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81850U - 线控器的安装结构及家电产品 - Google Patents

线控器的安装结构及家电产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81850U
CN219181850U CN202223583147.7U CN202223583147U CN219181850U CN 219181850 U CN219181850 U CN 219181850U CN 202223583147 U CN202223583147 U CN 202223583147U CN 219181850 U CN219181850 U CN 2191818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controller
back plate
mounting structure
wire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58314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楚鹏
付磊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58314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818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818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818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sertion, Bundling And Securing Of Wires For Electric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控器的安装结构及家电产品,在安装过程中,可将盖体配置在机壳的外表面上,将线控器本体及背板依次配置在机壳的内壁上;再利用连接件贯穿机壳的壳壁,分别连接在盖体和背板上,使得线控器本体夹紧在盖体与背板之间。本申请利用盖体和背板之间的夹持力,使得线控器本体被稳定固定,减少线控器因运输震动而导致的跌落风险,提升设备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线控器的安装结构及家电产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线控器的安装结构及家电产品。
背景技术
随着热泵类带线控器的家电产品越来越普及,消费者对安装在整机机壳上的线控器需求越来越明显。为满足该需求时,线控器在安装时均有各自的设计,但大多存在不可避免的缺点。例如,机壳上有用于放置线控器的凹槽,然后通过盖板扣合在凹槽的槽口处,以使线控器固定在整机上。整机在运输过程中,卡扣的可靠性存在较大的风险,线控器有跌落的可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线控器的安装结构,其能保证线控器稳定安装,减少跌落风险。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家电产品,其能保证线控器稳定安装,减少跌落风险。
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一种线控器的安装结构,所述线控器的安装结构包括:机壳,所述机壳设有孔位;盖体,设于机壳外,所述盖体设有与所述孔位相对的开口;背板,设于所述机壳内;连接件,用于贯穿所述机壳的壳壁,并连接于所述盖体与所述背板之间,以使所述盖体与所述背板之间形成有用于放置线控器本体的夹持空间;支撑套,套设于所述连接件上,并用于抵触在所述背板与所述机壳的内壁之间,以使所述盖体与所述背板固定在所述机壳上。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线控器的安装结构,与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
在安装过程中,可将盖体配置在机壳的外表面上,将线控器本体及背板依次配5置在机壳的内壁上;再利用连接件贯穿机壳的壳壁,分别连接在盖体和背板上,
使得线控器本体夹紧在盖体与背板之间。利用盖体和背板之间的夹持力,使得线控器本体被稳定固定,减少线控器因运输震动而导致的跌落风险,提升设备的稳定性。同时,不需要在机壳上成型凹槽,尤其对于圆形的机壳,能有效降
低机壳的工艺难度,便于加工生产。因为盖体和背板在壳体上的组装,对壳体0的要求不多,可以便于设计人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机壳的设计,以调整盖体和背板在壳体上的安装位置,灵活性更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体上有绕所述开口的外周设置的抵触部,所述抵触部用于穿设于所述孔位内,并用于与所述线控器本体抵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控器的安装结构还包括第一密封件,所述第5一密封件用于设于所述抵触部与所述线控器本体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件与所述抵触部两者中,其中一个设有绕所述开口外周延伸的定位槽,另一个设有与所述定位槽配合的定位凸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抵触部朝向所述第一密封件的一侧面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密封件以及至少部分的所述线控器本体。
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包括至少两个,全部所述连接件绕所述开口间隔设置,并均连接于所述盖体与所述背板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背板上设有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用于与所述线控器本体上的第二定位部定位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背板上设有加强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控器的安装结构还包括支撑套,所述支撑套套设于所述连接件上,并用于抵触在所述背板与所述机壳的内壁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控器的安装结构还包括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用于设于所述线控器本体与所述背板之间。
