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80439U - 断路器的侧插组件 - Google Patents

断路器的侧插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80439U
CN219180439U CN202320060699.5U CN202320060699U CN219180439U CN 219180439 U CN219180439 U CN 219180439U CN 202320060699 U CN202320060699 U CN 202320060699U CN 219180439 U CN219180439 U CN 2191804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plate
clamping groove
side cover
electronic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06069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爱明
韦尚靖
周勇
徐永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Chi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Chi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Chi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Chi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06069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804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804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804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unting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断路器的侧插组件。侧插组件包括:侧插座,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盖和第二侧盖,第一侧盖用于连接断路器,第二侧盖与第一侧盖扣合以形成容纳腔;电子组件板,设置于容纳腔内;侧插模块,设置于容纳腔内,并与电子组件板连接;其中,第一侧盖设有第一卡槽,第二侧盖设有第二卡槽,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相对设置,电子组件板的两侧边缘分别插接于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本申请中的电子组件板设置在第一侧盖和第二侧盖之间,第一侧盖和第二侧盖扣合时,电子组件板的两侧边缘即可分别与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插接配合,实现电子组件板与侧插座的组装,简化了电子组件板的固定步骤,提高了组装效率。

Description

断路器的侧插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断路器的侧插组5件。
背景技术
一体化智能断路器结构电子智能单元难以兼容不同应用场景的功能需求,目前通过设置侧插组件连接于断路器来满足需求。侧插组件包括侧插
座、设置在侧插座中的电子组件板,及侧插模块,侧插模块进入侧插座并0插接于电子组件板,以实现相应的功能需求。电子组件板一般通过多个螺钉或粘胶固定到侧插座的底板上,组装步骤较多,组装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断路器的侧插组件,以提供侧插组件的组装效率。
本申请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5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断路器的侧插组件,包括:侧插座,
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盖和第二侧盖,所述第一侧盖用于连接断路器,所述第二侧盖与所述第一侧盖扣合以形成容纳腔;电子组件板,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侧插模块,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并与所述电子组件板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侧盖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二侧盖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0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相对设置,所述电子组件板的两侧边缘分别插接于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侧插组件,将侧插座设置为第一侧盖和第二侧盖扣合的结构形式,电子组件板设置在第一侧盖和第二侧盖之间,第一侧盖和第二侧盖扣合时,电子组件板的两侧边缘即可分别与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插接配合,实现电子组件板与侧插座的组装,无需依次拧入多个螺钉、或进行涂胶、粘贴等步骤,简化了电子组件板的固定步骤,提高了组装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盖和所述第二侧盖分别形成有凸起的肋条,所述第一卡槽形成在所述第一侧盖的肋条上,所述第二卡槽形成在所述第二侧盖的肋条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两个侧盖上设置肋条,并在两个肋条上分别设置卡槽,能够增加卡槽的深度,使电子组件板安装更稳固,并且还能够提高第一侧盖、第二侧盖的结构强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子组件板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第一板体垂直并相连,所述第一板体的两侧边缘分别插接于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所述侧插模块连接于所述第一板体。