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60729U - 一种双平台循环液冷散热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平台循环液冷散热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60729U
CN219160729U CN202320059802.4U CN202320059802U CN219160729U CN 219160729 U CN219160729 U CN 219160729U CN 202320059802 U CN202320059802 U CN 202320059802U CN 219160729 U CN219160729 U CN 2191607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heat dissipation
liquid
platform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05980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建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Songde Hardware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Songde Hardwar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Songde Hardware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Songde Hardwar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05980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607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607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607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平台循环液冷散热机构,包括支撑座,支撑座设置有第一散热平台和第二散热平台,第一散热平台包括一对间隔布置的冷却板,两个冷却板第一散热腔的分别相连通有第一进液管和第一排液管;第二散热平台包括液冷散热结构以及冷散热管,液冷散热结构底部设置有第二进液管和第二排液管;可根据散热需求,将流通有液体的管道插入到第一散热平台的第一进液管或第二散热平台的第二进液管进行液冷散热,由于第一进液管和第二进液管的相靠近,因此无需对整机进行拆卸即可更换散热系统,可提供较多的选择,当设备发热量较大时,可选择另一个散热平台进行散热,保证较佳的散热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双平台循环液冷散热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平台循环液冷散热机构。
背景技术
随时这社会的发展和科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多的使用电子产品和机械设备,电子产品和机械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大量的热量,热量若一直累积会对产品质量和使用安全造成影响,人们对快速散热的研究从未停止,小到超算cpu,大到汽车飞机,都需要散热设备。
专利号为CN201920684892.X的中国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液冷散热装置,包括基座、散热模块、管道以及连接部。冷却液通过进水管进入,流过散热模块,带走热量,达到散热的目的,连接部靠近进水口一侧补给未使用过的冷却液,同时所有连接部混合进入散热模块的冷却液,使得进入散热模块的冷却液所携带的热量均匀,同时连接部的单通道、多通道设置保证了冷却液可以流经所有散热模块,最终冷却液携带热量从出水管流出,可以适应电池使用过程中持续散热需要,且散热效果好。
一些设备在运行时,需要进行散热,通过上述方案的散热结构进行散热,而一些设备的在高负荷运行时,其产生的发热量较大,在原有的其中一个散热平台散热效果无法进行满足,需要转到另一个散热系统进行散热,此时需要拆卸,较为繁琐,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双平台循环液冷散热机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双平台循环液冷散热机构,包括支撑座,支撑座设置有第一散热平台和第二散热平台,第一散热平台包括一对间隔布置的冷却板,冷却板内成型有供液体流通的第一散热腔,两个冷却板第一散热腔的分别相连通有第一进液管和第一排液管;第二散热平台包括液冷散热结构以及多根弯曲蜿蜒地穿插在液冷散热结构的水冷散热管,液冷散热结构底部设置有第二进液管和第二排液管,所有水冷散热管的一端与第二进液管连通,所有水冷散热管的另一端与第二排液管连通。
进一步的:第一散热平台还包括在冷却板其中一面的导热铜片以及成型在冷却板另一面的散热格栅。
进一步的:导热铜片沿冷却板的长度方向布置,导热铜片成型有内凹的并与冷却板贴合的贴合面以及远离冷却板的散热面。
进一步的:冷却板安装有对散热格栅进行散热的风冷座,风冷座安装有多个风冷风扇。
进一步的:两个所述冷却板之间设置有用于连通第一散热腔的冷却管,其中一个冷却管与第一进液管连通,另一个冷却管与第一排液管连通。
进一步的:液冷散热结构包括一对间隔布置的横向鳍片板,两个横向鳍片板之间安装有纵向鳍片板,横向鳍片板成型有多个供水冷散热管插入的插入孔。
进一步的:支撑座顶部成型有用于定位第二进液管的顶部嵌合块以及用于定位第二排液管的顶部定位块,支撑座顶部还设置有多个用于支撑底部的横向鳍片板的支撑块。
进一步的:第一进液管与第二进液管连通,其中第一进液管和第二进液管均设置有开关。
