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47145U - 一种双气囊背靠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气囊背靠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47145U
CN219147145U CN202222539695.3U CN202222539695U CN219147145U CN 219147145 U CN219147145 U CN 219147145U CN 202222539695 U CN202222539695 U CN 202222539695U CN 219147145 U CN219147145 U CN 2191471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latable
deflatable
backboard
back plate
air ba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53969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文彬
姚伟雄
刘显彬
黄莹
何师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Miqiao Renyi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Miqiao Reny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Miqiao Renyi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Miqiao Reny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53969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471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471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471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腰背部支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气囊背靠装置。该装置包括背板和两个支撑板,两个支撑板呈左右间隔设置,且分别通过一缓冲部与背板连接,其还包括两个充放气式气囊,两个充放气式气囊呈上下分布设置,且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大于两个支撑板左右方向上的间隔,使两个支撑板位于间隔两侧的部分能够抵在两个充放气式气囊上。根据安装情况和使用需要通过分别对两个充放气式气囊进行充放气调节,能够满足不同使用人群的不同需求,而且能够适配不同倾斜度的坐具靠背。调节简单方便,实用性强,具有较好的市场经济效益。

Description

一种双气囊背靠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腰背部支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气囊背靠装置。
背景技术
生活中常见的如带靠背办公座椅或汽车座椅等坐具,其靠背主要用于提供整体的支撑,一般难以实现对人体背部较贴合或适配支撑,长时间久坐会引起腰背出现酸痛,同时也会加重腰椎病痛的发生。
基于此,市场出现多种用于腰背部支撑的装置。其中一种背靠装置,包括两个左右间隔设置的支撑板(与乘坐者的背部贴合的部分),支撑板的后侧设有缓冲件,为支撑板提供缓冲力,缓冲件安装在背板。背板上包覆有背板外套,在背板外套内设有气囊,且气囊位于支撑板和背板之间,能够支撑两个支撑板,并通过充放气能够调节两个支撑板与背板之间的极限距离以及两个支撑板与使用者背部的贴合度,极大提高了背靠装置的支撑性和贴合性。但不同的使用人群可能喜欢的不同的坐姿,例如直坐或者向后倾斜躺坐,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背靠装置提供不同的支撑角度,而现有背靠装置无法实现支撑板的支撑角度调节。针对现有背靠装置还有一种情况是:不同的坐具靠背可能会有不同的倾斜角度,易导致背靠装置不能以所需的安装角度进行安装,进而影响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气囊背靠装置,解决上述中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气囊背靠装置,包括背板和两个支撑板,两个支撑板呈左右间隔设置,且分别通过一缓冲部与背板连接,在支撑板和背板之间设有两个充放气式气囊,两个充放气式气囊呈上下分布设置,且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大于两个支撑板左右方向上的间隔,使两个支撑板位于间隔两侧的部分能够抵在两个充放气式气囊上。
可选地,两个充放气式气囊连接在背板、两个缓冲部或两个支撑板上。
可选地,背板外侧包覆有背板外套;
两个充放气式气囊设置在背板外套的外侧;或
其中一个充放气式气囊设置在背板外套内,另一个充放气式气囊设置背板外套的外侧;或
两个充放气式气囊均设置在背板外套的内侧。
可选地,两个充放气式气囊在背板的左右方向上以两个支撑板左右方向上的间隔为中心居中设置。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双气囊背靠装置,包括背板和两个支撑板,两个支撑板呈左右间隔设置,且分别通过一缓冲部与背板连接,其还包括两个充放气式气囊,分别位于在背板的前侧和后侧;