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相对现有技术增设了第二板体,第二板体起到拓展电子组件板的面积的作用,便于安装较多的电子元器件,有利于拓展侧插组件的功能;侧插模块和第二板体通过第一板体实现连接,通过将第一板体与卡槽配合固定,在两侧卡槽的限制下,有效提高第一板体抗插拔的能力,保证电子组件板的稳定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槽、所述第二卡槽和所述第一板体均沿所述侧插座的长度方向延伸。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板体的长度较长,便于连接侧插模块和第二板体,且第一板体的较长的两侧边缘被第一卡槽、第二卡槽固定,安装更稳固。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体包括沿其自身长度方向相连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侧插模块连接于所述第一段,所述第二板体连接于所述第二段,至少所述第一段的两侧边缘分别插接于所述卡槽。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侧插模块连接在第一段,第二板体连接在第二段,侧插模块和第二板体沿第一板体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第一板体的宽度不需增加,侧插座的厚度不增加,整体结构减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段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段的宽度,所述第二段的一侧边缘插接于所述第一卡槽或所述第二卡槽,所述第二段的另一侧边缘与所述容纳腔的内壁形成间隙,所述第二板体穿设于所述间隙。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段的宽度较窄以形成间隙,第二板体穿设于间隙,无论第一板体被设置在容纳腔的哪个位置,都不分割第二板体的安装空间,不影响第二板体设置,不会导致第二板体的面积减小,有利于拓展侧插组件的功能。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盖具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二侧盖具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一缺口与所述第二缺口共同形成供所述侧插模块进出的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第一板体的板面相对设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两个侧盖上设置缺口来形成开口,保证开口较大、且使得开口与第一板体相对,便于侧插模块与第一板体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盖包括第一盖板和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连接于所述第一盖板的边缘,所述第二侧盖包括第二盖板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连接于所述第二盖板的边缘;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二盖板沿所述侧插座的厚度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二弯折部卡接配合,所述第一卡槽设置于所述第一盖板,所述第二卡槽设置于所述第二盖板。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盖板、第二盖板、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共同作为容纳腔的内壁,第一盖板与第二盖板沿侧插座的厚度方向相对设置,以便通过第一盖板上的第一卡槽和第二盖板上的第二卡槽配合固定电子组件板。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盖还包括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由所述第一卡槽延伸至所述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二侧盖还包括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由所述第二卡槽延伸至所述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第一隔板抵接,以分隔所述侧插模块和所述第二板体。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分隔侧插模块和第二板体,侧插模块和第二板体互不影响,避免干涉,便于装配侧插模块;并且,在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一板体的配合下,第二板体与外界隔离,起到保护第二板体及第二板体上设置的电子元器件的作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盖上设有第一凸柱,所述第二侧盖对应设置有第二凸柱,所述第二凸柱的端部设有凹槽,所述第一凸柱的端部插接于所述凹槽,所述第一凸柱和所述第二凸柱分别设有通孔,所述第一凸柱的通孔与所述第二凸柱的通孔对应并连通;所述侧插座还包括:螺栓,穿设于所述第一凸柱的通孔和第二凸柱的通孔,以固定所述第一侧盖和第二侧盖。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均具有通孔的第一凸柱和第二凸柱,第一凸柱和第二凸柱插接配合起到定位作用,以免第一侧盖和第二侧盖相对滑移;第一凸柱和第二凸柱相抵,还起到支撑第一侧盖和第二侧盖的作用,以免侧插座变形;同时,利用螺栓穿过第一凸柱和第二凸柱的通孔,将第一侧盖和第二侧盖固定,并夹紧电子组件板,保证侧插模块安装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侧插组件的分解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侧插模块拔出侧插座的状态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侧插组件的组装状态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侧插座和电子组件板在分解状态下第一视角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侧插座和电子组件板在分解状态下第二视角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侧插座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组件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组件板的仰视图;
