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55725U - 具有高转运效率的直角输送线 - Google Patents

具有高转运效率的直角输送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55725U
CN219155725U CN202223257411.8U CN202223257411U CN219155725U CN 219155725 U CN219155725 U CN 219155725U CN 202223257411 U CN202223257411 U CN 202223257411U CN 219155725 U CN219155725 U CN 2191557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ying
module
conveying line
transfer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5741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鸿泉
邓硕
钟耀灿
鞠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aoqing Contemporary Beauty Creator Furnish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aoqing Contemporary Beauty Creator Furnish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aoqing Contemporary Beauty Creator Furnish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aoqing Contemporary Beauty Creator Furnish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5741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557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557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557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具有高转运效率的直角输送线,包括第一输送线、顶升机构、第二输送线以及转运机构。其中,第一输送线的尾端设有转运工位;顶升机构对应转运工位设于第一输送线的下方,用于顶升位于转运工位上的工件;第二输送线与第一输送线互呈L型设置,第二输送线的首端对接于第一输送线的尾端,并于首端设有接收工位;转运机构设于第一输送线与第二输送线交接位置的上方,转运机构包括至少两个转运模块,各个转运模块独立运作,用于将转运工位上的工件转移至接收工位。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能够利用多个转运模块的交替工作,提高第一输送线和第二输送线之间的工件转移效率。

Description

具有高转运效率的直角输送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送线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高转运效率的直角输送线。
背景技术
直角输送线因输送线可以转弯传输,在受空间影响较大的厂房、车间等场地得到广泛应用。
直角输送线一般具有垂直设置的第一输送线和第二输送线,第二输送线的首端对应第一输送线的尾端设置,并设有相应的转运结构以将第一输送线尾端上的工件转运至第二线体的首端继续传输。如申请号为201811627467.3的发明公开一种宽度可调的直角输送线,在第一输送线和第二输送线的直角交接处设置有万向滑台,万向滑台具有沿第一输送线方向驱动的第一输送机械手,及沿第二输送线方向驱动的第二输送机械手,且只有第一输送机械手沿第一输送线方向完成工件输送任务并退回,第二输送机械手才能继续沿第二输送线方向完成工件输送任务,并最终将工件从第一输送线转运至第二输送线。
可见,现有技术中虽能完成工件从第一输送线至第二输送线的转运任务,但存在大部分转运机构一次只能转运一个工件的问题,工件传输效率低,严重影响生产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高转运效率的直角输送线,旨在解决现有直角输送线中,工件从第一输送线转移至第二输送线输送的效率较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具有高转运效率的直角输送线,包括:
第一输送线,所述第一输送线包括沿输送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输送段、第二输送段和第三输送段,各输送段通过传送辊传动,所述第三输送段为所述第一输送线的尾端且设有转运工位;其中,所述第一输送段以及所述第三输送段中的传送辊均沿所述第一输送线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二输送段中的传送辊与所述第一输送线的宽度方向呈夹角设置,以使所述第二输送段中的工件逐渐靠向所述第一输送线的侧边进行输送,并最终到达所述转运工位;
顶升机构,对应所述转运工位设于所述第一输送线的下方,用于顶升位于所述转运工位上的工件;
第二输送线,与所述第一输送线互呈L型设置,所述第二输送线的首端对接于所述第一输送线的尾端,并于所述首端设有接收工位;
