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14927U - 一种保护装置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保护装置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14927U
CN219214927U CN202223137927.9U CN202223137927U CN219214927U CN 219214927 U CN219214927 U CN 219214927U CN 202223137927 U CN202223137927 U CN 202223137927U CN 219214927 U CN219214927 U CN 2192149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support
piece
flexible
protect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13792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国军
韩峰
吴嘉平
耿乾龙
李斌
关洋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13792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149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149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149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保护装置及车辆,保护装置包括支撑件和柔性防护件,支撑件用于与车辆的车体连接,柔性防护件设置于支撑件,柔性防护件用于与车辆的车体连接。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设置支撑件以及柔性防护件,柔性防护件以及支撑件均可以在车辆受到低速碰撞时通过变形来起到缓冲、吸能作用,吸收行驶车辆的动能,以减少车辆对行人的撞击力,从而降低车辆对行人造成的伤害,起到保护行人的作用;还可以保护车体结构,以减少碰撞对车辆本身的损坏,由此保护装置能够对行人以及车辆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Description

一种保护装置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的车身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保护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开发技术的不断进步,车内乘员的安全基本得到保证,伤亡率得到了极大降低,人们对汽车安全的关注点也由车内乘员向车外行人转移。因为汽车通常具有高强度、高刚度的车身结构,因此行驶中的汽车一般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当发生交通事故时,往往对行人或者车辆造成严重损伤。在相关技术中,汽车发生碰撞事故时,难以对行人或车辆做到全面有效的保护。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保护装置及车辆,能够对行人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在低速碰撞中可以减少对车体的损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保护装置,应用于车辆,保护装置包括支撑件和柔性防护件,支撑件用于与车辆的车体连接,柔性防护件设置于支撑件,柔性防护件用于与车辆的车体连接。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柔性防护件包括沿支撑件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均可以用于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沿与支撑件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第二部分的厚度大于第一部分以及第三部分的厚度,第二部分上开设有第一通槽,由此来降低第二部分所需的支承刚度,从而防止第二部分所需的支承刚度过大而造成行人受伤。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部分和/或第三部分上设置有加强凸台,由此来提高第一部分和/或第三部分所需的支承刚度,以免第一部分和/或第三部分所需的支承刚度不足而对行人的保护不到位。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部分以及第三部分上均设置有多个卡槽,便于对第一部分以及第三部分的安装进行定位,第一部分以及第三部分通过多个卡槽用于与车辆卡接,多个卡槽可以将第一部分以及第三部分更稳定地固定于车辆上,以减少柔性防护件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异响。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部分上开设有安装孔,安装孔沿与支撑件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且贯穿第二部分,第二部分通过安装孔与车辆连接。可以直接通过安装孔将第二部分安装于车体上的对应位置,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装配问题,提高生产效率。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柔性防护件沿与支撑件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厚度为35毫米~62毫米时,柔性防护件可以更好地保护行人以及车辆。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支撑件包括横梁和支脚,横梁的周侧面包括第一侧面、前表面和第二侧面,第一侧面以及第二侧面相对设置且分别位于前表面的两侧,柔性防护件安装于前表面,第一侧面以及第二侧面上均设置有加强筋,使得横梁具有适当的刚度;支脚与横梁连接,且支脚用于与车辆连接。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面远离前表面的一侧和/或第二侧面远离前表面的一侧设置有翻边挡板,翻边挡板用于与车辆的车体接触,使得第一侧面和/或第二侧面与车体的接触面增大,从而可以将作用力分散到更多的车体表面,以减少碰撞对车体结构的损伤。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支脚上开设有第二通槽,可以降低支脚的刚度,使得车辆在受到碰撞时,横梁与支脚发生变形,以吸收冲击能量,从而减少车体结构受到损伤。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体以及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保护装置,支撑件与车体可拆卸连接,车体包括前格栅,柔性防护件与前格栅可拆卸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在车辆受到碰撞时,柔性防护件可以通过变形来起到缓冲、吸能作用,吸收行驶车辆的动能,以减少车辆对行人的撞击力,从而降低车辆对行人造成的伤害,起到保护行人的作用。