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一种家电产品,所述家电产品包括线控器本体,以及上述的线控器的安装结构,所述线控器本体夹持在所述盖体与所述背板之间,且所述线控器本体的操作显示区正对所述开口。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家电产品,与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采用以上的线控器的安装结构,在安装过程中,可将盖体配置在机壳的外表面上,将线控器本体及背板依次配置在机壳的内壁上;再利用连接件贯穿机壳的壳壁,分别连接在盖体和背板上,使得线控器本体夹紧在盖体与背板之间。利用盖体和背板之间的夹持力,使得线控器本体被稳定固定,减少线控器因运输震动而导致的跌落风险,提升设备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家电产品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述的家电产品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所述的家电产品结构剖视图;
图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盖体结构剖视图;
图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背板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密封件结构剖视图;
图7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密封件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线控器本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家电产品;10、安装结构;11、盖体;111、定位槽;112、安装槽;113、开口;114、抵触部;12、背板;121、第二固定孔;122、第一定位部;12a、凸包;123、加强筋;13、第一密封件;131、定位凸起;14、连接件;141、第一固定孔;15、第二密封件;151、避让孔;16、支撑套;17、紧固件;20、线控器本体;21、第二定位部;211、凹槽;30、机壳;31、孔位;32、穿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与图2,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线控器的安装结构10,线控器的安装结构10包括:机壳30、盖体11、背板12及连接件14。机壳30设有孔位31,盖体11设于机壳30外,盖体11设有与孔位31相对的开口113,背板12用于设于机壳30内。连接件14用于贯穿机壳30的壳壁,并连接于盖体11与背板12之间,以使盖体11与背板12之间形成有用于放置线控器本体20的夹持空间;支撑套16,套设于连接件14上,并用于抵触在所述背板12与所述机壳30的内壁之间,以使所述盖体11与所述背板12固定在所述机壳30上。
上述的线控器的安装结构10,在安装过程中,可将盖体11配置在机壳30的外表面上,将线控器本体20及背板12依次配置在机壳30的内壁上;再利用连接件14贯穿机壳30的壳壁,分别连接在盖体11和背板12上,使得线控器本体20夹紧在盖体11与背板12之间。利用盖体11和背板12之间的夹持力,使得线控器本体20被稳定固定,减少线控器因运输震动而导致的跌落风险,提升设备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连接件14贯穿机壳30的壳壁应理解为:连接件14的至少部分位于机壳30外与盖体11连接,至少部分位于机壳30内与背板12连接,其实现方式可有多种,比如:机壳30上设有穿孔32,连接件14穿设于穿孔32中,一端与盖体11连接,另一端与背板12连接等。
连接件14分别和盖体11与背板12的连接有多种,比如:连接件14与盖体11之间为一体连接,与背板12为组装式连接;或者,连接件14与背板12为一体连接,与盖体11为组装式连接等。其中,一体连接可为注塑、压铸、挤出等工艺连接,即连接件14与盖体11或背板12为一体化结构;而组装式连接可为焊接、螺栓连接、卡接、粘接、铆接等组合式连接。
还需说明的是,连接件14连接在背板12和盖体11之间,使得线控器本体20夹持在背板12与盖体11之间,这说明线控器本体20受背板12和盖体11之间的夹持作用而被固定。需注意的是,线控器本体20夹持在背板12和盖体11之间时,线控器本体20可直接抵触在背板12和盖体11之间,盖体11背向机壳30的一侧面可具有装饰和挡片的作用。
另外,线控器本体20可理解为控制面板,其可集合有指令输入、工作参数显示、开启控制等功能。由于线控器本体20具体结构并非为本申请所改进的对象,因此,其具体结构和功能可直接参考现有文献或产品,在此不再详细介绍。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2与图3,盖体11上有绕开口113的外周设置的抵触部114,抵触部114用于穿设于孔位31内,并用于与线控器本体20抵触。由此可知,在装配时,盖体11配置在机壳30外表面时,抵触部114通过孔位31伸入机壳30内并与线控器本体20抵触,使得线控器本体20抵触在背板12和抵触部114之间,形成稳定夹持。
需要说明的是,开口113和孔位31相对设置,这样线控器本体20的显示和操作界面均能依次通过孔位31和开口113暴露出,以便用户对线控器本体20进行操作。
抵触部114绕开口113的外周延伸,并能穿入孔位31内。在实际设计时,可将抵触部114的外轮廓与孔位31的内轮廓吻合设计,使得穿入孔位31中的抵触部114,其外轮廓能与孔位31的内轮廓贴合,以提高结构之间的紧凑性;同时也有利于提升整机的密封性。其中,“外轮廓”是指抵触部114背向开口113的一侧面所形成的轮廓;而“内轮廓”是指孔位31的孔壁所形成的轮廓。例如:当孔位31为方形孔时,抵触部114背向开口113一侧面也可设计为方形结构等。