转运机构,设于所述第一输送线与所述第二输送线交接位置的上方,所述转运机构包括至少两个转运模块,各个所述转运模块独立运作,用于将所述转运工位上的工件转移至所述接收工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运模块包括:
直线驱动模组,所述直线驱动模组的驱动方向沿所述第二输送线的方向延伸设置,且延伸路径覆盖所述转运工位以及所述接收工位;
抓取模组,滑动连接于所述直线驱动模组,用于抓取所述工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直线驱动模组包括两相对设置的丝杆,所述抓取模组滑动连接于两相对设置的所述丝杆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抓取模组包括:
安装板,所述安装板通过丝杆螺母滑动连接于两相对设置的所述丝杆;
吸附单元,固定安装于所述安装板朝向输送线的一侧,所述吸附单元为真空吸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运模块还包括升降模组,所述抓取模组通过所述升降模组连接于两相对设置的丝杆之间,所述升降模组包括:
连接板,通过丝杆螺母滑动连接于两相对设置的所述丝杆;
第一驱动件,安装于所述连接板上,所述第一驱动件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抓取模组,用于驱动所述抓取模组在竖直方向上往返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运模块包括第一转运模块和第二转运模块,所述第一转运模块和所述第二转运模块呈上下层级设置;其中,
所述第一转运模块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丝杆和第二丝杆,以及滑动设于所述第一丝杆和所述第二丝杆之间的第一抓取模组,所述第一丝杆与所述第二丝杆之间的间距可供所述工件穿过;
所述第二转运模块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丝杆和第四丝杆,以及滑动设于所述第三丝杆和所述第四丝杆之间的升降模组,所述升降模组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二抓取模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输送线为传送辊进行传动,包括沿输送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输送段、第二输送段和第三输送段,所述第三输送段为所述转运工位所在区域;其中,
所述第一输送段以及所述第三输送段中的传送辊均沿所述第一输送线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二输送段中的传送辊与所述第一输送线的宽度方向呈夹角设置,以使所述第二输送段中的工件逐渐靠向所述第一输送线的一侧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输送线上还设有导向传动机构,所述导向传动机构设于所述工件靠向的侧边,用于所述工件靠边传输时的导向传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向传动机构包括沿所述第一输送线的输送方向进行传动的输送带,所述输送带的带面抵接所述工件的侧面,且所述输送带的输送速度等于所述第一输送线的传动速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升机构包括:
若干顶升板,若干所述顶升板插接于相邻所述传送辊之间的间隙中;
第二驱动件,连接若干所述顶升板,用于驱动若干所述顶升板在竖直方向往返移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的直角输送线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在第一输送线和第二输送线的交接处设有转运机构,该转运机构包括至少两个转运模块。各转运模块用于将转运工位上的工件转移至接收工位,完成工件于第一输送线至第二输送线的转移。其中,各转运模块独立工作,进而,各个转运模块可交替工作,如当其中一转运模块从接收工位至转运工位的回程过程中,另一转运模块可同步进行工件从转运工位至接收工位的转移过程,以此提高第一输送线与第二输送线之间的转运效率。
(2)基于第一输送线的结构设计,各工件于第一输送线上输送时可调整工件的位置状态,并最终输送至转运工位以供抓取,其中,无需设置其他调整结构,简化结构设计,并能进一步调高工件的整体输送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具有高转运效率的直角输送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输送线和第二输送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顶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转运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转运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导向传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还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两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阅图1-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具有高转运效率的直角输送线100,包括第一输送线10、顶升机构20、第二输送线30以及转运机构40。其中,第一输送线10包括沿输送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输送段110、第二输送段120和第三输送段130,各输送段通过传送辊传动,第三输送段130为第一输送线10的尾部且设有转运工位55;其中,第一输送段110以及第三输送段130中的传送辊均沿第一输送线10的宽度方向设置,第二输送段120中的传送辊与第一输送线10的宽度方向呈夹角设置,以使第二输送段120中的工件逐渐靠向第一输送线10的一侧边进行输送,并最终达到转运工位。