位于背板前侧的充放气式气囊设置在支撑板和背板之间,且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大于两个支撑板左右方向上的间隔,使两个支撑板位于间隔两侧的部分能够抵在位于背板前侧的充放气式气囊上;
位于背板后侧的充放气式气囊在背板的上下方向上与位于背板前侧的充放气式气囊处于不同高度。
可选地,位于背板前侧的充放气式气囊连接在背板、两个缓冲部或两个支撑板上。
可选地,背板外侧包覆有背板外套;
两个充放气式气囊均设置在背板外套的外侧;或
位于背板前侧的充放气式气囊设置在背板外套的内侧,位于背板后侧的充放气式气囊设置背板外套的外侧;或
位于背板前侧的充放气式气囊设置在背板外套外侧,位于背板后侧的充放气式气囊设置背板外套的内侧;或
两个充放气式气囊均设置在背板外套的内侧。
可选地,两个支撑板的间隔位于背板左右方向上的中部;
位于背板前侧和后侧的充放气式气囊均在背板的左右方向上居中设置。
可选地,位于背板后侧的充放气式气囊在背板的左右方向上覆盖背板或者至少覆盖背板一半的区域。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双气囊背靠装置,包括背板和两个支撑板,两个支撑板呈左右间隔设置,且分别通过一缓冲部与背板连接,其还包括两个充放气式气囊;
其中一个充放气式气囊位于背板的前侧,位于背板前侧的充放气式气囊设置在支撑板和背板之间,且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大于两个支撑板左右方向上的间隔,两个支撑板位于间隔两侧的部分能够抵在位于背板前侧的充放气式气囊上;
另一个充放气式气囊的一侧连接于背板的上侧,能够向背板的前侧和后侧翻转;
当连接于背板上侧的充放气式气囊翻转至背板的前侧时,连接于背板上侧的充放气式气囊与位于背板前侧的充放气式气囊呈上下分布,且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大于两个支撑板左右方向上的间隔,两个支撑板位于间隔两侧的部分能够抵在两个充放气式气囊上;
当连接于背板上侧的充放气式气囊翻转至背板的后侧时,连接于背板上侧的充放气式气囊在背板的上下方向上与位于背板前侧的充放气式气囊处于不同高度。
可选地,背板外侧包覆有背板外套;
两个充放气式气囊均设置在背板外套的外侧;或
位于背板前侧的充放气式气囊设置在背板外套内,连接于背板上侧的充放气式气囊设置背板外套的外侧。
可选地,两个支撑板的间隔位于背板左右方向上的中部;
位于背板前侧的所述充放气式气囊在所述背板的左右方向上居中设置;
位于背板上侧的充放气式气囊翻转至背板的前侧或后侧时,均在背板的左右方向上居中设置。
可选地,连接于背板上侧的所述充放气式气囊在翻转至背板后侧时,在背板的左右方向上覆盖背板或者至少覆盖背板一半的区域。
在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任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可选地,充放气式气囊连接有充放气部,充放气部包括充气管、充气球和单向放气阀,充气管的一端与气囊连接,另一端与充气球连通,单向放气阀设置在充气球与充气管的连接端上或充气管上。
还可选地,气囊的外侧包覆有气囊袋。
在第二方面中,充放气式气囊连接有充放气部的实施方式中,可选地,位于背板后侧的充放气式气囊所连接的充放气部,充气管的一端穿至背板的前侧后与充气球连接。
在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中任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可选地,位于背板前侧的充放气式气囊连接在背板、两个缓冲部或两个支撑板上。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气囊背靠装置,包括背板和两个支撑板,两个支撑板呈左右间隔设置,且分别通过一缓冲部与背板连接,其还包括两个充放气式气囊,两个充放气式气囊呈上下分布设置,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大于两个支撑板左右方向上的间隔,使两个支撑板位于间隔两侧的部分能够抵在两个充放气式气囊上。根据安装情况和使用需要通过分别对两个充放气式气囊进行充放气调节,能够满足不同使用人群的不同需求,而且能够适配不同倾斜度的坐具靠背。调节简单方便,实用性强,具有较好的市场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附图仅为说明目的提供,图中各部件的比例与数量不一定与实际产品一致。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一种双气囊背靠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一种双气囊背靠装置的分解状态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一种气囊及充放气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一种两个气囊与背板连接的截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另一种两个气囊与背板连接的截面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一种双气囊背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又一种双气囊背靠装置的结构的局部剖面示意图(两个气囊与背板进行了剖面示意);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一种双气囊背靠装置在第一种使用状态时的分解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双气囊背靠装置的又一分解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一种双气囊背靠装置在第二种使用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背板;