更进一步地,请参考图3,线控器的安装结构10还包括第一密封件13。第一密封件13用于设于抵触部114与线控器本体20之间。如此,通过第一密封件13增加抵触部114与线控器本体20之间的密封性,以防止线控器本体20一侧进水风险的发生。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密封件13设置在抵触部114和线控器本体20之间配合面上,其中,第一密封件13可设计成绕开口113的外周延伸设置的环状结构,比如:硅胶密封圈等。当然,第一密封件13的材料还可选择其他材质,比如:塑胶、橡胶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与图6,第一密封件13与抵触部114两者中,其中一个设有绕开口113外周延伸的定位槽111,另一个设有与定位槽111配合的定位凸起131。由此可知,第一密封件13上可具有定位槽111,抵触部114上具有定位凸起131;或者,第一密封件13上可具有定位凸起131,抵触部114上具有定位槽111。如此,利用环状的定位槽111与定位凸起131配合,使得第一密封件13与抵触部114紧密结合,避免第一密封件13和抵触部114之间发生偏移而导致密封性失效。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抵触部114朝向第一密封件13的一侧面设有安装槽112,安装槽112用于容纳第一密封件13以及至少部分的线控器本体20。如此,利用安装槽112,使得第一密封件13和线控器本体20稳定定位在抵触部114上,避免配合时发生偏移。
需要说明的是,安装槽112是指抵触部114一侧面内凹形成的空间。由于抵触部114绕开口113的外周延伸设置,因此,安装槽112在抵触部114上的结构也呈绕开口113的外周延伸设置,此时,安装槽112在抵触部114上也呈现出“L”形的台阶结构。
另外,为保证抵触部114和第一密封件13稳定结合,安装槽112的底部设有绕开口113外周延伸的定位槽111,第一密封件13上设有与之配合的定位凸起131。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连接件14包括至少两个。全部连接件14绕开口113间隔设置,并均连接于盖体11与背板12之间。如此,使得背板12和盖体11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提升安装结构10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连接件14和背板12之间的连接方式有多种,比如:连接件14的一端设有第一固定孔141,背板12上设有与第一固定孔141对应的第二固定孔121,紧固件17分别穿设于第一固定孔141和第二固定孔121,将背板12与连接件14进行连接等。其中,紧固件17可为但不限于螺钉、销钉、铆钉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与图8,背板12上设有第一定位部122。第一定位部122用于与线控器本体20上的第二定位部21定位配合。如此,第一定位部122和第二定位部21配合,使得背板12与线控器本体20稳定结合,起到有效定位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定位部122可为凸起结构,第二定位部21为孔或槽状结构;或者,第一定位部122可为孔或槽状结构,第二定位部21为凸起结构等。
具体地,请参考图5与图8,第一定位部122为凸包12a,第二定位部21为与凸包12a对应的凹槽211。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背板12上设有加强筋123。如此,利用加强筋123,提升背板12结构强度,减少在夹紧线控器本体20时发生的形变,以避免线控器本体20发生松动。
需要说明的是,加强筋123可以螺栓连接、焊接、卡接、铆接、粘接等方式组合在背板12上;也可以一体成型方式设置在背板12上,如:背板12至少部分朝线控器本体20的一侧凸起形成等。
另外,加强筋123在背板12上的分布有多种设计,比如:加强筋123在背板12上可为横向延伸设计;或者,也可为纵向延伸设计;又或者,纵横交错设计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线控器的安装结构10还包括第二密封件15。第二密封件15用于设于线控器本体20与背板12之间。如此,在线控器本体20和背板12之间增加第二密封件15,有利于提高两者之间的密封性,降低水的渗透;同时,利用第二密封件15,也有利于背板12和盖体11之间夹紧线控器本体20。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密封件15可设计成板状结构,以贴合在背板12和线控器本体20之间。当然,请参考图7,第二密封件15可设有避让孔151,以避空背板12上的结构,如:避开背板12上的第一定位部122等。
第二密封件15的材料有多种设计,比如:橡胶、硅胶、塑胶、石棉等。具体地,第二密封件15为密封棉。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家电产品100,家电产品100包括线控器本体20,以及如上述的线控器的安装结构10,线控器本体20夹持在盖体11与背板12之间,且线控器本体20的操作显示区正对开口113。
上述的家电产品100,采用以上的线控器的安装结构10,在安装过程中,可将盖体11配置在机壳30的外表面上,将线控器本体20及背板12依次配置在机壳30的内壁上;再利用连接件14贯穿机壳30的壳壁,分别连接在盖体11和背板12上,使得线控器本体20夹紧在盖体11与背板12之间。利用盖体11和背板12之间的夹持力,使得线控器本体20被稳定固定,减少线控器因运输震动而导致的跌落风险,提升设备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家电产品100可有多种类型,比如:其可为但不限于热水器、油烟机、空调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线控器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控器的安装结构(10)包括:
机壳(30),所述机壳(30)设有孔位(31);
盖体(11),设于机壳(30)外,所述盖体(11)设有与所述孔位(31)相对的开口(113);
背板(12),设于所述机壳(30)内;
连接件(14),用于贯穿所述机壳(30)的壳壁,并连接于所述盖体(11)与所述背板(12)之间,以使所述盖体(11)与所述背板(12)之间形成有用于放置线控器本体(20)的夹持空间;
