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77832U - 一种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77832U
CN219177832U CN202320210750.6U CN202320210750U CN219177832U CN 219177832 U CN219177832 U CN 219177832U CN 202320210750 U CN202320210750 U CN 202320210750U CN 219177832 U CN219177832 U CN 2191778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deflector
deflector
indoor unit
ro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21075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振
尚彬
朱勇强
商竹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21075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778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778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778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室内机,涉及空调技术领域。该空调室内机包括外壳和导风板。外壳开设有出风口,外壳内设置有具有一出口的蜗壳流道,导风板的转动轴心位于出风口和出口之间;外壳内设置有限位件,限位件用于与导风板的端部抵持,以限定导风板转动的初始点和终止点;在导风板从初始点转动至终止点的过程中,导风板的端部的运动轨迹不超过外壳的侧投影轮廓。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能够增大导风板的可转动角度,以实现不同的出风方式,满足用户需求,并且减小导风板转动的占用空间,避免发生相互干涉的情况。

Description

一种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空调室内机的功能性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空调室内机的出风方式单一,只能单纯地实现制热或者制冷功能,无法满足用户的特殊需求(例如零风感出风),并且导风板在转动过程中容易将出风气流向外挡出,影响出风量,导致导风效果变差,从而影响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实现不同的出风方式,满足用户需求,并且避免导风板将出风气流向外挡出,保证出风量,提高导风效果。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外壳和导风板,外壳包括中框和前面板,前面板安装于中框的外侧,前面板和中框之间形成辅助出风通道,前面板至少部分区域设置有多个第一溢流孔,第一溢流孔与辅助出风通道连通;外壳开设有出风口,外壳内设置有具有一出口的蜗壳流道,导风板的转动轴心位于出风口和出口之间;外壳内设置有限位件,限位件用于与导风板的端部抵持,以限定导风板转动的初始点和终止点;在导风板从初始点转动至终止点的过程中,导风板的端部的运动轨迹不超过外壳的侧投影轮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由于采用了设置于前面板和中框之间的辅助出风通道以及运动轨迹不超过外壳侧投影轮廓的导风板,所以能够增大导风板的可转动角度,以实现不同的出风方式,满足用户需求,并且减小导风板转动的占用空间,避免发生相互干涉的情况。
进一步地,导风板包括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第一导风板具有第一转动轴心,第二导风板具有第二转动轴心,第一转动轴心和第二转动轴心均位于出风口和出口之间;在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从初始点转动至终止点的过程中,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的端部的运动轨迹均不超过外壳的侧投影轮廓。
进一步地,第一导风板的端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前端和第一后端,第二导风板的端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二前端和第二后端;在第一导风板从初始点转动至终止点的过程中,第一后端沿着第一前端的运动轨迹运动,和/或,在第二导风板从初始点转动至终止点的过程中,第二后端沿着第二前端的运动轨迹运动。