11:背板外套;
2:支撑板;
3:缓冲部;
4:充放气式气囊;
41:充放气部;
411:充气管;
412:充气球;
413:单向放气阀;
42:气囊袋;
5:魔术贴;
51:毛面;
52:勾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气囊背靠装置包括背板1和两个支撑板2,两个支撑板2呈左右间隔设置,且分别通过一缓冲部3与背板1连接。在支撑板2和背板1之间设有两个充放气式气囊4,两个充放气式气囊4呈上下分布设置,并位于两个缓冲部3之间的区域,且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大于两个支撑板2左右方向上的间隔,使两个支撑板2位于间隔两侧的部分能够抵在两个充放气式气囊4上,对上下方向上对支撑板提供两处支撑,通过对充放气式气囊4进行充放气调节,在使用时能够使两个支撑板2具有不同角度的支撑面。例如,使用者想保持竖直坐姿,可通过对两个充放气式气囊4调整,让使用者在使用时两个支撑板2处于竖直状态,为使用者保持竖直坐姿提供相匹配的支撑。再例如,使用者相保持向后倾斜的坐姿(类似于躺坐)时,同样可通过对两个充放气式气囊4调整,使使用者在使用时两个支撑板2处于竖直状态,为使用者保持向后倾斜坐姿提供相匹配的支撑。
此外,在面对不同倾斜角度的坐具靠背时,本实施例中的双气囊背靠装置也能够通过对两个充放气式气囊4的相应调节,为使用者提供所需的支撑。例如,在坐具靠背具有向后倾斜角度时,背靠装置安装在坐具后,会整体向后倾斜,若此时想保持竖直坐姿的支撑,则可以通过调节,将位于上侧的充放气式气囊4的膨胀度大于位于下侧的充放气式气囊4,从而使支撑板能够为使用者保持竖直坐姿提供相匹配的支撑力。
使用时,将双气囊背靠装置安装坐具的靠背上,根据安装情况和使用需要通过分别对两个充放气式气囊4进行充放气调节,能够满足不同使用人群的不同需求,而且能够适配不同倾斜度的坐具靠背。调节简单方便,实用性强,具有较好的市场经济效益。
在一些优选实施方式中,两个充放气式气囊4在背板1的左右方向上以两个支撑板2左右方向上的间隔为中心居中设置。在该实施方式中,无论充放气式气囊4是否为平面均能够为两个支撑板2提供基本均匀的支撑力。更优选在,两个支撑板2左右方向的间隔位于背板1左右方向上的中部。
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充放气式气囊4可以通过外配充气装置进行充气,例如,在充放气式气囊4上设设置预留接口,然后通过独立的打气筒进行充气,在充放气式气囊4上设置放气口(通过可打开的密封盖闭合实现密封)或单向放气阀进行放气。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充气口与放气口可为同一个(参见汽车轮胎充气口)。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参见图2和图3所示,充放气式气囊4连接有充放气部41,充放气部41包括充气管411、充气球412和单向放气阀413,充气管411的一端与充放气式气囊4连接,另一端与充气球412连通。单向放气阀413设置在充气球412与充气管411的连接端上或充气管411上。通过挤压充气球412能够向充放气式气囊4内充气,使充放气式气囊4发生膨胀变形。通过单向放气阀413能够放出充放气式气囊4的气体,使充放气式气囊4发生收缩变形。在需要放气时,通过按压或者旋转操作单向放气阀(根据单向放气阀的结构选择按压放气或者旋转放气)实现放气。
为了方便充放气式气囊4的安装连接以及对充放气式气囊4提供一定的保护,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在充放气式气囊4的外侧包覆有气囊袋42。气囊袋42可以采用布袋也可以是TPU(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等柔软材料。在具有气囊袋42的实施方式中,一般情况下,通过在气囊袋42上预留通孔或缝隙供充气管411穿过或供外置充气装置进行充气,具体不做限定。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两个充放气式气囊4可以连接在背板1、两个缓冲部3或两个支撑板2上。例如,充放气式气囊4上设有绑带或者闭环的松紧带等,可以绑扎或者套设在背板1或者两个缓冲部3上。还可以通过设置魔术贴与支撑板2的外套连接。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参见图5所示,在背板1上包覆的背板外套11,两个充放气式气囊4设置在背板外套11的外侧,可以通过魔术贴连接于背板外套11;也可以通过缝合连接在背板外套11;还可以通过放置在设置于背板外套11外侧壁的容纳袋与背板外套11连接。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参见图4所示,其中一个充放气式气囊4设置在背板外套11内,另一个充放气式气囊4设置背板外套11的外侧,两个充放气式气囊4均可以通过魔术贴连接于背板外套11,也可以通过缝合连接在背板外套11;还可以通过放置在分别设置于背板外套11外侧壁和内侧壁的容纳袋与背板外套11连接。
在又一个实施方式中,两个充放气式气囊4均设置在背板外套11的内侧,可以是直接夹持在背板外套11与背板1之间,还可以是通过魔术贴或者缝合固定在背板外套11上。