进一步的:第二排液管和第二进液管均向外延伸,第一进液管和第二进液管之间连通有接通管,开关分为安装在第一进液管的第一阀门以及安装在第二进液管的第二阀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一个支撑座上设置有两个散热平台,可根据散热需求,将流通有液体的管道插入到第一散热平台的第一进液管或第二散热平台的第二进液管进行液冷散热,由于第一进液管和第二进液管的相靠近,因此无需对整机进行拆卸即可更换散热系统,可提供较多的选择,当设备发热量较大时,可选择另一个散热平台进行散热,保证较佳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双平台循环液冷散热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第一散热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第二散热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包括:
1-第一散热平台、
11-冷却板、12-第一散热腔、13-导热铜片、14-贴合面、15-散热面、
16-散热格栅、17-风冷座、18-风冷风扇、19-冷却管、
191-第一进液管、192-第一排液管、
2-第二散热平台、
21-水冷散热管、22-横向鳍片板、23-纵向鳍片板、24-插入孔、
25-第二进液管、26-第二排液管、
3-支撑座、
31-顶部嵌合块、32-顶部定位块、33-支撑块、34-接通管、35-第一阀门、36-第二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3所示,一种双平台循环液冷散热机构,包括支撑座3,支撑座3设置有第一散热平台和第二散热平台2,第一散热平台包括一对间隔布置的冷却板11,冷却板11内成型有供液体流通的第一散热腔12;冷却板11的其中一面安装有导热铜片13以及在冷却板11的另一面成型有散热格栅16,导热铜片13沿冷却板11的长度方向布置,导热铜片13成型有内凹的并与冷却板11贴合的贴合面14以及远离冷却板11的散热面15。冷却板11安装有对散热格栅16进行散热的风冷座17,风冷座17安装有多个风冷风扇18。
本实施例中,需要散热的液体通入到冷却板11的第一散热腔12后,通过导热铜片13进行向外导热的同时可通过散热格栅16进行散热导热,其中散热格栅16配合风冷座17上的风冷风扇18进行散热,可提高散热效率。
具体的,冷却板11内成型有供液体流通的第一散热腔12,两个冷却板11第一散热腔12的分别相连通有第一进液管191和第一排液管192,两个所述冷却板11之间设置有用于连通第一散热腔12的冷却管19,其中一个冷却管19与第一进液管191连通,另一个冷却管19与第一排液管192连通,需要散热的液体通过第一进液管191通入到第一散热腔12内,随后经流动后,在第一散热腔12内可进行降温散热,随后配合第一排液管192将降温后的液体排出继续连通到需要散热的设备上,流通时,可在第一进液管191或第一排液管192安装泵体对液体进行循坏流动,实现循坏散热。
第二散热平台2包括液冷散热结构以及多根弯曲蜿蜒地穿插在液冷散热结构的水冷散热管21,液冷散热结构包括一对间隔布置的横向鳍片板22,两个横向鳍片板22之间安装有纵向鳍片板23,横向鳍片板22成型有多个供水冷散热管21插入的插入孔24,多个水冷散热管21经插入孔24穿插在两个横向鳍片板22之间,进入到液冷散热结构的液体通入到水冷散热管21一端,水冷散热管21穿过横向鳍片板22进行物理降温散热,随后水冷散热管21另一端将降温的液体排出实现散热降温。
液冷散热结构底部设置有第二进液管25和第二排液管26,所有水冷散热管21的一端与第二进液管25连通,所有水冷散热管21的另一端与第二排液管26连通,需要散热的液体通过管道通入到第二进液管25,第二通液管也设置泵体进行液体流动,第二进液管25将液体通入到多个水冷散热管21,水冷散热管21蜿蜒穿插经过横向鳍片板22后,水冷散热管21的另一端通入到第二排液管26进行排出,连通至需要散热的设备上,实现循坏。
支撑座3顶部成型有用于定位第二进液管25的顶部嵌合块31以及用于定位第二排液管26的顶部定位块32,支撑座3顶部还设置有多个用于支撑底部的横向鳍片板22的支撑块33。通过顶部嵌合块31将第二进液管25进行固定定位,防止移位,通过顶部定位块32对第二排液管26进行固定定位,防止移位;通过支撑块33将横向鳍片板22进行支撑,防止压坏第二进液管25和第二排液管26,使得第二散热平台2的整体稳定性进一步提高。
第一进液管191与第二进液管25连通,其中第一进液管191、第一排液管192、第二进液管25和第二排液管26均设置有开关。第二排液管26和第二进液管25均向外延伸,第一进液管191和第二进液管25之间连通有接通管34,开关分为安装在第一进液管191和第一排液管192的第一阀门35以及安装在第二进液管25和第二排液管26的第二阀门36。
可根据散热需求,将流通有液体的管道插入到第一散热平台的第一进液管191或第二散热平台2的第二进液管25进行液冷散热,由于第一进液管191和第二进液管25的相靠近,因此无需对整机进行拆卸即可更换散热系统,可提供较多的选择,当设备发热量较大时,可选择另一个散热平台进行散热,保证较佳的散热效果。
此外,由于第一进液管191和第二进液管25之间连通有接通管34,因此可根据散热需求,将第一阀门35和第二阀门36全部打开,使得需要散热的液体通过管道同时通过第一散热平台和第二散热平台2进行水冷散热,液体分成两部分进行同时散热,不仅散热效率高,而且降温的幅度较大,散热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可知本实用新型乃具有以上所述的优良特性,得以令其在使用上,增进以往技术中所未有的效能而具有实用性,成为一极具实用价值的产品。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9)

