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73734U - 一种除尘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除尘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173734U CN219173734U CN202223587180.7U CN202223587180U CN219173734U CN 219173734 U CN219173734 U CN 219173734U CN 202223587180 U CN202223587180 U CN 202223587180U CN 219173734 U CN219173734 U CN 21917373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pper
- dust
- opening
- outer cylinder
- dust remov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 Y02A50/2351—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 [PM], e.g. carbon smoke microparticles, smog, aerosol particles, dust
Landscapes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除尘装置,包括外筒、过滤灰尘的滤芯、储存物料的料斗、排出气体的风机、控制气体流量的气动阀门和流通灰尘的内筒;所述内筒分别连通所述料斗和所述滤芯;所述风机连通所述外筒;所述气动阀门设置在所述外筒和所述风机之间。解决了现有方案中除尘装置在吸附粉尘时还会吸附住物料,且只能吸附被扬起的粉尘,对物料间的粉尘无法做到吸附,使得物料的粉尘吸附效果较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除尘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除尘装置。
背景技术
计量料斗是物料输送的重要设备,本申请物料主要用于药物生产和塑料制品的生产。计量料斗常用于输送药物原料、塑料颗粒、塑料粉体的使用过程中用于物料的计量。物料的粉尘加重了计量料斗的称重数值,扬起的粉尘沉淀后会加重计量料斗的称重数值,为了减少物料粉尘对计量料斗的影响,消除计量上的误差。需要会计量料斗内的物料进行除尘处理。现有的除尘装置是采用排风扇通过管道连通料斗内,管道内设置滤芯。但现有的除尘装置在吸附粉尘时还会吸附住物料,且只能吸附被扬起的粉尘,对物料间的粉尘无法做到吸附,使得物料的粉尘吸附效果较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变得至关重要。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除尘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除尘装置在吸附粉尘时还会吸附住物料,且只能吸附被扬起的粉尘,对物料间的粉尘无法做到吸附,使得物料的粉尘吸附效果较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除尘装置;
包括外筒、过滤灰尘的滤芯、储存物料的料斗、排出气体的风机、控制气体流量的气动阀门和流通灰尘的内筒;所述内筒分别连通所述料斗和所述滤芯;所述风机连通所述外筒;所述气动阀门设置在所述外筒和所述风机之间;
所述料斗内设置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向所述内筒连通所述料斗方向延伸。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外筒内并列插设有密封机构;所述密封机构包括密封支架、附着灰尘的滤袋和过滤灰尘的第一滤网;所述滤袋和所述第一滤网沿灰尘流动方向设置在所述密封支架上;所述密封机构插设在所述外筒内时,所述滤袋和所述第一滤网置于所述滤芯内。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外筒上并列开设有第一开口;所述密封机构插设在所述外筒内时,所述密封支架密封所述第一开口;所述滤芯上并列开设有第二开口;所述滤袋和所述第一滤网置于所述第二开口。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除尘装置还包括遮盖所述第二开口的遮盖机构;所述遮盖机构包括遮盖支架和遮盖所述第二开口的第二滤网;所述第二滤网围绕所述第二开口设置在所述遮盖支架上。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除尘装置还包括卡箍;所述内筒通过管道连通所述料斗;所述卡箍套设在所述管道连接所述内筒位置和所述管道连接所述料斗位置。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料斗内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围绕所述料斗内并列设置。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料斗包括外斗、设置在所述外斗内的内斗和盖合在所述外斗上的盖板;所述外斗和所述内斗之间形成空间;所述内斗上并列开设吸附孔;所述吸附孔连通所述空间;所述盖板上设置有连通所述管道的盖管;所述盖管分别连通所述空间和所述内斗内。