支撑件不仅可以为柔性防护件提供支撑,还可以在低速碰撞中保护车体结构,由此保护装置不仅能够对行人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还可以减少碰撞对车辆本身的损坏,以降低车辆的维修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保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柔性防护件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柔性防护件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支撑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车辆的部分车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保护装置;10、支撑件;11、横梁;111、第一侧面;112、前表面;113、第二侧面;114、加强筋;115、翻边挡板;12、支脚;121、第二通槽;13、中间支腿;20、柔性防护件;21、第一部分;22、第二部分;221、第一通槽;222、安装孔;23、第三部分;231、加强凸台;232、卡槽;
2、车辆;201、车体;202、前格栅。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来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相关技术中,硬派越野车的外观硬朗,具有高通过性的造型,是一种能够顺利通过多种艰难越野路况的SUV车型。由于硬派越野车的使用环境恶劣,所以其通常具有高强度、高刚度的车身结构,因此通常其造价高昂并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当发生交通事故时,往往对行人或者车辆造成严重损伤,自身维修费用也居高不下。当行人与行驶的汽车发生碰撞时,行人的腿部可能会撞碎保险杠,进而撞击在车头内部坚硬的部件上,从而导致行人的身体受到较大的伤害。
针对上述情况,请参见图1,第一方面,本申请提出了一种保护装置1,应用于车辆2(如图6所示),保护装置1包括支撑件10和柔性防护件20,支撑件10用于与车辆2的车体201连接,柔性防护件20设置于支撑件10,柔性防护件20用于与车辆2的车体201连接。
其中,保护装置1用于安装于车体201的车头部分,用于保护行人以及车辆2。支撑件10可以采用刚性较大的材料制备,以便于为柔性防护件20提供支撑;柔性防护件20可以采用泡沫、橡胶等形变能力较强的材料制备,以便于起到缓冲吸能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柔性防护件20具有良好的形变能力,支撑件10为柔性防护件20的安装提供了支撑,为柔性防护件20的形变提供了阻挡。在车辆2受到碰撞时,支撑件10不仅可以为柔性防护件20提供支撑,还可以在低速碰撞中保护车体201结构,由此保护装置1不仅能够对行人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还可以减少碰撞对车体201的损坏,以降低车辆2的维修成本;柔性防护件20可以通过变形来起到缓冲、吸能作用,吸收行驶车辆2的动能,以减少车辆2对行人的撞击力,从而降低车辆2对行人造成的伤害,起到保护行人的作用。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支撑件10和柔性防护件20均可以设置为轴对称结构,以使得支撑件10以及柔性防护件20可以均匀地吸收能量,以更全面地保护行人和车身。为了便于生产、运输以及降低成本,支撑件10和柔性防护件20可由中轴线位置做分件生产,在便于运输的基础上,使得支撑件10和柔性防护件20的成形模具尺寸也减小一半,模具利用率提升一倍,从而可以降低生产的成本,当然,支撑件10和柔性防护件20也可整体生产,以提高保护装置1的一体性。
请参见图1-图3,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柔性防护件20包括沿支撑件10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的第一部分21、第二部分22和第三部分23,沿与支撑件10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第二部分22的厚度大于第一部分21以及第三部分23的厚度,第二部分22上开设有第一通槽221。
具体地,在支撑件10上第一部分21、第二部分22和第三部分23均可以用于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第一部分21、第二部分22和第三部分23可以依次连接,也可以并列设置,此处不做具体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车辆2的车头部分一般设置有较多的昂贵零部件,例如车辆2冷却系统,当车辆2在受到低速碰撞过程中,车辆2的车架产生变形,也容易对车头内部的零部件造成损坏,从而导致车辆2自身的维修费用较高。如图3所示,以第一部分21的厚度为H1,第二部分22的厚度为H2,第三部分23的厚度为H3为例,三个部分的厚度关系为:H2>H1,H2>H3,由此使得第二部分22的强度较大,其中,H1和H3可以相同,使得冲击力在第一部分21与第三部分23可以均匀分布。在安装保护装置1时,第二部分22可以与车辆2内部昂贵的零部件位置对应,使得车辆2在受到低速碰撞过程中,第二部分22可以更好的保护车辆2内部昂贵的零部件,从而减少碰撞对车辆2内部昂贵的零部件的损坏,以降低车辆2的维修成本。
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二部分22的厚度较大,使得第二部分22所需要的支承刚度也会较大,所以在第二部分22上开设第一通槽221,由此来降低第二部分22所需的支承刚度,从而防止第二部分22所需的支承刚度过大而造成行人受伤。
进一步地,请参见图1-图2,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部分21和/或第三部分23上设置有加强凸台231。
具体地,根据上述内容可知,第一部分21以及第三部分23与第二部分22相比,第一部分21以及第三部分23的厚度较小,使得第一部分21以及第三部分23所需的支承刚度也较小,所以在第一部分21和/或第三部分23上设置加强凸台231,由此来提高第一部分21和/或第三部分23所需的支承刚度,以免第一部分21和/或第三部分23所需的支承刚度不足而对行人的保护不到位。
