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98023U - 一种双流变速箱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流变速箱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198023U CN219198023U CN202320287568.0U CN202320287568U CN219198023U CN 219198023 U CN219198023 U CN 219198023U CN 202320287568 U CN202320287568 U CN 202320287568U CN 219198023 U CN219198023 U CN 21919802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ear
- transmission
- shaft
- drive
- power inpu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tard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流变速箱,涉及变速箱技术领域,所述双流变速箱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设置有传动输入机构、传动输出机构、传动过渡机构、行走动力输入机构和转向动力输入机构;所述传动输出机构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内齿圈行星齿轮组,两个所述内齿圈行星齿轮组均连接设置有输出轴,所述转向动力输入机构的输出端设置有伞齿轮,所述伞齿轮设置在两个所述内齿圈行星齿轮组之间,且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内齿圈行星齿轮组相啮合;本实用新型通过转向动力输入机构和传动输出机构相互配合,当转向动力输入时,能够使两个输出轴同步反向转动,从而形成差速,不但行走动力充足,而且能够实现原地掉头功能,同时转向过程平稳无顿挫。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速箱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流变速箱。
背景技术
变速箱是变更传动比和运动方向的齿轮箱,目前,市面上常用的具有履带底盘的小型农机普遍采用以下四种驱动变速结构:一,采用双电机驱动履带,如遥控割草机等,其在行走时,存在动力不足,无法满足大负载运行的问题,二,采用单个差速器变速箱的驱动结构,在转向时,一履带刹车,另一履带会以2倍速度转动,由此完成转向,该结构在转向的过程中,会造成整机顿挫,并且会使一履带失去一部分前进动力,从而导致行走动力不足,该问题在原地掉头时尤为明显,三,采用两套正直齿的变速箱,即两套变速箱合成于一个壳体内,其在转向时,一履带刹车,另一履带速度保持不变,该结构依旧存在转向顿挫,不稳定,动力不足的问题,四,采用双普通差速器的双流变速箱,如现有的部分坦克变速箱,其存在结构复杂,动能消耗大等问题,无法应用于农机等民用行列。
综上,当前市面上的农机采用现有变速箱,存在转向顿挫不稳定,动力不足,无法平稳实现原地掉头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流变速箱,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采用现有变速箱的农机转向尤其是转向顿挫不稳定,无法平稳实现原地掉头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流变速箱,包括传动输出机构和转向动力输入机构,其中:所述传动输出机构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内齿圈行星齿轮组,两个所述内齿圈行星齿轮组均连接设置有输出轴,所述转向动力输入机构的输出端设置有伞齿轮,所述伞齿轮设置在两个所述内齿圈行星齿轮组之间,且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内齿圈行星齿轮组相啮合。
优选地,所述内齿圈行星齿轮组包括轴承齿圈和行星轮组,其中:所述轴承齿圈包括内齿圈本体、滚动件和外圈体,所述外圈体套设至所述内齿圈本体外侧,所述滚动件的数量设置为多个,所有所述滚动件周向均匀设置在所述内齿圈本体和所述外圈体之间,所述内齿圈本体朝向所述伞齿轮的一侧端面上设置有锥形齿轮体,所述锥形齿轮体与所述伞齿轮相啮合;所述行星轮组包括多个单元行星轮,所有所述单元行星轮周向设置在所述内齿圈本体的内部,且与所述内齿圈本体相啮合,所述单元行星轮与对应所述输出轴相连。
优选地,所述双流变速箱包括行走动力输入机构和传动过渡机构,所述行走动力输入机构能通过所述传动过渡机构与所述传动输出机构传动相连。
优选地,所述传动过渡机构包括传动相连的第一传动轴组件和第二传动轴组件,其中:所述第一传动轴组件能与所述行走动力输入机构传动相连;所述第二传动轴组件包括第二轴体和固定套设至所述第二轴体上的太阳轮,所述第二轴体与所述输出轴同轴线设置,所述第二轴体设置在两个所述输出轴之间,且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输出轴相连,所述太阳轮与所述单元行星轮相啮合。