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盖管内摆动设置有调节板;所述盖管上旋转设置有管轴;所述调节板设置在所述管轴上;所述管轴上螺纹连接有限制所述调节板摆动角度的螺母;所述螺母压紧所述盖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如下:(1)风机向外吹出气体,气动阀门、外筒、滤芯、内筒和管道依次形成负压,为了避免物料被吸附进管道,负压吸附力并不直接作用在物料上,通过导流板阻挡物料,使得负压吸附力直接吸附粉尘;(2)风机产生的负压吸附力作用在物料上,物料会沿着料斗内的边缘向上移动,通过挡板将物料阻挡,避免负压吸附力吸附物料;(3)物料进入料斗时,一部分粉尘被扬起,被管道的负压吸附力所吸附,一部分物料中掺杂的粉尘没有被扬起,管道的负压吸附力使得空间内形成负压吸附力,物料中掺杂的粉尘通过吸附孔进入空间内后,再进入管道,使得较多的粉尘被吸附,提高了除尘装置的吸附效率;(4)管轴前后方向旋转设置在盖管上,调节板连接管轴的外表面,通过转动管轴调整好调节板的摆动角度后,拧紧螺母将管轴和调节板固定住,通过观察料斗内的物料量,当料斗内的物料量较大时,转动管轴带动调节板摆动,使得空间内的负压吸附力大于内斗内的负压吸附力,当料斗内的物料量较小时,反向转动管轴带动调节板反向摆动,使得空间内的负压吸附力小于内斗内的负压吸附力;(5)通过密封机构在日常使用时可以将密封机构取出并进行粉尘的清理,使得除尘装置可以在不停机的情况下对粉尘进行清理,只有等到滤芯和第一滤网内粉尘都较多时,才需要停机将滤芯和密封机构拆卸下来清理灰尘,减少了清理灰尘时的停机频率;(6)当密封机构被拆卸取出后,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都处于暴露的状态,会使得滤芯过滤粉尘的能力减弱,并且减弱风机产生的真空吸附力,通过遮盖机构将第一开口密封并将第二开口遮盖,保证了风机产生的真空吸附力和滤芯过滤粉尘的能力。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除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除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密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遮盖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滤芯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1、外筒;11、第一开口;2、滤芯;21、第二开口;3、料斗;31、导流板;32、挡板;33、外斗;34、内斗;35、盖板;36、空间;37、吸附孔;38、盖管;4、风机;5、气动阀门;6、内筒;61、卡箍;62、管道;7、密封机构;71、密封支架;72、滤袋;73、第一滤网;8、遮盖机构;81、遮盖支架;82、第二滤网;9、调节板;91、管轴;92、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装置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要说明的是,附图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请参阅附图。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除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图。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除尘装置。图中X的方向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的上端,图中Y的方向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的右端。
除尘装置包括外筒1、过滤灰尘的滤芯2、储存物料的料斗3、排出气体的风机4、控制气体流量的气动阀门5和流通灰尘的内筒6。内筒6分别连通料斗3和滤芯2。风机4连通外筒1。气动阀门5设置在外筒1和风机4之间。
料斗3为上下方向设置。外筒1左右方向设置在料斗3的上端。滤芯2左右方向设置在外筒1内。内筒6左右方向设置在外筒1的右端。气动阀门5连通外筒1的左端。气动阀门5的左端连通风机4。
除尘装置还包括卡箍61。内筒6通过管道62连通料斗3。卡箍61套设在管道62连接内筒6位置和管道62连接料斗3位置。
管道62分别连通内筒6的右端和料斗3的上端。优选的,卡箍61为两组。通过将卡箍61锁紧,使得管道62可以牢固连通管道62连接内筒6位置和管道62连接料斗3位置。
料斗3内设置有导流板31和挡板32。导流板31向内筒6连通料斗3方向延伸。挡板32围绕料斗3内并列设置。
导流板31的下端连接料斗3。导流板31的上端向上延伸靠近管道62。优选的,挡板32为环形。挡板32围绕料斗3内设置。挡板32之间上下方向并列。
风机4向外吹出气体,气动阀门5、外筒1、滤芯2、内筒6和管道62依次形成负压,为了避免物料被吸附进管道62,负压吸附力并不直接作用在物料上,通过导流板31阻挡物料,使得负压吸附力直接吸附粉尘。
风机4产生的负压吸附力作用在物料上,物料会沿着料斗3内的边缘向上移动,通过挡板32将物料阻挡,避免负压吸附力吸附物料。
料斗3包括外斗33、设置在外斗33内的内斗34和盖合在外斗33上的盖板35。外斗33和内斗34之间形成空间36。内斗34上并列开设吸附孔37。吸附孔37连通空间36。盖板35上设置有连通管道62的盖管38。盖管38分别连通空间36和内斗34内。
