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25909U - 整合式液冷散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整合式液冷散热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25909U
CN219225909U CN202223294459.6U CN202223294459U CN219225909U CN 219225909 U CN219225909 U CN 219225909U CN 202223294459 U CN202223294459 U CN 202223294459U CN 219225909 U CN219225909 U CN 2192259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ooled heat
cooling module
assembly
coo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9445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简玮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onwealth Electric Machine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nonwealth Electric Machine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onwealth Electric Machine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nonwealth Electric Machine Industr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259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259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整合式液冷散热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不佳的问题。包括:一液冷散热器,用以热连接一电子组件,该液冷散热器内具有一工作液体;一液体驱动组件,连接该液冷散热器;一冷却模组,位于该液体驱动组件一侧,该工作液体沿该液冷散热器、该液体驱动组件及该冷却模组之间循环流动;及一风扇组件,位于该液体驱动组件一侧,该风扇组件导引气流以将由该液冷散热器传递至该冷却模组的热能带走,且该液冷散热器、该液体驱动组件、该冷却模组及该风扇组件组合后具有一总宽度及一总长度,该总宽度小于或等于该电子组件的一电子组件宽度,该总长度小于或等于该电子组件的一电子组件长度。

Description

整合式液冷散热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散热系统,尤其是一种用于电子组件的整合式液冷散热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脑硬件日趋往高速、高频的方向发展以提升执行效率,相较以往,现今电脑硬件中的电子组件所产生的热能更为可观;举例而言,固态硬盘(Solid StateDrive)作为电脑主机中的存取装置,除了体积设计小型化外,运作速度也大幅地增加,使其运作时所产生的热量也相当的可观,因此,需要散热装置来降低工作温度。然而,由于近年来固态硬盘发展快速,满足了电竞级的消费者在乎的存取速度,随着固态硬盘趋向高速及高频发展,同时,固态硬盘运作所产生的热能也迅速提升,持续上升的工作温度势必会影响固态硬盘的运作效能,使得现有的散热装置散热效率不佳而难以将固态硬盘所产生的热能散发出去。
有鉴于此,现有的散热装置确实仍有加以改善的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整合式液冷散热系统,可以提供良好散热效能。
本实用新型的次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整合式液冷散热系统,可以使该整合式液冷散热系统于安装时可易于配置于适当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整合式液冷散热系统,可以使工作液体流动顺畅。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整合式液冷散热系统,可以便于组装。
本实用新型全文所述方向性或其近似用语,例如“前”、“后”、“左”、“右”、“上(顶)”、“下(底)”、“内”、“外”、“侧面”等,主要参考附图的方向,各方向性或其近似用语仅用以辅助说明及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全文所记载的元件及构件使用“一”或“一个”的量词,仅是为了方便使用且提供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通常意义;于本实用新型中应被解读为包括一个或至少一个,且单一的概念也包括复数的情况,除非其明显意指其他意思。
