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中,沿远离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方向,同种颜色子像素的所述第一阳极的面积逐渐减小。
可选的,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中,沿远离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方向,依次排布有多个像素重复单元,所述像素重复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子像素,每一所述像素重复单元内,同种颜色子像素的所述第一阳极的面积相等;不同像素重复单元的同种颜色子像素的所述第一阳极的面积逐渐减小。
可选的,第k+1个像素重复单元的第一阳极的面积为第k个像素重复单元同种颜色子像素的第一阳极的面积的n倍,k为正整数,n小于1大于0。
可选的,所述第二导电走线的线宽大于所述第一导电走线的线宽。
可选的,所述第一导电走线为透明的,所述第二导电走线为透明的。
可选的,具有第一发光颜色的子像素的发光元件连接的第一导电走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的面积,等于具有相同发光颜色的子像素的发光元件连接的第二导电走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的面积。
可选的,具有第一发光颜色的子像素的阳极与对应的第一导电走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和,与具有相同发光颜色的子像素的阳极与对应的第二导电走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和的差值在10%之内。
可选的,所述第二显示区域设置有栅极驱动电路或发光控制电路。
可选的,所述显示基板包括多条电源线,多条发光控制线,多条栅线,多条数据线,多条复位线,多条初始化信号线;
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包括:存储电容,第一复位晶体管,数据写入晶体管,电源控制晶体管,发光控制晶体管,第二复位晶体管,驱动晶体管和补偿晶体管;
所述补偿晶体管包括有源层和栅极,所述补偿晶体管的有源层包括第一极、第二极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极和所述第二极的沟道部分,所述驱动晶体管包括有源层和栅极,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有源层包括第一极、第二极以及连接该第一极和该第二极的沟道部分;
所述补偿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二极耦接,所述补偿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耦接;所述驱动晶体管用于驱动所述发光元件发光,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阳极连接;
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的栅极与对应的复位线耦接,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的第一极与对应的所述初始化信号线耦接,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耦接;
所述数据写入晶体管的栅极与对应的栅线耦接,所述数据写入晶体管的第一极与对应的数据线耦接,所述数据写入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一极耦接;
所述电源控制晶体管的栅极与对应的发光控制线耦接,所述电源控制晶体管的第一极与对应的电源线耦接,所述电源控制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一极耦接;
所述发光控制晶体管的栅极与对应的发光控制线耦接,所述发光控制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二极耦接,所述发光控制晶体管的第二极与对应的发光元件耦接;
所述第二复位晶体管的栅极与对应的复位线耦接,所述第二复位晶体管的第一极与对应的初始化信号线耦接,所述第二复位晶体管的第二极与对应的发光元件耦接;
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一极板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耦接,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与对应的电源线耦接。
可选的,所述显示基板包括第一金属层和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远离所述基底一侧的第二金属层,所述第一金属层包括所述初始化信号线和节点连接线,所述节点连接线连接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和所述补偿晶体管的漏极,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屏蔽图形,所述屏蔽图形通过过孔与所述初始化信号线连接,所述初始化信号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节点连接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可选的,所述第一金属层还包括第一转接块和第二转接块,所述第二金属层还包括第三转接块,所述发光控制晶体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一转接块连接,所述第二复位晶体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二转接块连接,所述第一转接块和所述第二转接块通过所述第三转接块连接,所述第三转接块与所述阳极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二显示区域设置有与所述数据线连接的数据扇出线,所述数据扇出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阳极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不重叠。
基于上述显示基板的技术方案,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基板。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公开的一部分,本公开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公开,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和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3-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阳极的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子像素驱动电路的电路结构图;
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一半导体层的布局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一第一栅金属层的布局示意图;
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一第一栅金属层和半导体层的叠层布局示意图;
图10为本公开实施例一第二栅金属层的布局示意图;
图11为本公开实施例一第一栅金属层、半导体层和第二栅金属层的叠层布局示意图;
图12为本公开实施例一第一源漏金属层的布局示意图;
图13为本公开实施例一第一栅金属层、半导体层、第二栅金属层和第一源漏金属层的叠层布局示意图;
图14为本公开实施例一第二源漏金属层的布局示意图;
图15为本公开实施例一第一栅金属层、半导体层、第二栅金属层、第一源漏金属层和第二源漏金属层的叠层布局示意图;
图16为本公开实施例一透明导电层的布局示意图;
图17为本公开实施例一第一栅金属层、半导体层、第二栅金属层、第一源漏金属层、第二源漏金属层和透明导电层的叠层布局示意图;
图18为本公开实施例一阳极层的布局示意图;
图19为本公开实施例一第一栅金属层、半导体层、第二栅金属层、第一源漏金属层、第二源漏金属层、透明导电层和阳极层的叠层布局示意图;
图20为本公开实施例一显示基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21为本公开实施例一像素界定层和阳极层的叠层布局示意图;
图22为本公开实施例二半导体层的布局示意图;
图23为本公开实施例二第一栅金属层的布局示意图;
图24为本公开实施例二第一栅金属层和半导体层的叠层布局示意图;
图25为本公开实施例二第二栅金属层的布局示意图;
图26为本公开实施例二第一栅金属层、半导体层和第二栅金属层的叠层布局示意图;
图27为本公开实施例二第一源漏金属层的布局示意图;
图28为本公开实施例二第一栅金属层、半导体层、第二栅金属层和第一源漏金属层的叠层布局示意图;
图29为本公开实施例二第二源漏金属层的布局示意图;
图30为本公开实施例二第一栅金属层、半导体层、第二栅金属层、第一源漏金属层和第二源漏金属层的叠层布局示意图;
图31为本公开实施例二透明导电层的布局示意图;
图32为本公开实施例二阳极层的布局示意图;
图33为本公开实施例二第一栅金属层、半导体层、第二栅金属层、第一源漏金属层、第二源漏金属层、透明导电层和阳极层的叠层布局示意图;