优选的,外斗33为锥形。优选的,内斗34为锥形。外斗33的内表面和内斗34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空间36。吸附孔37并列开设在内斗34的内表面。盖板35盖合在外斗33的上端。盖管38上下方向设置在盖板35上。盖管38的上端连通管道62。盖管38的下端分别连通空间36和内斗34内。导流板31和挡板32分别设置在内斗34的内表面。吸附孔37的直径小于物料直径并且吸附孔37的直径大于粉尘的直径。
物料进入料斗3时,一部分粉尘被扬起,被管道62的负压吸附力所吸附。一部分物料中掺杂的粉尘没有被扬起,管道62的负压吸附力使得空间36内形成负压吸附力,物料中掺杂的粉尘通过吸附孔37进入空间36内后,再进入管道62。使得较多的粉尘被吸附,提高了除尘装置的吸附效率。
盖管38内摆动设置有调节板9。盖管38上旋转设置有管轴91。调节板9设置在管轴91上。管轴91上螺纹连接有限制调节板9摆动角度的螺母92。螺母92压紧盖管38。
管轴91前后方向旋转设置在盖管38上。调节板9连接管轴91的外表面。通过转动管轴91调整好调节板9的摆动角度后,拧紧螺母92将管轴91和调节板9固定住。通过观察料斗3内的物料量,当料斗3内的物料量较大时,转动管轴91带动调节板9摆动,使得空间36内的负压吸附力大于内斗34内的负压吸附力。当料斗3内的物料量较小时,反向转动管轴91带动调节板9反向摆动,使得空间36内的负压吸附力小于内斗34内的负压吸附力。
第二实施例: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除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密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遮盖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滤芯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
外筒1内并列插设有密封机构7。密封机构7包括密封支架71、附着灰尘的滤袋72和过滤灰尘的第一滤网73。滤袋72和第一滤网73沿灰尘流动方向设置在密封支架71上。密封机构7插设在外筒1内时,滤袋72和第一滤网73置于滤芯2内。
优选的,密封机构7为多个。密封支架71为上下方向设置。滤袋72设置在密封支架71下端的右侧。第一滤网73设置在密封支架71下端的左侧。
外筒1上并列开设有第一开口11。密封机构7插设在外筒1内时,密封支架71密封第一开口11。滤芯2上并列开设有第二开口21。滤袋72和第一滤网73置于第二开口21。
第一开口11前后方向开设在外筒1的上表面。第一开口11为左右方向并列分布。第二开口21前后方向开设在滤芯2的上表面。第二开口21为左右方向并列分布。第一滤网73包括围绕滤袋72设置在密封支架71下端的第一部分和设置在密封支架71下端左侧的第二部分。
密封机构7插设在外筒1内时,密封支架71的上端置于第一开口11内,滤袋72和第一滤网73置于第二开口21,密封支架71密封第一开口11,第一滤网73遮蔽第二开口21。密封支架71上开设有避让口。密封机构7插设在外筒1内时,通过避让口并不影响外筒1内负压气体的流通。
粉尘被吸附后,粉尘依次通过管道62和内筒6进入滤芯2内。滤袋72在负压气体的作用下飘动,滤袋72将粉尘吸附,粉尘被滤芯2和第一滤网73分别阻隔在滤芯2内和第一滤网73内。
通过密封机构7在日常使用时可以将密封机构7取出并进行粉尘的清理,使得除尘装置可以在不停机的情况下对粉尘进行清理。只有等到滤芯2和第一滤网73内粉尘都较多时,才需要停机将滤芯2和密封机构7拆卸下来清理灰尘,减少了清理灰尘时的停机频率。
除尘装置还包括遮盖第二开口21的遮盖机构8。遮盖机构8包括遮盖支架81和遮盖第二开口21的第二滤网82。第二滤网82围绕第二开口21设置在遮盖支架81上。
当密封机构7被拆卸取出后,第一开口11和第二开口21都处于暴露的状态,会使得滤芯2过滤粉尘的能力减弱,并且减弱风机4产生的真空吸附力。通过遮盖机构8将第一开口11密封并将第二开口21遮盖,保证了风机4产生的真空吸附力和滤芯2过滤粉尘的能力。
遮盖支架81为上下方向设置。第二滤网82前后方向相对设置在遮盖支架81的下端。
遮盖机构8插设在外筒1上时,第二滤网82将第二开口21遮盖,第二滤网82置于第二开口21内并将第二开口21遮盖,遮盖支架81的上端将第一开口11密封。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8)
1.一种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筒(1)、过滤灰尘的滤芯(2)、储存物料的料斗(3)、排出气体的风机(4)、控制气体流量的气动阀门(5)和流通灰尘的内筒(6);所述内筒(6)分别连通所述料斗(3)和所述滤芯(2);所述风机(4)连通所述外筒(1);所述气动阀门(5)设置在所述外筒(1)和所述风机(4)之间;