本实用新型全文所述“结合”、“组合”或“组装”等近似用语,主要包括连接后仍可不破坏构件地分离,或是连接后使构件不可分离等型态,是本领域中技术人员可以依据欲相连的构件材质或组装需求予以选择的。
本实用新型的整合式液冷散热系统,包括:一液冷散热器,用以热连接一电子组件,该液冷散热器内具有一工作液体;一液体驱动组件,连接该液冷散热器;一冷却模组,位于该液体驱动组件一侧,该工作液体沿该液冷散热器、该液体驱动组件及该冷却模组之间循环流动;及一风扇组件,位于该液体驱动组件一侧,该风扇组件导引气流以将由该液冷散热器传递至该冷却模组的热能带走,且该液冷散热器、该液体驱动组件、该冷却模组及该风扇组件组合后具有一总宽度及一总长度,该总宽度小于或等于该电子组件的一电子组件宽度,该总长度小于或等于该电子组件的一电子组件长度。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整合式液冷散热系统,该液冷散热器内的工作液体可以吸收该电子组件的至少一发热源的热能,形成较高温的工作液体可以流至该冷却模组,并通过该风扇组件吹送或抽吸该冷却模组内的热气,使热气可以排至该冷却模组外,进而使该冷却模组内该工作液体的温度下降,且降温后的该工作液体可以流回该液冷散热器,使该发热源能有效降温,可以具有提供良好散热效能的功效。
并且,由于该液冷散热器、该液体驱动组件、该冷却模组及该风扇组件组合后的总宽度小于或等于该电子组件的电子组件宽度,以及,该液冷散热器、该液体驱动组件、该冷却模组及该风扇组件组合后的总长度小于或等于该电子组件的电子组件长度,以将该液冷散热器、该液体驱动组件、该冷却模组及该风扇组件整合成一个模组,使本实用新型的整合式液冷散热系统的整体体积可以较小,使该整合式液冷散热系统于安装时可易于配置于适当位置,具有可以配合各种安装空间的配置需求的功效。
其中,该液冷散热器可以具有一底座及一盖体,该盖体结合于该底座并共同形成一工作腔室,该工作液体可以填充于该工作腔室内。如此,该结构简易而便于制造,具有降低制造成本的功效。
其中,该液体驱动组件可以具有一壳座及一泵浦,该壳座连接该液冷散热器,该泵浦位于该壳座内。如此,具有结构简易且便于组装的功效。
其中,该壳座与该液冷散热器的一盖体可以为一体相连接。如此,具有增加结构强度、减少结合高度、以及不需设有连接的管件而可达到节省成本的功效。
其中,该泵浦可以具有一机体及一叶轮,该叶轮可以连接该机体,该工作液体可以受该叶轮驱动以于该液冷散热器、该液体驱动组件及该冷却模组之间循环流动。如此,该泵浦可以增加该工作液体的循环速度,也相对的增加带走热能的速度,具有较佳散热效果的功效。
其中,该壳座可以具有一流入部及一流出部,该流入部可以连通该冷却模组,该流出部可以连通该液冷散热器。如此,该泵浦能够自该流入部汲引该工作液体,并将该工作液体自该流出部泵出,具有使该工作液体流动顺畅的功效。
其中,该液冷散热器可以具有一散热鳍片组,该散热鳍片组可以接触该工作液体。如此,可以使传递至该液冷散热器内的热能与该工作液体有较多的接触面积,具有较佳散热效果的功效。
其中,该冷却模组可以具有一散热管体,该散热管体可以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口及一第二端口,该第一端口可以连通于该液冷散热器的一出液孔,该第二端口可以连通于该液体驱动组件的一流入部。如此,该结构简易而便于制造,具有降低制造成本的功效。
其中,该冷却模组可以具有一鳍片单元,该散热管体可以结合该鳍片单元。如此,该鳍片单元可以带走该工作液体传递给该散热管体的热能,具有该工作液体温度可以下降的功效。
其中,该冷却模组可以具有一鳍片单元,该鳍片单元可以具有一通风部,该通风部的一第一通风侧对位连通该风扇组件的一出风口,该风扇组件可以朝该冷却模组内吹送气流。如此,气流可以依序经由该出风口与该通风部的第一通风侧流入该冷却模组,使该冷却模组内的热气可以由该通风部的第二通风侧排出,具有可以将由该液冷散热器传递至该冷却模组的热能带走的功效。
其中,该冷却模组可以具有一鳍片单元,该鳍片单元可以具有一通风部,该通风部的一第二通风侧对位连通该风扇组件的一入风口,该风扇组件可以抽吸该冷却模组内的热气。如此,使热气可以依序经由该通风部的第二通风侧及该入风口流入该扇框内,并经由该出风口流至外界,具有使该散热管体内该工作液体的温度下降的功效。
其中,该液冷散热器可以具有一底座及一盖体,该底座可以具有相对的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该第一表面可以朝向该盖体,该液体驱动组件、该冷却模组及该风扇组件可以设置于该盖体,该液冷散热器可以由该第二表面热连接该电子组件的至少一发热源。如此,该结构简易而便于制造,具有降低制造成本的功效。
其中,该冷却模组可以具有一鳍片单元,该鳍片单元可以不接触该盖体。如此,可以避免传递至该冷却模组的热能又传回该液冷散热器,具有较佳散热效果的功效。
其中,该液冷散热器、该液体驱动组件、该冷却模组及该风扇组件可以均位于该电子组件的发热源同一侧的正上方。如此,本实用新型的整合式液冷散热系统的整体体积可以较小,且该发热源的热能可易于由本实用新型的整合式液冷散热系统散出,具有较佳散热效果的功效。