图34为本公开实施例二显示基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35为本公开实施例二像素界定层和阳极层的叠层布局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进行详细描述。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中,一般包括基底和设置于所述基底上的多个子像素,所述子像素包括子像素驱动电路和发光元件。使用GOP技术可以有效减小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的边框,GOP技术是将Fanout压缩到AA发光区内。如图1和图2所示,显示基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域S1和位于第一显示区域S1周边的第二显示区域S2/S3/S4(即GOP区域),其中,在第一显示区域S1设置有子像素驱动电路和发光元件,发光元件包括阳极、阴极以及位于阳极与阴极之间的发光层;在第二显示区域S2/S3/S4设置有发光元件,但未设置子像素驱动电路,第二显示区域S2/S3/S4的发光元件的阳极通过第一导电走线与设置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域S1的子像素驱动电路连接,由于第一导电走线需要从第二显示区域延伸到第一显示区域,第一导电走线的长度比较长,导致第一导电走线与第二显示区域的阳极组成的整体(作为如图6所示的子像素驱动电路的N4点(即阳极点)电容的一个极板)的面积比较大,进而导致与第二显示区域的发光元件连接的子像素驱动电路的N4点电容比较大,第二显示区域无法起亮或无法达到与第一显示区域一样的亮度,导致低灰阶下显示基板的边框增大,影响显示效果。
可以通过牺牲demura补偿效果来起亮第二显示区域,但是会影响低灰阶良率。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能够改善显示基板的显示效果。
基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如图1-图35,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显示基板,包括:基底和设置于所述基底上的多个子像素,所述子像素包括子像素驱动电路和发光元件,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显示基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域S1和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周边的第二显示区域S2/S3/S4,第一显示区域S1设置有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和所述发光元件,所述第二显示区域S2/S3/S4设置有所述发光元件,所述第二显示区域S2/S3/S4未设置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如图33所示,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发光元件的阳极60通过第一导电走线82与设置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子像素驱动电路连接;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发光元件的阳极通过第二导电走线81与设置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子像素驱动电路连接;
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至少部分阳极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相同颜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
本实施例中,对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的阳极进行差异化设置,第二显示区域(S2/S3/S4)的至少部分阳极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S1相同颜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比如显示基板包括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和蓝色子像素,第二显示区域(S2/S3/S4)的红色子像素的至少部分阳极的面积小于第一显示区域S1红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和/或,第二显示区域(S2/S3/S4)的绿色子像素的至少部分阳极的面积小于第一显示区域S1绿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和/或,第二显示区域(S2/S3/S4)的蓝色子像素的至少部分阳极的面积小于第一显示区域S1蓝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这样能够减少第二显示区域(S2/S3/S4)至少部分阳极的面积,使得第一导电走线82与第二显示区域的阳极60组成的整体(作为子像素驱动电路N4点电容的一个极板)的面积减小,进而降低与第二显示区域的发光元件连接的子像素驱动电路N4点电容,使得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与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接近,保证显示基板的显示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显示区域(S2/S3/S4)可以设置有栅极驱动电路或发光控制电路。
如图31所示,第一显示区域的发光元件的阳极通过第二导电走线81与子像素驱动电路连接,由于第一显示区域设置有子像素驱动电路,发光元件的阳极与子像素驱动电路之间的距离比较短,因此,第二导电走线81的长度小于第一导电走线82的长度。在第二导电走线81的线宽与第一导电走线82的线宽大致相同的情况下,第二导电走线81的面积小于第一导电走线82的面积。第一显示区域中,第二导电走线81与阳极60的整体作为驱动第一显示区域发光单元的N4点电容的一个极板;第二显示区域中,第一导电走线82与阳极60的整体作为驱动第二显示区域发光单元的N4点电容的一个极板;由于第二导电走线81的面积小于第一导电走线82的面积,在第一显示区域的阳极和第二显示区域的阳极的面积相同的情况下,第一显示区域对应的N4点电容的一个极板的面积将小于第二显示区域对应的N4点电容的一个极板的面积,导致第一显示区域对应的N4点电容小于第二显示区域对应的N4点电容,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对应的N4点电容出现差异,第二显示区域无法起亮或无法达到与第一显示区域一样的亮度;本实施例中,通过减小第二显示区域的至少部分阳极的面积,达到缩小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对应的N4点电容差异的目的,使得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与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接近,保证显示基板的显示效果。
本实施例中,可以是第二显示区域中部分阳极的面积小于第一显示区域相同颜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也可以是第二显示区域中全部阳极的面积小于第一显示区域相同颜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
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对面积进行差异化设计的子像素的阳极称为第一阳极,即对于第一阳极所属的子像素来说,在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具有不同面积的阳极,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阳极601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同种颜色子像素第一阳极601的面积。本实施例中,值得注意的是,对阳极面积的比较仅限于对同种颜色子像素的阳极面积进行比较。
所述子像素包括绿色子像素、红色子像素和蓝色子像素,第一阳极601可以是绿色子像素、红色子像素和蓝色子像素的阳极,即第二显示区域(S2/S3/S4)的红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小于第一显示区域S1红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第二显示区域(S2/S3/S4)的绿色子像素的部分阳极的面积小于第一显示区域S1绿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第二显示区域(S2/S3/S4)的蓝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小于第一显示区域S1蓝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这样能够缩小第一显示区域红色子像素和第二显示区域红色子像素对应的N4点电容差异,使得第二显示区域红色子像素的亮度与第一显示区域红色子像素的亮度接近;也可以缩小第一显示区域绿色子像素和第二显示区域绿色子像素对应的N4点电容差异,使得第二显示区域绿色子像素的亮度与第一显示区域绿色子像素的亮度接近;也可以缩小第一显示区域蓝色子像素和第二显示区域蓝色子像素对应的N4点电容差异,使得第二显示区域蓝色子像素的亮度与第一显示区域蓝色子像素的亮度接近,改善显示基板的显示效果。
另外,由于绿色子像素在发光中占比最大,因此也可以只对绿色子像素的阳极进行差异化设计,即第一阳极为绿色子像素的阳极,第二显示区域(S2/S3/S4)的绿色子像素的部分阳极的面积小于第一显示区域S1绿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这样可以缩小第一显示区域绿色子像素和第二显示区域绿色子像素对应的N4点电容差异,使得第二显示区域绿色子像素的亮度与第一显示区域绿色子像素的亮度接近,改善显示基板的显示效果。
当然,也可以只对红色子像素的阳极进行差异化设计,即第一阳极为红色子像素的阳极,第二显示区域(S2/S3/S4)的红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小于第一显示区域S1红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这样可以缩小第一显示区域红色子像素和第二显示区域红色子像素对应的N4点电容差异,使得第二显示区域红色子像素的亮度与第一显示区域红色子像素的亮度接近,改善显示基板的显示效果。