顶升机构20对应转运工位55设于第一输送线10的下方,用于顶升位于转运工位55上的工件;第二输送线30与第一输送线10互呈L型设置,第二输送线30的首端对接于第一输送线10的尾端,并于首端设有接收工位66;转运机构40设于第一输送线10与第二输送线30交接位置的上方,转运机构40包括至少两个转运模块,各个转运模块独立运作,用于将转运工位55上的工件转移至接收工位66。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旨在通过转运机构40将第一输送线10转运工位55上的工件转移至第二输送线30的接收工位66,完成工件于第一输送线10上传输至在第二输送线30上传输的位置变换。该工件可以是各种矩形板材,其工作过程包括:
工件于第一输送线10上输送,直至输送至转运工位55;顶升机构20将转运工位55上的工件顶升脱离第一输送线10,并由转运机构40抓取被顶升的工件,并进一步将该工件转移至第二输送线30上的接收工位66上,由第二输送线30继续输送。其中,转运机构40包括至少两个转运模块,示例性的,附图包括第一转运模块410和第二转运模块420,在第一转运模块410完成转移,由接收工位66至转运工位55的回程过程中,第二转运模块420可同步在转运工位55抓取工件,进行工件由转运工位55至接收工位66的转移过程。
可以理解的,转运工位55处设有限位组件(附图未示出),该限位组件可以是包括限位阻挡块和传感器,其中,传感器在检测到有工件输送至转运工位55时,由限位阻挡块阻挡工件的继续输送,并会进一步控制顶升机构20将该处的工件进行顶升,顶升机构20一方面方便转运机构40抓取,另一方面将工件顶升脱离工作状态的输送线,可防止在转运机构40向下压合抓取的过程中,两面受力对工件的损坏。
进一步地,第一输送段110可接工件加工的上一工序,工件在经过第二传送辊时,基于第二输送段120上传送辊特殊的设置形式,工件会逐渐靠向第一输送线10的一侧边。可以理解的,第二输送段120具有调节各工件位置以及摆放方向的功能,各工件沿其侧边导向传导后最终形成统一状态被输送在转运工位55以供抓取,无需设置其他工位进行调整。
综上,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可简化结构,提高工件的传输效率。
参阅图1、图4以及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转运模块包括直线驱动模组41和抓取模组42;该直线驱动模组41的驱动方向沿第二输送线30的方向延伸设置,且延伸路径覆盖转运工位55以及接收工位66;抓取模组42滑动连接于直线驱动模组41,用于抓取工件。进而直线驱动模组41驱动抓取模组42在转运工位55和接收工位66之间移动,并在抓取模组42抓取有工件时完成工件的转移。
在一些实施例中,直线驱动模组41包括两相对设置的丝杆(附图包括丝杆A411和丝杆B412),抓取模组42滑动连接于两相对设置的丝杆之间。进一步地,抓取模组42包括安装板421和吸附单元422,安装板421通过丝杆螺母44滑动连接于两相对设置的丝杆;吸附单元422固定安装于安装板421朝向输送线的一侧,吸附单元422为真空吸附。
本实施例中,通过丝杆与丝杆螺母44之间的配合进行传动。可以理解的,在丝杆转动过程中,安装板421可沿丝杆的延伸方向进行移动,其中,丝杆可进行第一方向的转动以及第二方向的转动,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为相反方向,当丝杆进行第一方向的转动时,安装板421由转运工位55至接收工位66的方向移动,当丝杆进行第二方向的转动时,安装板421由接收工位66至转运工位55的方向移动,示例性的,第一方向为顺时针方向,第二方向为逆时针方向。
其工作过程包括:顶升机构20将工件顶升至吸附单元422的下方,吸附单元422动作,吸附抓取工件,并由安装板421带动吸附单元422沿直线驱动模组41移动。一些其他优选实施方式中,直线驱动模组41还可以是两相对设置的轴杆,安装板421连接有驱动件,该驱动件用于驱动安装板421沿两相对设置的轴杆移动。
参阅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转运模块还包括升降模组43,抓取模组42通过升降模组43连接于两相对设置的丝杆之间,升降模组43包括连接板431以及第一驱动件432。其中,连接板431通过丝杆螺母44滑动连接于两相对设置的丝杆;第一驱动件432安装于连接板431上,第一驱动件432的输出端连接抓取模组42,用于驱动抓取模组42在竖直方向上往返移动。
本实施例中,升降模组43与顶升机构20配合工作。如,顶升机构20将工件顶升脱离输送线,升降模组43驱动抓取模组42向下移动,即工件与抓取模组42相向移动,可缩短仅设置顶升机构20时,顶升机构20的移动距离,并且在接收工位66放置工件时,可由升降模组43驱动抓取模组42靠近后放置,避免在高处放置工件导致的工件损坏情况。
参阅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板421朝向连接板431的一侧竖直设置若干导向柱45,若干导向柱45通过滑动轴承贯穿连接板431,优选的导向柱45包括四个,四个导向柱45分列与安装板421四周,能够在抓取模组42在竖直方向上移动时,起到良好的导向限位作用。