其中,该风扇组件的轴线与该液体驱动组件的轴线可以成平行。如此,可以减少组合后的整体体积,具有降低占用空间的功效。
其中,该液冷散热器、该液体驱动组件、该冷却模组及该风扇组件于该电子组件上的垂直投影可以不超过该电子组件的面积范围。如此,确保该液冷散热器、该液体驱动组件、该冷却模组及该风扇组件组合后的整体体积可以较小,具易于安装配置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的整合式液冷散热系统可以另外包括一夹扣件,该夹扣件可以夹固该电子组件与该液冷散热器。如此,使该电子组件与该液冷散热器可以定位于该夹扣件,具有避免该液冷散热器脱离该电子组件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2: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液冷散热器、液体驱动组件、冷却模组、风扇组件与电子组件的组合立体图;
图3: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组合前视图;
图4:沿图3的A-A线剖面图;
图5:沿图3的B-B线剖面图;
图6: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7: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组合侧视图;
图8:沿图7的C-C线剖面图;
图9:沿图8的D-D线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本实用新型】
1:液冷散热器
11:底座
11a:第一表面
11b:第二表面
12:盖体
121:入液孔
122:出液孔
13:散热鳍片组
2:液体驱动组件
21:壳座
211:流入部
212:流出部
22:泵浦
221:机体
222:叶轮
3:冷却模组
31:鳍片单元
31a:通风部
31b:封闭部
32:散热管体
32a:第一端口
32b:第二端口
4:风扇组件
41:扇框
41a:入风口
41b:出风口
42:扇轮
5:夹扣件
F1:第一通风侧
F2:第二通风侧
H:发热源
K1:总宽度
K2:总长度
L:工作液体
M:电子组件
M1:电子组件宽度
M2:电子组件长度
Q:夹持空间
S:工作腔室
X1:液体驱动组件的轴线
X2:风扇组件的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列举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此外,在不同图式中标示相同符号者视为相同,会省略其说明。
请参照图1、图4所示,其是本实用新型整合式液冷散热系统的一较佳实施例,包括一液冷散热器1、一液体驱动组件2、一冷却模组3及一风扇组件4,该液冷散热器内1具有一工作液体L,该液体驱动组件2连接该液冷散热器1,该冷却模组3位于该液体驱动组件2一侧,该风扇组件4位于该液体驱动组件2一侧,该工作液体L沿该液冷散热器1、该液体驱动组件2及该冷却模组3之间循环流动。
请参照图1所示,该液冷散热器1用以热连接一电子组件M,该电子组件M可以为安装在电子装置的组件,例如:该电子组件M可以安装在主机板(图未绘示)上,该主机板可以是伺服器或个人电脑的模组,该电子组件M可例如为硬盘、中央处理器、存储器及显示卡等,在本实施例中,该电子组件M以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rive , SSD)为例进行说明。
请参照图1、图4所示,该液冷散热器1可以具有一底座11,该底座11的型态本实用新型不加以限制,例如:该底座11可以概呈片体状,该底座11可以例如为铜或铝等高导热性能的金属材质所制成,该底座11可以为冲压成型,具有简化工艺的作用。该底座11可以具有相对的一第一表面11a及一第二表面11b,该第一表面11a可以朝向该液体驱动组件2、该冷却模组3及该风扇组件4,该液冷散热器1可以由该底座11的第二表面11b热连接该电子组件M的至少一发热源H,使该发热源H的热能可以传递至该液冷散热器1内的工作液体L(如图4所示)。
该液冷散热器1可以具有一盖体12,该底座11的第一表面11a朝向该盖体12,该盖体12结合于该底座11并共同形成一工作腔室S,该工作液体L填充于该工作腔室S内,且该盖体12可用以供该液体驱动组件2、该冷却模组3及该风扇组件4设置。其中,该盖体12可以选择黏贴或锁固等方式结合于该底座11,以提升该盖体12与该底座11的结合强度。此外,该盖体12可以具有一入液孔121及一出液孔122,该入液孔121可用以供该工作液体L朝该液冷散热器1内的方向流入,该出液孔122可用以供该工作液体L朝远离该液冷散热器1的方向流出。
并且,该液冷散热器1还可以具有一散热鳍片组13,该散热鳍片组13可以位于该工作腔室S中。详言之,该散热鳍片组13较佳可以采用导热系数高的金属材质制成,该散热鳍片组13可以是单片状的鳍片经由弯折所形成、或多片鳍片层叠相扣接结合所形成,本实用新型不加以限制,在本实施例中,该散热鳍片组13与该底座11可以为一体成型相连接。该散热鳍片组13可以结合于该底座11的第一表面11a,且该散热鳍片组13可以接触该工作液体L;通过该散热鳍片组13的设置,可以使传递至该液冷散热器1内的热能与该工作液体L有较多的接触面积,可以具有较佳散热效果的作用。