当然,还可以只对蓝色子像素的阳极进行差异化设计,即第一阳极为蓝色子像素的阳极,第二显示区域(S2/S3/S4)的蓝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小于第一显示区域S1蓝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这样可以缩小第一显示区域蓝色子像素和第二显示区域蓝色子像素对应的N4点电容差异,使得第二显示区域蓝色子像素的亮度与第一显示区域蓝色子像素的亮度接近,改善显示基板的显示效果。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显示区域中,同种颜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可以相同。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中,同种颜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可以相同。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箭头方向为远离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方向,在第二显示区域中,沿箭头所示的方向,同种颜色子像素的所述第一阳极的面积逐渐减小,比如沿箭头所示的方向,绿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逐渐减小,这样可以逐渐缩小第一显示区域绿色子像素和第二显示区域绿色子像素对应的N4点电容差异,使得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绿色子像素的亮度过渡平滑,保证显示基板的显示效果;再比如,沿箭头所示的方向,红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逐渐减小,这样可以逐渐缩小第一显示区域红色子像素和第二显示区域红色子像素对应的N4点电容差异,使得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红色子像素的亮度过渡平滑,保证显示基板的显示效果;再比如,沿箭头所示的方向,蓝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逐渐减小,这样可以逐渐缩小第一显示区域蓝色子像素和第二显示区域蓝色子像素对应的N4点电容差异,使得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蓝色子像素的亮度过渡平滑,保证显示基板的显示效果。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中,沿远离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方向,依次排布有多个像素重复单元,所述像素重复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子像素,每一所述像素重复单元内,同种颜色子像素的所述第一阳极的面积相等;不同像素重复单元的同种颜色子像素的所述第一阳极的面积逐渐减小,即以像素重复单元为单位,第一阳极的面积逐渐减小。
其中,沿远离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方向,依次排布有第1个像素重复单元、第2个像素重复单元、第3个像素重复单元、…、第x个像素重复单元,第k+1个像素重复单元的第一阳极的面积为第k个像素重复单元同种颜色子像素的第一阳极的面积的n倍,k为小于x的正整数,n小于1大于0。
比如n为0.9,第1个像素重复单元中绿色子像素的阳极面积为SG,则第2个像素重复单元、第3个像素重复单元、第4个像素重复单元、…中绿色子像素的阳极面积可以为0.9*SG、0.81*SG、0.729*SG、…,以此类推。
比如n为0.8,第1个像素重复单元中红色子像素的阳极面积为SR,则第2个像素重复单元、第3个像素重复单元、第4个像素重复单元、…中红色子像素的阳极面积可以为0.8*SR、0.64*SR、0.512*SR、…,以此类推。
比如n为0.9,第1个像素重复单元中蓝色子像素的阳极面积为SB,则第2个像素重复单元、第3个像素重复单元、第4个像素重复单元、…中蓝色子像素的阳极面积可以为0.9*SB、0.81*SB、0.729*SB、…,以此类推。
一些实施例中,第k+1个像素重复单元的第一阳极的面积与第k个像素重复单元同种颜色子像素的第一阳极的面积的差值为S1,S1=S/m,S为第1个像素重复单元同种颜色子像素的第一阳极的面积,m为大于1的整数。
比如m为10,第1个像素重复单元中绿色子像素的阳极面积为SG,则第2个像素重复单元、第3个像素重复单元、第4个像素重复单元、…中绿色子像素的阳极面积可以为0.9*SG、0.8*SG、0.7*SG、…,以此类推。
比如m为5,第1个像素重复单元中红色子像素的阳极面积为SR,则第2个像素重复单元、第3个像素重复单元、第4个像素重复单元、…中红色子像素的阳极面积可以为0.8*SR、0.6*SR、0.4*SR、…,以此类推。
比如m为10,第1个像素重复单元中蓝色子像素的阳极面积为SB,则第2个像素重复单元、第3个像素重复单元、第4个像素重复单元、…中蓝色子像素的阳极面积可以为0.9*SB、0.8*SB、0.7*SB、…,以此类推。
其中,每个像素重复单元可以包括2*4个子像素,也可以包括1个子像素。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包括第三显示区域S7和过渡显示区域(S5/S6),所述过渡显示区域(S5/S6)位于所述第三显示区域S7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S2/S3/S4)之间;具体地,过渡显示区域S5位于第二显示区域S2与第三显示区域S7之间,过渡显示区域S5位于第二显示区域S3与第三显示区域S7之间,过渡显示区域S6位于第二显示区域S4与第三显示区域S7之间。
本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区域在与第二显示区域的交界处设置过渡显示区域,第二显示区域的发光元件的阳极可以通过第一导电走线82与设置在过渡显示区域的子像素驱动电路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三显示区域S7的阳极面积可以不做改变,对过渡显示区域的阳极面积进行改变,使得从第三显示区域S7到第二显示区域(S2/S3/S4)的显示亮度过渡更加自然。所述过渡显示区域(S5/1)的至少部分阳极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三显示区域S7相同颜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所述过渡显示区域的至少部分阳极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S2/S3/S4)相同颜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
如图31所示,第三显示区域的发光元件的阳极通过第二导电走线81与子像素驱动电路连接,由于第三显示区域设置有子像素驱动电路,发光元件的阳极与子像素驱动电路之间的距离比较短,因此,第二导电走线81的长度小于第一导电走线82的长度。在第二导电走线81的线宽与第一导电走线82的线宽大致相同的情况下,第二导电走线81的面积小于第一导电走线82的面积。第三显示区域中,第二导电走线81与阳极60的整体作为N4点电容的一个极板;第二显示区域中,第一导电走线82与阳极60的整体作为N4点电容的一个极板;由于第二导电走线81的面积小于第一导电走线82的面积,在第三显示区域的阳极和第二显示区域的阳极的面积相同的情况下,第三显示区域的N4点电容的一个极板的面积将小于第二显示区域对应的N4点电容的一个极板的面积,导致第三显示区域的N4点电容小于第二显示区域对应的N4点电容,第三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对应的N4点电容出现差异,第二显示区域无法起亮或无法达到与第三显示区域一样的亮度;本实施例中,通过减小第二显示区域和过渡显示区域的至少部分阳极的面积,达到缩小第三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对应的N4点电容差异的目的,使得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与第三显示区域的亮度接近,保证显示基板的显示效果。
本实施例中,可以是第二显示区域和过渡显示区域中部分阳极的面积小于第三显示区域相同颜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也可以是第二显示区域和过渡显示区域中全部阳极的面积小于第三显示区域相同颜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
本实施例中,在过渡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对面积进行差异化设计的子像素的阳极称为第一阳极,即对于第一阳极所属的子像素来说,在第三显示区域、过渡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具有不同面积的阳极,所述第三显示区域的第一阳极601的面积大于所述过渡显示区域同种颜色子像素第一阳极601的面积,所述过渡显示区域的第一阳极601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同种颜色子像素第一阳极601的面积。本实施例中,值得注意的是,对阳极面积的比较仅限于对同种颜色子像素的阳极面积进行比较。
所述子像素包括绿色子像素、红色子像素和蓝色子像素,第一阳极601可以是绿色子像素、红色子像素和蓝色子像素的阳极,即第二显示区域(S2/S3/S4)的红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小于过渡显示区域(S5/S6)的红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过渡显示区域(S5/S6)的红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小于第三显示区域S7红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第二显示区域(S2/S3/S4)的绿色子像素的部分阳极的面积小于过渡显示区域(S5/S6)的绿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过渡显示区域(S5/S6)的绿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小于第三显示区域S7绿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第二显示区域(S2/S3/S4)的蓝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小于过渡显示区域(S5/S6)的蓝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过渡显示区域(S5/S6)的蓝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小于第三显示区域S7蓝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这样能够逐渐缩小第三显示区域红色子像素和第二显示区域红色子像素对应的N4点电容差异,使得第三显示区域红色子像素的亮度与第二显示区域红色子像素的亮度逐渐接近;也可以逐渐缩小第三显示区域绿色子像素和第二显示区域绿色子像素对应的N4点电容差异,使得第二显示区域绿色子像素的亮度与第三显示区域绿色子像素的亮度逐渐接近;也可以逐渐缩小第三显示区域蓝色子像素和第二显示区域蓝色子像素对应的N4点电容差异,使得第二显示区域蓝色子像素的亮度与第三显示区域蓝色子像素的亮度逐渐接近,改善显示基板的显示效果。