支撑套(16),套设于所述连接件(14)上,并用于抵触在所述背板(12)与所述机壳(30)的内壁之间,以使所述盖体(11)与所述背板(12)固定在所述机壳(30)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控器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11)上有绕所述开口(113)的外周设置的抵触部(114),所述抵触部(114)用于穿设于所述孔位(31)内,并用于与所述线控器本体(20)抵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控器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控器的安装结构(10)还包括第一密封件(13),所述第一密封件(13)用于设于所述抵触部(114)与所述线控器本体(20)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控器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件(13)与所述抵触部(114)两者中,其中一个设有绕所述开口(113)外周延伸的定位槽(111),另一个设有与所述定位槽(111)配合的定位凸起(131)。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控器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抵触部(114)朝向所述第一密封件(13)的一侧面设有安装槽(112),所述安装槽(112)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密封件(13)以及至少部分的所述线控器本体(20)。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控器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14)包括至少两个,全部所述连接件(14)绕所述开口(113)间隔设置,并均连接于所述盖体(11)与所述背板(12)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线控器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12)上设有第一定位部(122),所述第一定位部(122)用于与所述线控器本体(20)上的第二定位部(21)定位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线控器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12)上设有加强筋(123)。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线控器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控器的安装结构(10)还包括第二密封件(15),所述第二密封件(15)用于设于所述线控器本体(20)与所述背板(12)之间。
10.一种家电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家电产品(100)包括线控器本体(20),以及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线控器的安装结构(10),所述线控器本体(20)夹持在所述盖体(11)与所述背板(12)之间,且所述线控器本体(20)的操作显示区正对所述开口(113)。
CN202223583147.7U 2022-12-31 2022-12-31 线控器的安装结构及家电产品 Active CN2191818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83147.7U CN219181850U (zh) 2022-12-31 2022-12-31 线控器的安装结构及家电产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83147.7U CN219181850U (zh) 2022-12-31 2022-12-31 线控器的安装结构及家电产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81850U true CN219181850U (zh) 2023-06-13

Family

ID=866670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583147.7U Active CN219181850U (zh) 2022-12-31 2022-12-31 线控器的安装结构及家电产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8185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200155B1 (en) Universal power cord connector assembly for an appliance
CN219181850U (zh) 线控器的安装结构及家电产品
EP3242089A1 (en) Air-conditioner
CN213850148U (zh) 电路板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2565988U (zh) 壳体及电子设备
CN210861451U (zh) 空调室外机的底盘组件和空调室外机
CN213248403U (zh) 把手组件、上盖组件以及烹饪器具
CN216530823U (zh) 排水电机及使用该排水电机的家用电器
CN216786559U (zh) 一种壁挂洗衣机的墙体安装结构
CN212307593U (zh) 煲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9572290U (zh) 用于壁挂机的挂板和壁挂机
CN210197604U (zh) 空调器的电控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0120067U (zh) 按键和家用电器
CN215581974U (zh) 电源板盒及具有其的热水器
CN109275303B (zh) 电路板组件及家用电器
CN210120066U (zh) 按键和家用电器
CN213478077U (zh) 门框、柜门及家用电器
CN212299178U (zh) 一种上盖组件及电暖器
CN214014003U (zh) 家电装置
CN219889942U (zh) 门体组件及具有其的冰箱
CN212619206U (zh) 蜗壳组件及移动空调
CN214048457U (zh) 烹饪器具
CN215777578U (zh) 一种料理机的底座安装结构
CN219640416U (zh) 隔板总成、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10197494U (zh) 电机支架组件和具有其的风管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