请参照图1、图3、图4所示,该液体驱动组件2可以连通该液冷散热器1内部,该液体驱动组件2可以具有一壳座21及一泵浦22,该壳座21连接该液冷散热器1的盖体12,且该壳座21与该盖体12较佳为一体相连接,具有增加结构强度、减少结合高度、以及不需设有连接的管件而可达到节省成本的作用,该泵浦22则位于该壳座21内。该壳座21具有一流入部211及一流出部212,该流入部211及该流出部212可以依管路配置需求而选择设于该壳座21的同一侧或不同侧,该流入部211可以连通该冷却模组3,该流出部212可以连通该液冷散热器1的入液孔121,该泵浦22能够自该流入部211汲引该工作液体L,并将该工作液体L自该流出部212泵出。
详言之,该泵浦22可以具有一机体221及一叶轮222,该叶轮222连接该机体221,该机体221可以连通该壳座21的流出部212,且对该机体221内的定子组供电时,可驱动该叶轮222旋转,该叶轮222旋转的空间可以连通该壳座21的流出部212,使该工作液体L可以受该叶轮222驱动,通过该流出部212流出至该壳座21外。如此,该泵浦22可以增加该工作液体L的循环速度,也相对的增加带走热能的速度,具有提升散热效率的作用。
请参照图1、图3、图5所示,该冷却模组3可以具有一鳍片单元31,该鳍片单元31可以系单片状的鳍片经由弯折所形成、或多片鳍片层叠相扣接结合所形成,本实用新型不加以限制,该鳍片单元31可以采用导热系数高的金属材质制成,以提升导热效率。其中,该鳍片单元31可以具有一通风部31a及一封闭部31b,该通风部31a可用以供气流通过,且该通风部31a可以具有一第一通风侧F1及一第二通风侧F2,该第一通风侧F1可以供气流流入该冷却模组3,该第二通风侧F2可以供气流流出该冷却模组3,该第二通风侧F2的气流较佳正交于该第一通风侧F1的气流,该封闭部31b则用以阻挡气流通过。
该冷却模组3可以具有一散热管体32,该散热管体32可以结合该鳍片单元31,使该散热管体32可以接触该鳍片单元31,在本实施例中,该散热管体32以贯穿该鳍片单元31来做说明;如此,可以通过该鳍片单元31带走该工作液体L传递给该散热管体32的热能,使该工作液体L温度可以下降。较佳地,该鳍片单元31可以不接触该液冷散热器1的盖体12,可以避免传递至该冷却模组3的热能又传回该液冷散热器1的作用。
详言之,该散热管体32可以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口32a及一第二端口32b,该第一端口32a可以连通于该液冷散热器1的出液孔122,该第二端口32b可以连通于该液体驱动组件2的流入部211,使该冷却模组3可以连通该液冷散热器1与该液体驱动组件2。该散热管体32可以形成直线状或弯曲状,在本实施例中,该散热管体32以弯曲状来作说明,该散热管体32可以形成多个U形状的结构,如此,可以使该散热管体32与周围的冷空气能有较多的接触面积,可以较佳散热效果的作用。
请参照图1所示,该风扇组件4结合于该液冷散热器1的盖体12外,该风扇组件4的轴线X2与该液体驱动组件2的轴线X1成平行,该风扇组件4可用以吹送或抽吸该冷却模组3内的热气,该风扇组件4可以是离心扇、横流扇或轴流扇等风扇,在本实施例中,以离心扇为例进行说明,但不以此为限。
请参照图1、图4、图5所示,详言之,该风扇组件4可以具有一扇框41及一扇轮42,该扇轮42可旋转地位于该扇框41内,该扇框41可以具有一入风口41a及一出风口41b,该入风口41a可以连通外界,该出风口41b可以连通该冷却模组3的通风部31a,且该出风口41b对位连通于该通风部31a的第一通风侧F1,该入风口41a的气流与该出风口41b的气流可以形成正交,且该入风口41a可以对位于该风扇组件4的中心部位,使该风扇组件4的气流可以如图5所示形成轴进侧出的形态。
该风扇组件4运作时,该风扇组件4可以抽吸外界的气流,使气流可以经由该入风口41a流入该风扇组件4的内部,再从该出风口41b流出以朝该冷却模组3内吹送气流,使该风扇组件4的气流可以朝向该鳍片单元31吹送,使该冷却模组3内的热气可以由该通风部31a的第二通风侧F2排出,如此,可以将由该液冷散热器1传递至该冷却模组3的热能带走。
请参照图2、图3、图4所示,特别说明的是,该液冷散热器1、该液体驱动组件2、该冷却模组3及该风扇组件4组合后具有一总宽度K1及一总长度K2,该总宽度K1小于或等于该电子组件M的电子组件宽度M1,该总长度K2也小于或等于该电子组件M的电子组件长度M2,使该液冷散热器1、该液体驱动组件2、该冷却模组3及该风扇组件4组合后整体于该电子组件M上的垂直投影可以不超过该电子组件M的面积范围,使该液冷散热器1、该液体驱动组件2、该冷却模组3及该风扇组件4组合后整体均可以位于该电子组件M的发热源H同一侧的正上方,以将该液冷散热器1、该液体驱动组件2、该冷却模组3及该风扇组件4整合成一个模组,使本实用新型的整合式液冷散热系统的整体体积可以较小,使该整合式液冷散热系统于安装时可易于配置于适当位置,具有可以配合各种安装空间的配置需求的作用。
请参照图1、图2所示,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整合式液冷散热系统可以另外包括一夹扣件5,该夹扣件5可以为塑胶或金属材质所制成,本实用新型不加以限制。该夹扣件5较佳可以成U型,该夹扣件5可以具有一夹持空间Q,该夹持空间Q可用以容置该电子组件M与该液冷散热器1,该夹扣件5可以夹固该电子组件M与该液冷散热器1,使该电子组件M与该液冷散热器1可以定位于该夹扣件5,避免该液冷散热器1脱离该电子组件M。