进一步地,在第一导风板从初始点转动至终止点的过程中,第一前端与第一转动轴心的连线扫过第一扇形区域,第一后端与第一转动轴心的连线扫过第二扇形区域,在第一导风板转动的初始点和终止点的连线上作第一中垂线,第一扇形区域和第二扇形区域关于第一中垂线对称设置;和/或,在第二导风板从初始点转动至终止点的过程中,第二前端与第二转动轴心的连线扫过第三扇形区域,第二后端与第二转动轴心的连线扫过第四扇形区域,在第二导风板的初始点和终止点的连线上作第二中垂线,第三扇形区域和第四扇形区域关于第二中垂线对称设置。
进一步地,外壳还包括端盖,端盖盖设于中框的端侧,且与中框可拆卸连接,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在转动过程中的侧投影始终位于端盖的侧投影轮廓内。
进一步地,第一转动轴心和第二转动轴心不在同一竖直线上,且不在同一水平线上,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均具有外凸面,外凸面的横截面呈弧线设置,外凸面所呈弧线的圆心角范围为130度至160度。
进一步地,中框上设置有安装架,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均可转动地安装于安装架上,限位件设置在安装架上;限位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止挡台和第二止挡台,第一止挡台用于限定第一导风板转动的初始点和终止点,第二止挡台用于限定第二导风板转动的初始点和终止点。
进一步地,第一导风板密布设置有多个第二溢流孔,第二导风板密布设置有多个第三溢流孔,第二溢流孔和第三溢流孔均用于供出风气流向外吹出。
进一步地,第二溢流孔的开孔方向与第一导风板的板面垂直,第三溢流孔的开孔方向与第二导风板的板面垂直;或者,第二溢流孔的开孔方向为第一导风板两端连线的垂线方向,第三溢流孔的开孔方向为第二导风板两端连线的垂线方向。
进一步地,第一转动轴心与前面板的底端之间形成第一连线,第二转动轴心与前面板的底端之间形成第二连线,第一连线和第二连线之间形成预设夹角,预设夹角的范围为10度至20度。
进一步地,辅助出风通道包括相互连通的让位段和汇聚段,汇聚段设置于让位段的上方,让位段用于供第一导风板转动,让位段还用于供出风气流流入汇聚段,汇聚段用于汇聚出风气流,汇聚段的宽度范围为5毫米至10毫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室内机的爆炸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室内机的数学模型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处于零风感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处于强化制热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处于普通制热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处于制冷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处于恒温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处于双区送风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空调室内机;110-外壳;111-出风口;112-出口;113-蜗壳流道;114-贯流风机;115-限位件;1151-第一止挡台;1152-第二止挡台;116-端盖;120-第一导风板;121-第一前端;122-第一后端;123-第二溢流孔;130-第二导风板;131-第二前端;132-第二后端;133-第三溢流孔;140-第一步进电机;150-第二步进电机;160-中框;161-安装架;170-前面板;171-第一溢流孔;180-辅助出风通道;181-让位段;182-汇聚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100,用于调控室内气温。其能够增大导风板的可转动角度,以实现不同的出风方式,满足用户需求,并且减小导风板转动的占用空间,避免发生相互干涉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空调室内机100为空调挂机,空调室内机100挂设于室内墙壁上,空调室内机100用于向室内吹出热风或者冷风,以实现制热或者制冷的功能,从而调控室内气温,满足用户需求。
空调室内机100包括外壳110、导风板、第一步进电机140和第二步进电机150。外壳110包括中框160和前面板170,前面板170用于对中框160的正面进行遮蔽,以提高整个空调室内机100的美观度。前面板170安装于中框160的外侧,前面板170和中框160之间形成辅助出风通道180,前面板170至少部分区域设置有多个第一溢流孔171,第一溢流孔171与辅助出风通道180连通,辅助出风通道180内的出风气流能够同时通过多个第一溢流孔171向外流出,由于第一溢流孔171的直径较小,所以从第一溢流孔171流出的出风气流风量和风速极低,出风气流缓慢地从前面板170上的第一溢流孔171流出,以实现空调室内机100的零风感出风功能,实现不同的出风方式,满足用户需求。