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侧插组件在组装状态下侧视图(局部剖视);
图10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侧插组件的组装状态图。
图标:1000-侧插组件,1-侧插座,11-第一侧盖,111-第一盖板,112-第一弯折部,113-第一缺口,114-第一卡槽,115-第一隔板,116-第一凸柱,12-第二侧盖,121-第二盖板,122-第二弯折部,123-第二缺口,124-第二卡槽,125-第二隔板,126-第二凸柱,13-第一腔室,14-第二腔室,2-电子组件板,21-第一板体,211-第一段,212-第二段,213-第一侧边缘,214-第二侧边缘,22-第二板体,221-第一板面,23-连接器,3-侧插模块,1000′-侧插组件,1′-侧插座,11′-第一侧盖,12′-第二侧盖,2001-现有的侧插座,2002-现有的电子组件板,2003-现有的侧插模块,3000-断路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腔室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本申请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一体化智能断路器结构电子智能单元难以兼容不同应用场景的功能需求,目前通过设置侧插组件连接于断路器,以满足需求。图1示出了带有侧插组件的断路器,侧插组件连接在断路器的一侧,现有的侧插组件包括现有的侧插座2001、现有的电子组件板2002和现有的的侧插模块2003。现有的侧插座2001的开口与其底板相对,现有的电子组件板2002固定到现有的侧插座2001的底板上,现有的侧插模块2003从开口插入现有的侧插座2001并与现有的电子组件板2002连接。其中,现有的电子组件板2002与现有的侧插座2001的底板的连接方式,一般是通过多个螺钉固定或者通过胶粘的方式固定。通过多个螺钉固定时,需要先将现有的电子组件板2002平放于底板,使现有的电子组件板2002上的多个孔位与现有的侧插座2001上的多个孔位对齐,再向每个孔位依次拧入螺钉。通过胶粘的方式固定时,先在现有的电子组件板2002的表面或者现有的侧插座2001的底板上涂覆预设面积的胶水,再将现有的电子组件板2002贴附在底板上。现有的连接方式步骤较多,组装效率不高。
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以提高侧插组件的组装效率。
结合图2、图3和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侧插组件1000包括侧插座1、侧插模块3和电子组件板2。
侧插座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盖11和第二侧盖12,第一侧盖11用于连接断路器,第二侧盖12与第一侧盖11扣合以形成容纳腔。
电子组件板2和侧插模块3设置于容纳腔,且电子组件板2和侧插模块3连接。
其中,第一侧盖11设有第一卡槽114,第二侧盖12设有第二卡槽124,第一卡槽114和第二卡槽124相对设置,电子组件板2的两侧边缘分别插接于第一卡槽114和第二卡槽124。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将侧插座1设置为第一侧盖11和第二侧盖12扣合的结构形式,电子组件板2设置在第一侧盖11和第二侧盖12之间,第一侧盖11和第二侧盖12扣合时,电子组件板2的两侧边缘即可分别与第一卡槽114和第二卡槽124插接配合,实现电子组件板2与侧插座1的组装,相比需要先定位、再依次拧入多个螺钉,或先进行涂胶、再定位粘贴的现有技术,本申请技术方案简化了电子组件板的固定步骤,电子组件板的固定与侧插座的组装同步完成,提高了组装效率。
电子组件板2包括第一板体21和第二板体22,第二板体22与第一板体21垂直并相连,第一板体21的两侧边缘分别插接于第一卡槽114和第二卡槽124,侧插模块3连接于第一板体21。
第一板体21相当于现有技术中的电子组件板2,相对现有技术而言,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增设了第二板体22,第二板体22起到拓展电子组件板2的面积的作用,便于安装较多的电子元器件,有利于拓展侧插组件1000的功能。第一板体21与第一卡槽114、第二卡槽124配合固定,侧插模块3和第二板体22通过第一板体21实现连接,在第一卡槽114和第二卡槽124的作用下,第一板体21的两侧均被限制,有效提高第一板体21抗插拔的能力,保证电子组件板2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板体22和侧插模块3可以被设置在第一板体21的异面,第二板体22与第一板体21的一侧表面相对,侧插模块3与第一板体21的另一侧表面相对。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板体22和侧插模块3可以被设置在第一板体21的同一面。
侧插座1具有容纳腔,容纳腔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腔室13和第二腔室14,第一腔室13和第二腔室14沿侧插座1的长度方向排布,侧插模块3设置于第一腔室13,第二板体22设置于第二腔室14。第一卡槽114和第二卡槽124均沿侧插座1的长度方向延伸。
第一板体21沿侧插座1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板体21的较长的两侧边缘被第一卡槽114、第二卡槽124固定,第一板体21的一端与第二板体22连接,第一板体21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一腔室13,并与侧插模块3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改变侧插座1、电子组件板2和侧插模块3的结构,在侧插座1中形成沿其长度方向布置的两个腔室(第一腔室13和第二腔室14),将侧插模块3在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减小,使其被容纳于第一腔室13;而电子组件板2被设置为包括第一板体21和第二板体22,第一板体21类似于现有的电子组件板2002,用于连接侧插模块3,增加的第二板体22起到拓展电子组件板2的面积的作用,以便能够安装更多的电子元器件,同时第二板体22被设置在第二腔室14中,第二板体22与侧插模块3在侧插座1的长度方向上并列,从而既拓展了电子组件板2的面积,又不增大侧插座1的厚度,同时还不增加电子组件板2和侧插模块3的插接难度,便于组装。