请参照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整合式液冷散热系统运作时,该液冷散热器1内的工作液体L可以快速吸收该电子组件M的发热源H的热能,该工作液体L可以从较低温形成较高温的工作液体L,可以对连接于该液冷散热器1的该发热源H进行散热,较高温的该工作液体L可以经由该出液孔122流入该冷却模组3,且该工作液体L于该散热管体32中可以朝该液体驱动组件2流动。
同时,通过该扇轮42旋转动作,外部的冷空气可以由该入风口41a流入该扇框41内,并依序经由该出风口41b与该通风部31a的第一通风侧F1流入该冷却模组3,该冷空气可以流经该散热管体32与该鳍片单元31而形成热气,该风扇组件4可以吹送该冷却模组3内的热气,以使热气可以由该通风部31a的第二通风侧F2排出,进而使该散热管体32内该工作液体L的温度下降。接着,降温后的该工作液体L流入该液体驱动组件2,该工作液体L可以受该叶轮222驱动以通过该流出部212流入该工作腔室S;如此不断地循环,可以使该液冷散热器1接收的该发热源H能有效降温,进而使该电子组件M可以维持在适当的工作温度,可以达到提供良好散热效能的作用。
请参照图6、图7、图8所示,其是本实用新型整合式液冷散热系统的第二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大致上同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在该第二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整合式液冷散热系统可以依空间配置需求,而选择使该风扇组件4与该液体驱动组件2形成并排设置,该风扇组件4的入风口41a可以连通该冷却模组3的通风部31a,且该入风口41a对位连通于该通风部31a的第二通风侧F2,该出风口41b则可以连通外界。该风扇组件4运作时,外部的冷空气可以由该通风部31a的第一通风侧F1流入该冷却模组3内,该冷空气可以流经该散热管体32与该鳍片单元31而形成热气,该风扇组件4可以抽吸该冷却模组3内的热气,使热气可以依序经由该通风部31a的第二通风侧F2及该入风口41a流入该扇框41内,并经由该出风口41b流至外界,进而使该散热管体32内该工作液体L的温度下降。
请参照图8、图9所示,接着,降温后的该工作液体L流入该液体驱动组件2,该工作液体L可以受该叶轮222驱动以通过该流出部212流入该工作腔室S;如此不断地循环,可以使该液冷散热器1接收的该发热源H能有效降温,进而使该电子组件M可以维持在适当的工作温度,可以达到提供良好散热效能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整合式液冷散热系统,该液冷散热器内的工作液体可以吸收该发热源的热能,形成较高温的工作液体可以流至该冷却模组,并通过该风扇组件吹送或抽吸该冷却模组内的热气,使热气可以排至该冷却模组外,进而使该冷却模组内该工作液体的温度下降,且降温后的该工作液体可以流回该液冷散热器,使该发热源能有效降温,可以具有提供良好散热效能的功效。
并且,由于该液冷散热器、该液体驱动组件、该冷却模组及该风扇组件组合后的总宽度小于或等于该电子组件的电子组件宽度,以及,该液冷散热器、该液体驱动组件、该冷却模组及该风扇组件组合后的总长度小于或等于该电子组件的电子组件长度,以将该液冷散热器、该液体驱动组件、该冷却模组及该风扇组件整合成一个模组,使本实用新型的整合式液冷散热系统的整体体积可以较小,使该整合式液冷散热系统于安装时可易于配置于适当位置,具有可以配合各种安装空间的配置需求的功效。

Claims (17)

1.一种整合式液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液冷散热器,用以热连接一个电子组件,该液冷散热器内具有一个工作液体;
一个液体驱动组件,连接该液冷散热器;
一个冷却模组,位于该液体驱动组件一侧,该工作液体沿该液冷散热器、该液体驱动组件及该冷却模组之间循环流动;及
一个风扇组件,位于该液体驱动组件一侧,该风扇组件导引气流以将由该液冷散热器传递至该冷却模组的热能带走,且该液冷散热器、该液体驱动组件、该冷却模组及该风扇组件组合后具有一个总宽度及一个总长度,该总宽度小于或等于该电子组件的一个电子组件宽度,该总长度小于或等于该电子组件的一个电子组件长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合式液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液冷散热器具有一个底座及一个盖体,该盖体结合于该底座并共同形成一个工作腔室,该工作液体填充于该工作腔室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合式液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液体驱动组件具有一个壳座及一个泵浦,该壳座连接该液冷散热器,该泵浦位于该壳座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整合式液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壳座与该液冷散热器的一个盖体为一体相连接。