参阅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转运模块包括第一转运模块410和第二转运模块420,第一转运模块410和第二转运模块420呈上下层级设置;其中:
第一转运模块4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丝杆4101和第二丝杆4102,以及滑动设于第一丝杆4101和第二丝杆4102之间的第一抓取模组4103,第一丝杆4101与第二丝杆4102之间的间距可供工件穿过;第二转运模块42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丝杆4201和第四丝杆4202,以及滑动设于第三丝杆4201和第四丝杆4202之间的升降模组43,升降模组43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二抓取模组4203。
本实施例中,基于第二转运模块420在空间位置上处于第一转运模块410的上方,相对输送线的距离较远,因此,第二转运模块420中增加升降模组43,且第一转运模块410和第二转运模块420沿对应的丝杆的输送转运过程互不干扰。其中,顶升机构20顶升的工件可直接供第一抓取模组4103抓取,并在顶升机构20将工件顶升穿过第一丝杆4101和第二丝杆4102之间的间隙时,可供第二抓取模组4203抓取。
可以理解的,在第一转运模块410由转运工位55向接收工位66转移工件的过程中,此时,对应于转运工位55的第一丝杆4101和第二丝杆4102之间处于空余状态,顶升机构20在回复位置后可进一步顶升工件穿过第一丝杆4101和第二丝杆4102,以供第二转运模块420抓取转运下一工件。
参阅图2、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输送线10上还设有导向传动机构50,导向传动机构50设于工件靠向的侧边,用于工件靠边传输时的导向传动。
本实施例中,导向传动机构50不仅起到导向限位的作用,同时还具有沿第一输送线10线方向的传动作用,可减少工件与第一输送线10侧边的摩擦碰撞。
进一步地,导向传动机构50包括沿第一输送线10的输送方向进行传动的输送带510,输送带510的带面抵接工件的侧面,输送带510在主动轮520和从动轮530的传动下转动输送,且输送带510的输送速度等于所述第一输送线10的传动速度。
一些优选实施方式中,导向传动机构50还可以使沿第一输送线10侧边设置的若干传动轮(附图未示出),在工件抵接传动轮时,可带动传动轮转动。
参阅图1、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顶升机构20包括若干顶升板210以及第二驱动件220。其中,若干顶升板210插接于相邻传送辊之间的间隙中;工作时可穿出相邻的传送辊之间,第二驱动件220可通过活动板230连接若干顶升板210,用于驱动若干顶升板210在竖直方向往返移动,为顶升板210提供顶升动力。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或优选实施例,无论是文字还是附图都不能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凡是在与本实用新型一个整体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具有高转运效率的直角输送线,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输送线,所述第一输送线包括沿输送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输送段、第二输送段和第三输送段,各输送段通过传送辊传动,所述第三输送段为所述第一输送线的尾端且设有转运工位;其中,所述第一输送段以及所述第三输送段中的传送辊均沿所述第一输送线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二输送段中的传送辊与所述第一输送线的宽度方向呈夹角设置,以使所述第二输送段中的工件逐渐靠向所述第一输送线的侧边进行输送,并最终到达所述转运工位;
顶升机构,对应所述转运工位设于所述第一输送线的下方,用于顶升位于所述转运工位上的工件;
第二输送线,与所述第一输送线互呈L型设置,所述第二输送线的首端对接于所述第一输送线的尾端,并于所述首端设有接收工位;
转运机构,设于所述第一输送线与所述第二输送线交接位置的上方,所述转运机构包括至少两个转运模块,各个所述转运模块独立运作,用于将所述转运工位上的工件转移至所述接收工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高转运效率的直角输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运模块包括:
直线驱动模组,所述直线驱动模组的驱动方向沿所述第二输送线的方向延伸设置,且延伸路径覆盖所述转运工位以及所述接收工位;
抓取模组,滑动连接于所述直线驱动模组,用于抓取所述工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高转运效率的直角输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驱动模组包括两相对设置的丝杆,所述抓取模组滑动连接于两相对设置的所述丝杆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高转运效率的直角输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抓取模组包括:
安装板,所述安装板通过丝杆螺母滑动连接于两相对设置的所述丝杆;
吸附单元,固定安装于所述安装板朝向输送线的一侧,所述吸附单元为真空吸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高转运效率的直角输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运模块还包括升降模组,所述抓取模组通过所述升降模组连接于两相对设置的所述丝杆之间;所述升降模组包括:
连接板,通过丝杆螺母滑动连接于两相对设置的所述丝杆;
第一驱动件,安装于所述连接板上,所述第一驱动件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抓取模组,用于驱动所述抓取模组在竖直方向上往返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高转运效率的直角输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运模块包括第一转运模块和第二转运模块,所述第一转运模块和所述第二转运模块呈上下层级设置;其中,
所述第一转运模块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丝杆和第二丝杆,以及滑动设于所述第一丝杆和所述第二丝杆之间的第一抓取模组,所述第一丝杆与所述第二丝杆之间的间距可供所述工件穿过;
所述第二转运模块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丝杆和第四丝杆,以及滑动设于所述第三丝杆和所述第四丝杆之间的升降模组,所述升降模组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二抓取模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高转运效率的直角输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线上设有导向传动机构,所述导向传动机构设于所述工件靠向的侧边,用于所述工件靠边传输时的导向传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高转运效率的直角输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传动机构包括沿所述第一输送线的输送方向进行传动的输送带,所述输送带的带面抵接所述工件的侧面,且所述输送带的输送速度等于所述第一输送线的传动速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高转运效率的直角输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升机构包括:
若干顶升板,若干所述顶升板插接于相邻所述传送辊之间的间隙中;
第二驱动件,连接若干所述顶升板,用于驱动若干所述顶升板在竖直方向往返移动。
CN202223257411.8U 2022-12-02 2022-12-02 具有高转运效率的直角输送线 Active CN2191557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57411.8U CN219155725U (zh) 2022-12-02 2022-12-02 具有高转运效率的直角输送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57411.8U CN219155725U (zh) 2022-12-02 2022-12-02 具有高转运效率的直角输送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55725U true CN219155725U (zh) 2023-06-09

Family

ID=866381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57411.8U Active CN219155725U (zh) 2022-12-02 2022-12-02 具有高转运效率的直角输送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5572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495962U (zh) 一种cog绑定机用抓取机械手及cog绑定机
KR101860195B1 (ko) 트랜스퍼 로봇 및 그 트랜스퍼 로봇을 이용한 이송 시스템
CN109366241B (zh) 智能柔性封边线规方系统
CN109436694B (zh) 智能柔性封边线进料系统
CN111232648A (zh) 光伏玻璃深加工抓取堆垛系统
CN219155725U (zh) 具有高转运效率的直角输送线
CN211075074U (zh) 移印机
CN112660767A (zh) 一种轮胎自动翻转夹取入笼系统
CN209427549U (zh) 一种板链式夹砖上砖机
CN111332773A (zh) 一种多工位切换智能调试生产线及其工作方法
CN113118324B (zh) 双机械手的上下料机器人
CN214604422U (zh) 双机械手的上下料机器人
CN214604421U (zh) 单机械手的上下料机器人
CN211605299U (zh) 电堆处理装置及具有其的燃料电池电堆组装系统
CN108747551B (zh) 机械加工设备
CN210063514U (zh) 一种平行式送纸打包机构
CN109466916B (zh) 一种水平尺尺体理料装置
CN108045898B (zh) 用于笔记本零件的自动化加工系统
CN215866337U (zh) 一种盒子同轨搬运组件
CN220055458U (zh) 搬运模组
CN219771118U (zh) 一种用于铝板生产线上的转移输送装置
CN217570422U (zh) 一种长条状工件自动冲压生产线
CN218641896U (zh) 高速投板机
CN217971237U (zh) 一种用于镭雕机的传输机构
CN214561026U (zh) 一种真空吸板送板机械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