如图4和图5所示,第二板体22与侧插座1的厚度方向垂直,以便在第二板体22的两侧表面安装电子元器件,第一板体21垂直于第二板体22,以便第一板体21与侧插模块3插接配合。
本申请的描述中的“垂直”“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垂直、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其他实施例中,电子组件板2的结构也可以为,第二板体22垂直于侧插座1的长度方向,且第一板体21垂直于第二板体22。相较而言,第二板体22垂直于侧插座1的长度方向时的面积,小于第二板体22垂直于侧插座1的厚度方向时的面积,但相对现有技术的电子组件板2仍然扩大了面积。
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板体21包括沿其自身长度方向相连的第一段211和第二段212,第一段211位于第一腔室13,第二段212位于第二腔室14,侧插模块3连接于第一段211,第二板体22连接于第二段212,至少第一段211的两侧边缘均插接于卡槽,换言之,令第一板体21的两侧边缘分别为第一侧边缘213、第二侧边缘214,第一侧边缘213至少在第一段211的长度范围内插接于第一卡槽114,第二侧边缘214至少在第一段211的长度范围内插接于第二卡槽124,以保证用于连接侧插模块3的第一段211能够较好地抵抗插拔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段212的宽度小于第一段211的宽度,以使第二段212与容纳腔的内壁之间形成间隙。示例性地,第一侧边缘213在第二段212处朝向第二侧边缘214缩进,以减小第二段212的宽度,间隙形成于第一侧边缘213与容纳腔在第二腔室14处的内壁之间。第二板体22穿设于该间隙,因此,无论第一板体21被设置在侧插座的哪个高度位置,第二板体22都能够穿过第二段212和容纳腔的内壁之间的间隙设置,不会导致第二板体22的面积减小。
第一板体21和第二板体22的电连接方式有多种,例如,通过线束连接、蓝牙连接等,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组件板2还包括连接器23,第二板体22包括第一板面221,第一板面221与第一侧边缘213相抵,连接器23抵靠于第一板面221和第二段212的一侧板面,以连接第二板体22和第二板体22。如图6所示,第二段212的上板面和下板面均与第一板面221垂直并形成夹角,连接器23设置在第二段212的上板面或下板面皆可,都能够实现第一板体21和第二板体22连接,装配灵活性大,便于根据需要布置连接器23的位置,有利于拓展侧插组件1000的功能。并且,通过设置连接器23,第一板体21和第二板体22还实现结构本身的固定,通过固定第一板体21,即可固定第二板体22,保证第二板体22及其安装的电子元器件的稳定。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组件板2还可以被构造为,第二段212设有条形槽,第二板体22穿设于条形槽,以使第一板体21和第二板体22卡接。通过将第二板体22卡接在第一板体21上的条形槽中,容纳腔在沿厚度方向相对的两侧内壁与第二板体22的间距能够保持不变,第二板体22及其所安装的电子元器件更稳定。并且,第一侧边缘213、第二侧边缘214在第二段212处与容纳腔的内壁之间均不具有间隙,保证第一侧边缘213在第二段212处插接于第一卡槽114,第二侧边缘214在第二段212处插接于第二卡槽124,进一步提升第一板体21的稳定性。
结合图4、图5所示,第一侧盖11和第二侧盖12沿侧插座1的厚度方向相对设置。
第一侧盖11位于侧插座1面向断路器的一侧,第二侧盖12位于侧插座1背离断路器的一侧。
第一侧盖11包括第一盖板111和第一弯折部112,第二侧盖12包括第二盖板121和第二弯折部122。
第一盖板111与第二盖板121沿侧插座1的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第一弯折部112由第一盖板111的边缘朝向第二盖板121延伸,第二弯折部122由第二盖板121的边缘朝向第一盖板111延伸,第一弯折部112与第二弯折部122卡接配合。卡接方式有多种,例如,第一弯折部112朝向第二盖
板121的一面具有第一凸条(图中未示出),第二弯折部122朝向第一盖5板111的一面具有第二凸条(图中未示出),第一弯折部112与第二弯折
部122抵接时,第二凸条的外侧面紧贴第一凸条的内侧面,利用第一凸条和第二凸条之间的摩擦力固定第一侧盖11和第二侧盖12。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卡槽114设置于第一盖板111,如
图4所示,第二卡槽124设置于第二盖板121,第一卡槽114与第二卡槽0 124均沿侧插座1的长度方向延伸。
如图9所示,第一卡槽114与第二卡槽124相对,第一板体21的两侧分别与第一卡槽114、第二卡槽124配合,即第一侧边缘213插接于第一卡槽114,第二侧边缘214插接于第二卡槽124。因此,第一侧盖11和第二
侧盖12相对扣合,即可固定第一板体21,从而实现电子组件板2固定,无5需额外增设锚固件,结构更为简单,组装更方便;并且在第一卡槽114和
第二卡槽124的共同限制下,侧插模块3对第一板体21产生的插拔力不易造成第一板体21松动,电子组件板2更为稳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一盖板111和第二盖板121分别形
成有凸起的肋条,第一卡槽114形成在第一盖板111的肋条上,第二卡槽0 124形成在第二盖板121的肋条上。第一盖板111和第二盖板121在其各自的肋条处较厚,在两个肋条上分别设置卡槽,能够增加卡槽的深度,使电子组件板安装更稳固,并且肋条还能够提高第一盖板111和第二盖板121的结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盖板111上设有第一凸柱116,如5图4所示,第二盖板121对应设置有第二凸柱126,第二凸柱126的端部设
有凹槽,第一侧盖11和第二侧盖12配合时,第一凸柱116与第二凸柱126相抵,第一凸柱116的端部插接于凹槽,以实现第一侧盖11和第二侧盖12定位,以免第一侧盖11和第二侧盖12相对滑移。同时,第一凸柱116和第二凸柱126相抵还起到支撑第一侧盖和第二侧盖的作用,以免侧插座变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盖板111和第二盖板121进一步通过螺栓固定,第一凸柱116和第二凸柱126分别设有通孔,第一凸柱116和第二凸柱126相抵时,第一凸柱116的通孔与第二凸柱126的通孔对应并连通,螺栓穿设于第一凸柱116的通孔和第二凸柱126的通孔,以固定第一侧盖11和第二侧盖12。由于第一凸柱116和第二凸柱126相抵,能够承受螺栓带来的较大的压力,第一盖板111和第二盖板121不易损坏。