进一步地,外壳110开设有出风口111,外壳110内设置有具有一出口112的蜗壳流道113,蜗壳流道113用于安装贯流风机114,安装于蜗壳流道113内的贯流风机114能够产生负压,以带动出风气流沿着蜗壳流道113流动,并通过出口112吹出,导风板设置于出口112外,导风板用于对从出口112吹出的出风气流进行导向,以调整出风气流的出风方向,并使出风气流从出风口111向室内吹出,实现温控功能。具体地,导风板具有转动轴心,转动轴心位于出风口111和出口112之间,以保证导风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外壳110内设置有限位件115,限位件115用于与导风板的端部抵持,以限定导风板转动的初始点和终止点。具体地,在导风板从初始点转动至终止点的过程中,导风板的端部的运动轨迹不超过外壳的侧投影轮廓,以使导风板能在外壳110内部更大角度地转动,即极限转动角度更大,故而能提供更加多样的导风角度,提高空调室内机100出风方式的多样性,并且这样一来,导风板旋转所占空间小,更容易在外壳110内转得开,不易发生干涉。
导风板包括第一导风板120和第二导风板130。第一导风板120具有第一转动轴心,第一导风板120能够沿第一转动轴心转动,第二导风板130具有第二转动轴心,第二导风板130能够沿第二转动轴心转动,第一转动轴心和第二转动轴心均位于出风口111和出口112之间,以保证导风效果。限位件115用于与第一导风板120和第二导风板130的端部抵持,以限定第一导风板120和第二导风板130各自转动的初始点和终止点,防止第一导风板120和第二导风板130过度转动。
具体地,以面向空调室内机100的前面板170的方向为正面,此时整个外壳110对应的投影为正投影,以面向空调室内机100左右两侧的方向为侧面,此时整个外壳110对应的投影为侧投影。在第一导风板120和第二导风板130从初始点转动至终止点的过程中,第一导风板120和第二导风板130的端部的运动轨迹均不超过外壳110的侧投影轮廓,以避免导风板将出风气流向外挡出,保证出风量,提高导风效果。本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0给双导(第一导风板120和第二导风板130)适配设计了更大的出风口111,出风口111配合两个转动角度更大的导风板,能够给用户更多样的风感体验。另外,设计成双筒圆弧状的导风板外观,使得空调室内机100的美观度更高,使空调室内机100更具有科技感。
本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120和第二导风板130均呈弧形设置,第一导风板120的端部包括在第一导风板120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前端121和第一后端122,第二导风板130的端部包括在第二导风板130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二前端131和第二后端132。在第一导风板120从初始点转动至终止点的过程中,第一后端122沿着第一前端121的运动轨迹运动,即第一前端121与第一转动轴心之间的间距等于第一后端122与第一转动轴心之间的间距,能够有效提高第一导风板120在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避免第一导风板120对出风效果产生影响;和/或,在第二导风板130从初始点转动至终止点的过程中,第二后端132沿着第二前端131的运动轨迹运动,即第二前端131与第二转动轴心之间的间距等于第二后端132与第二转动轴心之间的间距,能够有效提高第二导风板130在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避免第二导风板130对出风效果产生影响。进一步地,这样设计第一导风板120和第二导风板130的运动轨迹,能够使得第一导风板120和第二导风板130的运动轨迹形成正圆形,在同样大小空间内,这样设计的第一导风板120和第二导风板130转动角度更大,且通过对旋转轨迹的限制,能够使得第一导风板120和第二导风板130不易和与之相邻的结构产生干涉,保证其转动过程稳定可靠。
具体地,在第一导风板120从初始点转动至终止点的过程中,第一前端121与第一转动轴心的连线扫过第一扇形区域,第一后端122与第一转动轴心的连线扫过第二扇形区域,在第一导风板120转动的初始点和终止点的连线上作第一中垂线,第一扇形区域和第二扇形区域关于第一中垂线对称设置;和/或,在第二导风板130从初始点转动至终止点的过程中,第二前端131与第二转动轴心的连线扫过第三扇形区域,第二后端132与第二转动轴心的连线扫过第四扇形区域,在第二导风板130的初始点和终止点的连线上作第二中垂线,第三扇形区域和第四扇形区域关于第二中垂线对称设置。
进一步地,呈弧形设置的第一导风板120和第二导风板130风阻较小,具有良好的导风效果,并且弧形板的内凹面和外凸面均能够进行导风,以进一步地提高空调室内机100出风方式的多样性。