所述料斗(3)内设置有导流板(31);所述导流板(31)向所述内筒(6)连通所述料斗(3)方向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1)内并列插设有密封机构(7);所述密封机构(7)包括密封支架(71)、附着灰尘的滤袋(72)和过滤灰尘的第一滤网(73);所述滤袋(72)和所述第一滤网(73)沿灰尘流动方向设置在所述密封支架(71)上;所述密封机构(7)插设在所述外筒(1)内时,所述滤袋(72)和所述第一滤网(73)置于所述滤芯(2)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1)上并列开设有第一开口(11);所述密封机构(7)插设在所述外筒(1)内时,所述密封支架(71)密封所述第一开口(11);所述滤芯(2)上并列开设有第二开口(21);所述滤袋(72)和所述第一滤网(73)置于所述第二开口(21)。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除尘装置还包括遮盖所述第二开口(21)的遮盖机构(8);所述遮盖机构(8)包括遮盖支架(81)和遮盖所述第二开口(21)的第二滤网(82);所述第二滤网(82)围绕所述第二开口(21)设置在所述遮盖支架(81)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除尘装置还包括卡箍(61);所述内筒(6)通过管道(62)连通所述料斗(3);所述卡箍(61)套设在所述管道(62)连接所述内筒(6)位置和所述管道(62)连接所述料斗(3)位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料斗(3)内设置有挡板(32);所述挡板(32)围绕所述料斗(3)内并列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料斗(3)包括外斗(33)、设置在所述外斗(33)内的内斗(34)和盖合在所述外斗(33)上的盖板(35);所述外斗(33)和所述内斗(34)之间形成空间(36);所述内斗(34)上并列开设吸附孔(37);所述吸附孔(37)连通所述空间(36);所述盖板(35)上设置有连通所述管道(62)的盖管(38);所述盖管(38)分别连通所述空间(36)和所述内斗(34)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管(38)内摆动设置有调节板(9);所述盖管(38)上旋转设置有管轴(91);所述调节板(9)设置在所述管轴(91)上;所述管轴(91)上螺纹连接有限制所述调节板(9)摆动角度的螺母(92);所述螺母(92)压紧所述盖管(38)。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587180.7U CN219173734U (zh) | 2022-12-31 | 2022-12-31 | 一种除尘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587180.7U CN219173734U (zh) | 2022-12-31 | 2022-12-31 | 一种除尘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173734U true CN219173734U (zh) | 2023-06-13 |
Family
ID=866598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587180.7U Active CN219173734U (zh) | 2022-12-31 | 2022-12-31 | 一种除尘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173734U (zh) |
-
2022
- 2022-12-31 CN CN202223587180.7U patent/CN21917373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9173734U (zh) | 一种除尘装置 | |
CN109351108B (zh) | 一种化肥生产用便于上下料的过滤装置 | |
CN215352833U (zh) | 一种高效活性炭吸附箱 | |
CN210473446U (zh) | 一种新型工业用除尘装置 | |
CN111939667A (zh) | 一种弹性震动除尘器及其使用方法 | |
CN109621612A (zh) | 一种基于纺织用气体处理设备 | |
CN215276191U (zh) | 用于处理低浓度含尘有机废气的活性炭过滤器 | |
CN212091690U (zh) | 一种化工废气处理装置 | |
CN213376061U (zh) | 一种带吸尘装置的铁硅铝磁粉混合机 | |
CN212309131U (zh) | 一种弹性震动除尘器 | |
CN210638542U (zh) | 一种风筒内置冷却塔 | |
CN209295409U (zh) | 一种新型防尘式空调箱 | |
CN209138181U (zh) | 一种带有气体导流装置的布袋除尘器 | |
CN206996105U (zh) | 干粉除尘装置 | |
CN108975591B (zh) | 环境工程污染治理的流化床吸附设备 | |
CN206934960U (zh) | 一种车间空气除尘装置 | |
CN207745636U (zh) | 用于袋式除尘器的自洁式空气净化装置 | |
CN221309918U (zh) | 一种塑料加工废气处理装置 | |
CN214974059U (zh) | 一种活性炭碘吸附器装卸料机 | |
CN206022540U (zh) | 可切换式收集粉尘的一体控制机构 | |
CN219722303U (zh) | 一种火电厂用环保烟气除尘装置 | |
CN215876642U (zh) | 一种水利水电工程设备防潮处理装置 | |
CN220412127U (zh) | 一种无动力防异物补风管 | |
CN212881475U (zh) | 一种五金模具生产加工用除尘装置 | |
CN207808121U (zh) | 一种串联式密炼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