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整合式液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泵浦具有一个机体及一个叶轮,该叶轮连接该机体,该工作液体受该叶轮驱动以于该液冷散热器、该液体驱动组件及该冷却模组之间循环流动。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整合式液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壳座具有一个流入部及一个流出部,该流入部连通该冷却模组,该流出部连通该液冷散热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合式液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液冷散热器具有一个散热鳍片组,该散热鳍片组接触该工作液体。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合式液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冷却模组具有一个散热管体,该散热管体具有相对的一个第一端口及一个第二端口,该第一端口连通于该液冷散热器的一个出液孔,该第二端口连通于该液体驱动组件的一个流入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整合式液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冷却模组具有一个鳍片单元,该散热管体结合该鳍片单元。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合式液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冷却模组具有一个鳍片单元,该鳍片单元具有一个通风部,该通风部的一个第一通风侧对位连通该风扇组件的一个出风口,该风扇组件朝该冷却模组内吹送气流。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合式液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冷却模组具有一个鳍片单元,该鳍片单元具有一个通风部,该通风部的一个第二通风侧对位连通该风扇组件的一个入风口,该风扇组件抽吸该冷却模组内的热气。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合式液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液冷散热器具有一个底座及一个盖体,该底座具有相对的一个第一表面及一个第二表面,该第一表面朝向该盖体,该液体驱动组件、该冷却模组及该风扇组件设置于该盖体,该液冷散热器由该第二表面热连接该电子组件的至少一个发热源。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整合式液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冷却模组具有一个鳍片单元,该鳍片单元不接触该盖体。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整合式液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液冷散热器、该液体驱动组件、该冷却模组及该风扇组件均位于该电子组件的发热源同一侧的正上方。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合式液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该风扇组件的轴线与该液体驱动组件的轴线成平行。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合式液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液冷散热器、该液体驱动组件、该冷却模组及该风扇组件于该电子组件上的垂直投影不超过该电子组件的面积范围。
17.如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整合式液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另外包括一个夹扣件,该夹扣件夹固该电子组件与该液冷散热器。
CN202223294459.6U 2022-11-30 2022-12-08 整合式液冷散热系统 Active CN21922590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45844A TWI821055B (zh) 2022-11-30 2022-11-30 整合式液冷散熱系統