值得注意的是,外壳110还包括端盖116,端盖116盖设于中框160的端侧,且与中框160可拆卸连接,端盖116用于对中框160的端侧进行遮蔽,以提高整个空调室内机100的美观度。第一导风板120和第二导风板130在转动过程中的侧投影始终位于端盖116的侧投影轮廓内,以避免第一导风板120和第二导风板130在转动过程中将出风气流向外挡出,保证出风量,提高导风效果。
本实施例中,端盖116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端盖116相对设置于中框160的两端,两个端盖116的设置位置相同,两个端盖116的外轮廓线也相互契合,第一导风板120和第二导风板130在两个端盖116之间转动,以进一步地防止第一导风板120和第二导风板130将出风气流挡出,提高导风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步进电机140和第二步进电机150均安装于外壳110上,第一步进电机140与第一导风板120传动连接,第一步进电机140用于带动第一导风板120转动,第二步进电机150与第二导风板130传动连接,第二步进电机150用于带动第二导风板130转动。具体地,第一步进电机140和第二步进电机150独立运行,即第一导风板120的动作和第二导风板130的动作互不干涉,用户可以只运转第一导风板120而不运转第二导风板130,也可以只运转第二导风板130而不运转第一导风板120,以提高空调室内机100出风方式的多样性。
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轴心和第二转动轴心不在同一竖直线上,且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即第一转动轴心和第二转动轴心的连线倾斜设置。具体地,第一导风板120和第二导风板130均具有外凸面,外凸面的横截面呈弧线设置,外凸面所呈弧线的圆心角范围为130度至160度。进一步地,第一转动轴心为第一导风板120的外凸面所呈弧线的圆心,以增大第一导风板120的可转动角度;第二转动轴心为第二导风板130的外凸面所呈弧线的圆心,以增大第二导风板130的可转动角度。
本实施例中,中框160上设置有安装架161,限位件115设置在安装架161上,第一导风板120和第二导风板130均可转动地安装于安装架161上,安装架161能够对第一导风板120和第二导风板130进行承载,第一导风板120和第二导风板130能够相对于安装架161转动,以实现对出风气流的导风功能。
限位件115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止挡台1151和第二止挡台1152。第一止挡台1151用于限定第一导风板120转动的初始点和终止点,当第一导风板120转动至左极限位置时,第一止挡台1151的一侧与第一导风板120的第一后端122抵持于第一导风板120转动的初始点;当第一导风板120转动至右极限位置时,第一止挡台1151的另一侧与第一导风板120的第一前端121抵持于第一导风板120转动的终止点。第二止挡台1152用于限定第二导风板130转动的初始点和终止点,当第二导风板130转动至左极限位置时,第二止挡台1152的一侧与第二导风板130的第二后端132抵持于第二导风板130转动的初始点;当第二导风板130转动至右极限位置时,第二止挡台1152的另一侧与第二导风板130的第二前端131抵持于第二导风板130转动的终止点。
本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120密布设置有多个第二溢流孔123,第二导风板130密布设置有多个第三溢流孔133,第二溢流孔123和第三溢流孔133均用于供出风气流向外吹出。当空调室内机100处于零风感出风状态时,出风气流能够同时通过多个第二溢流孔123和多个第三溢流孔133向外流出,由于第二溢流孔123和第三溢流孔133的直径较小,所以从第二溢流孔123和第三溢流孔133流出的出风气流风量和风速极低,出风气流缓慢地从第一导风板120上的第二溢流孔123以及第二导风板130上的第三溢流孔133流出,以实现空调室内机100的零风感出风功能,并且保证零风感出风时的换热效果。
本实施例中,第二溢流孔123的开孔方向与第一导风板120的板面垂直,由于第一导风板120呈弧形设置,所以第一导风板120上多个第二溢流孔123的开孔方向不尽相同。第三溢流孔133的开孔方向与第二导风板130的板面垂直,由于第二导风板130呈弧形设置,所以第二导风板130上多个第三溢流孔133的开孔方向不尽相同。但并不仅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溢流孔123的开孔方向为第一导风板120两端连线(第一前端121和第一后端122的连线)的垂线方向,此时多个第二溢流孔123的开孔方向相同;第三溢流孔133的开孔方向为第二导风板130两端连线(第二前端131和第二后端132的连线)的垂线方向,此时多个第三溢流孔133的开孔方向相同。
进一步地,第一转动轴心与前面板170的底端之间形成第一连线,第二转动轴心与前面板170的底端之间形成第二连线,第一连线和第二连线之间形成预设夹角,预设夹角的范围为10度至20度。合理的预设夹角能够保证从第一导风板120和第二导风板130导出的出风气流可以顺畅地流入辅助出风通道180,降低空气阻力,并且防止出风气流从前面板170的底端和第一导风板120之间逸出。为了便于理解,将预设夹角表示为A。