优选地,所述第一传动轴组件包括第一轴体和固定套设至所述第一轴体上的第一过渡齿轮,所述第二轴体上设置有第二过渡齿轮,所述第一过渡齿轮和所述第二过渡齿轮相啮合。
优选地,所述传动过渡机构包括第一齿轮组,所述第一齿轮组包括第一传动齿轮和第二传动齿轮,所述行走动力输入机构包括输入轴,其中:所述第一传动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一轴体上;所述第二传动齿轮可移动设置在所述输入轴上,所述第二传动齿轮能与所述第一传动齿轮相啮合。
优选地,所述传动过渡机构包括第二齿轮组,所述第二齿轮组具有与所述第一齿轮组不同的传动比,所述第二齿轮组包括第三传动齿轮和第四传动齿轮,其中:所述第三传动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一轴体上;所述第四传动齿轮可移动设置在所述输入轴上,所述第四传动齿轮能与所述第三传动齿轮相啮合。
优选地,所述双流变速箱包括拨叉操纵机构,其中:所述第二传动齿轮与所述拨叉操纵机构相连,且能在所述拨叉操纵机构的带动下沿所述输入轴移动;所述第四传动齿轮与所述拨叉操纵机构相连,且能在所述拨叉操纵机构的带动下沿所述输入轴移动。
优选地,所述输入轴上可移动套设有接合套,所述接合套与所述输入轴同步转动,所述第二传动齿轮和所述第四传动齿轮均设置在所述接合套上;所述接合套的外壁上开设有与所述拨叉操纵机构相适配的环形凹槽,所述拨叉操纵机构的拨叉夹设在所述环形凹槽内。
优选地,所述双流变速箱包括箱体,所述拨叉操纵机构、所述行走动力输入机构、所述传动过渡机构、所述传动输出机构和所述转向动力输入机构设置在所述箱体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流变速箱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所述双流变速箱包括传动输出机构和转向动力输入机构,传动输出机构用于变速箱动力的输出,转向动力输入机构能够将转向动力的输入至变速箱。
所述传动输出机构包括相对设置有两个内齿圈行星轮组,两个内齿圈行星轮组均连接设置有输出轴,转向动力输入机构的输出端设置有伞齿轮,所述伞齿轮设置在两个所述内齿圈行星轮组之间,其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内齿圈行星齿轮组相啮合,当转向动力由转向动力输入机构输入至双流变速箱时,伞齿轮转动,两个内齿圈行星齿轮组分别带动两个输出轴同步反向转动,从而形成差速,实现差速原地掉头功能,并且转向过程平稳无顿挫。
本实用新型通过转向动力输入机构和传动输出机构相互配合,当转向动力输入时,能够使两个输出轴同步反向转动,从而形成差速,不但行走动力充足,而且能够实现原地掉头功能,同时转向过程平稳无顿挫。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箱体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箱体内的后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内齿圈行星齿轮组与转向动力输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内齿圈行星齿轮组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传动轴组件的主视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传动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行走动力输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拨叉操纵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转向动力输入机构;11、伞齿轮;12、转向轴;2、传动输出机构;21、轴承齿圈;211、内齿圈本体;2111、锥形齿轮体;2112、外环形沟槽;212、滚动件;213、外圈体;2131、内环形沟槽;22、行星轮组;221、单元行星轮;23、输出轴;24、推力轴承;3、传动过渡机构;31、第一传动轴组件;311、第一轴体;312、第一过渡齿轮;32、第二传动轴组件;321、第二轴体;322、太阳轮;323、第二过渡齿轮;33、第一传动齿轮;34、第三传动齿轮;35、第二传动齿轮;36、第四传动齿轮;4、行走动力输入机构;41、输入轴;42、接合套;5、拨叉操纵机构;51、拨叉;52、拨叉轴;6、箱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流变速箱,参考图1-图4所示,所述双流变速箱包括传动输出机构2和转向动力输入机构1。
传动输出机构2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内齿圈行星齿轮组,两个所述内齿圈行星齿轮组均连接设置有输出轴23,两个输出轴23同轴线设置。
转向动力输入机构1包括转向轴12,转向轴12的输出端设置有伞齿轮11,转向轴12的输入端连接转向动力装置,伞齿轮11设置在两个所述内齿圈行星齿轮组之间,且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内齿圈行星齿轮组相啮合。
当转向动力输入至转向轴12时,转向轴12带动伞齿轮11转动,此时在其两侧所述内齿圈行星齿轮组的作用下,两个输出轴23同步反向转动,形成差速,从而有效减小转向过程中的顿挫感,提高转向稳定性,不但能够实现原地掉头,掉头过程平稳,而且行走动力充足。