进一步地,请继续参见图1-图2,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部分21以及第三部分23上均设置有多个卡槽232,第一部分21以及第三部分23通过多个卡槽232用于与车辆2卡接。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方便柔性防护件20的安装,第一部分21以及第三部分23可以通过卡槽232卡接于车辆2上,而设置多个卡槽232便于对第一部分21以及第三部分23的安装进行定位,且多个卡槽232可以将第一部分21以及第三部分23更稳定地固定于车辆2上,以减少柔性防护件20在车辆2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异响。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对卡槽232的数量以及形状不做具体限定,卡槽232可以为3个、4个或5个等,卡槽232的形状可以根据具体的车型进行设置,例如卡槽232为沿竖向延伸的条状,或者卡槽232为方形、圆形等。
进一步地,请继续参见图1-图2,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部分22上开设有安装孔222,安装孔222沿与支撑件10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且贯穿第二部分22,第二部分22通过安装孔222与车辆2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二部分22开设安装孔222,可以直接通过安装孔222将第二部分22安装于车体201上的对应位置,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装配问题,提高生产效率。具体的,第二部分22不仅能够对行人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还可以减少碰撞对车辆2内部零部件的损坏,所以第二部分22可以通过螺栓或插销等部件安装至安装孔222中,由此使得车辆2在受到碰撞时,第二部分22与车辆2的连接更稳定。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柔性防护件20沿与支撑件10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厚度为35毫米~62毫米,柔性防护件20的厚度在此范围内时,柔性防护件20可以更好地保护行人以及车辆2,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请参见图4-图5,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支撑件10包括横梁11和支脚12,横梁11的周侧面包括第一侧面111、前表面112和第二侧面113,第一侧面111以及第二侧面113相对设置且分别位于前表面112的两侧,柔性防护件20安装于前表面112,第一侧面111以及第二侧面113上均设置有加强筋114;支脚12与横梁11连接,且支脚12用于与车辆2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横梁11需要为柔性防护件20提供支撑,还需要能够保护部分车身结构,因此在横梁11的第一侧面111以及第二侧面113设置加强筋114,使得横梁11具有适当的刚度。其中,本申请实施例对横梁11的制备材料不做限制,例如为了使横梁11易成形,重量较轻且具有基本的刚度,横梁11可以由薄钢板或铁板等材料制作成U字形。
还需要说明的是,支脚12可以设置于横梁11的两端,用于为横梁11提供支撑,当支撑件10受到冲击力时,支脚12也可以通过变形进行缓冲,以吸收部分冲击能量。为了加强对横梁11的支撑,支撑件10除了包括支脚12以外,还可以包括中间支腿13,中间支腿13沿垂直于横梁11的方向延伸,且中间支腿13的安装面贴合于车体201表面,从而加强对横梁11的支撑。除此之外,支脚以及中间支腿13的周侧均可以设置折边板,以便于增加支脚12以及中间支腿13与车体201表面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支脚12以及中间支腿13对车体201表面的压力。本申请实施例对横梁11与支脚12以及中间支腿13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做具体限制,连接方式可以为焊接,卡接或螺接等。
进一步地,请继续参见图4-图5,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面111远离前表面112的一侧和/或第二侧面113远离前表面112的一侧设置有翻边挡板115,翻边挡板115用于与车辆2的车体201接触。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侧面111和/或第二侧面113上设置翻边挡板115,使得第一侧面111和/或第二侧面113与车体201的接触面增大,从而可以将作用力分散到更多的车体201表面,以减少碰撞对车体201结构的损伤。
其中,当第一侧面111上设置翻边挡板115时,第一侧面111与翻边挡板115之间做倒圆角设置,可以使得第一侧面111以及翻边挡板115与车体201抵接时减小对车体201的磨损。同理,当第二侧面113上设置翻边挡板115时,第二侧面113与翻边挡板115之间做倒圆角设置,也可以使得第二侧面113以及翻边挡板115与车体201抵接时减小对车体201的磨损。
进一步地,请参见图4,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支脚12上开设有第二通槽121。
需要说明的是,若支脚12的刚度过大,则会导致支脚12受力后难以变形,从而使得碰撞损坏车体201结构,在支脚12上开设第二通槽121,可以降低支脚12的刚度,使得车辆2在受到碰撞时,横梁11与支脚12更容易发生变形,以便于支撑件10吸收冲击能量,从而减少车体201结构受到损伤。
第二方面,请参见图6,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2,包括车体201以及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保护装置1,支撑件10与车体201可拆卸连接,车体201包括前格栅202,柔性防护件20与前格栅202可拆卸连接。
具体地,保护装置1与车体201可拆卸连接,使得保护装置1的安装以及更换更为简单便捷,降低维修成本。本申请实施例对支撑件10与车体201、柔性防护件20与前格栅202之间的连接方式均不做具体限制,可以通过螺接或卡接等。
其中,保护装置1在车辆2受到冲击力时的工作原理如下:
当车辆2在发生碰撞事故时,行人的腿部位置会最早接触到车辆2的前端,前格栅202在这个高度上成为第一受力点,由于车辆2的前格栅202一般为塑料件,其刚度较小且极易变形,随着前格栅202向车尾方向变形,柔性防护件20开始被挤压变形并吸收能量,支撑件10为柔性防护件20提供支撑,防止柔性防护件20的末端继续向车内侵入,同时柔性防护件20一边变形吸能,一边为行人的腿部位置提供必要的支撑,防止行人的腿部因为侵入量过大而造成大腿位置骨折。柔性防护件20迅速被挤压变形并达到最大变形程度,在这个过程中,柔性防护件20吸收一部分的冲击能量。随后,支撑件10开始受到挤压,挤压力通过支撑件10的支脚12传递到车体201,随着支撑件10受到的挤压力进一步增加,横梁11和支脚12发生溃缩变形,进一步吸收冲击能量,直至横梁11和支脚12完全变形,绝大部分的碰撞能量被吸收,由此降低车辆2对行人造成的伤害,且减少对车体201的损坏,降低车辆2的维修成本。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车辆,所述保护装置包括支撑件和柔性防护件,所述支撑件用于与所述车辆的车体连接,所述柔性防护件设置于所述支撑件,所述柔性防护件用于与所述车辆的车体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防护件包括沿所述支撑件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沿与所述支撑件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所述第二部分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部分以及所述第三部分的厚度,所述第二部分上开设有第一通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或所述第三部分上设置有加强凸台。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以及所述第三部分上均设置有多个卡槽,所述第一部分以及所述第三部分通过多个所述卡槽与所述车辆卡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沿与所述支撑件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且贯穿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通过所述安装孔与所述车辆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防护件沿与所述支撑件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厚度为35毫米~62毫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
横梁,所述横梁的周侧面包括第一侧面、前表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以及所述第二侧面相对设置且分别位于所述前表面的两侧,所述柔性防护件安装于所述前表面,所述第一侧面以及所述第二侧面上均设置有加强筋;
支脚,与所述横梁连接,且所述支脚用于与所述车辆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远离所述前表面的一侧和/或所述第二侧面远离所述前表面的一侧设置有翻边挡板,所述翻边挡板用于与所述车辆的车体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脚上开设有第二通槽。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以及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护装置,所述支撑件与所述车体可拆卸连接,所述车体包括前格栅,所述柔性防护件与所述前格栅可拆卸连接。
CN202223137927.9U 2022-11-22 2022-11-22 一种保护装置及车辆 Active CN2192149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37927.9U CN219214927U (zh) 2022-11-22 2022-11-22 一种保护装置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37927.9U CN219214927U (zh) 2022-11-22 2022-11-22 一种保护装置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14927U true CN219214927U (zh) 2023-06-20

Family

ID=867574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137927.9U Active CN219214927U (zh) 2022-11-22 2022-11-22 一种保护装置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1492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717511B1 (ko) 유니타리 에너지 흡수 조립체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JP4004924B2 (ja) 車両用バンパ装置
EP2412582A1 (en) Bumper reinforcement and bumper device for vehicle
WO2008108598A1 (en) Crash box for an automobile
JPWO2006025315A1 (ja) 自動車用ボンネット
CN219214927U (zh) 一种保护装置及车辆
CN111137233B (zh) 一种前防撞梁总成及汽车
KR101235140B1 (ko) 자동차 범퍼용 임팩트 빔
US6857690B2 (en) Protective structure for vehicles
WO2008108597A1 (en) Crash box for an automobile
JP5340690B2 (ja) 車両用歩行者保護装置の取付構造
KR102271623B1 (ko) 차량 범퍼 보강용 사이드 익스텐션
CN211809470U (zh) 一种抗撞的汽车前保险杠
CN213502168U (zh) 一种全包围保险杠
CN202163494U (zh) 一种车辆吸能梁结构
CN213008006U (zh) 保险杠吸能装置及车辆
CN220594852U (zh) 前下护板以及车辆
CN213473039U (zh) 前碰保护装置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0116691B (zh) 一种两级溃缩式汽车防撞组件
CN215857203U (zh) 桥梁防护装置及桥梁结构
CN112960038B (zh) 一种吸能型铝合金发动机罩的结构
CN215850872U (zh) 一种通用型吸能盒及包括其的儿童安全座椅
CN220314908U (zh) 护板组件以及车辆
CN111376860A (zh) 一种汽车及其前保险杠总成的安装结构
CN101162071A (zh) 一种汽车保险杠用高科技铝复合材料型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