本实施例中,预设夹角为14度,但并不仅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预设夹角可以为10度,也可以为20度,对预设夹角的大小不作具体限定。
辅助出风通道180包括相互连通的让位段181和汇聚段182。汇聚段182设置于让位段181的上方,出风气流在第一导风板120和第二导风板130的导流作用下先进入让位段181,再流入汇聚段182。让位段181用于供第一导风板120转动,以避免对第一导风板120产生干涉,让位段181还用于供出风气流流入汇聚段182,以增大汇聚段182内的气压。汇聚段182用于汇聚出风气流,当汇聚段182内的气压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其内的出风气流在气压的作用下通过前面板170上的第一溢流孔171向外溢出,提高出风速率和出风量,保证零风感出风时的换热效果。
具体地,汇聚段182的宽度范围为5毫米至10毫米,合理的汇聚段182的宽度能够保证汇聚段182内的气压始终处于一定程度以下,以防止气压过大导致出风速率过快的情况发生,从而保证零风感效果。为了便于理解,将汇聚段182的宽度表示为B。
本实施例中,汇聚段182的宽度为8毫米,但并不仅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汇聚段182的宽度可以为5毫米,也可以为10毫米,对汇聚段182的宽度大小不作具体限定。
请结合参照图4至图9(图4至图9中的线条箭头表示空气流动方向),值得注意的是,空调室内机100具有六种模式,分别为零风感模式、强化制热模式、普通制热模式、制冷模式、恒温模式和双区送风模式。其中,零风感模式的出风量和出风速度都极低,用户基本感受不到出风气流直吹,舒适度较高,此模式既可以进行制热,又可以进行制冷,适用于用户睡眠或者办公的场景;强化制热模式的出风量和出风速度都较高,出风气流沿竖直向下的方向吹出至地面,再从地面向四周和上方扩散,以快速实现制热功能,适用于室内温度极低亟需升温的场景;普通制热模式的出风量和出风速度都较高,出风气流沿第一方向倾斜向下吹出,热量持续向下扩散,以实现制热保持功能,适用于室内温度升高至一定程度后需要保持的场景;制冷模式的出风量和出风速度都较高,出风气流沿第二方向倾斜向下吹出,冷量持续向下扩散,以实现制冷保持功能,适用于室内温度降低至一定程度后需要保持的场景;恒温模式的出风量和出风速度都较低,出风气流沿第三方向倾斜向下吹出,此模式既可以进行制热,又可以进行制冷,适用于室内温度完全达到用户需求后需要保持的场景;双区送风模式的出风量和出风速度可根据用户需求调节,出风气流沿两个不同的方向向外吹出,此模式既可以进行制热,又可以进行制冷,适用于需要对室内的不同位置同时进行温度调控的场景。
具体地,第一方向与水平方向之间形成第一夹角,第二方向与水平方向之间形成第二夹角,第三方向与水平方向之间形成第三夹角,第一夹角大于第三夹角,第三夹角大于第二夹角,即普通制热模式吹出的出风气流相较于恒温模式吹出的出风气流更低,恒温模式吹出的出风气流相较于制冷模式吹出的出风气流更低。为了便于理解,将第一夹角表示为a,将第二夹角表示为b,将第三夹角表示为c。
当空调室内机100处于零风感模式时,第一导风板120和第二导风板130均转动至中间位置,此时第一导风板120和第二导风板130的内凹面正对出口112设置,以起到兜风的作用,将出风气流朝靠近辅助出风通道180的方向导流。具体地,从出口112吹出的出风气流吹至第一导风板120和第二导风板130的内凹面时,一部分出风气流直接通过第一导风板120上开设的第二溢流孔123和第二导风板130上开设的第三溢流孔133向外流出,实现第一导风板120和第二导风板130区域位置的零风感出风,另一部分出风气流在第一导风板120和第二导风板130的内凹面的导流作用下流入辅助出风通道180,并通过前面板170上开设的第一溢流孔171向外流出,实现前面板170区域位置的零风感出风。这样一来,能够有效提高零风感出风的风量,保证换热效果。
当空调室内机100处于强化制热模式时,第一导风板120和第二导风板130均转动至左极限位置,此时第一导风板120的外凸面正对辅助出风通道180设置,以将辅助出风通道180挡住,防止出风气流朝辅助出风通道180内流动,而第二导风板130的外凸面正对第一导风板120设置,以避免将出风气流导流至第一导风板120所在区域。具体地,从出口112吹出的出风气流一部分沿着第一导风板120的内凹面折弯后沿竖直向下的方向流动,另一部分沿着第二导风板130的内凹面折弯后沿竖直向下的方向流动,在此过程中,可能会有些微的出风气流穿过第一导风板120上开设的第二溢流孔123和第二导风板130上开设的第三溢流孔133,但是由于出风方向与第二溢流孔123和第三溢流孔133的开设方向不同,所以这些出风气流可以忽略不计。这样一来,第一导风板120和第二导风板130同时起到导风的作用,保证出风气流竖直向下流动,提高导风精准度,增强导风效果。