采用行星齿轮组结构,不但结构紧凑,布局合理,而且在动力传递时,可进行功率分流,具有较好的效率水平,同时其与伞齿轮接触面积大,且始终啮合,具有摩擦小,稳定可靠,寿命长等优点。
实施例2:
实施例2建立在实施例的基础上:
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内齿圈行星齿轮组包括轴承齿圈21和行星轮组22。
轴承齿圈21包括内齿圈本体211、滚动件212和外圈体213,外圈体213套设至内齿圈本体211外侧,滚动件212设置为滚球,滚动件212的数量设置为多个,所有滚动件212周向均匀设置在内齿圈本体211和外圈体213之间,内齿圈本体211的外壁沿周向设置有外环形沟槽2112,外圈体213的内壁沿周向设置有内环形沟槽2131,滚动件212设置在外环形沟槽2112和内环形沟槽2131内,内齿圈本体211和外圈体213均与滚动件212滚动配合。
内齿圈本体211朝向伞齿轮11的一侧端面上设置有与伞齿轮11相适配的锥形齿轮体2111,锥形齿轮体2111与伞齿轮11相啮合。
行星轮组22包括多个单元行星轮221,所有单元行星轮221周向设置在内齿圈本体211的内部,且与内齿圈本体211相啮合,单元行星轮221的内部设置有轴承,输出轴23的端部设置有行星支架,所述行星支架上通过卡簧安装有销轴,单元行星轮221可转动安装至所述销轴上;如此,单元行星轮221能相对于所述行星支架独立转动,也能与对应输出轴23同步周向转动。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双流变速箱包括行走动力输入机构4和传动过渡机构3,行走动力输入机构4能通过传动过渡机构3与传动输出机构2传动相连。
行走动力输入机构4包括输入轴41,输入轴41的端部设置有带轮,所述带轮与行驶动力装置相连,所述行驶动力装置与所述转向动力装置为均现有装置,可采用液压动力、电动动力或内燃机动力装置等。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3和图7所示,传动过渡机构3包括传动相连的第一传动轴组件31和第二传动轴组件32。
第一传动轴组件31能与行走动力输入机构4传动相连。
第二传动轴组件32包括第二轴体321和设置在固定套设至第二轴体321上的太阳轮322,第二轴体321与输出轴23同轴线设置,太阳轮322与第二轴体321同步转动,太阳轮322为轮柱。
第二轴体321设置在两个输出轴23之间,且两端分别通过轴承与两个输出轴23相连,单元行星轮221绕太阳轮322周向设置,太阳轮322与单元行星轮221相啮合,单元行星轮221能绕太阳轮322公转。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3和图6所示,第一传动轴组件31包括第一轴体311和固定套设至第一轴体311中部位置的第一过渡齿轮312。
第二轴体321的中部位置固定套设有第二过渡齿轮323,第二轴体321上位于第二过渡齿轮323的两侧均设置有太阳轮322,分别对应两个所述内齿圈行星齿轮组,第二轴体321、第二过渡齿轮323和太阳轮322同步转动,第二过渡齿轮323和太阳轮322为三连齿轮。
第一过渡齿轮312和第二过渡齿轮323相啮合。
通过第一传动轴组件31和第二传动轴组件32能够有效将行走动力输入机构4的动力传递至传动输出机构2,传动效果显著。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6和图8所示,传动过渡机构3包括第一齿轮组,所述第一齿轮组包括第一传动齿轮33和第二传动齿轮35。
第一传动齿轮33设置在第一轴体311上,第二传动齿轮35设置在输入轴41上,第二传动齿轮35与输入轴41同步转动,第二传动齿轮35能沿输入轴41轴向移动。
第二传动齿轮35移动至对应第一传动齿轮33的位置时,第二传动齿轮35与第一传动齿轮33相啮合,此时,输入轴41转动动作,在所述第一齿轮组的传动作用下,第二传动轴组件32转动,从而带动两个输出轴23同步转动,实现行驶。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6和图8所示,传动过渡机构3包括第二齿轮组,所述第二齿轮组具有与所述第一齿轮组不同的传动比,所述第二齿轮组包括第三传动齿轮34和第四传动齿轮36。
第三传动齿轮34设置在第一轴体311上,第一轴体311、第一过渡齿轮312、第一传动齿轮33和第三传动齿轮34同步转动。
第四传动齿轮36设置在输入轴41上,第四传动齿轮36与输入轴41同步转动,第四传动齿轮36能沿输入轴41轴向移动。
第四传动齿轮36移动至对应第三传动齿轮34的位置时,第四传动齿轮36与第三传动齿轮34相啮合,此时,输入轴41转动动作,在所述第二齿轮组的传动作用下,第二传动轴组件32转动,从而带动两个输出轴23同步转动,实现行驶。
类似地,传动过渡机构3还可设置具有不同传动比的第三齿轮组、第四齿轮组等。
多个齿轮组的设置,形成多个档位,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根据实际需求,调节至相应的档位,从而实现变速。
同理,还可设置倒挡齿轮组。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2和、图3和图9所示,所述双流变速箱包括拨叉操纵机构5。
第二传动齿轮35与拨叉操纵机构5相连,且能在拨叉操纵机构5的带动下沿输入轴41移动。
第四传动齿轮36与拨叉操纵机构5相连,且能在拨叉操纵机构5的带动下沿输入轴41移动。