另外,由于绿色子像素在发光中占比最大,因此也可以只对绿色子像素的阳极进行差异化设计,即第一阳极为绿色子像素的阳极,第二显示区域(S2/S3/S4)的绿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小于过渡显示区域(S5/S6)的绿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过渡显示区域(S5/S6)的绿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小于第三显示区域S7绿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这样可以逐渐缩小第三显示区域绿色子像素和第二显示区域绿色子像素对应的N4点电容差异,使得第二显示区域绿色子像素的亮度与第三显示区域绿色子像素的亮度逐渐接近,改善显示基板的显示效果。
当然,也可以只对红色子像素的阳极进行差异化设计,即第一阳极为红色子像素的阳极,第二显示区域(S2/S3/S4)的红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小于过渡显示区域(S5/S6)的红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过渡显示区域(S5/S6)的红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小于第三显示区域S7红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这样可以逐渐缩小第三显示区域红色子像素和第二显示区域红色子像素对应的N4点电容差异,使得第二显示区域红色子像素的亮度与第三显示区域红色子像素的亮度逐渐接近,改善显示基板的显示效果。
当然,还可以只对蓝色子像素的阳极进行差异化设计,即第一阳极为蓝色子像素的阳极,第二显示区域(S2/S3/S4)的蓝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小于过渡显示区域(S5/S6)的蓝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过渡显示区域(S5/S6)的蓝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小于第三显示区域S7蓝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这样可以逐渐缩小第三显示区域蓝色子像素和第二显示区域蓝色子像素对应的N4点电容差异,使得第二显示区域蓝色子像素的亮度与第三显示区域蓝色子像素的亮度逐渐接近,改善显示基板的显示效果。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显示区域中,同种颜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可以相同。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中,同种颜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可以相同。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过渡显示区域中,同种颜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可以相同。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过渡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中,沿远离所述第三显示区域的方向,同种颜色子像素的所述第一阳极的面积逐渐减小。比如沿远离所述第三显示区域的方向,绿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逐渐减小,这样可以逐渐缩小第三显示区域绿色子像素和第二显示区域绿色子像素对应的N4点电容差异,使得第三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绿色子像素的亮度过渡平滑,保证显示基板的显示效果;再比如沿远离所述第三显示区域的方向,蓝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逐渐减小,这样可以逐渐缩小第三显示区域蓝色子像素和第二显示区域蓝色子像素对应的N4点电容差异,使得第三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蓝色子像素的亮度过渡平滑,保证显示基板的显示效果;再比如沿远离所述第三显示区域的方向,红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逐渐减小,这样可以逐渐缩小第三显示区域红色子像素和第二显示区域红色子像素对应的N4点电容差异,使得第三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红色子像素的亮度过渡平滑,保证显示基板的显示效果。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过渡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中,沿远离所述第三显示区域的方向,依次排布有多个像素重复单元,所述像素重复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子像素,每一所述像素重复单元内,同种颜色子像素的所述第一阳极的面积相等;不同像素重复单元的同种颜色子像素的所述第一阳极的面积逐渐减小,即以像素重复单元为单位,第一阳极的面积逐渐减小。
其中,沿远离所述第三显示区域的方向,依次排布有第1个像素重复单元、第2个像素重复单元、第3个像素重复单元、…、第x个像素重复单元,第k+1个像素重复单元的第一阳极的面积为第k个像素重复单元同种颜色子像素的第一阳极的面积的n倍,k为小于x的正整数,n小于1大于0。
比如n为0.9,第1个像素重复单元中绿色子像素的阳极面积为SG,则第2个像素重复单元、第3个像素重复单元、第4个像素重复单元、…中绿色子像素的阳极面积可以为0.9*SG、0.81*SG、0.729*SG、…,以此类推。
比如n为0.8,第1个像素重复单元中红色子像素的阳极面积为SR,则第2个像素重复单元、第3个像素重复单元、第4个像素重复单元、…中红色子像素的阳极面积可以为0.8*SR、0.64*SR、0.512*SR、…,以此类推。
比如n为0.9,第1个像素重复单元中蓝色子像素的阳极面积为SB,则第2个像素重复单元、第3个像素重复单元、第4个像素重复单元、…中蓝色子像素的阳极面积可以为0.9*SB、0.81*SB、0.729*SB、…,以此类推。
一些实施例中,第k+1个像素重复单元的第一阳极的面积与第k个像素重复单元同种颜色子像素的第一阳极的面积的差值为S1,S1=S/m,S为第1个像素重复单元同种颜色子像素的第一阳极的面积,m为大于1的整数。
比如m为10,第1个像素重复单元中绿色子像素的阳极面积为SG,则第2个像素重复单元、第3个像素重复单元、第4个像素重复单元、…中绿色子像素的阳极面积可以为0.9*SG、0.8*SG、0.7*SG、…,以此类推。
比如m为5,第1个像素重复单元中红色子像素的阳极面积为SR,则第2个像素重复单元、第3个像素重复单元、第4个像素重复单元、…中红色子像素的阳极面积可以为0.8*SR、0.6*SR、0.4*SR、…,以此类推。
比如m为10,第1个像素重复单元中蓝色子像素的阳极面积为SB,则第2个像素重复单元、第3个像素重复单元、第4个像素重复单元、…中蓝色子像素的阳极面积可以为0.9*SB、0.8*SB、0.7*SB、…,以此类推。
其中,每个像素重复单元可以包括2*4个子像素,也可以包括1个子像素。
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显示区域的子像素可以是真实的子像素,也可以是子像素渲染(Sub pixel Rendering,SPR)算法子像素。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阳极的图形可以为规则图形,也可以为不规则图形。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阳极601的图形可以为至少一个子图形的组合,所述子图形包括但不限于圆形、椭圆形、矩形和不规则图形。
本实施例中,如图31所示,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发光元件的阳极通过第二导电走线81与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连接,第二显示区域的发光元件的阳极通过第一导电走线82与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连接,由于第一显示区域设置有子像素驱动电路,发光元件的阳极与子像素驱动电路之间的距离比较短,因此,第二导电走线81的长度小于第一导电走线82的长度。第一显示区域中,第二导电走线81与阳极60的整体作为N4点电容的一个极板;第二显示区域中,第一导电走线82与阳极60的整体作为N4点电容的一个极板;为了缩小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对应的N4点电容差异,可以加宽所述第二导电走线81的线宽,使得第二导电走线81的线宽大于所述第一导电走线82的线宽,尽可能使得第二导电走线81的面积接近第一导电走线82的面积,或者,与第一导电走线82的面积相等。一些实施例中,具有第一发光颜色的子像素的发光元件连接的第一导电走线82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的面积,等于具有相同发光颜色的子像素的发光元件连接的第二导电走线81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的面积。这样可以使得第一显示区域对应的N4点电容的一个极板的面积接近第二显示区域对应的N4点电容的一个极板的面积,或者,与第二显示区域对应的N4点电容的一个极板的面积相等,达到缩小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对应的N4点电容差异的目的,使得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与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接近,保证显示基板的显示效果。
