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78347U - 一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178347U CN219178347U CN202320564561.9U CN202320564561U CN219178347U CN 219178347 U CN219178347 U CN 219178347U CN 202320564561 U CN202320564561 U CN 202320564561U CN 219178347 U CN219178347 U CN 21917834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 heat exchange
- shell
- chimney
- pip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20/00—Combustion technologies with mitigation potential
- Y02E20/30—Technologies for a more efficient combustion or heat usage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其涉及锅炉设备技术领域,包括烟囱、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烟囱内竖直方向上设置有多组内置换热组件,每组所述内置换热组件包括第一壳体、多个第一下水管、第二壳体、第二下水管和多个固定杆,所述第一壳体的底部为伞形且周围与多个第一下水管的顶端连通连接,多个所述第一下水管的底端分别与第二壳体的顶部周围连通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烟囱内设置多组内置换热组件,使水在每组内置换热组件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内流动时呈薄膜状,从而增大受热面积,提升换热的效果,多组内置换热组件在保证烟气能够顺利排放到大气的前提下能够适当降低烟气流速,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换热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锅炉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热源厂机组在运行时,锅炉的排烟温度通常能够达到135℃,经过除尘器、引风机后的烟气温度降为125℃,排烟的热损失比较高,因此需要对锅炉烟气的热量进行回收利用。
如公告号为CN207472102U的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一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通过在烟囱支管内设置第一盘管,利用烟囱内的烟气来给第一盘管内的水进行加热,然而该实用新型在使用时,烟囱支管内的烟气流速过快导致换热效果较差,另外盘管内的水与烟气的接触面积较小进一步影响换热效果,因此一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亟待开发。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通过在烟囱内设置多组内置换热组件,使水在每组内置换热组件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内流动时呈薄膜状,从而增大受热面积,提升换热的效果,多组内置换热组件在保证烟气能够顺利排放到大气的前提下能够适当降低烟气流速,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换热效果。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包括烟囱、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烟囱内竖直方向上设置有多组内置换热组件,每组所述内置换热组件包括第一壳体、多个第一下水管、第二壳体、第二下水管和多个固定杆,所述第一壳体的底部为伞形且周围与多个第一下水管的顶端连通连接,多个所述第一下水管的底端分别与第二壳体的顶部周围连通连接,所述第二壳体的底部为V型且中心位置与第二下水管的顶端连通连接,每组所述内置换热组件的第一壳体顶部的中心位置均与设置在上方的第二下水管底端连通连接,多个所述固定杆一端分别与烟囱的内侧壁固定连接,另一端分别与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烟囱上方的侧壁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进水管贯穿于第一通孔中且一端与最上方的第一壳体顶部的中心位置连通连接,另一端连接有水泵,所述烟囱下方的侧壁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出水管贯穿于第二通孔中且一端与最下方的第二壳体底部的中心位置连通连接,另一端连通连接有外置换热组件,所述水泵的进口与外置换热组件连通连接,所述烟囱的侧壁底部连通设置有进烟通道,所述进烟通道与外置引风机的出口连通连接。
优选的,所述外置换热组件包括水箱和蛇形管,所述出水管一端与水箱一侧侧壁的上方连通连接,所述水箱一侧侧壁的下方开设有第三通孔,顶部开设有第四通孔,所述蛇形管设置在水箱中且蛇形管的进水管贯穿于第三通孔中,蛇形管的出水管贯穿于第四通孔中,所述水泵的进口与水箱一侧侧壁的下方连通连接,出口与进水管连通连接,所述水箱的顶部连通设置有补水管。
优选的,每组所述内置换热组件的表面涂敷有防腐涂层。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烟囱内设置多组内置换热组件,使水在每组内置换热组件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内流动时呈薄膜状,从而增大受热面积,提升换热的效果,多组内置换热组件在保证烟气能够顺利排放到大气的前提下能够适当降低烟气流速,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换热效果;