第一盖板111、第二盖板121、第一弯折部112和第二弯折部122共同作为容纳空间的内壁,电子组件板2和侧插模块3设置在容纳空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盖11具有第一缺口113,第二侧盖12具有第二缺口123,第一缺口113与第二缺口123共同形成供侧插模块3进出的开口,开口位于第一腔室13,为便于更换侧插模块3。开口与第一板体21的板面相对设置,以便于侧插模块3与第一板体21插接配合。
如图8所示,图8中虚线部分为缺口处的缺失部分,第一弯折部112在第一腔室13顶面的部分缺失从而形成第一缺口113,第二弯折部122在第一腔室13顶面的部分缺失从而形成第二缺口123,第一缺口113和第二缺口123共同合成开口,侧插模块3从第一腔室13的顶面进入,由于第一弯折部112和第二弯折部122在开口处都退让一部分,使得开口能够被设置得较大,便于侧插模块3进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一缺口113由第一弯折部112延伸至第一盖板111,第二缺口123由第二弯折部122延伸至第二盖板121。第一盖板111的高度和第二盖板121的高度均减小,使得第一盖板111在第一缺口113处的上边缘、第二盖板121在第二缺口123处的上边缘低于侧插模块3的高度,侧插模块3的上端暴露,以便于持握和插拔。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缺口123大于第一缺口113,以使第二盖板121的最低高度小于第一盖板111的最低高度,从而侧插模块3在第二盖板121一侧暴露得更多。侧插组件1000装配于断路器时,第二盖板121位于背离断路器的一侧,通过使侧插模块3在第二盖板121的一侧暴露的更多,进一步便于插入和拔出侧插模块3。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侧插模块3包括插入部和暴露部,插入部插入第一腔室13并连接第一板体21,而暴露部暴露在侧插座1的开口处。在一些实施例中,暴露部相对插入部更凸出,以使得暴露部的外表面与第一盖板111的外表面、第一弯折部112的外表面、第二盖板121的外表面和第二弯折部122的外表面平齐,如图3所示,侧插模块3和侧插座1的外表面平齐。进一步地,侧插模块3与第二盖板121平齐的一面设有花纹,以增大沿人手与侧插模块3之间的摩擦力,便于装配。花纹的形式有多种,例如为垂直于侧插模块3的插拔方向的多排凸条,或者为若干凸点等。
结合图4、图5和图8所示,第一侧盖11还包括第一隔板115,第一隔板115由第一卡槽114延伸至第一弯折部112;第二侧盖12还包括第二隔板125,第二隔板125由第二卡槽124延伸至第二弯折部122,第二隔板125与第一隔板115抵接。
在第一隔板115和第二隔板125的分隔作用下,侧插模块3和第二板体22互不影响,避免插拔侧插模块3时出现干涉情况,有利于装配。并且,第一板体21、第一隔板115、第二隔板125共同将第二腔室14与外界隔离,起到保护第二板体22及第二板体22上设置的电子元器件的作用。
图10示出了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侧插组件1000′,其内部结构与前述实施例相同,但侧插座1′不设置开口,第一侧盖11和第二侧盖12均不设置缺口,也即,相当于前述的第一盖板111的整个周向边缘均具有第一弯折部112,第二盖板121的整个周向边缘均具有第二弯折部122。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断路器的侧插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侧插座,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盖和第二侧盖,所述第一侧盖用于连接断路器,所述第二侧盖与所述第一侧盖扣合以形成容纳腔;
电子组件板,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
侧插模块,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并与所述电子组件板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侧盖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二侧盖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相对设置,所述电子组件板的两侧边缘分别插接于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的侧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盖和所述第二侧盖分别形成有凸起的肋条,所述第一卡槽形成在所述第一侧盖的肋条上,所述第二卡槽形成在所述第二侧盖的肋条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的侧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组件板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第一板体垂直并相连,所述第一板体的两侧边缘分别插接于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所述侧插模块连接于所述第一板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断路器的侧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槽、所述第二卡槽和所述第一板体均沿所述侧插座的长度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断路器的侧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包括沿其自身长度方向相连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侧插模块连接于所述第一段,所述第二板体连接于所述第二段,至少所述第一段的两侧边缘分别插接于所述卡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断路器的侧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段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段的宽度,所述第二段的一侧边缘插接于所述第一卡槽或所述第二卡槽,所述第二段的另一侧边缘