一些实施例中,具有第一发光颜色的子像素的阳极与对应的第一导电走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和,与具有相同发光颜色的子像素的阳极与对应的第二导电走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和的差值在10%之内。比如,具有第一发光颜色的子像素的阳极与对应的第一导电走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为S11,具有相同发光颜色的子像素的阳极与对应的第二导电走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在0.9*S11-1.1*S11之间,这样可以使得第一显示区域对应的N4点电容的一个极板的面积接近第二显示区域对应的N4点电容的一个极板的面积,达到缩小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对应的N4点电容差异的目的,使得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与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接近,保证显示基板的显示效果。
本实施例中,为了降低对显示的影响,所述第一导电走线82和所述第二导电走线81为透明的。
阳极可以采用ITO/Ag/ITO的结构,第一导电走线82可以采用ITO,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阳极可以与所述第一导电走线82为一体结构。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显示区域在垂直于自身延伸方向上的宽度可以为1-3mm,这样可以最大化第一显示区域的面积,保证显示基板的显示效果。
本实施例中,如图6-图35所示,所述显示基板包括多条电源线VDD,多条发光控制线EM,多条栅线GA,多条数据线DA,多条复位线Rst1/Rst2,多条初始化信号线Vinit;
示例性的,所述显示基板包括多个子像素,所述多个子像素包括的多个子像素驱动电路呈阵列分布。所述多个子像素驱动电路划分为多行子像素驱动电路和多列子像素驱动电路。所述多行子像素驱动电路沿第一方向排列,每行子像素驱动电路包括沿第二方向排列的多个子像素驱动电路。所述多列子像素驱动电路沿第二方向排列,每列子像素驱动电路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子像素驱动电路。示例性的,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交。例如:所述第一方向包括纵向,所述第二方向包括横向。
示例性的,所述子像素包括子像素驱动电路和发光元件。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与所述发光元件的阳极耦接,用于为发光元件提供驱动信号,驱动发光元件发光。
示例性的,上述子像素驱动电路可以采用7T1C(即7个晶体管和一个电容),但不仅限于此。
示例性的,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包括:存储电容Cst,第一复位晶体管T1,数据写入晶体管T4,电源控制晶体管T5,发光控制晶体管T6,第二复位晶体管T7,驱动晶体管T3和补偿晶体管T2;
所述补偿晶体管T2包括有源层21和栅极,所述驱动晶体管T3包括有源层22和栅极,所述补偿晶体管T2的第一极与所述驱动晶体管T3的第二极耦接,所述补偿晶体管T2的第二极与所述驱动晶体管T3的栅极耦接;所述驱动晶体管T3用于驱动所述发光元件发光,所述驱动晶体管T3的第一极与所述阳极连接;
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T1包括第一复位有源层20和栅极,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T1的栅极与对应的复位线Rst1耦接,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T1的第一极与对应的所述初始化信号线Vinit耦接,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T1的第二极与所述驱动晶体管T3的栅极耦接;
所述数据写入晶体管T4包括数据写入有源层23和栅极,所述数据写入晶体管T4的栅极与对应的栅线GA耦接,所述数据写入晶体管T4的第一极与对应的数据线DA耦接,所述数据写入晶体管T4的第二极与所述驱动晶体管T3的第一极耦接;
所述电源控制晶体管T5包括电源控制有源层24和栅极,所述电源控制晶体管T5的栅极与对应的发光控制线EM耦接,所述电源控制晶体管T5的第一极与对应的电源线VDD耦接,所述电源控制晶体管T5的第二极与所述驱动晶体管T3的第一极耦接;
所述发光控制晶体管T6包括发光控制有源层25和栅极,所述发光控制晶体管T6的栅极与对应的发光控制线EM耦接,所述发光控制晶体管T6的第一极与所述驱动晶体管T3的第二极耦接,所述发光控制晶体管T6的第二极与对应的发光元件耦接;
所述第二复位晶体管T7包括第二复位有源层26和栅极,所述第二复位晶体管T7的栅极与对应的复位线Rst2耦接,所述第二复位晶体管T7的第一极与对应的所述初始化信号线Vinit耦接,所述第二复位晶体管T7的第二极与对应的发光元件耦接。
示例性的,所述发光控制晶体管T6的第二极与对应的发光元件的耦接处形成N4节点。
所述存储电容Cst的第一极板Cst1与所述驱动晶体管T3的栅极T3-g耦接,所述存储电容Cst的第二极板Cst2与对应的电源线VDD耦接。
示例性的,所述多条发光控制线EM与多行子像素驱动电路一一对应,所述发光控制线EM与对应的一行子像素驱动电路中的各子像素驱动电路分别耦接。所述发光控制线EM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至少部分。
示例性的,所述多条栅线GA与多行子像素驱动电路一一对应,所述栅线GA与对应的一行子像素驱动电路中的各子像素驱动电路分别耦接。所述栅线GA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至少部分。
示例性的,所述多条数据线DA与多列子像素驱动电路一一对应,所述数据线DA与对应的一列子像素驱动电路中的各子像素驱动电路分别耦接。所述数据线DA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至少部分。
示例性的,所述多条复位线Rst1与多行子像素驱动电路一一对应,所述复位线Rst1与对应的一行子像素驱动电路中的各子像素驱动电路分别耦接。所述复位线Rst1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至少部分。
示例性的,所述多条复位线Rst2与多行子像素驱动电路一一对应,所述复位线Rst2与对应的一行子像素驱动电路中的各子像素驱动电路分别耦接。所述复位线Rst2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至少部分。
示例性的,所述多条初始化信号线Vinit与所述多行子像素驱动电路一一对应,所述初始化信号线Vinit与对应的一行子像素驱动电路中的各子像素驱动电路分别耦接。所述多条初始化信号线Vinit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至少部分。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基板包括第一金属层和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远离所述基底一侧的第二金属层,所述第一金属层包括所述初始化信号线和节点连接线,所述节点连接线连接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和所述补偿晶体管的漏极,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屏蔽图形,所述屏蔽图形通过过孔与所述初始化信号线连接,所述初始化信号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节点连接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这样可以使得所述屏蔽图形对驱动晶体管的栅极具有屏蔽作用,能够保证驱动晶体管的稳定性。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金属层还包括第一转接块和第二转接块,所述第二金属层还包括第三转接块,所述发光控制晶体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一转接块连接,所述第二复位晶体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二转接块连接,所述第一转接块和所述第二转接块通过所述第三转接块连接,所述第三转接块与所述阳极连接。
上述结构的子像素驱动电路在工作时,每个工作周期均包括复位时段、写入补偿时段和发光时段。
在所述复位时段,复位线Rst1输入的复位信号处于有效电平,第一复位晶体管T1导通,由初始化信号线Vinit传输的初始化信号输入至驱动晶体管T3的栅极T3-g,使得前一帧保持在驱动晶体管T3上的栅源电压Vgs被清零,实现对驱动晶体管T3的栅极T3-g复位。
在写入补偿时段,所述复位信号处于非有效电平,第一复位晶体管T1截止,栅线GA输入的栅极扫描信号处于有效电平,控制补偿晶体管T2和数据写入晶体管T4导通,数据线DA写入数据信号,并经所述数据写入晶体管T4传输至驱动晶体管T3的第一极,同时,补偿晶体管T2和数据写入晶体管T4导通,使得驱动晶体管T3形成为二极管结构,因此通过补偿晶体管T2、驱动晶体管T3和数据写入晶体管T4配合工作,实现对驱动晶体管T3的阈值电压补偿,当补偿的时间足够长时,可控制驱动晶体管T3的栅极T3-g电位最终达到Vdata+Vth,其中,Vdata代表数据信号电压值,Vth代表驱动晶体管T3的阈值电压。