当空调室内机100处于普通制热模式时,第一导风板120和第二导风板130均转动至右极限位置,此时第一导风板120的内凹面正对辅助出风通道180设置,第二导风板130的内凹面正对第一导风板120设置,第一导风板120的外凸面和第二导风板130的内凹面共同用于对出风气流进行导向。具体地,从出口112吹出的出风气流流入第一导风板120的外凸面和第二导风板130的内凹面之间,第一导风板120的外凸面和第二导风板130的内凹面共同作用,以使出风气流沿第一方向倾斜向下流动,在此过程中,可能会有些微的出风气流穿过第一导风板120上开设的第二溢流孔123和第二导风板130上开设的第三溢流孔133,但是由于出风方向与第二溢流孔123和第三溢流孔133的开设方向不同,所以这些出风气流可以忽略不计。这样一来,第一导风板120和第二导风板130同时起到导风的作用,保证出风气流沿第一方向倾斜向下流动,提高导风精准度,增强导风效果。
当空调室内机100处于制冷模式时,第一导风板120和第二导风板130均转动至中间位置与右极限位置之间的位置,此时第一导风板120和第二导风板130的内凹面均朝上设置,第一导风板120的内凹面、第一导风板120的外凸面和第二导风板130的内凹面共同用于对出风气流进行导向。具体地,从出口112吹出的出风气流一部分随着第一导风板120的内凹面沿第二方向倾斜向下流动,另一部分流入第一导风板120的外凸面和第二导风板130的内凹面之间,第一导风板120的外凸面和第二导风板130的内凹面共同作用,以使出风气流沿第二方向倾斜向下流动,在此过程中,可能会有些微的出风气流穿过第一导风板120上开设的第二溢流孔123和第二导风板130上开设的第三溢流孔133,但是由于出风方向与第二溢流孔123和第三溢流孔133的开设方向不同,所以这些出风气流可以忽略不计。这样一来,第一导风板120和第二导风板130同时起到导风的作用,保证出风气流沿第二方向倾斜向下流动,提高导风精准度,增强导风效果。
当空调室内机100处于恒温模式时,第一导风板120和第二导风板130均转动至中间位置与右极限位置之间的位置,此时第一导风板120和第二导风板130的内凹面均朝斜上方设置,第一导风板120的内凹面、第一导风板120的外凸面和第二导风板130的内凹面共同用于对出风气流进行导向。具体地,从出口112吹出的出风气流一部分随着第一导风板120的内凹面沿第三方向倾斜向下流动,另一部分流入第一导风板120的外凸面和第二导风板130的内凹面之间,第一导风板120的外凸面和第二导风板130的内凹面共同作用,以使出风气流沿第三方向倾斜向下流动,在此过程中,可能会有些微的出风气流穿过第一导风板120上开设的第二溢流孔123和第二导风板130上开设的第三溢流孔133,但是由于出风方向与第二溢流孔123和第三溢流孔133的开设方向不同,所以这些出风气流可以忽略不计。这样一来,第一导风板120和第二导风板130同时起到导风的作用,保证出风气流沿第三方向倾斜向下流动,提高导风精准度,增强导风效果。
当空调室内机100处于双区送风模式时,第一导风板120转动至右极限位置,第二导风板130转动至左极限位置,此时第一导风板120和第二导风板130的外凸面相对设置,第一导风板120的外凸面、第二导风板130的内凹面和第二导风板130的外凸面共同用于对出风气流进行导向。具体地,从出口112吹出的出风气流一部分随着第二导风板130的内凹面沿一个方向流动,另一部分流入第一导风板120的外凸面和第二导风板130的外凸面之间,第一导风板120的外凸面和第二导风板130的外凸面共同作用,以使出风气流沿另一个方向流动,两个方向完全不同,在此过程中,可能会有些微的出风气流穿过第一导风板120上开设的第二溢流孔123和第二导风板130上开设的第三溢流孔133,但是由于出风方向与第二溢流孔123和第三溢流孔133的开设方向不同,所以这些出风气流可以忽略不计。这样一来,第一导风板120和第二导风板130同时起到导风的作用,以使出风气流能够同时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向外吹出,提高导风精准度,增强导风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室内机100,外壳110包括中框160和前面板170,前面板170安装于中框160的外侧,前面板170和中框160之间形成辅助出风通道180,前面板170至少部分区域设置有多个第一溢流孔171,第一溢流孔171与辅助出风通道180连通;外壳110开设有出风口111,外壳110内设置有具有一出口112的蜗壳流道113,导风板的转动轴心位于出风口111和出口112之间;外壳110内设置有限位件115,限位件115用于与导风板的端部抵持,以限定导风板转动的初始点和终止点;在导风板从初始点转动至终止点的过程中,导风板的端部的运动轨迹不超过外壳110的侧投影轮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100由于采用了设置于前面板170和中框160之间的辅助出风通道180以及运动轨迹不超过外壳110侧投影轮廓的第一导风板120和第二导风板130,所以能够增大导风板的可转动角度,以实现不同的出风方式,满足用户需求,并且减小导风板转动的占用空间,避免发生相互干涉的情况。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1)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10)和导风板,所述外壳(110)包括中框(160)和前面板(170),所述前面板(170)安装于所述中框(160)的外侧,所述前面板(170)和所述中框(160)之间形成辅助出风通道(180),所述前面板(170)至少部分区域设置有多个第一溢流孔(171),所述第一溢流孔(171)与所述辅助出风通道(180)连通;