拨叉操纵机构5一方面用于行走动力输入机构4与传动过渡机构3的传动连接及断开,行走动力输入机构4与传动过渡机构3断开时为空挡,另一方面通过使相应传动比的齿轮组啮合,能够实现变速调节。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2和、图3和图9所示,拨叉操纵机构5包括拨叉轴52和固定套设至拨叉轴52上的拨叉51。
输入轴41上设置有接合套42,接合套42可移动套设至输入轴41上,第二传动齿轮35和第四传动齿轮36均设置在接合套42上,第二传动齿轮35、第四传动齿轮36和接合套42同步转动。
接合套42的外壁上开设有与拨叉操纵机构5相适配的环形凹槽,拨叉51夹设在所述环形凹槽内。
接合套42的设置,使第二传动齿轮35和第四传动齿轮36同步移动,仅通过一拨叉轴52及拨叉51即可实现变速调节。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所述双流变速箱包括箱体6,拨叉操纵机构5、行走动力输入机构4、传动过渡机构3、传动输出机构2和转向动力输入机构1设置在箱体6内,其中,拨叉轴52的操纵端、输入轴41的输入端、输出轴23的输出端和转向轴12的输入端均伸出箱体6。
本实用新型所述双流变速箱具有动力强、可靠性高、寿命长、质量轻、体积小及结构简单等优点,其适用范围广泛,适用于遥控履带车、智能车、农机、大型履带收割机以及具有履带底盘的工程机械等。
当应用于负载较大的工程机械时,如图3所示,输出轴23上位于轴承齿圈21的外侧端面设置有推力轴承24,以增大载荷。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若干”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双流变速箱,其特征在于,包括传动输出机构和转向动力输入机构,其中:
所述传动输出机构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内齿圈行星齿轮组,两个所述内齿圈行星齿轮组均连接设置有输出轴,所述转向动力输入机构的输出端设置有伞齿轮,所述伞齿轮设置在两个所述内齿圈行星齿轮组之间,且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内齿圈行星齿轮组相啮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流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齿圈行星齿轮组包括轴承齿圈和行星轮组,其中:
所述轴承齿圈包括内齿圈本体、滚动件和外圈体,所述外圈体套设至所述内齿圈本体外侧,所述滚动件的数量设置为多个,所有所述滚动件周向均匀设置在所述内齿圈本体和所述外圈体之间,所述内齿圈本体朝向所述伞齿轮的一侧端面上设置有锥形齿轮体,所述锥形齿轮体与所述伞齿轮相啮合;
所述行星轮组包括多个单元行星轮,所有所述单元行星轮周向设置在所述内齿圈本体的内部,且与所述内齿圈本体相啮合,所述单元行星轮与对应所述输出轴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流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流变速箱包括行走动力输入机构和传动过渡机构,所述行走动力输入机构能通过所述传动过渡机构与所述传动输出机构传动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流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过渡机构包括传动相连的第一传动轴组件和第二传动轴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传动轴组件能与所述行走动力输入机构传动相连;
所述第二传动轴组件包括第二轴体和固定套设至所述第二轴体上的太阳轮,所述第二轴体与所述输出轴同轴线设置,所述第二轴体设置在两个所述输出轴之间,且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输出轴相连,所述太阳轮与所述单元行星轮相啮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流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轴组件包括第一轴体和固定套设至所述第一轴体上的第一过渡齿轮,所述第二轴体上设置有第二过渡齿轮,所述第一过渡齿轮和所述第二过渡齿轮相啮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流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过渡机构包括第一齿轮组,所述第一齿轮组包括第一传动齿轮和第二传动齿轮,所述行走动力输入机构包括输入轴,其中:
所述第一传动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一轴体上;
所述第二传动齿轮可移动设置在所述输入轴上,所述第二传动齿轮能与所述第一传动齿轮相啮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流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过渡机构包括第二齿轮组,所述第二齿轮组具有与所述第一齿轮组不同的传动比,所述第二齿轮组包括第三传动齿轮和第四传动齿轮,其中:
所述第三传动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一轴体上;
所述第四传动齿轮可移动设置在所述输入轴上,所述第四传动齿轮能与所述第三传动齿轮相啮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流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流变速箱包括拨叉操纵机构,其中:
所述第二传动齿轮与所述拨叉操纵机构相连,且能在所述拨叉操纵机构的带动下沿所述输入轴移动;
所述第四传动齿轮与所述拨叉操纵机构相连,且能在所述拨叉操纵机构的带动下沿所述输入轴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流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上可移动套设有接合套,所述接合套与所述输入轴同步转动,所述第二传动齿轮和所述第四传动齿轮均设置在所述接合套上;
所述接合套的外壁上开设有与所述拨叉操纵机构相适配的环形凹槽,所述拨叉操纵机构的拨叉夹设在所述环形凹槽内。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流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流变速箱包括箱体,所述拨叉操纵机构、所述行走动力输入机构、所述传动过渡机构、所述传动输出机构和所述转向动力输入机构设置在所述箱体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287568.0U CN219198023U (zh) | 2023-02-22 | 2023-02-22 | 一种双流变速箱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287568.0U CN219198023U (zh) | 2023-02-22 | 2023-02-22 | 一种双流变速箱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198023U true CN219198023U (zh) | 2023-06-16 |
Family
ID=867199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287568.0U Active CN219198023U (zh) | 2023-02-22 | 2023-02-22 | 一种双流变速箱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198023U (zh) |
-
2023
- 2023-02-22 CN CN202320287568.0U patent/CN21919802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909426B (zh) | 一种双电机耦合行星排式两挡变速驱动桥 | |
CN103010016B (zh) | 电动车后桥驱动总成 | |
CN113915309B (zh) | 一种可以实现左右正反转的机械自动无级变速箱 | |
CN113007291A (zh) | 一种电驱动重卡多档传动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219198023U (zh) | 一种双流变速箱 | |
US6401848B1 (en) | Three-speed power take-off assembly | |
CN116123259A (zh) | 一种双流变速箱 | |
CN217234285U (zh) | 玉米收获机行走驱动变速箱装置 | |
CN115534646B (zh) | 电驱动总成、四轮驱动系统及汽车 | |
CN210344178U (zh) | 一种动力传动系统及拖拉机 | |
CN110159722B (zh) | 一种履带拖拉机变速传动装备 | |
CN108757852B (zh) | 变速箱及移动平台 | |
CN219927461U (zh) | 一种四驱变速结构和一种后驱传动结构 | |
CN221525480U (zh) | 农用机械变速箱及农用机械 | |
CN110131367B (zh) | 一种动力传动系统及拖拉机 | |
CN216886881U (zh) | 一种无级左右差速转向结构 | |
CN118494175B (zh) | 运输车传动系统 | |
CN217108077U (zh) | 一种电动车后桥变速器 | |
CN219727845U (zh) | 一种双电机分布式电驱桥及车辆 | |
CN216443667U (zh) | 一种履带拖拉机的机械液压双流差速转向机构 | |
CN221162187U (zh) | 动力传动系统、四驱系统及车辆 | |
CN212297451U (zh) | 一种拖拉机多挡位五轮传动机构 | |
RU220138U1 (ru) | Двухпоточный механизм передачи и поворота гусеничной машины | |
CN215806241U (zh) | 用于农耕机的多档位调节变速箱 | |
CN215806178U (zh) | 一种新型变速箱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