1.一种双平台循环液冷散热机构,包括支撑座,支撑座设置有第一散热平台和第二散热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平台包括一对间隔布置的冷却板,冷却板内成型有供液体流通的第一散热腔,两个冷却板第一散热腔的分别相连通有第一进液管和第一排液管;第二散热平台包括液冷散热结构以及多根弯曲蜿蜒地穿插在液冷散热结构的水冷散热管,液冷散热结构底部设置有第二进液管和第二排液管,所有水冷散热管的一端与第二进液管连通,所有水冷散热管的另一端与第二排液管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平台循环液冷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平台还包括在冷却板其中一面的导热铜片以及成型在冷却板另一面的散热格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平台循环液冷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铜片沿冷却板的长度方向布置,导热铜片成型有内凹的并与冷却板贴合的贴合面以及远离冷却板的散热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平台循环液冷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板安装有对散热格栅进行散热的风冷座,风冷座安装有多个风冷风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双平台循环液冷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冷却板之间设置有用于连通第一散热腔的冷却管,其中一个冷却管与第一进液管连通,另一个冷却管与第一排液管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平台循环液冷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散热结构包括一对间隔布置的横向鳍片板,两个横向鳍片板之间安装有纵向鳍片板,横向鳍片板成型有多个供水冷散热管插入的插入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双平台循环液冷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顶部成型有用于定位第二进液管的顶部嵌合块以及用于定位第二排液管的顶部定位块,支撑座顶部还设置有多个用于支撑底部的横向鳍片板的支撑块。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双平台循环液冷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液管与第二进液管连通,其中第一进液管和第二进液管均设置有开关。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双平台循环液冷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排液管和第二进液管均向外延伸,第一进液管和第二进液管之间连通有接通管,开关分为安装在第一进液管的第一阀门以及安装在第二进液管的第二阀门。
CN202320059802.4U 2023-01-10 2023-01-10 一种双平台循环液冷散热机构 Active CN2191607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59802.4U CN219160729U (zh) 2023-01-10 2023-01-10 一种双平台循环液冷散热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59802.4U CN219160729U (zh) 2023-01-10 2023-01-10 一种双平台循环液冷散热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60729U true CN219160729U (zh) 2023-06-09

Family

ID=866217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059802.4U Active CN219160729U (zh) 2023-01-10 2023-01-10 一种双平台循环液冷散热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607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164618B2 (ja) インテリジェント車両における車載コンピュータ装置及びインテリジェント車両
CN107979962B (zh) 水冷式线路板散热装置
US20120026670A1 (en) Cooling memory modules using cold plate blades coupled to the memory modules via clips
CN201663783U (zh) 机柜冷却插箱和机柜
WO2021080217A1 (en) High performance uniform temperature cold plate
CN113365477A (zh) 冷却装置、机柜及数据处理设备
CN100456205C (zh) 散热装置
CN209880681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封装
CN219160729U (zh) 一种双平台循环液冷散热机构
CN1980562A (zh) 一种液体冷却式电子器件散热器
CN211375548U (zh) 基于vpx架构的水冷散热服务器
CN219716056U (zh) 一种芯片测试用控温及散热系统
CN206075226U (zh) 一种总线式热管型水冷散热系统
CN218735708U (zh) 一种充放电电源及化成分容设备
CN108650848B (zh) 一种温度均匀化的微通道散热器
CN116301258A (zh) 一种芯片测试用控温及散热系统
CN209843900U (zh) 一种电池组热管理系统
JP2022526554A (ja) 冷却装置
CN212985685U (zh) 一种混合动力工程机械用的高效散热装置
CN110582189A (zh) 一种应用热管作为导热元件的热管式温度控制机柜
CN218784063U (zh) 一种集成电路板用散热降温装置
CN219800107U (zh) 散热装置及服务器
JP2005085998A (ja) 電子部品の冷却装置
JPH08213526A (ja) 回路パック
CN219392608U (zh) 一种用于液冷服务器系统的竖直分液器及液冷服务器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