所述外壳(110)开设有出风口(111),所述外壳(110)内设置有具有一出口(112)的蜗壳流道(113),所述导风板的转动轴心位于所述出风口(111)和所述出口(112)之间;
所述外壳(110)内设置有限位件(115),所述限位件(115)用于与所述导风板的端部抵持,以限定所述导风板转动的初始点和终止点;
在所述导风板从初始点转动至终止点的过程中,所述导风板的端部的运动轨迹不超过所述外壳(110)的侧投影轮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包括第一导风板(120)和第二导风板(130),所述第一导风板(120)具有第一转动轴心,所述第二导风板(130)具有第二转动轴心,所述第一转动轴心和所述第二转动轴心均位于所述出风口(111)和所述出口(112)之间;
在所述第一导风板(120)和所述第二导风板(130)从初始点转动至终止点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导风板(120)和所述第二导风板(130)的端部的运动轨迹均不超过所述外壳(110)的侧投影轮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120)的端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前端(121)和第一后端(122),所述第二导风板(130)的端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二前端(131)和第二后端(132);
在所述第一导风板(120)从初始点转动至终止点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后端(122)沿着所述第一前端(121)的运动轨迹运动,和/或,在所述第二导风板(130)从初始点转动至终止点的过程中,所述第二后端(132)沿着所述第二前端(131)的运动轨迹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导风板(120)从初始点转动至终止点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前端(121)与所述第一转动轴心的连线扫过第一扇形区域,所述第一后端(122)与所述第一转动轴心的连线扫过第二扇形区域,在所述第一导风板(120)转动的初始点和终止点的连线上作第一中垂线,所述第一扇形区域和所述第二扇形区域关于所述第一中垂线对称设置;
和/或,在所述第二导风板(130)从初始点转动至终止点的过程中,所述第二前端(131)与所述第二转动轴心的连线扫过第三扇形区域,所述第二后端(132)与所述第二转动轴心的连线扫过第四扇形区域,在所述第二导风板(130)的初始点和终止点的连线上作第二中垂线,所述第三扇形区域和所述第四扇形区域关于所述第二中垂线对称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10)还包括端盖(116),所述端盖(116)盖设于所述中框(160)的端侧,且与所述中框(160)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导风板(120)和所述第二导风板(130)在转动过程中的侧投影始终位于所述端盖(116)的侧投影轮廓内。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轴心和所述第二转动轴心不在同一竖直线上,且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所述第一导风板(120)和所述第二导风板(130)均具有外凸面,所述外凸面的横截面呈弧线设置,所述外凸面所呈弧线的圆心角范围为130度至160度。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160)上设置有安装架(161),所述第一导风板(120)和所述第二导风板(130)均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安装架(161)上,所述限位件(115)设置在所述安装架(161)上;
所述限位件(115)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止挡台(1151)和第二止挡台(1152),所述第一止挡台(1151)用于限定所述第一导风板(120)转动的初始点和终止点,所述第二止挡台(1152)用于限定所述第二导风板(130)转动的初始点和终止点。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120)密布设置有多个第二溢流孔(123),所述第二导风板(130)密布设置有多个第三溢流孔(133),所述第二溢流孔(123)和所述第三溢流孔(133)均用于供出风气流向外吹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溢流孔(123)的开孔方向与所述第一导风板(120)的板面垂直,所述第三溢流孔(133)的开孔方向与所述第二导风板(130)的板面垂直;