复位线Rst2输入的复位信号处于有效电平,控制第二复位晶体管T7导通,将初始化信号线Vinit输入的初始化信号输入至发光元件EL的阳极,对阳极进行初始化,控制发光元件EL不发光。
在发光时段,发光控制线EM写入的发光控制信号处于有效电平,控制电源控制晶体管T5和发光控制晶体管T6导通,使得由电源线VDD传输的电源信号输入至驱动晶体管T3的第一极,同时由于驱动晶体管T3的栅极T3-g保持在Vdata+Vth,使得驱动晶体管T3导通,驱动晶体管T3对应的栅源电压为Vdata+Vth-VDD,其中VDD为电源信号对应的电压值,基于该栅源电压产生的漏电流流向对应的发光元件EL的阳极,驱动对应的发光元件EL发光。发光元件EL的阴极接入负电源信号VSS。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包括:沿远离所述基底的方向依次层叠设置于所述基底上的半导体层,第一栅绝缘层GI1,第一栅金属层,第二栅绝缘层GI2,第二栅金属层,层间绝缘层ILD,第一源漏金属层,第一平坦层PLN1,第二源漏金属层,第二平坦层PLN2,ITO层,第三平坦层,阳极层,像素界定层,发光功能层,阴极层和封装层。所述显示基板中也可以包括钝化层。
图7-图21为本公开实施例第三显示区域S7、过渡显示区域S6和第二显示区域S4的膜层示意图。
如图7所示,所述半导体层用于形成: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T1包括的第一复位有源层20,所述补偿晶体管T2包括的有源层21,所述驱动晶体管T3包括的有源层22,所述数据写入晶体管T4包括数据写入有源层23,所述电源控制晶体管T5包括的电源控制有源层24,所述发光控制晶体管T6包括的发光控制有源层25,所述第二复位晶体管T7包括的第二复位有源层26,以及一些导电结构。其中,在第二显示区域S4未设置半导体层。
如图8和图9所示,在第三显示区域S7和过渡显示区域S6,所述第一栅金属层用于形成:所述复位线Rst1/Rst2,所述栅线GA和所述发光控制线EM,以及各晶体管的栅极。在第二显示区域S4,所述第一栅金属层用于形成与DA连接的数据扇出线71。
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第三显示区域S7和过渡显示区域S6,所述第二栅金属层用于形成:所述初始化信号线Vinit,屏蔽图形91,以及所述存储电容Cst的第二极板Cst2。在第二显示区域S4,所述第二栅金属层用于形成与DA连接的数据扇出线71。
所述屏蔽图形91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与补偿晶体管T2的有源层21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所述屏蔽图形91与电源线VDD连接。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通过设置所述屏蔽图形91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与补偿晶体管T2的有源层21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使得所述屏蔽图形91对补偿晶体管T2的有源层21具有屏蔽作用,能够保证补偿晶体管T2的有源层21的稳定性,从而有利于提升所述补偿晶体管T2的稳定性。
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第三显示区域S7和过渡显示区域S6,所述第一源漏金属层(即上述第一金属层)用于形成:所述电源线VDD,所述初始化信号线Vinit、第一导电连接部11、第三导电连接部13、第四导电连接部14、第五导电连接部15和所述第七导电连接部17。其中,第一导电连接部11用于耦接所述第二复位晶体管T7的第一极和所述初始化信号线Vinit。第三导电连接部13(包括上述第一转接块和第二转接块)与第二导电连接部12连接,与第二导电连接部12一起耦接发光控制晶体管T6的第二极与发光元件的阳极,以及耦接第二复位晶体管T7的第二极与发光元件的阳极。第四导电连接部14(即上述节点连接线)用于耦接第一复位晶体管T1的第二极和驱动晶体管T3的栅极,以及耦接补偿晶体管T2的第二极和驱动晶体管T3的栅极。第五导电连接部15用于耦接第二导电连接部12和发光控制晶体管T6的第二极。第七导电连接部17用于耦接数据写入晶体管T4的第一极和数据线DA。在第二显示区域S4,所述第一源漏金属层用于形成电源线VDD。
如图12所示,所述第一源漏金属层还用于形成第九导电连接部19,用于与一行虚拟像素连接,防止该行虚拟像素浮接(floating)。
如图14和图15所示,在第三显示区域S7和过渡显示区域S6,所述第二源漏金属层(即上述第二金属层)用于形成:所述数据线DA,第二导电连接部12(即上述第三转接块)和屏蔽图形16(即上述第二金属层包括的屏蔽图形)。屏蔽图形16与初始化信号线Vinit耦接,屏蔽图形16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与驱动晶体管T3的栅极T3-g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使得所述屏蔽图形16对驱动晶体管T3的栅极T3-g具有屏蔽作用,屏蔽ITO层上传递的电信号,能够保证驱动晶体管T3的稳定性以及N1节点电压的稳定性。其中,在第二显示区域S4未设置第二源漏金属层。
如图16和图17所示,在第三显示区域S7和过渡显示区域S6,ITO层用于形成第二导电走线81。在第二显示区域S4,ITO层用于形成第一导电走线82。
如图18和图19所示,在第三显示区域S7、过渡显示区域S6和第二显示区域S4,阳极层用以形成发光元件的阳极60。
图20为图19中黑色虚线方向上的截面示意图,如图20所示,显示基板包括基板31、柔性基底32、半导体层40、栅绝缘层33、第一栅金属层41、第二栅金属层42、层间绝缘层34、第一源漏金属层43、第一平坦层35、第二源漏金属层36、第二平坦层37、ITO层39和第三平坦层38。其中,基板31和柔性基底32组成基底。
如图21所示为像素界定层和阳极层的叠层示意图,其中,61为像素界定层开口,可以看出,第二显示区域S4的像素界定层的开口61的尺寸可以与过渡显示区域S6的开口61的尺寸相同,第二显示区域S4的阳极60的面积大于过渡显示区域S6的阳极60的面积。
图22-图35为本公开实施例第三显示区域S7、过渡显示区域S5和第二显示区域S2/S3的膜层示意图。
如图22所示,所述半导体层用于形成: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T1包括的第一复位有源层20,所述补偿晶体管T2包括的有源层21,所述驱动晶体管T3包括的有源层22,所述数据写入晶体管T4包括数据写入有源层23,所述电源控制晶体管T5包括的电源控制有源层24,所述发光控制晶体管T6包括的发光控制有源层25,所述第二复位晶体管T7包括的第二复位有源层26,以及一些导电结构,包括所述初始化信号线Vinit。其中,在第二显示区域S2/S3未设置半导体层。
如图23和图24所示,在第三显示区域S7、过渡显示区域S5和第二显示区域S2/S3,所述第一栅金属层用于形成:所述复位线Rst1/Rst2,所述栅线GA和所述发光控制线EM,以及各晶体管的栅极。
如图25和图26所示,在第三显示区域S7和过渡显示区域S5,所述第二栅金属层用于形成:屏蔽图形91,以及所述存储电容Cst的第二极板Cst2。
所述屏蔽图形91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与补偿晶体管T2的有源层21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所述屏蔽图形91与电源线VDD连接。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通过设置所述屏蔽图形91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与补偿晶体管T2的有源层21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使得所述屏蔽图形91对补偿晶体管T2的有源层21具有屏蔽作用,能够保证补偿晶体管T2的有源层21的稳定性,从而有利于提升所述补偿晶体管T2的稳定性。
如图27和图28所示,在第三显示区域S7和过渡显示区域S5,所述第一源漏金属层(即上述第一金属层)用于形成:所述电源线VDD,第三导电连接部13、第四导电连接部14、第五导电连接部15、所述第七导电连接部17和第九导电连接部19。其中,第三导电连接部13(包括上述第一转接块和第二转接块)与第二导电连接部12连接,与第二导电连接部12一起耦接发光控制晶体管T6的第二极与发光元件的阳极,以及耦接第二复位晶体管T7的第二极与发光元件的阳极。第四导电连接部14(即上述节点连接线)用于耦接第一复位晶体管T1的第二极和驱动晶体管T3的栅极,以及耦接补偿晶体管T2的第二极和驱动晶体管T3的栅极。第五导电连接部15用于耦接第二导电连接部12和发光控制晶体管T6的第二极。第七导电连接部17用于耦接数据写入晶体管T4的第一极和数据线DA。第九导电连接部19用于耦接初始化信号线Vinit和屏蔽图形16。
如图29和图30所示,在第三显示区域S7和过渡显示区域S5,所述第二源漏金属层(即上述第二金属层)用于形成:所述数据线DA,第二导电连接部12(即上述第三转接块)和屏蔽图形16(即上述第二金属层包括的屏蔽图形)。屏蔽图形16与初始化信号线Vinit耦接,屏蔽图形16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与驱动晶体管T3的栅极T3-g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使得所述屏蔽图形16对驱动晶体管T3的栅极T3-g具有屏蔽作用,能够保证驱动晶体管T3的稳定性。
如图31所示,在第三显示区域S7和过渡显示区域S5,ITO层用于形成第二导电走线81。在第二显示区域S2/S3,ITO层用于形成第一导电走线82,可以看出,第一导电走线82的长度大于第二导电走线81的长度。在第二显示区域S2/S3,沿远离第三显示区域S7的方向,第一导电走线82的长度逐渐增加。
如图32和图33所示,在第三显示区域S7、过渡显示区域S5和第二显示区域S2/S3,阳极层用以形成发光元件的阳极60。
图34为图33中黑色虚线方向上的截面示意图,如图34所示,显示基板包括基板31、柔性基底32、半导体层40、栅绝缘层33、第一栅金属层41、第二栅金属层42、层间绝缘层34、第一源漏金属层43、第一平坦层35、第二源漏金属层36、第二平坦层37、ITO层39、第三平坦层38和阴极层44。其中,基板31和柔性基底32组成基底。