需要说明的是,充放气式气囊4通过缝合与背板外套11固定时,可以是充放气式气囊4本身外侧设有气囊袋42,通过气囊袋42与背板外套11缝合,也可以是通过一个布片将充放气式气囊4盖设在背板外套11上,然后将布片周边与背板外套11缝合。还可以是充放气式气囊4周边延伸出有连接片,将连接片与背板外套11缝合。
还需要说明的是,背板1、支撑板2、缓冲部3均采用现有技术即可,在此不同需赘述。背板外套11可以一端具有开口,套设在背板1上,在背板外套11前侧壁上预留供缓冲部3穿过的孔或缝。也可以采用一个布片,在适当的位置设置魔术贴,整体包覆在背板1上,同样在背板外套11前侧壁上预留供缓冲部3穿过的孔或缝。
实施例二
参见图6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双气囊背靠装置,包括背板1和两个支撑板2,两个支撑板2呈左右间隔设置,且分别通过一缓冲部3与背板1连接,其还包括两个充放气式气囊4,分别位于在背板1的前侧和后侧。
位于背板1前侧的充放气式气囊4设置在支撑板2和背板1之间,并位于两个缓冲部3区域,且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大于两个支撑板2左右方向上的间隔,使两个支撑板2位于间隔两侧的部分能够抵在位于背板前侧的充放气式气囊上;
位于背板1后侧的充放气式气囊4设置在背板1左右方向上的中间区域,且在背板1的上下方向上与位于背板1前侧的充放气式气囊4处于不同高度,例如,位于前侧的充放气式气囊4位于背板1上下方向上的中间区域,则位于后侧充放气式气囊4则可以位于背板1后侧的上部区域,也可以位于背板1后侧的下部区域,从而使位于背板1前后的两个充放气式气囊4于空间高度上不处于同一水平高度,在背板1的上下方向上形成两个调节支撑点,以更好的实现支撑角度的调节。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位于背板1前侧的充放气式气囊4也可以位于背板1上下方向上中部区域靠下或靠上一些,同样,位于背板1前侧的充放气式气囊4也可以位于背板1上下方向上中部区域靠下或靠上一些,只需要使两个充放气式气囊4在背板1的上下方向上不处于同一水平高度即可,具体位置可以使用舒适度等需要适当调节,在此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两个充放气式气囊4的调节过程与实施例一中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中方案最终也能达到实施例一基本相同的调节效果,主要区别在于,位于背板1后侧的充放气式气囊4是直接作用于背板1上,通过位于背板1后侧的充放气式气囊4的调节,使整个背靠装置的角度发生变化,通过调节两个充放气式气囊4的气量,实现支撑板2的支撑角度调整。而实施例一中,两个充放气式气囊4均是直接作用在支撑板2上。但无论实施例一还是实施例二中的方案最终都能够实现支撑角度的调整。
本实施例中,充放气式气囊4同样可以用外配充气装置进行充气,也可以连接一充放气部41进行充放气,具体与实施一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为了方便充放气式气囊4的安装连接以及对充放气式气囊4提供一定的保护,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在充放气式气囊4的外侧包覆有气囊袋42。气囊袋42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为了防止挤压充放气部41以及美观,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位于背板1后侧的充放气式气囊4所连接的充放气部41,其充气管411的一端穿至背板1的前侧后与充气球412连接。即充气球412位于背板1一支撑板2之间或者在背靠装置的侧边,避免挤压且更美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位于背板1前侧的充放气式气囊4连接在背板1、两个缓冲部3或两个支撑板2上。例如,充放气式气囊4上设有绑带或者闭环的松紧带等,可以绑扎或者套设在背板或者两个缓冲部3上。还可以通过设置魔术贴与支撑板2的外套连接。位于背板1后侧的充放气式气囊4连接在背板1。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背板1外侧包覆有背板外套11。两个充放气式气囊4均设置在背板外套11的外侧。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位于背板1前侧的充放气式气囊4设置在背板外套11内,位于背板1后侧的充放气式气囊4设置背板外套11的外侧。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位于背板1前侧的充放气式气囊4设置在背板1外套外侧,位于背板1后侧的充放气式气囊4设置背板外套11的内侧。
在又一个实施方式中,两个充放气式气囊4均设置在背板外套11的内侧。
需要说明的是,在具有气囊袋42和/或具有背板外套11的实施方式中充放气式气囊4的连接方式均可以通过魔术贴、缝合或者放置在设置于背板外套11内侧壁和/或外侧壁的容纳袋的方式实现连接固定。具体方式与实施例一中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优选实施方式中,两个支撑板2左右方向的间隔位于背板1左右方向上的中部,位于背板1前侧和后侧的所述充放气式气囊4均在背板的左右方向上居中设置。优选地,位于前侧的充放气式气囊4位于两个缓冲部3之间。进一步优选地,位于背板1后侧的充放气式气囊4在背板1的左右方向上覆盖背板1或者至少覆盖背板1一半的区域,以使对背板1的支撑更稳定。