2.本实用新型烟囱内部经过加热后的水通过出水管回到水箱中,再通过水泵将水通过进水管输送到多组内置换热组件中进行水循环,水箱中的热水对蛇形管内的水加热,利用外置水泵再将蛇形管中的水进行输送利用,通过水箱顶部的补水管能够向水箱内进行补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烟囱;2、进水管;3、第一壳体;4、第一下水管;5、第二壳体;6、第二下水管;7、固定杆;8、进烟通道;9、出水管;10、水箱;11、水泵;12、蛇形管;13、补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包括烟囱1、进水管2和出水管9,所述烟囱1内竖直方向上设置有多组内置换热组件,每组所述内置换热组件包括第一壳体3、多个第一下水管4、第二壳体5、第二下水管6和多个固定杆7,所述第一壳体3的底部为伞形且周围与多个第一下水管4的顶端连通连接,多个所述第一下水管4的底端分别与第二壳体5的顶部周围连通连接,所述第二壳体5的底部为V型且中心位置与第二下水管6的顶端连通连接,每组所述内置换热组件的第一壳体3顶部的中心位置均与设置在上方的第二下水管6底端连通连接,多个所述固定杆7一端分别与烟囱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另一端分别与第一壳体3或第二壳体5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烟囱1上方的侧壁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进水管2贯穿于第一通孔中且一端与最上方的第一壳体3顶部的中心位置连通连接,另一端连接有水泵11,所述烟囱1下方的侧壁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出水管9贯穿于第二通孔中且一端与最下方的第二壳体5底部的中心位置连通连接,另一端连通连接有外置换热组件,所述水泵11的进口与外置换热组件连通连接,所述烟囱1的侧壁底部连通设置有进烟通道8,所述进烟通道8与外置引风机的出口连通连接;所述外置换热组件包括水箱10和蛇形管12,所述出水管9一端与水箱10一侧侧壁的上方连通连接,所述水箱10一侧侧壁的下方开设有第三通孔,顶部开设有第四通孔,所述蛇形管12设置在水箱10中且蛇形管12的进水管贯穿于第三通孔中,蛇形管12的出水管贯穿于第四通孔中,所述水泵11的进口与水箱10一侧侧壁的下方连通连接,出口与进水管2连通连接,所述水箱10的顶部连通设置有补水管13;每组所述内置换热组件的表面涂敷有防腐涂层。
其详细连接手段,为本领域公知技术,下述主要介绍工作原理以及过程,具体如下:
本实用新型中水泵11通过导线与外部的电控系统连接,以上设备以及连接方式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过多赘述。
根据说明书附图1可知,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首先启动外置引风机,引风机的出口与烟囱1侧壁底部连通设置的进烟通道8连通连接,使引风机将高温烟气通过进烟通道8送入烟囱1内,其次启动水泵11,水泵11将外置换热组件中的水输送到进水管2中,进水管2贯穿于烟囱1上方侧壁开设的第一通孔中,且与设置在烟囱1内最上方的内置换热组件的第一壳体3顶部中心位置连通连接,通过进水管2进入第一壳体3内的水沿着第一壳体3的底部向下流动,由于多个第一下水管4的顶端分别与第一壳体3的底部连通连接,另一端分别与第二壳体5的顶部连通连接,每组内置换热组件的第一壳体3顶部的中心位置均与设置在上方的第二下水管6的底端连通连接,因此第一壳体3内的水通过多个第一下水管4流入到第二壳体5中,流入第二壳体5中的水通过底端的第二下水管6流入下方的内置换热组件的第一壳体3中,使水在多组内置换热组件内由上向下流动,由于第一壳体3的底部为伞形,第二壳体5的底部为V型,因此水在第一壳体3和第二壳体5内流动时能够呈薄膜状,从而增大了受热面积,提升了换热的效果,第一壳体3与第二壳体5之间的间隙能够使烟气对第一壳体3和第二壳体5的表面加热得更加全面,进一步提升了对多组内置换热组件中的水加热的效果,烟囱1内最下方的第二壳体5底部与出水管9的一端连通连接,出水管9的另一端与外置换热组件连接,使加热后的水又回到外置换热组件中从而进行循环,每组内置换热组件的第一壳体3和第二壳体5通过多个固定杆7与烟囱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使多个固定杆7对多个第一壳体3和第二壳体5进行固定支撑,在引风机对烟气进行输送的过程中,多个固定杆7之间的间隙能够保证烟气从烟囱1内由下向上输送,进而保证了烟气能够顺利排放到大气中,最后,通过外置换热组件对加热后的水再进行换热,使再次换热的水进行使用;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烟囱1内设置多组内置换热组件,使水在每组内置换热组件的第一壳体3与第二壳体5内流动时呈薄膜状,从而增大受热面积,提升换热的效果,多组内置换热组件在保证烟气能够顺利排放到大气的前提下能够适当降低烟气流速,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换热效果。
有一种实施的可能,外置换热组件包括水箱10和蛇形管12,出水管9一端与水箱10一侧侧壁的上方连通连接,水箱10一侧侧壁的下方开设有第三通孔,顶部开设有第四通孔,蛇形管12设置在水箱10中且蛇形管12的进水管贯穿于第三通孔中,蛇形管12的出水管贯穿于第四通孔中,水泵11的进口与水箱10一侧侧壁的下方连通连接,出口与进水管2连通连接,水箱10的顶部连通设置有补水管13,在烟囱1内部经过加热后的水通过出水管9回到水箱10中,再通过水泵11将水通过进水管2输送到多组内置换热组件中进行水循环,水箱10中的热水对蛇形管12内的水加热,利用外置水泵11再将蛇形管12中的水进行输送利用,通过水箱10顶部的补水管13能够向水箱10内进行补水。
有一种实施的可能,每组内置换热组件的表面涂敷有防腐涂层,延长多组内置换热组件的使用寿命。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3)