如图35所示为像素界定层和阳极层的叠层示意图,其中,61为像素界定层开口,可以看出,第三显示区域S7的像素界定层的开口61的尺寸可以与第二显示区域S2/S3的开口61的尺寸相同,第三显示区域S7的阳极60的面积大于第二显示区域S2/S3的阳极60的面积,具体地,可以在第三显示区域S7的阳极60上增加如虚线框内所示的不规则部分来使得第三显示区域S7的阳极60的面积大于第二显示区域S2/S3的阳极60的面积。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显示装置可以为:电视、显示器、数码相框、手机、平板电脑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其中,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柔性电路板、印刷电路板和背板等。
如图28所示,第一显示区域的发光元件的阳极通过第二导电走线81与子像素驱动电路连接,由于第一显示区域设置有子像素驱动电路,发光元件的阳极与子像素驱动电路之间的距离比较短,因此,第二导电走线81的长度小于第一导电走线82的长度。在第二导电走线81的线宽与第一导电走线82的线宽大致相同的情况下,第二导电走线81的面积小于第一导电走线82的面积。第一显示区域中,第二导电走线81与阳极60的整体作为N4点电容的一个极板;第二显示区域中,第一导电走线82与阳极60的整体作为N4点电容的一个极板;由于第二导电走线81的面积小于第一导电走线82的面积,在第一显示区域的阳极和第二显示区域的阳极的面积相同的情况下,第一显示区域对应的N4点电容的一个极板的面积将小于第二显示区域对应的N4点电容的一个极板的面积,导致第一显示区域对应的N4点电容小于第二显示区域对应的N4点电容,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对应的N4点电容出现差异,第二显示区域无法起亮或无法达到与第一显示区域一样的亮度;本实施例中,通过减小第二显示区域的至少部分阳极的面积,达到缩小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对应的N4点电容差异的目的,使得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与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接近,保证显示基板的显示效果。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在包括上述显示基板时,同样具有上述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信号线沿X方向延伸是指:信号线包括主要部分和与所述主要部分连接的次要部分,所述主要部分是线、线段或条形状体,所述主要部分沿X方向延展,且所述主要部分沿X方向延展的长度大于次要部分沿其它方向伸展的长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的“同层”可以指的是处于相同结构层上的膜层。或者例如,处于同层的膜层可以是采用同一成膜工艺形成用于形成特定图形的膜层,然后利用同一掩模板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对该膜层图案化所形成的层结构。根据特定图形的不同,一次构图工艺可能包括多次曝光、显影或刻蚀工艺,而形成的层结构中的特定图形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不连续的。这些特定图形还可能处于不同的高度或者具有不同的厚度。
在本公开各方法实施例中,所述各步骤的序号并不能用于限定各步骤的先后顺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对各步骤的先后变化也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需要说明,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方法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产品实施例,所以描述得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产品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耦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可以理解,当诸如层、膜、区域或基板之类的元件被称作位于另一元件“上”或“下”时,该元件可以“直接”位于另一元件“上”或“下”,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9)

1.一种显示基板,包括:基底和设置于所述基底上的多个子像素,所述子像素包括子像素驱动电路和发光元件,所述显示基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域和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周边的第二显示区域,所述第一显示区域设置有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和所述发光元件,所述第二显示区域设置有所述发光元件,所述第二显示区域未设置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发光元件的阳极通过第一导电走线与设置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子像素驱动电路连接,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发光元件的阳极通过第二导电走线与设置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子像素驱动电路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至少部分阳极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相同颜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包括第三显示区域和过渡显示区域,所述过渡显示区域位于所述第三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之间;
所述过渡显示区域的至少部分阳极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三显示区域相同颜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所述过渡显示区域的至少部分阳极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相同颜色子像素的阳极的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子像素包括绿色子像素、红色子像素和蓝色子像素,
所述过渡显示区域的第一阳极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三显示区域同种颜色子像素第一阳极的面积;所述过渡显示区域的第一阳极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同种颜色子像素第一阳极的面积;
其中,所述第一阳极为绿色子像素、红色子像素和蓝色子像素的阳极;或
所述第一阳极为绿色子像素的阳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渡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中,沿远离所述第三显示区域的方向,同种颜色子像素的所述第一阳极的面积逐渐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渡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中,沿远离所述第三显示区域的方向,依次排布有多个像素重复单元,所述像素重复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子像素,每一所述像素重复单元内,同种颜色子像素的所述第一阳极的面积相等;不同像素重复单元的同种颜色子像素的所述第一阳极的面积逐渐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子像素包括绿色子像素、红色子像素和蓝色子像素,
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阳极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同种颜色子像素第一阳极的面积;
其中,所述第一阳极为绿色子像素、红色子像素和蓝色子像素的阳极;或
所述第一阳极为绿色子像素的阳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中,沿远离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方向,同种颜色子像素的所述第一阳极的面积逐渐减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中,沿远离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方向,依次排布有多个像素重复单元,所述像素重复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子像素,每一所述像素重复单元内,同种颜色子像素的所述第一阳极的面积相等;不同像素重复单元的同种颜色子像素的所述第一阳极的面积逐渐减小。
9.根据权利要求5或8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第k+1个像素重复单元的第一阳极的面积为第k个像素重复单元同种颜色子像素的第一阳极的面积的n倍,k为正整数,n小于1大于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走线的线宽大于所述第一导电走线的线宽。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走线为透明的,所述第二导电走线为透明的。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