本实施例中的双气囊背靠装置,根据安装情况和使用需要通过分别对两个充放气式气囊进行充放气调节,能够满足不同使用人群的不同需求,而且能够适配不同倾斜度的坐具靠背。调节简单方便,实用性强,具有较好的市场经济效益。
实施例三
参见图8~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双气囊背靠装置,包括背板1和两个支撑板2,两个支撑板2呈左右间隔设置,且分别通过一缓冲部3与背板1连接,其还包括两个充放气式气囊4,其中一个充放气式气囊4位于背板的前侧,该充放气式气囊4的结构、连接方式和位置与实施例或实施例二中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另一个充放气式气囊4的一侧连接于背板1的上侧,能够向背板1的前侧和后侧翻转。
当连接于背板1上侧的充放气式气囊4翻转至背板1的前侧时,连接于背板1上侧的充放气式气囊4与位于背板前侧的充放气式气囊4呈上下分布,并位于背板1左右方向上的中间区域,且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大于两个支撑板2左右方向上的间隔,两个支撑板2位于间隔两侧的部分能够抵在两个充放气式气囊4上。其调节过程及原理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当连接于背板1上侧的充放气式气囊4翻转至背板1的后侧时,连接于背板1上侧的充放气式气囊4位于背板1左右方向上的中间区域,且在背板1的上下方向上高于位于背板1前侧的充放气式气囊4。其调节过程与原理与实施例二中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相比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的方案,主要区别在于一个充放气式气囊4的一侧固定背板1的上侧,能够根据需要翻至背板1的前侧或后侧。即主要是该充放气式气囊4连接方式的不同。其可以通过充放气式气囊4上延伸出的连接带固定在背板1上,也可以通过外包覆的气囊袋42上连接绑带与背板1连接。
在具有背板外套11的实施方式中,两个充放气式气囊4可以均设置在背板外套11的外侧。也可以是位于背板1前侧的充放气式气囊4设置在背板外套11内。连接于背板1上侧的充放气式气囊4设置背板外套1的外侧,一侧通过魔术贴5连接于背板外套11或者通过缝合连接在背板外套11。
参见图8和图9所示,魔术贴5包括毛面51和勾面52,分别设置在背板外套11的上侧以及充放气式气囊4或气囊袋42的一侧,将毛面51和勾面52粘接,实现充放气式气囊4与背板1的连接。
本实施例中最大优点是可以根据选择将其中一个充放气式气囊4放置在背板1的前侧或后侧,以分别获得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中方案的调节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具有气囊袋42和/或具有背板外套11的实施方式中位于背板1前侧的充放气式气囊4的连接方式均可以通过魔术贴、缝合或者放置在设置于背板外套11内侧壁和/或外侧壁的容纳袋的方式实现连接固定。具体方式与实施例一中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充放气式气囊4同样可以用外配充气装置进行充气,也可以连接一充放气部41进行充放气,具体与实施一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为了方便充放气式气囊4的安装连接以及对充放气式气囊4提供一定的保护,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在充放气式气囊4的外侧包覆有气囊袋42。气囊袋42与实施例一中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优选实施方式中,两个支撑板2左右方向的间隔位于背板1左右方向上的中部,位于背板1上侧的充放气式气囊4翻转至背板1的前侧或后侧时,均在背板1的左右方向上居中设置。优选地,位于前侧的充放气式气囊4位于两个缓冲部3之间。进一步优选地,连接于背板1上侧的充放气式气囊4左右方向上的宽度能够在背板1的左右方向上覆盖背板1或者至少覆盖背板1一半的区域,以使对背板1的支撑更稳定。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于背板1上侧的充放气式气囊4翻转至背板1的前侧时,位于缓冲部3的上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并非每个实施例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不存在方案冲突的情况下,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此外,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21)

1.一种双气囊背靠装置,包括背板和两个支撑板,两个所述支撑板呈左右间隔设置,且分别通过一缓冲部与所述背板连接,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支撑板和所述背板之间设有两个充放气式气囊,两个所述充放气式气囊呈上下分布设置,且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大于两个所述支撑板左右方向上的间隔,使两个所述支撑板位于间隔两侧的部分能够抵在两个所述充放气式气囊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气囊背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放气式气囊连接有充放气部,所述充放气部包括充气管、充气球和单向放气阀,所述充气管的一端与所述气囊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充气球连通,所述单向放气阀设置在所述充气球与所述充气管的连接端上或所述充气管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气囊背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的外侧包覆有气囊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气囊背靠装置,其特征在于:
两个所述充放气式气囊连接在所述背板、两个所述缓冲部或两个所述支撑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气囊背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板外侧包覆有背板外套;
两个所述充放气式气囊设置在所述背板外套的外侧;或
其中一个所述充放气式气囊设置在所述背板外套内,另一个所述充放气式气囊设置所述背板外套的外侧;或
两个所述充放气式气囊均设置在所述背板外套的内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气囊背靠装置,其特征在于:
两个所述充放气式气囊在所述背板的左右方向上以两个所述支撑板左右方向上的间隔为中心居中设置。
7.一种双气囊背靠装置,包括背板和两个支撑板,两个所述支撑板呈左右间隔设置,且分别通过一缓冲部与所述背板连接,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两个充放气式气囊,分别位于在所述背板的前侧和后侧;
位于所述背板前侧的所述充放气式气囊设置在所述支撑板和所述背板之间,且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大于两个所述支撑板左右方向上的间隔,使两个所述支撑板位于间隔两侧的部分能够抵在位于所述背板前侧的所述充放气式气囊上;
位于所述背板后侧的所述充放气式气囊在所述背板的上下方向上与位于所述背板前侧的所述充放气式气囊处于不同高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气囊背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放气式气囊连接有充放气部,所述充放气部包括充气管、充气球和单向放气阀,所述充气管的一端与所述气囊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充气球连通,所述单向放气阀设置在所述充气球与所述充气管的连接端上或所述充气管上。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气囊背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的外侧包覆有气囊袋。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气囊背靠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背板后侧的所述充放气式气囊所连接的充放气部,所述充气管的一端穿至所述背板的前侧后与所述充气球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气囊背靠装置,其特征在于:
位于所述背板前侧的所述充放气式气囊连接在所述背板、两个所述缓冲部或两个所述支撑板上。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气囊背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板外侧包覆有背板外套;
两个所述充放气式气囊均设置在所述背板外套的外侧;或
位于所述背板前侧的所述充放气式气囊设置在所述背板外套的内侧,位于所述背板后侧的所述充放气式气囊设置所述背板外套的外侧;或
位于所述背板前侧的所述充放气式气囊设置在所述背板外套外侧,位于所述背板后侧的所述充放气式气囊设置所述背板外套的内侧;或
两个所述充放气式气囊均设置在所述背板外套的内侧。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气囊背靠装置,其特征在于:
两个所述支撑板的间隔位于所述背板左右方向上的中部;
位于所述背板前侧和后侧的所述充放气式气囊均在所述背板的左右方向上居中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双气囊背靠装置,其特征在于:
位于所述背板后侧的所述充放气式气囊在背板的左右方向上覆盖所述背板或者至少覆盖所述背板一半的区域。
15.一种双气囊背靠装置,包括背板和两个支撑板,两个所述支撑板呈左右间隔设置,且分别通过一缓冲部与所述背板连接,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两个充放气式气囊;
其中一个所述充放气式气囊位于所述背板的前侧,位于所述背板前侧的所述充放气式气囊设置在所述支撑板和所述背板之间,且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大于两个所述支撑板左右方向上的间隔,两个所述支撑板位于间隔两侧的部分能够抵在位于所述背板前侧的所述充放气式气囊上;
另一个所述充放气式气囊的一侧连接于所述背板的上侧,能够向所述背板的前侧和后侧翻转;
当连接于所述背板上侧的所述充放气式气囊翻转至所述背板的前侧时,连接于所述背板上侧的所述充放气式气囊与位于所述背板前侧的所述充放气式气囊呈上下分布,且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大于两个所述支撑板左右方向上的间隔,两个所述支撑板位于间隔两侧的部分能够抵在两个所述充放气式气囊上;