1.一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包括烟囱(1)、进水管(2)和出水管(9),其特征在于,所述烟囱(1)内竖直方向上设置有多组内置换热组件,每组所述内置换热组件包括第一壳体(3)、多个第一下水管(4)、第二壳体(5)、第二下水管(6)和多个固定杆(7),所述第一壳体(3)的底部为伞形且周围与多个第一下水管(4)的顶端连通连接,多个所述第一下水管(4)的底端分别与第二壳体(5)的顶部周围连通连接,所述第二壳体(5)的底部为V型且中心位置与第二下水管(6)的顶端连通连接,每组所述内置换热组件的第一壳体(3)顶部的中心位置均与设置在上方的第二下水管(6)底端连通连接,多个所述固定杆(7)一端分别与烟囱(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另一端分别与第一壳体(3)或第二壳体(5)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烟囱(1)上方的侧壁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进水管(2)贯穿于第一通孔中且一端与最上方的第一壳体(3)顶部的中心位置连通连接,另一端连接有水泵(11),所述烟囱(1)下方的侧壁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出水管(9)贯穿于第二通孔中且一端与最下方的第二壳体(5)底部的中心位置连通连接,另一端连通连接有外置换热组件,所述水泵(11)的进口与外置换热组件连通连接,所述烟囱(1)的侧壁底部连通设置有进烟通道(8),所述进烟通道(8)与外置引风机的出口连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置换热组件包括水箱(10)和蛇形管(12),所述出水管(9)一端与水箱(10)一侧侧壁的上方连通连接,所述水箱(10)一侧侧壁的下方开设有第三通孔,顶部开设有第四通孔,所述蛇形管(12)设置在水箱(10)中且蛇形管(12)的进水管贯穿于第三通孔中,蛇形管(12)的出水管贯穿于第四通孔中,所述水泵(11)的进口与水箱(10)一侧侧壁的下方连通连接,出口与进水管(2)连通连接,所述水箱(10)的顶部连通设置有补水管(1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内置换热组件的表面涂敷有防腐涂层。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564561.9U CN219178347U (zh) | 2023-03-22 | 2023-03-22 | 一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564561.9U CN219178347U (zh) | 2023-03-22 | 2023-03-22 | 一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178347U true CN219178347U (zh) | 2023-06-13 |
Family
ID=866759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564561.9U Active CN219178347U (zh) | 2023-03-22 | 2023-03-22 | 一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178347U (zh) |
-
2023
- 2023-03-22 CN CN202320564561.9U patent/CN21917834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5690425U (zh) | 一种锅炉烟气余热多级利用联合凝结水加热送风系统 | |
CN219178347U (zh) | 一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 |
CN204678365U (zh) | 螺旋导流悬胆式余热回收器 | |
CN201129849Y (zh) | 双辐射式有机热载体加热炉 | |
CN204005923U (zh) | 一种锅炉余热回收系统 | |
CN103615918A (zh) | 一种节能导热油炉 | |
CN203704729U (zh) | 一种节能导热油炉 | |
CN105485915A (zh) | 一种用于燃油燃气锅炉的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 |
CN209836214U (zh) | 一种高炉冲渣蒸汽热回收装置 | |
CN107013963A (zh) | 一种废弃矿井低浓度瓦斯利用简易废气余热采暖装置 | |
CN104100957B (zh) | 一种锅炉余热回收系统 | |
CN102353143A (zh) | 角管式热水锅炉中复合型水循环系统 | |
CN104848240B (zh) | 螺旋导流悬胆式余热回收器 | |
CN216426801U (zh) | 一种燃气壁挂炉及其水气分离装置 | |
CN205782834U (zh) | 一种锅炉烟气余热利用联合供热系统 | |
CN212719811U (zh) | 锅炉换热设备和尿素热解系统 | |
CN204829841U (zh) | 单根烟气管式小型锅炉 | |
CN218626806U (zh) | 一种电站锅炉给水及空气加热系统 | |
CN105444196B (zh) | 多热源的烟气余热回收系统 | |
CN211925818U (zh) | 用于锅炉尾部烟气换热的暖风器系统 | |
CN104165456B (zh) | 撬装式锅炉集成供热装置 | |
CN211854079U (zh) | 一种生物质锅炉空气预热装置 | |
CN219140738U (zh) | 一种温度恒定的硫酸生产余热锅炉 | |
CN210921828U (zh) | 一种带有预加热功能的燃气热水器 | |
CN203907570U (zh) | 一种带scr装置的煤粉锅炉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