与所述容纳腔的内壁形成间隙,所述第二板体穿设于所述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断路器的侧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盖具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二侧盖具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一缺口与所述第二缺口共同形成供所述侧插模块进出的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第一板体的板面相对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断路器的侧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盖包括第一盖板和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连接于所述第一盖板的边缘,所述第二侧盖包括第二盖板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连接于所述第二盖板的边缘;
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二盖板沿所述侧插座的厚度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二弯折部卡接配合,所述第一卡槽设置于所述第一盖板,所述第二卡槽设置于所述第二盖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断路器的侧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盖还包括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由所述第一卡槽延伸至所述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二侧盖还包括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由所述第二卡槽延伸至所述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第一隔板抵接,以分隔所述侧插模块和所述第二板体。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的侧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盖上设有第一凸柱,所述第二侧盖对应设置有第二凸柱,所述第二凸柱的端部设有凹槽,所述第一凸柱的端部插接于所述凹槽,所述第一凸柱和所述第二凸柱分别设有通孔,所述第一凸柱的通孔与所述第二凸柱的通孔对应并连通;
所述侧插座还包括:螺栓,穿设于所述第一凸柱的通孔和第二凸柱的通孔,以固定所述第一侧盖和第二侧盖。
CN202320060699.5U 2023-01-09 2023-01-09 断路器的侧插组件 Active CN2191804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60699.5U CN219180439U (zh) 2023-01-09 2023-01-09 断路器的侧插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60699.5U CN219180439U (zh) 2023-01-09 2023-01-09 断路器的侧插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80439U true CN219180439U (zh) 2023-06-13

Family

ID=866659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060699.5U Active CN219180439U (zh) 2023-01-09 2023-01-09 断路器的侧插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804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17158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1807755B (zh) 电连接器组件
KR200494540Y1 (ko) 커넥터
CN103311854A (zh) 电连接箱
US4752861A (en) Housing for the accommodation of electrical assembly carriers
US6755671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ground structure
CN219180439U (zh) 断路器的侧插组件
US682442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retention structure
EP1187266B1 (en) Connector module polarization assembly
CN113161783B (zh) 一种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JP2001006792A (ja) 電気接続箱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US20040224567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locking device
US7048558B2 (en) Memory card connector
JPH02299176A (ja) 分割式コネクタ
US6231399B1 (en) Card edge connector assembly
CN217641032U (zh) 一种电气开关装置的外壳结构
CN215869178U (zh) 一种断路器及其外部接线装置
CN221379822U (zh) 插座结构
CN219513384U (zh) 接口模块及插座
CN211456161U (zh) 信号电源一体式连接器
CN116544711B (zh) 一种连接器
CN219716749U (zh) 一种绝缘侧盖与外壳体的安装结构及高压直流继电器
CN220544330U (zh) 稳固安装型墙壁插座
CN220774806U (zh) 排插结构
CN219419592U (zh) 多层电气结构继电器插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