当连接于所述背板上侧的所述充放气式气囊翻转至所述背板的后侧时,连接于所述背板上侧的所述充放气式气囊在所述背板的上下方向上与位于所述背板前侧的所述充放气式气囊处于不同高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双气囊背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放气式气囊连接有充放气部,所述充放气部包括充气管、充气球和单向放气阀,所述充气管的一端与所述气囊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充气球连通,所述单向放气阀设置在所述充气球与所述充气管的连接端上或所述充气管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双气囊背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的外侧包覆有气囊袋。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双气囊背靠装置,其特征在于:
位于所述背板前侧的所述充放气式气囊连接在所述背板、两个所述缓冲部或两个所述支撑板上。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双气囊背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板外侧包覆有背板外套;
两个所述充放气式气囊均设置在所述背板外套的外侧;或
位于所述背板前侧的所述充放气式气囊设置在所述背板外套内,连接于所述背板上侧的所述充放气式气囊设置所述背板外套的外侧。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双气囊背靠装置,其特征在于:
两个所述支撑板的间隔位于所述背板左右方向上的中部;
位于所述背板前侧的所述充放气式气囊在所述背板的左右方向上居中设置;
位于所述背板上侧的所述充放气式气囊翻转至所述背板的前侧或后侧时,均在所述背板的左右方向上居中设置。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双气囊背靠装置,其特征在于:
连接于所述背板上侧的所述充放气式气囊在翻转至所述背板后侧时,在所述背板的左右方向上覆盖所述背板或者至少覆盖所述背板一半的区域。
CN202222539695.3U 2022-09-24 2022-09-24 一种双气囊背靠装置 Active CN2191471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39695.3U CN219147145U (zh) 2022-09-24 2022-09-24 一种双气囊背靠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39695.3U CN219147145U (zh) 2022-09-24 2022-09-24 一种双气囊背靠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47145U true CN219147145U (zh) 2023-06-09

Family

ID=866222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539695.3U Active CN219147145U (zh) 2022-09-24 2022-09-24 一种双气囊背靠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4714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33603B2 (en) Vehicle seat neck protection device
US4923247A (en) Cushion with message slot
US6786555B2 (en) Convertible inflatable furnishing
WO2012050713A2 (en) Backpack
CN219147145U (zh) 一种双气囊背靠装置
CN108887977B (zh) 一种双侧支撑舒适度可调的办公座椅
CN112353163A (zh) 一种气囊顶腰装置及其沙发
US6496994B1 (en) Back support
GB2117235A (en) A back support cushion
CN216723867U (zh) 一种背靠装置及其充气调节结构
CN114041942A (zh) 一种缓冲气囊垫
CN211501197U (zh) 一种不倒充气凳
CN204890530U (zh) 一种按摩靠垫
CN209915592U (zh) 一种改进型头枕
CN115139882A (zh) 座椅调节装置
CN210008753U (zh) 一种成人用座椅背垫
CN213046218U (zh) 一种气囊顶腰装置及其沙发
CN218338014U (zh) 一种腰背支撑装置
CN207411896U (zh) 充气保护垫
CN221090587U (zh) 用于座椅的腰托、座椅及车辆
CN218922158U (zh) 一种防护枕及充气式防护枕
CN213605652U (zh) 一种自动调节枕头
CN204736736U (zh) 一种汽车后排座充气床垫
CN221090586U (zh) 一种多层按摩气袋及座椅系统
CN214929193U (zh) 一种车用头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