或者,所述第二溢流孔(123)的开孔方向为所述第一导风板(120)两端连线的垂线方向,所述第三溢流孔(133)的开孔方向为所述第二导风板(130)两端连线的垂线方向。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轴心与所述前面板(170)的底端之间形成第一连线,所述第二转动轴心与所述前面板(170)的底端之间形成第二连线,所述第一连线和所述第二连线之间形成预设夹角,所述预设夹角的范围为10度至20度。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出风通道(180)包括相互连通的让位段(181)和汇聚段(182),所述汇聚段(182)设置于所述让位段(181)的上方,所述让位段(181)用于供所述第一导风板(120)转动,所述让位段(181)还用于供出风气流流入所述汇聚段(182),所述汇聚段(182)用于汇聚出风气流,所述汇聚段(182)的宽度范围为5毫米至10毫米。
CN202320210750.6U 2023-01-31 2023-01-31 一种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2191778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10750.6U CN219177832U (zh) 2023-01-31 2023-01-31 一种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10750.6U CN219177832U (zh) 2023-01-31 2023-01-31 一种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77832U true CN219177832U (zh) 2023-06-13

Family

ID=866747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210750.6U Active CN219177832U (zh) 2023-01-31 2023-01-31 一种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7783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190201A1 (zh) 空调室内机
CN107560136B (zh) 壁挂式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0044043B (zh) 导风板及具有其的空调
CN211177354U (zh) 导风板及具有其的空调
CN210399434U (zh) 导风板及具有其的空调
WO2021190200A1 (zh) 空调室内机
CN107477671A (zh) 空调柜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10292240U (zh) 导风板及具有其的空调
CN210292241U (zh) 导风板及具有其的空调
CN210601923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9177832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11650476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0320546U (zh) 导风板及具有其的空调
CN114413334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8266812B (zh) 空调挂机及空调器
CN215637552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9177939U (zh) 一种引风板以及空调器
CN219177940U (zh) 一种导风板以及空调器
CN218864335U (zh) 一种空调器
CN212179032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9160469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10399435U (zh) 导风板及具有其的空调
CN209672471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9160470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19177825U (zh) 一种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