TW111145844 2022-11-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25909U true CN219225909U (zh) 2023-06-20

Family

ID=867382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94459.6U Active CN219225909U (zh) 2022-11-30 2022-12-08 整合式液冷散热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25909U (zh)
TW (1) TWI821055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312704U (en) * 2006-08-30 2007-05-21 Man Zai Ind Co Ltd Water-cooling radiator
TWM566318U (zh) * 2018-06-07 2018-09-01 旭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液冷換熱裝置與具有液冷換熱裝置之設備
JP2020109781A (ja) * 2018-12-28 2020-07-16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
TWM592991U (zh) * 2019-12-06 2020-04-01 訊凱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液冷式散熱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21055B (zh) 2023-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09841B2 (en) Liquid cooling radiation system and liquid radiator thereof
JP3994948B2 (ja) 冷却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11297735B2 (en) Heat exchange device and liquid cooling system having the same
US20080105410A1 (en) Heat dissipation apparatus
US20040070942A1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JP4682859B2 (ja) 電子機器用の冷却システム
JP2003152376A (ja) 電子装置
JP7238400B2 (ja) 冷却装置
JP2006234255A (ja) ラジエータと、当該ラジエータを備えた液冷システム
US20210307198A1 (en) Liquid cooling module and its liquid cooling head
TWI742974B (zh) 散熱裝置
US20050178528A1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having cooling system, radiator thereof,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reof
US20220173014A1 (en) Liquid cooling system
US11470743B2 (en) Cooling device
JP2007321562A (ja) 遠心ファン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US11448222B2 (en) Liquid cooling multi-pumping unit
CN219225909U (zh) 整合式液冷散热系统
JP6331771B2 (ja) ヒートモジュール
US20120160460A1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Cooling Device With Integrated Pump And Heat Receiving Part
JP4682858B2 (ja) 電子機器用の冷却装置
US20200185306A1 (en) Liquid cooling system
CN118116418A (zh) 整合式液冷散热系统
US20230164947A1 (en) Water cooler assembly and system
US20080011455A1 (en) Composite heat-dissipating module
JP2005344562A (ja) ポンプ、冷却装置および冷却装置を有する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