具有第一发光颜色的子像素的发光元件连接的第一导电走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的面积,等于具有相同发光颜色的子像素的发光元件连接的第二导电走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的面积。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发光颜色的子像素的阳极与对应的第一导电走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和,与具有相同发光颜色的子像素的阳极与对应的第二导电走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和的差值在10%之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设置有栅极驱动电路或发光控制电路。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基板包括多条电源线,多条发光控制线,多条栅线,多条数据线,多条复位线,多条初始化信号线;
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包括:存储电容,第一复位晶体管,数据写入晶体管,电源控制晶体管,发光控制晶体管,第二复位晶体管,驱动晶体管和补偿晶体管;
所述补偿晶体管包括有源层和栅极,所述补偿晶体管的有源层包括第一极、第二极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极和所述第二极的沟道部分,所述驱动晶体管包括有源层和栅极,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有源层包括第一极、第二极以及连接该第一极和该第二极的沟道部分;
所述补偿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二极耦接,所述补偿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耦接;所述驱动晶体管用于驱动所述发光元件发光,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阳极连接;
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的栅极与对应的复位线耦接,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的第一极与对应的所述初始化信号线耦接,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耦接;
所述数据写入晶体管的栅极与对应的栅线耦接,所述数据写入晶体管的第一极与对应的数据线耦接,所述数据写入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一极耦接;
所述电源控制晶体管的栅极与对应的发光控制线耦接,所述电源控制晶体管的第一极与对应的电源线耦接,所述电源控制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一极耦接;
所述发光控制晶体管的栅极与对应的发光控制线耦接,所述发光控制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二极耦接,所述发光控制晶体管的第二极与对应的发光元件耦接;
所述第二复位晶体管的栅极与对应的复位线耦接,所述第二复位晶体管的第一极与对应的初始化信号线耦接,所述第二复位晶体管的第二极与对应的发光元件耦接;
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一极板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耦接,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与对应的电源线耦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设置有与所述数据线连接的数据扇出线,所述数据扇出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阳极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不重叠。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基板包括第一金属层和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远离所述基底一侧的第二金属层,所述第一金属层包括所述初始化信号线和节点连接线,所述节点连接线连接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和所述补偿晶体管的漏极,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屏蔽图形,所述屏蔽图形通过过孔与所述初始化信号线连接,所述初始化信号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节点连接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层还包括第一转接块和第二转接块,所述第二金属层还包括第三转接块,所述发光控制晶体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一转接块连接,所述第二复位晶体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二转接块连接,所述第一转接块和所述第二转接块通过所述第三转接块连接,所述第三转接块与所述阳极连接。
19.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基板。
CN202320006500.0U 2023-01-03 2023-01-03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Active CN2192283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06500.0U CN219228311U (zh) 2023-01-03 2023-01-03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06500.0U CN219228311U (zh) 2023-01-03 2023-01-03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28311U true CN219228311U (zh) 2023-06-20

Family

ID=867508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006500.0U Active CN219228311U (zh) 2023-01-03 2023-01-03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283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08977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KR102443121B1 (ko)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그 제조 방법 및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CN216980566U (zh)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CN216818344U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0634922A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5552625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20230189596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219228311U (zh)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CN215578564U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5398639A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5769296A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5552627A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EP4336484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WO2023130439A1 (zh)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WO2023130440A1 (zh)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WO2023230915A1 (zh)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WO2023230919A1 (zh)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US11844255B2 (en) Display device having a second electrode layer connected to an auxiliary electrode layer,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20240130179A1 (en) Display substrat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CN221043675U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217444399U (zh) 显示装置
WO2023206129A1 (zh)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WO2023142049A1 (zh)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WO2023024870A1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6615054A (zh)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